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西江苗寨吊脚楼形态与结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黔东南西江苗寨吊脚楼形态与结构研究早上抵达贵阳后,便乘坐大巴前往雷山县的西江苗寨。外面稀稀拉拉的雨一直下着,大巴沿着曲曲折折的公路环绕大山,河水相伴,路窄又滑,时不时体验下坐过山车的刺激与胆颤。大巴一会儿爬上山头,眼前豁然开朗;一会儿又驶进山谷,层层叠叠,无穷无尽。

这是此次贵州考察写生的第一站,黔东南苗族侗族白治州。这里独特的建筑宝藏对人艺术美学研究者有着强大的吸引。地处苗岭山脉雷公山区的西江苗寨,长期处于比较封闭状态的深山里,但却是苗族聚集最为集中的地方。大概有八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了这里——西江千户苗寨。

质朴宁谧

拖着皮箱,沿着雨水冲过的石路。雨依然下着,一群像是刚放学的孩子嘻嘻闹闹,一切是那样的祥和释然。四面的山将苗寨围合成起来,揽入其中。山高谷深,有千余户苗族人家密密麻麻的排列在两座山包上,依山就势,贴壁凌空,鳞次栉比,层层相叠,从山顶一直延续到山脚下山顶,黑色的瓦顶是那么的抢眼。山坡有苗族人耕种的层层梯田,青翠碧绿,极富生气。

完美展现

山、房、田等村落要素,构架了黔东南西江苗寨特殊的村落网络结构。

山,是苗寨建村立寨的基址,取薪造田的依托。黔东南西江苗

寨大多位于山麓和山顶等距的山腰上,一般依西江苗寨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最彰显的村落景观之一。古村落村头寨尾,古树林立。

房,是西江苗寨的主体内容。黔东南苗族村落的房,多为木质结构,分平房和吊脚楼两大类。平房和吊脚楼均为枋连排柱,人字架结构,一般为四排三间或六排五间正房,中间为大堂屋。

田,是西江苗寨赖以生存的物质来源,是古村落建村立寨的根本。黔东南苗族村落的田主要分布于寨前山麓坝子和左右两侧。坝子田依势舒展,平整开阔。

舞动的吊脚楼

布满了两座山头的、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可谓魅力之源。它的持久魅力,是在于那些永恒的内蕴。五百多年前苗族的先祖迁徙而来时,西江的山头是一片原始林海,白水河沿岸是瘴疠弥漫的沼泽地。人们只有择高处建房而居。陡峭的山头没法辟出蜗居之地,于是“半边楼”应运而生——木房一部分落在坡崖或垒石上,一部分凌空而架,这就是吊脚楼。吊脚楼顺应山势,不需要改变山形,却又虚实相间,实处依傍大山,虚处空灵通透。这正是苗族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体现,让人不得不赞叹苗族先民的智慧和审美。面对生存的艰辛和建造居所的重重困难,人类总是能够找到应对的方法。在我们拥有无所不能的科学技术的今天,这些方法还是闪耀着一种来自于人类本能的、与天地相融合的智慧光芒。

贵州苗族民居的重要建筑形式,属南方干栏式建筑——吊脚楼木结构房,这是南方各地为了适应当地潮湿多雨的地理环境而创造

的一种底层悬空式的建筑样式。千百年来,这里的苗族同胞为了生存的需要,成功地把南方干栏式建筑与当地地理环境结合,创造了具有苗族特色的吊脚楼单体建筑和其他附属建筑。西江苗寨民居属半吊脚楼,底层前部悬空,利用4-5 根木柱支撑。底层后部与山坡相接,或用石头垒基平接地面,形成台基,上面立柱建楼。人们聚族而居,寨子依山傍水,寨前有河,寨后有山,吊脚楼参差错落,贴壁凌空,远远望去,十分壮观。主体吊脚楼与梯田河山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苗家建筑群落,像颗颗明珠镶嵌在群山溪水之间,与美丽的大自然浑然一体。吊脚楼共分四层,地面是台基吊台,其下由石台基和支撑木柱构成。底楼是牲畜农具屋,一般由较差的木板和杉树皮做墙板。二楼是苗家生活的起居室,由杉木板分隔,集中了堂屋、卧室、火堂、客房、厨房、茅厕等,整个楼层房间以中间堂屋对称排列,三间五间不等。内由一通道连贯;厨房和茅厕设在左右两边,或是搭建一两处“偏厦”。堂屋是吊脚楼的中心地带,较为宽大,有休闲、待客、娱乐、用餐、交通枢纽等多种功能。三楼是吊脚楼的顶层,较二楼低矮,由一室内楼梯进入,此处是苗家人用来堆放各种粮食和杂物的地方。吊脚楼的房盖近似于汉族建筑的二面坡房盖或翘角的歇山顶,由青瓦或杉树皮覆盖。整个建筑是典型的穿斗式木结构,椽子用少许铁钉外,其他部位都用远铆榫构筑而成。我们在西江千户寨新建的吊脚楼看到,苗家房屋修建,首先要搭好梁架,房屋一般为“五柱三间”接柱式吊脚楼,房屋开间为3至4 米、纵深尺度4 至5 米、高约7 至9 米的框架式木结构铆榫

而成。半边吊脚楼墨法准确,结构合理,装饰精巧,按层分区,占地少,利用率高。吊脚楼室内较有特点是“美人靠”、“走廊”、“门厅”、“大门”等处。“美人靠”苗语称“斗安息”,意为供人歇息的凳子和靠背,置于吊脚楼正面二楼堂屋外。“美人靠”外凸的空间造型,使吊脚楼显得格外优雅多姿,远远望去,古朴典雅,为建筑增色不少。走廊是苗家人进入吊脚楼的通道,包括内廊和外廊两部分。内廊设在吊脚楼外,与美人靠连接,成为起居较为方便生活区域;外廊较有特色,一般由扶手和木质地板组成,上建柴棚。在“凹”字型的吊脚楼房屋结构中,大门较宽大,有门槛和阶梯,两边带窗。

在物资文明和蒲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无论从美学观点和实用角度看,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众所周知,人们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在不断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同时,培养和提高了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的技能。苗族先民也毫不例外地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地发明创造,并从而培养了独特的美感和审美能力以及艺术的表现技能。就“吊脚楼”的建筑而言,它是苗族人民审美意识和艺术技能相结合的结品。建筑在人类发展史上,是一项重大的创举。有它从实用到审美的发展过程。而就建筑本身,历来是技术与艺术、物质与精神的复合体。一般说来,远古的建筑,不过基于实用而营造,以作遮风魁雨、防寒御兽之居所。然而人们通过劳作,固然从中体会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并以此观照而感到偷悦。苗族的建筑师们,为了表达人类奇妙的想象力所能达到的高度,他们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条件,在建筑的造型方面,把审美意识

和具有民族特色的风沟与情调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视点的选择上,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直至在无数的视点中,选择出最动人的角度苗族人所渲染的风神形貌上,更多了一层深意,凡到过西江千户苗寨旅游的中外游客、专家、学者,雄伟壮观的苗家“吊脚楼”而赞叹不已。它概括地反映了苗族人民在一定的时代、一定社会的精神面貌、情趣和理想的形式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