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懂教材
如何读懂小学数学教材
如何读懂小学数学教材马奇学区范屯小学王爱蕴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读懂教材是备好课的前提。
只有读懂教材,才可能正确理解、把握、使用教材,做好课堂教学设计与预设,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要读懂教材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读懂教材,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1、课程标准是教材的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
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
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
可以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教学如何设计,无论评价如何开展,都必须围绕着这一基本素质要求服务,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
2、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数学知识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作为其载体的数学教材也必然有着自身的规律。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和尊重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小学生的心智特点及思维路径渐进的特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完整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只关注一册教材的内容,一个例题的教学目标,于是,教学中经常出现顾眼前不顾两头或找不准起点和落脚点的现象,不是把教学目标定的太高就是定得太低。
为提高整体把握教材结构的能力教师要通读小学数学教材,对教材中的文字内容、知识结构以及每个阶段教学内容的地位及作用进行全面了解,理清教材要实现的阶段性目标与整体目标之间的关系,努力使自己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衔接性上整体把握教材结构。
二、善于学习总结,掌握读懂教材的方式方法1、读懂教材主题图是走进教材的重要窗口纵览1-6年级各册教材,在各单元开始部分、例题引入部分几乎都有编者精心设计的主题图。
面试如何理解教材知识
面试如何理解教材知识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官往往会问到关于教材知识的问题。
理解教材知识对于面试成功至关重要。
但是,许多人在面试过程中并不知道如何恰当地理解和回答这类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从而在面试中脱颖而出。
1. 仔细阅读教材首先,要仔细阅读教材。
对于某一特定主题,你应该读完整个章节或单元,确保对相关的概念、理论和实践都有基本的了解。
在阅读时,要重点关注关键词、定义和例子。
这些信息通常是理解教材知识的关键。
2. 做笔记和总结在阅读教材的同时,你可以做笔记和总结。
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包括定义、关键词和示例。
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教材知识。
同时,你还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话对教材内容进行总结。
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材知识,同时也为回答面试问题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路。
3. 练习应用仅仅阅读和记忆教材知识是不够的,你还需要通过练习应用来加深理解。
尝试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或完成一些实践任务,这样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在练习应用时,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
例如,你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编程语言来实现某个算法,或者使用不同的软件工具来完成某个任务。
4. 寻求讨论和交流除了自己学习和练习,你还可以寻求讨论和交流的机会。
和同学、老师或者其他专业人士讨论教材内容,可以加深你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在讨论和交流中,你可以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并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这样可以帮助你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从其他人的经验和见解中获益。
5. 实践和项目经验除了教材知识,面试官也对实践和项目经验非常感兴趣。
如果你有相关的实践或项目经验,可以在面试中提及。
通过分享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可以展示你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实践和项目经验中,你可以提及具体的案例和成果。
这样可以让面试官更直观地了解你的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语文教师如何读懂教材
学 的 有效 性 . 出 了许 多 宝 贵 的 建议 提
和 可 行 的主 张 。此 情 . 我 回想 起 毛 让 泽 东 关 于 “ 史 的经 验 值 得 注 意 ” 历 的
不 是 由这 三 个要 素 组 成 的 弄 明 白
这 一 点 .有 利 于 根 据 篇 目的 具 体 特 点. 因文 而 异 地 组 织 阅读 教 学 。 效 有 地 提 高 阅 读教 学 质 量 。 二 懂 教 材 的 主 要方 法 读 读 懂 教材 是 每 个 教 师 的任 务 。 如
积 极 思 维 的读 、 活 动 过 程 , 教 师 研 是
后 三 个阶段 , 民教 育 出版 社 教 材 培训 目专 家、 师 用 书 的编 者 袁 玉 霞老 师 从 五 个 方 面 。 讨 “ 师如 何 读 懂 教 材 ” 交 人 教 探 教 。
流他们的经验 , 奉献他们的智慧。文章生动翔 实, 条理清晰 , 很有学 习价值 , 定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
实 践 经 验 证 明 .教 学 效 益 的 高 低 . 键 之 一 取决 于 教 师 是 否 读懂 了 关 教 材 。 有 读 懂 了 教材 . 只 有效 教 学 才 有 基础 。 因此 . 懂 教 材 是教 学 的需 读 要 . 提 高课 堂 教 学 质 量 的保 证 。另 是 外 。读 懂 教 材 这 一要 求 对 教 师 而 言 . 是教 师 尽 职 尽 责 . 践 全 心全 意 为 学 实 生 服务 宗 旨的需 要 。正 因 为 如 此 , 我
共 同关 注
策 划人 语 :
教 材 , 教 师 教 学 的 凭借 , 学生 学 习的蓝 本 , 沟通 教 师教 和 学生 学 的桥 梁。 教 材规 定 着教 学的 内容 . 引着教 是 是 是 指 学 的 方 向 , 透 着教 学 的 思想 。 懂教 材 是教 师 实现 有 效教 学 的前提 。 面的 两 篇 文章 中 , 级 教 师 龙 墀 老 师分 前 、 、 渗 读 下 特 中
第四版北师大数学教材解析——怎样读懂教材
【问题3】从解决实际问题 中抽象 出数学模型:3+2=5。 认识加号“+”的意义 。
【问题4】学会加法的“继续 往下数”的计数策略。
本节情景问题串与加法是同构 的。 减法的现实意义:拿走剩下。 减法的数学意义是什么呢?
活动数学的教学主张
⒈儿童有权像数学家那样做数学——数学化。 ⒉作为活动数学的教学基本原则是有指导的再创造,教与学在数 学活动中实现统一。 ⒊数学学习过程的重要问题是不连续性:较低水平的数学活动, 成为较高水平数学活动分析的对象,通过反省思维才能实现水平 提高的跳跃。 ⒋知识和能力,如果是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的,就比别人强加得 更好,也更具有实用性;发现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所以能通过 再创造进行学习是有促动力的;它促进了将数学作为人类的活动 来体验的观 念的形成。
做 思
用
知
数学活动圈的学习框架
每个数学活动圈一般包括做、思、知、用等四个环节。 做:做数学(由问题或任务驱动,每个学生都能做,起点公平)。 思:对做过的事情的思考,即反思。(根据学生创造的教学资源, 提出问题引导反思)。 知:抽象、归纳、揭示新的、未知的东西。这新的、未知的东西 必须具有一定的概括水平。(把知识做出来,把知识的系统 性做出来。这就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知识的再创造。) 用:把新知用到新的情景中,探究规律,解决 问题。 用可能就是第二圈的起点——做,从而进入思维水平更高一 筹的第二数学活动圈的学习。 上述数学活动圈的教学,也深刻地反映新课程课堂 教学的四个要素:创设情境,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与倾 听对话。
活动数学的教材特点 ——情景问题串
现实数学教育中的情景问题是指那些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有 关的问题。
情景问题是现实数学的出发点,也是学生应用数学的领域。现
吃透教材,活用教材
吃透教材,活用教材教材是承载知识的载体,其蕴涵的教育功能和课程理念,需要教师在深刻领会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处理和有效的组织,才能落实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
特别是在各种教学方法“百花齐放”的今天,在新理念下对教材合理地分析和解读成了每位教师的基本功。
我认为,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正确地把握教材、用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怎样才能用好教材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的看法:一.吃透教师用书,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师用书是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教师、专家、学者依据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和要求并结合教学实际共同编写的,是广大教师备课时的首选用书(也称教学参考书)。
通过认真阅读它,可以领会编者意图,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我认为,主要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等等。
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如“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在观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概括出3的倍数的特征。
教材中通过逐步提示的方式,减缓学生在概括时的思维难度。
本节课教学的建议是:要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完整过程。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2、5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
由于学生在概括2和5的倍数的特征时,只注意到了个位数,因此学生在概括3的倍数的特征时,也会很自然地寻找个位上的数的特征。
但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不是,于是产生认知冲突。
接下来,经过进一步的提示,引导学生观察各位上数的和,发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
于是形成新的猜想:一个数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它各位上的和也是3的倍数,然后通过正反例子进行验证。
教学离不开教材,“用教材教”的第一层含义就是要用好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中力求还原教材编写的本意,深入感悟教材资源,实现教材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作为教师如何读懂教材
作为教师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朱德江(著名特级教师)一、读懂教材: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读教材;(2)要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读教材;(3)要怀着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4)要抓住数学的本质去解读教材。
如何具体地读懂一节教材?(1)读懂问题情境;(例如:课例中的例题、试一试等等)(2)读懂每一道习题;(怎么解决?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还有更好的方法吗?)(3)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4)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5)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由“读”想到了歌曲《读你千遍不厌倦》带着思考去读。
第一遍以成人的角度去读;第二遍以作者的角度去读;第三遍以孩子的角度去读。
关于教材要四读:(1)读前有思考。
读课标的要求,看结构。
比如:分数先出现除法、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再认识、比。
在这里初步认识时产生新数必要性,通过直观学习;再认识时,对产生背景的扩充对整体“1”的学习。
(2)读中想。
想教材为什么这么编?(3)课后思考。
估算与精确结果对比。
(4)读后体会改造教材。
读未必懂,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参,却陷入了误区和苦恼的困惑。
读与懂之间必须有“想”这座桥。
多问问自己什么?即为什么?用什么方法?原来在什么地方?要达到什么地方?当自己能够完全说服自己,回答清楚地时候才走出了读懂的第一步。
专家说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
北师大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
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
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
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做为教师。
只有把它研读透彻。
才能明白其中真知。
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
但万变不离其综。
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一步。
真可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总之,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是否能挖掘出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否能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演变历程等等。
读懂教材 用好教材
入表格。如出现如下的情况 :
长
4 6
宽
3 2
高
l l
小 木 块数 量 长 方体 的体 积
l 2 1 2 l 2 1 2
再 让 学 生 思 考 交 流 中 ,还 是 得 出 长 方 体 的 体 积 = 长X
宽× 高。 为什 么没 有 出现 长X 宽÷ 高呢 ? 其 实我 觉得 教学 时应 该 为学 生 提供 质 疑 的机 会 , 再 让学 生 进一 步去 探 讨 、 研究 、 论证, 加深 对新知 识认 识 与理解 , 也 是对 学生缜 密 思维 的培 养, 这 也许 是教材 的另 一种 意 图。
节课 的教学 设计 、 教 学疑 惑及 寻求答 案 的方式 。 譬如 , 五 年级 下册 “ 长方 体的体 积 计算 ” 一课, 教材 体 现
了让 学生 动手 操作 , 自主探索 计算 公式 的意 图 。 在教 学视 导
过程 中 ,教 师都 让学 生利用 小正 方体 木块摆 出不 同的长方 体, 然后 把摆 成 的不 同形 状 的 长方 体的 长 、 宽、 高 的数 据 填
新 课标 教材 的编写 思路 、 每 册教材 的编 写安 排 、 每 个单
元 的知 识 内容 、 每个 内容 的具 体 呈现 , 无处 不 体现 出上 下 、 前后 内容在 外部 看 来 的环环 相 扣和 内部 看 来 的紧 密 结合 。
空。 然而, 现在 的教 师 由于有大 量的教 案 资料和 网络 教案 资
位” 和“ 越位 ” , 既符 合学 生的认 知规 律 , 又 围绕教 学 重点 , 还 有效 突破教 学难 点 , 让教学 更有 效 。 ’
二、 读 懂教 学 内容 的编排 意图 教学 内容可 以从 如下几 个方 面来 思考 :①读 出教 材所 体现 的教学 目标 及设 计意 图 ; ② 读 明对知 识背景 的 了解 , 和
教材分析:掌握课本要点,全面掌握知识
教材分析:掌握课本要点,全面掌握知识
引言:
在学习过程中,课本是学生的主要学习资料之一,其中包含了系统的知识结构和重要的要点。
掌握课本要点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只有全面掌握了课本内容,才能够对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掌握课本要点,从而全面掌握知识。
一、认识课本的重要性
课本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教材,包含了系统的知识结构和重要的要点。
通过认真阅读课本,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知识,了解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掌握课本要点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二、有效的课本阅读方法
1. 阅读前的准备:在开始阅读课本之前,可以先浏览目录和章节标题,了解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预习时可以提前了解关键词和概念,对后续的阅读有所准备。
2. 主动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要保持专注,积极思考和提问,不仅仅是passively reading,而是actively engaging with the text;可以做笔记、标记关键信息,帮助加深记忆和理解。
3. 反复温习:通过反复的阅读和复习,可以
[好像出错了,请稍后再试。
]。
准确把握教材,实施有效教学
准确把握教材,实施有效教学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文本,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媒介。
准确把握教材、合理运用教材、灵活建构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拓展思维、发展能力的前提和保障,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理解教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最大限度发挥教材功效,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此,结合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鸡兔同笼》教学实例,谈谈如何准确把握教材,实施有效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读懂教材,准确定位目标课前读懂教材,准确定位目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鸡兔同笼》是一个传统而经典的趣味数学问题。
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是:以图文的形式呈现问题情境—以表格加“旁白”提示,呈现三种列表方法—“练一练”呈现三个表格解答问题。
其目的是让学生借助“鸡兔同笼”这个载体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
备课之前,我向同年级的几位老师了解了这一内容的教学情况,他们普遍反映:尝试让学生用列表法解决这一问题很麻烦,后来就干脆让学生直接用老办法——假设法列算式或列方程解答,用假设法解决这一问题,大部分学生接受很快,但有少部分同学还是难于接受。
针对这一现状,我再次研读了教材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无论是新课教学还是“练一练”,教材都只呈现了“列表”一种解法。
在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清楚写到:“教学时,教师不宜补充其他解法,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对列表方法这一常用数学方法的掌握,更不应要求学生直接套用公式解题。
”全面解读教材让我明白:教材将这一经典、传统的题目“鸡兔同笼”选编在“尝试与猜测”一节,其目的不是为了解答这一类题,而是以“鸡兔同笼”这个问题作为载体,让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
通过认真研读教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1)学生通过对鸡兔同笼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
读懂数学教材的三个维度
读懂数学教材的三个维度作者:张永昌李斌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0年第11期教材是基本而特殊的课程资源,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和凭借。
因此,读懂教材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正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所说:“一个教师的解读能走多远,他学生的理解就能走多远。
教师的深度解读,会让教学指向意义探究性的,甚至是建构性的高度。
”笔者以为,读懂教材需要把握住三个关键词:深度、整体、细节。
一、深度——挖掘教材所承载的数学思想和文化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数学的本质是“思想方法、文化和思维”。
为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所承载的思想方法、文化和思维,向学生有机、适时渗透,让学生在更深远、更广阔的高度上建立认知结构,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
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要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策略的体验,感受“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学生运用策略的水平,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要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和渗透比“一一列举”策略更上位、更本质的有序思考思想和分类思想。
教学中,要通过例1“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的解决,引导学生在“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的挑战性情境中,展开操作、画图、思考、填表等学习活动,初步体验“一一列举”的策略。
然后交流怎样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一一列举出来,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理解“一一列举”的含义,并主动应用“一一列举”策略解决问题,体会有序思考的思想。
例2“订阅《科学世界》、《七彩文学》、《数学乐园》杂志,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
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的情境相对复杂,要在学生主动应用“一一列举”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需要列举的对象比较复杂时,可以先将列举的对象分类,再逐类一一列举。
如何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何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深入挖掘教材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础。
1、理清本节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不仅要读懂表层的情境和例题,而且要读懂情境背后的意图,不但要读懂每一幅图,还要关注图旁边的旁白,全面地理解教材中蕴含的知识点,进一步挖掘出教材深层的东西,疏理清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2、整体把握教材,理清认知线索(理清线)。
教师要善于对各学段的知识做系统整理,我们不但要关注我们所要教学的这节课中的知识点,还要看在其它年级教材中有哪些知识与本节的知识有联系,以前有哪些孕伏性的知识,以后有哪些应用性的知识,理清教材的认知线索,以便于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考虑怎样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教学,把握每一个知识点在知识链中所处的位置,只有在充分理解后才能准确定位。
比如,乘加、乘减式题,二年级上册的安排在“乘法的概念”及“2~5的乘法口诀”之后,除了让学生初步感知“乘加、乘减式题”的结构之外,在运算过程中并不强调计算方法,在于理解和巩固乘法的意义。
而二年级下册是希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分析,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相关问题和解题策略的对应性。
如果教师只关注某一册、某个单元或某节课的知识内容,很容易出现“攀高”或“就低”现象,这些都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
3、我们要在深入地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抓住教材的本质,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方法,只有充分把握教材中知识背后隐藏的思想方法,才能灵活地有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深入透彻地理解教材是灵活使用教材的基础,如果没有深入地对教材的理解和挖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能是一名空话。
新课标倡导老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使用,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激活教材的知识,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课程资源。
教学内容是固定的,但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读懂数学教材的三个维度
21 00年 1 月 1 1 5日
读懂数学教材的三个维度
■安徽 含 山县姚 庙 中心 学校 ●安徽庐江县盛桥镇 中心小学 张永 昌 李 斌
I 教材是基本而特殊的课程资源 , 体现《 数学课程 到数 学文 化 的熏 陶 。 标准》 的基 本 要 求 , 教师 教 和 学 生学 的主 要 依 据 和 是 }
的对 象 比较 复 杂 时 , 以先 将 列举 的对 象 分类 , 逐 可 再
类 一一 列举 。 样 既清楚 、 理 , 重复 、 遗漏 。 这 有条 又不 不
在 渗透 分类思 想 及 相应 分类 方 法 的同时 , 也让 学生 体
验 到数 学 的严 谨 之美 。
二、 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关键
、
深 度— — 挖 掘 教 材 所 承 载 的 数 学 思 想 和 文 用 1 根 1 长 的栅 栏 围一 个长 方形 羊 圈 ,有 多 少种 I 8 米
化
数学教学 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 『 促 围法” 的挑战性情境 中, 展开操作 、 、 、 画图 思考 填表等
进学 生 的全 面发 展 , 数学 的 本质 是 “ 想方 法 、 而 思 文化 学 习活动 , I 初步体验“ 一一列举 ” 的策略。然后交流怎
初步 认识 线 段 , 知道 线段 是 有 限 的 、 以用 尺 度量 的 可
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直线的概念 比较抽象 , 教材 以线段为生长点教学射线和直线 ,从生活中手电筒 、
汽 车灯 和太 阳等射 出来 的光 线引 人 , 然后 引导 学生 从 数 学 角度 来 认识 , 出线 段 的 一端 和两 端 的 “ 限 延 突 无 长”帮助 学生建 立射 线和 直线 的表象 和概念 。 , 这部 分
读懂现行教材的三个着力点
的严格 定理 证 明 , 也体 现 了 现行 立 体 几 何 教 材 中 , 这 种处 理 的科 学性 、 合 理性 、 适 切 性. 基于 这样 的解读 和
理解 , 在这 节课 的教 学 中 , 设计 了以下 一组 问题. 问题
是 数学 教学 设计 的骨 干框架 , 而“ 边框 内容 ” 栏 目是 它
1 : 请 大家 回顾 思考一 下 , 直线 与平 面 的位 置关 系有 哪 些 ?直线 与平 面平 行 的 定 义 是 什 么 ? 问 题 2 : ( 1 ) 请 大 家观 察 教 室 空 间 里 , 哪些 直线 与平 面是 平行 的? ( 2 ) 观察实 物模 型 : 将 一本 书平 放 在桌 面 上 , 翻动 书 的 封面, 封 面边缘 AB所 在直线 与 桌 面所 在平 面 具有 什 么样 的位 置关 系 ? ( 3 ) 根 据 上述 大家 所 举 例 子 , 你 能 发现 它们 有什 么 共 同 特 征 ?你 能将 它 概括 表 达 出来 吗 ? 问题 3 : 如 图( 图略) , 若 平面 a外 的直 线 a平 行 于 平 面 a内的直线 b . 请 大 家 探究 以下 问 题 : ( 1 ) 这两 条 直线 共 面吗 ?( 2 ) 直 线 a与 平 面 a相 交 吗? ( 3 ) 直 线 与平 面平行 吗 ? 为什 么 ? 问题 4 : ( 1 ) 你 能 说 出定 理 体 现 了什 么样 的数 学思想 方法 吗 ? ( 2 ) 定 理告 诉 我们 怎样 去判 断 或证 明线 面 平 行 ?这 里 设 计 的 四个 问题 组成 的 问题 串 , 让学 生经 历 了 回顾 知识 、 观察 实物 、 发 现特 征 、 概 括定 理 、 探 究说 明、 说 出定理 思 想 和怎样 应 用 的过程 . 深 刻解读 和全 面诠 释 了“ 教 材 编写 脉络 ” 以 及“ 观察 ” “ 探究 ” 栏 目的思想. 使教 材思 想 和 内容 更加 问题 化 、 组 织化 、 口述 化 .
怎样才能更好地读懂语文教材例说
三 、 解 语 文 文 本 特 点是 读 懂 语 文 教 材 的 关 键 理 《 文 课 程 标 准 》 确 提 出 : 语 文 是 最 重 要 的 交 际 工 语 明 “ 具 , 人 类 文 化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工 具 性 与 人 文 性 的 统 一 , 是 是 语 文课 程 的基 本 特 点 。 语 文 的 属 性 首 先 是 工 具 性 , 有 ” 没 语 言 文 字 的 分析 就没 有 工 具 性 , 有 工 具 性 , 文性 就 是 空 没 人 中 楼 阁 。语 文 文 本 的 解 读 , 于 教 材 的 思 想 内 涵 , 生 可 以 对 师 充分发表个人 的见解 , 但对 于课 文的基本结 构和 内容 , 教师 首 先要 引导 学 生 正 确 解 读 , 原 文 本 的本 意 , 会 作 者 的 意 还 领 图 。弄 明 白语 文 学科 教学 的一 般 流 程 是 从 整 体 到 部 分 再 到 整 体 。首 先 是 整 体 感 知 课 文 。所 以 , 文 教 师 在 备 课 之 前 语 要分清这篇文章是文言文 , 是 现代文 ; 小说 , 是诗歌 ; 还 是 还 是 长 篇 , 是 短 篇 ; 精 读 , 是 略 读 。 例 如 义 务 教 育 课 程 还 是 还 标 准 实 验 教科 书语 文 ( 教 版 ) 年 级 下 册 第 2 人 七 5课 短 文 两 篇 之 一 《 父 逐 日》 课 , 师 一 要 弄 清 是 文 言 文 , 是 现 代 夸 一 教 还 文 。这 是 一 篇 文 言 文 , 用 学 习 文 言 文 的 方 法 去 组 织 课 堂 要 教 学 。 一要 弄 清 篇 幅 长 短 。这 是 一 篇 短 文 , 管 课 文很 短 , 尽 全 文 只有 3句 话 ,7个 字 , 是 很 精 练 。 即 使 是 一 篇 短 文 , 3 但 教 学过 程 也 要 走 先 整 体 感 知 , 后 部 分 剖 析 , 后 再 回 到 整 然 最 体 3步 , 整 体 一 部 分 一 整 体 的 解 析 过 程 。其 中整 体 感 知 即 课文 的环节不可缺少 , 它是深入解 读剖析 的基 础 , 这个 环节 不可逾越 。课文前面的“ 导语 ” 书下 的注释都要利用好 , , 然 后 才 能 逐 字 、 词 、 句 分 析 。感 知 太 浅 就 无 法 交 流 , 深 逐 逐 要 度 感 知 。 要弄 清写 了什 么 。这 篇 文 章 主 要 是 描 写 人 的精 神 , 人 的一 种 探 险 精 神 , 写 人 的 神 话 文 章 。 在 把 握 了这 是 是 三 方 面 内容 的 基 础 上 , 结 合 学 生 的 认 知 水 平 和 课 堂 教 学 再 实 际 开展 其 他 教 学 内容 。 四、 揣摩作者 、 编者意图是读 懂语文教材 的保障 教 师通 过 课 前 研 讨 , 确 理 解 教 材 , 握 教 材 , 帮 助 准 把 而
读懂、读透、读活:科学教材解读的三个关键词
课堂 效果极 差 。 在 一次 公开课 上 , 有 幸聆 听 了一位 教 师上《 植物 的叶 》 一课 , 很 受启 发。 他把 捡 落叶 的
活动放 在课 前 ,使 学生 对植物 的 叶有 了充分 的观
察, 为 课 堂 学 习积 累 了经 验 。 在课 导入后 , 就 引 导 学
生认 识叶 的结 构 ,在学 生掌握 叶 的结构 这一 知识 后, 再对 叶进 行分 类 , 班 上多数 小组 都能 将 同一种 叶分 成一 类。 课后 , 笔者 对几个 学 生进行 了跟 踪 访 问, 发现 他们 都能 很快说 出叶 的结构 , 可 见课 堂效
果 非 同 一般 。
笔者的设计与他 相比 ,虽然只是一个环节顺序
上 的差 别 , 但 教 学 的 有效 性 却相 去甚 远 。 唯有从教材
“ 出发 ” , 对其进行合理 的加工 、 重组、 改造 , 才能真 正 做到超越教材 ; 唯有这样读活 了教材 , 才能真 正实现 “ 用教材教 ” 的理念。 课的价值 ,有时候往往来 自教师精彩 的引领 和
定本 单元的总教 学 目标 , 并分析这 些 目标 将怎样在 每课的教材 中予以达成 : 接着 , 通读所要教学 的课文 , 调 查学生对这一 内容 的兴趣 、 已有 的前概念 以及存 在 的问题 , 这将对本课 的有效教学起到 “ 一石激起三 尺浪 ” 的作 用 ; 其 次是关注教材 的呈现方 式 , 编 写者
惯、 记录 习惯 、 交流 习惯等等 ) 和对科学的探究兴趣 。 只有一步一个脚印 , 脚踏实地 , 才能学好科 学。 课前教师应反 复研读教材 ,理解教材 中图片资
教材是 科学教育理念最好 的体 现 ,它的价值毋
庸置疑 , 但 我 们 也 需 要 用哲 学 中 “ 辩证 ” 的 眼 光 来 看
如何理解教材?
下面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谈一谈自己是如何分析理解教材,不妥之处,肯望大家指正。
一、整体把握,明确教材使用方向。
不管拿到哪册教材,我认为我们都要先做一件事——重温新课程标准,要静下心来对它的阶段目标进行通读,既要注意前后联系,又要重点读懂对应学段的目标,做到胸中有数,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任务要求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要对教学参考中的“教材说明”部分认真阅读,对要使用的整册教材从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中应主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地了解,对重点部分内容反复领会,掌握其精神实质,以便在教学中做到不折不扣地落实。
最后是对单元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整体上感知这一组文章的教学目标,了解课文之间的联系和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趋向,使自己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够从“大局”出发,保证教材内容整体推进的方向。
教师首先要有自己科学的定位。
分析教材首先把握好年段要求。
其次是把握好教材的阶段要求,最后把握好课时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不会有较大的偏差。
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从面到点,再从点到面。
每个单元中的课文包括练习其实细细分析都是有联系的。
把握了单元的主导思想后再细细分析每篇课文,找到每篇课文的关键核心,用一到两个主打问题引领学生去体会。
二、细致解读,展示教材内容魅力。
以上是从宏观的角度上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提出的一些建议。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更多涉及到的是对一篇文章的分析和理解。
我觉得当我们拿到一篇文章时,要想能在课堂上自如地驾驭它,应该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读是理解教材的第一步。
听完特级教师的课,我们不禁会为其课堂上酣畅淋漓的表现所倾倒,殊不知,对课本中的每篇文章他们都已经做到了“烂熟于心”。
俗话说:“熟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只有对课文内容了如指掌时,才能真正做到立足教材,也才能有望超越教材。
随着读的深入,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也会越来越深刻,朗读的品味也会越来越高,才能达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的境界。
如何解读小学数学教材
如何解读小学数学教材如何解读小学数学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沟通学生和学生学习的载体。
读懂教材是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和基本素养,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
那么如何解读教材?解读教材的方法途径是什么?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如何解读小学数学教材,欢迎参考。
如何解读小学数学教材篇1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沟通学生和学生学习的载体。
读懂教材是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和基本素养,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
众所周知,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而上好课则需要我们教师深入地解读教材,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深度、准确度制约着教学的有效性,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差。
那么如何解读教材?解读教材的方法途径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持课标理念解读教材是一条有效的方法途径。
一、用课标理念作支撑点解读教材新教材与传统教材有很大的不同,新教材大多数有情境图、例题、练习题几个部分组成。
从层面上看,似乎很简单,而照本授课,效果却很差。
究其原因,原来新教材身后蕴含着诸多的教育功能和新理念,如果不深在其中,就很难发现作者的编排意图,教材蕴含的思想内涵以及数学本质等。
其实,人教版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为孩子们提供了乐于思考、乐于学习的精致素材,为学生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和拓展的空间很大。
可是,由于教师个体对教材的解读存在着差异,有些数学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解读上是肤浅的、不到位的,很少有自己的思考,所以,导致一些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基以这些原因,我认为解读教材,要用课程标准理念作支撑点,用教师用书,教学参考资料等作为辅助手段。
因为教材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而课标理念诠释着教材的方方面面,因此,依据课标理念解读教材,能使教师把握方向,围绕重心,很好地解读教材。
读懂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
二、用课标理念作导向解读教材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对象。
数学教材承载着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问题解决与运用等。
教师如何读懂教材
教师如何读懂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
教师首先是一个“课程工作者”,然后才是一个“教学工作者”。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首先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
一是要研读手头教材,理解编者意图;二是要研读不同版本的教材,通过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弄清现在的课标教材与原来的义务教育教材有哪些变化;几个不同版本的课标教材在同一个内容的教材呈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通过研读,弄清各种版本课标教材的编排特点,博采众家之长。
弗赖登塔尔曾经这样描述数学的表达形式:没有一种数学思想,以它被发现时的那个样子公开发表出来。
一个问题被解决后,相应地发展为一种形式化技巧,结果把求解过程丢在一边,使得火热的发明变成冰冷的美丽,因此他说:“教材是教学法的颠倒”。
教材所呈现的是形式化的、冰冷的结果,教学如果从这些“冰冷”的形式开始,学生就不可能经历“火热”的数学思考过程。
读懂教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
这就涉及到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如何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呢?一、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资源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验教材不仅考虑了数学自身的特点,还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教师用书也减少了以往对教材的详细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对教师教学的一些建议。
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主要是想给广大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读懂教材1
现行的教材具有普遍性,但每个地域的学生都有差异,那么教材如何用,又如何恰如其份的进行改编,这就要我们充分读懂教材,就不会出现一些偏离教材本意的,人为、随意、不恰当的改动教材的现象,把教材中很好的内容处理得支离破碎,甚至违背了知识的内容架构,课堂偏离了教学目标。
如果是后者那后果是新课改的理念得不到实施,教学的重点、难点得不到突破,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教学效率低下。
因此,教师读懂教材,是灵活运用教材的前提,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率的保障。
读懂教材对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深化数学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我认为,读懂教材要从读懂教材的情境图、读懂教材的内容结构、读懂教材的目标要求、读懂教材的习题、读懂教材的留白入手,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读懂教材的情境图。
情境图作为新增加的一个内容,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
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及呈现形式上改变过去的做法,在小学阶段为满足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需要,教材多采取卡通、漫画、图片、表格伴有简短文字等形式出现,丰富多彩的图形是空间与图形部分的重要学习素材,深受学生们喜爱。
呈现形式上尽量做到四结合,即图片与启发性的问题相结合,图形与必要文字相结合,计算与推理相结合,数与形相结合,充分发挥图形直观的作用,使教材图文并茂,富有启发性。
要读懂情境图,首先必须读懂教材为什么这样呈现,是怎样反映本单元要学习
的基本内容的。
其次,这个情境图给了我们那些信息,这些信息在本单元教学中起什么作用。
第三,要读懂情境图所呈现的图形、图片、场景或情境中渗透了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充分发挥教材作为学生成长载体的功能。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材选用用木棒摆图形情境的目的是:重点学习用几个几方法的数,当数量多时感受用加法算式计算的麻烦;产生学习乘法的需求。
如果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沉浸在数的方法的多样中,没有有意识的用几个几表达数的结果,黑板上的加法算式也很少,以至学生数了一节课,也不知道干吗用。
正是由于对情境图理解的不深,导致课堂教学的不到位,致使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的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们都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很多投身课改的老师由以前的以本为本到现在的冷落课本。
在公开课上,很少有老师再用教材上的情境,大家都在忙着创设新的情境。
试想一下:是不是你换的情境比教材的情境更能体现数学的本质?教材的情境是有着丰富理论和实践
的专家编写出来的,是经过从理论到实践的多重思考与验证的,其中饱含不少值得我们下功夫去挖掘的的理论精髓。
所以,换情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懂教材的情境图,探寻情境背后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抓住教材想要实现的教学本质。
在这个前提下,如果发现教材的情境确实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再去灵活处理教材,创设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