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第四章

合集下载

传播学 第四章 传播效果

传播学 第四章 传播效果

盛行原因:
首先,大众传媒发展的迅速势头所产生的社会冲击是 巨大的。
其次,对传播媒介的利用达到空前的程度。 第三,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论。
评价:
唯意志论 ①过分夸大了传媒的力量和影响 ②否定了受众的能动性 ③对传播过程的描述过于简单
二、有限效果论
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媒介的力量相当有限,往往小于 人际传播的影响力;而且传播媒介通常只能加强或削弱 受众的原有立场,很难改变他们顽固的态度和行为。
指出了大众传播产生效果必须通过一系列中介因 素发生作用,这些影响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有:
1、传播主体。 2、受众心理生理因素。 3、媒介自身条件。 4、意见领袖。 5、媒介环境。
主要研究领域: “传播流”研究 “态度改变”与说服效果的研究 “使用与满足”研究

“传播流”研究 “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 种环节, “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4、“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 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因人、因事、因时而异。 5、警钟效果(恐惧效果) “警钟效果”必须掌握分寸,切合实际。
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传播对象的属性对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 1、意见领袖的作用 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 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 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大众传播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必须重视意见 领袖的存在及他们发挥的作用。
“使用与满足”论
受众的需求是促使其接触媒介的动因之一对“有 限效果论”的有益矫正;
“适度效果论”
“有限效果论”的缺陷:
①在认知、态度、行为层面上,只探讨了后两者, 而忽略了更早的认知阶段;
②只考察了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期的效果,忽 略了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综合的信息活动所产生的 宏观的、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效果。

《传播学》第四章

《传播学》第四章

第二节 受众研究的理论
3、社会类型论 首先进行这一研究的是美国学者约翰•赖利(rry) 和马蒂尔达•怀特•赖利(rry)。认为受众可以分类。由 于受众在性别、年龄、地区、民族、职业、工资收入、宗教 信仰、文化程度等方面相同或相近,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类型。 某一社会类型的手中对同一讯息又会有大体相同的反应。 (《传播学》,P .205) 4、社会关系论 主要研究者有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卡茨等。“这种 理论认为:受传者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圈。这种生活圈可能 是有纲领、有领导、有组织的团体,也可能是无纲领、无组 织、临时性的非正式的团体,还可能只是邻里、家庭等群体 关系。然而,不管你属于哪一种生活圈,你都将在信息接收 中受到他们直接或间接的约束和影响。” (《传播学》, P .205-206)
第五节 影响受传者接受信息的因素
2、有关社会规范 有国家法规及一般的社会道德伦理也有相关组织 规范及群体规范。就传播而言,“到什么山上唱什 么歌”。 “唱”的内容和形式都须与一定的规范相 合。就受而言,也须与环境相合,在贾府里看《西 厢记》便不能明目张胆。韩城党家村的家训中有: “志欲光前,惟以诗书为先务”、“无益之书勿读, 无益之话勿说”、“言有教,动有法”。
第一节 受传者概述
二、受众的需求及心理 1、受众的需求 受众具有一般性的需求:寻求信息、指导、知识、娱 乐等。把握一般性需求给了我们认识受众需求的一个基本 思路。邵培仁先生把人的信息需要分为10个方面,可资参 考:求真、求善、求知、求新、求美、求和、求乐、求安、 求委、求富。(《传播学》,P .209) 而在传播实践中更有意义的,则是要把握在特定的时 空条件下受众的需求。例如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市民、农民 又需要什么讯息。通常情况下,我们主要是通过分析矛盾 来把握特定的人们的讯息需求。

传播学引论第四章

传播学引论第四章
批判学派在传播学中的应用
批判学派理论在传播学中应用于媒体内容批评、受众研究以及媒体 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等领域。
功能主义理论
1 2 3
功能主义理论概述
功能主义理论关注媒体内容的功能和作用,认为 媒体内容应该满足受众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
功能主义的主要观点
功能主义的主要观点包括媒体内容的实用功能、 媒体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媒体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等。
跨文化传播的效果评估包括理解度、接 受度、满意度等多个指标,通过反馈和 数据分析来优化跨文化传播策略。
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包括文化适应、语言翻译、内容调整 等多个方面,旨在提高信息传递的准 确性和有效性。
05
传播学展望
未来传播学的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与传播学的结合
01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传播学将更加关注如何利用人
结构主义在传播学中的应用
结构主义理论在传播学中应用于媒体内容分析和受众行为研究等领域, 帮助理解媒体内容的内在结构和意义。
批判学派理论
批判学派理论概述
批判学派理论强调对媒体内容的批判性分析,关注媒体内容的社 会和文化背景,以及其对受众的影响。
批判学派的主要观点
批判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对媒体内容的批判性分析、对受众的关注 以及对媒体权力关系的探究等。
传播学的未来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未来的传播学研究将更加注 重跨文化传播、全球传播、数字媒体等领域的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
02
传播学的核心概念
传播模式
01
02
03
04
线性传播模式
将传播过程视为信息从传播者 到受众的单向流动,强调信息 的传递和接收。

《新闻传播学》第四章习题

《新闻传播学》第四章习题

第四章传媒与现代性一、选择题1. 以下哪项不是现代性的主要特征?()A. 工业化B. 城市化C. 技术革新D. 传统文化的保持答案解析: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包括工业化、城市化、技术革新等,而传统文化的保持并不是现代性的特征,相反,现代性往往伴随着对传统的变革。

2. 现代新闻业与启蒙的关系,以下哪个说法是错误的?()A. 现代新闻业起源于启蒙时代B. 现代新闻业传播启蒙思想C. 现代新闻业是启蒙思想的产物D. 现代新闻业与启蒙思想无关答案解析:现代新闻业与启蒙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它起源于启蒙时代,传播启蒙思想,并且可以被视为启蒙思想的产物。

因此,D选项是错误的。

3. 以下哪项不是新闻传播对现代性的影响?()A. 加速信息流通B. 促进社会分工C. 强化国家认同D. 减缓社会变革答案解析:新闻传播对现代性的影响包括加速信息流通、促进社会分工、强化国家认同等,而减缓社会变革并不是新闻传播的影响之一。

4. 新媒体对人的现代性的影响,以下哪个说法是正确的?()A. 新媒体削弱了人的个体性B. 新媒体增强了人的社会联系C. 新媒体减少了人的信息接触D. 新媒体降低了人的文化素养答案解析:新媒体对人的现代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增强了人的社会联系,使得个体能够更加便捷地与他人交流和获取信息。

因此,B选项是正确的。

二、简答题1. 简述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新闻业的影响。

答案解析: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包括工业化、城市化、技术革新、世俗化等。

这些特征对新闻业的影响表现在新闻生产的工业化、新闻传播的快速化、新闻内容的多样化等方面。

2. 现代新闻业是如何促进启蒙的?答案解析:现代新闻业通过传播知识、信息和文化,提高公众的知情权和批判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启蒙。

它为公众提供了讨论公共事务的平台,推动了民主和科学的发展。

3. 新媒体如何影响现代性的发展?答案解析:新媒体通过改变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影响了现代性的发展。

它加速了信息的流通,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同时也带来了个体化的趋势,改变了人们的社交习惯和生活方式。

传播学第四章

传播学第四章

• 能指与所指第一层关系确定后,以第一层
意义为基础,并将另一层意义附加而上构 成另一个意指的过程,从理论上来讲是没 有限制的。所以在含蓄意指层次上,符号 意义的产生是其所指移位的无限性而产生 的。
• 使用符号的双方——制码者和解码者之间“彼此可进入 •

性”、“心灵的共同性和共享性”可以在共同的文化背景 或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得到证实。 巴尔特认为无论制码者和解码者,都可以意识到“彼此传 达信息的意向”。 符号的意义在认识到彼此传达的信息的意向后,进入解读 过程。解读就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心灵彼此进入,然后获 得“共享世界”。在文化平等、同一文化群体成员之间 “进入性”越大。
• •
II、符号 替代物 替代实体,替代非实体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 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 符号: • 替代物 • 替代实体,替代非实体
一、符号的结构
问题:看到红色你会想起什么?
符号的结构如下:
1、能指:符号的物质形式。有声音—形象两部分构 成。 如:人、human、 、…… 2、所指:符号所指代和表示的意义。 如:“人是一种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的高级动物” 红色代表着热情、喜庆、革命、鲜血、国旗…… 符号的意义又包括: 辞典意义 引申意义
血腥
• (2)图像符号 • 图像符号与指称的对象有共同的性质,其
能指与所指之间有一种自然的关系,二者 在某些方面有相似性。
• 图像符号分类: • A,图画:照片与本人 • B,图表:地图 • C,具有转喻意义的图画:天安门的图片与北

• 图像作为交流符号需具备的条件: • (1)按照某些公认的特征给予识别; • (2)按照习惯中认可的简化对象规则,表

《传播学》第四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传播学》第四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一)人类使用的符号
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号 (类语言)
外表
(二)非语言符号
体态符号
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7
非语言符号是指除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外,直接达 到打动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类符号。 1、类语言指伴随语言而瞬息万变的声学行为,包 括音量、音调、音色、重音、口音、节奏、速度和 停顿等。 2、外表
27
文化符号体系的的内容和含义是以社会和约的方式 形成的,而他们它们一旦具有了这种共同性和统一 性,就会对社会成员的行为产生约束作用,这种约 束有时甚至是强制性的。 我们的生活空间正在成为一个符号空间或意义空间。 如:品牌消费
28
思考题:
1、简述符号的意义?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 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 4、符号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5、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 些意义在起作用? 6、谈谈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
29
然,知有后会甚时节”, “橄榄枝”---象征和平
15
2、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Eg:“国家” 内涵:他是阶级社会中所特有的政治 实体,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统 治、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是由军队、警察、监 狱、法庭、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组成的暴力统治机 器,等等。 外延就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国家。
米德、布鲁默、特纳等 象征互动理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 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作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 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能力,认 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 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22
象征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 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它有三个基本前提: (1)人是根据意义来从事行动的; (2)意义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 (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传播学总论 第四章 信息

传播学总论 第四章 信息

第四章信息、符号与讯息传播本质上就是信息的流动。

信息是构成传播的基本材料。

信息普遍存在,但又是无形的,必须借助一定载体才能进行传播。

载体就是符号。

信息及其载体—符号,构成传播的最基本的材料和要素。

第一节信息对于传播学来说,信息概念的引入,不仅在认识论上形成了深刻的切入点,且在本体论上为传播学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坚实根基。

一、信息的定义及其本质信息:第一,用最准确的话来说,信息所处的位置,介于原始事实(可指数据)和知识之间。

数据一旦被置于情境脉络之中,与某个特定问题和决定结合起来,便成了信息。

在此基础上,信息可以被界定为“被赋予了某种意义的事实”。

这种意义只能被人类所赋予,只能被一种认知的意识所赋予。

即,信息是不能转送他人的,只能自我接收,因为在被以如此认知和接收前,信息从未产生。

第二,有信息学家认为,信息从它本身来说,可被看作一种客观存在。

所有有组织的结构都包含信息,且可能传递信息。

第三,“信息”被广泛用于“信息技术”与“信息处理”领域,指包括所有在电脑系统中反映事实、时间和概念的不同方式。

它的这个含义比上面两种的应用要普遍得多。

此处,它的形式包括数据(如,数字和结构文本)、文本(如,文件)、图片和影像。

日常生活中,信息通常指消息、指令、密码、数据、知识等。

(信息论等信息科学形成之前,人们较少使用“信息”这个概念,即使用,一般也当做消息、知识、情报等的同义词,是指人们关于某种事物的认识,没有赋予它科学的定义。

)直到当代信息通信科学诞生之后,信息才从模糊的感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企鹅信息词典》较完整的概括:第一,用最准确的话来说,信息所处的位置,介于原始事实(可指数据)和知识之间。

数据一旦被置于情境脉络之中,与某个特定问题和决定结合起来,便成了信息。

在此基础上,信息可以被界定为“被赋予了某种意义的事实”。

这种意义只能被人类所赋予,只能被一种认知的意识所赋予。

即,信息是不能转送他人的,只能自我接收,因为在被以如此认知和接收前,信息从未产生。

传播学——第四章

传播学——第四章

广义的信息: 广义的信息: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 出来的各自的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 出来的各自的属性, 式。 狭义的信息: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狭义的信息: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随机不确定性或称偶然性, 随机不确定性或称偶然性,是指现实生活中所出现 的影响人们生存、发展的多种变动的可能性。 的影响人们生存、发展的多种变动的可能性。
(二)信息爆炸的后果: 信息爆炸的后果: 1、信息泛滥 2、信息超载(又叫信息超量:信息传播活动中信息的流量过 信息超载(又叫信息超量: 大,超出了传播通道的容纳能力,也超出了受众的基本需要 超出了传播通道的容纳能力, 和承受能力。) 和承受能力。) 3、信息浪费(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淹没在大量无用的信息中) 信息浪费(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淹没在大量无用的信息中) 4、信息疾病(信息泛滥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压力) 信息疾病(信息泛滥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压力)
(二)信息侵略及其危害 信息侵略是指信息强势国家或民族对信息弱势国 信息侵略是指信息强势国家或民族对信息弱势国 家或民族的信息强制性传播。即:用思想征服、 用思想征服、 家或民族的信息强制性传播。 文化征服、 文化征服、精神征服等手段强性将本国或本民族 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信息传播给其 的思想、文化、 他国家。 他国家。
(三)大众媒介信息的种类 1、过去信息、现在信息、未来信息; 过去信息、现在信息、未来信息; 2、意见性信息、事实性信息、情绪性信息; 意见性信息、事实性信息、情绪性信息; 3、指导性信息、确认性信息、娱乐性信息。 指导性信息、确认性信息、娱乐性信息。
三、信息爆炸与信息匮乏
(一)信息爆炸的表现 信息爆炸是指信息的巨量生产和高速传播。具体 信息爆炸是指信息的巨量生产和高速传播。 表现在: 表现在: 1、新闻信息飞速增加; 新闻信息飞速增加; 2、娱乐信息急剧攀升; 娱乐信息急剧攀升; 3、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信息铺天盖地; 广告信息铺天盖地; 4、科技信息飞速递增。 科技信息飞速递增。

传播学课件04传播的过程模式

传播学课件04传播的过程模式

传播学课件04传播的过程模式教学内容批注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一个初级的传播过程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1、信源:也是传播主体,又称传播者2、信道:是传播的媒介,又称渠道3、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4、信宿:是传播的对象,又称受传者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一)直线模式1、拉斯韦尔的“5W”模式(1)拉斯韦尔生平:1902年生于伊利诺伊州一个叫唐奈森的小镇,少年时参加“肖托夸夏季教育集会”,聆听一些像布赖恩、福利特这样的政治演说家的扣人心弦的讲演,激发了小拉斯韦尔对政治学的浓厚兴趣。

直到现在,我们与其把拉斯韦尔看作是一个传播学者,倒不如把他看作是一个政治学者,他是以政治学的视角开始了对传播学术领域的一系列研究,并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09年,小拉斯韦尔的叔叔送给他一本弗洛伊德在克拉克大学的演讲集,因此开始了拉斯韦尔长达一生的对于精神分析理论的理智兴趣,更确切地说是研究个性在政治中的作用。

而此时,拉斯韦尔才刚刚7岁。

没错,哈罗德·拉斯韦尔是个早熟的孩子,1918年,16岁的拉斯韦成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的一名大学生,四年之后,二十岁的他开始了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的课程的学习,1926年,年轻的拉斯韦尔博士毕业。

而他的完成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是较早以内容分析的研究范式来研究“政治宣传”的成果。

这里介绍一下,传播学上的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 :以确定与计算内容的关键单元(key unit)及其方法论基础而讯息中显性内容的出现频率所做的分析。

它注重其方法的客观性与可重复性,让观察实验法的资料本身来解释自己,从而同更具阐述性的内容研究方法形成对照。

它针对的是统计学上的构成样本。

1927年,他被聘为芝加哥大学的政治学助理教授。

1930年,他发表了《精神病理学与政治学》标志着将精神分析理论首次主要用于分析政治领袖,创建了政治心理学领域。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学教程 第三版课件)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学教程 第三版课件)
人类传播的过程 与系统结构
第4章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第三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A
讯息
反馈
B
第一节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传播过程通常表现为:某个人(A)(信息 源)通过特定通道向另一个人(B)(接受 者)传播一定信息,得到一定的效果。这 一效果被信息源A认识和解释,并相应地对 受传者B做出反应,对此受传者B也相应地 做出反应。A与B之间的互动被称为反馈。 这种互动可称为传播相互作用。
贡献:P61噪音 缺陷:他们的模式也有自身的缺陷。 他们没能在模式中更多地顾及人的因 素、社会因素,忽视了讯息的内容、 传播的效果等等。可以理解的是他们 进行的这项研究本身就是技术科学的 问题(描述电子通信)。
3、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的缺陷
(1)没有信息的回路与反馈。 (2)将传播过程视为非环境互动的静 态过程。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1)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 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 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 点; (2)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 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 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
第三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P65 研究的必要性
1、传播者(communicator or source)
信息的来源和制作者。是处于传播过 程一端的人或组织机构。传播者通常 是传播活动的引发者,是信息传播过 程中的一个主体性要素,也称为信息 源或信源。
2、受传者(receiver) 信息接收者 受传者是传播过程中的另一个积极的 主体性要素,他与传播者的关系绝不 是作用与作用对象、影响与被影响的 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的关系。

传播学概论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传播学概论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顾问,迈克尔。克劳伏特 教授指出:麦当,劳宣扬的食谱实际上是 和心脏病癌症联系在一起的。
肥胖症
涉嫌变相剥削儿童 (吸引孩子消费不健康 食品)
二、MC带来的其他健康危机
与传染病有关: 1、1982年美国俄勒刚州和密歇根周MC发 生数名儿童食用汉堡生病事件。查出还有E。 大肠竿菌 MC否认 不了了之
非语言符号的含义
非语言符号是指语言符号以外的符号, 即身体动作、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空间 距离、触觉嗅觉等,能辅助语言符号或独 立传播信息,表达思想。
施拉姆:传播不是全部(甚至大部分不是 )通过言辞进行的.一个姿势\一种面部 表情\声调类型\响亮程度\一个强调语 气\一次接吻\把手搭在肩上\理发或不 理发\八角型的停车标志牌,这一切都携 带着信息.
非语言符号三种功能
1、传播态度与情绪 2、辅助语言传播 3、代替语言
五 符号的基本功能
一、表述和理解功能 二、传达功能 三、思考
第二节 人类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一、什么是意义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
是人给对象事物富裕的含义,是人类以符 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符号
信号 象征符
语言符号
普通语义学
非语言符号
*语言 *文字 *动作 *表情 *体态 *音声
图片
二、符号与象征符
符号包括信号和象征符
德-卡西尔——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象 征符具有人类语义性质
兰格尔——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 ,象征符是对象事物表象的载体
信号的特点
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关系。( 蜜蜂舞姿、荧火虫闪光、信号弹)
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之间具有随意性

传播学纲要第四章

传播学纲要第四章

第二节
社会关系与人际传播
“约哈瑞窗口”及几个改善人际传播的建议
美国人际传播学者特伦霍姆和延森提出四个确立人际关系的步骤: 第一,确定处境,即明确自己所处的情境和位置; 第二,品评他人,即事先了解准备交往的人的特点; 第三,判断关系,即明确自己与对方存在何种关系; 第四,解释行为,即找出双方需要建立关系的起因,他为什么要做或我 为什么要做。
第一节
关于人际传播的几种“理论”
感情需要
个体爱别人(付出情感)或被别人爱(获得情 感)的需要,通过语言或非语言形式建立并维 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
缺乏人际关系的个体,会避免亲密关系,保持 一定的情绪距离; 人际关系过度的个体希望与他人有亲密的情绪 联系,但不易获得专注的情感; 介于两者之间的人际关系适度的个体,能恰当 看待自己,能根据情境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 同时建立相对亲密的关系。
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与人际传播
性别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自然会伴随人际传播: 男性间的传播主要表现为“共事”关系,其次是“共同情趣”关系。 “朋友有信”是男性间友谊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准。 女性间的传播的突出特点是通过谈话建立友谊。女性更喜欢在同性间 自我披露。 男女间的关系,除了爱情关系外,是最难说清楚的。有的研究显示, 异性朋友难以保持长久的关系。异性间缺少爱的吸引,关系就会疏松。
第一节
关于人际传播的几种“理论”
美国语言传播学者约翰•斯图尔特从人的特性角 度考察人际传播:
第一, 人具有的经验均是独特的。 第二, 人的精神世界的不可测量。 第三, 传播中的人通常会有回应,而且能够经 过选择以后来回应。 第四, 传播中的人具有反思的能力。 第五, 人的传播是言说的。如果人不称呼事物, 它便什么都不是。 第六, 人在传播中具有创造性,人可以建造个 性化的交往。

传播学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传播学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美国社会学者赖利夫妇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文章中提出的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德国学者马莱兹克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系统模式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二)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说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 的过程,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一个传播 过程即便是单一过程的结果,都不能简单地下结论, 而必须对涉及该活动或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 全面的、系统的分析。
1946、1947、1957年) 因此,施拉姆说:“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
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 后7分钟。”
4、精神生产关系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节间的相 互作用构成了社会传播全过程。
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
如果把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等于一天。 1天=100万年;1小时=41666.67年;1秒钟=11.57年 那么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噪音”概念的引入,是这一模式 的一大优点。它指的是一切传播者意图以外的、对正常信息 传递的干扰。构成噪音的原因既可能是机器本身的故障,也 可能是来自外界的干扰。克服噪音的办法是重复某些重要的 信息。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德循环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 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 所共享。另外,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更 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 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传播学教程整理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传播学教程整理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①传播者:即信源,信息发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②受众:即信宿,信息接收与反应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③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传、受双方社会互动的介质;④媒介:即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讯息的搬运者,连接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纽带;⑤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或回应,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④评价:a.意义: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明确勾勒出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b.不足:单向直线模式,未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B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 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噪源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A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①施拉姆受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传播学概论》第四章

《传播学概论》第四章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控制论的传播模式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讯息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译码者 释码者 编码者
讯息
特点: 1、传播是一个不断反复循环的过程,没有传者 和受传者的概念。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
2、最适用于人际传播的模式。 缺点: 1、把传播双方视为完全对等的关系。 2、更适用于人际传播,而不适用于大众传播。
讯息 讯息就是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信息符号。 是人类传播内容的具体单位。 是由一系列有序性符号(语言、文字、图像 等)组成的表达特定信息的符号系统。 讯息这个系统包括信息和符号两个部分。
在传播中,传者传出讯息,并不意味着受者 就一定收到讯息;受者收到讯息,也不能保 证“翻译”、还原成传者意欲传递的那种信 息。 传受两者共享信息的前提,是拥有基本相同 等级的符号系统和经验系统。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一)直线传播模式 I、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麦奎尔做图)
谁 说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说
有什么效果
传播者
讯息
媒介
受传者
效果
拉斯韦尔过程模式的进步意义
1、第一次将传播过程清晰的呈现出来,是第 一个传播过程模式 2、对后来的传播学研究影响重大。将传播学 研究划分为五大领域。
拉斯韦尔过程模式局限
(二)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1、 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 精神文化交往活动的范畴 2、 考察信息传播就必须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3、 精神生产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 运动 4、 传播学不能单纯考察狭义的信息交流,而 必须与宏观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 起来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过程论模式
微观的、单一的 注重传播内部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填空 历时性考察(纵向,时间序列)
1、研究传播过程的视觉分类
共时性考察(横向,传播活动的结构、环节和要素)
2、传播的基本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信源
3、传播(施拉姆)的三大要素 讯息
信宿
4
、传播过程的五大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5、模式: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①模式是事物的抽象化;②模式源于理论)
6
7、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
“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
“效果分析”。

8、香农—韦弗数学模式(电子通信过程)
10、斯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传播过程的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
11、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特点:①增加了反馈机制②强调了噪音影响整个过程,无所不在)
12、传播过程的直线传播: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和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与斯拉姆的循环模式、斯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
式和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13、传播过程的特点:动态性、序列性和结构性。

14、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15、马莱兹克系统模式的内容:①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传播者的自我印象;
②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受传者的自我印象;
③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