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艺术中的“通感”

请问在座的同学有喜欢武侠小说的吗?大家说,画面当中的这位老先生是谁?(金庸)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金庸先生,他是写武侠小说的绝代宗师。

金庸,原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1948年移居香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他以“金庸”为笔名创作了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他曾把自己原著小说名称的首字联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倚天屠龙记》的男主人公张无忌在明教总坛昆仑山光明顶的禁地中练就一身惊世骇俗的武功---乾坤大挪移。

这一节课,我把它的标题叫做:感觉的“乾坤大挪移”,讲的是文学艺术中的“通感”。这里,我们借用了金庸武侠小说当中武功的名字。练武功有乾坤大挪移,这显然是金先生的想象。但文学艺术中确确实实可以做这样感觉的挪移。

现在,我请大家体会一个情境,然后描绘一种感觉。甲乙二人,发生冲突。你三牵,我俩脚,大都到一起。突然,甲一拳“砰”得打到乙的鼻子上。这个时候,乙是什么感觉?谁能用语言描述一下?鼻子上挨了一拳头,感觉自然是疼痛不堪。

关于疼痛这种感觉的描写,在在文学作品中是有体现的。《水浒传》第三回描绘了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精彩场面。

鲁提辖只往镇关西鼻子上一拳,便“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酸甜苦辣咸是五味,用味觉描写痛觉。

眼眶上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红、橙、黄、绿、蓝、靛、紫是七色,用视觉描写痛觉。

太阳穴上一拳:“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磬儿,钹儿,铙儿各类乐器打击、碰撞发出的声音是听觉感受,用听觉描写痛觉。

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镇关西的痛觉,而是淋漓尽致的描述镇关西被打后的味觉、视觉和听觉,这就是通感。这三拳,一拳一个落点,一拳一个比喻,一拳一个感觉,一拳比一拳厉害,不仅让读者觉得解气、解恨,更在读者面前刻画出了一个惩恶扬善、武艺高强的“梁山好汉”形象,可谓是尽显好汉本色。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对“通感”这种修辞格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请大家概括一下什么是通感?

人的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些感觉分属于不同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助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通感,是我国已故学者钱钟书先生归纳出来的一个美学原理和修辞学规则。文学领域中的通感,钱钟书先生曾下过一个定义:“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我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运用通感的例子。下面,我们看一首宋词《玉楼春》。

北宋宋祁《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这首诗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大家集体说出来,好吧!---红杏枝头春意闹。无论是第一次读这首诗,还是第n词读这首诗,一定会被“红杏枝头春意闹”所吸引。宋祁也因这一句名扬词坛,被称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世人用他的最佳的一句词冠以他一个美称。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当中夸奖这首词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王国维这里讲的“境界”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通感”。春景是可见的视觉范围的画面,而“闹”是听觉方面的感知。一个“闹”字,大胆的引入了声音;一个“闹”字,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展现出一幅万物争喧的情景。“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

我国古代诗人讲究炼词炼字。一个好字,使全句活灵活现,使全诗骤然生辉。这一个字,就是诗眼。很多诗眼都是在通感这种修辞手法下产生的。闹,就是本诗的诗眼。如果我们换个词,说“红杏枝头春意浓”。那么这首词就会显得平淡无奇,毫无生趣。春意也缺少了一丝灵动的气息。

绿杨阴外晓寒轻。晓寒轻,是说清晨的寒气很轻微。寒,本来是一种触觉的感受。但是,在这首词中,用轻字来形容寒气,说明寒气有了重量。把气温写得好像可以称斤论两,也是一种通感。

另外,“轻”在语感上显得静,显得淡,给人宁静淡泊的感觉。正好把那个“闹”字表现出的烂漫春光全都衬托出来了。这一下真是王国维大师说的境界全出。

这首诗中,闹字增强了语句的感染力和生动性,使读者获得耳目一新的审美感受。

钱钟书在《通感》中指出:“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象有声音的

波动,表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在现代汉语中,词的性质可分为十二。在这首词当中,“闹”是用来形容“春意”的。那么,“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形容通感,这是通感的类型之一。下面我们要讲的内容是通感的分类。

通感的分类: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通过形容或比喻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可分为形容通感和比喻通感。

形容通感就是借助形容使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相沟通。比如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浓黑”本来是一种视觉感知,鲁迅先生用来形容主观感觉“悲凉”,确切地刻画旧中国的极度黑暗,深化了文章的意境。

背景: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先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端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打死打伤二百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士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杨德群等爱国青年都是在当时遇害的。然而,当时的反动文人却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刘和珍等热血青年进行中伤、诬蔑。鲁迅悲愤之极,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痛斥反动政府的凶残行径,揭露反动文人的丑恶嘴脸。

比喻通感就是借助比喻使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相沟通。

朱自清《荷塘月色》:如例:“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屡屡清香”是从嗅觉角度描述的,“渺茫的歌声”是从听觉角度摩声的。由比喻构成的通感要有相似点: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作者找到了两者之间的相通点,借助联想,用歌声来表现荷香,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新意境。

运用通感时要注意:要抓住两种感觉之间的联系,既使感觉器官得到“沟通”,又能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悟”,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来。

比喻通感与比喻是两种修辞方式,既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

如鲁迅《社戏》: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航船”与“大白鱼”外形相似且生动形象。)

我认为:比喻和通感有共同之处,都是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都常常用“仿佛”“如”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