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 SIV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ctive Report: SIV疫苗研究进展与HIV疫苗展望

王仲承0930*******

【摘要】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导致的至今无有效疗法的致命性传染病,自它被人类确认以来,已经导致6500万人被感染,其中约250万人死亡。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慢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这种病毒在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平衡,而导致各种疾病及癌症得以在人体内生存,最终导致艾滋病,患者常因多种复合并发症而死。一直以来,科学家致力于通过研制一款可靠疫苗来阻止或延缓这场“世纪瘟疫”的蔓延。而SIV病毒作为学术界公认的HIV病毒“先祖”,对其可靠疫苗的研究也是今年生物学医学的研究热点。本文意在总结近年来SIV疫苗研究进展和对HIV疫苗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

AIDS;HIV; SIV;病毒学; 微生物学; 免疫学; 疫苗

【正文】

1 HIV背景介绍

1.1 艾滋病与HIV病毒简介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又译:后天性免疫缺陷症候群),英语缩写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由人体注射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HIV 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这种病毒在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平衡,使人体成为各种疾病的载体。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抵抗能力过低,丧失复制免疫细胞的机会,并感染其它的疾病导致各种疾病复合感染而死亡。HIV分为两型:HIV-1型和HIV-2型,HIV-1的致病性较HIV-2强,而且已经在全球各个国家蔓延。而HIV-2的毒性较弱一些,仅限于在非洲西海岸传播。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9年至10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超长的潜伏期使得艾滋病作为一种传染病具备了极强的扩散性。发病后的艾滋病病人因抵抗能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直至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

艾滋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越来越迅猛,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第四大杀手。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6年5月30日宣布自1981年6月首次确认艾滋病以来,25年间全球累计有650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其中250万人死亡。到2005年底,全球共有386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当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10万人,另有280万人死于艾滋病。艾滋病被称为“史后世纪的瘟疫”,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8艾滋病流行状况报告》指出,2007年,全球防治艾滋病的努力取得了显著进展,艾滋病流行首次呈现缓和局势,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数量以及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都出现下降。2007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270万,比2001年下降了30万;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为200万,比2001年下降20万。[1]

联合国千年项目(2005)描述艾滋病为一个“全球性的灾难,艾滋病严重威胁疫区的地区社会和经济稳定,并无情地向新地区蔓延”的流行病。国际上已形成了在联合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组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联合领导下多边协调全球反应机制。然而,双边、区域和多边援助机构之间挪用资金未得到关注,因此并没有遏制全球疫情明显成功,传统的全球性机构是否能够有效地防治艾滋病毒/艾滋病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分析认为,最容易组织和部署的全球反应,可能会涉及公共和私营机构可以逃避一些国内,政治和组织在现有的艾滋病毒/艾滋病的资金安排的内在约束的联盟,重新融合全球基金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可能会提供一个更持久的全球制度,以控制艾滋病毒/艾滋病。因此最终的结论是,联合国各机构在其传统的形式单独,阻碍了多边联合的实用性,使之事倍功半。[2]

1.2 SIV病毒与HIV病毒的起源

HIV起源何方?主要有三种假说,即自然说(HIV由SIV演变得到)、医源说(小儿麻痹症疫苗生产中使用了受到HIV/SIV污染的猿猴组织)和人为说。随着研究和调查的深入,人们否认了后两种说法,而肯定自然说,即认为,HIV是自然演变而产生的,在偶然的机会感染了人类。[3]

曾一度被认为只感染猿猴的猿猴免疫缺陷病毒(SIV)——与感染人类的艾滋病病毒(AIDS)相似的一类病毒——也可能会感染人类。这是位于亚特兰大的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对这一困惑人们的难题所作的回答。CDC研究人员现已鉴定出两位从事SIV抗体(已被SIV感染的一种标志)制备的实验人员在接触该病毒后受到感染的例子。这也很大程度上印证了HIV与SIV的同源性,支持了自然起源说的观点。

比较流行的观点是HIV来源于非洲的黑猩猩或绿猴等,在HIV是自然演化的假说中,研究人员又认为HIV-1来自于非洲黑猩猩,而HIV-2来自于非洲黑白眉猴。[4]

1.2.1 HIV-2的来源

被HIV感染的人类早期标本一共有三个。它们是1959年收集的一位生活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成年男性的血浆,1969年收集的在美国圣·路易斯死亡的一位非洲后裔的人体组织标本,还有一位是1976年死亡的挪威海员的人体组织标本。

1986年,HIV的发现者之一,法国的蒙塔格尼尔已从西非AIDS患者体内分离出了HIV-2。2003年比利时生物学家A-M. van Damme带领的科学小组对从几内亚比绍的一个小镇坎丘果(Canchungo)采集的HIV-2感染者的样本进行分析,并与当地黑白眉猴的SIV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说HIV-2是先后于1940年和1945年感染人体的。其中,HIV-2A于1940年前后从黑白眉猴传到人,而HIV-2B则于1945年前后从黑白眉猴传到人。[5]

由于历史上的战争、奴隶贸易等,使得输血、性交易盛行,从而使得HIV-2得到广泛传播,比如1966年,几内亚比绍就出现了第一例因输血而染上HIV-2的病例。而且,几内亚比绍的独立战争(1963年~1974年)与HIV-2的开始流行有着时间上的一致性。[6]

1.2.2 HIV-1的来源

Bailes等人认为HIV-1的前身是黑猩猩体内的一种猴免疫缺陷病毒(SIV)。非洲多种猴子体内都携有不同的SIV病毒,而黑猩猩体内的SIV则可能是不同猴子体内的两种SIV病毒重组后的产物。一个由美、英、法、喀麦隆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将这些病毒与黑猩猩体内的SIV病毒进行了基因组比较分析,发现作为人类艾滋病病毒前身的SIV病毒,很可能是由红冠白脸猴和大斑鼻猴体内的两种SIV病毒重组而成。

具体的途径则推测为,黑猩猩应该是通过捕食红冠白脸猴和大斑鼻猴而分别感染了两种SIV病毒。这两种病毒很可能在黑猩猩体内发生重组,产生了新的SIV病毒。人类也许在猎食黑猩猩的过程中感染了SIV病毒,这种病毒最终演化成了目前在全球流行的HIV-1。而HIV-2可能直接来源于西非一种猴子身上的SIV病毒,而没有经过黑猩猩这一环节。

1959年在民主刚果首都金萨莎发现第一例人的HIV阳性的血样,这是HIV-1首次在人体中的发现。推论是,从喀麦隆南部到金萨莎有一条野生动物偷猎的运输通道,于是SIV就通过这样的途径从丛林到了人间,并演化为HIV-1。这也许是目前最好的解释,但是这些环节还有很多疑问和细节,需要今后更多的研究来证实。[7]

2. SIV/HIV疫苗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的由HIV和SIV这类被称作“慢病毒”的病原导致,这类病原且能有效地躲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而且这种病毒在感染后一旦立足,就很难通过免疫机制得以遏制。唯一的机会是,在感染的初始阶段,宿主黏膜暴露在病毒几天之后,病毒尚未大规模复制并传播前,病毒更容易受免疫系统的控制。

2.1 基于猿猴为试验样本的SIV疫苗研究

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SIV)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的动物模型,在HIV疫苗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

科学家们一直努力开发一种有效的对抗SIV和HIV的疫苗,部分由于这两种病毒在体内传播速度非常快,而且很容易发生变异来逃避宿主的免疫防御体系。以前开发疫苗的一般思路是,将HIV抗原编码到一种腺病毒当中。但载体腺病毒寿命较短,疫苗产生的记忆性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