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神经节瘤影像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汇总
影像学名词解释(一)影像诊断学总论1.数字化X线成像:包括CR和DR,成像过程中,均需将透过人体的X线信息进行像素化和数字化,再经计算机系统进行各种处理,最后转换为模拟X线图像。
2.自然对比:X线检查时,基于人体组织结构固有的密度和厚度差异所形成的灰度对比,称之为自然对比。
3.人工对比: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以人为引入密度高于或低于该组织或器官的物质,使之产生灰度对比,称之为人工对比。
4.X线造影检查:通过人工对比方法进行的X线检查即为X线造影检查。
5.CT: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是由英国工程师Hounsfield设计并于1971年应用于临床的一种现代医学成像技术。
CT的应用,明显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显著扩大了医学影像诊断的应用领域,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发展。
6.体素:CT成像中,需将扫描层面分为若干体积相同的立方体或长方体,称之为体素。
7.像素:CT成像中,需将扫描层面的数字矩阵,依其数值的高低赋予不同的灰阶,进而转换为黑白不同灰度的方形单元,称之为像素。
8.CT平扫:指不用对比剂(不包括应用胃肠道对比剂)的扫描,常规先行平扫。
9.CT:对比增强检查: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常简称为CT增强检查。
10.CT动态增强扫描:指注射对比剂后对某一选定层面或区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进行连续多期扫描(常用三期扫描,即动脉期、静脉期和实质期),主要用于了解组织、器官或病变的血液供应状况。
11.CT灌注成像:指在静脉注射对比剂的同时对选定的层面进行连续多次动态扫描,以获得该层面内每--体素的时间-密度曲线,然后根据曲线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组织血流灌注的各项参数,并通过色阶赋值形成灌注图像,以此来评价组织器官的灌注状态。
12.CT造影:指对某一器官或结构进行造影再行扫描的方法,它能更好地显示结构和发现病变。
13.CT血管造影:采用静脉团注的方式注人含碘对比剂,当对比剂流经靶区血管时,利用多层螺旋CT进行快速连续扫描,再行多平面及三维CT重组获得血管成像的一种方法。
副神经节瘤_MRI_表现病理基础与诊断
嗜铬细胞瘤
Pheochromocytoma
多发(双侧)、异位、恶性
10% 肿瘤
• 嗜铬细胞瘤:肾上腺髓质 • 异位嗜铬细胞瘤:来源于肾
上腺髓质以外嗜铬组织的肿 瘤,又称为副神经节瘤
副神经节瘤部位
• 常见部位:90%腹部,以主动脉旁、 肾门、下腔静脉旁多见
• 少见部位:肾脏、膀胱等
副神经节瘤分类
T2WI
膀胱病变 ?
同反相位
DWI
膀胱病变 ?
3D LAVA 动脉期 实质期
膀胱病变 ?
实 质 期 延 迟 期
术前影像诊断
• 膀胱癌 ? • 息肉 ? • 淋巴瘤 ? • 副神经节瘤 ?
诊断
术前:膀胱体部左后壁富血 供结节伴出血, 考虑: 良性, 异位嗜铬细胞瘤可能性大
病理诊断
膀胱副神经节瘤
•
专注今天,好好努力,剩下的交给时 间。21. 1.1121. 1.1119:2119:21 :5519:2 1:55Ja n-21
•
牢记安全之责,善谋安全之策,力务 安全之 实。202 1年1月 11日星 期一7 时21分5 5秒Mo nday , January 11, 2021
•
相信相信得力量。21.1.112021年1月11 日星期 一7时2 1分55 秒21.1.1 1
• 动态增强扫描 层厚一般 3-5毫米 少数情况下 6-8毫米
MRI 对比剂的选用
• Gd-DTPA 细胞外间隙非特异性 • MultiHance (莫迪司)双重特异
性 • 肝肾功能轻度异常:10 ml 莫迪司
3.0 T MRI
• 动脉期多时相扫描(采用标准 剂量的对比剂后,屏气13-22 秒可获得 2-3 个动脉时相)
颈静脉孔区颈静脉球瘤的影像学诊
颈静脉孔区颈静脉球瘤的影像学诊颈静脉球瘤是发生在颅底颈静脉孔区及其附近的肿瘤,其多发生于颈静脉球外膜的球样小体,故亦被称为颈静脉体瘤。
本病还被称为化学感受器瘤、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鼓室体瘤等。
少数具有内分泌功能,特称为嗜铬性颈静脉球瘤或功能性副神经节瘤,这一类约占颈静脉球瘤的1%。
可在10岁以上任何年龄组发病,女性多于男性,常以搏动性耳鸣、听力减退为首发症状[1]。
颈静脉孔区解剖基础[2]骨性结构:颈静脉孔位于外耳道下方和颅后窝岩枕裂的后端,由枕骨的颈静脉切迹和颞骨的同名切迹围成。
其周围结构包括:①前方与颈动脉管以颈动脉嵴相分隔;②后方与乙状窦沟之间以一弯月形骨嵴分界;③内侧与枕骨基板相邻;④外侧与面神经垂直段相邻;⑤上方与鼓室、后半规管、内耳道等结构相邻;⑥下方与舌下神经管相邻。
耳蜗导水管(或称蜗小管)的开口呈喇叭状,位于颈静脉孔的前上方。
前庭小管的外口(或称内淋巴囊裂)位于颈静脉孔的外上方,呈裂隙状。
内耳道、颈静脉孔和舌下神经管自上至下依次排列。
髁管位于颈静脉孔的后内侧。
双侧颈静脉孔常不等大,以右侧颈静脉孔大于左侧更常见。
颈静脉孔分为内口、球部和外口。
从内侧观察,颈静脉孔内存在由颞骨和枕骨形成的伸向孔内的突起,分别称为颞突和枕突。
二者相对不连接,将颈静脉孔分为前后两部分。
神经结构:舌咽神经由延髓橄榄后沟出脑,经舌咽道入颈静脉孔。
在颈静脉孔内口,舌咽神经位于迷走、副神经的前上内方。
进入颈静脉孔后,舌咽神经走行于蜗小管外侧的骨沟内,位于岩下窦的前方或外侧。
在外口处,舌咽神经位于颈静脉球的前内侧,迷走、副神经的前方出颅。
舌咽神经在颈静脉孔下方的岩小窝内形成岩神结节(舌咽神经下神经结),自此节发出鼓室神经(Jacobson神经)。
鼓室神经穿经鼓室小管下口,经鼓室小管入鼓室内侧壁上升,在鼓室岬表面加入鼓室神经丛。
迷走神经自延髓橄榄后沟出脑,与舌咽神经最下根丝相距约2mm,和副神经共同穿迷走道进入颈静脉孔。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朱芸,徐鹤,谢宗玉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蚌埠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安徽蚌埠233004$摘要】目的探讨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头颈部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术前CT+MRI影像。
结果颈动脉体瘤10例,颈静脉球瘤4例,鼓室球瘤3例,迷走副神经节瘤(恶性)1例。
发生于颈动脉分叉、颈静脉球、鼓室及迷走神经的病灶平均长径分别为5.0cm,3.6cm,1.5cm,5.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11,P=0.008)。
病灶多为椭圆形,边缘不光滑,包膜不完整(CT主要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影,动脉期明显强化17例,中度强化1例,静脉期强化程度有所下降(TWI为等、低信号,T2WI为等或稍高信号,颈动脉体瘤、颈静脉球瘤及迷走副节瘤多有流空血管影,鼓室球瘤通常无流空血管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免疫组化显示Syn、S-100蛋白、CgA、NSE、CD56、Vimentin、CK阳性百分率分别为100.0%、88.9%、83.3%、72.2%、77.8%、42.1%、0.0%(17例良性副神经节瘤的K77均为低表达,1例恶性病灶K77阳性表达率高达30.0%o结论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表现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异,若发现边缘不光滑、明显强化,伴有流空血管影的病灶,且免疫组化Syn和CgA指标阳性可帮助确诊,K77高表达可能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关键词】副神经节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免疫组化中图分类号:R739.91&R81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011(2020)11-1988-05Imaging findings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head and neck paragangliomaZHU Yun,XU He,XIE ZongyuDepartment of Radi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engbu Medical College,Bengbu233004,P.R.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aging features and patholovicai features of head and neck parayanglioma.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elinicai,patholovicai and preoperahvv CT,MRI imayet of18pahentt with head and neck parayan-glioma confirmed by pathology.Results Of the18patients,10were carotid body tumort,4were Glomut jugular tumort,3were Glomut tympanic tumort,and1wat vayai parayanglioma(malignant).The average length and diametee of the lesions occurred in carotiV bifurcation,juguloe bulb,tympanic and vagus nerve were5.0cm,3.6cm, 1.5cm and5.8cm,respectively.The dimer-encc was statisticall y significant(F=6.911,P=0.008).Most of the lesions were oval,the edge was not smooth and the capsule was incomplete.The main manifestation of CT was soft tissue mass.On contrast enhanced scan,17cases were obviously enhanced in arterial phase,1case was moderately enhanced,and the dearee of enhancement in venous phase was decreased.On T WI,low signal intensity,moderate oe slightly high sicnol intensith o n T2 WI,Most of MRI superioe caro/a body tumors,juguloe buibaLiumoLsand eagaipaagangioomahad empiyeascuiaLshadow,and iympanocbuibaLiumoLusua i y had noempiyeascuiaL shadow,the dCferencc was statistically sicnificant(P<0.05).The immunohistochemicy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sitive rates of Syn,S-100protein and CgA,NSE,CD56,Vimentin,CK were100.0%,88.9%,83.3%,72.2%,77.8%,42.1%,0.0%,respectively.The expression of Ki-67in17cases of benicn parayanglioma was low,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Ki-67in1case of ma—vnant parayanglioma was os high os30%.Conclrsion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imaying findings of parayanglioma of head and neck eaeyaccoedongioiheiocaioon oeihedoeaUe.IeiheedgeonoiUmooih,iheedgeoobeoouUiyenhanced,and iheie-sion is accompanied by empth vessel shadow,and the positive indexes of Syn and CgA can help te diagnose the disease.High ex-pee s oon oeKo-67maybeeeiaied ioihemaiognanidegeeeoeiheiumoe.,Key words]Parayanglioma;Tomography,X-ray computed;Immunohistochemical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少见,其血供丰富,如果在术作者简介:朱芸(1988-),女,安徽泗县人,毕业于蚌埠医学院,住院医师,主要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通信作者:谢宗玉副主任医师E-mail:zongyuxie@ 前无法准确做出诊断,评估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手术过程中可能会损伤血管及神经,导致大出血甚至死亡。
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引言:副神经节瘤(Schwannomas)是一种起源于神经鞘细胞的肿瘤,通常发生在周围神经系统中。
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不仅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还能够指导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
本文将详细介绍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1·影像学检查方法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检查、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声检查。
以下分别介绍各种检查方法在副神经节瘤诊断中的应用。
1·1 X线检查X线检查对于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限制,主要用于排除其他骨骼引起的病变,如颈椎骨折或骨肿瘤。
1·2 CT扫描CT扫描能够提供较好的骨骼结构显示以及局部病变的定位,对于副神经节瘤的辅助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CT扫描可显示病变的形态、大小、密度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1·3 MRIMRI是副神经节瘤影像学诊断的首选方法。
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能够显示病变的形态、大小、信号特征、包膜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常用的MRI序列包括T1加权像、T2加权像、增强扫描以及弥散加权成像。
1·4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在诊断副神经节瘤方面的应用较为有限,主要用于引导手术过程中的定位及术中决策。
2·影像学表现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以下将详细介绍其在各种影像学检查中的表现。
2·1 X线检查表现在X线检查中,副神经节瘤通常呈现为骨质破坏或膨胀,与邻近的神经管或椎体结构融合。
2·2 CT扫描表现副神经节瘤在CT扫描中呈现为边缘清晰、包膜完整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与周围骨质界限清晰,密度均匀或稍高于周围软组织。
2·3 MRI表现在MRI中,副神经节瘤呈现为T1加权像上与周围骨髓信号相似或稍高、T2加权像上信号高于周围软组织的肿块。
增强扫描后,瘤体呈显著强化,包膜清晰可见。
颈静脉球瘤
影像学表现:
• CT:肿瘤表现为颈静脉孔或鼓室内肿块,呈软组织密度,边界不
规则,颈静脉孔区骨质破坏、扩大,鼓室内下壁骨质破坏,有时
肿块内可见残存小骨片影;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
影像学表现:
• MRI:肿块呈长T1、长T2信号,其内可见点状或线状血管流空信 号影,呈胡椒盐征,增强后明显强化,提示为富血供肿瘤。
颈静脉球瘤
陈典
颈静脉球瘤属于副神经节瘤(起源于副神经节化 学感受器细胞的肿瘤)。
头颈部的副神经节Leabharlann 主要起源于颈静脉孔区。分为:
1.颈静脉球瘤(50%)
2.鼓室球瘤(10%)
3.颈静脉鼓室球瘤(40%)
临床与病理:
• 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4~6倍。
• 高峰年龄为50~60岁。
• 传导性耳聋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 该瘤生长缓慢,呈侵袭性,易侵入邻近软组织或结构,常伴骨质 破坏;肿瘤为富血管性,供血动脉为咽升动脉、耳后动脉。
鉴别诊断:
• 1.颈静脉孔区及桥小脑角区脑膜瘤
• 2.胆脂瘤
颈静脉孔区及桥小脑角区脑膜瘤
• CT:肿瘤以宽基与颅骨或硬脑膜相连;可与颅骨的增厚、破坏或 变薄。 • MRI:T1多数为等信号,T2可表现为
肾上腺腺瘤与嗜铬细胞瘤的影像表现
影像表现
不典型腺瘤的CT表现
高强化腺瘤: 平扫密度较高,CT值常>10H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增强早期迅速高强化,短期内密度迅速
下降,强化最高CT峰值达+100HU以上,绝对值>60HU 大腺瘤:
肿瘤最大径超过4cm,密度不均,可伴纤维化、钙化、出血、囊变、坏死, 而脂质含量少
女 21岁 体检发现左侧肾上腺占位一周
嗜铬细胞瘤 可见下腔静脉侵犯、淋巴结转移及邻近脏器浸润的表现
鉴别诊断
肾上腺髓样脂肪瘤
少见的良性肿瘤;临床大多无症状 肿瘤含有丰富成熟的脂肪组织和髓样组织 病灶边界清,可见钙化及出血 肿块呈混杂密度,由不等量的低密度脂肪灶和
软组织密度灶组成 增强:动脉期软组织部分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
及平衡期呈轻度至中度强化
鉴别诊断
节神经细胞瘤
CT平扫密度低(与瘤内黏液基质含量有关) 肿瘤质地较软, 可见其沿周围器官间隙呈嵌入式生长(钻缝样生长), 为
其特征性表现之一 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门脉期轻度强化
小结
肾上腺腺瘤
发生于肾上腺皮质的最常见良性肿瘤
典型腺瘤的影像表现
有功能者最大径多数<3cm
平扫CT值<10HU,密度均匀
大体:切皮多呈灰皮、或灰红皮;可有完整包膜;肿瘤大小不一,较皮者常伴有坏 死、囊变、出皮及钙化
镜下:瘤细胞为大多角形细胞,细胞呈巢状分布,瘤细胞浆内含大量嗜铬颗 粒;肿瘤内血管丰富,富含水分,周围有丰富的血窦
影像表现
CT表现
肿瘤大小与形态:直径常为3-5cm,小者1cm左右,大者可达15cm,呈圆形 或椭圆形,边界清 肿瘤的密度:较小肿瘤密度均一,类似肾脏密度;较大肿瘤密度不均,可 有出血、坏死、囊变;少数肿瘤的中心或边缘可见点状或弧线状钙化 强化方式: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呈“快进慢出”
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CT影像诊断征象论文
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CT影像诊断征象探讨【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福神经节瘤的特征性ct影像征象,以提高诊断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为副神经节瘤的颈动脉分叉水平肿瘤的ct影像表现,总结本组病例共同影像特点并结合文献相关资料。
结果12例共13个瘤体,病变密度平扫均略低于肌肉组织;明显强化9例(ct值位于200-350hu之间),中度-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瘤体内灶状坏死8例,均未发现囊变灶;11枚瘤体对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包绕并致颈内外动脉分叉开口增大,对血管推移不明显。
结论颈动脉分叉处占位并开口增大、富血供肿瘤、瘤体内无囊变为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较为可靠的特征性ct 影像征象。
【关键词】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颈动脉分叉;ct/x线计算机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位于颈动脉分叉部颈动脉体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最常见是副神经节细胞瘤。
发病年龄可以从20岁到90岁,40岁左右最多见。
瘤体因发生部位特殊,手术风险大。
本文旨在经过探讨该瘤的特征ct影像征象,以提高本病诊断率。
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为副神经节瘤的颈动脉分叉肿瘤的ct影像资料。
12例资料中,男性3例,女性9例;年龄17-65岁,中位年龄42岁。
主要表现为颈部肿块,活动度可,血压间歇性增高2例。
1.2检查方法均为semense16排ct采集资料。
12例均匀完整平扫、增强资料并颈动脉mip重建图像。
层厚、层间距2mm;矩阵512x512。
2结果12例共13个瘤体,病变密度平扫均略低于肌肉组织,边界清晰。
增强明显强化9例,ct值位于200-350hu范围,中度-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瘤体内灶状坏死8例,均未发现囊变灶;13例中除2枚直径小于15mm瘤体将颈动脉血管向前推移外,11枚瘤体均对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包绕并致颈内外动脉分叉开口增大。
3讨论3.1生物学起源及特点颈动脉体瘤为发自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颈动脉体的副神经节瘤。
颈动脉体瘤、颈静脉球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颈动脉体瘤、颈静脉球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壹颈动脉体瘤概述副神经位于椎旁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链内,沿着副神经节的胚胎迁移途径,从颅底延伸到骨盆底。
副神经节在组织动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作为化学感受器或在应激反应中分泌儿茶酚胺;颈动脉体副神经通过舌咽神经直接连接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呼吸中枢,而其他头颈副神经的功能尚不清楚。
概述副神经节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嵴源性肿瘤,头颈部的副神经节瘤占头颈部肿瘤约0.5%,占副神经节瘤的3%。
副神经节瘤在头颈部最常见的为颈动脉体瘤(60-67% ),颈静脉球瘤和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较少见。
副神经节瘤与多种全身疾病有关,包括:多发性内分泌肿瘤(MEN)。
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
副神经节瘤综合征。
琥珀酸脱氢酶突变。
林道综合征(vHL)。
颈动脉体起源于第三鳃弓中胚层和外胚层衍生神经嵴谱系。
颈动脉体数目为两个,分别位于两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后部的动脉外膜或附件疏松的蜂窝组织内,每只颈动脉体重约12mg,平均体积约6mm×4mm×2mm,由纤维囊包裹而成,主要由球形或不规则的细胞团组成,团块被隔膜隔开。
颈动脉体由颈总动脉或颈外动脉产生的一条或多条血管供应;这些动脉会产生复杂的小血管团。
从舌咽神经到血管复合体存在大量传入神经。
概述颈动脉体瘤(CBTs)是由颈动脉分叉处的副神经节细胞的化学感受器细胞产生的罕见的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
肿瘤是富血供的,它的血液供是每克肿瘤中最丰富的。
病因不明(高海拔地区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为单侧,大约10%的病例为双侧发病(与琥珀酸脱氢酶亚基基因的突变有关),散发(90%)、家族性(10%),30%的家族性患者为双侧发病,而散发患者中仅5%为双侧发病。
发病率低,多为良性肿瘤,恶变率为2%-9%。
好发于成人,40-50岁多见,平均年龄45岁,儿童很少见,女性稍多。
临床特征通常是缓慢生长的圆形颈部肿块,它通常位于胸锁乳突肌前,靠近下颌骨角,舌骨的水平。
CBT-影像学诊断
神经鞘瘤
把颈内、外动脉往一侧推移!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宽不明显; 密度/信号不均(Antoni A区、Antoni B区、囊变、坏死、钙 化); 神经鞘瘤常有囊变,但没有血管流空信号,强化程度不及颈动 脉体瘤,CTA上没有显影的瘤体;
女 52岁 双侧甲状腺肿瘤术后4个月
颈动脉瘤
与颈动脉有直接的关系,肿块密度液体密度, 与颈动脉相通,强化似血管
女 26y II 反复头晕1月余
男 25岁 双侧颈部肿物一年余
男 44岁 外院检查提示右侧颈部肿物
男 25y 双颈部肿物一年
影像学表现(image findings)
• MRI所有成像序列呈中等信号强度,与颈部肌肉相比呈等或稍高信号;
• 最为特征表现是:血管流空低信号影;表现为肿块内蚯蚓状流空信号影、 肿块周边迂曲条状的血管流空影;T1WI、T2WI均可见到,T2WI显示更好。
里尔琴征
影像学表现(image findings)
• CT表现为双侧颈动脉鞘内椭圆形或圆形的肿块,等密度,增强可见 明显增强的肿块、被肿块推移或包绕的颈内、外动脉,颈内、外动 脉间距增宽、较大的肿块周边迂曲扩张的供血动脉;
• CTA:能够清晰显示颈动脉分叉呈被杯口状扩大,颈内外动脉间距 增宽,明显强化的肿块坐落在颈动脉分叉上;
• II型:部分包绕 型 肿瘤被颈内、 外动脉壁压迫形 成深沟;
• Ⅲ型:包裹型 肿 瘤颈动脉和神经
被肿瘤完全包绕。
治疗
• 包括:外科手术(目前根治的最主要方式)、 放射治疗(敏感性低) 及栓 塞治疗(瘤体血供丰富,仅能暂时缩小,无法根治)以及姑息治疗。
• 不同分型的颈动脉体瘤其手术方式差异也很大,因此术前有必要明确肿瘤 的分级及其与颈动脉和周围组织的关系。
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⒈引言副神经节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组织肿瘤,通常发生在副神经节及其附近。
影像学在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并提供相应的鉴别诊断依据。
⒉影像学表现⑴ CT表现副神经节瘤在CT影像上呈现为可见的肿块影像,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软组织密度影像,在增强扫描中可呈现明显的强化效应。
- 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
- 可能伴有钙化灶,呈点状或弥漫性分布。
- 可观察到神经功能受压迫的征象,如扩大的神经鞘。
⑵ MRI表现副神经节瘤在MRI影像上呈现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常见的表现包括:- T1加权像上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
- T2加权像上常呈高信号。
- 弥漫性均匀的强化效应在增强扫描中呈现。
- 可观察到与周围神经结构的融合征象。
⒊鉴别诊断副神经节瘤在影像学上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⑴神经纤维瘤:通常表现为较小的肿块影像,边界清晰,增强后可呈现轻度强化效应。
⑵神经鞘瘤:多表现为肿块影像,边界清晰,可伴有“砂粒样”钙化灶。
⑶神经鞘腺瘤:常见的表现为界限清晰的肿块影像,增强扫描中可呈现显著强化效应。
⒋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材料供参考:- CT影像示例:包含副神经节瘤的CT影像序列。
- MRI影像示例:包含副神经节瘤的MRI影像序列。
⒌法律名词及注释- 副神经节瘤:一种罕见的神经组织肿瘤,通常发生在副神经节及其附近。
- CT(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扫描,一种常用的医学成像技术。
-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成像,一种常用的医学成像技术。
:请注意,由于本文档只是一个范本,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修改,以符合您的需求。
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1.引言1.1 背景副神经节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母细胞瘤,起源于副神经节,常见于头颈部区域。
其影像学表现对于确诊非常重要,但由于副神经节瘤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鉴别诊断仍然具有挑战性。
2.影像学表现2.1 CT表现副神经节瘤在CT图像上呈现为一侧或双侧头颈部区域的软组织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边界清晰,可见囊实性成分,常伴有钙化和囊变现象。
2.2 MRI表现MRI对于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在T1加权图像上,副神经节瘤呈等或稍低信号;而在T2加权图像上,呈明显高信号。
增强扫描后,副神经节瘤呈明显均匀强化。
2.3 资料补充补充一些示例图片或图片描述,以丰富文档内容。
3.鉴别诊断3.1 颈部淋巴结转移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瘤与副神经节瘤在影像学上常表现为相似的软组织肿块,但淋巴结转移瘤通常伴有其他原发病灶存在,如肺癌、甲状腺癌等。
3.2 耳源性颈内动脉走行式颈内动脉瘤耳源性颈内动脉走行式颈内动脉瘤可表现为局部的颅底和颈部动脉的扩张,但与副神经节瘤不同的是,它的形态更规则且无强化。
3.3 其他鉴别诊断进一步副神经节瘤与其他可能的疾病的鉴别点,如神经母细胞瘤、颌下腺肿瘤等。
4.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 图像示例附件:包含了一些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示例图片,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中描述的影像学表现。
5.法律名词及注释5.1 法律名词解释在文档中可能涉及一些特定的法律名词,如医疗法规的相关条款、患者权益保护法等,这些名词将在文中出现时进行解释,以便读者理解上下文。
5.2 注释保留一小节作为注释部分,对文中的法律名词或其他相关名词进行解释和补充说明。
6.结束语本文详细描述了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旨在帮助医学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诊断该疾病。
附件提供了一些影像学示例以供参考。
对于相关法律名词的解释和注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文档内容。
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根据有无儿茶酚胺分泌可将本病分为功能性
与非功能性两类,非功能性者无特异性临床 表现与体征,需经手术病理诊断;而25-60% 的功能性肿瘤类似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出 现慢性或间歇性高血压、头痛及心悸(三联 征:头痛、心悸、多汗),尿检儿茶酚胺增 高提示本病诊断。但肿瘤是否有功能与其良 恶性无关。
2004年,WHO的内分泌肿瘤分类将嗜铬细胞 瘤定义为来源于肾上腺髓质的产生儿茶酚胺 的嗜铬细胞的肿瘤,即肾上腺内副神经节瘤 ;而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节来源者定义 为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目前比较统一的观 点是嗜铬细胞瘤特指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而 将传统概念的肾上腺外或异位嗜铬细胞瘤统 称为副神经节瘤。
影像表现类似,较难鉴别,根据临床表现有 时可鉴别,定位很关键。可借助间碘苄胍 扫描鉴别。
2.神经源性肿瘤:
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常位于脊柱两 旁,可单发或多发,有时在椎管内外形成 哑铃状时鉴别容易。神经鞘瘤囊变常见, ,钙化、出血和坏死少见,强化程度不如 副神经节瘤;神经纤维瘤以实性为主,, 囊变少,轻度强化。
6.如瘤体包膜、邻近结构受侵犯,进展较快,远处转移,提示恶性 。
MRI表现
1.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稍高或高信 号,在瘤体的边缘可见低信号环形包膜,部分 瘤内可见留空血管影。
2.MRI可进行多方位多序列成像,对准确定位 有一定价值。
3.其余同CT表现类似。
鉴别诊断:
1.胃肠道间质瘤(GIST):
3.巨淋巴结增生症:
为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密度均匀, ,增强后为均匀明显强化,肿瘤周边可见 较特征性的迂曲血管影,无论平扫还是增 强表现,两者都相似,但是Castleman多 呈肾行,强化均匀,程度不如副神经节瘤 ,且T2WI呈中等信号,低于副神经节瘤 。
肾上腺肿瘤的影像诊断
神经母细胞瘤
• 婴幼儿常见的恶性肿瘤,80%在3岁以下 • 50%发生在肾上腺,其余发生于任何神经嵴来源的结构,
以腹膜后较常见 • 肿瘤常较大,瘤内常有出血、囊变和坏死,钙化常见 • Symptom:无痛性肿块,转移时则出现肝大、骨痛 • 80%~90%肿瘤分泌儿茶酚胺,出现高血压 • 60-70%初诊时即有远处转移 • 预后差,治愈率30%,2岁以内预后好
CT示类圆形、椭圆形囊性肿块,均一水样密度 边缘光滑锐利 囊壁可见弧线样钙化(69%),尤见于假性囊肿 少数可见分隔,支持淋巴管囊肿诊断 增强检查无强化,囊壁和分隔可见强化 MRI无论T1WI或T2WI均与尿液信号强度相似 平扫时需与腺瘤鉴别
肾上腺淋巴管瘤
肾上腺包虫囊肿
肾上腺转移瘤 CT MR
• 单侧或双侧肾上腺肿块 • 圆形、分叶状或显示肾上腺弥漫性增大 • 较小者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大者中心常发生出
血、坏死,肿块密度不均,较大的肿瘤边界可不 清,累及周围结构 • 平扫90%CT值大于20HU,无一例小于10HU
肾上腺转移瘤 CT MR
• MRI在T1WI呈低信号,少数可为等信号或略高信号;T2WI上 呈不均匀高信号,常见更高信号的坏死囊变区
肿瘤可有出血、坏死及囊变
肾上腺腺瘤
• 临床症状:
– 大多数为无功能性 – Conn综合征:水钠潴留所致的高血压、低血钾所致的
肌无力等。(80%由腺瘤引起,20%由增生引起) – Cushing综合征:向心性肥胖,女性:皮肤紫纹、月经
紊乱、闭经、多毛、痤疮,男性:性功能减退、阳痿。 (80%由增生引起,20%由腺瘤引起) – 性变态综合征
颅脑常见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
周围脑组织水肿明显, 占位效应显著
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可呈不规则环状或花环
状强化,在环壁上可见
瘤节,若沿胼胝体向对
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
右额叶星形细胞瘤(Ⅲ-Ⅳ级)
精选ppt
22
MR表现
Ⅲ、Ⅳ级星形细胞瘤
病灶信号不均匀,多见 囊变、坏死、出血,呈 混杂信号
病灶边缘不规则,边界 不清,可跨胼胝体向对 侧扩散
肿 囊肿和肿瘤样病变
瘤 鞍区肿瘤 病 理 局部肿瘤的扩延
.4 癌 Carcinoma
分 转移性肿瘤
类 未分类肿瘤
精选ppt
14
中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枢 颅神经和脊髓神经肿瘤 神 经 脑(脊)膜肿瘤 系 淋巴瘤和造血细胞肿瘤
统 生殖细胞肿瘤
肿 囊肿和肿瘤样病变
瘤 鞍区肿瘤
病 局部肿瘤的扩延 理 分 转移性肿瘤 类 未分类肿瘤
类 未分类肿瘤
精选ppt
11
中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枢 颅神经和脊髓神经肿瘤 神 脑(脊)膜肿瘤
.1 拉克氏囊肿 Rathke cleft cyst .2 表皮样囊肿 Epidermoid cyst .3 皮样囊肿 Dermoid cyst .4 第三脑室胶样囊肿Collid cyst of
经 系
淋巴瘤和造血细胞肿瘤
the third ventricle .5 肠生性囊肿 Enterogenous cyst
统 生殖细胞肿瘤 肿 囊肿和肿瘤样病变
.6 神经胶质囊肿 Neuroglial cyst .7 粒细胞瘤 (迷离瘤, 垂体后叶细胞 瘤) Granular cell tumor (Choristoma,
.2 浆细胞型 Protoplasmic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副神经节瘤是起源于神经嵴细胞的神经内分泌肿瘤。
发生于肾上腺髓质的副神经节瘤即嗜铬细胞瘤,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可发生于腹膜后任何部位,最常见于肠系膜下动脉起始处与腹主动脉分叉之间(即Zuckerkandl体)。
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为富血供肿瘤,侵袭性较嗜铬细胞瘤更强,其临床病史、实验室生化检查与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点。
本文对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进行归纳总结,以期进一步提高广大影像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副神经节瘤在临床实践中较为常见,可发生于肾上腺髓质或肾上腺外。
发生于肾上腺髓质的副神经节瘤称为嗜铬细胞瘤,占所有副神经节瘤的85%~90%;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在成人占10%~15%,儿童约为30%。
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可分为两种类型:主动脉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起源于胸、腹部和盆腔的脊椎旁交感神经链),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副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包括化学感受器瘤、迷走神经及内脏自主性副神经节瘤),常见于头颈部,为非功能性,不产生儿茶酚胺。
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和嗜铬细胞瘤均起源于神经嵴细胞,WHO肿瘤分类归类于神经内分泌肿瘤,两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类似,但恶性程度与预后不同。
本文重点阐述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影像学特征与鉴别诊断。
副神经节瘤好发于年轻人(20~40岁),可散发。
多发性副神经节瘤见于20%的患者,与一些临床综合征相关,包括神经纤维瘤病1型(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多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2A和2B、von Hippel-Lindau(VHL)综合征和Carney综合征等。
约40% 的副神经节瘤由基因突变引起,包括RET 原癌基因、NF1、VHL 和SDH 等多种致病基因。
副神经节瘤的诊断需依据临床病史、尿或血浆中儿茶酚胺或其代谢物含量、影像学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无功能性副神经节瘤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而功能性肿瘤可出现儿茶酚胺过量释放的典型交感神经症状,如阵发性高血压、间歇性头痛、心悸、出汗等。
头颈部影像诊断口腔颌面颈部
42
43
腮腺恶性肿瘤
常见的有恶性混合瘤、粘液表皮样癌、腺癌、腺泡 细胞癌和乳头状囊腺癌等。生长较快,呈浸润性生 长,包膜多不完整或无包膜,常累及周围的组织或 皮肤。
CT表现:边界不清楚、轮廓不规则的软组织密度肿 块,增强扫描呈不均匀轻度或中度强化,相邻脂肪 或筋膜界面消失,若中央坏死,出现不规则低密度 区。
29
30
31
颌骨骨化性纤维瘤
较常见良性肿瘤,起源于颌骨内成骨性纤维组织。
常见于下颌骨,单发,病变生长缓慢。主要就诊 原因为颌面部无痛性肿块和不对称畸形,咬合不 良等
CT和MRI:病灶呈膨胀性生长,局部骨皮质变薄 膨胀,肿瘤呈等或高密度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 锐利,有菲薄完整的骨壳,病灶内可见斑点状骨 化影
区 CT:颌骨内类圆形低密度区,轮廓清晰,
边缘光滑,周围骨质增生硬化,密度增高。 MRI: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7
根尖囊肿
8
9
角化囊肿
10
11
含牙囊肿
12
13
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
又称造釉细胞瘤或齿釉细胞瘤,是上皮性牙源性 颌骨肿瘤。最常见的牙源性良性肿瘤。
CT表现:呈分叶和多发小囊样,肿瘤与腺体之 间无低密度带存在(来源于腮腺旁组织者与腺体 之间有一低密度带),肿瘤较大时可见咽侧壁向 中线移位,咽旁间隙的脂肪透亮带闭塞或向中线 移位。
MR表现:瘤体较易产生蛋白含量高的囊腔, 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颇具特征。
40
Wa r t h i n 瘤 C T 表 现
CT:典型部位是下颌骨,可见边界清楚、圆形或 卵圆形低密度囊性肿块,CT值0-20HU之间,囊壁 薄,平扫时因囊肿壁与周围肌肉等软组织密度相 近,囊壁显示欠佳,增强后囊液不强化,囊壁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矢状位MIP重建图示左颈动脉 分叉呈杯口状扩大,明显增强 的肿块位于其上
左侧颈总动脉DSA侧位
像示颈动脉分叉处血供 丰富的肿块,颈动脉分叉 明显扩大。
图 1 CT 平扫时所有患者瘤体肿块较大, 呈圆形、椭圆形,边缘较清楚,无钙 化,咽旁间隙受压、变形 图 2A,2B 横断位增强扫描颈动脉鞘 内可见肿块呈斑片状明显强化包绕颈 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瘤体供血丰富, 可见迂曲的肿瘤血管影。静脉期瘤体 呈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动 脉期 图 3A ~ 3C MIP 及 VRT 可以显示瘤 体与颈动脉的关系,表现颈动脉体瘤 位于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外动脉移 位,分离、分叉角增大,形成“抱球 状”或“高脚杯”状改变
时常推压周围软组织并破坏周围骨质。肿瘤较小时,骨质改变仅 表现为颈静脉窝扩大,边缘呈虫蚀样骨质破坏;随着肿瘤的生长, 可广泛侵犯周围的结构,CT 表现为广泛的骨质密度减低和不规则 骨质破坏。
图 6:横断位 HRCT 骨窗示左侧颞骨岩部及周围骨质破坏; 图 7:横断面 HRCT 软组织窗示肿块突向后颅窝、左侧小脑半球及脑桥左侧, 周围软组织分界不清;
颈动脉体瘤与副神经节瘤
• 颈动脉体瘤是起源于颈动脉体的实性肿瘤,是一种少见的颈部非嗜 铬性副神经节瘤
• 文献报道颈部副神经节瘤可多中心起源 • 多中心起源的病例中,以颈动脉体瘤发生率最高 • 其次是迷走神经副节瘤和颈静脉球体瘤 • 双侧颈动脉体瘤常可合并颈部其它部位的副神经节瘤
• 副神经节瘤起源于胚胎发育时期的神经嵴细胞,神经嵴细胞在胚 胎发育过程中迁移到身体各处,聚集成群形成副神经节。
管(箭)。 图4 左侧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 a)CT增强示肿瘤明显增强,颈内、外动脉被推 移至肿瘤的前内侧(瘤向前推 移(箭)。
瘤增大后可累及邻近颅神经及交感干,从而引起呛咳、声音嘶哑、 伸舌偏斜、Horner综合征等相应症状。 • “盐和胡椒征(salt and pepper)” 可作为 VP 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之一,其中“胡椒”指点状和条状的流空信号,“盐”指散在其 间的局灶性高信号,因血流缓慢或局部出血引起。
•
图3 右侧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 a)颈内、外动脉被肿瘤推移至肿瘤的前外 侧(箭); b)MRA示颈内、外动脉受压前移,后方见明显 的肿瘤肿瘤滋养血
左侧鼓室球瘤。
左侧鼓室内微小结节灶
T1WI呈等信号影; T2WI呈略高信号; 增强后结节显著强化
颈静脉球瘤
• 颈静脉球瘤发病率仅次于颈动脉体瘤,主要发病部位在颈静脉孔 区或原发于颈静脉孔区并侵犯鼓室。
• 多在中年发病,女性多见,绝大多数为良性,恶性仅占 4% • CT 表现:颈静脉孔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清楚,生长较大
颈动脉体瘤
• CT平扫肿块呈软组织密度,界限清楚 • 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明显强化,强化程度稍低于颈动脉血管,强化均匀或不
均匀 • 静脉期图像强化仍较明显,呈均匀强化 • 肿瘤内血窦丰富,对比剂存留时间相对较长,随着时间延迟,于静脉期肿瘤瘤
巢血窦内的对比剂充盈和弥散更均匀,瘤体密度亦较动脉期更趋向于均匀 • 颈动脉体瘤位于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外动脉移位,分叉角增大,形成
图1 双侧颈动脉分叉处明显增强的软组织肿块,右侧颈内、外动脉完全被肿块包绕并明显变细,且二者 间距明显增宽。左侧颈内、外动脉被肿块部分包绕。
图2 双侧下颌角水平颈动脉鞘区明显增强软组织肿块,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宽。
其他头颈部副神经节瘤
• 鼓室球瘤; • 颈静脉球瘤; • 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
鼓室球瘤
“抱球状”或“高脚杯”状改变,为颈动脉体瘤的特异性表现。
左侧颈动脉体瘤。
图1为平扫,示肿瘤呈软组织密度,边界清晰。 图2为动脉期增强图像,示肿瘤明显强化,颈外动脉被肿瘤推向前方。 图3为延迟期图像,示肿瘤密度明显下降,密度均匀,边界清晰。
左侧下颌角水平颈动脉鞘肿块, 推移颈内、外动脉,使二者间距 明显增宽,肿块内部密度不均匀
颈动脉体瘤
• 最常见的症状是无痛性颈部肿块,类圆形或椭圆形,长轴与血管走 行一致。可左右推动,而沿血管走行方向上动度较小,可及搏动感, 部分可闻及血管杂音。病史较长,肿瘤较大者可有周围组织受压的 表现。由于肿瘤与颈动脉窦关系紧密,当变化头位或压迫肿瘤时患 者可出现头晕、头痛、耳鸣,甚至血压下降、心律减慢、晕厥等症 状,即颈动脉窦综合征。
•
鼓室球瘤多生长缓慢,最常见的症状为搏动性耳鸣,其次为听力 下降
• 女性好发,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有关
• 中年以上发病
• CT常表现为鼓岬外侧的软组织结节或肿块影,当鼓室球瘤合并中 耳乳突炎时,中耳乳突的炎症表现往往会掩盖鼓室球瘤的软组织 结节或肿块影,CT 平扫或增强扫描往往较难辨别鼓室内肿块。
左侧鼓室球瘤,横轴位 显示左侧鼓室靠近鼓岬处一个软组织密度结节 冠状位增强扫描显示左侧鼓室软组织小结节轻度强化,下壁骨质保持完整,未见骨质破坏
• 肿瘤根据起源不同可分为两类: • 交感性副节瘤和副交感性副节瘤
• 副交感性副节瘤大部分发生在颅底与颈部,以颈动脉体瘤和颈静 脉球瘤常见,因肿瘤发生在化学感受器的位置,故又称做化学感 受器瘤,此类肿瘤一般无嗜铬性;
• 交性副节瘤则多见于腹部,其中发生在肾上腺髓质的称为嗜铬细 胞瘤, 而把其他交感神经来源的称为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它们 可以发生在颅底、颈部到前列腺、膀胱之间交感链的任何部位。
左侧颈静脉球瘤。 图 1: 横断面 HRCT 骨窗示左侧颈静脉孔扩大,边缘呈虫蚀样骨质破坏,乳突蜂房、 乳突窦及鼓室内可见软组织影; 图 2:横断面 HRCT 骨窗示软组织肿物包绕听小骨并骨质破坏。
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
• 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临床上较为罕见 ,好发于女性 • 位于神经束内鞘膜下或神经纤维束之间 • 临床上常表现为下颌下区或咽侧壁的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