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姜夔在扬州慢一词中的化用手法
姜夔《扬州慢》赏析
姜夔《扬州慢》赏析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 )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
”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
“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
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
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
“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
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
“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 '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
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
号角的声音,更反衬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
有时是无声胜有声,这里是以有声反衬无声,更觉凄凉静寂。
词的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一片萧条、空阔、冷落、荒凉的景象。
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慨。
浅谈姜夔《扬州慢》中的凄凉之美
浅谈姜夔《扬州慢》中的凄凉之美作者:邱洋玲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12期摘要:姜夔创作的自度曲是宋词音乐的一种突破,它不仅反映了宋词歌曲的风貌,而且对后世的艺术歌曲的发展开创了先河。
可以说姜夔的自度曲是我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
《扬州慢》是姜夔的自度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本文通过分析《扬州慢》的创作背景和词曲来论述了其凄凉之美。
关键词:扬州慢;姜夔;凄凉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006-01一、从创作背景看《扬州慢》的凄凉姜夔(约1155—1221),江西鄱阳人,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世称白石道人。
姜夔生活在一个战争不断,民族命运多劫的年代,他一生仕途不顺,一身才华却受不到朝廷的赏识,寄人篱下,前途和命运黯淡茫然,对寒苦凄凉有着独特的感受。
因此他总以一种忧郁、凄凉、忧愤的眼光看世界,所以词风不同于婉约派的李清照,与豪放旷达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大相径庭,他独辟蹊径形成了自己清刚婉丽的艺术风格。
《扬州慢》是姜夔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创作于1196年冬至的傍晚,自汉阳出游,途径金人两次蹂躏、遭到严重破坏的扬州,看到昔日繁华和谐的都城已是一座死气沉沉的空城,心中不由得伤感万分,空荡凄凉,他为祖国的命运和民族的危机感到忧虑,为了把这份伤感和萧条的情景描述下来,于是便创作了这首歌曲。
《扬州慢》不仅描写了扬州的凄凉景象也夹杂着作者的悲痛和痛惜之情,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从词曲看《扬州慢》的凄凉之美《扬州慢》歌词采用“慢詞”的格式写成,故名《扬州慢》。
全词分为上下两阙。
词的上阕主要写景,描写了作者亲眼目睹了金兵侵入扬州城后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放眼望去一片凄凉的景象,野麦和荠菜遍地杂乱众生。
“废池乔木,犹言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这就是金兵入侵后真实写照。
连荒原古树都不愿谈起战乱带来的巨大伤害,更不用说城里的百姓了。
到了黄昏,城里一片寂静,寒风中只有凄凉的军中号角在吹响,多么凄凉的一幕。
浅述《扬州慢》写作技法与规范
浅述《扬州慢》写作技法与规范● ○ ●词谱起源● ○ ●扬州慢,词牌名,又名“胜胜慢”“朗州慢”。
以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为正体,双调九十八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
另有双调九十八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等变体。
代表作品有郑觉斋《扬州慢·琼花》等。
● ○ ●词谱范例● ○ ●正体:郑觉斋词之句读小异,乃变格也。
按李词前段第三句“土花池冷无人”,“池”字平声。
第五句“传暮革金城”,“传”字平声。
第八句“肯堕珠尘”,“肯”字仄声。
第九句“叹而今、杜郎还见”,“郎”字平声,“见”字仄声。
后段第四句“绿屏梦杳”,“绿”字仄声。
谱内可平可仄据此,馀参吴、郑二词。
此词前段第四、五句例作上一下四句法,如赵词“看冰花剪水,拥砌玉成毬”,李词“听吹箫月底,传暮革金城”,皆然。
变体一,双调九十八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
以吴元可《扬州慢·初秋》为代表。
此与姜词同,惟前段第四、五句作六字一句、四字一句异。
变体二,双调九十八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
以郑觉斋《扬州慢·琼花》为代表。
此与姜词同,惟前结作五字一句、六字一句异。
按詹正词前结“付潇湘渔笛,吟残今古消沈”,正与此同。
正体扬州慢格律对照例词: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
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变体一格律对照例词:吴元可《扬州慢·初秋》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论姜夔词的艺术特点
论姜夔词的艺术特点摘要:本文以《扬州慢》为中心论述姜夔词的艺术特色,从序和文的结合、以虚处传神、善用虚笔的手法、化用前人诗句和诗意及音节谐婉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姜夔词艺术风格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他的社会身份是浪迹江湖、寄食诸侯的游士。
青年时代,曾北游淮楚,南历潇湘,后客居合肥,湖州和杭州。
他一生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诗词散文和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当世名流如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朱熹和萧德藻等人都极为推重,虽终生布衣,名声却震耀一世。
陈廷焯评:“姜尧章词,清虚骚雅,每于伊郁中饶蕴藉,清真之劲敌,南宋一大家也。
梦窗、玉田诸人,未易接武。
”及“白石长调之妙,冠绝南宋。
”①黄升道“白石道人,中兴诗家名流,词极极精妙,不减清真乐府,其间高处有美成所不能及。
”②他开创了清雅词派,对南宋后期词人及至清代浙西词派都有很大的影响。
姜夔现存词仅八十四首,却得此殊荣。
值得我们研究。
下面我就从以《扬州慢》为例,来论述姜夔词的艺术特点: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一、序与词的完美结合姜词在形式上的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词作往往配有精心结撰的小序。
苏轼之后,词题序已成为常例,但姜词的小序却有新的发展,它不仅起交代创作缘起的辅助作用,小序自身也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如同韵味隽永的小品文,与歌词珠联璧合,相映成趣。
白石词除一些小令外,大多有精美的小序。
序与词是一个整体,一散一韵。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这段是词的序。
白石的序有两类:一类与词的内容完全不相干:如《长亭怨慢》中借瘐信《枯树赋》作序以寄托思念。
《扬州慢》诗歌鉴赏
这一句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 衬手法。芍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 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 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 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 少了,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 它。词人借此委婉地表现出劫后扬 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 感时伤乱的情怀 。
思考:为何作者在这首词中大量化用 杜牧的诗句?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思考:作者认为扬州破败是什么原因?
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和绍兴十 一年(公元1161年),金兵两度南侵,窥 伺欲渡长江,扬州遭到焚掠。
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在瓜洲 望江亭对其下属说:“朕不久入浙,誓不返 国”,并改亭名为“不归亭”,还题诗壁上: “万国东书久混同,江南何尚隔华封。援兵 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姜把扬州 的残破完全归到“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 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黍离》选自《诗经·王 风》,采于民间,是周代 社会生活中的民间歌谣, 基本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 秋中叶,距今三千年左右。 关于它的缘起,毛诗序称: “《黍离》,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 宗庙公室,尽为黍离。闵 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 而作是诗也。”这种解说 在后代得到普遍接受,黍 离之悲成为重要典故,用 以指亡国之痛。
它是作者对素材积累的浓缩与升华,是作者情感酝酿的 奔突与发展。化用,是取我所需的一种重新整合形式,它不 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现代与古代的界定,写作者似信 手拈来,却深思熟虑。这既是语言的创新,又是思想的提升。
读背全诗
携手共进,齐创精品工程
Thank You
世界触手可及
此句化用杜牧《赠别》诗中:“春 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思考:作者在小序中说此 时是冬至,这句却又说“过春 风十里”,这样写是否矛盾?
【姜夔 扬州慢 赏析】
【原词】扬州慢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
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
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
《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
”“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
“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
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
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
“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
姜夔《扬州慢》赏析2
姜夔《扬州慢》赏析2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一生飘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侯门,逢迎取合。
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
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
他深谙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
有《白石道人歌曲》。
这首词的特点,写景抒情,多在虚处,沉郁蕴藉,韵味无穷。
1、综观全词,写扬州的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
--“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既不指当时,也不是具体景物,但一组合,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
为下文对比铺垫。
2、写扬州的今日,虽是实写,但只用大笔勾勒。
--善于选择最能表现战后百事萧条的典型事物来淡笔点染,留下开阔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说“废池乔木”,说“荠麦青青”,说“清角吹寒”,并用“空”字轻轻一点,一幅城市破败,弦管不闻,人烟稀少的图景便宛然在目。
3、这首词里也没有一个字正面抒情。
--“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惊叹扬州的是“杜郎(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凄冷无声是“月”(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开无主的是“红药”--用一问,以花的无知称人的有情。
姜夔的词抒情写景,都不执着于具体细致的刻划描绘,总是写得空灵、疏淡,有时比起慷慨发怒,一泄无余,更能激起读者去进行再创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把“予过维扬”的过程写得很有层次,驻、看、闻、想,步步写来,有条不紊。
描写中很注意声色(如清角,荠麦等),动静(如波心,空城等),很见作者功力。
思想内容:叙写金兵入侵对扬州城的严重破坏,抒发悲凉痛惜的思绪。
但诗人怀念的是士大夫的野游生活,作品未曾深入接触平民的疾苦。
这首词抒发了诗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的深情。
蒿目时艰 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赏析
蒿目时艰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赏析黄进德这首词的前面有小序。
小序语言洗炼,音节凄婉,不膏是一篇声清兼美的小品。
它交代了词写作的具体时问──“淳熙丙申(1176)至日(冬至)”、动机──“感慨今昔”以及千岩老人的评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黍离》,《诗经·王风》篇名,为悼洁周室衰微而作。
千岩老人,萧德藻晚年寓居湖州时自己起的号。
萧德藻,字东夫,福建闽清人,南送著名诗人。
他,今天已很少为人所知,但在当时可赫赫有名,诗名堪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相埒,白石年少客游,与萧德藻相识,颇受器重。
萧尝谓“四十年作诗,始得此友”(《齐东野语》)遂以兄女妻之。
淳熙三年,白石才二十二岁。
他与萧德藻相识则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
,由此看来,“千岩老人”以下的文字,是后来补加的。
词人初到扬州,从城外到城内,所见所闻一派萧瑟景象,触景伤怀,“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自度曲,又名自制曲、自谱曲、自度腔。
白石在《长亭怨慢》序里说:“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
”其实,古往今来,举凡乐歌大都先有辞,然后才谱上曲子。
在白石以前已有不少词人写过自度曲,如柳永、周邦彦都擅长此道。
他们妙解音律,谱起曲来,得心应手。
但在这方面,尤以姜夔为最。
姜夔有自度曲十七首。
《扬州慢》则是写得最早的一首。
词上片纪行,下片志感。
一开始,词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勾起人们对历史的追忆。
扬州位于淮水东南,宋代置淮南东路,故称“淮左”。
竹西亭,在扬州北门外五里,是以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的诗句命名的。
往昔令人向往的“名都”“佳处”,待到白石“解鞍少驻初程”的时候,已成一片废墟。
早先杜牧歌咏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赠别》)的长街市井,如今已是“尽荠麦青青”。
扬州的往昔是“笙歌彻晓闻”(王建《夜看扬州市》),如今所能听到的唯有“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蒿目时艰,词人不禁为之“怆然”!世事沧桑,其故安在?词里作了极其简括的回答:“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扬州慢》修辞美和意境美赏析
◎xxxx先生说:“玩味一诗言代之致,非流连吟赏此诗之言不可;苟非其言,即无斯致。
”吟赏姜夔的《扬州慢》一词,笔者就认为绝不能绕过词中言近旨远的语言以及创造了这种语言的丰富修辞方法和优美意境,因为正是它们给我们带来了审美诱惑和审美深刻。
《扬州慢》是姜夔于淳熙年间路过扬州目睹扬州城的破落衰败有感而发的一首词,表达了对故国昔盛今衰的感慨。
当一个多情的诗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蒿草中时百感交集,又怎能用浅近直白的语言道尽其中的婉曲?通过多样的修辞方法和丰富意境来言说不尽之思和难言之痛,当是一种巧妙的选择。
一、修辞xx(一)对比。
主要体现在扬州城今衰昔盛之比较。
昔日的扬州,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此地商贾云集,人烟辐辏,秦楼楚馆高耸,笙箫歌舞不断,十足一个富贵地,温柔乡。
有人写道:“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可见当时的扬州是如何的繁华。
可是今天的扬州却是“尽荠麦青青”,“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虽不能说是化作了瓦砾场,也是无比的荒凉和萧条。
对比中尽显故国荆榛遍地,狼奔豕突之状,诗人“不洒热泪也无由”啊!(二)倒装。
“波心荡,冷月无声”,就是“冷月无声,波心荡”。
这样写,不仅仅增强了词作的音乐美,更是鲜明地突出了月亮的独特性,从而写出了作者的无边伤感。
(三)拟人与移情。
词中写到:“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世说新语》云:“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处正是此意。
无知无觉的树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有血有肉的人呢?就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样。
物本无情,但人有情,此情转注外物,由他物发抒,既是拟人,也是移情。
这时,虽没直言悲情,但目睹江山凋零,五内俱焚的痛楚,让人感同身受。
(四)用典。
此词不露痕迹地化用了杜牧的诗句,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又增加了诗歌意蕴的丰富和厚重。
词中将“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和“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对比鲜明,意象独特——《扬州慢·淮左名都》的艺术特色赏析
感、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特色;
“ 论世”则指的是探究诗
低的朝散郎,和唐少府(县尉)的品级差不多。了解了
人或词人创作某首诗词的意图、动机,或探究其是处
这些,大家对诗歌首联“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就
于什么样的情境下创作的作品。
如 2022 年高考全国乙卷(题目及答案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 14∽15 题。
上的“立言见志”的创作思想等。但阅读《白下驿饯唐
作品风格等;
“ 论世”则是指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
少府》这首诗,我们仍要具体了解其写作时的处境与
主要的经历与遭际等。从狭义上来说,
“知人”是指要
了解诗人或词人某一类或某一阶段的诗词在内容、情
心态。这首诗作于公元 667 年,当时的王勃 18 岁左
右。少负才名、年轻气盛的他只是在沛王府做地位很
将这些意象巧妙地组合一起,使之形成了一个个前后
连贯的镜头。
《扬州慢·淮左名都》一词加上词前的小序仅有
“ 空城”
“ 二十四桥”
“冷
百余字,可谓简短至极。为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
月”
“红药”等意象,有的属于自然景观,有的属于人文
想,增强词作的艺术效果,词人在词作中采用了对比
提高自己阅读古代诗词的能力。
对于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大家并不陌生。通过
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滕王阁序》,同学们已经
一、知人论世的意识
从整体上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与创作风格,如在不足
从广义上来说,
“知人”是指要了解诗人或词人为
三十年的人生里两次被贬、一次遭逐的经历,在文学
人、为文的总体特点,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创作思想、
的美呢?词人以问句收束全词,十分自然地将情与景
宋词《扬州慢·淮左名都》赏析及译文注释
宋词《扬州慢·淮左名都》赏析及译文注释《扬州慢·淮左名都》是由姜夔所创作的,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扬州慢·淮左名都》的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扬州慢·淮左名都》宋朝: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淮左名都》古诗简介《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
此词开头三句点明扬州昔日名满国中的繁华景象,以及自己对传闻中扬州的深情向往;接着二句写映入眼帘的只是无边的荠麦,与昔日盛况截然不同;“自胡马”三句,言明眼前的残败荒凉完全是金兵南侵造成的,在人们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渐黄昏”二句,以回荡于整座空城之上的凄凉呜咽的号角声,进一步烘托今日扬州的荒凉落寞。
下片化用杜牧系列诗意,抒写自己哀时伤乱、怀昔感今的情怀。
“杜郎”成为词人的化身,词的表面是咏史、写古人,更深一层是写己与叹今。
全词洗尽铅华,用雅洁洗练的语言,描绘出凄淡空蒙的画面,笔法空灵,寄寓深长,声调低婉,具有清刚峭拔之气势,冷僻幽独之情怀。
它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谴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扬州慢·淮左名都》翻译/译文⑴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
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⑵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
至日:冬至。
⑶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赏析扬州慢表现手法
赏析扬州慢表现手法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
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
考查学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所以,它一向是学生最头疼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我们距离古人的时代已经久远,很难理解古人在面对这个世界时的独特感受,不了解古人漂泊的感伤,更不明白诗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冲突和多重人格。
有时即使读懂了一首诗,也很难用非常地道的语言将其准确地表现出来。
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赏析扬州慢表现手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虚实结合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一、古诗中的“虚”“实”运用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以《雨霖铃》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以《虞美人》为例: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句,写愁绪。
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
又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这是化实为虚。
4、侧面为实,正面为虚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
这一句子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2024年春季《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全国自考试题含解析
2024年春季《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全国自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姜夔《扬州慢》词句中,化用杜牧诗歌的是()(A)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B)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C)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D)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2、《孔雀东南飞》最早收录于()(A)《玉台新咏》(B)《文选》(C)《乐府诗集》(D)《诗经》3、《白马解围》中,写信给白马将军,请求他统兵解普救寺之围的是()(A)相国夫人(B)崔莺莺(C)普救寺长老(D)张生4、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是一首()(A)怀古词(B)节令词(C)送别词(D)咏物词5、在《群英会蒋干中计》中,蒋干与周瑜曾有的关系是()(A)同乡(B)同窗(C)昔日下属(D)结拜兄弟6、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俊俏庞儿,温存性儿,又是撒漫的手儿,帮衬的勤儿”,这几句描写的对象是()(A)孙富(B)李甲(C)柳遇春(D)杜十娘7、《曹子建集》的作者是()(A)曹丕(B)曹彰(C)曹彪(D)曹植8、词集《阳春集》的作者是()(A)李煜(B)李贺(C)冯延巳(D)韦庄9、史达祖《绮罗香》(做冷欺花)所咏之物是()(A)孤雁(B)杨花(C)春燕(D)春雨10、杨万里《初入淮河》抒情所采用的主要手法是()(A)对比(B)排比(C)比拟(D)反衬11、《西塞山怀古》的西塞山,在今()(A)江西境内(B)湖北境内(C)山东境内(D)湖南境内12、汉乐府基本艺术特色是擅长()(A)叙事(B)抒情(C)绘景(D)写人13、《抱朴子》的作者是()(A)葛洪(B)干宝(C)丘迟(D)孔稚珪14、《【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自我夸耀的各种技艺中,与戏曲表演直接有关的是()(A)蹴鞠(B)打围(C)插科(D)双陆15、下列作者中,曾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防范西夏侵扰的是()(A)梅尧臣(B)张先(C)张元幹(D)范仲淹16、《齐桓晋文之事》选自()(A)《庄子》(B)《苟子》(C)《孟子》(D)《韩非子》17、元好问《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写金哀宗逃出汴京,是为了躲避()(A)宋军(B)辽军(C)西夏军(D)蒙古军18、魏良辅改革昆腔后,首创用昆腔演唱的传奇是()(A)《牡丹亭》(B)《浣纱记》(C)《四声猿》(D)《红线女》19、与谢灵运、颜延之齐名,合称“元嘉三大家”的诗人是()(A)鲍照(B)韦应物(C)江淹(D)陶渊明20、提出“屈原流放江南有两个段落”观点的人是()(A)刘向(B)王逸(C)朱熹(D)蒋骥21、《邵公谏厉王弭谤》选自()(A)《左传》(B)《国语》(C)《战国策》(D)《公羊传》22、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焄蒿凄怆”语出()(A)《国语》(B)《尚书》(C)《礼记》(D)《论语》23、邓牧《君道》中,“让石户之农而石户之农入海”的人是()(A)尧(B)舜(C)许由(D)秦皇24、《错斩崔宁》是()(A)文言短篇小说(B)白话短篇小说(C)文言长篇小说(D)白话章回小说25、《儒林外史》中写马二先生游西湖,见到仁宗皇帝的御书,他所采取的行动是()(A)慌忙朝拜(B)转身便走(C)仔细欣赏(D)吐了一口痰26、《项羽本纪》:“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其中“朝”的意思是()(A)参见(B)早晨(C)朝着(D)面对27、钟惺在《浣花溪记》中缅怀的诗人是()(A)王维(B)杜甫(C)高适(D)孟浩然28、下列作者中,开创“诗话”新体裁的是()(A)欧阳修(B)晏殊(C)张先(D)苏轼29、名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出自()(A)《归园田居》(B)《陈情表》(C)《北山移文》(D)《归去来兮辞》30、在《室语》中,唐子的谈话对象是()(A)门生弟子(B)同窗友人(C)求教者(D)家人二、多项选择题31、《长生殿》(惊变)的情节有()(A)唐明皇、杨贵妃盟誓(B)唐明皇、杨贵妃小宴(C)杨贵妃唱李白《清平调》(D)杨贵妃死于马嵬坡(E)杨国忠报告潼关失守3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前人诗句的有()(A)千里澄江似练(B)六朝旧事随流水(C)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D)念往昔、繁华竞逐(E)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33、曹操《短歌行》中,用《诗经》成句的诗句有()(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C)呦呦鹿鸣,食野之苹(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E)周公吐哺,天下归心34、《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进入山神庙之后所做的事情有()(A)傍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B)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C)屋边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D)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E)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
姜夔《扬州慢》赏析
姜夔《扬州慢》赏析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
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
《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
”“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
“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
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
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
“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
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
“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
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
浅谈对比手法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的运用
析
XI
浅谈对比手法在
《苏武传》是一篇史传文,由汉代班固所作,主要记录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后的经历——为了和匈奴通好,汉武帝派遣苏武出使匈奴,后苏武被扣留在匈奴长达十九年后才被放回,“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文章的语言精炼,将史家的笔法和文学语言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将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读者见识到了苏武的高风亮节和爱国热情,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标杆。
以下将从“衬托”这个角度来分析苏武是如何在单于处心积虑的逼迫下,卫律和李陵劝降的压力下坚决不降的,更加展示了苏武的凛然高节。
“衬托”是通过事物之间的相近或者对立条件,借助一种事物来陪衬或者突出另一种事物的表现手法,能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包括“正衬”和“反衬”。
在《苏武传》一文中,作者主要通过卫律、单于和李陵这三个人衬托了苏武誓死不降的决心。
单于先是派卫律审讯苏武,然后自己再亲自上阵游说,最后派李陵去说服,均无果,成为了这次劝降过程中意志的败者,成就了苏武的高风亮节。
有的学生可能会好奇:单于是匈奴高高在上的君王,为何非要招降苏武呢?还三番五次地去派人劝降?又为何没有在劝说无果下直接杀了他。
抛开当时大汉和匈奴的社会背景,仅教
材解析
CAI JIE XI。
新课程标准下古诗词化用手法的教学探究——以《扬州慢》公开课为例
MLA- *2020/5A专题研究新课程标准下古诗词化用手法的教学探究——以《扬州慢》公开课为例文/上海市上海中学柳怡汀【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古诗词赏读课要有所转型。
本文以分析《扬州慢》中姜夔对杜牧诗句的“化用”手法为核心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化用手法的合理运用,激发学生探究理解词境、感悟诗词语言之美的更多方法和可能性。
【关键词】扬州慢化用手法新课程标准的推出,不仅推动了授课形式的改变,更引领授课理念的变革。
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四维目标来看,对任何一类文本的赏读,都要以语言艺术为基础,在此之上凸显审美性、文化性,同时也不能忽视思辨性。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文化的载体,还是最能体现汉语之美的文体。
诗词赏读课应该是最具文学美的课程,但在现实语文课堂中,却容易落入赏析手法的窠臼。
如何既能将手法赏析到位,又能开拓学生探索诗词之美的可能性?如何在赏析诗词语言之美的同时,既体现审美文化性,又给学生以思维的启迪?这是笔者在高三语文诗词课堂遇到的难点。
本文以《扬州慢》为例,将课堂内容聚焦词中的化用手法,旨在探寻新课程标准下古诗词教学的新思路,以及在古诗词教学中贯彻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维目标的新方法。
一、案例描述(一)教学设计总体思路《扬州慢》是2019年沪教版语文教材第五册新增课文,是南宋词人姜夔见到被金兵铁蹄践踏的扬州城所作,借此来抒发家国沦丧的“黍离之悲”。
这首词的特点是五处化用诗人杜牧描绘扬州的诗句,营构出晚唐繁华绮丽的扬州与南宋颓败荒芜的扬州的鲜明对比。
本课以化用手法为切入点,针对高三学生设置了有挑战性的任务:借历代词评家对化用手法的争议在课堂中设置矛盾点,激发学生思辨讨论化用手法的利弊,进而探索本词情感表达的丰富空间。
在这一过程中,力求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维目标的统一。
(二)教学过程环节一:细读品词,分析化用杜牧诗句对于表达“黍离之悲”的作用首先,引导学生通过细读,对比姜夔笔下的“养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和杜牧诗中“竹西佳处”“豆蔻青楼”“春风十里”等意象,探究化用手法在词作中“今昔对比”“虚实结合”的双重作用。
用典入化无迹可寻——谈姜夔《扬州慢》一词的艺术技巧
“
黍离
国 破 家 亡 之 恨 尝激 起 他 兴 复 无人 的 啃 金人南下
。
写 出 了 比 较 有 现 实 内 容 的关 怀 祖 国 命 运 的作 品 一 一 《 扬 州慢 》
姜 夔生 活 的 南宋 是 一 个 积 贫 积 弱 的封建 主 朝
山 也 就 更 加 破 碎 了 统 治 阶级 想
,
,
,
兵 连祸 结
。
,
仅 有 的半 壁 河
,
“
偏安
”
却 偏偏 不 得安 宁 宋 高 宗 在 位期 间
)
, ,
金 人 两 次发
动 大 规模 的南侵
( 1 1 4
6 )
, ,
。
建炎 三 年 (
1 1 忍 9
金 兵 占领 扬 州
:
,
焚掠 一 空
。
绍 兴 三 十一 年
,
金 主 完颜 亮 又 大 举 南 侵
扬州 再 度 受 到 彼 坏
。
牧 在 扬 州 的 一 段生 活经 历
他 在扬 州 十年
,
和 名 妓 常有 来 往
生 活 有 些 放荡
从 他此 时 从而 抒发
” “
侧 面 反 映 了 昔 日 扬 州 的 繁华
,
时 局 的稳 定
因此
,
作 者 在 词 中处 处 引 用 杜 牧
。
的 典 故及 诗 句 来 表 现 杨州 昔 日的 繁 华
,
,
鲜 明 的对 比
,
而 巧 妙 地 引 用 典故是 为 了形 成 鲜 明 的 对 比
便是
《 扬 州 慢 》 一 词 的 艺 术 技巧 之 所 在 , 姜 夔 早岁 孤 贫 流 离 于 湘 鄂 之 间
《扬州慢》
《六》《伶》《扬》理解默写
《六国论》1。
《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3.《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灭亡的原因的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或: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故曰弊在赂秦也.)4.《六国论》的两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5。
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对此也有非议,如苏洵就在《六国论》里这样评论“刺秦事件":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伶官传序》1.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阐明应该防微杜渐.3。
《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4。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就后唐庄宗沉溺于伶人而丧国的史实,告诫后人应记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5.《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是: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6。
《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扬州慢》诗与此意思相近,手法相同,这两句是“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繁华景象,寄予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7.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一词以“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这样的句子,写尽了扬州城历经战火后的凄凉,与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有异曲同工之妙。
8。
姜弟在《扬州慢》中写扬州昔日繁华的长街,如今全是荞麦的两句是: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9。
唐代诗人杜牧笔下的淮左名都呈现的是“春风十里扬州路”的无限繁华,到了宋人姜夔的《扬州慢》中却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一片“废池乔木",满耳“清角吹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姜蘷在扬州慢一词中旳化用手法
化用是一种修辞方法,使用得当会使作品取得非凡效果。
特別在古诗词中,作者得意的化用之笔,不仅尽情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同时也给读者一种“妙处难与君說”的感觉。
它比舖叙更引人入胜。
妻夔是南宋旳诗人,他与当时众多的诗人一样,目睹国家的離乱,沦亡中人民的痛苦,作品中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他在扬州慢一词中极写以前扬州的繁华安逸和“胡马窥江去后”的荒凉破败。
作者爱国情怀的表露,妥贴地运用了化用旳手法,伸手拈来的杜牧诗句便是他化用素材。
词一开篇便流水般地淌出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名胜之地。
“谁知竹西处,歌吹是扬州”的胜世美景展现眼前,与四顾萧条,戌角悲吟成鲜明比照。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与“春风十里扬州路,巻上画帘总不如”,相比,同样是春风十里,此时已今非昔比了。
词的下闕作者更是天女散花般地推出:“豆蒄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仍在”的如珠妙语,写出了“如今離乱都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的悲怆心情。
废池乔木,民不聊身,哪里还有楚腰歌舞!哪里还有玉人吹箫!虽然写得十分入骨,但都是作者化用之功所营造出的怆凉气氛。
堪称化用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