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案
教案:《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意象及修辞手法;掌握通过诗歌鉴赏分析词人情感波动和人生哲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解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意象和词句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感悟;通过诗歌学习,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烦恼与忧愁,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课程准备•教学材料:《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诗及注释、辛弃疾生平及创作背景资料、相关诗词比较阅读材料、PPT课件、配乐朗诵音频。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尝试理解诗歌大意,并查找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课程结构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宁静、深邃的课堂氛围。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辛弃疾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他身处乱世、报国无门的心境,为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设疑激趣:提问:“‘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这句词中的‘愁’字表达了什么情感?你认为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诗歌诵读与初步感知(约10分钟)活动设计:•示范诵读:教师首先进行配乐朗诵,注意节奏、韵律和情感表达,为学生树立榜样。
•学生跟读:学生跟随教师轻声诵读,逐步熟悉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集体诵读:全班学生齐声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三、诗歌解析与意象分析(约15分钟)活动设计:•整体解读: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理解每句词的大意,注意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意象分析:重点分析诗歌中的“层楼”、“闲愁”、“爱上层楼”等意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如少年时的纯真、对未来的憧憬、面对现实的无奈等。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案设计
愁到深处不言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特点,并能用相关知识判断词牌名并断句。
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辛弃疾的“愁”滋味。
(重难点)3.感受并探讨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想象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多媒体。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活动任务单。
【学情分析】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部编版九上课外古诗,八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词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能学以致用。
通过对比和延学进一步理解诗人和体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季羡林老先生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人活着,要鸣出自己的声音”(生齐读)。
我希望今天大家都能像辛弃疾一样鸣出时代的最强音。
【设计意图】引用季羡林老先生的话,希望学生能在课堂上勇敢鸣出自己的声音,同时奠定课程内容主线——辛弃疾拳拳的爱国之音。
二、研学学习任务一1.走近作者,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师:大家发现辛弃疾最擅长用哪种文体来鸣出自己的声音的呢?(出示辛弃疾的简介)---词。
师:你知道诗和词的区别吗?(出示白居易的诗和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词“豪壮”。
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
著有《稼轩长短句》。
---词长短不一,所以又叫长短句。
词有词牌名。
师:词牌名有什么作用呢?(出示白居易的两首同词牌的词)---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所以同一个词牌,段数、句数、字数甚至韵脚位置相同!(学生小结)2.学以致用师:根据《相见欢(李煜)》和《丑奴儿(晁端礼)》这两首词的特点,用刚才所学,完成活动任务一中的第1-2题。
(1)你认为这首小令的词牌名是(《丑奴儿》)(2)因此它的句读划分(用/划开)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通过对比让初二学生主动发现词的特点,并能用已学推断未学,学以致用。
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理解词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掌握古诗词的基本诵读技巧。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理解词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词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词人深沉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创造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增进学生对宋代词文化的了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理解词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把握词人的情感脉络。
•体会词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感受词中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词人复杂微妙的情感变化,体会其背后的社会和个人因素。
•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体验与词中情感相结合,进行创造性解读。
四、教学资源•《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及教师用书。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注释、译文及背景资料。
•多媒体课件,包括词人辛弃疾的生平介绍、词作风格分析等内容。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词的语言美和节奏美。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人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促进思维碰撞。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故事引入:简述词人辛弃疾的生平故事,特别是他作为抗金将领和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引发学生兴趣。
•情感共鸣:提问学生是否有过“欲说还休”的经历,引导学生思考情感表达的复杂性,为学习词作做铺垫。
(二)新课教学1.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词作,注意字音、节奏和停顿。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基调。
2.精读理解:•分段讲解词作,重点讲解关键词汇和意象的含义,如“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等。
九年级语文上册《丑奴儿博山道中壁》教案、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尊重生命、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奋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方面:
1.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2.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诗词的魅力。
3.强化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课堂主体地位。
4.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
5.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4.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创意写作,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通过阅读、讨论、仿写和创作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技巧。
2.逐句解析,深入理解:引导学生逐句阅读、分析课文,解读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诗词内涵。
3.互动交流,共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联系实际,创意写作: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创意写作,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4.情感升华:通过总结,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教学内容与过程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案】《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九(15)班一、教学分析本词是九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二)部分的一首词,是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的一首代表词作。
本词以对比手法,写了少年之愁与而今之愁,衬托出而今愁之深沉。
语言浅近,但回味悠长。
作为一篇抒情之词,教授是应以其核心情感——愁的讲授为中心,从朗读技巧、手法分析、情感内涵等角度,带领学生认识词人之“愁”。
同时,词作不长,在教学中可适当引入其他相关材料,拓展知识,加深学生对古典词作及词人抒情方式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诗词已不陌生,故不需要在此方面作过多解释。
但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故在理解“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一句上可能存在困难,较难理解词人胸中愁绪满怀反而说不出口的状态。
在此不必作过深探究,引导学生把握到而今之愁远甚少年之愁即可。
词的深沉意蕴,待其历经人生后,自会别有一番体悟。
三、教学目标1.熟读、理解全诗内容并背诵全诗。
2. 把握“愁”这一核心情感,并理解少年之愁与中年之愁的区别。
3. 结合其他同类型诗歌,学习诗人表现愁的方式。
四、教学重难点1.熟读、理解全诗内容并背诵全诗。
(重点)2. 把握“愁”这一核心情感,并理解少年之愁与中年之愁的区别。
(难点)3. 结合其他同类型诗歌,学习诗人表现愁的方式。
(难点)五、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对比阅读法、读写结合法六、教具使用:多媒体七、课时:1八、教学过程作业:1.阅读积累:搜集古诗词中写愁的名句,看看还有什么写“愁”的方法。
2.小练笔:运用今天所学的技巧,尝试描摹其他的情绪(如:喜、怒),写两句诗句。
板书设计:(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二)辛弃疾少年之愁对比衬托谁愁何而今之愁说直接抒情比喻衬托。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教学设计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词的含义,体会词人的壮志难酬的无奈情怀。
2.体会词作豪放开阔、含蓄蕴藉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运用丰富的想象描绘出词所表现的画面。
2.难点:体会同所蕴含的深远意境,从而感悟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明:
中学生正处于各种情感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关注自然、反思生活、感悟人生,这是学习本课的良好条件,但由于社会历史背景的遥远,使得词中所描述的景与情和学生之间产生一定的距离,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会更大一些,因此课前掌握与了解词人的生平与写作背景就十分重要了;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则主要利用同学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想象的画面理解词意,有助于学生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好词好句。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最终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3、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词意及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宋词的情感。
【教学重点】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难点】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由写作背景导入: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
《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二、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
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
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三、探究词文含义: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提示: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新解: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
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
因而理解为闲愁或做作的愁,是不恰当的。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教案
教师版丑奴儿(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题目)一、默写二、词语解释少年:指年轻的时候层楼: 高楼强说愁: 没有愁,硬要说愁。
强:勉强。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欲说还休: 想说而终于没有说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思是言不由衷的顾左右而言他。
三、诗词鉴赏1、全词以为愁线索,写年轻时春华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和谙练世故后报国无门故意避谈的哀愁。
全词语句平易浅近,浓愁淡写。
2、这首词通过当年与而今,无愁与有愁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也暗含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3、强字写出了年轻人喜欢仿效历代文人骚客登高觅愁。
尽字概括了词人的半生艰难辛酸经历。
欲说还休表现了词人有苦无处诉说的痛苦矛盾的心情。
迭用更表现出词人内心深沉的孤独和压抑4、“却道天凉好个秋”形似轻松洒脱,实则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压抑也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厚重。
四、中考链接【甲】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1、【甲】词中“而今识尽愁滋味”中的“愁”在【乙】词中的具体表现是“_____可怜白发生___”。
(2分)2、对这两首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2分)A.两首词中都具体运用了典故。
B.两首词都运用对比写作手法。
C.两首词的内容上都是从过去写到现在。
D.两首词都直接抒发了报国无门的痛苦。
杨浦区3.请指出【甲】【乙】两首词的一个相同之处(不涉及内容方面)。
(2分)1.作者同为南宋词人辛弃疾或甲词中的“而今之愁”与乙词中想借酒所消之愁一致,都表达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优愁和愤懑。
(2分)4.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B)(2分)A.甲词以“时间”为线索,用语虽平易浅显,表达的情感却深沉蕴藉。
B.乙词将梦境和现实对比,表达作者无限的感慨,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C.两词均以秋季为背景,营造萧瑟的氛围,烘托词人愁苦悲愤的心境。
D.两词题材不同,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同,因而词人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小学校本课程_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二、出示译文
1、(课件出示原文及注释)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并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解释全文(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词句的意思,理解课文大意,进一步整体感知文本。(指名一句一句说)。
3、教师小结
三、全文赏析
在学生讨论的时候,老师进行巡视,可以看出,学生对本节课的感悟较为深刻,比如有的孩子能够体会到作者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的报国之愁,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会慢慢把这些诗词融到自己的生活中,用来思考和指导自己的生活。能有如此的感受和感悟,从这个角度,这节课是成功的。.
教材分析:
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
(4)(课件出示)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学生齐读,指名读,师纠正强、为、还的读音,放录音听读,跟随录音朗读。
(5)介绍写作背景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丑奴儿》。
2、了解辛弃疾及其《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的原文及译文。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理解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的作用,体会构思的巧妙。
3.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重点:理解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的作用,背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过程】一、导入为人莫自在,自在莫为人。
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失意、别离、远游、国破家亡、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生命的短促与无常……人与自身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汇聚而成的个人之愁,家国之愁,永远是说不完的一个话题,也是文学作品常吟常新的主题。
愁,是抽象的情绪,是一种主观感受,但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却可触可感,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愁有长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有重量: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是流动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按照“愁有___:______________”的格式,也列举几例。
是人就有愁,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又有什么样的愁呢?怎样抒发他的愁的呢?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他的《丑奴儿》,去感受他的愁,领略他的愁,品味他的愁。
屏显课题:《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词牌名。
书:题写。
壁:墙壁。
题目的字面意思是:我题写在博山路边墙壁上的一首词。
(屏显)辛弃疾: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hé)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优秀教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1.知识与技术:让学生认识辛弃疾及其《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的原文及译文。
教课目的2.过程与方法:指引学生领会词意及感情。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学生热爱宋词的感情。
1.教课要点:让学生认识辛弃疾及其《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的原文教课要点及译文。
难点2.教课难点:指引学生领会词意及感情。
教课方法自主、合作、研究教课过程教课活动设计企图一、经典回放。
勾画本课脉络,形成清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晰感知辛弃疾少年不识愁味道,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现在识尽愁味道,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二、出示译文。
1.出示宋词文意。
2.学生与原文比较,进行自学。
3.小组内睁开沟通议论。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神韵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仔细聆听,标志出生字、新词、要点。
2.联合说明初步感知朗读内容。
3.领会教师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联合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联合说明理解意思2.全班沟通3.教师小结1 / 2五、学生练读体现相关高适的信息,1.学生仔细跟读加深印象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诵有困难的巡视,及时发现巡视朗诵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互相评论长处与不足。
六、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什么?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板书设计少年不识愁味道,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现在识尽愁味道,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课程资源利用恰到利处。
教课反省2.本节课牢牢环绕主题睁开教课。
2 / 2。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理解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的作用,体会构思的巧妙。
3.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重点:理解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的作用,背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过程】一、导入为人莫自在,自在莫为人。
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失意、别离、远游、国破家亡、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生命的短促与无常……人与自身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汇聚而成的个人之愁,家国之愁,永远是说不完的一个话题,也是文学作品常吟常新的主题。
愁,是抽象的情绪,是一种主观感受,但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却可触可感,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愁有长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有重量: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是流动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按照“愁有___:______________”的格式,也列举几例。
是人就有愁,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又有什么样的愁呢?怎样抒发他的愁的呢?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他的《丑奴儿》,去感受他的愁,领略他的愁,品味他的愁。
屏显课题:《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词牌名。
书:题写。
壁:墙壁。
题目的字面意思是:我题写在博山路边墙壁上的一首词。
(屏显)辛弃疾: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hé)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目标】引入情境,完成活动任务;知人论世,分析文本,感知词人的情感;培养热爱宋词情怀,提升文学素养,传扬民族精神【教学重难点】1. 知人论世,分析文本,感知诗人的情感;2. 培养热爱宋词情怀,提升文学素养,传扬民族精神【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同学们,这边有两首诗词,我们来一起读读,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两首是我们小学五六年级的内容,你知道这是谁的词吗?你从这两首词作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感?【学生自由回答。
预设:闲适、愉悦、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其实辛弃疾留下的词作中更多的情怀和刚刚我们说的相距太远,他被称为“词中之龙"。
目标引领(出示目标)今天我们一起知人论世,感知词人辛弃疾的情感,传扬民族精神。
斯人已逝,惟有他的词作,依然流传,诉说着他的梦想与悲伤。
张家港市电视台举办“千古风流人物之辛弃疾”颁奖词的投稿活动,这是它的先导片,我们一起看看。
初三的艾文同学想要参加,请你帮助他完成任务,形成文字稿。
艾文搜集资料时,发现本学期语文书上已有一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我们一起帮他解读吧。
那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南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qiǎng)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huán)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一)、自由读词,注意读音停顿。
【两三生读,其他生点评。
】读得很好,但是缺了点情感,初步体会情感,自由放声朗读。
二)、你听出了什么情感?【再几生读,其他生点评预设:凄凉,悲凉,伤感,愁绪】以上这些情感,如用词中一个词概括?“愁"。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六、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的原文及译文。
2.引导学生体会词意及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宋词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的原文及译文。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词意及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词有两大流派:婉约和豪放,代表人物分别是:李清照和苏轼,今天我们来认识豪放派词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辛弃疾。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
三、引导学生分析
1.注意词中“还”和“强”的读音;
2.明确词中的主要情感:愁;
3.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创作背景、人生经历以及历史背景;
4.细化愁滋味的涵义:国愁、家愁、民愁;
5.掌握作品中心思想:报国无门和对朝廷的激愤和不满;
6.体会感情,朗读作品。
板书设计:。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 掌握辛弃疾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3. 分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辛弃疾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解读。
2. 辛弃疾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分析。
3.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分析。
4. 辛弃疾的影响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辛弃疾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解读。
2.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讲解、示范、分析等多种形式。
2. 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 配合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了解辛弃疾1.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 讲解辛弃疾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引导学生对其文学成就有初步了解。
3. 指挥学生朗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感受其艺术魅力。
第二课时:分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1. 分组讨论,学生就《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展开讨论,形成小结论。
2. 老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3.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效果,互相交流进修。
第三课时:辛弃疾的影响及中国文学史地位1. 讲解辛弃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其对后人的启迪和影响。
2. 学生就辛弃疾的创作特点和成就展开个人思考和表达,形成个人见解。
3. 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对辛弃疾的全面认识。
六、教学评判:1. 教室表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表现积极性、思维深度等。
【教案】《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九(15)班一、教学分析本词是九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二)部分的一首词,是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的一首代表词作。
本词以对比手法,写了少年之愁与而今之愁,衬托出而今愁之深沉。
语言浅近,但回味悠长。
作为一篇抒情之词, 教授是应以其核心情感一一愁的讲授为中心,从朗读技巧、手法分析、情感内涵等角度,带领学生认识词人之“愁”。
同时,词作不长,在教学中可适当引入其他相关材料,拓展知识,加深学生对古典词作及词人抒情方式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诗词已不陌生,故不需要在此方而作过多解释。
但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故在理解“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一句上可能存在困难,较难理解词人胸中愁绪满怀反而说不出口的状态。
在此不必作过深探究,引导学生把握到而今之愁远甚少年之愁即可。
词的深沉意蕴,待其历经人生后,自会别有一番体悟。
三、教学目标1.熟读、理解全诗内容并背诵全诗。
2.把握“愁”这一核心情感,并理解少年之愁与中年之愁的区别。
3.结合其他同类型诗歌,学习诗人表现愁的方式。
四、教学重难点1.熟读、理解全诗内容并背诵全诗。
(重点)2.把握“愁”这一核心情感,并理解少年之愁与中年之愁的区别。
(难点)3.结合其他同类型诗歌,学习诗人表现愁的方式。
(难点)五、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对比阅读法、读写结合法六、教具使用:多媒体七、课时:1八、教学过程作业:1.阅读积累:搜集古诗词中写愁的名句,看看还有什么写“愁”的方法。
2.小练笔:运用今天所学的技巧,尝试描摹其他的情绪(如:喜、怒),写两句诗句。
板书设计:(-)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谁 < ---- 愁------ >何说直接抒情比喻衬托(-)少年之愁 ]A 对比衬托而今之愁・。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教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案1. 介绍学习目标2. (i)小插曲:于剑铭,宋词有没有什么派别?(ii)介绍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金兵占领的北方地区,二十二岁时曾经参加抗金义军,归南宋后,两次上书朝廷,陈述抗金大计,非但未被采纳重用,反而遭到排挤贬斥。
免职后,辛弃疾闲居住在今江西上饶农村近二十年。
晚年又重新被启用,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
不久,又再次被免职,终于忧愤成疾而死。
他的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豪放悲壮见长,代表了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
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军占领,从小便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壮志。
青年时代,他在故乡起兵抗金,后加入耿京起义军占领,为掌书记。
张安国杀耿京降金,辛弃疾入金营口市生擒叛徒南归。
他初任江阴佥判、建康府通叛,后又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方官,坚决主张抗金,采取积极措施,奖励生产,创办学校,训练军队,安定民生。
又屡次上书朝廷,规划恢复抗战,受到主和派打击,屡遭贬谪,淳熙八年(1181)落职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后卒于铅山(今属江西)。
他一生坚持抗金,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一腔愤发之于词,成为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他共写有六百多首词,数量在宋人中首屈一指。
而贯穿在他词中的基本思想,就是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充满了战斗的激情与浪漫主义色彩。
3. 朗读课文,注意思考问题,读错及时纠正4. 播放音乐5. 跟着音乐唱6. 字词疏通(讲到“采桑子”时,请背诵一篇我们学过的《采桑子》)7. 请同学翻译,显示答案8. 根据朗读时所思考的裁处写作背景9. 课文分析:第一、二句10.“识尽”的意思11.课文分析:第三、四句12.提问:词中的“天凉好个秋”是什么含义,是闲话还是弦外有音?答案:这句话看似闲话,平静洒脱,实际却深沉含蓄。
人说秋色入心即为愁,作者这样写,正写出了内心的无奈和愁绪的无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案
1. 介绍学习目标
2. (i)小插曲:于剑铭,宋词有没有什么派别?
(ii)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金兵占领的北方地区,二十二岁时曾经参加抗金义军,归南宋后,两次上书朝廷,陈述抗金大计,非但未被采纳重用,反而遭到排挤贬斥。
免职后,辛弃疾闲居住在今江西上饶农村近二十年。
晚年又重新被启用,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
不久,又再次被免职,终于忧愤成疾而死。
他的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豪放悲壮见长,代表了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
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军占领,从小便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壮志。
青年时代,他在故乡起兵抗金,后加入耿京起义军占领,为掌书记。
张安国杀耿京降金,辛弃疾入金营口市生擒叛徒南归。
他初任江阴佥判、建康府通叛,后又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方官,坚决主张抗金,采取积极措施,奖励生产,创办学校,训练军队,安定民生。
又屡次上书朝廷,规划恢复抗战,受到主和派打击,屡遭贬谪,淳熙八年(1181)落职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后卒于铅山(今属江西)。
他一生坚持抗金,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一腔愤发之于词,成为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他共写有六百多首词,数量在宋人中首屈一指。
而贯穿在他词中的基本思想,就是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充满了战斗的激情与浪漫主义色彩。
3. 朗读课文,注意思考问题,读错及时纠正
4. 播放音乐
5. 跟着音乐唱
6. 字词疏通(讲到“采桑子”时,请背诵一篇我们学过的《采桑子》)
7. 请同学翻译,显示答案
8. 根据朗读时所思考的裁处写作背景
9. 课文分析:第一、二句
10.“识尽”的意思
11.课文分析:第三、四句
12.提问:词中的“天凉好个秋”是什么含义,是闲话还是弦外有音?
答案:这句话看似闲话,平静洒脱,实际却深沉含蓄。
人说秋色入心即为愁,作者这样写,正写出了内心的无奈和愁绪的无尽。
这一腔“愁”,词人越是不说,越是令人感到丑的沉重。
13. 找出文中运用重复手法的句子,并说出其作用。
答案:片中两个“爱上层楼”重复使用,将两个不同层次的内容联系起来,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真实地写出了词人年轻时代的精神面貌。
“欲说还休”也有两层意思,一是因为“识尽”愁滋味,饱经沧桑,历尽坎坷,有说不尽的“愁”。
二是当时投降派当权,有“愁”无处可说,说了犯忌,不如不说。
迭次也同时起到了“中间枢纽”的作用。
14. 文中那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文-章-超-市
答案:“少年不愁愁滋味”与“而今识尽愁滋味”。
等等,文中上下下两片处处产生鲜明的对比。
15.从个句分析转向整体理解,你能否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答案:词的上片,着重写自已因年少涉世不深,喜欢仿效历代文人骚客,登临觅愁。
词的下片,表现自已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处世渐深,对“愁”的内涵有了真切的体会。
16. 文中“少年之愁”与“而今之愁”有什么区别?
答案:“少年之愁”指的是未作新词而无愁找愁,无病呻吟,乃普通文人的通病。
“而今之
愁”却决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的报国之愁。
17.那位同学还能背诵什么辛弃疾的词作?概括辛弃疾的词作特点
答案:辛弃疾继苏轼之后,在词的领域内进一步开拓题材,扩展意境,转变风格,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他沿着苏轼“以诗为词”的道路,进而又“以文为词”;将经史子集任意驱遣,并以口语入词,摆脱音律和纤艳语言的束缚,融汇诗歌无事无意不可入,辞赋铺叙敷衍、散文舒卷自如、宏放不羁的特点,构成了辛词的豪放风格。
辛弃疾的词以豪放为主导,但又能兼有清丽、飘逸、甚至缠绵的风格。
一部《稼轩词》,或慷慨,或委婉,或清新,或雅洁,风格多样,不局限于一体一式。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除了表现在风格的多样化上,还表现在雄奇阔大、瑰丽奇伟意境的创造上。
辛弃疾的战斗经历、报国宏愿,以及过人的才识、胆略、豪气,使他在词里所表现的往往是阔大的场面,飞动的形象;这变化飞动的意象,渗透着词人激荡奔放的感情,形成了雄奇阔大的意境。
而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也使辛弃疾常驰骋于浪漫主义想像,以梦幻的形式表现对理想生活、光明世界的向往,创造出瑰丽奇伟的意境。
18.那位同学还知道其他的反应像本文作者所反映的情感的词作呢?(或说,那位同学先起来再给我们回顾一下这篇文章中作者的心境。
答案: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19.大家对课文理解还有什么问题吗?
20.请一位同学试着将本词背诵一下。
21.请评委点评并给出问题,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