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案】国共的十年对峙 (02)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教案标题: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目标:1. 了解国共两党在中国革命时期的对峙情况;2. 分析国共两党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对峙策略;3. 探讨国共两党在对峙中的胜负原因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国共两党的历史背景和对峙的起因;2. 国共两党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对峙策略;3. 国共两党对峙的胜负原因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国共两党在对峙中的胜负原因;2. 探讨国共两党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素材、教案、教学工具等;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材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国共两党的对峙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国共两党的历史背景和对峙的起因;2. 分析国共两党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对峙策略;3. 讲解国共两党对峙的胜负原因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Step 3: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 国共两党在对峙中的胜负原因有哪些?2. 国共两党的对峙对中国革命有何影响?Step 4:展示与总结(10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总结和讨论。
Step 5:拓展活动(15分钟)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国共两党对峙时期的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小论文,分析该事件对国共两党对峙和中国革命的影响。
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主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深入了解国共两党对峙时期的具体事件和背景;2. 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国共两党在对峙中的谈判和决策过程。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国共对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评估学生在拓展活动中撰写的小论文,包括对事件的分析和对影响的探讨。
教学资源:1. PPT课件;2. 相关历史书籍和资料;3. 小组讨论问题和展示要求。
学案5: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学习重点】大革命失败后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土地革命的内容、意义;红军长征的原因、意义。
【学习难点】当时中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遵义会议召开的内容及意义。
一、基础巩固1.南昌起义(1)原因: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使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爆发:年8月1日。
总指挥,前敌总指挥叶挺,参谋长刘伯承,政治部主任郭沫若领导。
(3)经过:占领南昌→南下广州→转战湘南与海陆丰。
(4)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八七会议(1)概况:年8月7日,湖北汉口,主持者瞿秋白。
(2)内容:坚决清算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派毛泽东在湖南发动起义;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会议选举成立了新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瞿秋白为中共中央临时负责人。
(3)意义: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秋收起义(1)概况:年9月,毛泽东(时任中共中央委员)领导,地点湘赣边。
(2)经过:进攻长沙受挫→文家市决策→三湾改编→井岗山进军→“朱毛”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3)教训:南昌起义、广州起义、黄麻起义与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武装斗争相继受挫,说明苏联的城市中心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4.工农武装割据理论(1)提出:1928~1930年,毛泽东相继发表了三本理论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
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缺一不可。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革命根据地是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
(3)原因:旧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全国革命是向前发展的,红色政权也必然向前发展;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内容标准】了解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学习要求】1.了解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2.认识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等历史事件的伟大意义。
背景: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中认识到掌握的重要性起义经过 1927.8.1 周恩来、贺龙等占领南昌,成功后南下受挫,后兵分两路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中共、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权的开始土地八七时间:1927、8、7 汉口革命会议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意义:给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革命根据地背景:1927、 9毛泽东领导湘赣边,开始找到革命的正确道路的创建 1927、10毛泽东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土地革命实质:废除封建剥削意义: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根据经济: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意义: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政权)地建政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背景:1930年起,毛、朱领导红军取得三次反“围剿”胜利设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1年冬、瑞金、毛泽东、朱德性质:代表广大工农群众的民主政权“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的、和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红军的长征原因: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经过 1934、10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1935、 1 遵义会议内容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1935、10 中央红军陕北吴起镇会师1936、10 红二、红四与红一三大主力红军在胜利会师(胜利标志)意义粉碎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了伟大的,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评价样题分析及反馈】1、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里,开始认识到A.统一战线的重要性B.农民问题的重要性C.掌握武装的重要性D.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2、“八七”会议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②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③指出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④决定开展土地革命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3、八七会议在《告全体党员书》中指出:“在严重的环境下……我们要整顿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到新的道路。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历史组李露【课堂学习目标】1.掌握南昌起义的史实,理解南昌起义的意义,探究其原因;掌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及实践;了解长征的史实,正确分析遵义会议在党史上的地位,探究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
2.中共不断调整政策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说明了共产党的先进性;通过对长征精神的学习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4、重点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红军长征、遵义会议;新课导入在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完成,中国人民开展了以“打到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大革命运动,轰轰烈烈的革命在军事斗争和工农运动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功,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请同学们回顾并有此导入国共对峙的十年。
本课我们着重探究第一个部分“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这一内容。
第二学习时间:课内探究课堂第一环节:第一学习时间的预习效果检测,并由学生生成问题。
可能生成的问题:三湾改编------农民及旧军人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
课堂第二环节:课内小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问题:1、根据材料一、二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南昌起义及秋收起义的背景。
2、联系相关史实比较两次起义的特点(从主力军、旗号、影响等角度)。
3、结合两次起义的结果分析其原因和总结教训。
答案:(1)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为挽救革命,决定发动武装起义。
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决定发动秋收起义(2)南昌起义:仍使用国民革命军的旗帜;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诞生秋收起义: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文家市决策由城市转向农村,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3)原因: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都由于革命路线的错误,照搬苏联经验,攻打大城市,敌我力量悬殊,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教训:政策和方针的制定必须联系国情。
学案7: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习目标】1.知道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的基本史实及影响。
2.掌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论和实践。
3.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4.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
【自主梳理】一、南昌起义1.背景(1)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中国共产党掌握了一部分武装力量。
(3)南昌附近敌人的兵力比较薄弱。
2.经过(1) 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占领南昌城。
(2)起义军在南下途中损失严重,一部分转战湘南;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
3.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1.八七会议(1)时间:1927年月7日。
(2)内容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倾错误。
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③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3)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秋收起义(1)时间:1927年9月。
(2)经过: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改向山区进军。
(3)结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根据地。
3.“工农武装割据”(1)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2)根据地建设①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
②政权建设:1931年冬在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3)武装斗争:从1930年10月起,、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大规模“围剿”。
三、红军长征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的“”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过程(1)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开始长征。
(2)转折:1935年1月召开会议。
①内容: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②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三维目标】【学习重点】武装起义、遵义会议【学习难点】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思考感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2004年10月10日,是红军长征出发70周年纪念日。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革命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长征以世人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
.思考与判断:红军长征的意义何在?导入新课。
【知识梳理】一、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1.武装起义⑴背景: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极端残酷的镇压.为了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常务委员会决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⑵概况:(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领导者:周恩来、贺龙、过程:南昌起义,由于国民党从各地调集重兵围攻,起义军从南昌南下,在广东潮汕地区受挫,一部分转入海陆丰地区;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1928年4月进入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武装汇合。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起了继续斗争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特点:同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
与南昌起义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不再沿用国民革命军的名称。
结果:秋收起义最初仍以夺取湖南的中心城市长沙为目标.由于反动军队的力量远比起义军强大,起义军遭到严重挫折..2.井冈山根据地建设4、红军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二、红军的长征1.长征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根本原因-----左倾错误2.遵义会议:时间:1935年1月内容:纠正王明“左倾”错误+肯定毛的正确主张组织上:毛为政治局常委军事上:撤销博古、李德军事指挥权意义:生死攸关转折点,中共党成熟的标志。
学案4: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课标要求] 1.概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
2.认识其伟大历史意义。
课前准备区一、南昌起义1.背景中共从__________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______的重要性,决定将当时掌握的武装力量集中在______附近,以便发动起义。
2.过程(1)时间:______年8月1日。
(2)领导人:________、贺龙等。
(3)结果:①占领______,起义______。
②南下受挫:一部分在朱德、______的带领下,转战______,坚持斗争;另一部分,进入________与当地农民军会合。
3.影响(1)打响了武装反抗________反动派的第一枪。
(2)标志着______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开始。
思考1 从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中,中共得到了哪些经验教训?二、土地革命1.背景(1)“八七”会议:①时间:______年8月7日。
②内容:清算了________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__________和武装反抗______________的总方针,决定______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③意义:给处于______紊乱、______涣散中的中共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秋收起义:①时间:1927年9月。
②领导:________。
③概况:进攻______受挫,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______进军。
④结果:10月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土地革命(1)范围:在____________。
(2)内容:打土豪,________,废除封建剥削,开展__________。
3.根据地建设(1)指导思想:毛泽东的“______________”思想,即武装斗争、__________和根据地建设。
(2)表现:①经济建设:________领导革命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生产,粉碎了__________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学习目标】1.课标: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年之前)2.重点:土地革命,红军长征3.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自主学习交流展示】1.自主学习(内容:步步高知识清单)2. 交流展示a.南昌起义的概况、意义b.八七会议召开的内容及意义c.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过程意义d.遵义会议的内容意义◆【合作探究】1 探究一:有人用“血雨腥风”、“拨云见日”两个短语形容1927年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请问,这一年,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2 探究二: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哪些基本内涵?◆【课堂检测】(内容:见步步高对点训练)◆【小结反思】一、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遭遇的两次严重挫折1.两次挫折:(1)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的失败。
(2)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2.挫折原因(1)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客观上是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超过了革命的力量,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主观上是中共处于幼年时期,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由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取得统治地位,毛泽东被剥夺了领导权,第五次反围剿指挥失误,被迫进行长征。
二、如何理解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1.井冈山精神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主要内涵是: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
2.长征精神形成于工农红军长征过程中,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作业】1.课后第一题2.复习备考第16课《抗日战争》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等史实 2 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原因,了解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潘家峪惨案的史实;3 了解百团大战、中国军队赴缅甸作战、抗战胜利等史实,分析抗战胜利原因及意义。
学案1: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习目标】1.掌握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所作出的主要努力和作用。
2.掌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3.掌握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重大事件和历史影响。
【重点难点】(1)重点: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历史意义;红军的长征的原因、重大事件和历史意义。
(2)难点:“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的原因、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标志。
【学法指导】①通过新情境的创设,设置新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比较中国工农红军前三次反“围剿”与第五次反“围剿”方针、指挥者的不同,分析造成两种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整合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
③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1924年至1927年、1927年至1931年、1931年至1935年、1935年至1937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培养学生深化认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知识链接】一、国共十年对峙的基本含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主要阶段特征1.基本含义国共十年对峙,指的是代表不同政治势力的两个政权的对峙。
在长达十年的对峙期间,双方均有一定数量的武装力量和实际控制区域,且在不断的武装斗争中,谁也消灭不了谁。
后来,随着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的巨大转变。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以挽救国家民族危亡为己任的崇高精神,以及在革命实践中关于发现、解决主要矛盾的卓越能力。
2.阶段特征国共十年(1927~1937年)对峙时期,其阶段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国共两党政权的对立。
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形成所谓全国性的统一政权。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创建了代表人民利益的红色政权。
两个政权的对立,显示着阶级矛盾曾一度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2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课程标准要求:概述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课文简介1927年——1937年是国共两党对峙的十年,这十年又叫土地革命时期,也叫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原来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变为中共领导的中国人民与国民党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矛盾。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出现了星火燎原的局面。
面对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国民党则对共产党的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反革命“围剿”,中国共产党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长征,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到达陕北,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识记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史实,如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等重要史实。
2、结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失败和一系列根据地建立及巩固发展,分析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正确性。
3、正确理解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性。
4、根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分析土地革命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过程与方法1、学生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只起引导和诱导作用。
2、鉴于初中教材对书中重要史实介绍较详,学生比较熟悉,因而把主要精力用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历史事件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
3、帮助学生用比较法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掌握国共双方的对峙情况。
4、制作PPT课件配合教学。
5、补充十年对峙期间中共领导反日本侵略者的重大事件,使课文内容与单元主题相呼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学习中共在十年对峙过程中克服左右倾错误,实现历史上两次伟大转折的情感体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不断克服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弱点和缺点的能力。
2、通过学习红军长征的过程,让学生深刻领会长征精神,培养不怕吃苦、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乐观主义精神,努力把自己的学习提高。
国共十年对峙学案
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金坛市第一中学汤毓江【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学习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与实践、粉碎三次反革命“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第五次反“围剿”、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2)学习工农武装起义的内容,分析它们的共同点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3)分析理解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和理论,正确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
(4)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5)分析前三次反“围剿”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
【教学重点】南昌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教学难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与实践、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知识结构】2、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合作探究】1、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在中国执行了怎样一条革命道路?为什么行不通?2、八七会议主要解决了那些问题?3、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在农村发动民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当时农民为什么支持?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你根据课本知识举例说明其正确性。
5、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初期受挫的原因是什么?6、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7、长征胜利有何意义?3、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为什么要在南方偏远的山区建立革命根据地?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它符合中国国情吗?为什么?5、(P73学习延伸)问:两种意见各反映出中国革命的道路是什么?为什么第一种意见是正确的而第二种是错误的?后来博古李德“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那些危害?6、红军在长征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长征精神是什么?当今我们应该如何继续发扬长征精神?。
学案3: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概况:________年9月,________领导。
(2)结果:进攻________受挫,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________革命根据地。
3.根据地的发展
(1)毛泽东的“_________”思想,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
(2)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________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学习目标】
1.课标: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年之前)
2.重点:土地革命,红军长征
3.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自主学习
一、南昌起义
(1)背景:吸取________失败的惨痛教训,认识到________的重要性。
(2)过程:
①________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
应用示例
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毛泽东填写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毛泽东这一词句的理解,最贴近其历史寓意的是()
A.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取得了胜利
B.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遵义会议前的中国革命彻底失败,必须从头再来
D.革命道路漫长而艰巨,前途不容乐观
(2)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标志着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党扭转时局的关键。在长征途中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合作实现共赴国难,胜利的完成了第二次历史性转变
5.深刻教训和启示
(1)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那种脱离实际,照抄照搬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或者只凭主观热情而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左”,也要反“右”。
《国共的十年对峙》【公开课教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2)认识“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作用、三次反“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等的基本史实,归纳总结中共在1927至1936年工作重心实现了怎样的转移、探索出了怎样的新的革命道路,分析中共成功探索的原因。
(3)认识红军长征的历程,遵义会议的召开,分析长征的原因和胜利意义,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和意义,2.过程与方法(1)结合大革命失败的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结合现实分析南昌起义的影响,使学生学会联系的学习方法,将前后发生的事物联系起来,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分析事物发生的因果关系。
(2)引导学生疏理由八七会议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基本史实,理清中共在这一阶段抗争探索的足迹,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深刻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联系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分析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联系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分析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意义,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对比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艰苦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一次次使革命转危为安,妥善处理党内的分歧,开始独立自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
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重点与难点重点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实践、遵义会议、长征的意义难点南昌起义的背景、国共对峙局面的形成、遵义会议的意义,理清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反抗和探索斗争的线索及成功之处。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坐落在南昌市中心的人民广场南端,它是1977年为纪念八一南昌起义50周年而建立的。
塔的正北面是夜间也元帅题写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堂”九个大字。
国共的十年对峙(2)
(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中国革命形成 “星火燎原”之势。形成 “星火燎原”之势的指导思 想是 什么?其理论变为实践有哪些表现?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实践: 军事: 1930年底到1931年秋,毛泽东领导军民, 粉碎了敌人三次 “围剿”。 政治: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 府成立。 经济: A开展土地革命。 B开展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南昌、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
(1)背景: A、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极端残酷的镇压 B、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
a、应该改组中共中央,撤换领导人; b 、应该有自己的武装,以革命的暴力反抗反革命暴力; c 、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士气低落,应该在条件好的地方及 时 发动一场振奋人心的分武装 E、南昌附近敌人兵力空虚 (2)经过: 南昌起义
南下受阻
兵分两路
(3)意义 (4)教训:
A夺取城市和巩固中心城市的革命道路不符合中 国民主革命的实际情况,所以不能成功; B革命武装力量没有同中国人数最多受压迫最深 的农民、同农民对于土地的需求结合起来。
2、八七会议的背景?解决的问题?意义?
(1)背 景:陈独秀的右倾错误需要清算。 (2)解决的问题:会议内容。(教材p71) (3)意 义:给中共指明了方向。
土地 革命
是中国民主革命赖以发展 根据地 的战略基地, 建设 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 依托
(4)、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道路? 经济上: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十分 薄弱,工人阶级占全国人口比例不到0.5%。没有强大的 工人阶级,就没有在城市发动革命的阶级基础。 城市是中国反革命力量集中的地方,农村反革命 势力相对薄弱 政治上: 中国不是独立的民主国家,内部没有民主制度, 外部没有民族独立,没有在城市进行大规模的有组织的 公开政治斗争的客观 条件”
国共十年对峙 教案
国共十年对峙教案教案标题:国共十年对峙学科:历史年级:高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2. 分析国共两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对比;3. 掌握国共十年对峙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2. 国共两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对比;3. 国共十年对峙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国共两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对比;2. 掌握国共十年对峙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和教学素材;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相关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国共十年对峙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步骤二:讲解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15分钟)教师通过PPT和教学素材,向学生详细介绍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包括北伐战争、国共合作与分裂、红军长征等。
步骤三:分析国共两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对比(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国共两党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的对比,包括组织结构、领导人、战略战术等,学生可以利用PPT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
步骤四:探讨国共十年对峙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国共十年对峙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变化,学生可以结合历史事件和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与评价,强调国共十年对峙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研究报告,进一步加深对该时期历史事件和影响的理解。
评估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PPT展示和课堂讨论的表现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拓展阅读:1. 《中国近代史纲要》2. 《中国共产党简史》3. 《中国国民党简史》备注:本教案适用于高中历史课堂,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第15课【三维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通过对1927年和1935年中国革命形势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研究国情,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认识能力.。
了解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以及红军长征等有关史实,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养成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论从史出情境再现问题探究概括阐释独立思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那种坚苦卓绝斗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屈不挠的斗志和精神,学习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主义的教育.红军的长征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遵义会议;红军长征【学习重点】武装起义、遵义会议【学习难点】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思考感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XX年10月10日,是红军长征出发70周年纪念日。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革命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长征以世人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
.思考与判断:红军长征的意义何在?导入新课。
【知识梳理】一、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1.武装起义⑴背景: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极端残酷的镇压.为了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常务委员会决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⑵概况:(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领导者:周恩来、贺龙、过程:南昌起义,由于国民党从各地调集重兵围攻,起义军从南昌南下,在广东潮汕地区受挫,一部分转入海陆丰地区;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1928年4月进入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武装汇合。
2019最新人教版历史必修1《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历史必修1《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学习目标:1、识记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等基本史实。
2、理解南昌起义在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遵义会议在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长征精神的内涵。
3、认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认识到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学习重点:遵义会议学习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学习方法:学习本课在注意国共关系发展主线的同时,要适当了解与此同时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激化的同时,国民党与中共对日政策以及由此影响下国共关系的微妙变化。
知识链接: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是怎样一步步走出低谷,找到革命正确道路的?后来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知识导学:A级知识点一、南昌起义1、背景: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
2、经过:(1)时间:领导人:、等(2)结果:3、影响:第一枪;建军①打响了的第一枪②标志着、创建的开始。
(如何才能使革命走向成功呢?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始新的探索。
)A级知识点二、土地革命1、八七会议:(1)时间、地点:、(2)内容:清算,确定总方针,决定。
(3)意义:给共产党指明前进的方向2、秋收起义时间、人物:、影响: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在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开展;还领导根据地军民。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内涵:、、(2)影响: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根据地,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
4、建立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背景:、领导红军粉碎三次“围剿”,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导学案【知识梳理单】 一、“工农武装割据”:1.武装斗争:①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由_________贺龙等领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创建_________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秋收起义:1927年9月,_________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2.土地革命:(1)八七会议①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_________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②意义:给处于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 土地革命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________。
意义:广大农民政治上_____,经济上________,革命积极性________。
3.农村根据地的建设:①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了_________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30年夏,在毛泽东“_________”思想指导下,全国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发展:从1930年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粉碎敌人的三次“围剿”;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_________。
二、红军长征1.原因:_________、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过程 ①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②1935年1月,_________召开,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③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_________与当地红军会师。
④1936年10月,_________和红四方面军与_________甘肃会师,长征结束。
3.意义①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使中国革命_________。
②长征途中播下了革命种子,铸成了_________。
③标志着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土地革命时期简图方针确立:八七会议准备:秋收起义道路探索:创建井冈山根据地总结经验受挫向井冈山进军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实践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武装反抗军事“围剿”反“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政权对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问题探究单】问题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在欢庆胜利的时刻,周恩来庄严宣告:“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打倒反革命。
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
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
”回答:(1)材料中“在欢庆胜利的时刻”是指哪次起义?(2)结合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分析“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
(3)如何理解“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的含义?(4)从这一起义的受挫中,可以看出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有何共同点?我们得到什么认识?问题探究二:材料一“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开展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又是正确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材料二“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
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
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也不是先占城市而后去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
说明“走俄国人的路”和“走自己的路”各指什么?(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历史背景。
问题探究三: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
——《井冈山的斗争》(1)材料中的“边界红旗子”指的是什么?是怎样建立的?(2)“边界红旗子”对“全国政治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3)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这条道路?(城市、农村的经济政治发展如何,反动势力如何)问题探究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又是新民主义革命中一次重大挫折。
试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
中共采取什么措施来挽救这种局面?问题探究五:材料一巍峨的遵义城,屹立在乌江边。
云消雾散霞光闪,捧出红日照山川。
毛泽东,伟大的领袖,英明的舵手,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
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
(遵义会议旧址)——《遵义城头霞光闪》材料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材料三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了。
——毛泽东(1)材料一中“云消雾散”指什么?毛泽东成为“舵手”指什么?“拨正船头,胜利向前”又指什么?(4分)【联系遵义会议的内容及影响来理解】(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2分)【从材料中归纳概括】(3)结合历史背景,分析长征结束后,开始了怎样的“新局面”?(4分)【从军事、政治和思想三方面分析长征胜利结束的影响】(4)据上述材料,说明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问题探究六: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井冈山斗争的星星之火,燎原全国。
正是这段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党培育和形成了闪耀着共产主义光芒的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
江泽民同志将井冈山精神内涵概括为六句二十四字: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材料二毛泽东《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别举例说明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是如何体现的。
(2)据材料二,诗中的“远征”指的是什么?导致这次远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简述“远征”的结果和重大意义?(3)你认为长征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知识拓展单】1.我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斗争实践中,得到的最深刻教训是()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 B.必须将斗争的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C.必须建立人民革命军队 D.必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2.对八七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C.中国革命应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3.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同志曾为井冈山题词:“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
”说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A.揭开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序幕B.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C.开始创建人民军队 D.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4.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能够从“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的关键在于()A.解决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B.解决了民生问题C.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D.实现了工农联合5.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主要解决了党的()A.思想路线问题 B.政治路线问题 C.军事路线问题 D.党的作风问题6.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毛泽东填写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对这一词句的理解,最贴近其历史寓意的是()A.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从此一路坦途 B.遵义会议使中国革命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C.红军长征从此有了正确的领导 D.红军长征有了明确的目标7.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含义: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根据地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三者的关系:共产党的领导是红色政权存在的重要条件;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核心内容,进行土地革命,能充分发动群众,为革命发展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离开了武装斗争就不能保卫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赖以发展的战略基地,如果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不与根据地建设相结合,武装斗争就失去了阵地和依托,土地革命就失去了根基。
(3)意义:①“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②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8.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遭受过两次严重挫折。
据此回答:⑴两次严重挫折分别指什么?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答:挫折: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和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原因:客观上,敌人力量相对强大;主观上,中共中央犯了机会主义错误,第一次是“右倾”机会主义,第二次是“左”倾机会主义⑵为挽救两次危机中国共产党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及教训?答:措施:①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发动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屠杀;召开八七会议,纠正了右倾错误,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起义;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建立红色政权。
②长征;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教训:①中国革命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②正确把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时提出正确的政策和策略。
9.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①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由国共两党所代表的中国社会两大对立阶级的斗争转为中日民族矛盾。
③最高决策从错误到正确(右倾机会主义→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逐渐走向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④革命中心区域的转移从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长征→陕北)。
⑤国共两党自身发生变化:国民党由革命的、代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政党,成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⑥中国时局由国共两党内战转移到共同抗日(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
10.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过程①依据中国国情寻找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②遵义会议中共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独立自主地解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