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与BARRETT食管和食管早期腺癌的现状和研究进展
《2024年关于无症状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因素研究》范文
《关于无症状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因素研究》篇一一、引言反流性食管炎(RE)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炎症、溃疡或狭窄。
然而,有一部分患者虽然患有反流性食管炎,但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这类被称为无症状反流性食管炎(ASRE)。
本文将针对无症状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二、文献综述关于无症状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因素,目前已有许多研究。
首先,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
如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过度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导致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增加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风险。
其次,年龄、性别、遗传等因素也可能对无症状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产生影响。
此外,精神压力、肥胖、某些药物的使用等也可能成为发病的诱因。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了近五年内我院收治的无症状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通过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家族史等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期找出无症状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因素。
四、结果与讨论1. 年龄与性别因素: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无症状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在年龄和性别上存在差异。
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这可能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减退、胃肠道蠕动减慢等因素有关。
同时,男性患者的发病率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有关。
2. 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我们发现无症状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普遍较差。
如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过度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可能导致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增加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风险。
此外,高脂饮食、辛辣食物等也可能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反流症状。
3. 家族史与遗传因素: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无症状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家族史中,有消化系统疾病史的比例较高。
这表明遗传因素可能在无症状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
然而,由于样本量较小,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小心!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溃疡,可引起食管癌变
小心!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溃疡,可引起食管癌变反流性食管炎是指因多种因素下导致食管的防御能力下降,使胃、十二指肠内的容物反流回食管、呼吸道中引起食管黏膜的损伤,从而致使炎性疾病的发生。
据调查统计,全球反流性食管炎的总发病率为20%,我国的发病率约为5%-10%,其中40岁-60岁之间为高发病年龄段、且男性群体的发病率是女性的2倍,同时在我国食管癌的高发地区中,反流性食管炎的患病率更高,故而认为反流性食管炎与食管癌密切相关,属于食管癌的癌前病变疾病的一种。
一、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溃疡是什么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十二指肠内的容物反流回食管内,而含有胃酸、胃蛋白酶等物质的容物在食管内停留较长时间并对食管黏膜造成损伤性疾病,以反酸、烧心、嗳气等症状为主要表现,且症状多发生于饱餐后1-2小时及夜间入睡前;而食管溃疡多由反流性食管炎所致食管黏膜层、黏膜下层受到破坏而引起的炎症性病变,以胸骨疼痛、上腹疼痛、食管异物感等症状为主要表现,对于患者的生活状态、睡眠状况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
反流性食管炎除了以上典型症状表现外,有部分患者可表现出咳嗽、咳痰、声嘶症状,而少数患者甚至出现哮喘、咽炎等症状,但此类情况与肺部疾病、感冒等引起的症状有较大区别,反流性食管炎表现出的咳嗽症状多为呛咳,主要与容物反流至咽喉时对呼吸道的刺激而引起的刺激性剧烈咳嗽。
二、引起反流性食管炎的危险因素食管下层括约肌相当于食管与胃部连接处的闸门,当开放时可允许食物从食管经闸门进入胃中进行消化,而关闭时能够有效的阻断胃内的容物反流回食管中。
在多种因素下可导致食管抗反流屏障功能的下降,而致使胃中容物反流回食管中,引起食管黏膜损伤后出现糜烂、炎症现象并逐渐发展成反流性食管炎。
引起抗反流屏障功能的下降危险因素可分为以下几点:1.每餐进食过多、弯腰或侧卧等姿势不良等因素可导致胃部内压的升高并超过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从而引起反流;2.因负重劳动、过度肥胖、女性妊娠等原因导致腹内压升高,胃内扩张、胃内排空延迟等原因导致胃内压升高,以及食管裂孔疝等原因导致食管下括约肌的结构受损,从而增加反流概率;3.女性在服用含有黄体酮避孕药、月经周期后期等情况,导致血液中黄体酮水平升高,也会相应得增加诱发反流性食管炎的概率;4.心理状态也是一项重要的危险因素,当人长期处在过度焦虑、抑郁情绪、精神过度紧绷等状况下,也会引起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由胃以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引起,内镜下可观察到食管黏膜的损伤。
临床上患者多表现为烧心、反酸、胸骨疼痛症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目前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与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密切相关,因此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预防和治疗对预防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主要的方式为药物治疗和内镜手术治疗,质子泵抑制剂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首选药物,能明显缓解症状可在短期内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远期效果不理想。
同时有资料显示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会导致药物抵抗因此降低治疗效果,同时可增加发生胃癌的概率。
目前中医药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也具有良好的效果,并且可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
以下介绍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策略和实验总结。
1、辨证分型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断共识,将反流性食管炎辨证分型为6种证型,分别为:胆热犯胃证、脾虚湿热证、气郁痰阻证、中虚气逆证、肝胃郁热证、瘀血阻络证。
这六种类型仅仅是目前共识的内容,由于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症状多样不能完全概括,因此各医家需要灵活变通,精准辨证才能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章程等将60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为5种类型进行治疗:肝胃不和型,治疗以疏肝解郁、和胃降逆;肝胃郁热型,治疗以疏肝降热、和胃降逆;脾胃虚弱型,治疗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寒热错杂型,治疗以辛开苦降、和胃降逆;胃阴不足型,治疗以养阴和胃、和胃降逆。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美拉唑镁联合莫沙比利片等)。
治疗3个疗程后,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效率为70.00%,中药治疗效果明显高于西医常规治疗。
张福东将30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四种类型:肝胃不和型,采用黄连、醋柴胡、甘草、白术等进行治疗;脾胃虚弱型,采用广木香、乌贼骨、陈皮、白术、甘草、党参等进行治疗;脾胃湿热型,采用白蔻仁、厚朴、佩兰、半夏、甘草、竹叶等进行治疗;胃阴不足型,采用麦门冬、谷麦芽、甘草、半夏等进行治疗。
Barrett食管的研究进展
但这 种恶性 转 化 机制 目前 仍 不 确切 , 化应 激 损 伤 氧
可能是 其 中的一个 启动 机制 。前 列腺 素是 重要 的炎症 介
质, 而环氧合 酶 2( yl xg ns一 , O - )是 前列 腺 素 cc oy eae2 C X 2 o
合成 的关键酶 。表层 鳞状 上 皮是食 管 黏膜 抵御 反 流液 损 伤 的主要黏膜屏 障 , 胃酸 中的 胃蛋 白酶 、 蛋 白酶及 脂 肪 胰 酶可 引起上 皮溶解 、 胞周 围 空泡形 成 , 汁酸 可诱 导 细 细 胆
胞 形 成 囊 泡 , 些 物 质 最 终 使 B 黏 膜 中 的 花 生 四 烯 酸 增 这 E
[ 中国 图书 资 料分 类 号 ] R 7 . 519 [ 文献 标 志 码 ] A [ 章编 号 ] 10 —49 2 1 ) 】18 - 文 0 2 2 (00 l.020 3 4
食 管腺癌是 美 国及 大部分 欧洲 国家近 2 O年发病率 增 长最 快 的 恶 性 肿 瘤 , B r t 食 管 ( art eo hg s 而 ar t e B r t sp au , e B 是 目前 所知 的唯一食 管腺癌癌 前病 变 , E) 故越来 越受 到
胆汁酸增 量调节 食管细 胞 中肠分 化 因子 C X D 2的表 达 , 可 能是 B E组织转 化的一个 机制 。
上皮被单 层柱状 上皮替 代 的一 种病理 现象 , 定为 胃食 管 规
交界上 方至少 3 c 的食 管 黏膜 被柱 状 上皮 覆 盖 , 又称 m 故 为食管 下 段 柱 状 上 皮 化。 19 9 8年 美 国 胃肠 病学 会 又 为 B E的定义加 入 了新 内 容 : 食管 远端 组 织活 检有 肠 上皮 化 生 (net a meals ,I 柱 状 黏膜 存 在 , 考 虑 其 受 its nl tpai M) i a 不
反流性食管炎与Barrett食管和食管早期腺癌的现状和研究进展
[ ] 丰韦悦 , 之芳 , 6 柴 钱琴 芳. 国高汞低 硒地 区母子 头发 中 我
汞和硒 的相 关 性 研究 [ ] 核 技 术 ,9 7 2 6 :5 J. 19 ,0( ) 3 6—
361 .
物体内形成某种络合物 , 由于这种物质的形成 , 减轻了
中毒症 状 , 变 了汞 的积 累方式 。 改
C e 2 0 ,8 ( ) 3 5— 1 . hm,0 7 3 8 2 :1 3 7
硒相互关系在人体健康 、 生命科学 和环境保护 中都
具有实际意义 。因此汞、 硒在生物体 内的积 累和硒对 汞 解毒 机理 的研究 现在 已经成 为各 个领 域 的重 要研 究
内容 。
参考 文献
[ ] K e nJ vnd e ,e oiJ,t 1 r r ad 1 oma H,a eV nWS d e Je .Me uy n G j a c S l im i ma n m asadbrs[ ] Si oa E v e nu r ema m l n i e n i d J .c T t n i l —
r ,9 5 3 3 :7 2 7 n a 17 ,( ) 2 9— 8 .
[ 0 K ra P rvA , al . os l mo clr n e 1 ] obsM, e JG i r A psi e l ua kb— c eJ b e i l
t e h txc l gc e e t o r e i we n t e o i oo ia f c s f a s n c,S l n u l e e i m a d n
m ty ruyme y ru (Ⅱ )sl ohs S—gu — ehl c r : t l c r me h me y e n i( e lt a
老年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老年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标签:老年人;胃食管反流;进展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酸相关性疾病,以食管下括约肌(LES)功能不全、食管廓清能力下降及胃排空延迟,胃内容物经贲门倒流入食管,导致食管的炎症、溃疡、狭窄,及食管外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近年来,国外学者Fass[1]提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及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Barrett食管,称之为GERD相关性疾病,其相互独立。
1 发病机制GERD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它包括反流屏障的缺陷、食管廓清的异常、食管黏膜抵抗力的改变以及胃排空延迟等。
其中,黏膜损害主要由胃内容物(胃酸、胃蛋白酶),甚至十二指肠液反流引起。
食管、胃的运动主要通过神经肌肉收缩来完成蠕动及传导。
生理状态下,胃内压力高于位于胸腔内的食管内压,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在静息状态呈收缩状态,维持一定的压力,是抗反流的重要屏障,起着阻止胃肠内容物反流的作用。
随着年龄增长,食管平滑肌相应发生了结构的变化,LES 松弛、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降低,故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现象;另一方面,食管体部的正常压力和顺行性是及时清除反流物的主要力量。
老年人食管体部运动功能障碍,食管体部廓清能力明显减弱,不能及时清除反流物,导致反流物与反流物接触的时间延长,加重了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损害。
老年人唾液等分泌物减少,导致酸清除能力减弱,加上食管上皮的增生及修复能力下降均导致GERD的发病率在老年人更高。
同时,老年人患有多种疾病,常口服多种药物,如茶碱、抗胆碱、抗抑郁药、镇静药、钙拮抗剂、前列腺素等药物,可以直接损害食管黏膜或者使LES压力减弱而导致酸的暴露增加,明显促进了胃食管反流。
近年来,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和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研究是一大热点,但研究结果尚不一致。
胃食管反流病诊治进展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是一种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相关症状和(或)并发症的疾病[1]。
该病可以出现多种症状,包括典型和非典型症状,典型症状主要为反流和烧心,非典型症状包括慢性咳嗽、哮喘、声音嘶哑、慢性喉炎、胸痛、消化不良和恶心等[2-3]。
大多数GERD 患者食管没有糜烂等明显异常,被称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 )[4],过去也被称为胃镜阴性的GERD ,少数GERD 患者食管有不同程度的糜烂,被称为糜烂性食管炎(erosive esophagitis ,EE ),即通常所说的反流性食管炎。
根据目前文献报道,GERD 全球患病率为2.5%~51.2%[5],并有升高趋势。
GERD 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增加患者食管炎、食管狭窄、巴雷特(Barrett )食管和食管腺癌的发病风险[6],因此,应重视GERD 的诊断与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诊治进展展玉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科(北京100730)【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它不仅影响患者健康生活质量,而且增加患者食管炎、食管狭窄、Barrett 食管和食管腺癌的发病风险,因此,GERD 诊治非常重要。
GERD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准确诊断常需要结合症状及相关检查的客观结果。
GERD 患者病情不同,其治疗措施各异。
本文着重介绍GERD 诊断手段及治疗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非糜烂性反流病;糜烂性食管炎;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573.7文献标志码ADOI :10.3969/j.issn.2096-3351.2022.02.003Progres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ZHAN Yutao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Beijing Tongre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730【Abstract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is a common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GERD can influence patients'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esophagitis ,esophageal strictures ,Barrett esophagus ,and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Therefor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GERD is very important.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GERD are diverse.The accurate diagnosis of GERD often needs to be combined with the symptoms of GERD and the objective results of relat⁃ed examinations.Different patients with GERD need diverse treatmen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diagnosis andtreatment of GERD.【Key words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Erosive esophagitis ;Diagnosis ;Treatment专家简介:展玉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胃食管反流病和食管癌
胃食管反流病与食管癌一、胃食管反流病(GERO,gastroesophageal,reflexdisease)胃食管反流病就是指过多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与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
临床分反流性食管炎与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我国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
(一)病因胃食管反流病就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发病就是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与反流物对食管粘膜攻击作用的结果。
1、食管抗反流屏障(1)LES与LES压:LES就是食管末端3~4cm长的环形括约肌,正常人静息时此括约肌压力(LES压)为10~30mmHg为一高压带,防止胃内容物进入食管。
食物、药物如钙通通阻带剂,地西泮等、腹内压增高、胃内压增高均可影响LES压相应降低而导致胃食管反流。
(2)一过性LES松弛,TIFSR(transit 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relaxation)就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的主要原因。
(3)裂孔疝,可因加重返流并降低食管对酸的清除致病。
2、食管酸清除正常情况下,容量清除就是食管廓清的主要方式,如反流物反流,则刺激食管引起继发蠕动,减少食管内酸性物质容量。
3、食管粘膜防御食管粘膜对反流物有防御作用,称为食管粘膜组织抵抗力。
4、胃排空延迟可促进胃内容物食管反流。
(二)临床表现1、烧心与反酸烧心就是指胸骨后剑突下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伸延。
常在餐后1小时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加重。
反酸常伴有烧心。
2、吞咽困难与吞咽痛食管功能紊乱引起者,呈间歇性;食管狭窄引起者、持续加重。
严重食管炎或食管溃疡伴吞咽疼痛。
3、胸骨后痛疼痛发生在胸骨后或剑突下,严重时可为剧烈刺痛,可放射到后背、胸部、肩部、颈部、耳后,此时酷似心绞痛。
4、其她癔球症(定义考生要牢记,名词解释),咽喉炎、声嘶。
反流物吸入气管,肺可反复发生肺炎。
(三)并发症1、上消化道出血可有呕血与(或)黑粪,每日出血超过50ml,可出现黑便。
Barrett食管治疗的研究进展
Barrett食管治疗的研究进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食管鳞癌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胃贲门及食管下端腺癌的发病率则呈上升趋势。
近几年来,在美国、欧洲等一些西方国家胃贲门部及食管下段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且预后差。
报道BE发病率为8.9%[1],故早期诊治至关重要。
目前,对于Barrett食管是食管远端腺癌的癌前病变的认识比较一致,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2]。
胃贲门及食管下端腺癌的发病率上升趋势的出现与Barrett食管有关,尤其与Barrett中特殊肠化生细胞有关。
因此,早期检出及严密监控和干预这一癌前病变是目前最新的治疗措施。
因而寻找有效消除或逆转Barrett食管的方法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
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1 药物治疗用于控制胃食管反流症状最常用的是抑酸剂与胃肠动力调节剂。
而抑酸是治疗反流症状的主要药物。
BE患者,特别是长段BE[3,4]患者的反流性食管炎通常很严重。
研究表明,在食管下端上皮的反复受损修复过程中再生上皮染色体受损突变的机会增多,反流性炎症产生的反应性氧化物也可致食管下端粘膜的突变;另外炎症尚可使促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IGF)明显升高。
因此,通过强力抑酸减轻反流所致的食管下端炎症,以减轻炎症诱导的恶变倾向,即使在经内镜下治疗后也十分必要。
在抑酸药物中,H2受体拮抗剂(H2RA)虽然经济,但作用较为短暂,抑酸时间为4~8 h,不能阻断餐后迷走神经兴奋引起的胃酸升高,对24 h胃酸抑制仅为70%,而餐后反流在反流性食管炎中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在使用H2RA两周后即可出现受体耐受现象使抑酸作用减低。
质子泵抑制剂(PPI)对空腹及餐后的酸分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长期使用无耐受现象。
因此,对于抑酸剂的选择,质子泵抑制剂(PPI)虽然价格稍高,但其抑酸作用效果要明显好于H2受体拮抗剂。
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PPI有逆转柱状上皮化生的作用,但大量研究均表明,PPI能更好地控制Barrett食管患者烧心、反酸、胸痛及吞咽困难等反流症状,使用时推荐应用大剂量。
Barrett食管
七、Barrett食管的随访和监测 对BE患者进行合理的随访 和监测,是预防其癌变的重 要措施。
几组回顾性研究资料提示, 定期监测的BE病人与未进行监 测的同样情况的BE病人比较, 其发现食管腺癌后的5年生存率 有明显的提高。
随访策略因为3个原因很难确定:
<1>可能有多于现已诊断BE的5倍的 BE患者未被得到诊断; <2>短节段BE常被忽视,人群中 SSBE可能是LSBE的10倍,而SSBE 与贲门癌的关系密切; <3>有研究表明,BE对人群寿命无 明显影响,因为食管癌并非常见的死 亡原因。
目前应用较多的光敏物质是: 5-氨基乙酰丙酸(5-ALA ) δ-氨基乙酰丙酸(delta-ALA) 血卟啉的衍生物(HPD) 卟菲尔钠(porfimer sodium)
Gossner等以5-ALA为光敏 剂的PDT法对BE合并高度异型 增生者10例,合并粘膜内腺癌 者22例进行治疗,前者HGD均 被清除,后者中17例(77.3%) 癌灶被清除,其中原病灶< 2mm的癌均被清除,随访1~30 个月无复发,
三、Barrett食管的内镜下诊断 长节段BE通过内镜即可诊 断,但粘膜组织活检的显微镜 学检查是诊断BE,BE合并异型 增生及其癌变的关键。
正常食管为粉白色粘膜, 而胃粘膜为桔红色,鳞状细胞 与柱状细胞交接处和胃-食管连 接位于同一部位,即临床上称 之为齿状线或Z线。因为两种 类型上皮交界处常呈波浪状移 行,上下跨度为1-2cm。
BE时表现为齿状线向口端 方向移动,即食管远端的正常 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替代, 其受累长度≥3cm为长节段BE (LSBE)。受累长度≤3cm, 但组织活检有特殊肠化生粘膜 存在为短节段BE(SSBE)。
内镜检查时应注意以下三 个标志,即 齿状线 食管下括约肌( LES) 膈肌裂孔
Barrett食管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情况 , 结果 表 明 C DX1 能参 与 了 B ret 管 的形 可 art 食 成 。Kau r 等 用 大 鼠 食 管 空 肠 吻 合 术 制 造 z mo i B ret 管 模 型 , 现 C X1在 B ret 管 化 生 art 食 发 D art 食 上皮 以及其 临 近正 常 鳞 状 上皮 中 的表 达 明 显 升 高 ;
中引起 B ret 管 的损 伤 因子 中起 重 要 的分 子 连 art 食 接作 用 , 同时认 为是 核 因子 ( NF) B信 号途 径 激 活 一 了 C X1的表 达 。 D
发生 , 试 图从 基 因方 面解 释这 种病 理过 程 。 并 1 B ret 管 形成 的有关 基 因 art 食
1 1 尾 型 同 源 框 转 录 因 子 1基 因 .
体转 染培 养 的食管 细 胞 会 诱 导 C X D 2的表 达 , 而 从 认 为胆盐 诱导 C X1 达增加 并 随后促 进 C 2的 D 表 DX 表达 可 能 在 B ret 管 的发 生 中起 着 重 要 作 用 。 art 食 Wa g等 _ 的研 究认 为 , DXl 介导反 流性 食管 病 n 4 C 在
被 观察 到 , 而 认为食 管 角化 细胞 向 B ret 管 上 从 art 食 皮 细 胞转化 过 程 的早 期 , D 有 重要 的启 动作 用 。 C X1
Wa g等 [ 用 多 种 方 法 对 正 常 食 管 细 胞 和 B ret n 2 art
癌 的发生 有密 切关 系 , art 食 管患 者 患食 管 腺 癌 B ret
用胆 盐混合 物诱 导体 外 培养 的食 管 细 胞 , DX1基 C 因启 动子 的活 性 增 强 , 同时 其 蛋 白表 达 明显 增 加 , 这种 表达 与 胆 盐 呈 剂 量依 赖 性 关 系 ; DX C 1表 达 载
胃食管反流病、Barrett食管和食管胃交界腺癌病理诊断共识
胃食管反流病(GERD)
糜烂性食管炎
糜烂性食管炎的诊断
内镜发现: 食管黏膜红斑、水肿、糜烂、溃疡 组织学发现: 黏膜水肿、炎细胞浸润、糜烂、溃疡形成等。
糜烂性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炎
糜烂性食管炎
糜烂性食管炎
胃食管反流病(GERD)
非糜烂性反流病
非糜烂性反流病的诊断
依赖症状学特点: 烧心和反流症状典型
烧心症状为主诉,除外其它烧心病因,内 镜无食管黏膜损伤。 学术界的共识: 食管病变的组织学表现是NERD诊断的重要依据。
上皮内炎症细胞浸润
4 细胞间隙扩张
• 发生情况: 糜烂性和非糜烂性食管炎中均可见到
• 光镜下特点: 鳞状细胞紧密连接丧失,出现泡状或
梯状机构
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细胞间吻合紧密 (Well Sealed Each Other)
细胞间隙小而不规则的扩张
NERD细胞间隙 不规则的扩张
NERD细胞间隙不规则的扩张
胃食管反流病(GERD)
◆ 糜烂性食管炎 (Erosive esophagitis, EE) ◆ 非糜烂性反流病 (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 ◆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 BE)
Comment:
GERD的三种类型相对独立,相互之间不 转化少转化, 但有些学者则认为这三者之间可能有相关性。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a global evidence-based consensus.
Am J Gastroenterol 2006; 101: 1900–1920 )
胃食管反流病(GERD)
发生有一定地区和种族差异 欧美国家: 10-20% 亚洲各国:中国 2.95-6.2%; 日本 6.6% 韩国 3.5%; 新加坡 10.5%。
胃食管反流病与食管癌
定期进行体 检,及时发 现并治疗胃 食管反流病
食胃
管食
癌管 的反
3
关流
系病
与
胃食管反流病与食管癌的联系
1
2
3
4
胃食管反流病是食管癌 的危险因素之一
胃食管反流病可能导致 食管黏膜损伤,增加食
管癌的风险
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可以 降低食管癌的风险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需要 定期进行食管镜检查,
以早期发现食管癌
诊断和治疗
诊断方法:内 镜检查、食管 测压、24小时 pH监测等
治疗方法:药 物治疗、手术 治疗、生活方 式调整等
药物治疗:质 子泵抑制剂、 H2受体拮抗剂 等
手术治疗:抗 反流手术、胃 底折叠术等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调整、体 重控制、戒烟 限酒等
预防措施
01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 暴饮暴食
03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可以 考虑手术治疗
饮食调整:改变饮食习惯,避免刺激性食物,减 少反流症状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 控制体重等,有助于预防食管癌的发生。
谢 谢
胃食管反流病与食管癌的预防
保持良好的饮食 习惯,避免暴饮 暴食
避免刺激性食物, 如辛辣、油腻、 过冷过热的食物
戒烟限酒,减 少对食管黏膜 的刺激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 熬夜和过度劳累
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及时发 现并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降 低食管癌的发生风险
胃食管反流病与食管癌的治疗
药物治疗:使用抗酸药、抑酸药、促胃动力药等 药物进行治疗
胃
食
食管
管反
癌流 演
病
讲 人
与
目录
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
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孔凡扬;李兆申【摘要】食管腺癌是食管癌的一种重要的病理类型,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预后较差.食管腺癌与Barrett食管的发生密切相关.早期发现和干预异型增生的Barrett食管病变可以降低其进展为恶性肿瘤的风险.对诊断为Barrett食管的患者应根据其病理分级定期行内镜监测,争取早期发现进展或癌变的黏膜组织.【期刊名称】《国际消化病杂志》【年(卷),期】2015(035)006【总页数】4页(P375-377,389)【关键词】食管腺癌;Barrett食管;胃食管反流病【作者】孔凡扬;李兆申【作者单位】200433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科;200433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科【正文语种】中文·综述·作者单位:200433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科食管腺癌(EAC)是一种欧美等西方国家较为常见的食管恶性肿瘤,近年来在中国其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1]。
Barrett食管(BE)是EAC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且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生密切相关。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有10%~15%的GERD会进展为BE,而2%~5%的BE会进展为EAC[2]。
本文就BE和EAC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是世界范围内较为常见的食管癌类型,但近年来的研究报道显示其发病率有所下降。
相反,EAC的发病率却呈明显上升趋势。
EAC的高发区主要位于北欧、西欧、北美和大洋洲,以男性多发[3]。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EAC的发病率在西方国家中提高了3.5倍以上[4]。
目前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亚洲人群的食管癌发病仍以ESCC为主,但随着生活方式日趋欧美化,肥胖人口不断增加,GERD和BE的发病率已明显上升,EAC的发病率也较之前有了明显升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BE继发于长期GERD,被认为是食管异型增生和EAC最重要的癌前病变之一。
巴雷特食管,巴雷特食管的症状,巴雷特食管治疗【专业知识】
巴雷特食管,巴雷特食管的症状,巴雷特食管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食管下端有不正常的柱状上皮覆盖,称之为Barrett食管。
普遍认为是获得性,并与反流性食管炎密切相关,并有发生腺癌的可能,异位柱状上皮残留于食管可在食管任何部位发生。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Barrett食管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
尽管有关Barrett食管与胃食管反流之间的关系已被大多数学者接受,但Barrett食管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胃食管反流病人中,只有10%发展为Barrett食管,而90%的患者并不发生变化。
究竟什么因素影响两者之间的转化目前还是个谜。
但无论怎样说,胃-食管反流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病理基础,此外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以及食管运动功能障碍也与Barrett食管的发病有关。
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学说,即先天性学说和获得性学说。
1.先天性学说从胚胎学角度来讲,人体胚胎发育至3~34mm时(4个月以前),原始前肠(食管的前身)黏膜被覆柱状上皮。
发育至130~160mm(18~20周)时,鳞状上皮开始替代柱状上皮,这种变化由食管的中央开始并逐渐向胃和口腔两端发展,至出生前全部完成。
这种延伸如受到任何阻碍,都可能导致食管下段于出生后仍然被覆柱状上皮及食管上段残留柱状上皮细胞。
基于这种理论,先天性学说认为Barrett食管是由于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柱状上皮没有被鳞状上皮完全替代所致,因此食管下段遗留下胚胎时期的柱状上皮。
一些临床观察也支持先天性学说。
一项尸检结果证实,在死产婴儿的食管就发现有柱状上皮。
Borrie等提出,Barrett食管的发病高峰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儿童组(0~10岁),另一个是成人组(40岁以上),因此提出儿童组的发病原因是先天性的。
此外,一项病理研究报道,在Barrett食管未发现后天学说所提到的慢性炎症和组织纤维化。
2.获得性学说目前越来越多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的证据表明,Barrett食管是一种获得性疾病,它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有密切关系。
Barrett食管基础研究现状
改变 , 也使 固有 层发生 变 化[ 。J l 4 ol ] y等 将 食 管细
胞 系 F O- L 1和 HE 一 分 别 在 酸 化 和 中 性 介 质 中 T1A
暴露 于初级 胆盐 和 次级 胆 盐 。结果 发 现 , 化 的介 酸
缺 失 。B 的 进 展 过 程 为 : 殊 肠 化 生 一 低 度 异 型 E 特
有 不同 的说 法 : 1 相 邻 的 胃柱 状 上 皮 起 源 ; 2 黏 () () 膜 下层 的食 管 腺体 起 源 ; 3 食 管 上 皮 基 底 细 胞 层 () 的多能干细 胞起源 l 。现对 于多能 干细胞起 源 的证 _ 2 ]
成 分可 引起 DN 破 坏 , 可 能通 过 这 一 机 制 参 与 A 并
BE 的 发 生 和 发 展 。
另 外 , 管微 环 境及 遗 传 易 感 性 在 B 的发 生 食 E
和发展 中也 起 着 一 定 作 用 。基 因 和基 因 的 复 合 ] 体 、 因和环境 之 间 的相 互 作 用 也许 可 以解 释 为 什 基 么 只 有 一 小部 分 胃食 管反 流 病 患 者 会进 展 为 B r a— rt 食管 。 et 2 B ret 管的异 型增 生 art 食 B E的异 型增生分 为低 度异 型增 生 ( GD 和 高 L ) 度异 型增 生 ( D) G 组 织 结 构 正 常 , 见 萎 HG 。L D 可 缩 的柱状 细胞 , HGD腺 体 结构 改 变 , 柱状 细 胞 通 常
维普资讯
国际 消 化 病杂 志
20 0 8年 4月
第 2 8卷
第 2期
反流性食管炎药物治疗及进展研究
反流性食管炎药物治疗及进展研究摘要:反流性食管炎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消化科疾病,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且症状不易被治愈,具有反复性,属于慢性疾病。
近年来的研究已表明反流性食管炎与部分反复发作的哮喘、咳嗽、夜间呼吸暂停、心绞痛样胸痛都有关。
由此可见,反流性食管炎的危害是很大的,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断并治疗。
由此本研究探讨了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药物进展情况,旨在我后期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药物治疗;进展研究;综述前言反流性食管炎是指发生在食管的黏膜的慢性炎症,主要是胃内容物反流经过食管,对食管黏膜造成损伤而引起的炎症。
此病症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胸骨后烧灼感(烧心)、反流和胸痛,可造成吞咽困难,影响患者的呼吸和睡眠,严重者还会诱发出血、缺铁性贫血等[1]。
反流性食管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群,成人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西方国家的发病率高,而亚洲地区发病率低。
这种地域性差异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近年来,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故本研究对近年来反流性食管炎药物治疗以及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药物治疗的优缺点进行阐述,为提高后续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1药物治疗1.1胃酸抑制剂反流性食管炎除有临床典型症状表现外,还可无任何反流症状,进表现为上腹疼痛、不适等消化不良表现,经内镜检查科确认为反流性食管炎,并可评估其严重程度进行分级。
有研究发现,反流性食管炎者黏膜中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阳性细胞数逐步上升,其表达程度与病变程度相符[2]。
由此,通过降低增殖细胞核抗原的高表达模式,有助于抗反流从食管炎,促进食管黏膜的愈合。
在药物治疗中,胃酸抑制剂主要有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
H2受体拮抗剂能选择性地阻断壁细胞膜上的H2受体,使胃酸分泌减少。
不仅抑制基础胃酸的分泌,而且能部分地阻断组胺、五肽胃泌素、拟胆碱药和刺激迷走神经等所致的胃酸分泌,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可通过抑制B细胞的氢钾ATP酶来起到抑制泌酸的作用,能够帮助抵御胃酸,如:雷贝拉唑、泮托拉唑、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等。
胃食管反流病和食管癌
胃食管反流病与食管癌一、胃食管反流病(GERO,gastroesophageal,reflexdisease)胃食管反流病就是指过多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与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得组织损害。
临床分反流性食管炎与内镜阴性得胃食管反流病,我国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
(一)病因胃食管反流病就是多种因素造成得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发病就是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与反流物对食管粘膜攻击作用得结果。
1、食管抗反流屏障(1)LES与LES压:LES就是食管末端3~4cm长得环形括约肌,正常人静息时此括约肌压力(LES压)为10~30mmHg为一高压带,防止胃内容物进入食管。
食物、药物如钙通通阻带剂,地西泮等、腹内压增高、胃内压增高均可影响LES压相应降低而导致胃食管反流。
(2)一过性LES松弛,TIFSR(transit 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relaxation)就是引起胃食管反流得主要原因。
(3)裂孔疝,可因加重返流并降低食管对酸得清除致病。
2、食管酸清除正常情况下,容量清除就是食管廓清得主要方式,如反流物反流,则刺激食管引起继发蠕动,减少食管内酸性物质容量。
3、食管粘膜防御食管粘膜对反流物有防御作用,称为食管粘膜组织抵抗力。
4、胃排空延迟可促进胃内容物食管反流。
(二)临床表现1、烧心与反酸烧心就是指胸骨后剑突下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伸延。
常在餐后1小时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加重。
反酸常伴有烧心。
2、吞咽困难与吞咽痛食管功能紊乱引起者,呈间歇性;食管狭窄引起者、持续加重。
严重食管炎或食管溃疡伴吞咽疼痛。
3、胸骨后痛疼痛发生在胸骨后或剑突下,严重时可为剧烈刺痛,可放射到后背、胸部、肩部、颈部、耳后,此时酷似心绞痛。
4、其她癔球症(定义考生要牢记,名词解释),咽喉炎、声嘶。
反流物吸入气管,肺可反复发生肺炎。
(三)并发症1、上消化道出血可有呕血与(或)黑粪,每日出血超过50ml,可出现黑便。
我国胃食管反流病外科治疗现状及展望
我国胃食管反流病外科治疗现状及展望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ERD)发病机制复杂,临床特征表现多样化,诊断、治疗方式多样,临床医生应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针对不同的病人采取个体化的诊疗方式,最大程度的改善病人症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我国GERD抗反流外科在不断积累循证医学证据的同时,积极推广及培养更多专业外科医师,掌握GERD标准化诊断与治疗流程,加强并普及对GERD判别、诊断、治疗和预防能力是我国GERD抗反流外科重要的研究方向。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为临床常见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患病率约为13%,且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1]。
腹腔镜抗反流手术已成为治疗GERD的主要外科手段,其疗效得到广泛认可。
目前,我国开展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治疗GERD已有20余年,积累了丰富经验,并提供了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
我国GERD外科治疗亦面临挑战和机遇,如何全面推广腹腔镜抗反流手术、培养更多的专业外科医师、提升手术疗效,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笔者结合国内外文献和团队经验,回顾我国GERD外科治疗的发展历程,总结现状并展望未来。
1、国内外GERD外科治疗的发展历程GERD外科治疗在西方国家开展历史比较悠久。
1951年,Allison 首次报道通过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控制GERD症状,开启了人类以外科手段抗反流的时代。
1956年,Nissen首次报道利用胃底360°包绕远端食管来达到抗反流的目的,自此,以胃底折叠术为主流的抗反流手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1991年,抗反流手术进入微创外科时代,手术损伤及并发症明显减少,国际上抗反流手术量出现指数式增长,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抗反流手术年总量最高>3万例。
我国各地区GERD发病率有所差异,呈现南方地区低于北方地区、东部地区低于西部地区的特点。
广东地区人群GERD患病率约为2.3%,北京、上海两地人群GERD患病率约为5.8%,青海格尔木地区人群GERD 患病率约为9.4%,而新疆喀什地区由于特有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导致人群GERD患病率高达23.4%[2-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关键词】食管癌
食管癌是消化系统高发的肿瘤,本文介绍了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全球定义及其发病机制。
barrett食管一直被认为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这里介绍了几种内镜诊断方法和镜下分型,是研究诊断和治疗 barrett食管的最新方法。
早期食管癌内镜治疗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切实可行的方法,文中介绍了3种微创治疗技术。
最后,对于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和食管早期腺癌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文中提出了两种比较活跃的基因,提示了三者的联系。
【关键词】食管癌
1 有关gerd的全球定义及其发病机制
1.1 gerd的全球定义 gerd是一种胃内容物反流引起食管症状和并发症的疾病,gerd的特征性症状是烧心和反流,最常见的食管损伤是反流性食管炎[1]。
新的定义强调:从病人的角度描述症状的负性影响,承认症状如何影响病人的差异性,当反流症状达到引起病人不适的程度时才能定义为gerd,否则,烧心症状本身不构成一种疾病。
在临床上,确定症状是否对病人有影响应是以病人为中心的,而不由频率和时间的任意值来决定。
在人群研究中,一周发作2次或以上的轻度症状,或者一周发作1次以上的中重度症状常被病人认为引起不适。
无症状病人仍可存在潜在的并发症,如反流性食管炎或barrett食管,因此也满足gerd 的诊断标准。
无症状者可依据证实有胃内容物反流的检查来诊断(ph检测、电阻抗) 、或者反流的损伤效应(内镜、组织学、电镜)进行诊断。
1.2 发病机制及损伤因素 gerd的发病机制是防御机制削弱及食管清除酸能力下降,主要变化为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降低,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驰(lesp)过度等。
主要损伤因素为过多的胃内容物,主要是胃酸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损伤,胆汁和消化酶也可对食管黏膜造成损伤。
在nerd(非糜烂性反流病)的研究方面,我国和世界各国都充分重视食管下段鳞状上皮细胞间隙扩大(dis)的研究,抑酸可以使dis恢复,认为它可以作为胃食管反流病非常重要的指征,灵敏性及特异性均较高,有望在将来成为反流病诊疗中重要的临床指标。
但近期有文献提出在应激等其他情况下也存在dis的现象,有关dis在gerd中的作用今后仍将继续深入研究。
2 barrett食管诊断的新进展
barrett食管(be)的诊断主要根据内镜检查和食管黏膜活检。
be本身通常不引起症状,临床表现主要为gerd的症状,如烧心、反流、胸骨后痛和吞咽困难等,但有约25%的患者无gred的症状[2]。
2.1 内镜表现明确区分鳞、柱状上皮交界(scj)和食管胃连接处(egj)对识别be十分重要。
(1)scj内镜标志:为食管鳞、柱状上皮交界处构成的齿状z线。
(2)egj内镜标志:为管状食管与囊状胃的交界处,其内镜下定位的标志为最小充气状态下胃黏膜皱襞的近侧缘和(或)食管下端纵行栅栏样血管末檐。
(3)be内镜下的典型表现是egj的近端出现橘红色
柱状上皮,即scj与egj分离。
be的长度测量应从egj开始向上至scj。
内镜下美兰染色有助于对灶状肠化生的定位,并能指导活检。
2.2 病理学诊断(1)活检取材:推荐使用四象限活检法,即常规从egj开始向上以2cm的间隔分别在4个象限取活检,对疑有be癌变者应向上每隔1cm在4个象限取活检,对有溃疡、糜烂、斑块、小结节、狭窄和其他腔内异常者,均取活检行病理学检查。
(2)组织学分为贲门腺,胃底腺和特殊肠化生3型。
2.3 be分型(1)按化生的柱状上皮长度分类:长段be(lbbe)指化生的柱状上皮累及食管全周,且长度≥3cm;短段be(ssbe)指化生的柱状上皮未累及食管全调,或虽累及全周,但长度<3cm。
(2)按内镜下形态分类:可分为全周型(锯齿状)、舌型和岛状型。
(3)按布拉格cm分法进行记录:c代表全周型化生黏膜的长度,m代表化生黏膜的最大长度。
如c3-m5表示食管圆周段柱状上皮为3cm,非圆周段或舌状延伸段或结合部上方5cm;c0-m3表示无全周段化生,舌状伸展为egj上方3cm。
2.4 be诊断记录内容包括:(1)形态学分类(全周型、舌型和岛状),(2)长度,(3)组织学类型,(4)异型增生及程度,(5)合并症(糜烂、溃疡、狭窄、出血)。
2.5 监测与随访鉴于be有发展为食管腺癌的危险性,因此,应对be患者定期随访,目的是早期发现异型增生和癌变。
世界各国对于be的诊断存在两大主流意见,即以食管远端黏膜被柱状上皮所取代为诊断标准或柱状上皮必须存在肠上皮化生为标准。
由于我国关于be的研究不够深入,建议采用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替代较为稳妥。
但鉴于肠上皮化生在be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其与食管腺癌的重要关系,因此在诊断时必须注明be的组织学分型。
3 食管癌早期诊断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内镜医学及微创治疗技术的发展,为食管癌的早期治疗提供了更好的方法,如内镜下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emr)、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