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孙权劝学》课堂实录(下)(1)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课堂实录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一、构建动场,导入新课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背景音乐《三国演义》片头曲响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今天,就让我们回到那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就是其中一位骁勇善战的英雄,但他最终败在了东吴的大将手下,这位大将是谁呢?今天我一起学习有关他的一篇文章——《孙权劝学》。
(PPT出示标题)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作者作品。
生: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师:纂读zuǎn。
二、教学过程【活动一】读准字音、停顿师: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说——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首先让我们用读的方式走近这篇文章。
老师首先给大家读一遍,同学们注意字音、停顿。
(教师范读全文)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学生自读)师:哪位同学读一下?生1读。
师:哪位同学点评这位同学的诵读?生2:有两处停顿应当注意——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更”应该读“gēng”。
师:你点评得非常到位。
我们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
师:对于文言文,我们不仅要读好,更要读通文意。
翻译文言文有一定的方法,谁还记得?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有: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换古代文言单音节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师:你记得非常准,下面,同学们利用工具书,参考注释,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出示PPT——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哪位同学先翻译一下?生1:翻译全文。
师:你翻译地很通畅,哪位同学点评一下?生2:“博士”在文中的意识是古代专掌学经传授的学官。
师: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不需要翻译“博士”的意思,只需要了解即可。
生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的“见事”应该翻译为:了解这件事。
师:在本文中有几个词比较重要,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课堂实录1
师:是这样的,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考什么清华北大,学不学无所谓.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其实,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生:想.(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认定目标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生:先熟读课文,然后对着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资料书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学生回答. 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导学达标竟读课文、自主强化师:学习文言文首先要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学生再读课文. 教师及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读懂.)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这节课老师还准备了最好的奖品,将给课堂上表现最优秀的同学,可不要错过机会哦!(学生单读、小组齐读. 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合作探究、质疑问难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好的字词句也画下来,我们共同欣赏.(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师;谁来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自学过程中,有没有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生:“但当涉猎”怎样解释?师:谁来帮他解决?生:只是应当博览群书.但,只.生:“蒙辞以军中多务”怎样是什么意思?生: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辞,推托.以,用.这是一个倒装句,正确的语序应该是“蒙以军中多务辞”.生: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而别?生:鲁肃佩服吕蒙的才略.……师:刚才老师还让同学们把你最欣赏的字词句划出来,我们共同欣赏,谁先来说说?生:“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师:你能不能读出孙权的这种坚决的语气?来读读看!(生读)读得不错.谁还想说说?生:“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生@:那为什么不让他“治经为博士”呢?那样岂不更好?生:因为吕蒙,他是一员大将,读书不是他的主要任务.生@:那他学识渊博岂不更好?生:因为它原来才疏学浅,学好那是不可能的.生@:那这样严格要求他,岂不更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课堂实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讲堂实录《孙权劝学》讲堂实录师: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话说三国大力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
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猛,这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谱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据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任。
可他就不爱念书,孙权多次劝告,他老是推三阻四,不愿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学了,结果如何呢?今日我们就来看《孙权劝学》(板书课题)师:这篇文章选自哪里?生:《资治通鉴》师: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这部书的有关资料?生: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实。
师: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砸缸的故事应当不陌生吧,哪位同学讲一下?生:讲故事。
师:大屏幕展现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孙权劝学终究是怎么个劝法呢?俗语说“书牍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学习更应这样。
这节课我们就从读做起,掌握课文的内容。
(展现大屏幕:一读:读准字音和停留)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与句子的节奏。
(师读课文)师:下边请同学们依照大屏幕上的提示自由朗诵课文(展现朗诵提示与要求)生:读。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意读音与停留。
生:齐读。
师:下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联合课下说明,争取迅速读通课文的内容和文意。
(大屏幕展现:二读:读通内容和文意。
)有疑问的地方标明一下。
生:自主学习。
师:经过自主学习,你会碰到许多疑问或许有很多收获需要请同学们帮助或许与同学们分享,下边就请同学们组内相互沟通一下。
生:小组相互沟通,议论强烈。
师:哪组的同学有疑问?生:“当涂”怎么讲?生:当权,当道。
生:“博士”与现代汉语意思同样吗?生:不同样,在文中是专管经学教授的学官。
师:好,同学们剖析的不错。
读通了课文的内容,请同学们议论以下问题,掌握课文文意。
(大屏幕展现议论问题: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能用文中的两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吕蒙德变化吗?)生:热情议论。
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好!我们今天的文言文课和大家平时上的可能不太一样。
请看大屏幕。
(屏显。
)今天学习的《孙权劝学》●文言文的拓展型文本学习●文言文的群文学习●文言文的诵读式学习●文言文的“连滚带爬式”略读学习●用文言文训练说话能力的学习第一部分蓄势师:今天的这节文言文群文阅读课,老师给它定了一个主题,叫“在孙权的朋友圈学习有效沟通”。
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需要和其他人进行沟通。
沟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一不小心就——生:谈崩了。
(众生笑。
)师:是啊!同学们主动和父母沟通过吗?进行过关键性的对话吗?比如,这个周末你想玩三小时游戏,然后你跟妈妈谈……生:根本没门儿,一谈就崩!(众生笑。
)师:哦,提都不能提啊!结果呢?多半是两种情况,一种是你知难而退,放弃谈判,乖乖听话。
(众生笑。
)师:这种情况是沟通中的妥协,是逃跑,可称之为“逃”,就是谈不下去就算了。
(师在黑板上画了个流泪的小人,旁边写“逃”。
)师:还有一种情况是谈判失败,内心愤怒,情绪激动,“啪”地关掉自己房间的门,在里边砸书,砸东西,骂人,甚至直接骂娘。
(众生笑。
)生:老师真理解我们啊!有时候我们也只能这样反抗一下。
(众生笑。
)师:这叫做人际沟通中的“打”。
你们别看王老师是个温柔的小个子,“打”的阅历、经验多着呢!小时候,跟爸爸妈妈“打”,结婚了跟老公“打”,当老师了跟学生“打”,跟家长“打”,跟领导“打”……(众生狂笑。
)师:正因为如此,老师对人际沟通才有了一些想法,读了《孙权劝学》及其相关故事后,就迫不及待地想和同学们聊一聊关于优秀人物之间的沟通问题。
(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愤怒的小人,旁边写“打”。
)师: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成功的沟通往往也表现为这两种情况——不是“打”,就是“逃”。
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孙权的朋友圈,看看他们是如何沟通的。
现在,我们先了解一下需要注意的问题。
请看大屏幕:(屏显。
)●上级和下级的交流●同级的交流●下级和上级的交流●英雄和英雄的交流……第二部分上级和下级的沟通师:现在,咱们回溯课文——《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的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陆世标老师:上课!学生:起立!老师好!老师:同学们好!坐下。
老师:有谁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请举手。
(指其中一个)你可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吗?学生:从前有个叫司马光的小孩……老师:谢谢某同学给我们讲有关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从这个故事我们就知道司马光从小就是个聪明肯动脑筋的人。
不过有谁知道司马光是什么朝代的人?(指一学生)学生:是古代人吧?(班上哄笑)难道是现在的吗?(哄笑再起)老师:是古代没错。
可是到底是哪一个朝代呢?大家现在翻到今天我们要学的《孙权劝学》那一课去,看课文的注释①。
老师:司马光是哪一个朝代呢?他写了一部史书叫什么?(指一学生)你上黑板来写一下。
学生:(板书)宋资治通签学生:老师,某同学的“签”写错了!(一学生上来改“鉴”)老师:对一些难写的字大家要注意它的结构,“签”是“牙签”,“鉴”是“借鉴”之意。
这个字的含义与这部史书的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因为《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
这部书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或警示后人。
那么今天的文章会给我们怎样的警示呢?请大家看题目《孙权劝学》,孙权是谁?“劝学”是何意?学生:孙权是三国的,跟诸葛亮一样。
学生:“劝”是“劝告、劝说”的意思吧。
学生:“学”我认为是“学习”。
老师:那么孙权劝谁学习呢?我们得来看课文了。
此文是一篇文言文,以前我们学文言文时要学会三步走,是那三步?学生:一读二译三理解。
老师:某同学你来读一遍,大家注意他读时字音及句子停顿是否合适,要做好标号。
(一学生读课文)老师:(点一学生)你认为他刚才读错什么字吗?学生:他把第二句中的“博士邪”中的“邪“(ye)读成(xie),还有“孰若孤”中的“孤”(gu)读为(hu)。
“老师:我觉得这几个字(指黑板)“卿”“遂”“涉”读得很含糊。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
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课堂实录课文品读:《孙权劝学》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属于名人单元,本文用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讲述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学习的文言短片故事,全文共119个字,全文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推进故事发展。
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
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
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教学创意:趣学文言故事设计意图:文章简短,教材注释比较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有文意上的困难,本节课我采用创设情景和学生朗读相结合的方式理解文本。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有关吕蒙、《资治通鉴》的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懂文意。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口吻,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走进新课由金文篆体字劝()字激情导入,请学生看字体会劝说应该有什么特点:生说:有2口、2人,还要使力,师说:今天我们就走进有关劝说的小文章,《孙权劝学》。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一>读美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1、学生按要求大声诵读课文。
2、请一位学生示范朗读,学生评价。
3、师生归纳本文有哪些应该注意的字音。
(邪,更,卿,孰)教师黑板板书字音。
4、划分节奏指导:师:当我们走进文言文除要读准字音外,还应该读准节奏,请一位学生先读,其余学生评价。
生:仔细听读,查找节奏师:全文有2句的节奏犹为注意,看PPT 教师指导朗读。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 课堂实录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通化县第八中学语文组赵国超[教学目的]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3、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步骤一、导入师:他美髯拂面,丹凤眼,卧蚕眉,脚跨赤兔宝马,手持青龙偃月,威风八面。
这个人是谁:关羽。
他是东吴名将,折节好学,智勇双绝,有国士之风,这个人是:吕蒙。
白衣渡江,擒杀关羽于麦城!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孙权劝学》,一起领略吴国英雄的别样风采。
(2分钟)板书:孙权劝学二.介绍作者、作品师:学习文言文,要学习文学常识,我们一起来看作者和作品介绍?(齐读)(2分钟)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三、诵读、疏通文意。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请大家结合大屏幕上的提示自主诵读本文两遍。
一会儿看谁诵读得最好。
(3分钟)师:提问学生示范诵读。
(2人)(活跃下)师:齐读(6分钟)师:学习文言文,还要将他翻译成白话文,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看哪一组翻译得最好!你们需要几分钟,打个七折?(12分钟)你们抓紧点,因为本堂课快结束的时候有你们非常喜欢感兴趣的内容呦。
比如说我给大家讲三国的故事?好不好预设较难字词(注释未出现的,括号内的为该词的译法和意思)初(增,当初)谓---曰(换,对---说)今(增,如今)以(换,用)为(增,成为)但(换,只)以为(留,以为)大有所益(留,大有益处)博士(留,博士,单独译时才用书下注释)之(晚乎)(删,不译)吴下阿蒙(留)拜(增,叩拜)而(别)(删,表示承接关系)(学生还可质疑,师生解答)理清课文情节。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课堂实录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课堂实录《孙权劝学》课堂实录一、兴趣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一篇很励志、很有教育意义的古文《孙权劝学》。
请看题目,谁来说说你对哪个字或词感兴趣?生1:我对“劝”字感兴趣,孙权劝的是谁?为什么要劝?生2:我也对“劝”字感兴趣,我想知道孙权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么样?生3:我对“学”字感兴趣,我想知道学的是什么?生4:我对孙权感兴趣,我想了解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师:看来同学们都动脑思考问题了,题目给了我们很多信息,同学们都发现了,很了不起。
那么孙权是怎么劝的?收到了怎样的效果呢?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尽量读准字音。
可以结合书下注释,如果遇到不会的字音还可以请教小组的其他成员,一会我们请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其他同学认真听,帮助他指出读音上的错误,你们也可以拿出笔标记一下。
(一生读。
) 师:好,你请坐,谁来说说他读的哪些地方需要改正?生1:“即更刮目相待”应该读“gēng”。
生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该读“wéi”。
师:很好,同学们发现有两个多音字读错了。
老师在读音上有一个小提示给大家,当你拿到一篇古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你可以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僻字并记住它的含义,根据字在句子中的意义和语感判断多音字应该读哪个音,最后再看通假字要读出所通字的音,这样一篇文章的字音障碍就扫除了。
这个方法希望大家记住。
我们看这篇文章的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是……(出示课件),现在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洪亮而整齐,老师也想读一读,给我机会吗?生1:不给。
(一生很顽皮。
)师:为什么不想让我读呀?生1:我也能读好,我想给大家读。
(众人笑。
)师:好,那你先读,你读完后让我读好吗?生1(笑):好。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范例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范例《孙权劝学》教学实录范例生:开导吕蒙。
师:这样看来,这个感叹号还是比较好的。
这个感叹号透露出孙权内心的遗憾和对吕蒙的器重。
我们试着用问号和感叹号再读一次生读师:有什么区别生:我觉得感叹号有慢慢开导之意。
而问号有些放弃,生气的意味。
师::所以感叹号中透露着期待,我们再来读一次生读:师:如果把下面的话再加进去就更好了生读师总结:从这些标点符号中,我们渐渐感受到人物的音容笑貌,甚至感受到他们的性格。
我们说出来,还要把它读出来。
我们一起来合作一下。
师生分角色朗读。
(一生当吕蒙,一生当孙权,一生当鲁肃,师生读旁白)(五)师:八百多年后,有一个叫做苏东坡的人站在长江边吟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三国东吴,就是这样一个英雄豪杰辈出之地。
他们是……生读:孙权:英武果断,胆略过人。
19岁继承其兄孙策之位,力据江东,后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
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早年果敢有胆,后多读史书、兵书,学识英博。
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军事家。
鲁肃:治军有方,虑深思远,见解超人,继周瑜之后掌管吴军。
三国时期吴国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
师:他们都是英雄,但是我在想:今天我们所读的`一个小小故事当中,你,能看出他们是英雄吗?能看出他们成为英雄的某些品质吗?(出示画像)是不是都很酷,很帅?(生笑),但是不要看画像,而是要看课文,从文中找,从句子里,从词语里面找。
生:我认为鲁肃是英雄。
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可以看出。
师:此话怎讲?生:鲁肃在与吕蒙的论议中发现吕蒙竟然有如此的才略,马上就刮目相看,去拜见他的母亲,这说明他对吕蒙很尊重。
师:尊重吕蒙就要拜见他的母亲吗?而且是“遂拜蒙母”,“遂”什么意思?生:于是,就师:他干嘛要急着拜见吕蒙的母亲呢?生:这有点像八拜之交的意思,也就是说吕蒙的母亲就像我鲁肃的母亲一样。
师:按你的意思,这个“结友而别”的“友”,是怎样的朋友?生:犹如兄弟般的朋友。
师:很有道理,这话可看出鲁肃怎么就是英雄呢?生:他能完全改变自己原先对吕蒙的看法,变得如此器重吕蒙,体现他对人才的尊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课堂实录
深沉的感叹,用情的反问——部编版七下《孙权劝学》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借助朗读与比较,理解文意,体会文本详略处理的好处。
2.聚焦感叹号和问号,品味历史人物的复杂情感和精神风貌。
3.领悟学习与成长的关系,理解学习对于自我提升的重要意义。
重难点:1.借助朗读与比较,理解文意,体会文本详略处理的好处。
2.聚焦感叹号和问号,品味历史人物的复杂情感和精神风貌。
3.领悟学习与成长的关系,理解学习对于自我提升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聊读书导入:师:各位同学,你们都聊聊:最近都在家干什么呢?生:写作业,上网课。
生:同上。
生:摘录金句呢。
师:看来学习是主旋律啊!这是在为中考积蓄力量呢,为你们点赞哦!师:周老师在家除了听国家的话,不串门,待在家里为国家作贡献外,也在坚持读书充电。
师:你们读书了吗?生:读了。
生:读了。
……师:我读了《终身学习》《终身成长》《幽微的人性》等。
也晒晒你们的书单吧。
生:我读了《简爱》,顺便把《摆渡人》上下两册又翻了一遍。
生:我读了学校推荐的必读书《简爱》,还有自己喜欢的书《追风筝的人》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生:我的书单是《白夜行》《平凡的世界》《简爱》。
师:戴辛燕读《摆渡人》是主动阅读,是自主学习哦。
陈湘湘的书单一和二也是,张艺凡的二和三也是。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文言文《孙权劝学》,也跟学习有关。
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练读两遍课文,力求读准确、读流畅。
师:张艺凡,请你语音朗读一遍。
师:沈诗怡,你也发一段语音吧,pk一下。
师:戴辛燕,能听到吗?你来点评一下。
用文字点评哦。
生:我觉得张艺凡读的节奏把握挺好,就是朗读人物的对话部分,缺少点情感。
师:与沈诗怡的比较呢?生:张艺凡稍稍好一点。
相比之下张艺凡的优点就是读得较为流畅,而沈诗怡却不太流畅,就影响了整体美感。
师:陈湘湘,请你也将课文朗读语音发送上来。
师:重要的事情做三遍。
陈湘湘同学朗读明显综合了前两位同学的优点。
你们都读过、听过了吧?生:是。
师:听完了三位同学的朗读,周老师要向大家提个建议:学好文言文,朗读永远是第一步,非常重要。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完整篇.doc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孙权劝学》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讲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文章围绕善劝与论议展开。
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
今天,它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文学素养的极好教材。
【学生分析】十三、四岁的七年级学生,平时爱听故事,看电视剧,看小说,而且《三国演义》又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因此,他们对其中的人物或多或少已有所了解,但这种了解不够深刻、全面,学习本文必须引导他们学会从读中悟,从悟中得以加深了解。
通过多年的学习与积累,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诵读、欣赏和口头表达能力。
基于此,在教学中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
【设计理念】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遵守语文学习的规律,全过程引导学生读、悟、赏,一切从学情出发,制定、调整教学策略。
教师只起组织、帮助、引导、监督的作用,体现语文教学新的理念:开放性、过程性、实践性、自主性、互动性的特点,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使学生获得真知,终生受益。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能初步翻译简单的文言句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道德情感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善于劝说别人和虚心接纳别人意见的美德。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曲)。
谁能说说自己的感觉?生:滚滚长江东逝水听了歌曲,我感觉到《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们豪迈的壮志,为天下的百姓没有过上好日子而流泪。
生:听了歌曲火烧赤壁那扣人心弦的场面,就浮现在我的眼前。
师:看来,这首歌曲已经深深地拨动了同学们的心弦。
谁能说说《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大致内容?生:《三国演义》所叙的故事是曹操、刘备、孙权为了谋求一统天下,展开你争我夺的斗争,形成了曹、刘、孙三足鼎峙的局面。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课堂实录4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 一 ) 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早自修时,发生了什么事?众生:有几位同学昨晚上网吧,被班主任老师发现,叫去上“政治课”了。
师:大家都有过老师和你谈心的经历吗?众生:有啊。
师:其中和哪件事最有关系?生:和学习有关。
师:大家听了以后,感觉效果大吗?生(七嘴八舌,有生喊有的,有生喊没有,有生微笑,有生沉默。
反应不一)师:刚才同学们的反应,其实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劝说我们同学进行学习,老师得有一定的技巧。
这次,我们一起来看看,三国时期吴国国君孙权,他是如何成功地劝说了手下一名“大老粗”进行学习,并最终让著名的鲁肃为之刮目相看的?(二)阅读师:大家翻开课文第 170 页,轻声朗读,同时了解全文大意。
师:谁来说说大意?生:文章是讲孙权劝吕蒙学习,开始吕蒙托词推脱,经过孙权的劝说,他努力学习,结果令人刮目相看。
师:说得非常好。
下面请大家自由地大声朗读,整体感悟。
学生自由朗读。
师:我们已经阅读了,知道了大概意思,下面分组运用工具书,弄清楚文章中的词义,把不懂的提出来,大家帮助解决。
(学生分组解决问题)……师:下面谁能够起来翻译一下文章意思?生 1 :……生 2 :他有一句没有翻译准确,应该是……(三)解读师:好的,刚才几名同学的翻译,大家疏通了全文的大意。
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为什么孙权能说服吕蒙进行学习呢?(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小组交流)……约过了五分钟。
师:好的,大家都讨论得很充分了。
接下来请同学们主动畅谈自己的理解。
生 1 :我们小组感觉孙权最成功的地方,是他没有因为自己是国君,用居高临下的语气和吕蒙说话。
师:为什么这样说?生 1 :书上有这么几句: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我们小组的同学注意到,课文的课后注释是这样解释“卿”字的:“卿,是古代君对臣、上司对下属、长辈对晚辈及朋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
”这说明,孙权称吕蒙为“卿”,一方面是君对臣的称呼,另一方面也是以朋友的身份对对方表示亲切之情。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孙权劝学》课堂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孙权劝学》课堂实录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孙权劝学》。
本课讲述了东吴君主孙权从小就勤奋学习,后来跻身于权位高层,仍然劝导弟子勤奋学习的故事。
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今天的课堂内容。
1. 导入老师进入教室后,向学生们问好并要求他们先回答几个问题:孙权是哪个朝代的人?他的父亲是谁?孙权善于什么?这些问题的回答让学生们快速回忆起有关孙权的知识。
2. 学习课文老师引导学生跟着课文朗读,并解释一些生词和词语。
在阅读完孙权的教诲后,老师对学生进行了讲解,告诉他们这段话的含义是要“知难而上,躬行实践”。
3. 听取学生感悟老师询问学生读完孙权的教诲后的感受,通过学生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其对勤奋学习的重视,并表达了对孙权的敬佩之情。
同时,老师也告诉大家要学会“自虐”,即用自己的方式来辛苦自己,锻炼自己的意志力。
4. 展现团队合作老师要求学生自愿报名,组成小组合作完成习题,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分工合作,提高效率和质量。
在习题完成后,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和讨论,让大家相互学习和交流。
5. 总结在课程的最后,老师进行了总结,强调了勤奋学习和培养人格品质的重要性。
并要求学生读课外书籍、进行社会实践和多角度思考,增强自身能力和认知水平。
以上就是本次语文课堂实录,通过学习《孙权劝学》,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到了勤奋努力的重要性,并从中汲取了正能量,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大家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高的品质!在课堂上,老师不仅仅让我们读懂了孙权劝学的精髓,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实践和交流的机会,让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认知水平。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习题,我们既增强了互助合作的意识,又在不断的交流和讨论中,加深了对任务的理解和了解,使我们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
在孙权劝学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学好问,不断自我提高的君主形象,也看到了他在权位高居的时候仍然不忘勉励后辈努力,知难而上,做到身教先行。
《劝学》教学实录(通用12篇)
《劝学》教学实录《劝学》教学实录(通用12篇)《劝学》教学实录1【教材分析】《孙权劝学》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讲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文章围绕“善劝”与“论议”展开。
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
今天,它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文学素养的极好教材。
【学生分析】十三、四岁的七年级学生,平时爱听故事,看电视剧,看小说,而且《三国演义》又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因此,他们对其中的人物或多或少已有所了解,但这种了解不够深刻、全面,学习本文必须引导他们学会从读中悟,从悟中得以加深了解。
通过多年的学习与积累,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诵读、欣赏和口头表达能力。
基于此,在教学中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
【设计理念】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遵守语文学习的规律,全过程引导学生读、悟、赏,一切从学情出发,制定、调整教学策略。
教师只起组织、帮助、引导、监督的作用,体现语文教学新的理念:开放性、过程性、实践性、自主性、互动性的特点,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使学生获得真知,终生受益。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能初步翻译简单的文言句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道德情感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善于劝说别人和虚心接纳别人意见的美德。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曲)。
谁能说说自己的感觉?生:“滚滚长江东逝水……”听了歌曲,我感觉到《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们豪迈的壮志,为天下的百姓没有过上好日子而流泪。
生:听了歌曲“火烧赤壁”那扣人心弦的场面,就浮现在我的眼前。
师:看来,这首歌曲已经深深地拨动了同学们的心弦。
谁能说说《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大致内容?生:《三国演义》所叙的故事是曹操、刘备、孙权为了谋求一统天下,展开你争我夺的斗争,形成了曹、刘、孙三足鼎峙的局面。
《孙权劝学》的课堂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的课堂教学实录师:谢谢大家。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关于学习的古代故事。
说到学习,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同学。
一开始的时候,这些同学学习成绩还不错,但是越往后走呢,成绩越差,到最后,这些同学干脆就放弃了。
问他们为什么会退步这么快。
他们是这样回答的:老师,我学不进去。
老师,我听不进去。
老师,我总是记不住――在这儿,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些同学成绩下降的原因。
我认为,刚才这些同学所说的理由,其实都不能算作是理由。
真正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下降的,是学习态度问题。
是学习自信心问题。
由于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所以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
没有了动力,自然就会后退。
我不知道咱们在座的各位同学当中,有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
如果没有,自然最好,如果有,希望今天学习了这则故事,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示。
一起走进――<孙权劝学>。
板书课题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它的出处。
这篇文章选自哪一本书?资治通鉴作者是谁?司马光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生: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时期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师:司马光呢?生: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陕州夏县人。
师:嗯。
资治通鉴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那么编年体是什么意思呢?生:编年体,就是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录历史。
师:对,与此相对应的,还有国别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
谁知道国别体和纪传体史书又是怎么回事?生:国别体,就是按照国家不同分别记史;生:纪传体,就是通过给历史人物写传记来记录历史。
师:非常正确。
再看作者,司马光,陕州夏县人。
陕州夏县,在现在的哪儿呢?生:山西夏县。
师:嗯。
应该说和大家是地地道道的老乡。
作为山西人,我们应该为有这样一位历史名人而骄傲。
再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孙权劝学,孙权又是谁呢?生:生答师:谁知道关于孙权的故事?生:赤壁之战。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赤壁之战的呢?生:从三国演义里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孙权劝学》课堂实录(下)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4课《孙权劝学》。
首先请大家将课文大声地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还要能读出感情,尤其是要读出孙权的语气。
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孙权劝学”的部分,吕蒙在孙权的劝导下“乃始就学”,这节课我们首先要来探讨上节课留给大家思考的一个问题:既然孙权劝学的事情已经叙述完整了,为什么还要写鲁肃和吕蒙的一段交往?
【分析课文⑤-⑦句】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来重点研读课文的⑤-⑦句话,思考一下:(1)这三句话写了什么内容?(2)作者写这个材料想表达什么?(3)这个材料和上文又有什么关系?
(1)首先我们来看这三句话写了什么内容?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把这三句句子读一读:
我们先借助注释来理解这三句话的意思。
这几个关键的字,请大家在书中把它给圈出来:“及”,是等到的意思。
“过”,经过。
“才略”,是才干和谋略。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意思指用新的眼光看待。
“见事”,是知晓事情。
“遂”,有于是、就的意思。
把这句话连起来翻译,就是“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论议,非常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先的吴下阿蒙了。
’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拭目相看。
长兄,你为什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友,方才离开了。
”
从内容上来看,这三句话写了“鲁肃盛赞吕蒙,并且和他结友”这样的一个材料。
这里出现了本文的另一个人物“鲁肃”,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
•鲁肃字子敬,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战略家、外交家,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欢读书、骑射。
建安二年的时候,鲁肃率领部署投奔孙权,为它提出了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得到孙权的赏识。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的部下大多主降,而鲁肃和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操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2)了解了鲁肃之后,我们再来思考:作者写和鲁肃相关的材料想要表达什么呢?
①让我们先来把文章中鲁肃和吕蒙的这番对话,再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揣摩一下人物在说话时的语气和心理。
从“鲁肃过寻阳”这一句中的“过”字,我们可以推断,鲁肃是经过寻阳顺便找吕蒙论议,而不是专程拜访。
吕蒙论议的内容,文中也没有介绍,却着重写了鲁肃的反应——“大惊”,借鲁肃之口称赞了吕蒙的巨大进步,“你的才干和谋略已经不再是原来才疏学浅的吴下阿蒙了。
”同学们,你们试着读一读鲁肃的这句话,能读出它的“大惊”之情吗?鲁肃这句话中的“吴下阿蒙”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成语,泛指缺少学识和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②品读了鲁肃的“言”,我们再来看他的“行”——“拜蒙母”和“结友”。
作者借助鲁肃的这两个行为又想要表达什么呢?
我们来关注句子中的“遂”字,“遂”字起到了联系上下文意的作用。
我们前面讲过鲁肃是顺道经过、顺便拜访吕蒙,然而经过一番论以后,不仅盛赞吕蒙,还要改变行程,专程去吕蒙家里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友。
从鲁肃拜蒙母的行为可以看出,鲁肃被吕蒙的巨大进步深深震撼,对吕蒙发自内心的敬重,想要与他结友。
拜访蒙母的行为,体现出他郑重其事的态度,与一开始漫不经心的经过,顺道拜访形成了反差。
在《三国志·吴志·吕蒙传》中对这一段有较为详细的叙写:
当时东吴大都督周瑜病逝,大敌当前,军情紧急,鲁肃代周瑜前往前线视察。
鲁肃起初对吕蒙的态度是轻视的,“意尚轻”意思就是鲁肃看不起吕蒙,经过他人的劝说才顺道去了吕蒙的驻军处。
但在一番论议后,没想到吕蒙的变化如此巨大,令人惊叹。
于是他特意改变了行程,抽出时间去拜访蒙母,体现了他和吕蒙结友的诚意。
鲁肃无论是地位还是才干都要比吕蒙高超,能够受到他的盛赞,吕蒙回答了这样的一句话,这句话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刮目相待”,就是用新的眼光看待。
“长兄啊,分别的时间不长,你看我变化大吧?我早就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啦!你怎么这么晚才知道呀?”从他的话中,我们是不是感到他对自己的进步之快之大颇为得意?反问的语气里还带着打趣和调侃的意味。
朗读时应该读出这种自得的感受来。
好,我们一起来把⑤⑥⑦三句话有感情的再来朗读一遍。
(3)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写鲁肃和吕蒙交往的材料和上文又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把这几句话和①-④句放在一起想一想。
鲁肃和吕蒙交往的材料中,主要写的鲁肃的赞叹、结友的言行,从侧面突出了吕蒙进步的惊人,而吕蒙这样巨大的进步正是孙权“劝”的结果,所以这一部分看似与孙权无关,其实巧妙的体现了孙权劝学的效果惊人,因而突出了孙权知人善任、善于劝导的特点。
小结:刚才我们重点分析了鲁肃和吕蒙交往的材料,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学习的过程。
①我们先是概括这个材料写了什么内容?②进而分析这个材料想要表达什么?③最后再来探究材料与上文的关系,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
【分析文章的详略安排】
学到这里,大家对这篇文章还有什么疑问吗?比如说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孙权劝吕蒙学习,为什么文章对吕蒙学的过程一笔带过,反而详写了鲁肃和吕蒙交往的材料?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文章的可读性进行思考:将吕蒙学的过程一笔带过,读者不知道究竟学得如何,也不知道孙权劝学的效果如何,读者不免有所好奇与期待。
接着,文章生动地描写了鲁肃与吕蒙风趣的对话,通过鲁肃的言行,侧面突出吕蒙学习进步之大,而吕蒙调侃式的回答也展现了吕蒙的自信与自得。
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吕蒙的才略有多么高超,而是借助人物的言语行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连鲁肃这样杰出的战略家、外交家都对吕蒙赞赏有加,吕蒙的才略该有多厉害?再进一步想到,多亏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才有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于是孙权善劝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就是作者在材料详略上的思考。
当然,这些生动的对话也能增添故事的趣味性,使得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这比直接写吕蒙的学习过程和效果更有可读性。
【把握文章中心】
最后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这样来写“孙权劝学”的故事,想要表达什么呢?
我们回顾全文的思路,整篇文章是围绕着“劝”字展开,重点写孙权的“劝”和“劝的结果”,表现他的“善劝”。
同时,孙权劝学的内容又体现了孙权作为一名王侯的学习理念、用人理念和治国思想。
作者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录这样一个小故事,并以简练的文笔、精当的裁剪,突出了孙权作为一名王侯的风采。
他想要表达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来了解一下《资治通鉴》这本书:
这就是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的目的:希望统治者观古知今、以史为镜,从历代王朝的兴衰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来巩固统治。
本文虽是不起眼的一小段文字,却体现了孙权知人、用人、育人的治国理念,这样的经验显然是司马光认为值得借鉴,因而编纂到书中去的。
【课堂总结】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本堂课的学习路径:
(1)首先我们借助注释工具书,通读文章,了解了文章的大意.
(2)接着分析人物的语言行为,来思考作者写这些内容想要表达什么?
以人物的语言描写为主的文章,①我们要关注的是他对谁说?说什么?为什么说以及怎么说?②进而揣摩人物语言背后的心理,推断人物的个性特点。
③然后我们还要梳理文中各个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作者是如何组织这些材料的,比如材料
的先后、顺序、详略安排等,进而理解这样组织材料的表达效果。
④最后,还要理解作者这样写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来探究文章的中心。
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参考一些相关的资料,了解和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我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文言积累】
文言文的学习也离不开字词句的积累,在教材的第23页积累拓展的第5题中,提示了我们翻译句子的几个方法:留、替、调、补、删。
下面我们就结合例句来看一看,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1)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等,可以在翻译中保留。
比如在《穿井得一人》中有这样一句话:
这里的“宋”是国名,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直接翻译成“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
”
(2)替: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替换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这是文言文翻译中经常用到的方法。
比如《两小儿辩日》中的这句:
“为”可以用“认为”来替换,“知”用“智慧”来替换。
这句话就可以翻译为:“谁认为你智慧多?”
(3)调:指的是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比如蒲松龄的《狼》:
在翻译这句话的时候,我们需要调整语序,把“并驱如故”调整为“如故并驱”,这样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
(4)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是意思完整。
因为文言文特别精炼,经常会省略某些成分。
所以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补充完整,使句意表达清晰。
比如《陈太丘与友期》中的这一句:
如果我们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应该是这样:“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
(5)删:删去没有实在意思的词。
我们看这句话中的“之”字,在主谓之间,没有实在意思,所以翻译的时候就可以把它删去。
学习了这些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大家课后还需要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