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的客观化
中医脉象数理量化创新方法研究
脉诊是中医重要的诊法之一, 具有完整 、 系统 的理论体系,
长 期 以来 , 中 医 理 论 体 系 及 诊 疗 实 践 中 占有 非 常 重 要 的 地 在
位 。中医一直把脉诊作为探测病因、病位 、病性及预测疗效 的 根据之一, 在临床诊病 中发挥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 。几千年来,
中医 一 直 依 靠 手指 触 觉 来 体 会 患 者 动 脉 搏 动 时 所 提 供 的 脉 象
有检 测人体中医脉象信息 的装置, 或是信息量不足 ( 常见的单 点式 脉象换能器的脉象仪) 或是所得 到的信息与中医脉诊理 , 论不直接相关 ( 如光电容积脉搏波、阻抗容积脉搏波) 或是信息 ,
的提取 有别 于传 统方法 ( 现有 的刚 性 多点阵脉 象检 测装 置) 。 如
且, 中医 的每一种脉象均有其名称, 通常至少有 5年 以上 的经 验才可能掌握这种诊脉的基本 方法 。长期 以来, 多医家对诊 众 脉的部位 、取脉 的方法 以及病脉和常脉等做 了深入论述, 但对 脉象客观化 的研究一直没有重大进展和突破 。 现 代科 学技术的进步为疾病 脉象 的客观研究提供 了新的
念的领会来加 以鉴 别, 缺乏 客观 指标 作为判定脉象的标准, 所
谓 “ 中 易 了, 下难 明 ”, 此 , 诊 的 客 观化 是一 个 亟 待 解 心 指 因 脉 决 的 问题 。
1 概 述
论。事实上, 脉诊是一套完整 中 医脉 诊 客 观 化 遇 到 障碍 的根 本 原 因 之一 。现 这
关键词:中医脉 象;客观量化; 自然语 言处理;知识发现
中图分类号 :R 4 . 2 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 —342 0 )20 0 .3 0 55 0 (0 90 .0 60 是不统一 、不标准、不恒 定的, 这个特 点从根本上决定了手指
中医诊断之脉象的客观化方法及其实践
脉象的客观化方法及其实践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
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学科。
它传承着中国古代先辈们治疗疾病的经验和理论。
中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以脏腑经络为生理、病理基础,辨证论治是诊疗依据。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位、病性,通过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食疗等治疗疾病。
中医诊断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今天,我们来介绍中医诊断中的诊疗基础:脉象的客观化方法及其实践。
中医脉象,几千年来一直以自然界一些现象来比喻、描述医生指下切脉的感觉;亦曾有人用模式图示意各种不同脉象的变化,以便使初学者心领神会。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医家、学者,不病足于这种朴素唯物的认识法,恒思借用现代科学与仪器对脉诊进行探讨,将脉象描记成脉图,客观地展现出来;并从数、理学等方面进行分析、测算各种不同脉象的数值,以资鉴别。
描记脉象图的实验研究,始于本世纪50年代初,当时有人曾采用不换能的机械杠杆式脉搏描记仪,但因其灵敏度较低,未能推广。
60年代,采用换能拾振器,通过电子放大电路,用心电仪或生理记录仪等进行示波和描记脉图,然后再进行脉图分析。
70年代,有光电容积式,压电元件式,空气压力式,电阻抗式,超声多普勒式等多种仪器描记脉搏波形。
换能器有固态和液态两类,描记仪器的性能可反映血管压力、血管容积和血流速度。
80年代,运用电子计算机对脉图信息自动提取分析,并可用微波多普勒测量动脉壁随压力脉搏渡的搏动。
通过微处理器的软件处理,输出脉率、起始点至主渡的时间、起始点至重搏波的时间等获取信息。
1984年于上海鉴定通过脉象信息计算机处理系统的第一阶段工程(脉搏波信号的预处理,特征值的提取,脉象初步识别,脉搏波的频谱图等)。
经软件处理,可系统输出脉率、脉图收缩及舒张期面积、总面积、十个通用特征值和二十多个扩充特征值。
中医诊断指标客观化?
气血 生 化 乏 源 , 之 思 虑 过 多 , 血 耗 伤 , 致 血 种 心 理 期 待 , 老 师 的 提 示 , 改 变 了 我 的 心 理 加 心 以 而 又
数 为热 , 则 为 寒 , 还 没 有 发 现 有 明 显 的 热 象 迟 但
写
中 医 药 2 0 年 1 月 第 1 期 08 2 2
鬟l
赣 警 赫 馨赣
归 脾 丸 两 盒 , 次 8粒 , 天 两 次 。 ” 每 每 又 转 对 安 波 说 :这 两 种 药 每 天 服 两 次 , 午 “ 上
一
‘ 观 化 ’ 但 对 于 我 们 来 说 , 疑 是 客 观 的 , 非 客 , 无 绝 我 们 的 主 观 想 象 。 她 的这 些 症 状 可 作 为 辨 证 根
放好 。
心 思 虑 、 脾 两伤 , 许 不 会 有大 错 。可 她的 脉 我 心 或
还 没 摸 , 证 是 否 相 应 呢 ?是 否 支 持 这 一 辨 证 呢 脉 病 人 总 希 望 、 认 为 医 生 可 以 以 脉 测 病 , 医 诊 总 中 断 理 论 也 认 为 脉 诊 是 四 诊 合 参 中 必 不 可 缺 之 一 项 , 所 以如 此 , 因 为 脉 证 相 应 。 既然 二 者 相 之 是 应 , 么 从 症 状 、 型 应 该 也 可 以 推 测 出 大 致 的 那 证 脉 象 。以后 应 该对 每个 病 人都 闻其 言 、 其 色 , 观 以 测其脉 , 考察脉证是否相应 , 应到何种程度 , 来 相 今 天 就从 安 波 开 始— — 对 于 安 波 的 脉 , 从 脉 的 数 、 、 、 4方 可 位 形 势 面分 析 。先 测 脉 形 : 虚 而 饮 食 减 少 , 化 不 良 , 脾 消 液 虚 少 不 能 充 盈 脉 道 , 形 必 然 见 细 。再 测 脉 势 : 脉
四诊客观化须正确转化语言
其他如脉之弦、滑、涩、紧、芤,多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一个病人,三个医家三种判断的可能并非少见。有些“脉象图”仪给出的“弦脉”等诊断也不为大家所公认的原因就在于此,这也使得中医脉诊的客观化标准难以寻觅。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些象思维特色的语言没有很好地转向逻辑思维语言。目前所谓的客观化,其实是对中医语言与西医语言简单化地对号入座,这反而是对客观事物(如脉搏波图)的主观化、隐喻化;这也是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常出现的错误。
近几十年,中医四诊“客观化”作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内容被广泛开展,但研究结果难以在临床推广,其原因就在于忽视了中、西医诊断学语言特色的比较。
下一步的难点或者需要攻坚的地方,也许就是在弄清两种表达方式的本质差异源于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后,促进两种思维方式的结合和语言转向,以促进中医现代化发展。
笔者认为,中医四诊部分地或近似地“客观化”是可行的,但要避免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出现对号入座式的误解。
例如对于望诊,因为人的视觉最为灵敏可靠,并且容易达到共识,人一生所接受的外来信息多由视觉获得;所以自古位于中医四诊之首。因此,首先在望诊客观化方面取得统一的标准是有可能的。而对于脉诊,尤其是关于脉形的各种描述,中医各家本来分歧就很大,目前也难以完全统一。现在只能先把较容易统一的脉数(脉率和节律)、脉位的浮沉等定出统一的标准。
可以说中医四诊的描述是具有文学、哲学和艺术性的语言,而西医诊断则趋向数学、物理的语言。语言在这里不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是内容的灵魂。因此,西医诊断学的症状和体征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可以迅速地实现客观化、微观化、数字化;而中医四诊的“客观化”却遇到了一条难以逾越的语言学鸿沟。
如果没有象思维的语言向逻辑思维的语言转向,所谓中医四诊“客观化”则难以完全真正实现,而在这种“客观化”的过程中又要求不丢失象思维的中医特色,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脉诊客观化研究综述
关键词 : 脉搏信号; 疾病诊断; 信号处理 中图分类号 : T P 3 9 1 . 4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2 1 6 3 ( 2 0 1 3 ) 0 3— 0 0 2 0— 0 5
T h e 0b j e c t i i f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o f P u l s e D i a g n o s i s
第 3卷 第 3期 2 0 1 3年 6月
智 能计 算机 与应 用
I NTELL I GENT C0MPUT ER AND APP LI CATI ONS
V0 l _ 3 No . 3
J u n . 2 01 3
脉 诊 客 观 化 研 究 综 述
刘 磊 。吴秋峰 , 张 宏志 , 张大 鹏 , 王宽 全
L I U L e i , WU Q i u f e n g ,Z HA NG Ho n g z h i , Z HA NG Da p e n g , WA NG Ku a n q u a n
( 1 S c h o o l o fC o mp u t e r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Ha r b i n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Ha r b i n1 5 0 0 0 1 , Ch i n a;
nd a o b j e c t i v e m e t h o d f o r p u s e d i a g n o s i s .
Ke y wo r d s : P u l s e s i na g l ;Di s e a s e D i a no g s i s ;S i g n a l P r o c e s s i n g
脉诊客观化研究综述
脉诊客观化研究综述作者:刘磊吴秋峰张宏志张大鹏王宽全来源:《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3年第03期摘要:在传统中医学中脉诊这项诊断方式已经成功沿用几千年,中医大夫利用手指感觉人体手腕脉搏的跳动,由于脉搏信号中包含了能够反映人身体健康程度的重要信息。
因此,中医大夫能够利用这些信息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然而,脉诊的准确性则要完全依赖于中医大夫的经验和技能,不同的大夫在诊断同一患者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诊断结果。
因此,迫切需要发展一种标准化、客观化脉诊的方法。
关键词:脉搏信号;疾病诊断;信号处理中图分类号: TP39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63(2013)03-0020-050 引言中医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文化的奇玮瑰宝,为华夏民族的繁衍强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传统中医学中,脉诊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脉诊的历史渊源流长。
脉诊最初源起于经络,并且早期还包括有色诊的一部分,也就是针对“浮络”、“孙络”,诊经即诊脉“气”(脉动)与诊络共同组成当时通行的“脉法”,后来诊脉动逐步独立,成为脉诊,而诊络的方法则演变成为目前色诊的一部分。
最终,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逐步地将诊断方法和脉形表现确定下来,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临床诊病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
从古至今,传统中医都是用手指感觉脉动获取人体脉搏信息,从而判断人体器官的健康状况,历代传统名医无不是诊脉高手,而那些“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则常常被称为庸医。
根据经典中医理论可知人体脉搏汇集于桡动脉处,其包含了大量的生理学和病理学信息,脉搏的搏动与心气的盛衰、气血的盈亏和脉道的通利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通过诊脉能够得到人体全身阴阳、气血、内部脏腑功能的综合信息;从现在医学角度来看,脉诊实际上是对整个人体血脉的全面诊察,脉搏信号源于心脏,流经身体各个脏器,最终汇聚在桡动脉处,使其不但包含了心脏血流血管信息,而且还包含了其它脏器血流血管及相应微循环信息;由此可知,在临床诊断中脉诊将具有十分重大的研究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
舌脉诊客观化研究的思考
*南昌 330004)已有丰硕的成果,其中尤以舌诊、分析中医客观化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
可检测性。
将现代计算机技术、统计学以及其他学科先进技术应用于四诊客观化的研究当中,力图研究出模拟人脑进行四诊信息化采集的仪器与设备。
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多学科相互交融,四诊客观化研究也产生出许多研究成果,目前这些成果多用于实践教学,临床应用较少或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报道,本文将舌脉诊相关的客观化研究综述如下。
1 舌诊舌诊主要是观察患者的舌质、舌苔、舌形及舌下脉络等。
传统的舌诊主要是靠医生的眼睛观察,运用自身知识、经验辨别,在这其中也会受到光线、被观察者、环境、气候、季节、地理等因素的干扰。
近年来大量学者致力于舌诊客观化,将现代化数字舌图采集系统与舌象特征处理系统相结合,基于可靠的科学数据进行客观分析。
尽量避免由于医生主观及其他外在客观等因素的干扰,使其数字化、客观化、可重复,从而提高辨证的准确性。
文献研究发现,目前科研人员多聚焦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1 光源 对比自然光与人造光线,石强[2]结合太阳光变化形成的色温研制出标准光源的D50作为照明光源,其色温为5000K,是一种色平衡的白色光,不强调哪一种颜色比另一种好;经过研究的不断深入,国际照明委员会(CIE)推荐D65作为模拟自然日光,色温为6500K的最为理想的标准光源,宋贤杰[3]根据CIE推荐的光源研发出PHILIPS YPZ220/18-3U.RR.D型光源,并通过实验确认此光源与自然光源相对接近。
1.2 色彩校正 研究者开始用RGB颜色空间进行分析,后来发现RGB颜色空间用于不同的仪器有不同结果,存在差异性。
有鉴于此,李博聪[4]提出CIELAB均匀颜色空间对舌色进行描述、分析与分类,樊艳等[5]应用数码相机和显示器的ICC特性文件用于还原数字舌图的色彩,许家佗[6]提出了“拓扑剖分-还原”(TRM)模型。
1.3 舌象特征识别与提取 沈兰荪[7]较早提出对于舌体区域分割首先用Catmull-Rom样条函数的Snakes模型,然后用Greedy算法进行局部优化,裂纹分析用多尺度边缘检测分析方法,舌象、舌质与* 基金项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教高函[2010]14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2]32号);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改课题(JXYJG-2013-099);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研究生教改项目(JZYJG-2014-09)。
中医舌脉诊断客观化的研究与思考
【综述】中医舌脉诊断客观化的研究与思考吴喜庆1,陆小左2(1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摘要:中医诊断客观化是中医发展提高的一项重要任务,舌诊与脉诊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技术之一,在中医诊断客观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就舌象仪与脉象仪的现代研究作一简单论述,并对其存在问题及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中医诊断客观化;舌象仪;脉象仪 中图分类号:R2411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23250(2009)022******* 中医诊断的客观化建设,是中医发展提高的一项重要任务。
舌诊和脉诊是中医临床中最具代表性的独特诊断方法,也是最有可能实现客观化并在临床上获得应用的中医传统诊法,故舌诊和脉诊的客观化也将为中医引入现代先进技术、实现现代化发展开辟新的思路,树立新的样板。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以及生物医学、色度学、计算机技术等向中医领域的渗透,使舌脉诊断客观化成为可能。
客观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加强中医临床应用和促进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而中医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反过来又有利于客观化的实现。
以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舌象仪、脉象仪,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使中医的独特诊察指标更加客观化、科学化、实用化,更好地促进中医自身疗效评估体系的发展,已成为中医诊断研究的必然方向。
1 脉象仪与舌象仪研究概况111 脉象仪脉象仪是描记脉象的主要设备,通过对脉象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实现脉象的客观分类,并得出定量化指标的系统。
脉象仪一般由脉象传感器、信号预处理装置、AΠD转换器、计算机等组成。
传感器被放置在人体腕部桡动脉的寸口部,采集有关脉搏的搏动信号;信号预处理装置一般包括信号放大、滤波等处理功能;处理后的信号经AΠD转换输入计算机,在计算机中完成脉图信息的存储、分析及显示[1]。
我国学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将脉搏描记器用于中医脉象的研究,70年代已经有了性能和质量较好的脉诊仪。
中医诊脉的原则
中医诊脉的原则
一、整体观念
中医诊脉强调整体观念,即把人体视为一个整体,注重身体各部位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诊脉时,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以综合判断病情。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脉的核心原则。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和判断,找出病因、病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脉证合参
脉证合参是指医生在诊脉时,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但仅凭脉象无法全面了解病情,因此需要结合其他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四、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指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既要考虑疾病本身的特点,又要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
在诊脉时,医生需要了解患者所患疾病的特点和病因,同时也要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五、注重个体差异
中医认为人体存在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等都有所不同。
因此,在诊脉时,医生需要注重个体差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同时,医生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反馈和
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
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中医四诊(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其是非常主观的诊断方法。
近年来,有研究机构逐渐开始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对中医四诊进行客观量化研究,以提高中医诊断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下面会对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
在中医望诊方面,通过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对望诊的内容进行客观量化。
利用肺炎患者的胸部X光片进行图像分析,可以提取出与肺炎相关的特征,帮助医生进行望诊的判断。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人员还可以对望诊所表现的色彩、形态等特征进行分析和识别,从而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评估。
在中医闻诊方面,研究人员通过对患者气味的分析和识别,可以获取有关患者身体状况的信息。
通过化学分析和电子鼻技术,可以检测出患者尿液、呼气等中的特殊气味成分,从而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初步判断。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挖掘方法,研究人员还可以对闻诊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和模式,从而提高中医闻诊的客观性。
在中医问诊方面,通过建立问诊模型和智能问答系统,研究人员可以将中医问诊的过程进行客观化。
通过对大量病例的问诊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人员可以建立问诊模型,帮助医生进行问诊和病情判断。
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人员还可以开发智能问答系统,通过与患者交互获得病情信息,并为医生提供针对性的建议。
在中医切诊方面,通过运用生物传感器和医学仪器,研究人员可以对切诊的内容进行客观量化。
通过心电图、脑电图等仪器的应用,可以对患者的心脑功能进行评估,从而为中医切诊提供客观的依据。
利用红外热像仪、电子皮肤等生物传感器,研究人员还可以对患者的体温、湿度等生物参数进行测量,从而帮助医生进行切诊的判断。
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进展正逐渐增加。
通过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对中医四诊进行客观量化,可以提高中医诊断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为中医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由于中医四诊的特点和复杂性,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科研力量和合作,推动中医四诊客观量化的研究取得更大的进展。
中医脉诊原理(即科学机制)
中医脉诊原理(即科学机制)我们知道,西医检查身体和疾病,需要经过很多复杂的设备和程序,或者经过各种各样的化验。
而中医检查身体和疾病,就是“望闻问切”,其中“切”即俗称的“号脉、搭脉、诊脉”,占据重要的地位。
一般的人对中医通过号脉就能诊断疾病感到很神奇,其实,即使中医本行业的人,也不是人人都会号脉,即使会号脉的中医,也不是人人都明了其中的科学原理和机制。
我是业余中医,对号脉有一定的研究,对现代科学也有基本的了解。
这里我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号脉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和说明。
我们知道,在西医的观念里,脉搏就是心脏的搏动节律,当然这种搏动也有几个主要的参数。
中医的“脉象”,与西医的“脉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中医所谓的“脉象”,包含了五脏六腑(甚至整个身体)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所有信息!那么,为什么仅仅手腕处的脉搏,就能体现出或者说探测到五脏六腑的所有信息呢?这里有一个现代科学的原理或者说依据,就是“全息原理”,即:身体任何一个部位的脉搏,都能体现或者说包含着全身的搏动信息,只不过手腕处的这个位置探测起来更方便而已。
古人最初的诊脉,其实是在全身上、中、下脉搏明显的几处都要诊测的,比如在两侧额头、腮帮探测“天之气(也叫头角之气)”,在腹股沟、足背探测“地之气”,在手腕桡骨处探测“人之气”,后来才简化为单独探测手腕部脉搏,古人叫“独取寸口”,其实根据全息原理,“独取寸口”就足够获得全身的信息了。
打个比方说:一个由大大小小众多河流组成的水系,你在任何一条河流的任何一个位置,都能感觉到水的流动。
而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与地理上的河流水系有相似之处,在任何一处都能探测到全身的血液波动,这一点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但是又有点不同:自然界的河流水系只是平稳流动,而人体血液的流动是阵动或者说波动的,就是俗称的“脉冲、脉动”。
那么,为什么在中医眼里,从这种波动能看出五脏六腑的信息呢?或者说,为什么这种血流的波动携带者五脏六腑的信息呢?我们可以用物理学中的波的原理(包括水波声波无线电波等等)来做比喻说明。
中医诊脉判断疾病的原理
中医诊脉判断疾病的原理
中医诊脉是根据中医的脉诊理论,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来判断其身体的状况和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经脉络络通全身,脉象可以反映脏腑经络的状况。
根据脉搏的频率、强弱、润燥、浮沉、有无等特征,结合患者的其他临床表现,中医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可能存在的疾病类型、病情轻重和病因。
中医诊脉的原理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 辨别脉象:中医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观察其频率、节律、强弱、润燥、浮沉、有无等特征来辨别脉象的变化。
2. 辩证施治:根据脉象的变化,中医医生可以辩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脉象特征来判断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情轻重和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药物处方。
3. 知识积累:中医医生需要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不断研究脉搏的变化规律和与疾病的关联,以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中医诊脉的原理是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疾病状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施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面诊客观化研究进展浅析
中医面诊客观化研究进展浅析
赵静;刘明;郭世珍;田飞;姜智浩;陆小左
【期刊名称】《天津中医药》
【年(卷),期】2017(34)10
【摘要】中医面诊客观化是推动中医面诊发展的必经之路。
本文对近年来中医面诊客观化研究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与分析,针对现有的研究探讨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要采用多信息融合技术,多维多角度探究面部特征信息,从而为中医临床面诊提供更多的客观信息,也为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客观依据。
【总页数】3页(P718-720)
【关键词】面诊;客观化;多信息融合;辨证施治
【作者】赵静;刘明;郭世珍;田飞;姜智浩;陆小左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工程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2
【相关文献】
1.中医脉诊客观化的研究进展 [J], 孙秉毅;于春泉;王巍;付于;夏天
2.中医舌诊客观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J], 戚沁园;林燕佳;陈长青
3.慢性胃炎中医四诊信息客观化研究进展 [J], Song Haibei;Wen Chuanbiao
4.冠心病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进展 [J], 陈晓红; 毛萍; 孙艳艳; 任姝俞; 周小芳
5.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进展 [J], 高丽;令晓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脉诊客观化研究的新视角_尺肤状态与脉象特征对应关联_雍小嘉
要素也只有 4 种: 弹性、水分、油脂、色素水平,其检测技 术非常精确且易操作。其中,皮肤色素水平是属于望诊 的内容,这里暂不讨论。弹性是皮肤状态的综合参数, 水分、油脂水平是皮肤状态的基本参数。根据《望诊遵 经》中的解释“尺 肤 纵 缓 不 急 ”指 皮 肤 松 弛 缺 乏 弹 性; “急者尺肤紧急不缓”指皮肤紧张度过高,同样缺乏弹 性; “滑则不涩。而有流利之容。涩则不滑。而有蹇滞 之貌”指皮肤是否光滑润泽,这取决于皮肤水分和油脂 水平的高低及比例大小; “贲而起者。沸起之状。减而 少气者。损少之形”指皮肤下的肌肉是否充实,这同样 可以根据皮肤的弹性指数间接反映。据此可以推论尺 肤弹性、水分、油脂三项指标已可基本反映出尺肤状态
从脉以外的指标进行脉诊客观化研究,其视角新 颖,同时尺肤理论是中医经典理论之一,脉象特征与尺 肤指标数据间特有的关联关系也可为尺肤理论研究提 供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灵枢[M].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 [2] 黄帝内经素问[M].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 [3] 陈超存. 尺肤诊临证小议[J]. 光朗中医,2003,18( 1) : 13 - 14. [4] 汪宏. 望诊遵经[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根据《内经》的论述尺肤为全身皮肤的缩影,五脏 六腑在尺肤部位都有投射区域,所以诊尺肤和诊寸口 等一样,可以反映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病变。从部位 看,寸口脉的 部 位 与 尺 肤 部 位 相 重 叠,《望 诊 遵 经 》[4] 中描述: “尺肤者。尺泽至高骨之肤也。盖气口为肺 之脉。皮肤为肺之合。脉行肤内。肤在脉外。故视肤 而有取乎尺也”。 从 生 理 特 点 看,脉 象 和 尺 肤 状 态 都 是人体气血及脏腑功能在外的整体反映,是中医整体 观的集中体现。气血及脏腑功能失衡都可以通过脉象 及尺 肤 状 态 变 化 反 映 出 来。 《灵 枢 · 邪 气 脏 腑 病 形》[1]曰: “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 脉缓者,尺之皮肤 亦缓; 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 脉大者,尺之皮肤 亦贲而起; 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 脉涩者,尺之皮肤亦 涩。然则色 脉 皮 肤 ”。 由 此 可 以 推 论,当 脉 象 发 生 变 化时,尺肤状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只是尺肤状态变 化的形式较 为 简 单,《内 经 》提 出“缓 急 小 大 滑 涩 ”六 种,《望诊遵经》[4]中对其表现的解释为: “其视之之法 有六。曰缓、曰急、曰滑、曰涩、曰贲而起、曰减而少气。 夫缓者尺肤纵缓不急也。急者尺肤紧急不缓也。滑则 不涩。而有流利之容。涩则不滑。而有蹇滞之貌。贲 而起者。沸起之状。减而少气者。损少之形”。 3 脉诊客观化研究的新视角———尺肤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脉诊,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其不同的形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它是中医学一种独特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
心主血脉,包括血和脉两个方面,脉为血之府,心与脉相连,心脏有规律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脉管也随之产生有节律的搏动和血液在管内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
血液循行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全身的血脉,均汇聚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肝藏血,主疏泄,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且精可以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
因此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脉象的形成,既然和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气血脏腑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故通过诊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一)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从病位的浅深来说,不在表便在里,而脉象的浮沉,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浅深。
脉浮,病位多在表;脉沉,病位多在里。
疾病的性质可分寒证与热证,脉象的迟数,可反映疾病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
邪正斗争的消长,产生虚实的病理变化,而脉象的有力无力,能反映疾病的虚实证候,脉虚弱无力,是正气不足的虚证。
脉实有力,是邪气亢盛的实证。
(二)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脉诊对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气虚,虚劳、失血,久泄久痢而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危候。
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疾,烦躁,为病进危候。
三、诊脉的部位诊脉的部位,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
遍诊法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三部诊法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
戏说老中医号脉+历代医家对脉学、脉诊的客观评说
戏说老中医号脉+历代医家对脉学、脉诊的客观评说戏说老中医号脉转载自徐叶门人各位医生:你们可曾遇到过病人来了门诊,二话不说,把手一伸让您给号号脉的经历?号脉也可算是中医传统文化了!文学作品里、电影电视里神奇着呢!可以说是查百病而知生死,一摸知之。
电视剧《西游记》里悟空悬丝诊脉更是把中医脉诊表达到了极至!这里也恰恰透露出了脉诊的玄机。
按下不表且说:《难经.六十一难》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然而,《脉经》曰“脉理精微,其体难辨。
弦紧浮芤,展转相类。
在心易了,指下难明”。
“切而知之”并非易事,为何只排在望、闻、问之后“谓之巧”呢?切脉民间又叫号脉,脉(mai)又读脉(mo)脉脉含情的脉,君不见老中医切脉时的眼神正是“斜着眼偷看人”这就是脉(mo)的本义。
所以中医切脉古又称脉(mo)脉。
医生是在给病人脉脉传情吗?哈哈哈。
非也!医生是在收集信息。
君不知医生的耳朵、鼻子都没闲着,他们的耳朵本来就是支棱着的,你也看不到他们鼻翼煽动,甚至你听不到他们紧嗅两下“习习”的声音。
医生可不要骂我呀。
由于“号脉”知百病的中医传统文化,已经深深的扎根于百姓心中,不会号脉的医生还是百姓心目中的神医吗?特别对于中医来说。
所以中医通过察言观色、声息气味发现的病情都要通过看似切脉的过程发现并告知病人——我号出您的病来了。
闻,是听和嗅的过程不易被病人发现;望,通过脉(mo)的过程也可以掩盖。
所以“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这里还包含望、闻的技术含量,按下不表。
但说医生千万不要上来就问病人:哪里不好呀?哪里不舒服呀?特别是中医,尤其是刚毕业或没名分的中医。
那么“问而知之谓之工”怎讲?不问了?可有这样的医生,他们特别尊重了中医传统文化,但也有违了中医四诊的精神。
我的主张是一定要问!脉脉含情地望、静静地听、细细地嗅,手还要放到病人的寸、关、尺上。
有的放矢的问,问能得到肯定答复的问题。
通过脉脉含情地望、静静地听、细细地嗅,相信您已经可以作到“有的放矢的问,问能得到肯定答复的问题”,如果您不能确定,那您还不要放开您的三个指头。
中医脉象定义、主要病证及客观化的文献研究浅析
中医脉象定义、主要病证及客观化的文献研究浅析“脉学”是最具有中医特色的学说之一,是数千年来众多医家实践经验的累积。
历代医家的脉学专著就有300余种,大多在《内经》、《脉经》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撰写而成,其中掺杂了医生的主观感觉差异、个人经验判断等因素,缺乏系统的科学检测和客观的数据支持,造成脉象定义抽象笼统,所主病证判别标准宽泛不清。
此外,在脉诊客观化研究中,也由于使用的设备仪器繁多、信号处理算法多样,分析方法及参数标准不一,导致脉图图形有别,重复性不好,无法统一脉象图谱及脉图参数的标准。
这些问题给中医教学、临床脉诊的传承、脉诊经验的交流以及脉诊的现代研究都带来了很大的困惑。
因此,对脉象的种类、名称、定义、主病、客观化研究等有一个全面的总结归纳,是脉象标准化研究的一个前提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走向国际化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采用人工查阅和计算机检索相结合的方法。
1.1.1人工检索古代(秦汉时期-清)诊断学、脉学专著,如《黄帝内经》、《脉经》、《濒湖脉学》等42部;现代(1949~2013年)诊断学、脉学专著,如《现代脉诊学》、《现代脉象诊断研究》、《中医诊断学》等18部。
1.1.2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不限年限所收集的现代脉学研究的相关文献1100余篇。
检索词包括:脉名、脉形、病证、形成机制、脉图及参数等。
通过主题词、关键词、摘要等多个字段进行检索。
1.1.3计算机检索西文数据库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Ebsco Medine全文期刊、Springer数据库、OVID数据库等。
但在以上数据库中未发现关系紧密的资料。
1.2纳入标准①单脉的脉名定义、脉象体状、主要病证、脉图及参数、形成机制等研究的相关文献;②文献须有明确的中医脉象类别、样本量、参数数据等记录;③中医脉诊仪描记人体桡动脉的中医脉象定义、主要病证及客观化的文献本文通过对60余部古今脉学、诊断学专著,1100余篇文献中的脉诊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统计,归纳了临床常见单脉脉象定义、所主病证、脉图及参数特征等相关信息,并用数据挖掘、数理统计方法对古今文献进行分析总结。
中医脉诊的客观化
脉诊是中医重要的诊法之一,早在《内经》、《难经》等 著作中,就已初步奠定了脉学的基础。长期以来,众多医家 对诊脉的部位、取脉的方法以及病脉和常脉等做了深入论 述,但对脉象客观化的研究一直没有重大进展和突破。虽 然 CT、核磁共振等设备对病灶观察具有直观性和确定性,
从模糊的定性分析转向精确的定量分析的趋势,经过调查 制二号步进电机,这样二号步进电机就开始转动,同时带动
目前市场上的脉象模拟装置有许多不足并不能满足中医 二号步进电机轴上的脉位脉位调节块,当脉位调节块移动
脉象诊断教学的要求。可谓是数量少、价格贵、功能不全。 到“浮”的位置后,设置在两旁的红外线传感器会检测到并
这种新型中医脉象仪能够解决中医诊脉教学过程中的学习难度大时间长的问题且通过机械结构以及电路控制模拟出人体的多种脉象脉象准确手感真实拥有多种相兼脉像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单机运行的设备概念真正的把中医教学带入了网络时代可以配合脉象采集的设备将远程诊疗病例还原成为可能为建立客观系统的中医疗效评价体系提供客观指标为临床疾病的中医药诊疗提供客观理论依据客观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加强中医临床应用和促进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而中医的理论研究及新型脉象仪的研制反过来又有利于客观化的实现
华
cell surface express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s but not
中 到一定作用。 医
Fas after transmigra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regulation of neutro-
药
phil apoptosis[J]. Arch Surg,1998,133( 12) : 1305 - 1310.
中医的“号脉”是否有科学依据?
中医的“号脉”是否有科学依据?“号脉”其实不是中医的专利,西医医⽣在学习《诊断学》的时候,也会详细地介绍对脉搏的检查。
从科学的⾓度讲,“号脉”确实是可以发现⼀些⼈体疾病的,⼀般是以⼼⾎管系统疾病为主。
1 ⽐如说,患者如果有⼼律失常,(房颤、早搏)等,脉搏就会不整齐。
任何⼀个医⽣都能很有把握地诊断出来。
2 如果⼀个急性创伤的患者被送⼊急诊室,我们很快地看看神志,摸⼀下脉搏,就能初步判断病情是轻还是重。
如果脉搏细弱,频率却⾮常快,常常说明患者可能存在着失⾎性休克。
3 脉搏的强弱能够反映⼼脏的搏出量,脉压、和外周⾎管的阻⼒。
如果患者有⼼衰、主动脉狭窄、主动脉关闭不全、缩窄性⼼包炎等各种⼼⾎管系统疾病,在脉搏上都有可能表现出相应的变化。
虽然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并不是很⾼,但是协助我们快速监测病情的变化却是很有⽤的。
4 脉搏紧张度有助于我们粗略估计⾎压的⾼低(主要是收缩压)。
检查时⽤两个⼿指置于脉搏之上,近⼼端⼿指⽤⼒按压,阻断⾎流,使远⼼端触摸不到脉搏。
通过施加压⼒的⼤⼩及感觉⾎管壁的弹性状态判断脉搏紧张度。
5 如果⾎管硬⽽缺乏弹性似条索状、迂曲或结节状,提⽰动脉硬化。
两侧⼿臂脉搏强弱差别很⼤,可能是其中⼀侧的⾎管有闭塞。
6 有⼀些全⾝性的疾病,也可能表现为脉搏的加快或减慢,但是缺乏特异性。
只能提⽰需要进⼀步检查,不能直接指向特定的疾病。
⽐如甲亢、发热、焦虑症,⼼率都可能加快。
⾼钾⾎症,⼼率会明显减慢。
其实“号脉”并没有那么的神秘,以上举的例⼦都可以⽤基本的物理学和⽣理学原理合理解释。
有些⼈故意把“号脉”的作⽤神话,这其实是为了掩饰中医在诊断⽅法上的局限性。
检查脉搏⽆⾮是感知⾎管压⼒的变化,如果设计专⽤的压⼒传感器来代替⼈的⼿指,精度⼀定会更⾼,⽽且也更容易量化。
像⼼电图⼀样,可以得到⾮常漂亮的压⼒曲线图。
拿这些图来教学,什么样的图形对应什么病是不是就可以⼀⽬了然了?监护仪上其实就有脉搏波的显⽰,你能看出是哪个颜⾊的曲线吗?。
脉诊客观化信息处理方法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脉诊客观化信息处理方法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中医脉诊是中医诊疗中非常重要且独特的方式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但是传统的脉诊方法主要依靠医生的个人经验和感觉,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因此,如何客观化地处理脉诊信息,使得脉诊成为一种量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诊断手段,成为当今中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脉诊信息的客观化处理,探索一种新的脉诊诊断方法,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规范、科学的诊疗方案,为推进中医学的科学化发展做出贡献。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一)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对脉诊信息进行客观化处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取脉搏波形的各种特征参数。
2. 探究脉搏波特征参数与中医四诊之间的关系,建立脉搏波特征参数与中医四诊之间的定量化联系。
3. 基于上述研究,构建脉诊客观化信息处理系统,实现对脉诊结果的自动识别与分析。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通过以下方法实现:1. 文献综述:对目前国内外脉诊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了解目前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数据收集:收集一定量的脉诊数据,包括脉搏波信息和中医四诊信息。
3. 特征提取:利用MATLAB等现代科技手段对脉搏波进行特征提取,包括幅值、波形形态、频率等。
4. 建立模型:根据已知数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建立脉搏波特征参数与中医四诊之间的关系模型。
5. 系统开发:基于已确定的模型,构建出脉诊信息处理系统,并进行验证和优化。
三、预期研究成果(一)在理论方面:1. 探究脉搏波特征参数与中医四诊之间的关系,为脉诊客观化处理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2. 建立脉搏波特征参数与中医四诊之间的定量化联系,为脉诊客观化处理提供实用性的方法。
(二)在实践方面:1. 建立基于脉搏波分析的脉诊客观化处理方法。
2. 构建可实现脉诊自动识别与分析的信息处理系统,并进行评估。
四、研究的可行性本研究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脉诊信息进行客观化处理,可行性较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Chinese pulse diagnosis is one of important diagnostic method,a long time,many doctors diagnose the troubles at home on the site,method of taking pulse and abnormal pulse and normal pulse,and so do in - depth discussion,but the pulse is no objective research has been significant progress and breakthroughs ;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is often depends on the physician's subjective sense of experience,limit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at the time, the lack of objective indicators; Pulse meter just to compensate for this shortcoming. Pulse simulator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pulse of the important objective and inevitable direction.
累,受限于当时的环境因素,缺乏客观指标; 中医脉象仪恰恰能弥补这一缺憾; 研制脉象模拟仪已成为脉诊客观化
的重要内容及必然方向。
关键词:中医脉诊; 客观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R241.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7717( 2011) 09 - 2042 - 02
Chinese Pulse Diagnosis of the Objective Study
XIAO Xiang-qun1 ,WANG Yi-qin1 ,YAN Hai-xia1 ,HAO Yi-ming1 ,QIAN Peng1 ,LI Yue2 ,SHE Yu2
( 1.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Shanghai 201023,China; 2. Shanghai Asia & Pacifi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 Co. Ltd,Shanghai 200040,China)
们发现各时间点黄芪低及高剂量组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均 [1] Surbatovic M,Jovanovic K,Radakovic S,et al. Pathophysiologi-
高于 SAP 组,而肺损伤程度则明显减轻,推测其凋亡指数 的升高和肺损伤的减轻可能与应用黄芪注射液后提高了 SAP 大鼠肺内具有抑制 PMN 延迟凋亡作用的 IL - 10 水平 和降低了对 PMN 延迟凋亡具有促进作用的 TNF - α 水平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 PMN 的凋亡延迟状况有关。
cal aspects of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 associated lung injury [J]. Srp Arh Celok Lek,2005,133 ( 1 - 2) : 76 - 81. [2] Bhatia M,Brady M,Shokuhi S,et al. Inflammatory mediatorin acute pancreatitis[J]. J Pathol,2000,190: 117 - 125. [3] Pedreira PR,Garcia - Prieto E,Albaiceta GM,et al.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apoptosis in acute pulmonary injury[J]. Med
DOI:10.13193/j.archtcm.2011.09.118.xiaoxq.008
第 29 卷 第 9 期 2011 年9 月
中华中医药学刊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 29 No. 9 Sep. 2 0 1 1
中医脉诊的客观化研究
肖香群1 ,王忆勤1 ,燕海霞1 ,郝一鸣1 ,钱鹏1 ,李跃2 ,沈瑜2
( 1. 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 201023; 2. 上海亚太计算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上海 200040)
摘 要:脉诊是中医重要的诊法之一,长期以来,众多医家对诊脉的部位、取脉的方法以及病脉和常脉等做了
深入论述,但对脉象客观化的研究一直没有重大进展和突破; 传统中医诊断往往取决于医师的主观意识、经验积
Key words: Chinese pulse diagnosis; Objective study
脉诊是中医重要的诊法之一,早在《内经》、《难经》等 著作中,就已初步奠定了脉学的基础。长期以来,众多医家 对诊脉的部客观化的研究一直没有重大进展和突破。虽 然 CT、核磁共振等设备对病灶观察具有直观性和确定性,
但却无法对人的生理系统进行整体及系统性的诊断,中医 脉象仪恰恰能弥补这一缺憾。但传统中医诊断往往取决于 医师的主观意识、经验积累,受限于当时的环境因素,缺乏 客观指标,难以重复验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中医四 诊表征信息的量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研究带来了契机。目
上出现了延迟凋亡,并与 SAP 并发肺损伤有关。另外,我 参考文献
以上结果提示炎症细胞因子 TNF - α、IL - 10 的变化
Intensiva,2006,30( 6) : 268 - 275.
及 PMN 延迟凋亡与 SAP 并发肺损伤发病机制相关。而黄 [4] Matute - Bello G,Martin TR. Science review: apoptosis in ac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