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真正的交给学生

把课堂真正的交给学生
把课堂真正的交给学生

把课堂真正的交给学生

黄柏中学周荣

自2007年至今,汨罗市新的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五年的历程。在此,我结合实践,回首课改之路,反思对高新课改的认识,重新审视加强新课改建设的“热潮”,以此来寻找加强新课改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对新课改的认识历程

课堂,作为教与学活动的主阵地,其地位始终没有动摇过,但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我们对课堂的认识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到今天的高效课堂,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课堂改革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课程改革前,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初中地理教学非常注重教师的主体作用,人们对课堂的认识就是要“高效的教”。地理教学就是告诉学生“在哪里”和“有什么”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是在假设学生上课精力高度集中的前提下实现“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知识的快速记忆和强化训练。显而易见,这种课堂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结果可想而知。课程改革后,经过几年的冥思苦想,我们忽然“发现”了学习的主体——学生,认识到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能力”与“素养”,绝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把知识硬塞给学生。于是,学生转身一变,在课堂上唱起了“独角戏”,课堂变得热闹、多彩。我们在地理课堂上看到了小品,听到了歌唱,体会到了丰富多彩,却感受不到地理味;学生则丢掉了课本,丢掉了地图,沉浸在活

动的兴奋中。在经历了矫枉过正的时期后,初中地理教学改革陷入了一个短暂的迷茫期,正如黎明前的黑暗,我们茫然发问:怎样改,改成什么样?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到底应该如何教学?课本应该怎么用?地图与能力有什么关系?地理就是罗列空间知识吗?甚至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失去了方向,不知何去何从。前后两种课堂的反差,激起了教学理念的斗争,让我们重新回到了课程改革的起点,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反思地图的应用,反思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回到起点,我们找到了课程标准,解决了什么是素质和能力等一系列的问题,认识到知识是承载素质和能力的“蹦床”,没有知识,素质无从“弹”起。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和“会学”。地理课堂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在哪里”“有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怎么样”“为什么”“它意味着什么”。高效课堂必须舍去机械记忆的枯燥和表演的浮华。地理课堂必须注重地理决策能力的培养,回归到提高学生的素质,把知识与能力的自然获取过程浓缩成为课堂学习的过程,还原学习的真面目。

二、高效课堂建设的“热潮”

在课改的道路上,我们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同时也走了一些弯路。

1.统一的模式课:模式课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都对时间分配和知识获取方式作出规定。如“10+30+5”模式、“271”模式等,对时间的分配做出了规定;而“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测评反馈”模式、“独学—群学—达标”模式等,则主要定型知识的获取方式。课

堂是由学生、教师、教学目标等变量组成的,每一个变量都有其稳定性和变化性。模式课把握住了变量的稳定性,但忽略了其变化性。正如工厂的生产车间,所有产品都采用相同的工艺加工,但我们的学生却并不是可复制的产品。从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各具特点,从学情来看,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堂容量相对固定的模式课很难照顾到学科知识特点与学情的差异。因此,如果过度关注模式,本应该服务教学的模式很容易就会成为课堂的累赘和瓶颈。

2.花样的表演课:无论是教师的表演,还是学生的表演,都是在课堂上一分为二地划分出演员和观众,演员专注于表演,观众则看个热闹。其结果是课堂缺少了立足基础的思考与升华,学生也因为欠缺地理思维方式而未收获一丝地理素养。

3.关于精讲、少讲与不讲:教师的讲曾经“独霸”课堂。课改背景下,解决教师应该如何讲的问题,首先要弄清楚讲的目的是什么。教师的讲是为了把握学习的方向,加速学生的理解,促进能力的提升,以提高课堂的效率,因此,与学生思考同步的精讲是必要的。不过,模块不同,特点不同,精讲也会存在差异,如“必修1”模块“地球运动”部分,精讲必须配合教具与多媒体的应用,重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必修2”模块“人口”部分,精讲是为了理清思路与理解基本概念,总结解题方法。关于多讲和少讲,则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特点,但前提是不要喧宾夺主,替代学生的自主学习,因为教师明白了,并不代表学生也明白。如果某堂课的教学内容已经不需要教师讲,那就完全可

以放到课后让学生自学了。

三、如何加强高效课堂建设

关于高效课堂的概念,很多人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对其内涵做出了界定,理论性非常强。作为中学地理教师,我们的认识是:高效课堂就是在课堂45分钟内,采用某种形式将学生原来不理解的知识变成可以理解的知识并内化为能力。因此,要实现高效,就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习规律,合理取舍分配,实现学生学习需求与教学目标的对接。

1.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要求,教师的任务是通过教来实现这个要求:课程标准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通过在济南市的调研和实践,我们发现教学活动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对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学会解读课标,分解课标,把握好分寸,掌握好方法。其次,结合课标的建议合理设计知识生成与能力培养策略。建设高效课堂就是要高效地实现课程标准对学习结果的要求。

2.“教”与“学”都是过程,它们共同支撑起高效课堂:教是过程,设计要先于课堂,评估则应先于设计(分解课标先于评估)。在设计教学之前,首先要明确学生在结束时能做什么,并建立相应的判断标准。如果说评估相当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那么设计就是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与预案。在规划之前,必须明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状态及评判标准,即最终的达成目标。尤其是在培养地理思维、提高决策能力的新背景下,先行评估的作用愈加突出。在此,我们仍然以“地理3”中“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

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这一内容标准为例进行分析,如下页表2所示。评估标准的建立,让我们形成了基本的教学思路,同时也让课堂检测与课后反思有了基本的依据,这不仅让教师能够立足课标展开教学,也让学生为了目标而努力,还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这种“分解课标—评估标准—教学设计—课堂授课—课后反思”的“教”的过程是高效的基本保证。学习也是一个过程,“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就是一个连贯的学习过程,也是获取知识与能力的自然规律。因此,要实现课堂的高效,就要解决需要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的任务,就让学生自主完成;能够在课前解决的问题,就不要放到课堂上;能够合作完成的任务,教师不要代劳。因此,课前让学生做好预习并梳理课堂上有可能用到的相关知识,可以让课堂更加顺畅,也是避免课堂枯燥无味的好办法。

3.高效来自于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无聊和被动是高效课堂的“天敌”,其结果注定是沉闷、低效的课堂,造成知识与能力的脱钩,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死记硬背、突击应付的恶性循环。如果地理课停留在罗列众多区域特征的层面上,必然会让学生感受到枯燥;如果自然地理教学停留在难点突破上,学生必然会消沉;如果人文地理教学停留在丰富多彩的资料上,学生必然会浮躁。真正的高效需要让学生的大脑处于主动的运转之中,贴近生活的自然地理与探寻内在规律的人文地理会让学生在出乎意料的过程中,把原材料——知识高效地转化为能力。这就需要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知识的魅力,尤其是教学形式的吸引力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高效学

习。

4.落实知识,更要落实能力:知识的落实是所有教师的强项,然而能力的培养与落实却并不尽如人意。机械与重复的教学和作业会扼杀学生的激情,忽略能力的培养与落实。当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点透的时候,学生就会在应用中找到乐趣;当把问题和疑惑提出来的时候,学生就会在探索中找到成功。因此,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授之以渔的问题,更包含着无鱼而渔的问题。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重视能力的培养,就会发现能力的落实要比知识的落实容易得多。地理学科综合性较强,是一门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课程,学科特点要求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体现阶段性和综合性。各学段的专项能力均与模块特点相结合,并充分体现学科特色和能力发展的层次性。专项能力培养计划,是为了解决能力培养不到位与无序性的普遍问题而规划的,旨在让能力培养真正得到落实并得以强化。五年的历程,使高效课堂进入了理性探索期。站在思想的路口,我们忽然发现,其实高效课堂也只是一种手段,其真正目的是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与社会的进步。为此,我们将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继续努力。

2012年9月20日

读书笔记《把课堂还给学生》——王业兵

把课堂还给学生 读《<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有感 双语部王业兵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老师的新基础教育核心理念里,有四个“还给”,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我曾经在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工作一年的时间。这短短的一年里,我感觉到了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幸福和辛苦。阵痛伴随着无数的期待。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蕴含着无穷的能量。但是孩子们能量的开关却并不是完全的打开。这也是我理解的为什么孩子们之间是有差距的。当然并不能够否认,天性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不能够紧紧凭着孩子们现有的成绩和表现去否定部分现在仍处于学习困顿期的孩子。所以我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的体现,也是我们老师设身处地为自己的学生去努力思考的表现。 当我每一次走近教室,然后踏入教室的那一刹那,我的心里莫名的兴奋。一年的相处完全的把陌生的师生变成了如同亲密无间的亲人。或许有老师会疑问,这位年轻的老师和学生一起玩,一起疯,怎么一点老师的威严都没有。 其实不然。

在决定做老师之前,我有一段短暂的迷茫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但是自己最终坚定选择向光荣的人民教师这一职业努力着。于是我在龙虎塘实验小学存在了。谈起这两个月的教学,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对待的工作态度。 作为语文老师,我想还是谈谈语文课上自己的改变吧。 记得该校的顾校长曾经听过我两节课。第一次之后的反馈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顾校长说的“关注学生”、“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我一直在努力的思考,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关注学生”。之后的一段时间的教学,我都在认真的实践。我尝试过师生互动的多样性,比如我可以抛出一个有深度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小组思考之后,然后通过学生代表的发言和几个小组发言的综合,总结出最终思考的价值。我也尝试过很“蹩脚”的生生互动。这也是顾校长听过的第二节课,之后的反馈最深刻印象的是很别扭。这节课,我一直在尝试学生设疑,学生释疑。我把自己的角色由教师变成了主持人。一问一答之间,孩子们的差距显露无遗。孩子们的问题设置层次不同,当然回答起来难度也不一样。在课后的认真反思中,我总结了一句话:“教育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但是也是关注人的发展的过程。我不能一味的把知识灌输给孩子们,我应该学会在正确的道路上引导孩子们自主的探索知识的奥秘。” 也许,这就是新基础教育对我最大的感悟。 当然,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把自己置于学生之外的孤立位置。我一直认为,好的教师不是把书教得多么的好,而是教会孩子做人。我认为会做人的孩子,一定会有正确的思想。正确的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书心得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书心得“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还你一个奇迹”,教育家薛石峰一直推崇,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说过:“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断然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反对没有火花的使人呆滞的思想”。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他们自我发展之路。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主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更要陶冶学生情感、净化学生思想、完善学生品格,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健全地发展,使学生既具有诚信、宽容、坚韧等传统美德,又具有乐观、进取、开拓、创新等时代精神。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各种教材的目的性和适宜的学习领域。并据此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在研究教材的目的性的同时,还应研究该教材对学生参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社会适应等各个领域的影响和作用。 如果课堂气氛是严肃而紧张的,学生在极端压抑下学习,学生的参与意识被全盘否定,教师强迫学生学,学生完全丧失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这种做法导致学生逐步产生厌学情绪,师生之间的关系处于对立状态。表现为教师设置的问题无人举手回答,即使被提问的学生也因紧张回答不完整。 教师要开掘学生兴趣的源泉,要努力创造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尽量使用鼓

励的语言、亲切的目光,真诚地对待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设法消除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障碍,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敞开心扉,与老师尽情地交流,才会把学习当作自己的需要,主动积极地参与,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巧设情感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氛围中,他们的感知、想象、理解、分析等智力活动就会处于活跃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成功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应当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位置,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方法,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有了充分的学习实践,其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才会得到锻炼和全面提高。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1 与一本好书的相遇,是偶然,更是机缘,有幸拜读了徐洁老师的新书——《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 徐老师从课堂教学的内在教育使命,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到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演绎课堂精彩生成,再到巧用反馈评价提升课堂质量,”互联网+”时代变革课堂,显示着徐洁老师深刻的实践和思考。 读完之后,我心潮澎湃,幡然醒悟:课堂成全生命,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精彩的生成。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就要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堂上成全生命,用精美的故事情节包装45分钟,善于及时捕捉学生信息,并进行精心引导。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就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课堂上,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时光,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成全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语言: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真有成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课堂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要道法自然,要大道至简,要

大道归一……一句句,一字字,都荡涤着我的心灵,洁净着我的心灵。 一、真诚,发自内心 这应该是教师课堂评价的出发点,也应该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虚情假意,数行应付,这样的评价不但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弱化教育功能,矮化教师形象,淡化师生关系,一时应付却后患无穷,以诚相待,以心交人,真诚地评价学生,才能打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眼中有自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激情。 二、始终抱有期望 众人皆知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让我们对期望有了绝对善意的期待,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切尚未定论,教师的积极期望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催化剂,课堂评价将老师的期望信息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期望,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 三,紧扣教材不脱离文本的价值取向 新课程提倡多元化解读和个性化阅读,这必然导致学生的多元反映,但学生多元反应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教师在价值观的导向上无所作为是不可取的,教师既要给学生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又要对学生的学习反应进行点评引导。 比如在历史教学中,对历史人物、战争的分析,需要站在多个角度,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客观、公正的进行分析评价。所以说,在历史教学中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同时也不忘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

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射阳县初级中学王瑞玉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是叶澜教授“新教育基础”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现在全校正在推行课堂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作为参与改革的实验者之一,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也进行了外科手术式的整容与改造,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惑。下面将从“为什么将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还”以及“还存在哪些困惑”三个方面来阐述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收获与问题。 一、为什么将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命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以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传统的课堂教学认为课堂教学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有的教师始终认为自己上课在讲解的过程中提问学生或让学生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已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导性,我以前也是这样做的,但这其中存在很多问题,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 (一)课堂时间的分配上,教师占有的时间过多。例如我所教的初三数学,复习时知识点较多,以前每堂课首先在黑板上板书讲解,学生在下做笔记,一节课讲30多分钟,然后让学生做课堂检测,甚至有时候满堂灌。 (二)课堂空间上,教师在讲台上自我表演,没有和学生融合到一起。几乎每堂课,我们都口若悬河、眉飞色舞的讲解,学生只是成了“录音机”和“打字机”,机械的听和记,充其量只是回答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很少有时间自己动脑、动心、动情、动手、动嘴,学生参与不到课堂教学中。 (三)抹煞学生的个性,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独特感悟、自由联想、自由表达的个性。长久以来,并很可能在某些环境中持续下去,不少教师认为自己就是权威,教师所讲的就是标准答案,不去考虑学生的对于问题的不同做法或想法,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必须回答课本上或教师自己认为标准的答案,有时学生提出异议,不去解析或进行冷处理,只简单的要求学生记住答案就可。 (四)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尊严,特别是人格尊严和思想尊严。在我们有些教师的课堂上,学生毫无人格的尊严和思想的尊严,教师只把他们当成生产线上的产品,而不是活生生与教师平等的人,教师往往发号施令,一言九鼎,压制学生的思想,扭曲学生的性格。 显然,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我们采用上述一些传统的方法教学,教师花费较大的气力却不会有太大的成效,往往一个题型经过高三三轮复习做十几遍仍然不会,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还?” 二、如何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量时间不是听老师讲,就是听老师与其他同学一问一答的被动“听”课的局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我将自己的一些做法总结出来,以期获得同仁们指正。 (一)重视课前教学设计。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设计结构和弹性化的方案,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思路、目标、过程在课前就娴熟于心,不能简单的指望在课堂上靠自己的经验随机应变。教学设计既是一份教案更是一份学案。 (二)改变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传统关系,建立“教与学”的有机整体而不是将教与学分成两部分;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江西省永丰县君埠中学吴雪华 “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然而,走进课堂我们不难发现,仍然有许多教师放不开手脚,仍然扮演着课堂的主角,没能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如何把课堂真正归还给学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 观念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教师必须及时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老师教育观念的改革就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正确地引导老师转变教育观念呢?首先,教师要改变权威“统治者”的形象,自觉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其次,教师要树立“课堂属于学生”的这种意识,及时转变角色,把学生真正放在课堂主体的位置。再次,老师在课堂中要勇于将主动权转让给学生,要大胆放开手脚,相信学生自己的能力,让学生更好的展示自己。 二、转变教学模式 由于多年来采用“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一些教师短时间内跳不出旧有模式的束缚。孰不知,这种陈旧的模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教师必须大胆放手、大胆创新,彻底转变教学模式。时下,很多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个学校许多老师也在轰轰烈烈地探讨适合自己的模式教学。我认为用三

环六步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明确目标——自主探究——交流质疑——接受点拨——反思提升——运用自检的 过程,这一过程正好是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其中,自主预习、探究质疑及合作交流尤为重要,合作交流把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交流解决,小组内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将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融合在一起,更多地是引导学生而不是一味地灌输思想。这样,老师就将课堂的主体角色真真正正的还给了学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真正做到高效。 三、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 以前的教学课堂,教师在45分钟全是主角,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占用时间过多,学生却很少有机会动口、动手、动脑。这种满堂灌的教学存在弊端。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大胆放手,把充足的时间交给学生,少讲精练。我认为,自主学习时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阅读教学时给学生留足感悟的时间;合作探究时给学生留足质疑探讨的时间。 四、搭建展示平台,释放学生情感。 首先,教师努力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为学生展示消除顾虑和紧张感,让学生敢说。其次,教师创设情境,多种形式训练,让学生有话说,使展示异样纷呈。可以让学生展示朗读、背诵、讲解、小品、辩论、话剧、演讲、画画、书法等,不拘一格……这样,文本中个性解读在展示中生成了,质疑习惯在展示中养成了。

现在提倡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题

现在提倡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题,但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譬如:1:如果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可能完不成预期的教学任务。 2:也有可能有偏离原来的教学设计。请问大家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中学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新标准、新教材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虽然一轮课改已经结束,但是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我们得重新思考和重视一些问题,认真把握新课程标准,实施高效有序的课堂教学。 由于不同地区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知识发展水平不同,全国统一教材只可能提供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按适合各地区一般学生的情况来编写,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每一部分内容都能提供丰富的情境素材,即使提供了一定的情境素材,也不一定就适合每一个班的学生。 2012年我们贵州省高中新课改进入第二个年头,但是在课改怎么改?课程的大幅度调整,特别是容量大时间少让每一个老教师感到我们盘县二中是六盘水市的一所知名的 我们经常喊出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这一口号.然而,我们的课堂有多少是有效,高效的呢? 看完孔凡哲教授的<课堂教学策略与反思>第二节从有效活动时间反思教案的设计,深感自己的课堂教学存在很多不足.我们经常追求理想的课堂教学,但却没能静下心来精心设计每节教案,课后没能及时回顾反思自己课堂的教学环节及行为,更谈不上对教案的反思修改,没有高质量的教案,自然影响到了我们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高效性. 回顾平日的教学确实存在如下不足: 一、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独霸课堂。课上讲得太多,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太少、甚至没有. 学生没有消化理解的时机,教师也无法了解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对知识本身的传授和对德育知识的灌输时间分配不合理。新知识的传授和巩固复习时间分配不合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意识到了学生为什么出现倦怠、厌烦等不稳定情绪。做一名高效老师,课上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老师,我要从以下几方面调整我的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在时间分配上根据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调整,力求提升每一位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水平。

浅谈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浅谈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让我知道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如何培养,从哪些方面入手,这既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课题,也是我在近几年思考最多 的难题。我接下来从以下方面。 众所周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现在人们说的最多的话题。问题的关键不是提出一个口号,大家喊喊就行,关键是弄清楚:还什么,——时间、空间、主动权;为什么还,不需多言;怎样还,这才是关系到课堂生命力质量和效益的最大因素。因为新课程下的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自主发展的场所,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场所。为了使学生的自主性的精神、健全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因此必须而要真正成为一种探究、发现、创新、成功的体验的历程。我就此谈点个人的想法。 1、课堂准备:蹲下来,天地将更宽广 在《中国的孩子最需要什么——激情与梦想》一书中,有个学生家长在亲自参加集训后写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蹲下来做父母,因为这样父母就和孩子一样大了,看出去的天地是一样的。我对此大为认可,以为在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不妨蹲下来,把自己置于和学生同样高低的地位,这样看出去的天地会比较接近学生。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的最佳手段,在于培养学生在教师适时、适量的引导下,运用恰当的方法去主动认识客体,在认识客体中最终掌握方法去生成客观知识,再反作用于客体。基于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大可蹲下来,设身自己是学生,改传统的以“教”为核心的教学设计为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形成教与学的同步推进。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好学习方法的示范,设计有针对性地学法训练;在各个环节上指导学生,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方法要求,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主动(自主)学习作为认识思考的对象,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形成学习方法——掌握运用——强化迁移的链式结构。教师要以自己的经验为学生创设一个能让他们既激情洋溢的的场所,又是一个有着无穷新的奥秘的的天地,吸引着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渴望学习,渴望拥有知识。 2、课堂引导:在自由的天地,学会飞翔 要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意识、自主思维、自主学习。在这个目标下,首要的是必须结合学科特点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只有先有了一定的规矩,方圆也就画成了一半。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程序、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上进行预先指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学习规程进行基本的训练和初步的实践,进而再通过自己的新的认知时间来循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 己的学习方法。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这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怎样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是所有老师都在努力去探索的教学艺术。怎样将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还”一下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大家共同分享。 目前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的时间分配不合理。普遍存在课堂空间上,教师占用的时间偏多,教师在讲台上自我表演,口若悬河、眉飞色舞的讲解,学生只是机械的听和记,甚至是左耳朵听右耳朵冒,学得不如忘得快,造成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偏少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我是这样来安排课程的教与学的: 1、多用启发诱导式教学,引经据典或生活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拓展创意思维,让学生多动脑去思考。 2、多运用比较法,排比法,练习法,自主探究法,情境法,欣赏法等等有效的理论结合实际生活,实物或是图例范画,多种方法有比较的学习可以加深印象,有效提高理解力接受力。 3、多运用绘图的方式,演示或练习直观教学,既提高动手能力又提高审美能力,鉴赏水平,便于学生学习掌握和更好的理解。 (二)课堂氛围不够灵活生动,多数教师的活动只是局限在讲台上,即便走到学生中间亦只是走马观花,没有真正走到学生中间,在教室这个活动空间里,学生仍大多局限在自己的座位上,很难有表现自我的空间。我的课堂是这样来做的: 1、课堂期间,学生可以以组为单位,自由组合,必要时可下位组成圆桌会

议形式共同设计构思。 2、小组推荐亦可自我推荐,在黑板上展示个人设计构思思想。这样多是外向和平时基础较好的同学。 3、为避免以上2的问题,老师点名让同学畅所欲言发表意见见解或是创意构思。这样做的目的和好处是让优秀的学生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让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有了发言的机会,可以充分锻炼不同性格学生的应场,解题能力。 (三)当堂课的教学效果怎样,老师讲完课多是让学生自己练习,没有举一反三的考察学生对本次课的把握: 1、教师在和学生互动学习和巡视辅导时要做到全面掌握,掌握全体学生是否大多数对已学习的知识点是否已经理解、掌握? 2、对本堂课的知识点理解掌握的情况和应用的熟练程度程度怎样? 3、有多少人还没有真正了解本课知识点,没有掌握好本次课应具有的技法、技巧? 4、本次课大多数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做好以上几点,以便做到真正的全盘掌握,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更好的因材施教,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质量。 (四)让学生围绕教材的重点,发散式的思维,创新创意没有落到实处 很多的问题多是老师预设,学生照葫芦画瓢,机械地思考,机械的临摹,很多的问题多是老师预设,学生照葫芦画瓢,机械地思考,机械的临摹,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永远处于被动状态,不能主动的创新拓展。鉴于如此我的教学是这样的: 1、提出一主题,鼓励学生大胆创意构思,老师适当引导绝不固郅思想,天马行空任遨游。

真正把课堂四十分钟交给学生

真正把课堂四十分钟交给学生 在网上我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说的是山东省聊城市杜郎口中学课改初期的事,具体做法很让我不理解-----砸掉讲台、撤掉讲桌、四面按上黑板,教师在课堂上“封口”,0+45的模式,校长要求教师上课一句话不讲还要让学生学会,你说这不是难为人吗,这让教师怎么讲课呢,仔细体会一下才明白,这所学校之所以在全国这么有名气,也正是展开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果,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教师有原来的主角、主体、主宰、主讲、主演变成了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成为了平等中的首席。通过这个真实的故事,我就想这是个成功的教学范例,如何来体现在我的教学中呢,我现在还真没有上课不说话就能让学生学会的本事,但是至少我能够少说话啊,一节课四十分钟,教师说的多,相对给学生说的时间就少,而教师说的少,相对给学生说的时间就多,这应该是个很简单的道理啊,为什么以前就不用呢,于是,在数学课上我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读例题、去理解例题,然后直接去做习题,学生的水平差异是存有的,这样小组学习就真的发挥作用了,好的学生带差的学生,我就成了指导教师了,在课堂上走来走去走进学生中间,巡视学生,给学生批作业,我感觉课堂气氛明显的变了,变得实在了,我似乎没了展示的机会,倒是学生在课堂上吵吵闹闹的。 美国缅因州国家实验室关于“学习金字塔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的方法是学生教学生,学生对所教内容在两周后记住的平均率90%。我不禁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小先生制”虽然当时的情况有所不同,陶行知提倡“小先生制”,除了因为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之外,主要还基于他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通过“小先生制”的展开,使孩子们学得更加努力、更加自觉、更加扎实。“我们能够归纳出一条最重要的学理,这学理就是‘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来得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需要格外明白了”。所以看来让学生教学生不是老师为了讨轻松,从前辈的理论和实践中,和国外的实验室里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这种教学方式如果我们再不用,是不是放着捷径不走偏要走弯路呢,但是我想不能只让学习好的学生去教学习差的学生,而是要经常的让学习差的学生去教好的学生,这样才可能促动学生共同发展。在课堂上,我按照这个思路去设计小组学习,充分的让学生相互做“老师”,比一比哪个“老师’讲的更明白,感觉学生的思维真的很活跃。 在课堂上,只要是学生独立能学会的,对子帮扶能学会的,通过小组讨论能学会的,我都不教。我也希望通过我的“吝教”应该能培养出“勤学”的学生。但是,我现在最担心的是这样的课别人会认可吗。我以前有个同事,(现在不从事教育工作了)上课时候就是讲的特别少,特别注重学生自学,上课没有什么环

新编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大家知道,传统的教学过程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造成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情感性的缺失、创造性的缺失,泯灭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导致了“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现象的产生。新课程标准“以发展为本”,要求全体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为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体现这一本质性的特征,课改就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课改,就没有抓住根本,也就不能说已成功实现了新课程的改革。那么,作为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呢?首先,教师要善于转变教学理念。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教学活动的安排都应为了学生的发展。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评价都应以此为标准,看看学生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了怎样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引导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角色,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倾听学

生的心声,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当然,尊重学生并不等于放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现状、学习需求和发展可能,并据此对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或适当的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教学活动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任务之间的相互碰撞而获得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引导他们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搞好学习。 其次,教师要善于设置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在教学中,只有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和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才能愉快地教;作为学生,才能专心地学。那么,作为教师,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呢?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重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倾注慈母般的爱,使他们振奋精神,愉快学习。即使学生上课时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要批评,只用暗示、提醒或扼要提问,使其注意力集中。当教师课堂提问,遇到学生对问题答不上来或回答错误时,不要动辄大加训斥、冷嘲热讽,而应耐心启发,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并鼓励学生要勤于思考,勇于发问,不为其难,踊跃回答,对不骄,错不馁,从而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

精心设置问题,构筑高效课堂 如皋市搬经中学朱新梅 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教师辛苦,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难调动。这种授课方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是极其低效的。扭转这种局面需要教师精心设置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动起来,主动钻研、探究问题,从而获取知识,提升思维水平,陶冶情操。 课前知己知彼,设置问题方能有的放矢。教师深入研读教材,反复斟酌后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接着设计学案,考察学生一部分重点的语言基础知识的理解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情况。而后学生质疑。充分理解文本精髓和了解学生学情,可以加强课堂上问题设置的针对性,为充分利用好课堂做保障。 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精心编排设计问题的呈现顺序。作者的行文思路,或因有些带有较强的情感,思维的跳跃,在叙述的时候并没有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如若按照文本内容顺序推进,在理解方面会有难度。如《纪念刘和珍君》起始段,鲁迅先生抒发了沉痛的悼念之情,对反动派的愤怒之情,如若要求学生在未了解刘和珍其人、其事时去理解这种情感,无疑是要求学生建立空中楼阁,违背正常的认知规律。问题设置的程序应当为学生的学习铺设一级一级的台阶,引导学生拾级而上。问题设置时注意系统性和逻辑性,教师必须将自己理解的文本加以重组建构后设置问题,那样学生才可渐入文本学习的佳境。 问题的设置应当从小处,文本寻常之处入手,空泛、无趣的提问只能让学生生厌,磨灭学生学习的热情。设置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提问,教授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思维方法。寻常之处可以是动词、意味深长的句子,哪怕是文下的注解。《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为了让学生体会国民党反动派的残忍杀戮,我们可以让学生研究第五部分国民党射杀欣然前往许愿的学生的弹道曲线,学生可以看出早有预谋,极其凶残。抓住文本精彩传神的细节,深入的体会,可以将冰冷的文字复活。这样学生的情感、智慧、悟性,在咀嚼品味和表达中一次次得到激活,主人公的人性光辉也就发出耀眼的光芒。此种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培养一种缜密的思维,推敲的语言表达习惯,体会思考带来的快乐。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问题的设置应当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有一定的难度梯度,让不同思维能力水平的同学,各有所得。如《合欢树》的讲授:母亲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后来竟变成了一棵合欢树。思考母亲为什么要把路边的合欢树搬回家?她为什么没有搬其他的草或花?这个问题在文本中可直接找到,看似浅显,却包含着深刻的情感探究价值和文章表达方面的技巧。学生可以想到他想让残疾的儿子感到欢乐的气氛,是情感主旨的角度理解。抑或对应第一段,母亲其实是个爱美的女子,注意文本前后的勾连照应的角度。抑或写含羞草其实是写母亲这个人,美丽而不耀眼,坚强温柔。这里品味的表面上是树,实质上品味的是母亲真挚的爱,坚强的个性,其实是以物喻人。看似浅显的设问,不至于让学生有畏惧感,学生愿意去思考;有难度梯度的设问,通过学生的深入思考、合作探究,思维的碰撞之后,学生可以获得一种思维、情感上的互动,相对教师答案的直接呈现,学生将更易理解,接受,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精心选择诵读片段,引导学生诵读。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一门读的学科,只有想办法让学生读进去,才是真正的与文本的近距离,深层次的接触。选择那些情感蕴含比较丰富的片段,让学生思考如何诵读,包含感情,声调,重读,停顿等方面。在诵读之中,学生的知识、情感和思维获得了真正的提升与发展。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所能达到已经不是教师简单某个情感标签的词语所能够达到的一种程度,而是一种能够化进生命血液感悟,教师可适当的范读,采取不同形式的诵读训练,在不断的研读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情感的语文带来的快乐。

把课堂教学主动权交给学生——《题西林壁》课堂教学片段评析

把课堂教学主动权交给学生——《题西林壁》课堂教学片段评析 P>作者:黄萍课堂实录:师:现在大家出出点子,该怎么学习这首诗?生:可以通过看注释理解诗意。生: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义。生:还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师:请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诗意,可以自学,也可以找同伴合作。师:现在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收获,好吗?生:我知道第一二行的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陡峭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景色都不相同。生:我知道第三四行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貌,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生:这是我根据诗意画的画。师:自己理解了诗意,轻声把诗句读一次,想想:有什么疑问吗?生: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师:请刚才画画的同学把你的画展示出来,这是六个角度看庐山,老师请教大家:苏轼只在这六个角度看了庐山吗?生:他只选了六个有代表性的角度。生:“六”在这里是虚指。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试着用一句话说说图意。生: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生:每个角度,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师:那么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生:从多角度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生:从各个方位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生:全面的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师:看山如此,看事如此,看问题也一样。该怎么看问题?生:只有全面地看,才能看清事物真面目。生:只有多方位看,才能看清事物真面目。案例分析:《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首古诗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体现在: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悟道理时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层层深入,很有层次感。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

最好的课堂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有感 济南市历城区实验小学王克梅 与一本好书的相遇,是偶然,更是机缘。偶然,我在本真教育的公众号里看到徐洁老师出新书了,正当我想着如何得到一本签名本的时候,学校为每一位教师准备了一本,真是心想事就成。 徐洁老师是齐鲁师范学院副教授,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研究员,本真教育研究发起人和倡导者,是一位勇敢的课堂探索者,更是构建理想课堂的推动者。 《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是徐洁老师在2019 年九月的新书,里面共有九章,从课堂教学的内在教育使命,基于评价的逆向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到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演绎课堂精彩生成,再到巧用反馈评价提升课堂质量,"互联网+"时代变革课堂,一章章,一节节,一段段,一句句,一字字,无不显示着徐洁老师深刻的实践和思考。于是,我心潮澎湃,幡然醒悟—— 课堂成全生命,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精彩的生成。 在既平凡又繁琐的生活的每一天,是学生生命的每一天,更是我们生命的每一天。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要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堂上成全生命,它需要教师精巧的预设。如在教授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学习《四季》一课时,最后一个环节是想象说话,创作成诗。于是,我先让学生读全诗,说说诗歌的第一、二小节和第三、四小节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朗读后,明确了:第一、二小节是什么对什么说;第三、四小节是什么怎么样地说。然后出示了桃花和蜜蜂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话训练,在师生的共同思考中,一节小诗应运而生:桃花朵

朵,他对蜜蜂说:"我是春天。"然后我又引领观察图片和想象,学生就创作了这样的一节小诗:蜜蜂嗡嗡,他开心地说:"我是春天。"就这样,一幅图片,两种不同的语言训练就大功告成。最后,我播放了自己制作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的微视频,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就创作了很多成功的小诗,生成了课堂的精彩。如:邢恪伟的《四季》——树苗青青,他对燕子说:"我是春天。"∕太阳大大,他对大地说:"我是夏天。"∕苹果圆圆,他红着脸说:"我是秋天。"∕北风大嘴巴一鼓,他自豪地说:"我就是冬天。"如:邢曼舒的《四季》——燕子喃喃,他对池塘说:"我是春天。"∕大雨哗哗,他对庄稼说:"我是夏天。"∕树叶沙沙,他飞舞着说:"我是秋天。"∕雪花张开翅膀,他温柔地说:"我就是冬天。"再如:高传杰的《四季》——柳絮飘飘,他对花儿说:"我是春天。"∕知了声声,他对大树说:"我是夏天。"∕果实累累,他对秋叶说:"我是秋天。"∕白雪皑皑,他对大地说:"我就是冬天。"再如:《四季》——桃花红红,她对蜜蜂说:"我是春天。"∕小溪潺潺,他对知了说:"我是夏天。"∕果实累累,他对枫叶说:"我是秋天。"∕雪花飘飘,她对梅花说:"我就是冬天。"……于是,和学生一起徜徉课堂的我,深深懂得了: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就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课堂上,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时光,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成全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 课堂引领生命,是一种实践,更是一种教育的理想。 深度学习是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理解,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素养,调动学生的思维深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引领学生的生命成长,这是我的实践,更是我的理想。如在部编版一年级教材的实践中,学习《大还是小》时创设情境,引领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论文

把课堂还给学生 ------市第六届小学数学优质课听课有感 新干县逸夫小学周凤梅 “让课堂成为生命活力的主阵地”的呼号提出后,无数教师为之动 容。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成为孩子自由展现的地方,成为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家园,一直是我们的理想,也是课改积极提倡的。在优质课教学中,许多教师用全新的教育观念设计、组织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现在简要介绍令 我感受较深的两个案例片断。 案例一: 进行摸球活动体验: 1。学生随意摸,老师背着盒子猜颜色。 一学生上台摸一个,师:黄色,生:对。再摸一个,师:黄色,生:对。继续,师:黄色。生:对。(“啊!”学生佩服。) 师:老师厉害吧?为什么呀? 生:因为盒子里面装的都是黄颜色的球。 生:里面都是黄色球,摸出来的一定是黄球。 师:我们打开盒子看看吧。 生小结:盒子里都是黄色球,摸出来的一定是黄球。 师:这种情况是确定的。所以用“一定”来描述。 2。摸奖情境,规则:你从箱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如果是红色,就可以得到老师的奖品。 生一摸,蓝色,另一摸,蓝色,再摸白色,继续还是没有。(“哎……再来”学生不肯罢休)生:盒子里面没有红色球。 生:里面没有红色球,不可能摸出红色球。 生:对,一定摸不出红色球。 打开验证。 生小结:盒子里没有红色球,不可能摸出红球。 师:这种情况也是确定的,我们用“不可能”来描述。 师:如果想中奖,怎么办呢? 生:放一个红球进去。生:放2个红球…… 3.加入2个红球继续摸球。 师:猜一猜,能不能摸出红色球? 生:有可能摸出红球。 一生摸着,蓝色,再摸白色,继续摸出红色……(“啊呀!”学生试着自己的运气呢。)生小结:盒子里装有2个红球和几个蓝色白色球,摸出来球有可能是红色。 师:象这种情况是不确定的,我们就用“可能”来描述。 ……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我对《大纲》的认识归纳起来是三句话:培养能力是重点;搞好自学是关键;狠抓作文破难关。 一、语文是工具,掌握工具必须具备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在学懂语文知识的前提下,以培养能力为重点。 过去的语文教学老师只看着卷面成绩,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我感到:语文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工具”;语文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车间”;语言文字是车间加工产品的“零件”。为了确保“产品”的合格,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教学原则:上每节课前一定根据教材特点和单元重点明确:给学生为什么知识,训练什么能力及怎样训练。我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路子是:教师引导,提示规律、辅导探索、放手实践、抓住不放、反复训练。 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为了走出长期以来老师“扶一扶”学生“走一走”,老师“不扶”学生“不走”的识字教学误区。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训练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让学生取得识字的主动权:首先我让同学们过汉语拼音关;然后在新学期伊始专门上好两至三节培养学生识字能力的理论课。讲汉字的特点规律,讲自学汉字的方法,并进行具体辅导。我把识字方法归纳为六个字:点(点出生字)、读(读准字音)、记(记住音、形特点)、查(利用工具书查字义)、写(连词端正书写)、默

(自己默出所学生字)。经过一段独立性学习。学生完全养成习惯,不仅每篇课文中的生字学生完全掌握,就连课外阅读中发现的生字,学生也主动学习掌握。学生掌握了识字能力,学习兴趣高了,看书、作文的能力也相应提高。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项细致、复杂而艰巨的教学任务。这里仅就在课堂教学中,怎样阅读能力浅谈一些做法。 以《珍贵的教科书》为例。这是一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学生在阅读中经常遇见,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有教育意义的事,需要记叙下来。因此,我在备课时不仅确定在字、词、句、章方面要传授哪些知识,而且把培养阅读和写作这类记叙文的能力作为教学和重点。正如《大纲》上所说:“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和作文。” 那么怎样培养呢?我反复阅读、研究、思考找出这类记叙文的特点和规律,简略归纳为两点:1.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明白。2.在记叙过程时,要把重要的场面、中心话语写具体生动。教学时,揭示以上规律,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按以上两点自学,边阅读、边思考、边讨论,只用了一堂课,使学生既清楚、明白、深刻懂得了这篇文章,受到了教育,学到了知识,又初步培养了学生阅读和写作这类记叙文的能力。接着,我又用了一课时,叫学生根据老师归纳的两条规律,试分析“习作选”上的同类文章。由于学生手中有了“工具”,独立实践很快就把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搞清楚了。我又设计了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高爱玲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产生了令人担忧的现象,那就是在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刻意追求教学手段的新奇和花样的不断翻新,结果课上学生热热闹闹,课下难见实效。您看—— 一、案例描述 聪明伶俐的小虎,您一看就不会相信他“笨”。那为啥一见“单词记忆”这样的任务就头痛呢? 常跟小虎在一起的小龙,是小虎的老师,常常在一起做作业;您在说小龙比小虎聪明吗?结论别下得太急,因为,小虎也是小龙的老师呀:小龙对语法知识“一塌糊涂”,但小虎无论老师课堂精讲是还是看书自学,哪怕是同学课堂举两个对比例子,都就一眼看“明”了。 同样,玉宇对语音知识感到模糊,而皎皎又对一些意思相近的英语知识,总是感到模模糊糊、难以区分。 小竹同学由于说话怯场,常引得同学们的讥笑,在一些小组的活动中,经常拖后腿,招来组员的不满和责备,这令小竹很自鄙,渐渐他在英语课上不愿开口,即使英语老师让他发言,他也由于紧张不能顺利表达自己的想法。面队教师失望的表情和叹息声,小竹感到自暴自弃。 二、反思 如果用原来的教法上课,这几位小朋友就由于各种原因,而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班级内大约有近20%左右的学生近似于他们,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和学习难度的加大,这一比率会越来越高,甚至部分学生还会出现厌学情绪。使得英语教学中,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目前许多小学普遍存在班级学生过多的现象。考虑到教学进度,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一般很难顾及学习困难生;而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则受到教师的青睐,获得语言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多。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自制力一般都比较差,加之教师的忽视,导致他们的注意力游离于课堂之外,甚至产生自暴自欺的情绪。在公开课中,不少教师为了不影响授课效果,不愿意给英语学习困难生表现的机会,在平时这些学生似乎也的不到表现的机会,得到语言实践的机会越少,则语言运用能力越差,形成恶性循环年,在之后的英语学习学习中,这些学生不愿开口学英语,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更是一落千丈。这与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是背道而驰的。我们教师应该应尊重和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对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爱。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入手真诚的关心尊重他们,在课堂中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赏识,让他们或得学习的自信心与成就感。教师也充分利用部分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让他们在班级的英语学习中,起到带头作用,达到以优促差,使差转优。 针对这一现状,我校教师认真反思,解剖名师课堂,亲历杜郎口中学体验、感受,捕捉到了杜郎口课堂教学新模式,真正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三、实施对策 1、布置教室,学习杜郎口 我们的教室中,课桌一般也分组集中排列,以便使学生对面而坐;教室四壁我们是根据自己的有利条件,设置上各种彩面,并在彩面上设上日常(游戏/谜语/名人言/成语/歇后语)英语对话,彩面上有名人像、彩图……教室的这种布置方式,既可让英语教学“材”源茂盛,又有利于杜郎口教学模式中“预习交流”、“分组合作”、以及小组内“兵教兵”“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