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2.1.1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2.1.1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课题: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提供者:单位:一、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活环境和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基本特征,如藻类的简单结构、苔藓的无根特性以及蕨类植物的复杂结构等知识点。

同时,也涵盖了这些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策略及其对生态系统的贡献。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培养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实验观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并区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理解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2)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发散思维、问题提出、分析推理等科学探究能力,并增强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环保意识。

(3)学生能够表达对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生存状况的关注,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观察比较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资料分析法四、教学重点及难点(1)理解并掌握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基本形态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关系。

(2)深入探究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在观察、实验、探究、合作交流中综合运用多种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五、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二次备课一、藻类植物的学习(1)引入情境,激发兴趣教师活动: 开始课程前,利用CAI课件展示一系列美丽的水体景观图片,包括清澈的溪流、广阔的海洋,以及一些特写的藻类植物图像,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认出这些水中生活的植物是什么吗?它们的生活环境和我们常见的陆地植物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 观察图片,积极思考并尝试回答老师的问题,分享自己对于藻类植物初步的认识和疑问。

(2)生活环境与形态特征探索教师活动: 播放藻类植物生活环境的录像片段,展示水绵、海带等典型代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藻类的生长环境和形态特征。

生物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二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教案)

生物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二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教案)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第一章藻类与植物的类群第一节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基础主干梳理一、植物的类群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可分为: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二、藻类1.结构特点和生理特征: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几乎全身都可以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藻类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简单的生物。

2.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连线):三、苔藓植物四、蕨类植物1.结构特点:有根、茎、叶的分化,有专门的输导组织。

2.与人类的关系(把字母对应填写在横线上):a.卷柏b.蕨c.满江红d.古代蕨类(1)食用:b(2)药用:a(3)绿肥、饲料:c(4)煤:d【归纳提升】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比较类群藻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代表植物水绵、海带葫芦藓、墙藓肾蕨、满江红生活环境大多生活在水中潮湿的陆地等阴湿的陆地等形态结构无根、茎、叶的分化有类似茎、叶的分化,根为假根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运输物质的输导组织繁殖方式孢子生殖共同点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辨易错】1.海带的可食用部分是叶状体,不是叶。

2.并不是所有的蕨类植物都生活在阴湿的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水中,如满江红。

3.易错字词书写:蕨.类______苔藓..______孢子囊.____微情境假如你在北半球的森林中迷了路,你如何借助苔藓植物的分布辨别方向呢?提示:苔藓植物生长在阴湿的环境中,长有苔藓的树干为背阴面(树的北侧)。

【拓视野】孢子生殖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在温度、湿度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够萌发长出新的个体。

素养分层评价【基础演练】知识点1藻类1.“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描述了下列哪类生物大量繁殖后的自然景观(A)A.藻类B.苔藓植物C.蕨类植物D.种子植物2.海苔是小朋友们喜爱的食品,主要原料是条斑紫菜。

条斑紫菜与石花菜属于同一类植物,下列关于条斑紫菜的叙述正确的是(D)A.紫菜依靠根固定在海底的土壤中B.人们食用的主要是紫菜的叶C.紫菜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D.紫菜没有根、茎、叶的分化3.李红同学在观察水绵时,做了下面四条记录,有关叙述正确的是(B)A.水绵细胞中没有液泡B.水绵是一种绿色丝状的植物C.水绵的叶绿体呈球状D.水绵是多细胞藻类,有根,无茎、叶4.藻类用途广泛,下列不是藻类用途的是(B)A.能为鱼类提供饵料B.藻类呼吸会消耗大量氧气使大气中氧气含量降低C.可提取褐藻胶和碘,可供药用D.海带、紫菜可食用知识点2苔藓植物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诗句。

2.1.1 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2.1.1  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第一章藻类与植物的类群第一节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教学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及生活环境,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规律。

2、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课本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关注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生产环境及状况,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2、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爱护环境的观念。

教学准备:课前采集一些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到学校。

教学设计一、导入1、清洗干净的鱼缸换水后,放在温暖有光的地方,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鱼缸的水变绿了,这是藻类形成的。

这些藻类是怎么形成的?它们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特点?2、在农村,到处可见的鱼塘,随着时间的推移,鱼塘里的水也会变得绿油油的。

这也是藻类形成的。

二、新授1、藻类,请大家展示自己课前带来的,看看哪些是藻类,你们主要是在哪里采集的?⑴藻类的分布,主要分布在水中,鱼缸里会长出藻类,江河、湖泊、池塘里更是生活着无数的藻类;舌尖上的藻类也很多,如海带、紫菜等。

⑵藻类的分类藻类的数量繁多,形态多种多样。

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颜色多种多样。

①常见的淡水中的藻类:水棉、新月藻、鼓藻、栅藻、金鱼藻等。

②常见的海水中的藻类:海带、紫菜、裙带菜、石莼、鹿角菜、马尾藻、石菜花等。

不管是海水藻类,还是淡水藻类,有的固定在河床上,有的固定在海床上,也有的是漂浮着的。

即使是固定在河床上或海床上的藻类,如果把它们拔起来,任由它们飘在水中,也能存活。

说明什么?(藻类不只靠“根”获取水和无机盐)⑶藻类的特征①藻类的细胞中一般都含有可吸收光能的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②结构特征:多数藻类生活在水中,几乎全身都可以直接从环境中吸收水和无机盐,它们没有专门的吸收和运输养料以及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藻类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简单的生物。

2024年秋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第一节 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2024年秋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第一节 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
第一章藻类与植物的类群
第一节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一节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藻类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藻类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简单的生物。

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
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在这些器官中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

同苔藓植物一样,蕨类植物也是不结种子的植物。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知识与农村生活较为贴近且知识点明确,知识内容相对较容易理解,农村生物教学资源丰富,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让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自主性的构建知识,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又能充分领略大自然的奥妙,体会它们的神奇和美丽,也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进行野外实地教学,安全是我们预先要考虑周全的问题。

针对农村中学的学生大多偏于胆小不善表述的特点,让他们尝试自己充当小老师上台讲述,既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又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七年级的学生特别是农村校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还比较弱,教师要预先务设好一些人选,在没有人愿意主动当“小老师”的情况下,可采用提名推荐。

另外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问题的预设,特别是农村学生对蕨类植物的药用了解较多,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

作为农村中学如何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调动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改变生物学学习方式,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是作为一名农村生物教师要不断积极探讨和思考的课题。

人教版(2024)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教学设计课题:《藻类、苔藓和蕨类》科目:初中生物学年级:七年级上册版本:人教版(2024)课时:2课时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藻类、苔藓和蕨类”是人教版(2024)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第一章《植物的类群》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点以及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对这三类植物的学习,学生将对植物的多样性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学习植物的分类、进化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对植物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植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常见植物的名称,但对于植物的分类和不同类群植物的特点缺乏系统的了解。

七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观察和探索新鲜事物,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设计理念本节课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建构。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同时,注重将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生物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特点。

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标本或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尝试比较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不同,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认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点。

《藻类和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教学设计

《藻类和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教学设计

《藻类和苔藓植物、蕨类植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或标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通过比较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难点(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与生活环境的适应性。

(2)观察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或标本,准确描述其形态特征。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活环境、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等知识,使学生对这三类植物有初步的了解。

2、观察法组织学生观察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或标本,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这三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异同,帮助学生理解这三类植物的进化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4、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或标本,如海带、紫菜、水绵、葫芦藓、墙藓、肾蕨、满江红等。

(2)多媒体课件,包括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实验器材,如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滴管、清水等。

2、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相关内容。

(2)收集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资料。

藻类苔藓蕨类植物教案

藻类苔藓蕨类植物教案

藻类苔藓蕨类植物教案篇一:藻类苔藓蕨类植物教案第三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 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关注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

能力目标:通过对三种植物的观察学会观察合和研究生物的一般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绿色植物的情感,进而发自内心的热爱生物二、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板书: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藻类植物二、苔藓植物三、蕨类植物篇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张明伟《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青岛第四十九中学张明伟[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材简介]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生物之一,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包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极为密切。

本单元从生物圈的角度扼要介绍绿色植物的类群、形态、生理和分布。

特别重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人类的关系。

对于本章知识,学生应通过观察与思考、实验、讨论等活动获得。

增加学生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绿色植物的情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和人类的作用。

3.通过自主探究、动手观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观察、独立思考、资料分析,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生物圈中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保护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3.1.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3.1.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2.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对实验操作和观察有一定的基础,但在细致观察、准确描述方面仍需加强。
3.思维方式逐渐从具体向抽象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从具体的生物现象中抽象出概念和规律,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4.团队合作意识逐步形成:学生在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活动中,能逐步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如何保护这些植物及其生活环境?
(3)这些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体内无输导组织,对空气湿度敏感,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3)蕨类植物:具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能产生孢子繁殖后代,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观赏价值。
2.设计意图: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方法目标: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如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态环境的情感。
(1)通过学习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使学生感受生物的多样性和美丽。
(2)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蕨类植物:能解析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如具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能产生孢子繁殖后代等。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生物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生物新课标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生物和生物圈”、“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基础上,让学生了解生物圈中的植物类群,教材内容在编排上遵循从细胞到个体再到群体、从微观到宏观的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材根据植物不同类群的繁殖特点和分类地位,将本章内容分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两节,因此学习《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节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同时也为今后的“光合作用”、“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分类”、“生物进化”等教学奠定了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初中生物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节课各个环节的知识结构相似,通过“生活环境──形态结构──与人类关系”这一主线将教学内容联成一体,教学内容与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紧密相联,
[学情分析]
对农村的学生而言,绿色植物是生活环境中常见的,即使是藻类、苔藓和蕨类这三类低等植物,他们也不陌生,但是对于它们三者之间在形态和结构上有什么不同,与人类的关系如何却了解不多;再者,七年级学生刚接触生物学不久,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都需进一步培养和改进。

因此,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农村乡土资源,让学生学之有物,进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将是本节教学的一大重点。

[设计思想]
按照课标“呵护好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生物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生物知识,树立开放的课程资源观念”这一要求,针对本节教材内容和农村学生的特点,本课教学采取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从大自然中来,到大自然中去”,体现乡土特色。

通过“课前采集──教师引导──实地教学──学生自学”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们在“观、思、探、读、讲、练”的课堂结构中轻松掌握基础知识,充分感受生物科学的无穷乐趣,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实验观察、自主探究、分析比较、提出问题、综合归纳、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生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爱护绿色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突出生物圈中,不同环境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
基本特征。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对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不同绿色植物的理解。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教法选择]
直观教学法、推理法、类比法、观察法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资源利用]
1、学生准备
(1)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观察各种绿色植物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并采集一些实物标本。

(2)搜集一些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方面的资料。

2、教师准备
(1)泡涨海带、紫菜,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

(2)制作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附:练习题
1、属于单细胞的藻类是()
A、衣藻
B、水绵
C、海带
D、紫菜
2、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是()
A、苔藓植物
B、蕨类植物
C、藻类植物
D、种子植物
3、某种植物体已经具有根、茎、叶的分化,但是不结种子,它应该归为()
A、苔藓植物
B、蕨类植物
C、种子植物
D、藻类植物
4、最容易找到苔藓的环境是()
A、向阳潮湿、无污染
B、背阴潮湿、无污染
C、背阴潮湿、有污染
D、向阳干燥、有污染
5、下列植物中植株比较高大的是()
A.衣藻
B. 墙藓
C. 葫芦藓
D.胎生狗脊
7、_______植物具有假根;__ _植物的茎大多横卧在地下生长;___ _____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知识与农村生活较为贴近且知识点明确,知识内容相对较容易理解,农村生物教学资源丰富,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让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自主性的构建知识,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又能充分领略大自然的奥妙,体会它们的神奇和美丽,也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进行野外实地教学,安全是我们预先要考虑周全的问题。

针对农村中学的学生大多偏于胆小不善表述的特点,让他们尝试自己充当小老师上台讲述,既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又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七年级的学生特别是农村校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还比较弱,教师要预先务设好一些人选,在没有人愿意主动当“小老师”的情况下,可采用提名推荐。

另外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问题的预设,特别是农村学生对蕨类植物的药用了解较多,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

作为农村中学如何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调动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改变生物学学习方式,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是作为一名农村生物教师要不断积极探讨和思考的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