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前言
历史和当代的国内外经验证明,土地总体配置的宏观调控,不仅是一个资源分配和资产配置问题,而且是直接涉及生产力布局结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社会投资结构、劳动就业结构等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综合调控的关键环节。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供求失控更是泡沫经济、土地投机、重复建设、生态破坏、权大腐败等滋生的源头,是严重危害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政治安定的大患。因此,在我国特定国情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快速发展期,又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初创阶段,以严格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本手段的土地宏观管理,是各级人民政府的一项重大的基本职责,也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各级政府的战略任务。
绵阳市人民政府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 ) 11 号]的精神,于1997 年10 月起对首轮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
本次规划以1996 年为基期,分1997 一2000 年,2001-2010 年两个时段,展望到2030年。本规划在巩固1996 年规划主要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重大修订:一是统一更新了规划基期和基础数据;二是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做到规划期内全市耕地只增不减;三是严格实行了省对市、市对县的非农业建设用地规划总量指标控制的约束机制;四是强化了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实行占、补挂钩政策,建立了严格的占、补平衡制度;五是按规划的用地分区制订了农地、非农地用途管制规则,为实施土地用途转用许可制度提供了依据;六是强化了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及文本实施规划管制的法律效力。
本规划从绵阳市情出发,以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现状特征为基础,以《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和省下达控制指标为主要依据,确定1997--2010 年间的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统筹规划、综合平衡,划分了土地利用分区,制定了各区用途管制规则,保证了省、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加大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提出了实施规划的主要措施,绘制了全市及城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为市人民政府加强全市土地资源的总体开发利用和土地资产的宏观管理提供了法定文本和图件依据。本规划由规划图件、文本、说明书及专题报告集等组成,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图件和文本具同等法律效力。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负责解释。规划如需调整时,必须依法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
一、市情概况
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3º45´ --105º43´, ,北纬30º42´--33º26´,东接广元、南充,南连遂宁,西邻德阳、阿坝,北抵甘肃陇南。土地面积20267 . 49 平方公里(详查数),占全省幅员的4.13%,其中耕地451692 公顷,占全省的6.79%。辖6 县、2 区、l 市,l2l个
镇,127 个乡,1996年末全市总人口为509.6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2%,其中非农业人口91 万人,占全省的6.6%。全市城镇聚居人口125.91 万人,城镇化水平仅24 .75%。
全市地域呈宽条状,长约282 公里,宽约75--125 公里,地势北高南低,高差悬殊大,地貌类型多,海拔高度在302.7--5400米之间。
全市土壤类型丰富多样,但以水稻土、潮土、新积土、紫色土、黑色石灰岩土和黄土等土类为主,适宜发展农业和林业。
绵阳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终年温润、夏热冬暖、春暖秋凉、冬干春早。平均气温为14.7℃--17.3℃,年降水量825--1417 毫米,无霜期达300--330 天,良好的气候条件适宜工农业生产。
市内水资源比较丰富,河流以涪江水系为主,其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7.2%,水资源总量为196.13 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为293 . 28 万千瓦,可开发量138.35 万千瓦。
生物资源丰富。仅维管束植物就达4500 多种,其中具重要开发价值的经济植物有2400 多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48 种;有动物576 种,其中列办国家重点保护的就有大熊猫、金丝猴等42 种。
绵阳开发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有三国遗踪旅游和国家级翠云廊风景线,唐代大诗人李白故里秀丽的风光,梓潼大庙山的森森古柏,仿故宫的平武报恩寺等景观,文化、旅游资源遍布全境。
绵阳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城和以电子工业为主导的新兴信息产业中心城市,也是全国军转民科技兴市试点市。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绵阳的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1996 年国内生产总值238.4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63.5亿元,第二产业101.4亿元,第三产业73.6亿元,结构为26.61:42:54:30.86。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7.99%。
工业总产值为306.7亿元(90价),占全省的18.07%,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88.54%;地方财政收入为11.44亿元,占全省的7.4%;国民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收人均仅次于成都,居全省第二(见表1 )。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6 年农业总产值达102.35 亿元(当年价),占全省的8.03 %;占全省的6.77%;油料18.5 万吨,占全省的13.9%;肉类总产27.42万吨,占全省的6.32%(见表1)。绵阳是四川省粮、油、蚕、肉类的主要商品生产基地。各县(市、区)已分别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四川省粮油基地县、瘦肉型猪基地县、蚕茧生产基地县、商品猪生产重点县、速生丰产林基地县。全市农业经济正由传统小农经济向农、林、牧、渔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全面发展。1996 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90 价)为144.0亿元,为当年农业总产值的2.6倍,成为农村致富奔小康,加速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强大支柱。
城市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绵阳市是川西北的交通枢纽。宝成铁路纵贯全境,宝成复线正在建设。成绵高速公路已建成开通,公路网络四通八达。电信事业高速发展。建设中的绵阳机场,将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速对外开放的步伐。
绵阳市城镇化滞后。社会就业的一、二、三产业结构仅为71.5:14.9 :13.7。标志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