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9.1认识浮力 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9章 浮力 第1节 认识浮力教案 (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9章 浮力 第1节 认识浮力教案 (新版)沪科版

第一节认识浮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浸没在液体和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浮力;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③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浮力,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知到物体的浮沉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动手实验,体验浮力的存在;会用称重法测浮力大小。

(2)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二、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浮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习浮力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认识浮力是学习浮力知识的基础。

(2)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什么是浮力,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三、学情分析和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力学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采用的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及启发式教学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曹冲称象的故事,从而引出浮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

2、讲授新知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小组实验: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一钩码的重力;○2将钩码浸入水中,同样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也变小)。

分析:钩码浸入水中示数变小,说明水对钩码也有向上的托力。

师生总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样的力,叫做浮力。

称重法测浮力:F浮=G-F'。

学生活动:物体浸在气体中是否存在浮力?思考并回答探究二:浮力是怎样产生的?1、液体压强有什么特点?液体压强公式是什么?2、如图:正方体前后左右受到液体的压强相等吗?上下两个面受到液体的压强相等吗?3、如果我们把立方体再往下移动一些它受到的浮力会变大吗?4、如果我们把该立方体密封到水杯底部它还受不受浮力?为什么?5、我们发现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师生总结:浮力就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习题:
1.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2.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3.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浮力问题,如船舶设计、救生器材等。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尾声,我将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浮力计算方法以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等。强调重难点,提醒学生在课后加强练习和复习。
4.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分析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等对浮力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不同因素对浮力大小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此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以下问题:
1.浮力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2.阿基米德原理是如何解释浮力现象的?
3.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四)课堂练习
4.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技能:组织学生进行浮力实验,引导他们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6.小组合作,促进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课内容: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的液体压强、气体压强等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在作业布置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难度要适中,既要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适当提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2.作业量要适当,避免过多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影响作业质量。
3.作业类型要多样化,既要涵盖理论知识,也要注重实践应用。
5.知识拓展:举例说明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设计、救生器材等。
6.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浮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交流与合作。

9.1认识浮力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9.1认识浮力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9.1认识浮力教案 20232024学年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一、教学内容1. 浮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2. 浮力的产生原因:引导学生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浮力与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排开的体积有关。

3. 浮力的计算公式:学习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ρgV排,其中ρ为液体或气体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V排为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排开的体积。

4. 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5. 浮力的利用:介绍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计算公式及方向。

2. 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计算公式及方向。

难点:浮力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实验器材(如金属块、烧杯、弹簧测力计等)、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浮力现象。

将一个金属块放入烧杯中,金属块会浮起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 浮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3. 浮力的产生原因:分步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和验证。

4. 浮力的计算公式:讲解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ρgV排,并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来计算浮力。

5. 浮力的方向:讲解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并通过实验来验证。

6. 浮力的利用:介绍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让学生了解浮力的重要性。

7.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让学生当场解答,检验学生对浮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8.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计算公式、方向及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完成实验报告单,记录实验数据和结论。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浮力的产生、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力的计算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浮力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浮力及其产生的原因,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浮力的产生、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实验装置、浮力计、液体密度计、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实验记录表、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如船只、游泳圈等,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兴趣。

2. 浮力概念讲解:通过浮力实验装置,演示浮力的产生,引导学生认识浮力的概念。

3. 阿基米德原理讲解:利用浮力计和液体密度计,演示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理解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

4. 浮力计算方法讲解:引导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浮力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6. 浮力现象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浮力的产生、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计算方法等内容,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浮力现象:(1)为什么船只能够漂浮在水面?(2)为什么游泳圈能够浮在水面上?2. 计算题: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为19.6N,放入水中后,受到的浮力为18N,求物体在水中的重力。

答案:1. (1)船只能够漂浮在水面是因为船只在水中排开的体积较大,受到的浮力等于船只的重力。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9.1 认识浮力 - 教案设计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9.1  认识浮力 - 教案设计

9.1认识浮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2)会用”称重法”测量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3)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探究,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2)培养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思维;(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

三、教学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一、什么是浮力1、引入:活动:教师左右手各拿一个乒乓球,左手松开乒乓球下落(为什么下落?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

)右手掌朝上,乒乓球静止在手上(为什么没有下落?因为手掌对它有个向上的托力)再将乒乓球放在水槽中,乒乓球也没有下落(为什么呢?因为水给它一个向上的托力)展示图片:轮船漂在海面上、树叶漂在水上、人在死海的水面上看书等(教师:其实这个水对物体向上的托力就是浮力。

)其它的液体对物体有浮力吗?(演示盐水对木块有浮力)2、感受浮力同学们感受过浮力吗?(学生回答)体验活动:把空矿泉水瓶逐渐压入水中,体验感受。

(学生回答。

)3、浮力的方向教师:静止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受到浮力,它还受到其它的力作用吗?能画出受力示意图吗?这两个力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说是平衡力呢?(学生讨论画图,然后请学生上黑板画图)通过上面的图我们可以发现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进一步观察一下浮力的方向。

(教师演示)然后学生练习画出图中的浮力方向。

强调:竖直向上4、我们发现漂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那么浸在水中向上运动的物体受浮力吗?(演示在水中的乒乓球松手上浮)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吗?(学生讨论)能否利用身边现有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呢。

(提示:证明是否受浮力其实就是看看物体是否受水对它向上的托力。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9.1《认识浮力》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9.1《认识浮力》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9.1《认识浮力》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学习节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通过让孩子们亲手操作,亲身体验,让他们在实践中认识浮力,理解浮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掌握浮力的基本概念,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以及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孩子们能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浮力计、一个物体、一种液体。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述一个有关浮力的故事,如“乌龟和兔子赛跑”,引导孩子们思考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演示实验:将浮力计放入不同密度的液体中,观察浮力计的示数变化,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

3. 实践操作:孩子们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将物体放入不同密度的液体中,观察浮力计的示数变化,让他们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

4. 讨论交流:引导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讨论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只、游泳等。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第九章: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第九章: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第九章: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第九章第一节“9.1认识浮力”。

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以及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示,引导学生认识浮力,理解浮力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方法以及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浮力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学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一些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如船只漂浮在水面上、物体在液体中浮起来等。

2. 浮力概念的讲解:通过浮力计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并理解浮力的概念,即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3. 浮力计算方法的讲解:介绍阿基米德原理,讲解浮力计算公式F浮=ρ液gV排,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公式的应用。

4. 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的载重、潜水艇的浮沉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判断物体是否会浮起来等。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浮力现象,以及如何运用浮力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浮力概念: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计算公式:F浮=ρ液gV排应用:船舶的载重、潜水艇的浮沉等七、作业设计1. 请描述两个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一个体积为200cm³的木块一个体积为300cm³的石头一个体积为500cm³的铝块一个体积为600cm³的铜块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浮力概念讲解、浮力计算方法讲解以及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浮力的相关知识。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9.1认识浮力教案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9.1认识浮力教案

9.1认识浮力教案课题名称9.1 认识浮力
三维目标1.观察了解浮力现象,认识浮力。

2.会用“称重法”求浮力。

3.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重点目标
会用“称重法”求浮力难点目

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导入示标视频,轮船在海上航行
目标三导
学做思一:认识浮力
导学:阅读教材P169—170,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导思: 1.物体所受浮力是什么方向?
2.什么是浮力?
学做思二:探究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导学:阅读教材P169—170,利用所给器材或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

导思: 1.怎样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2.怎样测出该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画出图1乙中的物体的受力情况,并根据
导做:物体受力平衡知识得出浮力公式:
学做思三: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图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1认识浮力教案课题名称9.1 认识浮力
三维目标1.观察了解浮力现象,认识浮力。

2.会用“称重法”求浮力。

3.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重点目标
会用“称重法”求浮力难点目

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导入示标视频,轮船在海上航行
目标三导
学做思一:认识浮力
导学:阅读教材P169—170,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导思: 1.物体所受浮力是什么方向?
2.什么是浮力?
学做思二:探究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导学:阅读教材P169—170,利用所给器材或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

导思: 1.怎样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2.怎样测出该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画出图1乙中的物体的受力情况,并根据
导做:物体受力平衡知识得出浮力公式:
学做思三: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图1
图2
导学:阅读教材P171,并参考图2分析。

导思:1.物体前后两个面所受压力大小关系如
何?
2.物体左右两个面所受压力大小关系如
何?
3.物体上下两个面所受压力大小关系如何?
4.综合上述1、2、3的分析,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其产生原因是什么?
达标检测 导做:1.一个石块重5N ,把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将其浸没在某种液体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N ,则该石块受到液体的浮力为 N 。

浮力的方向 ,施力物体是 ___________ ,受力物体是 ,此石块在液体中下沉时 浮力的作用(填“受到”、“不受到”)。

2.弹簧测力计下挂着一个物体,当物体逐渐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 ,物体受到的浮力逐渐 。

将一个空心的金属球浸没在水中并上浮时,随着露出水面的体积逐渐增大,球所受的浮力将逐渐 ,球所受的重
力 。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水中的木块受到浮力所以上浮,水中的铁块没有受到浮力所以下沉
B .从井中提水,觉得水桶浸没在水中比离开水面以后轻,是因为水桶在水中受到浮力
C .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将物体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5N ,那么物体受到的重力一定大于5N
D .氢气球脱手后能飞上天空是因为它受到空气的浮力
4.如图3所示,已知F向下=5N,F向上=8N,物体所受浮力F浮= N
图3
*5.有一个铜块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铜块全部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A.铜块受到的浮力
B.铜块受到的重力
C.铜块所受到的拉力和重力的合力
D.铜块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合力
*6.如图5所示,a、b是能自由移动的物体,c、d是容器自身
凸起的一部分。

现往容器中注入一些水,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d部分一定没有受到浮力的作用
B.c部分一定没有受到浮力的作用
C .b部分一定受到浮力的作用
D.a物体一定受到浮力的作用
图4 *7.将小铁块和小木块放入一盆水中.结果发现木块浮在水面上,铁块沉入水底,就此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木块受到浮力,铁块不受浮力
B.铁块沉入水底,所受浮力一定小于自身的重力
C.木块受到的浮力一定大于铁块所受的浮力
D.木块浮在水面上,所受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