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与气候学授课教案第三章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天气与气候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天气与气候

天气与气候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气、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
3.理解天气的变化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

二、能力目标
1.能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粗略地判断天气的基本状况。

3.能收看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在天气预报中出现的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等天气预报符号及课后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认识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规范自身的行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天气符号的识别。

3.通过卫星云图或天气预报图分析天气状况。

【教学难点】
1.利用教材中的气候知识分析和判断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2.认识和理解灾害性天气符号及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以求趋利避害,服务
于生产和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报天气预报,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关注,了解灾害性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前热身
让学生谈谈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系列天气现象,并举例说明天气对日常生活或生产造成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根据初中生的思维特征,循序渐进。

通过一些录像短片和卡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使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及其一系列相关知识有了较好的理解,因其教学结构与方式都是以初中生的思维特征为主要依据,所以在教学中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果利用课件再设计一组天气和气候的小组竞赛题,效果会更好一些。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天气和天气预报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天气和天气预报

天气与天气预报教学设计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感受地理的实用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天气与天气预报,七年级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所有学生都看过天气预报,能够说出一些描述天气的词语和识别部分天气符号,但主要还是停留在感性认识,需要进行深入系统学习,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图)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的设计的各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七、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板书)
利用留白式的思维导图形式进行本节课的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教案3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教案3 中图版

第三节天气与气候1教材分析天气和气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节内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内容。

本课时主要讲述的内容包括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预报(卫星云图、天气预报图、天气符号、风力和风向),空气质量。

以当天的天气对人们出行的影响切入点,用身边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之后又附有卫星云图、天气符号及相关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天气预报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普及天气预报知识,更好的发挥天气预报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通过认识卫星云图,学会如何判读卫星云图。

(3)通过认识、记忆、比赛,掌握常用天气符号及其含义,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记忆天气符号及其含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通过判读卫星云图、天气预报图、风向示意图,学会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

(3)通过播报天气预报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收看天气预报,联系到日常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2)学生通过学习,提高素质,更好地发挥天气预报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3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较大,内容相对简单,教学过程中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本节主要考虑的是学生的记忆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方法对重点内容进行详记。

4重点难点重点:1.各种天气符号的含义、风向示意图。

2.学会看简易天气预报图。

难点:读懂天气预报图并流利播报天气。

5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天气符号卡片6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游戏教学法7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歌曲《海尔兄弟》以动画片《海尔兄弟》的主题曲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出天气与气候的课题,以生活事例激发兴趣,启发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活动2【讲授】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板块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活动:看书,同位交流,一般人们会用哪些词语来描述天气,并描述我们现在的天气。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三章2 ppt课件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三章2 ppt课件
26
我国降水的地理分布
1、从东南向西北减少。 (夏季风向:东南——西北)
2、迎风坡多,被风坡少。
27
人工影响降水
(一)人工影响冷云降水:散布干冰、碘化银,形 成冰晶; (二)人工影响暖云降水:散布盐粒,形成大水滴。
28
波状云的厚度不大,一般为几十米到几百米,有时可达1000— 2000m。在它出现时,常表明气层比较稳定,天气少变化。谚语 “瓦块云,晒死人”、“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就是 指透光高积云或透光层积云出现后,天气晴好而少变。但是系统 性波状云,像卷积云是在卷云或卷层云上产生波动后演变成的, 所以它和大片层状云连在一起,表示将有风雨来临。“鱼鳞天, 不雨也风颠”就是指此种预兆。
1
三、云
定义:飘浮在空中的,由水滴、冰晶或过冷却水滴组成的大气中的水汽凝 结物。 条件:充足的水汽e >E;充足的凝结核 分类:
按温度分:冷云(T<0℃)、暖云(T>0℃) 按成分分:冰成云(由冰晶组成)、水成云(由水滴或过冷却水滴组成)、 混合云(由冰晶和过冷却水滴组成) 按上升气流分:积状云、波状云、层状云 按高度和形态分:十种
点 范围小,常伴有 多,背风坡降水稀 范围广,强度 多为暴雨,且伴
暴风、雷电


有狂风、雷电
分 赤道地区常年发 山地迎风坡 布 生,中低纬地区
夏季午后
多分布于中纬 热带洋面上 地带
24
降水的时间变化
日变化:1、大陆型 2、海洋型
25
降水的地理分布
1、赤道多雨带:——全球最多雨地带; 2、南北纬15-30°少雨带——副高控制 3、中纬多雨带:——气旋、锋面活跃 4、高纬少雨带:——温度低,蒸发弱
9

最新《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解析

最新《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解析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第一章绪论气候学历经经典、天气气候到现代气候学的发展过程是科学观念的革命,它包括认识和研究方法的根本变革,启示我们从系统中学习气候,学习气候又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个地球表层系统。

一、现代自然地理学与气象气候学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地球表层系统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2、气候系统与地球表层系统——几乎相互覆盖的研究客体,但重点不尽相同。

3、气候系统也包括了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几个子系统4、其中,大气圈与自然地理系统其他圈层相互作用中,大气圈最为活跃,是联系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是形成自然地理要素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特点的主要背景之一,也是构成地球表层系统重要圈层二、大气圈一一是处于特定条件下及具有特定成分的气圈1、气候系统如何起动与运动,其中的热力、动力过程2、气候系统中各部分的联系,相互作用与耦合的整体过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3、气候的综合性与地域的差异性,以及气候系统的稳定性与敏感性等三、特定成分及其影响:1、主要及微量成分2、微量成分及其特殊作用:"〕一温室气体__ —平流层与臭氧层--生命保护层,■7—三态共存,参与能量,辐射,及天气过程四、重力场对大气层的约束及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以地面为下边界,绕地球旋转的圈层。

—影响之一:垂直层结的形成——大气分层:水平尺度>>垂直尺度。

五、对流层:是深受下边界(热力及动力)影响的大气最底层,集中了80%的大气质量,也是大气圈层与其它圈层相互作用的主要场所。

六、水汽对大气状态影响之------ 湿空气状态方程七、微量气体:在气候系统中存在着短周期的微循环,成分可变。

含量虽少,但对热辐射非常敏感,因而对大气热状态影响很大,人类活动参与了微循环一可造成对大气行为有意或无意的干扰。

影响举例:臭氧层问题:地面条件如何影响大气活动(热力及动力)一相互作用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气候系统物理过程之太阳能启动气候系统的物理过程一形成全球温度差异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以及周期和非周期变化。

人教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通用)》_94

人教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通用)》_94

天气与气候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差异,有关天气的符号,对学生讲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通过讲解法给学生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差异,有关天气的符号,对学生讲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解关于天气与气候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重点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差异难点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和认识天气符号教学方法讲解法,观察法,赌徒分析法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挂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感兴趣关于天气与气候地知识吗?那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气候与天气的知识吧天气预报是对未来时期内的天气变化的预先估计和预告。

人们根据天气预报可以时时安排生产和生活,是气象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减少气象灾害的损失。

1.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

2、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是:天气时间短,是多变的;气候时间长,一般变化不大。

. 表示天气和气候的句子:天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在未来24小时内,本地区将有6至7级偏北风,气温下降6至8摄氏度。

风和日丽。

气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昆明四季如春。

非洲撒哈拉沙漠,终年炎热,干燥少雨。

长夏无冬。

`通过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来完成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第三章天气预气候天气预气候的概念天气预报巩固练习1.说一下天气与气候的概念2.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作业完成填土练习册,复习。

《气象与气候学》教案

《气象与气候学》教案

《气象与气候学》教案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贺山峰一、课程简介《气象与气候学》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气候系统为主线,讲述了气象学、天气学和气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气象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是大气的一般特征,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解释大气现象,研究气候发生、发展的规律;研究气候成因,气候变化的规律,区域气候的特点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二、课程目标《气象与气候学》课程是以普通气象学为基础,以气候学为重点的专业基础课程。

设置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学习,应使学生:(1)认识天气演变和气候形成的规律;(2)掌握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3)了解不同地区气候的特征和气候资源的分布;(4)掌握气候变化的成因、基本特点以及人类活动影响气候的途径和基本效应。

三、教学方法1、由热门话题引入将全球变暖、气象灾害、人工影响天气、臭氧层空洞、厄尔尼诺等热门话题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注意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气象与气候学》中涉及的大气物理原理较多,难以理解,因此在讲授时,应注意气象学的基本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一些大气物理的规律和天气系统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陌生、抽象,因此在使用本大纲授课时,应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注意联系常见的大气现象和天气、气候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注意对常见的大气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3、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幻灯片结合板书,在讲授过程中穿插视频教学讲解难以理解的内容。

4、加强教学的三性加强教学的多样性、科学性、灵活性:①多样性——讲课、讨论、实习相结合;②科学性——精选教学内容,抓住重点、难点,特别重视对基本理论的全面讲解和定义概念的严谨叙述;③灵活性——运用启发式教学,结合公共管理专业特点,突出气象学与气候学在专业中的应用内容。

5、改革考核方式变期末整体性考试为分解式和整体式并举的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出勤、课堂讨论占总成绩的20%,撰写主题小论文占总成绩的20%。

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和气候复习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和气候复习教案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学目标●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第一节多变的天气●重点内容1.从生活体验中获得对天气的认识2.初识天气预报3.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逻辑联系天气及其特性多变性--天气预报空气质量--保护大气●学习方法:体验式学习(提供真实的情境)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重点内容:从图中分析气温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逻辑联系什么是气温--气温的变化(日、年、曲线图)--气温的分布(水平、垂直、世界)●学习方式:讲练结合,析图找规律●例1,阅读并绘制气温曲线图●例2,阅读气温分布图●模式化--等温线呈现特点分析●现实化--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分析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与第二节是姊妹篇●重点内容:从图中分析降水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逻辑联系什么是降水--降水的季节变化(柱状图)--降水的分布(世界)●学习方式:讲练结合,析图找规律●用图、绘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的分析第四节世界的气候●重点内容1.从与天气的对比中理解气候2.气候类型的地区分布——重在利用世界气候分布图说出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重在举例分析4.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逻辑联系气候--气候的地区差异--差异的规律--主导因素●学习方法:归纳、推理气候类型的地区分布.分类不必太细,可作适当概括和综合,只要能反映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即可。

2 .对气候类型名称中涉及的概念不解释3 .只说明气候类型分布地区(纬度位置和海陆范围),不必讲述其特征、分布地区及景观特点等。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不逐个分析气候类型的成因●在对比中找规律,抓主要影响因素●影响热带和寒带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影响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东西向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地形的影响使山地迎风坡和背风坡存在降水差异,山上和山下存在气温差异。

气象学与气候学授课教(学)案第三章

气象学与气候学授课教(学)案第三章

第三章大气的水分重点: 1、影响饱和水汽压大小的因素2、大气中水汽的凝结条件3、人工降水的原理难点:降水的形成条件大气中的水分的来源:海洋、湖泊、河流、潮湿的土壤、植物的蒸腾作用:1、通过水质三态的变化,形成云、雾、雨、雪、雹等2、参与地球表面的水分循环。

§3-1 蒸发与凝结要求:1.熟练掌握影响饱和水汽压的因素,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条件2.掌握水的动态变化及判断方法一、水相变化:(一)动态变化:1、蒸发:大水面上由水转化成水汽的物理过程。

条件:温度愈高,速度大的水分子就越多,单位时间跑出水面的水分子也越多。

吸热:L=600C/g2、凝结:在水布水汽转化成水的物理过程。

条件:大气中水汽深度愈大,单位时间落回的水分子数愈多放热:L=600C/g3、动态平衡:在水面上,落回的水分子数与跑出的水分子数相等,此时的水汽压就是饱和水汽压,此时的水汽就是饱和水汽。

4、水的升(凝)华:升华:冰面上的冰分子转化成了水分子的过程凝华:冰面上的水汽分子转化成了冰分子的过程潜热:溶解热+蒸发(凝结)热=80+600=680 C/g(二)水相变化的判据:设:N:单位时间跑出水面的水分子数n:单位时间落回水面的水分子数当N> n时,水面蒸发,空气中水分子数增加N= n时,水面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跑出和落回的水分子数相等N<n时,水面跑出的水分子数少于落回的水分子数。

水面出现凝结现象但N、n无法计算,根据e =ρwRTe∝ρw →ρw∝n→e∝n (T一定时)当水面再现动态平衡时,e=E n=N→E∝N则:e>E时,水面出现凝结现象,空气处于过饱和状态 e=E时,水面上出现动态平衡,即没有蒸发也没有凝结现象 e<E时,水面出现蒸发现象,空气处于未饱和状态二、饱和水汽压:(一)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1、温度愈高,空气中容纳的水分子数愈多,饱和水汽压愈大,当空气升温时,空气由饱和变成未饱和空气,水面就会不断蒸发水汽当空气降温时,空气由未饱和变成饱和空气,出现凝结现象,饱和水汽压变小。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讲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讲
决定温度局地变化有三方面因子dtdtdtdpdtdtpgrtpgrt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第三节大气的增温和冷却大气静力稳定度大气稳定度的概念判别稳定度的基本公式根据大气中的气块的受力分析计算加速度引入状态方程和准静力条件得到259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第三节大气的增温和冷却大气静力稳定度判断大气稳定度的基本方法干绝热的情况利用层结位温随高度的分布由242取对数再取对高度的偏导数因为所以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第三节大气的增温和冷却大气静力稳定度判断大气稳定度的基本方法湿绝热的情况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第三节大气的增温和冷却大气静力稳定度不稳定能量的概念不稳定型稳定型潜在不稳定型位势不稳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第四节大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气温的周期性变化气温的日变化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1地表面增热与冷却作用2大气中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气温日变化特征及原因1日最高值与最低值出现的时间2影响日较差的因子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第四节大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气温的周期性变化气温的年变化1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出现的时间2影响年较差的因子问题
经推导,得式(2.41)
m (
dTi L dqs )m d dZ CP dZ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朱君君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第三节 大气的增温和冷却——空气的增温和冷却
气温的绝热变化 ——干绝热递减率和湿绝热递减率
湿绝热递减率的推导与数值

问题1:rm为什么总小于rd?rd和rm什么时候相差最大?为什么愈到高空rm愈接近rd?
平流变化:由于空气的移动所造成的某地温度的变化。

个别变化和局地变化联系的定性说明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朱君君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第1课时)教案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第1课时)教案 中图版

《天气与气候》(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和气候术语。

2.学会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3.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从感性的生活材料入手,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理解、认识天气的特点,学会描述天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观念,树立热爱自然,减少空气污染的环保意识。

【重点与难点】(1)识别不同的天气符号;(2)如何通过不同途径获知天气信息;(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学方法】联系生活体验、比较、识图、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首先我们来欣赏一段音乐放松一下,播放海尔兄弟——《雷欧之歌》。

从这首《雷欧之歌》里,我们听到了很多词语,如:打雷、下雨、天冷、天热等。

大家知道这几个词语都是对什么的描述吗?(天气)对,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天气。

二、新课学习(1)概念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大气的变化状况,例如风雨、阴晴、冷热等。

气候: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平均天气状况。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

(2)区别与联系天气:短时间的,多变的;气候:长时间的,一般变化不大,较稳定;但两者都是指一个地区的天气状况。

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是描述天气的,哪些是描述气候的。

1.今天风和日丽。

(天气)2.明天白天最高气温12℃,并伴有沙尘。

(天气)3.7月是全年最热的月份。

(气候)4.受南下冷空气的影响,今后几天将会有降温现象。

(天气)5.今天有雾,请大家注意安全。

(天气)6.某城市一年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大约相差15℃。

(气候)(一)天气预报1.作用视频:天气预报通过收看或收听天气预报,知道一日或短期内的天气情况的。

2.卫星云图绿色或棕色:陆地;蓝色:海洋;白色:云团,云团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阅读:台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秋季节常常受到热带气旋的侵袭。

石大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

石大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

石大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第一章:气象学与气候学概述1.1 气象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气候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3 气象学与气候学在石油天然气行业中的应用第二章:大气的基本性质与结构2.1 大气的组成与成分2.2 大气的压力与温度2.3 大气的湿度与气压2.4 大气的层结与稳定性第三章:气象要素及其变化3.1 气温3.2 降水3.3 风3.4 湿度3.5 气压3.6 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第四章:天气系统与天气现象4.1 高压与低压系统4.2 冷锋与暖锋4.3 台风与龙卷风4.4 沙尘暴与雷暴4.5 天气现象的预报与分析第五章:气候类型与气候变化5.1 气候类型的划分与特征5.2 气候带的分布与季节变化5.3 气候变化的原因与影响5.4 气候变化对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影响与应对措施第六章:气象观测与气象仪器6.1 气象观测的基本方法与原则6.2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6.3 气象卫星与气象雷达的应用6.4 气象仪器的种类与功能第七章:气象预报方法与天气预报7.1 气象预报的基本方法7.2 数值天气预报7.3 统计天气预报7.4 主观预报方法7.5 天气预报的应用与准确度评估第八章: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8.1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8.2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8.3 碳排放与气候变化的关系8.4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与政策第九章:气候资源与气候灾害9.1 气候资源的分类与评价9.2 水资源与农业生产的关系9.3 气候灾害的类型与影响9.4 气候灾害预警与应对措施第十章: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气候适应性规划10.1 气候适应性规划的概念与方法10.2 气候变化对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影响评估10.3 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气候风险管理10.4 气候适应性规划在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应用案例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大气的基本性质与结构大气的组成与成分:了解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如氮气、氧气、水蒸气等。

大气的压力与温度:掌握大气层的压力和温度分布规律,包括对流层、平流层等。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三章(1)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三章(1)

有充足的凝结核:
1、来源:土壤微粒、风化岩石、火山微粒;工 业、失火烟尘;海水飞溅泡沫中的盐粒;流星、陨 石燃烧后的微尘。 2、作用: ①增大水滴的半径,降低饱和水汽压,快速饱和 ②增大水滴的体积,下降中不易蒸发掉 例:无核冰晶:3—5倍的饱和水汽压才能凝结;有 核冰晶:相对湿度小于100%也可以凝结
压 强 8 C K

6
2 A 3 O
4 B’ B 2
1
水汽
-16
-12
-8
-4
0
4℃
二、饱和水汽压
蒸发、凝结、动态平衡状态,实有水汽压e 与对应的饱和水汽压E进行比较。 饱和水汽压和蒸发面的温度、性质(水面、 冰面,溶液面等)、形状(平面、凹面、凸 面)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1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
第二节 地表面和大气中的凝结物
要求
1、熟练掌握露、霜、雾淞、雨淞、雾、云等的概 念;雾的形成条件、云的形成条件、分类。 2.掌握各类雾的形成、云的特点。
一、地面的水汽凝结物
1.露与霜 2.雾凇与雨凇
露与霜

露:温度在0以上,水汽凝结为液态, 称为露;(夏季最多) 露的水量很小,但对植物生长却十分有 利,尤其在干旱地区和干热天气情况下, 露常有维持植物生命的功效;


霜:温度在0以下,水汽凝结为固态,称
为霜;(常见于冬季) 无霜期长短对农业有重要意义;一般说来, 纬度愈高,无霜期愈短;纬度相同,海拔愈 高,无霜期愈短.山地阳坡无霜期长于阴坡; 低洼地段无霜期比平坦开阔地段短;
农业上要预防的是霜冻而不是霜,霜和露都是好天气的标志: 露 水见晴天;霜重风晴天
露和霜的形成条件
1水相变化的物理过程
水汽浓度不大,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 的水分子比落回水中的水汽分子多, 系统中的水就有一部分变成了水汽, 这就是蒸发过程,水分子落回水面的 过程叫凝结过程。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课件》3周一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课件》3周一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2021/7/9
6
湍流混合逆温:由于低层空气的湍流混合而形成的逆温 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的地面或冷的水面上,形成逆温
2021/7/9
7
下沉逆温:某层空气下沉,气压增大,厚度减小,这样气 层顶部下沉的距离比底部下沉的距离大,顶部绝热增温多, 形成逆温。
平流变化 垂直运动 非绝热加热
对于短期、大尺度天气过程,可以忽略垂直运动和非绝热加 热带来的温度变化
¶T ¶t
» -V iÑ2T
= V | -Ñ2T | cosa
α为风向与水平温度梯度之间的夹角
2021/7/9
5
逆温:对流层中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大气 层结稳定
造成逆温的条件有:辐射冷却、空气湍流混合、空气平流 冷却、空气下沉增温、锋面逆温
2021/7/9
10
气压梯度力:周围空气介质作用在空气块表面上压力的合力G
G = - 1 Ñp = - 1 (¶ p i + ¶ p j + ¶ p k)
r
r ¶x ¶y ¶z
水平方向
-
1
r
Ñh
p
垂直方向
- 1 ¶p
r ¶z
水平方向 - 1 ¶ p » - 1 Dp 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力越大
r ¶n r Dn
上节课重点回顾: 1、假绝热过程及焚风的形成原理
2、大气稳定度的判定
d d
d
则 d w 0 不稳定 dt

dw 0 dt
中性
则 d w 0 稳定 dt
2021/7/9
d ' 0 dz d ' 0 dz d ' 0 dz

石大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

石大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石大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章节:第一章气象学与气候学概述课时:2课时年级:大一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 使学生掌握气象学与气候学在生产、生活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对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内容1.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定义2.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内容3.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方法4. 气象学与气候学在生产、生活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5.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发展简史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内容,如大气组成、大气运动、气候变化等。

3. 案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气象学与气候学在生产、生活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气象学与气候学的认识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讲解:深入讲解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方法,如观测、实验、数值模拟等。

3. 历史介绍:介绍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发展简史,使学生了解学科的起源和发展。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建议。

六、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石大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章节:第二章气象观测与气象仪器课时:2课时年级:大一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象观测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

2. 使学生掌握常见气象仪器的构造、原理和应用。

3. 培养学生对气象观测与气象仪器的兴趣和好奇心。

八、教学内容1. 气象观测的重要性2. 气象观测的基本方法3. 常见气象仪器的构造与原理4. 常见气象仪器的应用5. 气象观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气象观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RJ上册教案 第3章天气与气候 第三章单元导学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RJ上册教案 第3章天气与气候 第三章单元导学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1.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模拟播报天气。

2.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3.阅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4.阅读某地区气温、降水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5.阅读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描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结合实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6.结合实例,说明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天气与气候》是七年级地理的基础章节,是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一。

教材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和年龄特点,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生动化。

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气候有关的图片、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

从教学内容上看,本章包括多变的天气、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的气候四个部分。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让学生明确天气的概念及特点,从时间上、变化上来讨论并能区分天气和气候这两个概念的差别;要求学生能够看懂天气预报,熟悉天气符号;让学生学会判断空气质量状况与空气污染指数之间的关系。

这一节课是对天气常用名词的解释,为后三节课做铺垫。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本章的重点,学习此部分的内容,要注意以图析文,通过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说明世界气温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注重对等温线的学习,将其与等高线等进行对比练习。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本章的第二个重点,其中降水量柱状图的识别是本节的重点,也是今后学习的基础。

通过讲解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让学生归纳总结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降水量的因素。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是对第一节第二节课的具体应用,重点介绍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以及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设计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设计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设计背景及意义气象学和气候学是大气科学的重要分支,对于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影响。

同时,气象学和气候学的知识也是人们了解自然科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气象学和气候学的知识不仅有助于他们了解自然环境,更是对未来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教学目标1.掌握气象学和气候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2.了解气象学和气候学的研究现状和前沿;3.能够运用气象学和气候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提高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章气象学的基本概念•气象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大气的组成和结构;•气象要素和基本量。

第二章气象学基本知识•大气热力学基本理论;•湿空气、大气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

第三章气象学研究现状和前沿•气象卫星监测技术;•智能气象探测技术;•大气化学和气溶胶物理学。

第四章气候学基本概念•气候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气候要素和基本量;•气候的分区和分类。

第五章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和机理;•全球变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气候模型和数据处理方法。

第六章气象学和气候学的实际应用•气象灾害的预测和预警;•气象服务和一氧化碳监测;•气象学在农业、旅游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方法本教学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通过讲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象学和气候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2.观察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讨论:通过讨论,鼓励学生参与和交流,提高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评价1.期中考试(占总评成绩的40%):对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基本知识进行考核;2.实验报告(占总评成绩的30%):通过实验报告,考察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课堂表现和讨论(占总评成绩的30%):通过课堂表现和讨论,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本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气象学和气候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通过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大气的水分重点: 1、影响饱和水汽压大小的因素2、大气中水汽的凝结条件3、人工降水的原理难点:降水的形成条件大气中的水分的来源:海洋、湖泊、河流、潮湿的土壤、植物的蒸腾作用:1、通过水质三态的变化,形成云、雾、雨、雪、雹等2、参与地球表面的水分循环。

§3-1 蒸发与凝结要求:1.熟练掌握影响饱和水汽压的因素,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条件2.掌握水的动态变化及判断方法一、水相变化:(一)动态变化:1、蒸发:大水面上由水转化成水汽的物理过程。

条件:温度愈高,速度大的水分子就越多,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也越多。

吸热:L=600C/g2、凝结:在水布水汽转化成水的物理过程。

条件:大气中水汽深度愈大,单位时间内落回的水分子数愈多放热:L=600C/g3、动态平衡:在水面上,落回的水分子数与跑出的水分子数相等,此时的水汽压就是饱和水汽压,此时的水汽就是饱和水汽。

4、水的升(凝)华:升华:冰面上的冰分子转化成了水分子的过程凝华:冰面上的水汽分子转化成了冰分子的过程潜热:溶解热+蒸发(凝结)热=80+600=680 C/g(二)水相变化的判据:设:N: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数n:单位时间内落回水面的水分子数当N> n时,水面蒸发,空气中水分子数增加N= n时,水面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跑出和落回的水分子数相等N<n时,水面跑出的水分子数少于落回的水分子数。

水面出现凝结现象但N、n无法计算,根据e =ρwRTe∝ρw →ρw∝n→e∝n (T一定时)当水面再现动态平衡时,e=E n=N→E∝N则:e>E时,水面出现凝结现象,空气处于过饱和状态 e=E时,水面上出现动态平衡,即没有蒸发也没有凝结现象 e<E时,水面出现蒸发现象,空气处于未饱和状态二、饱和水汽压:(一)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1、温度愈高,空气中容纳的水分子数愈多,饱和水汽压愈大,当空气升温时,空气由饱和变成未饱和空气,水面就会不断蒸发水汽当空气降温时,空气由未饱和变成饱和空气,出现凝结现象,饱和水汽压变小。

2、温度愈高,饱和水汽压按指数规律增大,不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降低同样的温度,在高温时空气凝结量大。

例:35℃下降到30℃水汽凝结9.2g/m315℃下降到10℃水汽凝结3.4g/m3问:为什么夏季经常出现暴雨:夏季气温高,空气中能够容纳大量的水汽,饱和水汽压大,成浓云、厚云、降水多。

(二)饱和水汽压与蒸发面的关系:1、冰面和过冷却水面:过冷却水:温度低于0 ℃时没有结冰的水水:分子间距大,水汽易跑出去气温高,含水量大冰:固体,分子间距小,水汽不易跑出,气温低,含水量小则:冰的饱和水汽压小于过冷却水的饱和水汽压当T=0℃时,冰的饱和水汽压=过冷却水的饱和水汽压例:在过冷却水和冰晶共同组成的混合云中,如果实际水汽压大于冰晶的饱和水汽压而小于过冷却水的饱和水汽压时,冰面上会出现凝结现象,水面会出现蒸发现象,冰晶不断长大,过冷却水滴不断变小,这种现象称为冰晶效应。

如果过冷却水的饱和水汽压与冰晶的饱和水汽压差愈大时,冰晶效应会更强。

2、溶液面与纯水面:溶液面:水中含有杂质的溶液。

分子间作用力比纯水的作用力大,水分子不易逃跑,则饱和水汽压比纯水面的饱和水汽压小,溶液浓度愈大,饱和水汽压愈小,则溶液面的饱和水汽压小于纯水面的饱和水汽压。

3、蒸发面形状:如果蒸发面的形状是相同时如右图凹的蒸发面:吸引水分子的分子数是ACB范围的水分子。

平的蒸发面:吸引水分子的分子数是A1CB1范围内的水分子。

凸的蒸发面:吸引水分子的分子数是A2CB2范围内的水分子。

因为ACB>A1CB1>A2CB2的范围,所以E凹< E平<E凸如果蒸发面的大小不相同时,如大小水滴:大水滴:表面吸引水分子作用力大,半径大,分子多,则E大< E小水汽转移现象:当大小水小滴共存时,如果存在着实际水汽压大于大水滴的饱和水汽压而小于小水滴的饱和水汽压时,则小水滴不断蒸发变小,大水滴不断凝结而长大,产生水汽转移现象,有利于云雨的形成。

三、大气中水汽的凝结条件:(一)空气要达到饱和或超饱和的状态(e≧E)主要途径有:1、增加大气中水汽的含量——不断蒸发①蒸发面的温度高于大气的温度②冷气平流到暖的水面上③潮湿地面受阳光照射2、空气冷却使温度达到露点温度,减小饱和水汽压①绝热冷却:空气上升运动②辐射冷却:夜间当地面降温到露点温度以下时,空气产生凝结—晨雾③平流冷却:暖气流到冷的表面,空气本身降温,使实际水汽压达到饱和水汽压,当空气温度与地面温度差增大时,暖气流产生凝结。

(二)有充足的凝结核:1、来源:土壤微粒、风化岩石、火山微粒;工业、失火烟尘;海水飞溅泡沫中的盐粒;流星、陨石燃烧后的微尘。

2、作用:①增大水滴的半径,降低饱和水汽压,快速饱和②增大水滴的体积,下降中不易蒸发掉例:无核冰晶:3—5倍的饱和水汽压才能凝结;有核冰晶:相对湿度小于100%也可以凝结复习题:▪温度对饱和水汽压有何影响?▪冰晶效应是如何形成的,有何意义?▪为什么E溶液<E纯水面?▪为什么E凹最小?▪为什么在混合云中有水汽转移现象,对云滴有何影响?▪大气中水汽的凝结条件是什么?请详细解释?▪为什么夏季会出现暴雨,而冬季则不会?§3-2 水汽凝结物要求1、熟练掌握露、霜、雾淞、雨淞、雾、云等的概念;雾的形成条件、云的形成条件、分类。

2.掌握各类雾的形成、云的特点。

一、地表面的水汽凝结物:(一)露和霜1、定义:晴朗无云、少云的夜间,地面或地面物体因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面的空气层也随之降温。

当温度降到露点之下时,空气达到饱和。

当Td>0时:地面或地面物体上出现极其微小的水滴,称为露。

当Td<0时:地面或地面物体上出现白色晶体结构的水汽凝华物称为霜。

2、形成条件:①晴朗无云、少云的夜晚使得地面有利于迅速辐射冷却②微风:有利于辐射冷却在较厚的气层中进行无风:只能使近地面气层冷却,难以形成大量的露或霜。

大风:上下层空气混合强烈,不利于辐射降温,难以形成凝结物。

③冷平流过后可以形成平流霜④在洼地或山谷中,因辐射冷却很强,产生霜的频率较大,称之为洼地霜。

3、霜与霜冻的区别:霜冻:指在植物生长季节里,地面和植物表面温度下降到足以引起农作物遭受伤害或者死亡的低温。

黑霜:当低温>Td时,有霜冻而无霜白霜:当低温<Td时,即有霜冻又有霜霜:白色的凝华物因此,农业上要预防的是霜冻而不是霜,霜和露都是好天气的标志:露水见晴天;霜重风晴天(二)雾淞和雨淞:1、雾淞:①定义:形成于树枝上、电线上或其它地面物体的迎风面上的白色疏松、微小冰晶或冰粒。

②分类:根据形成条件和结构进行分类晶状雾淞:T物<T过冷雾滴时,过冷雾滴蒸发后,直接在物体表面凝华而成的冰晶特点:结构松散,稍有震动就脱落条件:有雾、微风、T≤-15℃粒状雾淞:过冷却雾滴碰到冷的物体表面后迅速冻结而成的冰晶。

特点:结构紧密条件:有雾,风速较大,T=-2- -7℃危害:能压断电线、树枝、影响交通和通讯2、雨淞:形成于地面、电线杆、电线、树枝等地面物体上的一层外表光滑略有凸起的而又透明的冰层。

条件:过冷却雨滴、T=0- -5℃危害:压断电线等,影响交通、通讯和农业。

二、大气中的水汽凝结物:(一)雾:1、定义: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汽凝结物。

2、条件: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足有充足的凝结核有使水汽凝结的冷却过程(辐射、平流、绝热)风力微弱、层结稳定(r<rm<rd)3、分类:根据雾的形成天气条件进行分类①辐射雾:由于地面辐射冷却,使近地面的空气相应变冷,当空气温度在露点温度之下时,空气中的水汽产生凝结而形成的雾。

条件: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足;晴朗少云的夜晚(辐射降温强烈);近地层有微风(可以使降温层增厚);大气层结稳定(有利于近地层的水汽和尘埃积存(r<rm<rd )特点:日变化强烈:一般半夜形成,日出后逐渐散开季节性强:一般在冬半年的陆地上形成地方性强:比如谷地、盆地等地形例:重庆市:位于嘉陵江与长江的汇合处;处于四川盆地中,水汽充足,地形条件又适合,极容易形成地形雾。

②平流雾:暖浊空气移到冷的下垫面上使低层空气冷却而形成的雾条件:下垫面与暖湿空气的温差大,有利于逆温的形成;暖空气湿度大;适宜的风向(从暖的地方吹向冷的地方)和风速(每秒2—7米);大气层结稳定。

(二)云:1、定义:飘浮在空中的,由水滴、冰晶或过冷却水滴组成的大气中的水汽凝结物。

2、条件:充足的水汽e 》E ;充足的凝结核3、分类:按温度分:冷云(T<0℃)、暖云(T>0℃)按成分分:冰成云(由冰晶组成)、水成云(由水滴或过冷却水滴组成)、混合云(由冰晶和过冷却水滴组成)按上升气流分:积状云、波状云、层状云按高度和形态分:十种4、各类云的形成及特点:①积状云:属于对流性云,是由于空气对流上升绝热冷却,使水汽产生凝结而形成的云。

特点:顶部孤立,分散,个体分明;底部平坦,水平范围小,云内不稳定,垂直发展的云块。

有三种类型:淡积云:上升高度超过凝结高度,由水滴组成。

特点是底平、个小、上部凸起浓积云:上升气流超过了冻结高度,由水滴、过冷却水滴组成;特点是云块大,顶园、底暗、上升气流强。

积雨云:上升气流超过冻结高度,由水、过冷却水滴、冰晶组成。

特点雾 锋面雾气团雾蒸发雾混合雾冷却雾辐射雾平流雾 上坡雾是顶部有丝缕状,有辐射气流,常在夏季午后出现,伴有雷电、阵雨。

②层状云:整层空气大范围滑升或抬升,绝热冷却而致。

底部与锋面相吻合,顶部近水平状。

前:卷云、卷层云:由冰晶组成中;高层云:由冰晶、过冷却水滴组成后:雨层云:由水滴、过冷却水滴、冰晶组成卷层云:均匀成层,并能透明看到太阳、月亮的轮廓,并有内红外紫的日晕或月晕。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高层云:浓密灰白,均匀成层,产生连续降水雨层云:均匀的云幕,范围大,厚度大,能遮月蔽日,产生连续性降水,有“雨雪幡”产生。

③波状云:是由于空气的波动和乱流而形成的。

条件:有波动的气流;有充足的水汽和凝结核。

卷积云:气流波动很高,白色细磷片状。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高积云:扁园形,瓦块状,在日月照射下有华或虹彩“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瓦块云,晒死人”层积云:灰白或灰色的大块云状④特殊的云:堡状云:云体细长,底部水平,顶部并列突起,是由于气流突破稳定气层而致。

“天上云城堡,地下雷雨鸣”絮状云:边缘破碎,是由于潮湿气流不稳定且有强烈的湍流混合而致。

“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临”荚状云:是上升气流与下降气流相汇合而成的,呈豆荚状。

一般晴天黄昏时出现,属于连晴天的标志。

复习题:1、概念:露、霜、雾淞、雨淞、雾、云、晶状雾淞、粒状雾淞、辐射雾2、为什么说“露水见晴天,霜重见晴天”?3、霜与霜冻的区别是什么?4、晶状雾淞与粒状雾淞有什么不同?5、辐射雾的形成条件是什么:6、重庆和伦敦都是雾都,其成因有何不同?7、云有那些分类?8、积状云的天气特点怎样?本地什么季节容易出现此云系,如何判定它的天气变化?9、典型的层状云系从前到后是如何分布的,不同位置的云产生的天气特点有什么不同?10、“十雾九晴”、“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鱼磷天,不雨也风颠”、“瓦块云,晒死人”等谚语分别指的是什么天气现象或云?11、雾与云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3-3 大气降水要点:1.熟练掌握降水形成的微观条件,人工降水的原理2.掌握降水的类型和分布一、概述:1、降水:从云中降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的水称为降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