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评估(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质量评估(一)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单元质量评估(一)
第一单元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据《春秋》记载,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官职)“授土”,司徒(官职)“授民”。对这一史实最恰当的解释是( )
A.周天子用最高礼节接待鲁国国君
B.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
C.鲁国国君的地位与周天子相似
D.周天子重视礼仪制度建设
2.(2012·山西学业水平测试)山西简称“晋”,源于历史上的(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王位世袭制
D.郡县制
3.(2013·湖州模拟)“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歌曲《国家》里的一段歌词,歌词中体现的“家国一体”的观念来源于( )
A.宗法制
B.君主专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
4.(2013·中山高一检测)周朝规定同姓不婚。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
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这样做,从政治角度看( )
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
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
D.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
5.(2013·汕头模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中曾引用谚语“主卖官爵,臣卖智力”来比喻君臣之间的关系。这说明( )
A.战国时期世袭制逐步被破坏
B.“家国一体”的局面开始形成
C.君臣关系实质是一种买卖关系
D.分封制下贵族政治关系稳固
6.右图是秦始皇,他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穿的
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这种服饰只有他和继承他地位的子
孙可以穿着。这突出说明( )
A.秦朝服饰丰富
B.秦朝注重礼仪
C.皇权至高无上
D.他对服饰很讲究
7.(2013·哈尔滨高一检测)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些官员( ) A.定期朝觐皇帝 B.监督监察百官
C.负责地方行政
D.拥有世袭权
8.(2012·山东学业水平测试)“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
(宰:地方官),据天下雄图……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肯定了(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公九卿制
D.科举制
9.学者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认为唐朝( )
A.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B.三省相互牵制
C.三省拥有最终决策权
D.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
10.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
A.宗法制得以恢复
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
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11.(2013·雅礼中学模拟)杜牧在《上宣州高大夫书》中说:“自去岁前五年,执事者上言,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熟于上耳,固于上心,上持下执,坚如金石,为子弟者,鱼潜鼠遁,无入仕路。”材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
( ) A.层层推荐 B.注重门第
C.唯才是举
D.打击贵族
12.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包含君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其中,中
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占绝对上风始于( )
A.秦朝
B.西汉
C.隋唐
D.北宋
13.(2013·沈阳高一检测)“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针对这种现象北宋采取的措施是( )
A.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B.地方实施“推恩令”
C.实行三省六部制
D.分割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
14.(2013·朝阳模拟)史料记载,公元1384年9月14-28日皇宫收到奏章1 160件,共计3 291件政务。“庶务丛集……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于是( )
A.立左右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设军机处参与军国要务
C.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D.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共议
15.(2013·安溪模拟)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公羊传·宣公元年》载有:“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16.(2013·湖南师大附中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源于周朝,并留下了很多相关记载:《致仕。”《礼记》记载:“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卿大夫致仕曰‘国老’,一般官吏致仕曰‘庶老’。”《周礼·王制》说:“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大学),养庶老于虞庠(小学)。”
材料二汉兴,官员欲致仕,须申请,说明缘由。致仕有二:一为老,二为病。告老告病,皆卑称“乞骸骨”。……元始元年,平帝下诏令“天下比两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三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
《通典·职官十五·致仕官》载:“大唐令,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五品以上上表,六品以下申省奏闻。诸文武选人,六品以下,有老病不堪公务、有劳考及勋绩情愿结阶授散官者,依。其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开元五年十月敕,致仕官三品以上,并听朝朔望。”
《唐会要》载:“旧制,年七十以上应致仕,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开元五年十月十四日敕,诸职事官年七十、五品以上致仕者,各给半禄。致仕官应物,令所由送至宅。三品以上,并听朝朔望。其年十一月,致仕官子弟无京官者,其在外者,听一人停官侍养。”
材料三神宗年间规定:“承务郎及使臣以上致仕,尝以战功迁官者,奉钱衣赐并全给;余历任无公私罪、事理重及赃罪,给半;因过犯若老疾体量致仕者,不给。非战功功状显著奏裁”“宰相以下并带职致仕”……
《宋会要辑稿·职官》载:“国朝,凡文武官致仕者,皆转一官,或加恩其子孙。”
《宋史·职官十·致仕》载:“文武官年七十以上不自请致仕者,许御史台纠核以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