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Ⅱ)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实现收入的合理分配,以促进社会公平和人民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收入分配制度的目标:
1. 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

按照每个人的劳动量和质量来确定收入分配的原则,鼓励人们劳动创造财富,实行劳动价值决定收入的分配方式。

2. 建立多种形式的分配制度。

除了按劳分配,国家还实行按资分配、按需分配等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差异。

3. 建立健全的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国家为全体公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以确保社会公平和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4. 加强财富调节和收入再分配。

国家通过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对高收入人群适度调节和再分配财富,以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5. 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开透明。

国家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分配过程公开透明,防止不正当手段和不平等现象的出现。

需要注意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发展和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收入分配制度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指根据劳动所得原则,通过调节和控制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终目标的分配制度。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工资制度:按劳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

根据工人个人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来确定工资水平,劳动者按照其劳动量和质量得到相应的报酬。

2. 职务工资制度:根据劳动者所担任的职务和工作岗位的重要性,给予相应的工资水平。

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担任重要职务的人员,将获得较高的职务工资。

3. 分配差别制度:区分不同劳动者的付出和贡献,对于工人的分配差别进行一定的调控和调整。

通过一定的分配差别,激励和鼓励各类劳动者积极工作,提高劳动积极性和生产效益。

4. 公共福利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

5. 教育和培训机会的平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教育公平,在分配上给予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平等,通过提供不同层次的教育和培训,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进一步推动收入分配的
公平。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要在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根据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职务工作的重要程度以及个人贡献等因素进行分配调节,实现收入的公平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例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例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例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例子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这一阶段,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构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为主题,深入探讨其例子,并分析其深远影响。

一、农民工收入提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注重解决农村、农民问题,尤其是农民工的收入问题。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动农民工工资按时发放等,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通过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和拖欠工资问题处理机制,有效解决了农民工收入低、待遇差等问题,有力促进农民工的稳定就业和生活水平的提升。

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对农村特困人员的救助和保障等,逐步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通过实施“三农”政策,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了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

三、建立健全的福利保障体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致力于建立健全的福利保障体系,保障全体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实施全面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等。

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居民的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实施财富再分配政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还注重实施财富再分配政策,通过税收调节、财产调节等手段,促进财富的公平分配。

政府推进了个人所得税改革,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节力度,减轻了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促进了财富更加公平地分配,有力促进了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总结回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通过上述例子的深入探讨可以发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注重优先发展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注重解决收入差距,不断完善福利保障体系,实施财富再分配政策,努力实现共同富裕。

11章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11章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党的十七大
(一)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 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形 成
多种个人收入
劳动收入 非劳动收入
(一)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劳动收入
私营外资企业中 雇佣劳动者的收入 和管理劳动收入
非生产部门的 劳动者的 工薪收入
公有制经济中的 按劳分配收入
私营、外资 初次分配
个体企业 初次分配
税收 工资
利润、地租
一部分以税收形式上缴给国家 财政,其余的归个体业主所得。
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原因:
第一,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需要 第二,实施社会保障的需要 第三,建立社会储备的需要 第四,社会非物质生产
部门发展的需要
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收入的初 次分配和再分配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的形式 第三节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收入 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国民收入: 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当年新 创造的产品价格的总和
个体经济中的 个体劳动收入
(一)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非劳动收入
资本 转移收入
资金和 房地产收入
风险和 机会收入
(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 合理有序的收入格局
第分调第配式全在重次三配整一二为并劳国,分,调收,主存动民提配加节入坚逐体的、收高中大力 分持步、 分 资入 劳 的个度配和提多配本分动比人,格完高种制、配报重收合局善居分度技中酬。入理。按民配,术的在劳收方健、比初分入 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 参与分配的制度。

第五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资料讲解

第五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资料讲解
❖ 11。谁的职称高谁多分——从能力的标准看是公平的;······
❖ 这个思想实验说明,所谓“分平的分配”是一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 话题,分平或平等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绝对公平的、能够让所有人 满意的分配规则是难以找到的。
二、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及其构成
❖ 个人收入是指社会成员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不同 的途径或来源所获得的,并能够自由支配的货币 或可用货币来表现的财富的总和。
❖ 二是这些财富如何在各社会成员之间恰当地进行 分配(公平问题) 。
❖ 据此,形成“效率优先论”和“公平优先论” 。 ❖ “效率优先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弗里德曼、哈
耶克和科斯,其中以弗里德曼最为典型。 ❖ “公平优先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勒纳、
罗尔斯以及英国的琼·罗宾逊等。
2。“公平与效率协调论”
❖ 理论界有不同看法: ❖ (1)按劳分配是按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分配。或者说是
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成果分配。 ❖ (2)只有在统一经营的公有制经济中的统一分配,才
是按劳分配。 ❖ (3)按劳分配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 (4)按劳分配是按活动的和物化劳动共同创造的价值
润=NNP—间接税—企业转移 支付+ 政府对企业的补贴
PI(个人收入) DPI(个人可支配收入)
GDP与GNP的关系
GNP=GDP+常住居民在国外的要素收入—非常住居民在本国的要素收入 =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要素收入”指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
GDP——国内生产总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
❖ 个人收入的构成: ❖ 劳动收入:个人向社会提供劳动所获得的报酬。
如工资、奖金、承包收入、经营管理收入、出售 个人发明专利或技术所获收入等。 ❖ 非劳动收入:投资收入、福利性收入、利息收入、 财产收入、其他收入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
一、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一)社会总产品及其构成 社会主义社会的再生产是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开始的。社会总产品中既包含用来满足再生产需要的生产资料,又包含用来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消费资料。社会总产品实现之后,社会再生产才能开始进行。 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耗费在总产品中的社会劳动量,是由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构成的,它所形成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掉并转移到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价值(c)、劳动者在为自己的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v)、劳动者在为社会的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m),其中后两部分(v+m)是劳动者的活劳动所新创造的价值。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
第二节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下个人收入的按劳分配(一)按劳分配的本质 按劳分配就是以劳动为尺度来决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 按劳分配同不劳而获是根本对立的。按劳分配同平均主义也是根本对立的。平均主义是小资产阶级,特别是个体农民的平等要求,它要求缩小劳动收入的差别,多劳不多得,少劳不少得,使劳动收入不能反映劳动者在生产或工作中实际支出的劳动量的差别。平均主义也是违背按劳分配规律的,它必然损伤劳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
二、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可分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两个层次。首先分析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国民收入是由物质生产部门的企业的劳动者创造出来的,所以,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内部对国民收入进行的分配。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因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在不同所有制性质和不同经营方式的企业是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的。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确立这一分配制度的依据(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收入的基本分配原则按劳分配的内容是: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并作各项必要扣除后,分配个人收入,等量劳动领取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是由客观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2、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者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1、企业是分配主体,有根据国家政策自主决定分配的权利。

2、企业可用于分配的收入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挂钩,职工个人收入与其劳动贡献即效率挂钩。

这决定了在不同公有制企业之间,等量劳动不一定取得等量报酬。

3、按劳分配借助商品货币关系来实现,因而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要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

4、按劳分配不是全社会也不是公有制企业惟一的个人收分配方式,而是有其他分配方式与之共存。

(三)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1、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分配结构中的主体地位。

2、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存在多种经营方式,决定了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各经济主体获取收入的渠道必然是不同的,由此也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

4、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原则的分配方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各种分配方式主要有: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收入、资产收益、经营收入、按资本取得收入、按劳动力价值取得的收入等。

其中,绝大部分分配方式可以归纳为按生产要素分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国家对资源和财富进行合理分配的制度安排。

这一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旨在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发展和公平。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中,有以下几个关键要点:
1. 劳动报酬制度:劳动报酬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根据劳动的贡献和工作的性质,给予劳动者相应的报酬,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 农民收入分配制度:农民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群体,其收入分配制度应该体现农民劳动价值的公正性,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可以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改善农民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等方式实现。

3. 资金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对资金进行分配,主要用于公共事业建设、社会福利和基本服务的提供。

这样可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社会公平性。

4. 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的提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注重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普及化,努力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服务,使每个人都能享
受到基本权益。

5. 财产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对财产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管理,防止财富集中和不公平的现象。

这旨在推动社会公平和平等,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变化进行调整和改进。

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分配制度也会不断完善,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需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 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 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 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 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摘自十七大报告
(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主体
1、按劳分配原则的基本内容 2、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特点 4、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体现
1、按劳分配原则的基本内容
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社 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 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 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得 等量报酬,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 系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 系
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客观必然性 “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 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 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 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 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 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单位的人们向 他们学习。这样,就会影响整个国民 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 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指在社会分配中如何处理个人收入的问题,它是社会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内容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根据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由社会对他们进行公正合理的报酬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获得收入的基本途径。

第二,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按劳分配实现劳动报酬的合理差别。

劳动者付出的劳动越多,其收入也越多;反之,付出的劳动越少,收入也越少。

这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实行个人收入与生产资料的统一。

人们只有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才能获得劳动收入的分配权。

这是实现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第四,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实行个人收入与劳动成果的统一。

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成果越多,其收入也越多;反之,劳动成果越少,收入也越少。

这能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促进生产的发展。

第五,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实行个人收入与个人消费的统一。

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成果不仅要用于自身消费,还要用于家庭消费和其他社会消费。

这是个人收入与个人消费相统一的具体体现。

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个体劳动者收入分配。

个体劳动者是自己劳动成果的唯一所有者,按照自己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获取报酬。

这种分配方式既体现了个人对自我劳动成果的占有权,又体现了个人对自我劳动成果的支配权。

第二,私营企业主收入分配。

私营企业主是私营企业的所有者,按照其在企业中的投资和经营管理能力获取报酬。

这种分配方式既体现了投资者对企业的所有权,又体现了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权。

第三,国家公务员收入分配。

国家公务员是国家的公职人员,按照其职务等级和工龄获取工资报酬。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
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以改善人民生活、扩大内需为主要目标。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是统分统治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这种制度的特点是劳动者的收入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基本工资,另一部分是劳动收益。

基本工资是指劳动者基本生活保障的工资,是由政府提供的,保证劳动者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劳动收益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所获得的额外收益,是由劳动者的实际贡献决定的。

这种分配制度的优点是保证了劳动者的基本生活保障,同时也鼓励劳动者努力工作,提高生产效率。

但是,这种分配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经营管理水平要求较低,对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作用不够积极。

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完善分配制度,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第五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

第五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
(3)生产要素所有权只是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前提条件,但其分配收入量大小需以产出 量为前提(蛋糕的大小)。
(4)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要以不同生产要素掌握在不同主体手中为前提。若各种 生产要素为同一主体所有,无论是私有制还是公有制,都不会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问 题。
(5)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贡献”是指什么?生产要素的贡献分为两类:一类是 一般职工的劳动、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的劳动,这类生产要素的贡献是通过生产劳动既 创造作为使用价值的财富,也创造出凝结于产品中的价值。另一类是作为非劳动生产要 素的资本等是劳动创造财富和价值的必要条件。
3.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它排除了不利于人民的分配方式; (2)旧式分工存在以及劳动还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是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它排 除了平均分配的方式; (3)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是按劳分配的根本条件或物质基础,它排除了按需分 配方式。
4.按劳分配的实质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 经济制度的本质。按劳分配的实质是消灭剥削,反对平均主义,承认能力和贡献 上的差别及其对个人收入的影响(而按劳分配的形式即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分 配的方式则涉及的只是这一原则的实现方式问题,与实质不同)。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实行,且资本、技术、 信息等要素参与分配;
2.市场经济以效率为基础通过市场竞争来分配收入; 3.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过程中,不同地区、行业、社会阶层、个人、城乡 面临不同的发展机遇。
(三)收入差距扩大中的不合理和不公平的因素
1.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秩序还未完全形成; 2.按劳分配的公平原则没有得到充分贯彻; 3.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还没有得到切实保障。如:大量贫困人口的存在; 教育公平得不到保障;平等的健康权利没有实现。

第六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

第六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 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 获取收入,参与生产成果的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发展过程:




十二大及以前基本上强调坚持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 十三大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提出“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十四大延续了十三大的提法, 但回避了非劳动要素参与分配的问题。 十五大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确定 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但并未明 确按什么要素进行分配。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 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 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 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 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 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生产要素
是指在物质资料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所不可或缺 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们在有形和无形劳动产品 的创造中发挥着特定的功能。其中,劳动者的劳 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构成一般人类劳动 过程最抽象、最基本的三个生产要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过程的复杂化,生产要 素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时至今日,科技、经营 管理、信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产活动中具有举 足轻重作用的生产要素。
第一,生产资料被劳动运用于生产,可促进产品即使用价值量的增加, 它在劳动创造财富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二,作为非劳动要素的原材料,与 劳动一起直接形成财富的实体,归根到底,自然界与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第三,资本或生产资料,虽不是构成价值实体的部分,不是价值的源泉, 但它是劳动创造价值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在生产价值的过程 中也起了作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例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例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方式,合理调控和分配社会财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制度安排。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不断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创新。

下面以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一、工资分配制度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资分配制度是最基础的收入分配方式之一。

在我国,工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即工资是按照个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的。

除了基本工资外,还有绩效工资、岗位工资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相互配合,使得工资分配更加合理。

近年来,我国还在探索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税收制度税收是国家用于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税收制度逐渐得到完善,通过不断调整税收政策,增加对高收入人裙和财富的调节,减少对低收入人裙的负担,实现收入再分配的目的。

我国还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慈善捐助,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

三、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多种形式,覆盖了广大劳动者及其家属。

这些保障措施的建立和完善,有效地保障了全体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不断努力和探索。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兼顾社会公平和正义。

我国将继续坚持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善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民共同富裕。

个人观点:我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和提高我国自身的收入分配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 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 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 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 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八大
遮 盖 框
遮 盖 框
遮 盖 框
注:图片仅供教学使用
根本解决收入分配差距两极分化问题的途径
高收入组
中高收入组 中低收入组 最低收入组
中收入组 低收入组
凝固:教育不公平增加落入陷阱风险(见下页图) ➢ 容忍度:可接受的与实际的
图片来源:nkbbs常山赵子龙
初次分配关注效率,
再分配关注公平— —传统认识
初次分配也要
体现公平与效 率的统一——十
七大
我国初次分配现状
• 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 • 劳动报酬在GDP中的比重 • 企业盈利在GDP中的比重 • 见下页图
• 社保缴费高还是 低
完善社保体系的改革思路【教材观点】
第五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问题 (Ⅱ)——具体方面
十八大报告精神:
• ——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 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 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 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 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 ——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 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 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 平惠及全体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一、衡量个人收入分配状况的主要指标
基尼系数
• 洛伦茨曲线
消除市场分割,使生产条件部门间自由流动,均衡分配
保护弱势群三中全会: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 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
社会保障起源
• 家族家庭 •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社会保障的功能
• 储蓄 • 再分配
社会保障的主要融资方式
• pay as you go现收现付 • funding基金制
人均国民收入 (美元) Atlas method
经济增长的动力
<975
在新常态下,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
展中发挥基础作用、投资继续对经济 976-3855
发展发挥关键作用,出口继续对经济
发展发挥支撑作用,必须让创新成为
驱动发展新引擎。_
3856-11905
中等收入陷阱(代表性国家见下
页图)
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增加落入陷阱风险 >11906
二、改革开放后 过渡时期
• 农村:低水平保障丧失:知青返城,赤脚医生 • 城镇:增量部分无保障
十四届四中全会(1993)定方向
• 多层次社保体系:城乡有别;倡导社会互助;商业 保险补充
• 城镇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农村家庭保障与 社区扶持结合
• 社保行政管理与社保基金经营分离
实际推进(1995)
社会保障的实施方式
• 强制(现收现付多采取此方式) • 自愿 • 混合
社会保障的管理方式
• 政府(多对应现收现付) • 私人或公共机构
一、改革开放前(1949-1978) 特点:
• 单位保障、企业保障
缺陷:
• 覆盖范围过窄(非国企、农村未覆盖) • 保障能力不均(国企内部) • 老龄负担加重(老企业负担更重)
• 首先分析原因:根源是生产条件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客观生产条件与主观生产条件在缺乏制度约束下:
市场化分离(公有制) 经济性分离(非公有
客观生产条件趋向资本化 主观生产条件趋向商品化
分配不公
制)• 解决途径(偏一般化):
规范制度,强化约束,防止代理人控制公有生产条件进而控制 公有剩余
统一制度安排,统一实行国民待遇,打破二元结构
A
• 基尼系数计算
100
• 临界值
分位数



绝对平均线


C
B
0
人口百分比
100 P
二、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现状和问题 假说
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现状 • 基尼系数:
改革开放前:0.16
改革开放初期:0.28
一致的观点:超过警戒线!
• 分位数:
20分位数,日本4倍;人 大研究1995年,11.8倍(美 国是11倍),社科院2008 年调查,17.1倍
爱沙尼亚
0.24
0.35
0.37
44%
——
匈牙利
0.21
0.23
0.25
19%
——
波兰
0.28
0.28
0.33
18%
0.35
罗马尼亚
0.23
0.29
0.30
30%
0.315
斯洛文尼亚
0.22
0.25
0.30
36%
——
2007
—— —— ——
—— —— —— 0.321 ——
三、解决个人收入分配差距 过大的意义/影响 1. 经济方面:促进-抑制
国家分类
低收入国家 中等偏下收 入国家 中等偏上收 入国家 高收入国家
Scott Rozelle,2012. The Human Capital Roots of the Middle Income Trap: The Case of China
2. 社会:社会稳定、阶层分化
分化:社会结构
最高收入组
• 行业差距
示 仅


• 地区差距

国际比较的视角
国家
保加利亚 克罗地亚 捷克共和国
19781990
0,23
0.36
0.19
基尼系数同背景比较(数据来自世界银行)
1993- 19961994 1998
变化 比率
2005
0.38
0.41
78%
——
——
0.35
-3%
0.29
0.23
0.25
32%
——
•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1997全国2007 • 城镇养老保险改革
难点:老职工缴费问题、空账问题
• 城镇医疗改革
多层次:社会基本、企业补充、个人商业、社会救助四个层次 低水平、广覆盖
当前我国社保标 准(可略)
• 以天津为例介绍: 养老医疗失业工 伤|生育【右图为 天津某网友的社 保缴费情况】
10分位数:2011年,城镇 8.620.9;合计23.667
• 城乡差距
城乡居民收入比
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6675元
10969元
1985年1.86∶1 2009年3.33∶1 2008年职工平均工资
上海 2.43∶1 甘肃
61841元
12958元
金融业 4.27∶1 农林牧渔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