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 SIV综述
2024年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2024年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2024年微生物学的重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已经在微生物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2024年,预计将出现更多的基因编辑工具和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编辑效率和准确性。
这将促进微生物基因组的功能研究,以及应用于微生物工程和农业领域。
2. 细菌耐药性的解决方案:细菌耐药性已经成为全球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
预计2024年,微生物学领域将集中研究新的抗生素来源和开发新的抗菌药物,以对抗耐药细菌的威胁。
另外,微生物学家也将进一步研究细菌耐药性的机制,以更好地理解细菌的抵抗机制。
3. 共生微生物的研究:共生微生物是指与宿主互利共生的微生物,它们在宿主生理功能、营养吸收和防御机制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预计2024年,微生物学家将深入研究共生微生物的功能和相互作用,以及共生微生物在人类健康和农业生产中的潜在应用。
4. 微生物多样性的探索:地球上存在着庞大的微生物群落,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已经被发现和研究。
预计2024年,微生物学领域将继续推动微生物多样性的探索和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5. 微生物与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预计2024年,微生物学会继续深入探索微生物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发展个性化医学和微生物组转移疗法等新型治疗方式。
总之,2024年微生物学的研究将集中于基因编辑技术、细菌耐药性、共生微生物、微生物多样性和微生物与健康的关系等重点领域。
这些研究将为人类健康和农业生产等领域带来新的突破和进展。
关于微生物的文献综述的选题思路
关于微生物的文献综述的选题思路选择一个关于微生物的文献综述的选题时,可以考虑以下思路:
1. 特定微生物领域的研究进展:选择一个具体的微生物领域,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并综述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可以探讨该微生物领域的新发现、技术进展、重要研究论文和研究方向等。
2.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关系:探讨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
可以包括人体内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微生物与疾病的关联等方面的综述。
3. 微生物在环境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研究微生物在环境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可以包括微生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位和功能、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能力等方面的综述。
4. 抗生素耐药性与微生物进化:探讨微生物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和演化机制。
可以包括抗生素的使用与耐药性形成的关系、耐药基因的传播和演化、抗生素耐药性的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综述。
5. 新兴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选择一个新兴的微生物学领域,如微生物组学、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遗传学等,并综述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方法应用。
无论选择哪个选题思路,建议先进行文献搜索和资料收集,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进展,然后确定综述的范围和目标,整理和分析相关文献,撰写综述文章。
1/ 1。
工业微生物学综述
工业微生物学综述
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微生物学,工程细菌的不断研究的深入,如何才会更好的实现微生物的最大效益是每个企业所关心的话题。
微生物的各种工艺对生物技术的发展有良好的推动作用,该学科的研究转化为应用后,能在工业和农业方面都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微生物能够解决很多工业正常生产无法解决的问题。
合理的运用微生物学并且不断进行工艺的优化能够提高生产的效率,或者是对环境保护等都有大大的益处,推动工业生物学的不断前进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前景。
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相关研究:深入研究产油微生物在发酵中油脂的合成代谢途径;加强产油微生物对原料的适应性,通过基因重组、定向进化等手段筛选、驯化,获得具有更强适应性和更高产油能力的菌株;进一步优化发酵条件,减少发酵前处理工序、获得成本低、产油高的发酵模式。
关于微生物的综述范文
引言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综述微生物的主要分类、生命周期、作用、利用以及相关的应用领域。
概述正文内容1. 微生物的生命周期- 微生物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繁殖、成熟和休眠三个阶段。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微生物可以通过分裂、芽生、拟菌等方式繁殖,数量呈指数增长。
- 成熟阶段是微生物生命周期的高峰期,此时微生物具有最适应环境的特征和功能。
- 当环境条件不适宜时,微生物会进入休眠状态,以耐受恶劣环境并保持生存。
2. 微生物的作用- 微生物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包括参与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转化过程。
- 微生物参与土壤形成和养分循环,促进植物生长,并能够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氮气等。
- 微生物还能够在水体中进行生态修复,分解污染物质,净化水质。
3. 微生物的利用- 微生物的利用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食品工业等领域。
- 微生物在农业上可以用来制造有机肥料,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用于生物农药的研制,替代化学农药。
- 在医药领域,微生物被用于制造抗生素、疫苗和生物材料等。
- 微生物还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的酿造、发酵和食品添加剂制造等。
4. 微生物的应用领域-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起到重要作用,如土壤修复、废水处理、生物气体净化等。
- 在石油工业中,微生物被应用于原油的提炼和处理过程中,加速石油降解和清洁。
- 微生物在生物工程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基因工程、酶工程等,用于生产生物医药、生物燃料和生物材料等。
5. 微生物的挑战和未来发展-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污染和耐药性等。
- 未来的微生物研究将着重于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以及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 利用微生物的生态学和遗传学知识,将有助于解决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微生物学 SIV综述
Active Report: SIV疫苗研究进展与HIV疫苗展望王仲承0930*******【摘要】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导致的至今无有效疗法的致命性传染病,自它被人类确认以来,已经导致6500万人被感染,其中约250万人死亡。
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慢病毒。
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
这种病毒在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平衡,而导致各种疾病及癌症得以在人体内生存,最终导致艾滋病,患者常因多种复合并发症而死。
一直以来,科学家致力于通过研制一款可靠疫苗来阻止或延缓这场“世纪瘟疫”的蔓延。
而SIV病毒作为学术界公认的HIV病毒“先祖”,对其可靠疫苗的研究也是今年生物学医学的研究热点。
本文意在总结近年来SIV疫苗研究进展和对HIV疫苗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AIDS;HIV; SIV;病毒学; 微生物学; 免疫学; 疫苗【正文】1 HIV背景介绍1.1 艾滋病与HIV病毒简介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又译:后天性免疫缺陷症候群),英语缩写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由人体注射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
HIV 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
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
这种病毒在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平衡,使人体成为各种疾病的载体。
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抵抗能力过低,丧失复制免疫细胞的机会,并感染其它的疾病导致各种疾病复合感染而死亡。
微生物综述
大肠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摘要:大肠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十分复杂,主要包括产生灭活抗生素的酶、改变靶位蛋白、减少药物的摄取吸收(细胞外膜通透性的改变、细菌药物外排泵)及质粒介导的耐药性等。
而且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问题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对其产生耐药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大肠杆菌;耐药性;作用机制致病性大肠杆菌是人类和动物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原之一,是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的重要致病菌。
大肠杆菌具有可产生β-内酰胺酶和通过接触传播耐药基因的特征,加之在大肠杆菌疾病的防控过程中抗生素广泛盲目滥用,大肠杆菌耐药株引起的感染在临床上不但有增多趋势,而且其耐药性还通过质粒在细菌间传递耐药基因而不断蔓延与突变。
使耐药形势越来越严峻。
因此,大肠杆菌耐药性问题引起世界广泛关注。
1.致病性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现状自1929年弗来明发现青霉素以来,伴随着抗生素和化学抗菌剂的开发使用,各种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也日趋严重,而且1940年Abyaham和chain从大肠杆菌体内分离和鉴定出了一种能水解青霉素的酶,至此,人们才了解到即使未使用抗生素之前,大肠杆菌就存在着耐药性。
后来科学家们发现大肠杆菌可通过耐药因子或R质粒在细菌间传递耐药性的因子。
而且家畜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对于一些临床常用抗生素,普遍出现耐药,如阿莫西林、链霉素等,对某些抗生素的耐药率可达90%以上。
出现大量多重耐药株,部分多重耐药株可耐10 多种抗菌药物。
同时研究发现到野生动物携带了耐药大肠杆菌,说明耐药大肠杆菌已经向环境扩散,由于野生动物流动性较大,尤其是野生鸟类,又易于将耐药大肠杆菌传递给家畜,在一定程度上加速耐药大肠杆菌和耐药基因的扩散。
2.大肠杆菌的耐药机制根据细菌耐药性的起源,可将其分为两类:一类为固有耐药,即耐药性的产生并不依赖于抗菌药物的存在,而是细菌细胞所固有的,与细菌的遗传和进化密切相关。
固有耐药性是细菌稳定的遗传特性,它受细菌染色体DNA 控制并且是同属细菌的共同特征,固有耐药性包括自发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性和细胞膜药物外输作用引起的耐药性。
微生物综述
(6)(Rev基因:
Rev基因由两个外显子组成,分别编码25个氨基酸和91个氨基酸的肽段,由完全拼接的mRNA进行表达,两个肽段结合形成19KD(P19)的病毒颗粒蛋白表达调节因子(regulator of expression of virion protein, Rev)在胞质内合成后由其上的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 NLS)介导进入核内聚集于核仁。Rev蛋白是HIV复制非常重要的一个反式激活因子,能够促进HIV的基因转录由早期向晚期转变,即由调节蛋白基因的转录向结构蛋白基因的转录进行转变。因此,Rev蛋白对HIV的调节基因具有负调控作用,而对病毒结构基因和附加基因具正调控作用。另外,Rev与其应答元件(Rev responsive element, RRE)的结合还可促进未拼接或未完全拼接的病毒mRNA由胞核向胞浆运输。
微生物综述
HIV基因结构及其疫苗研究进展
生命科学学院 2010级
李红星 学号2010010886
前言
艾滋病危及全世界, 成为本世纪难以治疗的病毒病。病原体是反转录病毒科的人免疫缺陷病毒.AIDS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是由于机体感染后造成细胞免疫缺陷, 抗感染能力下降, 以致伴有机会感染、恶性肿瘤及神经障碍等症候群的统称.
(8)(其他调节蛋白基因:
Vpr基因编码病毒蛋白r,高度保守。Vpr蛋白非HIV复制所必须,能反式激活病毒基因的表达,在HIV感染未分裂的细胞时使细胞停留在细胞周期的G2期。另外,Vpr基因的存在还可使HIV感染细胞时致细胞病变效应增加。 Vpu基因编码病毒蛋白u,为HIV-1所特有,Vpu蛋白为非HIV复制所必须的双亲性膜整合蛋白,能够增强病毒颗粒的组装和释放,介导内质网中CD4分子的快速降解。
医学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
医学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人类疾病中的角色和应用的学科领域。
它涉及到病原微生物的识别、分离、鉴定和研究,以及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微生物在疾病发展中的机制。
近年来,医学微生物学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进展。
以下是一些热点领域的综述:1. 基因组学和元基因组学: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快速获取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信息。
这种“基因组学”方法已经为研究和诊断致病微生物提供了新的途径。
另外,元基因组学的研究已经展示了微生物群落与疾病之间的紧密关系。
2. 抗微生物药物抵抗性:耐药性是医学微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许多病原微生物对常规抗生素产生了抵抗性,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新的抗微生物药物或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来应对抗药性。
3. 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人类体内存在大量微生物,其中包括有益微生物和致病微生物。
研究人员对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已经揭示了微生物对宿主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以及某些微生物与疾病的关联。
这种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4. 新兴病原微生物的发现和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型病原微生物的出现和传播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例如,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爆发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研究。
这种病原微生物的发现和研究对于防控疫情和保护公共健康至关重要。
总之,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挑战。
通过深入研究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微生物在疾病发展中的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为临床医学提供更精确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微生物综述
微生物学综述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
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微生物的特点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速。
4.适应性强,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微生物工程的应用范围⑴医药工业,⑵食品工业,⑶能源工业,⑷化学工业,⑸农业:改造植物基因;生物固氮;工程杀虫菌生物农药;微生物饲料。
⑹环境保护等方面。
微生物对发酵也有重大影响。
微生物发酵即是指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经过特定的代谢途径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
微生物发酵生产水平主要取决于菌种本身的遗传特性和培养条件。
酒类,醋酱,油,酸奶,面包面包,各类罐头,各种果汁,啤酒,饮料等,都是由发酵产生。
微生物发酵又分为:微生物菌体发酵,微生物酶发酵,微生物代谢产物发酵,微生物的转化发酵。
著名科学家的成就巴斯德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①巴斯德的玻瓶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自生说”是一个古老学说,认为一切生物是自然发生的)。
并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②免疫学——预防接种。
1877年,巴斯德研究了鸡霍乱,预防了鸡霍乱病。
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
③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证实酒精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还发现乳酸发酵、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都是不同细菌所引起的。
巴斯德消毒法(60~65℃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的一种消毒法)和家蚕软化病问题的解决。
柯赫柯赫是著名的细菌学家,突出的贡献:①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②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获得了诺贝尔奖;③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
微生物学的发展17 世纪 80 年代,吕文虎克用他自己制造的,可放大 160 倍的显微镜观察牙垢、雨水、井水以及各种有机质的浸出液,发现到了许多可以活动的“活的小动物”,并发表了这一“自然界的秘密”。
微生物文献综述附参考文献
乳酸菌在生产中的应用及其鉴定方法摘要:乳酸菌指发酵糖类主要产物为乳酸的一类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菌的总称。
其在食品工业的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一种宝贵的微生物资源, 和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本文介绍了乳酸菌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以及目前研究中发现适用于乳酸菌的鉴定技术。
关键词:乳酸菌应用鉴定Abstract: Lactic acid bacteria refer to a class of non - spore, gram positive bacteria, which is the main product of lactic acid. It have been applied in food industry for a long time and are valuable resource of microorganisms, which closely related to our health. The application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in the practical production and the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were introduced.Keywords: Lactic acid bacteria Application identification1.前言乳酸菌指发酵糖类主要产物为乳酸的一类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菌的总称,是一个广义范畴的概念而非正式的细菌分类学名称。
乳酸菌可以分成18个属, 共有200多种。
乳酸菌的功能主要有: 改善人体肠道功能, 恢复人体肠道内菌群平衡, 增强人体免疫能力, 抑制腐败菌的生长, 降低胆固醇, 抗氧化, 抗高血压, 抗肿瘤, 保藏食品, 改善食品风味等。
人们要利用乳酸菌,就需要了解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因此对乳酸菌进行快速、准确的分类与鉴定在微生物学和食品科学的研究中是必需的。
2024年微生物学重点总结(2篇)
2024年微生物学重点总结2024年是微生物学领域发展的重要年份,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和突破性的发现在这一年中取得。
本文将重点总结2024年微生物学的几个关键领域,包括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微生物与环境保护等。
一、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在地球上具有极为广泛的分布,其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年的研究发现,微生物多样性受到人类活动的不断干扰和破坏,但也有一些积极的探索与保护行动。
1. 新微生物物种的发现: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元基因组学的应用,2024年发现了大量的新微生物物种。
这些新物种的发现为我们深入了解微生物世界的多样性和功能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2. 生态位和功能韧性: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同的生态位和功能,这些特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力至关重要。
2024年的研究发现,微生物群落具有较高的功能韧性,即使在环境变化和干扰下,仍能保持基本的生态功能。
3. 微生物共同体的动态演变:微生物共同体是由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组成的复杂群体,其组成和结构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动态演变。
2024年的研究揭示了微生物共同体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微生物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024年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类微生物组计划:人类微生物组计划是一个全球性的研究项目,旨在深入了解人体内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
2024年的研究结果为人类微生物组计划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样本,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对人体微生物的认识。
2. 微生物与疾病:微生物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024年的研究发现,微生物与许多疾病,如肠道疾病、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这些研究结果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 微生物治疗:微生物治疗是一种通过调节人体内微生物群落来治疗疾病的新型治疗方法。
卫生微生物综述.doc
卫生微生物综述.1.健康微生物学的概念;健康微生物学的应用和研究前景是什么?概念:它指的是研究健康微生物(病原性和非病原性)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人类应对这些微生物的策略的科学。
重点研究与人类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的生态环境,不同环境中微生物种群的进化和更替规律,以及人们趋利避害的措施和方法。
应用: 病因学研究中的应用:从本质上理解疾病的作用;在环境污染和控制中的作用。
在传染病控制和治疗中的应用。
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应用。
在生物致病突发事件中的应用。
在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服务中的应用。
应对生物危害和恐怖的应用。
在生产、生活和各行业发展中的应用。
科学发展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和研究前景;(1)发展趋势:①定性研究趋向于定量研究。
②静态描述倾向于动态分析。
③单层次分析趋向于多层次的综合研发。
(4)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日益突出。
(2)基础研究: 深入到分子和原子的层次,对基本原理和相关规律和机制的理解是丰富的。
(3)人体解剖和功能角度:对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统和免疫缺陷等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进行提炼。
(4)医学微生态动力学理论研究:对微生物的演替、高峰、转化和转移的认识正在逐步加深。
(5)由于微生物具有独特而高效的生物转化能力,并产生多种有用的代谢产物,它们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创造了不可估量的财富,微生物产业化的形式(发展和促进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应用)。
(6) :新疫苗用于预防和控制新的传染病。
对快速诊断和精确治疗的研究也是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7)微生物与环境保护(8)跨物种传播疾病研究(9)生物安全技术2。
在卫生微生物检验过程中,监测“非病原微生物”的实际意义是什么?(1)非病原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往往同时存在,因此在研究病原微生物时必须考虑它们与非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2)非病原微生物可以进化为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也可以进化为非病原微生物;③非病原微生物常可作为非病原微生物的指示代表菌;④许多非病原微生物具有解释有害物质的功能,可用于净化环境。
海洋微生物利用综述教学文稿
海洋微生物利用综述海洋微生物利用综述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其生物多样性远远超过陆生生物。
海洋生物包括海洋动物、海洋植物和海洋微生物。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l%,是一个开放、多变、复杂的生态系统。
正是海洋特殊的物理、化学因素的复杂性,造就了生命活动的复杂性,物种资源、基因功能和生态功能上的生物多样性。
海洋中生物资源极为丰富,生物活性物质种类繁多,并且正在为人类提供着大量的食品,多种材料和原料,具有可再生的特点。
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具有巨大开发潜力。
海洋微生物来自(或分离自)海洋环境,其正常生长需要海水,并可在寡营养、低温条件(或高压、高温、高盐等极端环境)下长期存活并能持续繁殖子代的微生物均可称为海洋微生物。
遗传多样性代表有机体种群之内和种群之间的遗传结构的变异。
由于海洋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与陆栖微生物迥异, 他们处在高盐、低温和高压的环境下,生存竞争特别激烈,所以产生了一些不同于陆地微生物的变异,具有很强的防御能力和识别能力,在遗传型上表现出特异性,这些遗传差别使得某些微生物能在局部环境中的特定条件下更加成功地生存和繁殖。
海洋微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海洋微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
自年等利用核酸序列的测序来研究微生物的进化问题以来,对微生物的多样性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属于海洋微生物的有海洋病毒,海洋细菌和海洋真菌三大类。
海洋病毒是海洋环境中土著性的、超显微的、仅含有一种类型核酸、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一类非细胞形态微生物。
具有形态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侵染各种海洋生物。
50-60%的海洋异养细菌死亡是由海洋噬菌体裂解引起的。
海洋病毒的感染致病给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
海洋细菌是指那些只能在海洋中生长和繁殖的细菌。
至少在开始分离和初期培养时要求生长于海水培养基中;生长环境中需要氯或溴或其中之一元素存在;需生活于镁含量较高的环境中。
大多数海洋细菌是兼性厌氧细菌,专性好氧细菌和专性厌氧细菌都比较少见。
微生物学重点总结范文
微生物学重点总结范文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生态学、分类鉴定、进化和应用等方面的科学,它是现代生物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地球的各个环境,包括土壤、水体、大气、人体等。
微生物对地球上的生物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总结微生物学的几个关键领域和研究进展。
首先,微生物的结构和形态是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
微生物的结构可分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两大类。
原核微生物包括细菌和古菌,其细胞没有真核膜和细胞器。
细菌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并含有原生质、核区、质粒和鞭毛等结构。
古菌与细菌相似,但其细胞壁和细胞膜组成有所不同。
真核微生物则包括真菌、原生动物和线虫等,其细胞具有真核膜、细胞器和细胞壁等结构。
其次,微生物的生理代谢是微生物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微生物通过代谢过程获得能量和产生必需的物质。
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分为两大类:有机代谢和无机代谢。
有机代谢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和无机代谢主要通过化学能转化产生能量。
微生物的代谢路径包括糖代谢、脂肪酸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这些代谢途径的研究对于理解微生物生态学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微生物在生态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微生物广泛分布于不同环境中,在地球的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质、循环元素、维持土壤健康、控制病原体等方式影响着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在人体微生物组的研究中,微生物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微生物在人体内参与代谢、免疫、消化等过程,与宿主形成共生关系。
最后,微生物学的分类鉴定和进化研究是微生物学的重要内容。
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是研究微生物分类学并对其进行分类鉴定的过程。
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等。
同时,微生物的进化研究也是微生物学的重点之一。
微生物通过基因组变异、水平基因转移等方式不断进化,形成了多样性的微生物界。
综上所述,微生物学是一个涵盖广泛而复杂的科学领域。
微生物的结构和形态、生理代谢、生态学、分类鉴定和进化研究是微生物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微生物应用综述
微生物应用综述从17世纪中叶荷兰人吕文虎克用自制的简单显微镜观察并发现了许多微生物开始,人们就开始了对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
到现在,微生物学事业发展得欣欣向荣,微生物应用也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食品、医学、工农业生产和环保等方面都存在着微生物的应用。
可以说已经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
早在我们还不了解微生物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食品行业应用到了微生物。
古代制作酒、醋、毛豆腐等食品就用到了微生物。
而现在,除了这些,发酵乳制品就是最靠近我们生活的微生物食品制品了。
发酵乳制品是指良好的原料乳经过杀菌作用接种特定的微生物进行发酵作用,产生具有特殊风味的食品,简称为发酵乳制品。
它们通常具有良好的风味、较高的营养价值,还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并深受消费者的普遍欢迎。
常用发酵乳制品有酸奶、奶酪、酸奶油、马奶酒等。
发酵乳制品主要包括酸奶和奶酪两大类,生产菌种主要是乳酸菌。
近年来,随着对双歧杆菌在营养保健方面作用的认识人们便将其引入酸奶制造,使传统的单株发酵变为双株或三株共生发酵。
由于双歧杆菌的引入,使酸奶在原有的助消化、促进肠胃功能作用基础上,又具备了防癌、抗癌的保健作用。
由此可见,微生物发酵在食品工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除了食品,相信我们最熟悉微生物的要算医学方面了。
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就算是各种霉素了——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万古霉素等等。
近年来经常说的“抗药性”、“超级细菌”等就是因为各种霉素的滥用而导致的结果。
自从二战爆发使得青霉素的使用被提上日程,青霉素就作为第一种抗生素在医学上被应用。
如今,由于微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单株青霉的青霉素产量也已经变得相当高。
而且青霉素类是毒性很小,又是化疗指数最大的抗生素,所以就连一般的感冒发烧都会用上青霉素。
但正因为如此,出现抗药性菌株的报道也出现的越来越多。
面对着抗药性菌株和超级细菌,万古霉素就登场了。
比起青霉素之类的抗生素,万古霉素的药力比较强,因此当一些病无法用一般的抗生素治疗并确定是超级细菌引起的病的时候,可以使用万古霉素进行治疗。
微生物学综述【范本模板】
微生物学综述题目:蓝细菌的应用与研究发展班级:生物技术2013(生物制药)蓝细菌的应用和研究发展摘要: 蓝细菌(Cyanobacteria)旧名蓝藻或蓝绿藻,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和藻蓝素(但不形成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微生物。
本文就蓝细菌的光合作用、固氮作用、食品功用、医疗功效、环境监测等,以及其研究发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蓝细菌,光合作用,生物固氮,制氢研究,功能食品,环境监测蓝细菌是原核生物,又叫蓝藻、蓝绿藻,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因此又叫粘藻.在所有藻类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
其应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光合作用、固氮作用、功能食品等.常见种类有蓝球藻、颤藻、念珠藻、鱼腥藻、螺旋藻等。
蓝细菌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级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分布目前蓝细菌约有2 000种,由于可耐受恶劣的极端环境,因此广泛地分布在淡水、湖沼和海洋等水体中以及潮湿土壤、岩石、树木等处,即使在寒冷的南极和高达85℃的温泉中,甚至在贫瘠的沙质海滩和荒漠的岩石上都能存在。
蓝细菌在地球环境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蓝细菌是地球上最早的放氧型光养生物,担负着地球大气从无氧到有氧的转换功能.蓝细菌目前至少有三方面的开发应用:一是它可直接食用,蓝细菌是目前已知生物蛋白质含量最高的,可达50%以上,如发菜、螺旋藻等是极具开发前景的食品;二是在基因改造方面的应用,可将蓝细菌中能够抵抗恶劣环境的基因鉴定并分离出来,构建有更好地抵抗恶劣环境能力的转基因作物;三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利用蓝细菌能结合并清除水中有害金属、有害化学物质以及利用其对海水淡化的能力,进行环境污染监测和污染水的处理。
但应注意,当淡水、海水中的N、P营养成分增加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时,蓝细菌会形成赤潮和水华这种自然生态现象,使水中含氧量降低和有毒物质积累,造成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
医学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
医学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摘要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关系的学科,随着微生物研究技术的发展,对于微生物与疾病的相关性的认识日益深入。
本文综述了医学微生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从微生物的种类、作用机制、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引言微生物是存在于人体内外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它们与人体的相互作用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对微生物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可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旨在综述医学微生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促进对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关系的更深入理解。
微生物的分类根据形态和生理特点,微生物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其形态多样,如球菌、杆菌、螺旋菌等。
病毒是非细胞的微生物,只能寄生在宿主细胞内进行繁殖。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或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常见的如念珠菌、霉菌等。
寄生虫是一类多细胞的生物体,如蠕虫、原虫等。
了解微生物的分类有助于理解它们的生物学特点和对人体的影响。
微生物的作用机制微生物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对人体产生影响。
首先,微生物可以与人体的免疫系统相互作用。
一方面,微生物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另一方面,微生物也可以利用各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导致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其次,微生物还可以调节人体的代谢过程。
例如,肠道微生物可以产生多种有益物质,参与人体的能量代谢和营养吸收。
此外,微生物还可影响人体内酶的活性和基因的表达,对人体生理功能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微生物与疾病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微生物感染是导致多种传染性疾病的根本原因。
细菌感染常见的疾病包括肺炎、痢疾、性传播疾病等;病毒感染常见的疾病包括流感、艾滋病、乙肝等;真菌感染则常见于皮肤病和黏膜病等。
此外,微生物还与一些慢性病和免疫相关疾病有关。
肠道微生物与肥胖、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疾病等密切相关。
更进一步的研究为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靶点。
医学微生物学-综述重点归纳整理
医学微生物学-综述重点归纳整理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医学微生物学-综述重点归纳整理)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医学微生物学-综述重点归纳整理的全部内容。
(O)O.第2章细菌的生理名词解释热原质(致热源)致源的细菌大都为G-的脂多糖.菌落:团。
分为三型:简答题1。
专性厌氧菌必须无氧培养的原因。
用.长繁殖。
2.叙述细菌的群体生长方式.分裂方式:二分裂a.迟缓期: 1~4h ,分裂作准备b。
对数期: 8~18h后 , 几何级数增长, 究细菌最佳c.稳定期:加d。
衰退期: 死亡数>繁殖数3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医学意义。
1。
热原质(致热源),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
2.毒素及侵袭性酶:①外毒素:多数G+菌和少数G-过程中释放菌体外的蛋白质;②内毒素: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强于内毒素。
③织,促使菌体的侵袭和扩散,病物质.3.色素:由某些细菌产生的,含不同颜色,基因转移(gene transfer):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进入某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
基因重组(recombination):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某些特性。
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方式: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
1、转化(transformation):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称为转化。
2、接合(conjugation):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能通过结合方式转移的质粒称为接合性质粒,不能通过性菌毛在细菌间转移的质粒为非接合性质粒.3、转导(transduction):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4、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溶原性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溶原性转换。
微生物学综述
微生物学综述
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的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是微生物或微生
物组,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单细胞生物,它们是世界上最小的有
机物。
最终,微生物学的研究将助我们了解生物的本质,以及它们可
以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微生物学的研究在许多方面都遍及我们的生活,其中有许多影响
我们健康和社会,甚至未来发展的方面。
例如,微生物学家发现和描
述了由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如流感。
此外,细菌被用于制备多种
重要的药物,这些药物能够帮助治疗疾病,而无需使用有害的抗生素。
微生物学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食品腐败、食物安全,以及人类和动物
的营养元素的吸收和转换。
此外,微生物学也可以用于建模和实验。
在识别和避免传染疾病时,实验技术帮助我们找出可能的病因,以及针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模型用于仿真实验来检测成分的变化,如将细菌作为模型来预测健康
食品的安全性。
总之,微生物学对于研究生物本质以及其与人类健康,社会和环
境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我们了解可能的疾病因素,以
及如何应对这些疾病的可能性。
未来的研究潜力也很广阔,可以助我
们更全面地理解生物的本质,以及存在一些未被我们发现的有趣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ctive Report: SIV疫苗研究进展与HIV疫苗展望王仲承0930*******【摘要】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导致的至今无有效疗法的致命性传染病,自它被人类确认以来,已经导致6500万人被感染,其中约250万人死亡。
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慢病毒。
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
这种病毒在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平衡,而导致各种疾病及癌症得以在人体内生存,最终导致艾滋病,患者常因多种复合并发症而死。
一直以来,科学家致力于通过研制一款可靠疫苗来阻止或延缓这场“世纪瘟疫”的蔓延。
而SIV病毒作为学术界公认的HIV病毒“先祖”,对其可靠疫苗的研究也是今年生物学医学的研究热点。
本文意在总结近年来SIV疫苗研究进展和对HIV疫苗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AIDS;HIV; SIV;病毒学; 微生物学; 免疫学; 疫苗【正文】1 HIV背景介绍1.1 艾滋病与HIV病毒简介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又译:后天性免疫缺陷症候群),英语缩写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由人体注射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
HIV 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
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
这种病毒在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平衡,使人体成为各种疾病的载体。
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抵抗能力过低,丧失复制免疫细胞的机会,并感染其它的疾病导致各种疾病复合感染而死亡。
HIV分为两型:HIV-1型和HIV-2型,HIV-1的致病性较HIV-2强,而且已经在全球各个国家蔓延。
而HIV-2的毒性较弱一些,仅限于在非洲西海岸传播。
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9年至10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超长的潜伏期使得艾滋病作为一种传染病具备了极强的扩散性。
发病后的艾滋病病人因抵抗能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直至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
艾滋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越来越迅猛,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第四大杀手。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6年5月30日宣布自1981年6月首次确认艾滋病以来,25年间全球累计有650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其中250万人死亡。
到2005年底,全球共有386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当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10万人,另有280万人死于艾滋病。
艾滋病被称为“史后世纪的瘟疫”,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8艾滋病流行状况报告》指出,2007年,全球防治艾滋病的努力取得了显著进展,艾滋病流行首次呈现缓和局势,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数量以及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都出现下降。
2007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270万,比2001年下降了30万;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为200万,比2001年下降20万。
[1]联合国千年项目(2005)描述艾滋病为一个“全球性的灾难,艾滋病严重威胁疫区的地区社会和经济稳定,并无情地向新地区蔓延”的流行病。
国际上已形成了在联合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组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联合领导下多边协调全球反应机制。
然而,双边、区域和多边援助机构之间挪用资金未得到关注,因此并没有遏制全球疫情明显成功,传统的全球性机构是否能够有效地防治艾滋病毒/艾滋病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分析认为,最容易组织和部署的全球反应,可能会涉及公共和私营机构可以逃避一些国内,政治和组织在现有的艾滋病毒/艾滋病的资金安排的内在约束的联盟,重新融合全球基金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可能会提供一个更持久的全球制度,以控制艾滋病毒/艾滋病。
因此最终的结论是,联合国各机构在其传统的形式单独,阻碍了多边联合的实用性,使之事倍功半。
[2]1.2 SIV病毒与HIV病毒的起源HIV起源何方?主要有三种假说,即自然说(HIV由SIV演变得到)、医源说(小儿麻痹症疫苗生产中使用了受到HIV/SIV污染的猿猴组织)和人为说。
随着研究和调查的深入,人们否认了后两种说法,而肯定自然说,即认为,HIV是自然演变而产生的,在偶然的机会感染了人类。
[3]曾一度被认为只感染猿猴的猿猴免疫缺陷病毒(SIV)——与感染人类的艾滋病病毒(AIDS)相似的一类病毒——也可能会感染人类。
这是位于亚特兰大的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对这一困惑人们的难题所作的回答。
CDC研究人员现已鉴定出两位从事SIV抗体(已被SIV感染的一种标志)制备的实验人员在接触该病毒后受到感染的例子。
这也很大程度上印证了HIV与SIV的同源性,支持了自然起源说的观点。
比较流行的观点是HIV来源于非洲的黑猩猩或绿猴等,在HIV是自然演化的假说中,研究人员又认为HIV-1来自于非洲黑猩猩,而HIV-2来自于非洲黑白眉猴。
[4]1.2.1 HIV-2的来源被HIV感染的人类早期标本一共有三个。
它们是1959年收集的一位生活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成年男性的血浆,1969年收集的在美国圣·路易斯死亡的一位非洲后裔的人体组织标本,还有一位是1976年死亡的挪威海员的人体组织标本。
1986年,HIV的发现者之一,法国的蒙塔格尼尔已从西非AIDS患者体内分离出了HIV-2。
2003年比利时生物学家A-M. van Damme带领的科学小组对从几内亚比绍的一个小镇坎丘果(Canchungo)采集的HIV-2感染者的样本进行分析,并与当地黑白眉猴的SIV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说HIV-2是先后于1940年和1945年感染人体的。
其中,HIV-2A于1940年前后从黑白眉猴传到人,而HIV-2B则于1945年前后从黑白眉猴传到人。
[5]由于历史上的战争、奴隶贸易等,使得输血、性交易盛行,从而使得HIV-2得到广泛传播,比如1966年,几内亚比绍就出现了第一例因输血而染上HIV-2的病例。
而且,几内亚比绍的独立战争(1963年~1974年)与HIV-2的开始流行有着时间上的一致性。
[6]1.2.2 HIV-1的来源Bailes等人认为HIV-1的前身是黑猩猩体内的一种猴免疫缺陷病毒(SIV)。
非洲多种猴子体内都携有不同的SIV病毒,而黑猩猩体内的SIV则可能是不同猴子体内的两种SIV病毒重组后的产物。
一个由美、英、法、喀麦隆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将这些病毒与黑猩猩体内的SIV病毒进行了基因组比较分析,发现作为人类艾滋病病毒前身的SIV病毒,很可能是由红冠白脸猴和大斑鼻猴体内的两种SIV病毒重组而成。
具体的途径则推测为,黑猩猩应该是通过捕食红冠白脸猴和大斑鼻猴而分别感染了两种SIV病毒。
这两种病毒很可能在黑猩猩体内发生重组,产生了新的SIV病毒。
人类也许在猎食黑猩猩的过程中感染了SIV病毒,这种病毒最终演化成了目前在全球流行的HIV-1。
而HIV-2可能直接来源于西非一种猴子身上的SIV病毒,而没有经过黑猩猩这一环节。
1959年在民主刚果首都金萨莎发现第一例人的HIV阳性的血样,这是HIV-1首次在人体中的发现。
推论是,从喀麦隆南部到金萨莎有一条野生动物偷猎的运输通道,于是SIV就通过这样的途径从丛林到了人间,并演化为HIV-1。
这也许是目前最好的解释,但是这些环节还有很多疑问和细节,需要今后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7]2. SIV/HIV疫苗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的由HIV和SIV这类被称作“慢病毒”的病原导致,这类病原且能有效地躲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而且这种病毒在感染后一旦立足,就很难通过免疫机制得以遏制。
唯一的机会是,在感染的初始阶段,宿主黏膜暴露在病毒几天之后,病毒尚未大规模复制并传播前,病毒更容易受免疫系统的控制。
2.1 基于猿猴为试验样本的SIV疫苗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SIV)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的动物模型,在HIV疫苗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
科学家们一直努力开发一种有效的对抗SIV和HIV的疫苗,部分由于这两种病毒在体内传播速度非常快,而且很容易发生变异来逃避宿主的免疫防御体系。
以前开发疫苗的一般思路是,将HIV抗原编码到一种腺病毒当中。
但载体腺病毒寿命较短,疫苗产生的记忆性T细胞容易撤退到淋巴结以等待另一轮病毒攻击。
因此,2007年在人类身体上进行的STEP疫苗测试最终失败了。
[8-9]俄勒冈卫生科学大学的免疫学者L. J. Picker认为,在这种情形下,T细胞对入侵的HIV 感染反应太慢,当T细胞离开淋巴结扩增并分化为能抗击病毒的效应T细胞时,HIV已经进行大量传播而难以控制。
他还假定,如果想得到有效的HIV疫苗,就必须在病毒一进入体内,也就是它最容易受攻击的时候,HIV疫苗就应当持续地刺激人体的免疫防御体系来攻击入侵的病毒。
[10-11]S. G. Hansen等人发现,含有恒河猴细胞巨化病毒(RhCMV)的SIV疫苗,能在恒河短尾猴潜在的SIV复制位点上,建立起长期持续性的、高效的、SIV特异性的效应记忆性T细胞(EMT)免疫反应,并能在病毒突破黏膜屏障之后的初期,严格地控制高致病性的SIV MAC239感染。
在接受测试的恒河猴当中,有一半猴子的SIV病情得到控制并得到不少于一年的免疫保护。
而且,RhCMV载体疫苗利用一种在体内一直都保持潜伏状态的病毒,使得T细胞处于激活状态从而准备迎击入侵的病毒。
其对SIV的控制不受CD8+或CD4+淋巴细胞耗尽的影响,而且对恒河猴的验尸结果表明采用超灵敏的检测技术在其检测极限下也只能偶尔检测与细胞相关联的病毒,这些观察表明存在最终将病毒完全清除的可能性。
因此,采用能在宿主长时间持续存在的病毒载体,比如CMV,以及与它们相关的EMT免疫反应可能对开发出一种有效HIV/AIDS疫苗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
[12]美国FDA免疫调节实验室主管Ira Berkower认为,疫苗记忆性抗原能够随病毒水平上升马上就下降,而不是保持在基线水平,这种特征能有效地控制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