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目标
《题西林壁》教案4篇
《题西林壁》教案4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二、初学感知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
正音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师生共同概括:(一)、解诗题,知作者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二)、抓字眼,明诗意指名读古诗。
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
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题西林壁》教案5【教材简析】《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 4篇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比如黄山(简介)。
而我国江西省的庐山,就是个风景名胜。
还记得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吗?齐背《望庐山瀑布》。
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
有一个著名诗人,叫苏轼,也到过庐山,并把所见所感,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二、知作者,解诗题1、作者简介:师:大家对苏轼了解吗?生: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解诗题:(结合课文注释)题:书写。
即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诗。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题壁诗在唐宋时期很盛行,那时侯印刷术不先进,诗人就把自己的作品写在墙壁上,就叫题壁诗。
三、初读古诗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yuan)2、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3、指导朗读。
指名生读。
师评价。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就这首诗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大家愿意听老师朗诵一遍吗?师配乐范读古诗指导朗读。
师:读得怎么样?生:美师: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我来比一比。
学生练习。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生:很响亮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
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师: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生:很有感情。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9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9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一、教育目标。
知识和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墙等生字,理解作者的介绍,可以正确、流利、感情地读诗。
过程和方法:朗读和体验,学习作者传达感情的手法。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中含有的哲理。
二、教育的重要难点。
教育要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意。
教育难点:理解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有这座山的哲理。
三、教育过程。
(1)引进新课程,激发知识欲。
谈话导入,谈旅行经验,引出问题西林壁(2)初读课文,质疑其。
1.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着名文学家,他的文字展望,与苏辙、苏寅并称三苏。
2.解决问题。
问题:写问题。
西林:西林寺。
墙:墙——写在墙上的诗。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领导学习。
横看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1)横是什么意思?不同的意思是什么?(2)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明这两个意思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出现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区别?(显示图像)(4)在前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感情?(5)带着感情,再读一遍。
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在这座山里。
(团队合作讨论)(1)学生报告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报告诗意。
(3)学生与生活联系,谈学习后的两句感觉。
(4)全班同学带着情感,一起阅读整首诗。
5.总结。
报告本课程的收获可以是手法、感情、内容。
6.配置作业。
写四季庐山,早晚庐山,晴雨庐山。
7.板书的设计。
有点儿。
有点儿。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题西林壁学习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部编本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本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部编本四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游历西林壁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但对这首诗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够了解。
学生需要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来帮助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意境。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哲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了解诗的背景,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激发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探索。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2.难点:学生能通过诗句品味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营造情境,帮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主动探究诗的内涵。
3.吟诵教学法: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诗句、图片、音频等资源。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3.参考资料:相关苏轼的介绍、诗的背景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西林壁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景。
教师简介苏轼的生平,引入《题西林壁》这首诗。
2.呈现(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句的意义和诗人的情感。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学生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悟。
4.巩固(5分钟)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巩固记忆。
2024年《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
1、过度
是谁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呢?(苏轼)那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苏轼的这首题壁诗。
2、自由读诗
3、读完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体会啊(自由说说)
4、解读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读
C、我们伟大是诗人是从那些方面来写庐山的,请找出这句话中表示方位的字词
横:正面;侧:侧面;远、近、高、低
D、从正面看到的庐山是怎样样的?侧面呢?(展示课件)
2024年《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D、是小结:我们看事情也一样,要从不一样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诵古诗
1、自由读
2、指明背诵:不会背的能够跟着轻声的读,会背的能够轻声的跟着背。
3、齐背
(四)拓展训练
1、复习: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描述庐山的古诗?
2、课后自我找一找还有那些古诗是描述庐山的?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 篇3
(1)这首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谁能找出来。
板:横 侧 远 近 高低
(2)作者欣赏庐山是不是就真的就是横着看了看,侧着看了看,远处看了看,近处看了看,高处看了看,低处看了看呢?这些方位词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板:角度不同
角度不同,景色就怎么样呢?从诗中找证据。(远近高低各不同)
板:景色不同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
全诗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同时,诗中的哲理也值得我们去品味和领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于韵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有所提高。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的哲理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们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景象和哲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景象和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的哲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景象。
2.难点:领悟诗中的哲理,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景象和哲理的理解。
3.写作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自己在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的全文、图片、音乐等。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词语和句子。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庐山的景色,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呈现(5分钟)1.展示课件,呈现诗的全文。
2.引导学生跟读古诗,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景象的理解。
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巩固(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哲理是什么意思?2.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3.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领悟诗中的哲理。
拓展(10分钟)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自己在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5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5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 《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
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后采用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的方式,将自己的所看所感记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成为不朽的佳作。
本设计对古诗的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主要教学程序如下:一、谈话与导入1、师生谈话: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2、师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3、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
4、师生共同观看风光片《庐山》。
5、小组交流观后的感受。
6、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述一下庐山,并把词语写在黑板上。
二、初学与感知1、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
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西林寺的图片和《题西林壁》这首诗,师配乐朗读。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4、教音:岭ling 峰feng 不识bushi 只缘zhiyuan5、指名两生和两组读。
6、认识“缘”字。
①请学生自己通过部首查字典来认识该字。
②完成填空:“缘”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____部首,再查___画。
第四笔是___,名称是________,第五笔是___,名称是__。
③多媒体演示“缘”字的书写顺序,学生再跟写一遍。
④学生在自己纸上练写“缘”字。
7、再读全诗,要求读流利。
8、学生练习后,小组比赛读。
9、请学生把全诗分成两部分,并说说理由。
三、理解与感悟(一)学习第一部分1、齐读一、二句诗。
2、自查字典,理解“岭”“峰”的意思。
3、根据字典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在纸上画出“岭”“峰”,请两生在黑板上画。
( 岭:峰: )4、说说“岭”“峰”的区别。
5、小组讨论:同样的山,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 因为观看的角度不同 )6、继续讨论: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来观看庐山的?7、体会“横看”“侧”“远近高低”的意思。
8、配合相应的风景图片,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3篇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结合本单元的主题“观察与发现”,结合新课程的学习标准,结合古诗这一特殊题材的学习要求:在反复诵读的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领略庐山美丽风光。
借助感悟诗意,观察图片,明白“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
除此之外,还特意安排了课下练笔和诗配画。
本节课旨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基础上,力求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孩子领悟哲理稍有难度,应借助多媒体深入浅出地引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2、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吟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感悟古诗的韵律美。
2、利用多媒体,体会古诗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明白诗中蕴含的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激发学生对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吟诵古诗,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课前准备:(1)师生收集有关这首诗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音乐以及板书卡纸。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亲爱的孩子们:我们已经学过好多古诗,看到这幅美丽的西湖图画,你会想到哪首诗呢?《饮湖上初晴后雨》《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回忆吟诵古诗)。
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庐山瀑布的壮美描写得淋漓尽致。
北宋大文豪苏轼也曾经游览庐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歌,让我们跟随着苏轼的脚步一起走进《题西林壁》,去观赏那充满神秘的庐山风光吧,板书课题。
5《题西林壁》[宋]苏轼二、检查预习,共同交流(1)出示课件:走近苏轼(2)出示课件:解诗题,请生回答。
三、范读古诗,读出韵味四、欣赏美景,领悟哲理1、老师出示课件,分别引导学生体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8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8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本事目标学生能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及其作品;学生能结合注释理清诗歌资料,明白蕴含的哲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朗读体悟,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掌握初步阅读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经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工具(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师边播放音乐,边PPT滚动展示庐山风光,提问:“欣赏了浙西风景,你们感觉怎样样”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那里山清水秀,云雾弥漫,到处都是鸟语花香,那里的流泉飞瀑,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佳句,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那里,也写下了千古名篇,我们一齐学习走进诗歌《题西林壁》!”二、解诗题,知作者1、探究诗题,请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题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了解作者,请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生平资料,教师总结补充。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代眉州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三、读准音,体韵味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都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2、同桌直接按互读,互相指正;3、教师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轻重音、快慢等;4、指明学生范读;5、全班齐读古诗。
四、抓字眼,明诗意1、提问:这首诗每句话是什么意思要求:小组合作,学生根据注释,试着解释诗句意思,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齐解决,教师巡视,对个小组学习作必要指导。
2、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的意思明确:“横看”正面看,“岭”与“峰”的不一样,想象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还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景色。
小学语文古诗《题西林壁》教案
小学语文古诗《题西林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题西林壁》。
(2)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主题和表达手法。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祖国大好春光的喜悦心情。
(2)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题西林壁》。
2. 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中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或黑板,展示古诗《题西林壁》。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简要介绍诗人苏轼的生平事迹,为学生学习本诗做好铺垫。
2. 初读古诗(1)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题西林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对读音错误进行纠正。
3. 理解古诗(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结构,讲解诗句的意思。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4. 欣赏古诗(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想象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互相交流。
5.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题西林壁》,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背诵古诗,巩固记忆。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题西林壁》的主题和意境。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古诗,提高家人的文化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朗读与背诵评估:检查学生对古诗《题西林壁》的朗读和背诵情况,注意发音准确性、语调、节奏等方面的表现。
3.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情况。
《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文的意义。
(2)学会通过诗句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意境的理解。
(2)生字词的学习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庐山的美丽景色。
(2)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意义和诗句的表达方式。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诗句解析:(1)解析诗句中的意境,引导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好。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5. 应用拓展:(1)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
(2)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以庐山为题材的小诗。
四、作业布置:1. 正确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2. 运用生字词造句。
3. 写一篇以庐山为题材的小诗。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加强对生字词的学习与应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作业布置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维。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文的意境。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7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7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中华文明的一块瑰宝。
五年来我们学了不少古诗,了你能谈谈学习古诗的感受吗?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谈出了自己学习古诗的感受。
今天,我们就来再次走进角度单元,领略古诗的魅力,一起来学习《题西林壁》。
二、资料解题。
1、谁来说说你搜集的有关这首诗的资料。
(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
还将最后一首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
这首诗就是一首题壁诗。
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
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本文是苏轼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2、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三、用文字画画学习一二句:1、这首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谁能找出来。
板:横侧远近高低解释:横:正面看这些方位词让你知道了什么?从不同角度来看庐山,景色就怎么样呢?2、指导读词: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用6个字就为我们从不同角度画出了庐山的风景图,老师想用语言为我们描画其中的一幅图“横看成岭”。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气势磅礴。
于是,我不禁想这样来读这个词:读出它的连绵不绝。
谁也想试试像老师这样用文字画画,用朗读展示。
来描画其他的风景图。
侧成峰:远:远看隐天蔽日,读句近:近看奇峰怪石高:俯瞰幽谷深涧低:仰望重峦叠嶂3、作者是按横侧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顺序去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
同学们还可以按哪些顺序去看庐山呢?生:按不同的时间顺序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节去,如春夏秋冬;还可以不同的天气去,如晴阴雨等。
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教学方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品5篇
题西林壁教学方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品5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题西林壁》的诗句。
-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 学生能够理解诗句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哲理。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 学生通过分析诗句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诗句中的美感和哲理,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 学生能够理解诗句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培养同理心和共鸣感。
2. 教学内容文本分析- 诗句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诗句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诗句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哲理教学活动1. 朗读和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使学生熟悉并记忆诗句。
2. 文本分析:通过讲解和讨论,使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3. 教学策略引导式教学-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 通过举例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互动式教学-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 通过问答和反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情境式教学- 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角色扮演,营造情境和氛围,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4. 教学评价过程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 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力。
结果评价- 通过考试或测试,评估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 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了解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评价和反馈。
5. 教学资源- 教材或教学指导书- 多媒体展示材料,如图片、音频和视频- 写作练习纸张和文具6. 教学时间- 教学课时:共计2课时- 课堂活动时间分配:朗读和背诵(20分钟),文本分析(40分钟),写作练习(20分钟)7.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诗句的背景和作者简介(5分钟)2. 朗读和背诵:学生朗读和背诵诗句(10分钟)3. 文本分析:分析诗句的结构和语言特点(15分钟)4. 互动式教学:小组讨论和合作,探讨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10分钟)第二课时1. 复习: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5分钟)2. 写作练习: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15分钟)3. 情境式教学:多媒体展示和角色扮演,营造情境和氛围,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受(10分钟)4. 过程评价:评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给予反馈和指导(10分钟)以上是一份详细的教学方案,希望能够帮助你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通用8篇)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通用8篇)《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篇11、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
技能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2、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
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这都是本堂课面临的挑战。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激趣导入,初识庐山1、启发谈话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
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
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图片或影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
2、板题:题西林壁3、引导学生读题释题。
活动2【讲授】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
(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1、借助树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课件出示自学任务)。
(生自学,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
题西林壁教案详细
题西林壁教案详细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苏轼及其作品《题西林壁》的背景知识。
引导学生欣赏并理解《题西林壁》的意境和哲理。
1.2 教学内容: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分析《题西林壁》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和欣赏的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步骤: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分析《题西林壁》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欣赏并理解《题西林壁》的意境和哲理。
第二章:诗词解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题西林壁》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2 教学内容:分析《题西林壁》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解读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步骤:分析《题西林壁》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解读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审美评价。
第三章:书法艺术欣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欣赏苏轼的书法艺术。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苏轼的书法艺术特点和风格。
分析《题西林壁》中的书法技巧和艺术表现。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步骤:介绍苏轼的书法艺术特点和风格。
分析《题西林壁》中的书法技巧和艺术表现。
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苏轼的书法艺术。
第四章:绘画艺术欣赏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与《题西林壁》相关的绘画艺术。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介绍与《题西林壁》相关的绘画艺术作品和风格。
分析绘画作品中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4.4 教学步骤:介绍与《题西林壁》相关的绘画艺术作品和风格。
分析绘画作品中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第五章:创作与实践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加深学生对《题西林壁》的理解和感悟。
《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通用10篇)
《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会正确书写“缘”,理解“题、横看、缘”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一、情景导入1、你对庐山有哪些了解?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庐山的资料。
2、想不想亲眼目睹庐山的风采,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
(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刚才我们的庐山之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以其美丽壮观的景色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为庐山留下了一首首壮美的诗篇。
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但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深,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3、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
(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4、理解题目的意思:题:书写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5、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出示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6、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7、课件出示古诗范读师:读得怎么样?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这么美。
(1)生自由读。
请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上4遍,前两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诗的停顿。
9题西林壁教案-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讲的是通过细心观察和仔细思考发现新现象的故事,而《题西林壁》则是一首哲理诗。
作者苏轼通过描写游览庐山的经历,总结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的道理。
四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本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同时,学生有意注意力和稳定性较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多媒体、图片等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对于一些蕴含深刻哲理的古诗,如《题西林壁》,理解起来仍有一定难度。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庐山的雄奇壮观,还蕴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学生可能在体会古诗意境和韵味,以及全面理解诗句含义方面存在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如配乐朗读、小组讨论、生活实例联想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和感悟诗中的哲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题、横看、侧、缘”等词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如何从自然景物中总结出真理。
运用多媒体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诗中所蕴含的观察问题要客观全面的道理,学会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看问题。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环节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庐山风光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庐山的壮丽景色。
提问:同学们,你们去过庐山吗?知道庐山的哪些特点?引出课题:《题西林壁》。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秀5篇)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秀5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
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
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师:今天,让我们跟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
(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师:欣赏了这些风景你有什么感受?生:美师:是的,庐山山高水深,云雾弥漫,古树参天,鸟语花香,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所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到此游玩,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就写下了一首经典古诗《望庐山瀑布》,谁来背背?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之后来到了庐山脚下的西林寺,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
那他写在哪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13: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师:是的,因此这首诗的名字是——(引导学生读题目)板书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
谁来读读这个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目的意思是?生:出示课件14: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15出示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二、初读古诗师:了解了诗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1、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很多古诗,谁来说一说读古诗有哪些要求?2、同学们,我们读诗歌时要有节奏、有重音、有感情课件出示幻灯片16:指导朗读朗读:这首诗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感,比如远稍强,近高更强,低稍强,或者远强近弱,高强低稍弱。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目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目标:⒈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⒉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⒈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⒉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关键:边看注释,边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结合生活感悟哲理。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
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这都是本堂课面临的挑战。
教学策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核心目标即培养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丰富积累,培养语感以及本教材对阅读教学内容的要求。
所以我将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即按范读,默读,诵读,演读,美读的方法,以读代讲。
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时,我将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庐山不同角度的美,让学生在感受,想象中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已经从横侧远近高低的角度看到庐山的美景了还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提出质疑后,采用小组讨论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悟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真正做到把读书和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培养,用指导学生读得方法,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⒈(师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⒉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⒈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⒉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⒈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⒉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关键:边看注释,边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结合生活感悟哲理。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
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这都是本堂课面临的挑战。
教学策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核心目标即培养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丰富积累,培养语感以及本教材对阅读教学内容的要求。
所以我将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即按范读,默读,诵读,演读,美读的方法,以读代讲。
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时,我将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庐山不同角度的美,让学生在感受,想象中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已经从横侧远近高低的角度看到庐山的美景了还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提出质疑后,采用小组讨论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悟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真正做到把读书和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培养,用指导学生读得方法,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⒈(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⒉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⒊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预习反馈,整体感知
⒈出示词语,读准字音,提醒读错的字音。
⒉解诗题,知作者
⒊正确朗读古诗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㈠解诗题,知作者
⒈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⒉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
㈡抓字眼,明诗意
⒈(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⒉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⒊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⒋师:你们能用语言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⒌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吗?(育人点;体会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来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
⒍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课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通过看庐山的不同姿态,丰富学生的想象与理解。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⒎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㈢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⒈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
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⒉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四、回顾写法,迁移运用
⒈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五、总结拓展,升华体验
⒈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处、低处
角度不同,结果不同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