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科版地球表面的地形优秀教案1

教科版地球表面的地形优秀教案1

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典型的地形地貌图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

五年级新居民学生家乡地形备注:贵州山地、华北平原、云南丘陵、云贵高原、皖西山地、川西山地、皖中丘陵【教学过程】一、引入1、展示杭嘉湖平原俯视风景图片,简单说说地形地貌特点。

(预设:非常平坦,少起伏,少山)2、出示各种地形的典型图片,请班里的新居民学生说说,你的故乡在哪里,故乡的地形和哪些图片最相似。

二、故乡的地形1、个别调整座位,确保每个小组有一个新居民学生2、新居民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故乡,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其他学生可有针对性地提问。

全组商定用合适的语言准确描述该地形3、交流反馈。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山顶圆)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海拔较高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山顶尖);4、教师补充介绍盆地、峡谷(1)出示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卫星图片,阅读吐鲁番盆地简介学生总结盆地地形特点——(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2)出示峡谷图片,了解峡谷地形(3)出示湖泊、海洋、河流的图片,知道这些也是地表形态3、了解家乡的地形。

(1)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图片展示浙江各种地形地貌(2)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说说自己的发现(3)教师小结: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嘉兴:杭嘉湖平原三、观察地形图1、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设计第一章:地球表面的地形概述1.1 地形的定义与分类定义:地形是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和地貌形态的总称。

分类: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1.2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适宜的盆地和平原地形有利于农业生产。

交通:山区地形险峻,交通不便,影响经济发展。

城市建设: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城市建设和发展。

第二章:平原地形的特点与分布2.1 平原地形的定义与特点定义:平原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相对平坦的区域,海拔较低。

特点: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水源丰富。

2.2 平原地形的分布与作用分布在世界各地:北美洲的中央大平原、欧洲的荷兰平原等。

作用:平原地形是人口密集区,有利于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

第三章:山地地形的特点与分布3.1 山地地形的定义与特点定义:山地地形是指地球表面起伏较大的地区,海拔较高。

特点:崎岖不平、气候垂直差异、资源丰富、生态脆弱。

3.2 山地地形的分布与作用分布在世界各地: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作用:山地地形有利于水能、矿产资源的开发,也是旅游和户外活动的好去处。

第四章:丘陵地形的特点与分布4.1 丘陵地形的定义与特点定义:丘陵地形是指地球表面轻微起伏的地区,相对高度较小。

特点:地势较缓、土壤贫瘠、气候多变、生态多样。

4.2 丘陵地形的分布与作用分布在世界各地:中国的丘陵地区、日本的本州岛等。

作用:丘陵地形适合发展林业和旅游业,也是城市建设的良好选择。

第五章:高原地形的特点与分布5.1 高原地形的定义与特点定义:高原地形是指地球表面海拔较高、边缘陡峭的地区。

特点:地势高耸、气候干燥、植被稀少、空气稀薄。

5.2 高原地形的分布与作用分布在世界各地:非洲的撒哈拉高原、南美洲的巴西高原等。

作用:高原地形有利于能源开发(如风能、太阳能),也是特殊生态系统和独特文化的保护地。

第六章:盆地的特点与分布6.1 盆地地形的定义与特点定义:盆地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区。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与课后反思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与课后反思

一、教案主题:《地球表面的地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2. 使学生掌握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学会利用地形图进行地形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点。

难点: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形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如山地对交通的影响、平原对农业的适宜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地形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展示讨论成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一幅地形图,并分析图中的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案主题:《地球表面的地形》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2. 使学生掌握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学会利用地形图进行地形分析。

八、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点。

难点: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九、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形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十、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与课后反思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与课后反思

《地球表面的地形》精品教案与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征。

2. 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地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的认识。

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地形的分布和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地形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形类型的识别与描述。

2.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地形的分布与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征。

2.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1. 地形类型的识别与描述。

2. 地形的分布与变化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的特点和影响。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调查、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图片,引发学生对地形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地形类型的识别与描述: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形的图片,让学生自主发现地形的特征,并能够进行描述。

3.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城市规划等。

4. 地形的分布与变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地形的分布和变化,让学生了解地形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形的特点和影响。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地形的观察和实践任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7.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情况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地形类型的识别与描述能力,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2. 评价学生对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理解,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小学科学3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

小学科学3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

小学科学3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小学科学3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1. 引言地球是我们所生活的地方,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对我们认识地球的结构和变化、探索自然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将帮助学生认识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形及其形成原因,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2. 学情分析本节课适用于小学教学,根据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认知特点,我们选择了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地球表面地形的认识。

3.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1) 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包括山脉、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等;(2) 掌握地质作用对地表地形的影响;(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思考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4.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特征;(2) 理解地质作用对地表地形的影响。

5. 教学准备(1) PPT课件:展示地球表面不同地形的图片;(2) 世界地图:用于学生观察和标注地球的地形;(3) 实验器材:用于演示地质作用对地形的影响;(4) 学生实验用具:放大镜、放大器、实验笔记本。

6.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全球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形。

询问学生是否认识地图上的山脉、平原等地形,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形是如何形成的。

【知识讲解】通过PPT课件,向学生介绍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特征,并讲解地质作用对地表地形的影响。

重点强调以下内容:(1) 山脉:由地壳板块的抬升和构造挤压形成;(2) 高原:由地壳板块上升形成,具有平坦的地形;(3) 平原:由河流泛滥和沉积形成,地势较平坦;(4) 丘陵:由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地势较平缓;(5) 盆地:地壳下陷形成,形成湖泊等自然景观。

【实验展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质作用对地形的影响,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

我们将用模拟地壳板块的砂堆,并利用扬声器震动地壳板块,展示地震、火山和地壳抬升等效果。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精选4篇)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精选4篇)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精选4篇)《地球表面的地形》篇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学生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教学点重: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风景照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小组讨论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灯片,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与课后反思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与课后反思

一、教案内容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种类及其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地形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到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种类及其特征。

(2)难点: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形的特点。

(2)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地形。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种类,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盆地等。

(3)地形特征讲解:分别阐述各种地形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4)案例分析:分析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5)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地形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6)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地形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 课后作业(1)绘制地球表面地形分布图。

二、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种类及其特征,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地形。

学生也认识到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重要影响。

2. 教学亮点(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片,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

(2)开展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结合生活案例,使地形知识更具实际意义。

3. 改进措施(1)在讲解地形特征时,可以加入更多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形的形成原因。

(2)在小组讨论环节,可以适当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讨论效果。

(3)在课后作业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对其他领域的影响,如生态环境、水资源等。

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种类及其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地形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到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1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案

3.1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案

3.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地球表面的五种基本地形: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

2.学生能够使用地形图上的颜色和图例来理解不同地形的海拔高度和特征。

3.学生能够理解中国地形的基本特点,并能举例说明中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别五种基本地形及其特征。

难点:运用地形图上的颜色和图例来理解地形的海拔高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地形图片、地形图示例)地形模型(或自制纸板模型)彩色笔、纸张(供学生绘制地形图)中国地形图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情境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壮丽风光图片(如平原、高山、盆地等),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脚下的地球表面有哪些不同的地形?”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3.1 地球表面的地形》。

二、新课讲授(20分钟)1.五种基本地形的介绍(结合多媒体展示)平原:低平而宽广,海拔200米以下。

展示平原图片,让学生感受其特点。

●丘陵:海拔不高,山顶浑圆,连绵起伏。

通过对比平原图片,让学生理解丘陵的特点。

●山地:地势高而崎岖,峰峦高耸,海拔500米以上。

展示山地图片,强调其高度和崎岖性。

●盆地:周围地势高,中间地势较低。

通过地形模型或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盆地的特点。

●高原: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海拔在1000米以上。

展示高原图片,如青藏高原,让学生感受其广袤和高度。

2.地形图上的颜色和图例●展示地形图,讲解不同颜色代表的不同地形高度。

例如,深浅不同的绿色表示海拔不同的平原,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到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等。

●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地形图上的图例,如蓝色表示海洋,蓝色的封闭图形是湖泊,蓝色的曲线表示河流等。

3.中国地形的特点●展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中国地形的特点: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举例说明,如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位于西部,而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东部。

小学科学精品教案: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精品教案: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种类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地形的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球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种类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地形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地形的特点及作用。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地形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准备地形模型或实物标本。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及评价标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新授:介绍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种类(如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并通过图片、模型或实物标本让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各种地形的特点。

3.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形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实例。

4.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形的特点及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地形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观察周围的地形,描述其特点,并思考地形对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在掌握地形知识方面的难点和疑点,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七、评价与反馈:1. 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对学生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地形知识的掌握程度。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 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各种地形的特点,加深对地形知识的理解。

2. 结合其他学科,如地理、生物等,探讨地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开展地形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进度安排: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本节课的教学进度,确保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连贯性。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地球表面的地形科学概念:1、知道地形包括高原、山地、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2、知道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1、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会看懂地形图。

教学难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

教学准备:含有典型的地形地貌图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地形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喜欢科学课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探究一节科学课好吗?2、认识地形地球仪:今天科学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生:地球仪)这个地球仪就是人类生存的浓缩的地球。

、(板书地球)提出问题:地球表面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引导学生发现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要珍惜陆地资源。

)3、为了便于大家观察,我们一起来观察世界地形图。

这张图片给我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同?(生:这张图片是凹凸不平的。

)地球表面是平整的吗?(不是,是凹凸不平的。

)4、提示课题:在我们地球的陆地表面这种凹凸不平的状态就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各种什么?(生:地形)(板书:地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

二、进行探究,认识地形1、地球表面到底有哪些地形呢,我们先仔细观察一组图片,看看你发现地球表面的哪些地形?2、学生观察发现(看ppt上的图片)学生汇报,其他小组同学根据教师课件演示的图片进行补充,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及时归纳。

(板书学生的内容)3、这些是我们刚刚从图片中发现的地形,当然,地球表面的地形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了解一下地球表面常见的五种典型地形。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图片)4、认识五种地形。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与课后反思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与课后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地球表面的地形》2.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2) 使学生掌握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点。

4. 教学难点: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6. 教学准备:地球地形模型、图片、案例资料等。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地球地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地形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

3. 课堂讲解:(1) 讲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2) 分析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每组选取一个案例进行分析。

5.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结合案例,探讨如何利用地形优势,改善人类生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形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三、课堂练习1. 根据地形特点,判断下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1) 华北平原:__ (2) 喜马拉雅山脉:__ (3) 四川盆地:__ (4) 亚马逊雨林:__2. 分析地形对下列地区人类活动的影响:(1) 北京市:__ (2) 成都市:__ (3) 迪拜:__ (4) 马丘比丘:__四、课后反思1. 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了解了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掌握了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部分学生在案例分析时,对地形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把握不够。

3. 针对课后练习,学生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但部分学生在判断地形类型时,仍存在一定困难。

4.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标题:探索地球表面的地形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和形成原因;2.学习并能够识别各种地形类型,如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比较地形的能力;4.激发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增强地理意识。

二、教学内容1.地形的定义和特征;2.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的概念、特征和分布;3.地表产物与地形形成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1.学习地形类型的定义和特征,并能进行识别;2.了解地表产物与地形形成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与步骤1.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世界各地不同的地形图片,引发学生观察和思考;-由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家乡或周边地区的地形特点,激发他们对本话题的兴趣。

2.知识讲解与学习:-通过多媒体展示地形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对地形类型有初步了解;-分别介绍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的概念、特征和分布情况,以图片和实例为辅助;-引导学生模仿教师识别和描述地形特征。

3.合作探究:-将学生分组,分发地形图和地形描述卡片,让每组学生互相展示地形图并描述特征;-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交流,共同完善各自对地形的理解;-老师进行适时指导,鼓励学生用地理术语进行描述。

4.巩固与拓展:-根据学生对地形的初步认知,进一步探究地表产物与地形形成的关系;-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和总结地表产物对地形的影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尝试解释某些地形的形成原因。

五、作业与评价1.作业要求:-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识别和描述多张地形图片的特点;-要求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或地理书籍,收集相关地形的例子,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2.评价标准:-正确识别和描述地形的特征;-准确解释地形形成的原因;-学生对地形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六、延伸拓展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卫星图像,研究世界各地的地形特征,并设计小组研究项目,深入探索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城市规划和农业发展的区域选择等。

以上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并培养他们观察、描述和比较地形的能力。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地球表面的地形》学科领域:地理学科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特点;2. 掌握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 能够运用地形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地形模型、地图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 利用实地考察、调查访问等方法,增进学生对地形的认识;3. 学会使用地形图,提高地理信息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2.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探究的精神;3. 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特点;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地形图的识别与运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地考察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地形特点,引出本课主题。

2. 知识讲解(1) 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2)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工业、城市分布、交通等;(3) 地形图的识别与运用。

3. 实例分析以我国地形为例,分析地形对我国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形对当地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6. 作业布置(1) 绘制我国地形分布图;(2) 调查访问当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以便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改进。

七、教学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地形知识的掌握、地形图的绘制、实地考察报告等。

八、教学拓展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如山地灾害、冰川融化等,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2.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1.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山脉、海洋灯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我们看到过的地形(一)旅游图片欣赏(将台湾旅游图片以课件展示并讲解)师:老师在2010年的夏天到台湾旅游,和同学分享当时看到的美丽景色。

1.阿里山:同学们是否听过那首歌曲《阿里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这就是阿里山,海拔为2216米。

由于是山区,树木茂密,到处都是高耸入天的大树,气候温和,就算到了夏天依旧凉爽,是人们的避暑胜地。

而阿里山的云海更是台湾著名的八景之一。

2.日月潭:从高大的阿里山到海拔为748米日月潭,又是另一番景象。

日月潭是高山湖泊,同学们在课本或是课外书中应该有了解很多关于日月潭的知识,也是台湾的八大奇景之一。

3.垦丁国家公园:来到垦丁国家公园,能够面临太平洋,欣赏太阳一点一点在从海平面落下去。

师:你能说出在老师介绍的这里美景中,出现了哪些地形?你到过同样地形的地方游玩过吗?向大家介绍,或者描述后让大家猜猜是什么地形。

(板书)(二)宁德地形师:同学们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宁德,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呢?思考,它们属于哪种典型的地形吗?1.嵛山岛:闽东第一大岛,全国最美海岛之称,最高处海拔541.3米。

在海拔200米处有两个一大一小的湖泊,有“海上天湖”的美誉。

2.太姥山:挺立于东海之滨,主峰海拔917.3米。

宁德福鼎。

(三)福建地形师:在把范围扩大到整个省,又有哪些典型的地形?1.武夷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550千米,海拔1000米左右。

第1课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1课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激趣导入导入语: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川秀丽,下面我们要通过一段视频来欣赏,请大家找找看视频中有哪些我们上节课学习过的地形。

(播放视频)1.提问:(1)你看到了哪些地形?(2)你最喜欢哪种地形?(3)你们想设计自己喜欢的地形吗?2.引出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一起来设计地球表面的地形。

(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球地形我设计)二.亲历探究,获取新知(一)确定探究方法1.师:如果利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地形,大家可以选择什么样的软件?2.学生交流讨论。

3.确定运用LEGO搭建3D地形图。

(二)制定探究方案1.小组制定研究方案(1)师:你打算用LEGO软件搭建什么地形图?请小组讨论,并填写是记录单中的第一和第二项内容。

(2)小组汇报2.教师温馨提示:(1)尽可能选择多种形状的积木,将地形搭建得更精细;(2)可以选择不同颜色的积木区分地形中的不同元素;(3)搭建完成后,将作品命名为第几小组,保存到桌面上《地形图》的文件夹里,并填写记录单的第三项内容。

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1

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1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三单元第1课。

学情分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进行探究学习。

倡导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地形包括高原、盆地、丘陵、山地、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湖泊、峡谷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河流、海洋、湖泊、峡谷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进而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探究的兴趣。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黏土。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用课件展示不同的风景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请学生猜猜课件上的图片各是什么地形?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地形类型,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并了解它们的特点。

学生能够通过地图、图片和实际观察,描述地球表面地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

增强学生对地球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常见地形类型的特点和识别。

地球表面地形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理解地形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形模型、地图、图片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片,如雄伟的山脉、广阔的平原、起伏的丘陵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二)讲授新课1、地形的概念简单介绍地形的定义,即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

2、常见地形类型(1)山地展示山地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山地的形态特征,如山峰高耸、地势陡峭等。

讲解山地的海拔一般在 500 米以上,起伏较大。

(2)平原呈现平原的景观图,让学生感受平原的开阔和平坦。

说明平原的海拔一般在 200 米以下,地势低平。

(3)高原播放高原的相关影像资料,引导学生注意高原的顶部较为平坦,边缘陡峭。

强调高原的海拔较高,一般在 500 米以上。

(4)盆地利用盆地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盆地的四周高中间低的特点。

(5)丘陵展示丘陵的图片,指出丘陵的海拔在 200 500 米之间,地势起伏相对较小。

3、地形的分布结合世界地形图,向学生介绍不同地形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例如,山地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处,平原多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沿海地区等。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表面的地形》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地形的基本特征,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描述和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地形现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对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地形的了解可能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帮助他们建立地形的基本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地球表面的五种基本地形,了解各种地形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和分析,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增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表面的五种基本地形的识别和描述。

难点:地形特征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形图片和模型,用于展示和讨论。

2.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地形案例,用于分析和解释。

3.划分学生为小组,每组选定一个地形进行研究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地形。

提问:“你们认为地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展示五种基本地形的图片和模型,分别是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每种地形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定一个地形进行研究和讨论。

要求学生用所学的地形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形案例,如家乡的地形、旅游景点等。

4.巩固(10分钟)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自己组的研究成果。

其他组的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提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建筑、交通等。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地形图,让学生了解中国及世界地形的大致情况,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从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知道些什么,关注什么,困难在哪里等。

为单元后续课文的教学做好铺垫作用。

【具体环节设计意图】1.初步感知地形特征师:(示照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能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生:(学生猜测说)师:你是如何感受到的?生:(说自己的想法)师:这些地形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生:(思考、议论)师:你能说说它们的地形特点吗?生:(学生回答)师:小结,并简单说明一下。

【本环节设计意图:从照片中的情景来初步感知说说地形。

】2.初步探索地形特点师: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呢?把你认为最欢地方的照片介绍给同学们和老师。

注意,说出去过地方的地名,有什么特点,知道是什么地形吗?生:各小组讨论,相互说。

生:小组汇报(说说去过的地方)师:小结,对学生说得不够准确的地方进行纠正。

【本环节设计意图:进一步知道地形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初次感知到地形的简单类型,并能初步概括出地形的特点。

】3.进一步深入探究地形特点师:刚才我们初步感知了地形的特点,那地形到底有哪些类型呢?生:学生探究讨论(综合小结)。

师:补充介绍地形地貌特点,(出示相关课件和图片)。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叠嶂;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师:你知道上面不同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生:(猜测)师:小结,地形图是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

(示课件结合讲解)地形图常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高度的地形,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蓝色的封闭图形是湖泊;蓝色的曲线表示河流。

师:小组观察中国地形图、世界地形图、地形地球仪,并认真做好观察记录,生:小组观察,生:小组汇报。

小学科学教案: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案: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类型及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地形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利用图片、模型等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地形。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

2. 各种地形的特点。

难点:1. 地形类型的识别与区分。

2. 地形特点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教师资源:1. 地形图片、模型等教学资源。

2. 地形分类及特点的相关资料。

学生资源:1. 笔记本、彩笔等记录工具。

2. 小组合作学习准备。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多样性。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表面都有哪些地形吗?”Step 2:探究地形分类1. 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片,总结各种地形的名称。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各种地形的特点。

Step 3:学习地形特点1. 教师展示各种地形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地形特点。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各种地形的特征。

Step 4:实践与应用1. 组织学生进行地形分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观察、描述地形的能力。

Step 5: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五、课后作业:1. 观察周围的地形,描述其特点,并绘制一幅地形图。

2. 收集有关地形的资料,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识别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其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讨论等方法,深入了解地形的形成和变化。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地理科学产生兴趣,关爱地球,珍惜资源。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表面的地形》
一.授课教师:蒋珏
二.教材内容: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第1课
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教科版五上《科学》教材“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从单元内容编排结构来看,本课内容具有总起作用,教材内容的安排:大致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

本课是学生初步认识地形图的一课,让学生通过实际图片再到地形图的一个过程,从而初步认识观察地形图的方法,同时这样的观察又是开放的、具有探究性。

本课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我们所看到过的地形,这一活动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回忆去过地方的地形来相对应说出这一地形特点的地貌特征,这一认识从实到形;第二、观察地形图,这一活动步骤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进一步观察地形图来了解我国地形结构和地球表面地貌特征状况。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2.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每小组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地形地貌图片、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课件。

(五)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整体过程设计】
1.从图片引入,让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认识说出地球表面就是由这样一些地形组成的,这些地形形成地球表面的地形,出示课题。

2.提出探究目标,地球表面的这些地形能否给它一个名字呢?
3.认识地球表面地形的结构特点,具体诠释地形特征划分标准;
4.探究了解地球表面特征具体状况;
5.深入探究地球表面特征;
6.收集相关地貌的照片和资料。

【整体设计意图】
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教学活动从交流教师所提供带有典型地形的照片开始的,通过教学让学生从中了解什么是地形,了解平原、山脉等常见地形的特点。

还将通过观察地形图,让学生了解中国及世界地形的大致情况,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从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知道些什么,关注什么,困难在哪里等。

为单元后续课文的教学做好铺垫作用。

【具体环节设计意图】
1.初步感知地形特征
师:(示照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能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
生:(学生猜测说)
师: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这些地形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生:(思考、议论)
师:你能说说它们的地形特点吗?
生:(学生回答)
师:小结,并简单说明一下。

【本环节设计意图:从照片中的情景来初步感知说说地形。


2.初步探索地形特点
师: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呢?把你认为最欢地方的照片介绍给同学们和老师。

注意,说出去过地方的地名,有什么特点,知道是什么地形吗?
生:各小组讨论,相互说。

生:小组汇报(说说去过的地方)
师:小结,对学生说得不够准确的地方进行纠正。

【本环节设计意图:进一步知道地形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初次感知到地形的简单类型,并能初步概括出地形的特点。


3.进一步深入探究地形特点
师:刚才我们初步感知了地形的特点,那地形到底有哪些类型呢?
生:学生探究讨论(综合小结)。

师:补充介绍地形地貌特点,(出示相关课件和图片)。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叠嶂;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
【本环节设计意图:比较科学地对地貌进行分类,引出地形类别,并知道地球中各种地形类别的特点。


4.了解更多的不同地形
师:针对以上介绍,哪说说我们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
生:(讲述家乡地形特点)
师:出示一些家乡地形照片和课件,让小组同学交流形成共识,填表板书。

接下来各小组把自己小组内同学所带的照片进行组内交流。

生:开展组内交流、讨论,并完成表格。

家乡地形报告单
师:小组汇报交流结果,让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各小组的成果。

生:小组汇报。

师:小结,我们知道的地形有哪些呢?
【本环节设计意图:从初步感知——猜想认识到地形类别——进一步认识地形类别的过程。

】5.初步认识地形图
师: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带来的照片,哪这些地形照片就能代表我们国家的地形了吗?生:停顿,沉思。

师:我们有什么时候办法能了解到更多的地形,以至于整个地球的地形,你们有什么办法吗?生:(猜测)
师:(出示中国地形图、世界地形图、地形地球仪)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认识它们吗?
生: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地球仪。

师:是吗?准确地说,这是中国地形图、世界地形图、地形地球仪。

【本环节设计意图:内在的转化,从简单的地形转到地形图。


6.深入认识地形图(重、难点)
师:仔细观察,这三种地形图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颜色不同)
师:你知道上面不同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生:(猜测)
师:小结,地形图是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

(示课件结合讲解)地形图常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高度的地形,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蓝色的封闭图形是湖泊;蓝色的曲线表示河流。

师:小组观察中国地形图、世界地形图、地形地球仪,并认真做好观察记录,
生:小组观察,
生:小组汇报。

师:示课件小结,从地形图可以知道:中国地形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都存在,并重点说明我国各种地形的位置所在;地球地形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和比例,及陆地上各种地貌的组成说明。

【本环节设计意图:懂得了不同地形类别如何在地形图上表示出来的方法,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要让学生对不同的颜色认识要到位。


7.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知识
师:关于地球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
生: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小组汇报。

(教师要尽量启发学生多讲,可以是地球形成方面的知识,也可以是地球表面山脉或海洋知识都可。


师: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作用它发生变化的?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继续研究。

课后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的资料,并最好有图片说明。

【本环节设计意图:深入探讨,举一反三让学生进一步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状况。


四.试教体会:
1.注重单元结构是备课的关键
本节课是《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一课,从本课教学可以知道:本课教学有着总起的作用,它为单元中下面的课作铺垫的,对于本课的教学如何去组织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还是地球家园它们都是由各种不同地形地貌结构组成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为什么在教学中我们要提到不同地方的地貌结构呢?这就为本课也为下面的课埋下的伏笔。

2.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迁移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知识信息大量涌现,而且翻新很快,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能够做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然而,尽管迁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迁移的发生不是自动的,它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根据以上迁移理论,我们在教学中要进一步明确有关条件,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迁移。

学生的知识都来自于实践,本身的经验又并不丰富,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本课教学中学生对地形从感知认识角度,他并不懂得地形还有怎么些类别,要让学生知道地形地貌状况,只能依靠实际图片来认识,然后从图片中的地形转化为地形类别的概念,从而获取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