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和消费教学课件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和消费教学课件

2010年GDP总量 146602(亿美元) 58786(387259.552亿人民币) 54742(4592251.638亿日元) 32986(23649.3亿欧元) 26429.5(18948.59亿欧元) 21512.9(13736.61亿英镑) 16960.768(12160亿欧元) 15568 .7(31030亿雷亚尔) 14661.27(10511.51亿欧元) 13699 .36(15624.12亿加元) 12043.58(382587.1亿卢布) 11672.47(564373.27亿卢比) 9163.78(11664.58亿澳元) 8557 .5(115503.47亿比索) 8200 (1050万亿韩元)
收的形式上交国家,税后利润留给企业 • 实行税利分流的好处:使国家的两种职能分离;
使企业处于平等竞争的地位;有利于健全企业的 约束机制;有利于保证完成国家税收。
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分配关系
(一)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 中央与地方都应有收入
(二)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配关系的 方式是实行分税制
㈡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及其基本指标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理论基础是西方经济理论,其基本思想 是:
第一,要素价值论,即承认生产中的各种稀缺性要素(土 地、劳动、资本)均可以创造价值和国民收入,并且按照各 自贡献率参与分配。
第二,劳务价值论,即不仅承认有形的物质产品具有使用 价值和价值,而且全部无形的劳务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像教育、医疗、法律、旅游和各种服务业,甚至政府官员、 军队警察的活动、宗教的活动也创造价值。
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历程
实行高度 集权的计 划型财政
体制
实行“分 灶吃饭” 的预算包 干制体制
实行分税 制财政体

国民收入的分配

国民收入的分配
第一框、 第一框、国民收入的分配
一、国民收入的含义
(一)国民收入的两种形式
使用价值形式:社会总产品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 净产品(国民收入)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净产品 使用价值形式: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的生产资料 净产品(国民收入) 价值形式: 价值形式: 构成情况: 构成情况: 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工资 利润+税收 社会总产值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工资 利润 税收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工资+利润 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 国民收入 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 社会总产值 =工资 利润 税收 工资+利润 工资 利润+税收 (二)、增加国民收入的意义: )、增加国民收入的意义: 增加国民收入的意义 国民收入代表劳动者信创造的财富, 国民收入代表劳动者信创造的财富,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扩大再生 产的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产的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三)、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措施: )、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措施: 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措施 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净产值 国民收入) 社会总产值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净产值(国民收入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净产值(
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

课时1 课时1│ 要点探究
(三)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①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 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 有利于合理调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②有利于合理调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 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发展 ③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 分化, 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④有利于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④有利于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课件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课件

人 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我国的主要税种
名称
定义
增殖税 营业税
消费税 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关税
纳税人
征税对 象
作用
高考试题选析
95年全国高考 12.1990年和1991年我国国民收入示意图:
根据上图,1991年与1990年相比,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都有所增长,其原因是 A.积累率提高,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 B.消费率提高,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 C.积累率和消费率不变,国民C收入增加 D.积累率和消费率提高,国民收入增加
税 5 税收与其它财政收入形式的区别 人
3、违反税法的行为及其表现
税收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
税收的 基本含义
主体
目的
凭借
依据
特点
地位
国家
为实现 国家职能
政治 权力
法律
无偿 取得
财政收入的 基本形式
强制性
无偿性
税收的 基本特征
固定性
5

税收与纳税人

2、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1、我国税收的性质

政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3 、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的分配还必须 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3者之间的关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

2、财政收入和支出
5

1、财政:含义、特点、本质
政 税
2、预算


3、财政收入和支出

税 人
4、财政收支平衡
5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

3、财政的巨大作用
1、财政的作用
财 政
1 、调节资源配置

人民大2023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4版)课件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民收入分配

人民大2023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4版)课件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民收入分配

一、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构成 积累基金是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为社会劳动的时间内创造
的用来追加生产资金的那部分国民收入。 消费基金是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另一部分国民收入。
生产性基金 积累基金 非生产性基金
社会后备基金 国民收入
社会消费基金 消费基金 个人消费基金
社会保障基金
政治经济学
19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积累与消费
10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再分配 和第三次分配
二、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全民所有制生产性企业的劳动者在一年内所创造的产品价 值总和,扣除生产过程中耗费的原料、燃料、辅助材料以 及固定资产的折旧等生产资料的价值以后,剩余的部分就 是该企业劳动者所创造出来的国民收入,一般称为企业净 产值。目前我国全民所有制生产性企业的经营方式不一样, 因此,其初次分配的情况不尽相同。
本章重点
➢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 ➢ 社会主义的积累和消费 ➢ 我国现阶段分配中的效率和公平 ➢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改革
政治经济学
2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再分配 和第三次分配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被创造出来以后,要经过一系列复 杂的分配过程,包括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 三次分配,最后形成各种基金,用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 各种需要。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 关系。社会保障则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而形成的一种 分配关系。
二、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积累基金
和消费基金,都是用来为社会全体成员谋利益的。消费基金
直接用于满足劳动者个人和社会的需要,而劳动者的物质文
化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他们的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国民收入的分配

国民收入的分配
NNP=GNP-折旧(D)。
(三)国民收入:NI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以货币计 算的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 部收入的总和。即V+M。它是反映一国综 合国力的综合性指标。由于它最终会形成 为一个国家范围内的各种收入,如国家收 入、企业收入、居民收入等,所以称国民 收入。
(四)个人收入:PI (五)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或DI。 PDI=PI-个人纳税额。
(三)关注国民财富的“第三次分 配”
据统计,1996年至2002年,中国累计受捐款达 94.93亿元人民币,接受衣被9.66亿件,其它物质 折款105.05亿元。这些捐赠使3.6亿人(次)困难 群众受益。
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 站、点27356个,比上年减少644个。全年直接接 收社会捐款14.2亿元,衣被6850万件,其中棉衣 被1722万件,其他捐物折合人民币8517.6万元; 间接接收其他部门转入的社会捐款8322.5万元, 衣被1319万件,其中棉衣被124万件,其他捐物 折合人民币2897.6万元,使1849.2万人(次)困 难群众受益。
研究范畴)。 公平,最初是个伦理学的概念。 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主要是指分配结果的公平,
即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与其提供的劳动或生产 要素相当的收入;在承认不同社会成员收入分配 合理差距的基础上,能共享受生产力发展的成果, 消除两极分化。 公平既是社会主义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 必要条件。
2.反映社会分配公平(平均)程度的曲线: 洛伦兹曲线。
美国的贫富差距虽然非常严重,但其富裕的人们热心慈善 公益蔚然成风。
卡内基、摩根、洛克菲勒、福特等巨们生前身后都把万贯 财产捐献给了社会。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已向社会捐 助了上百亿美元,而且还宣布,他死后,将把99.9%的财 产都捐献给社会。

社会主义分配

社会主义分配
初次分配也要解决公平问题三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一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积累基金扩大再生产基金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社会后备基金消费基金个人消费基金社会消费基金国防和国家管理基金文教卫生基金社会保障基金二积累与消费的关系1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的分配
教学要求: 本章阐述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分配和个人收入 分配问题。要求掌握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等概念,把握国民收入的分配、社 会主义积累和消费的相互关系,以及社会保障制 度的完善等内容。在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中,着重 了解按劳分配原则,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内容、 性质、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模式的特 点,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
的形式相适应的。
(2)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由生产要素所有权引起的。
(3)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
方式。
(4)生产要素是社会产品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3、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意义
(1)这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分配方式的重大突破。 (2)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分配方式改革 的又一重大进展。 (3)这是对多年来改革实践的客观反映和分配理 论的科学总结。
料后便是承包户的净收入。
4.个体经济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一部分以税金形式 上交国家,剩下的归自己所有。
5. 私营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一部
分以税金形式上交国家;一部分以工资形式作为雇工
的劳动报酬:剩下的是企业主的利润,归企业主所有。
6.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和独资企业中所创造的国民 收入,在上缴各种税金和支付雇工的工资后,余下的 利润归中外企业主所得。


第四,调节个人收入差距,维持社会公平的需要。

国民收入的分配课件1pptPowerPoint演示文

国民收入的分配课件1pptPowerPoint演示文

个人消费(主要部分)
4
(1)为什么说积累和消费存在着一致性? (2)为什么说积累和消费之间还存在着不一 致性? (3)怎样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5
积累率的计算公式:
积累率=
积累基金 国民收入
× 100%
最高限 积 累 率
最低限
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保证原 有人口和新增人口的当前消费水平不能 降低)
北京为了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在治 理环境污染、60项重大工程、新体育场 馆建设、奥运会举办、基础设施上总共 投资1045亿元人民币,即平均每年增加 150亿人民币的投资。按照2000年中国 GDP8.3万亿人民币计算,占中国GDP的 0.183%。
1
实物形式 = 社会总产品

已经消耗掉 的生产资料
民收入经初次分配 以工资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
后分为三部分
企业主的个人收入
个体经济创造的国 民收入经初次分配 后分为两部分
以税金的形式上缴国家财政 剩余部分为个体生产者的个人收入
3
扩大再生产(主要部分)
积累 非生产性基本建设
社会物资储备 国

国家行政管理
收 入
公共消费 国防
科、教、文、卫事业
消费
社会保障
= 余下的净产品
国民 (价值形式)(一年内) (同期) (新增加的产品)
收入
(两
种存在形Biblioteka 式)价值形式= 社会总产值 (货币表现)(一年内)

消耗的生产 资料的价值

余下的净产值
(同期) (新创造的价值)
2
国民收入的分配(初次分配和再次 分配)
国有企业创造的国 以税金和利润形式上缴国家财政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分配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分配
29
分,如家务劳 动收入、居住自有房屋的租金收入等都是估算出 来的。由于估算数值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高估、低 估的情况,这样统计出来的国民生产总值就会出 现要么夸大、要么低估的结果,并且由于家务劳 动收入、居住自有房屋的租金收入等与一个国家 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的市场程度的高 度密切相关,估算标准的确定比较困难,这样势 必影响国民生产总值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2



(二)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指一国所 有常住单位(企业和个人)在一定时期(通 常为一年)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社会最终 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即:国内生产总值 是扣除了国外要素净收入后的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按国土原则进行统计。
33

(三)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
生产 补偿以消耗的生产资料 资料 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资料
消费 资料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c) 劳动者必要劳动形成的价值(v) 劳动者剩余劳动形成的价值(m)
实物 形式 社会 总产品
净产品 国民 收入 净产值 ( v+m )
价值形式 社会总产值 (c+v+m)


(四)两种国民经济核算指标
宏观经济分析的对象是国民经济活动整体,
要分析国民经济活动整体首先就涉及国民经济核
算,简称国民核算(national accounting),
是指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系统描述。国民经济
核算历时300多年,曾存在着两种国民经济核算
方法,亦称两大核算体系。
22

一种叫做物质产品平衡体系(The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简称为MPS体系,

《国民收入的分配》课件

《国民收入的分配》课件

经济体制和政策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
一些制度性问题和政策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平,如垄断行业利润过高。
3
教育、技能和地位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教育、技能和社会地位对个人收入的差异有重要影响。
促进国民收入合理分配的措施
完善收入分 配制度
建立健全的税收制 度和社会保障体系, 实现收入的公平分 配。
推进教育和 技能培训
提供优质的教育资 源,培养人力资本, 缩小收入差距。
加强对弱势 群体的保障
加大对贫困人口的 扶持与补贴,提高 社会公平性。
发展中高收 入群体
通过发展中高收入 群体,促进消费增 长,推动经济发展。
结语
国民收入分配是经济和社会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善,实现社会的公 平和公正。
资本家从投资和资产所获得的收益,如 利息、股息、租金等。
3 转移支付分配
4 补贴分配
政府根据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向弱势 群体提供的救济金、津贴等。
政府对特定产业或地区提供的补贴,以 促进经济发展和均衡发展。
分配不公的问题与原因
1
收入分配不均衡的现象
富人和贫困人口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贫富分化严重。
2
《国民收入的分配》
国民收入的概念及其构成,国民收入分配的意义和目的。时期内,居民从生产中获取的全部现金和非现金收入的总和。
国民收入构成
国民收入主要由劳动者工资、资本家利润、政府税收和净转移支付等组成。
国民收入分配方式
1 劳动所得分配
2 财产所得分配
劳动者从生产中获取的报酬,包括工资、 奖金、津贴等。

国民收入的分配PPT教学课件

国民收入的分配PPT教学课件

• 了解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能够提出有力证据说明地球 是一个球体
• 会用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古人眼中的天地形状
古人眼中的天地形状
麦哲伦环球航行
前 苏 联 宇 航 员 加 加 林 眼 中 的 地 球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调动你的眼睛、耳朵、手、大脑去看去听去记 去思考:
• 认识到地面不是平的的例证还有哪些? • 认识到地球是圆的的例证有哪些? • 通过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你感悟出了
• 地球是个圆球体,这个事实人共知 • 探求地球形状史,伟人献身我辈记 • 庐山起义是半径,五点一亿表面积 • 要知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
首次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首次看到地球全貌的宇航员是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千米,赤道周长

千米;地球表面积是 平
方千米。
读下页图回答问题
(1)在400多年前,麦哲伦船队从的西班牙出发,开
而积扩大累再增生加产目的—是为了生消产费扩,为大了不—断改 产善改和善品提和增高提加人高民,物生—质产生积消活极水性费平和水。创平人造民性提消提高费高得,—到又 经为扩济大发积展累创造—条国件民。收入增加
5、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①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 使积累和消费部分都有所增长。
积累基金超过了生产资料的增 长,就会导致生产资料供不应求, 价格上涨,在建工程不能按期完成, 现有企业生产资料短缺。
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 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消费基金必须与全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相一致。
如(果消3)费、基社金小会于主社义会国消家费国资民料收的数入量的,分则配会还造
D 成AB、、必间(生生须的产产正关资资)确系料料处。供积不压理,应国求延家,缓、了在企建国业工民、经程个不济能的人按增三期长者完速之成度

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3版)课件(特效版)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民收入分配

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3版)课件(特效版)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民收入分配


国民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物质生产领域
劳动者在为自己劳动的时间内创造的,另一部
分是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在为社会劳动的时间
内创造的。
增加国民收入的途径有三条(1)增加生产中的劳动

量(2)提高劳动生产率(3)节约使用固定资金和流
动资金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
二、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国民收入必须进行再分配是因为: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糊了生产领域外,还有非生 产领域。 第二,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既能较快地又能平衡 协调的发展,需要进行国民收入在分配。 第三,社会上一部分劳动者的劳务收入是通过收 取服务报酬的形式,因而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第四,为了应对突发事故和各种自然灾害,需要 建立社会后备基金 第五,为了保证劳动者的健康和全面发展,国家 必须举办各种社会福利,建立社会保障基金。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 度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我国原有的社会 保障制度存在严重弊端。 第二,我国原有的社会 保障制度已成为我国经 济体制改革深化的重要 保障。
第三,改革原有的社会 保障制度,建立起适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 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我 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必要条件。
第四节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
二、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我们应做到 (1)坚持基本分配制度 (2)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3)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4)形成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
第四节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政府制定的,旨在对社会成 员因生病、生育、年老或暂是去谋生机会迩鱼岛 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提供必要社会帮助的各种 制定规定的总称。 社会保障制度由一系列社会保障项目组成社会包 扎好难过体系来体现,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 会救济、社会福利、优化安置、社会互动、个人 储蓄积累保障等。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网校经济师考试频道编辑整理2014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供经济师考生参考复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我国实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1)国民生产总值(GNP):又称为国民总收入,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它不包括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和重复计算因素,只计算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全部新价值。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不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各种中间消耗的价值,只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能较全面反映一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和实力。

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少,基本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富裕程度。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

一国的GDP大幅增长,反映出该国经济发展蓬勃,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

在这种情况下,该国中央银行将有可能提高利率,紧缩货币供应,国家经济表现良好及利率的上升会增加该国货币的吸引力。

2012年第二季度GDP是13个季度以来首次低于8%。

主要是由进口及固定资产投资(例如房地产)减缓造成的,但个人消费对GDP的拉动较大。

预计第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在第三季度应该会温和升温,因为政府正在积极推进节水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批复。

当然也需其他一些政策的支撑:例如减税、降息等。

国内生产总值三种表现形态:1.价值形态。

2.收入形态3.产品形态与此相对应,三种计算方法(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1.生产法(总支出减中间收入)2.收入法(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之和)3.支出法(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之和)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分配的性质和形式是由社会生产方式,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教学内容】一、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三、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教学重点】掌握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过程;把握积累与消费的相互关系和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

【课时安排】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2课时;共6课时。

第一节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一、社会总产品及社会总产值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

社会总产品是各个生产部门、分部门、行业和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的构成从实物形态看,是社会各部门当年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即社会总产值,是当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价值总和。

它由三部分构成,即在生产过程中已消耗掉并转移到新产品中的生产资料价值(c);劳动者在为自己的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v);劳动者在为社会的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m)。

社会总产值=c+v+m,其中,(v+m)是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

二、国民收入及其增长(一)国民收入及其构成国民收入是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

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以后,剩下的那一部分社会总产品就是国民收入。

或者说,国民收入是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新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国民收入也表现为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

从实物形态看,它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用来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之后,所剩下的生产资料和全部消费资料;从价值形态看,它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当年创造的全部新价值,等于从社会总产值(c+v+m)中减去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c)以后,剩余的那部分新价值,即(v+m)。

(二)决定国民收入增长的因素生产的发展是国民收入增长的源泉,决定国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三个:第一,增加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量越多,创造的新价值就越多,国民收入增长得就越快。

高三政治国民收入的分配PPT精品课件

高三政治国民收入的分配PPT精品课件

知识小结
含义: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_________,称作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 实质:是________新创造的_________.

意义:它标志着________的能力.

收 积累主要用于_____、_____和______三方面 国民收入按最终
质生产部门中进行)
再分配(在全社
会范围内进行)
积累基金
二 者 关 系
消费基金
分配顺序
பைடு நூலகம்
最终用途
知识梳理
初次分配(在物质生产部门中进行)
国家
集体
个人
税收
企业利润 公积金
工资、奖金 个人所得 个人收入
国家财政
财政收入(税、利、债、费)
财政支出 (再分配)
知识梳理
再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 经济建设支出 科、教、文、卫事业支出 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债务支出 社保支出
分配专题
财政 税收 银行
储蓄
总体把握
知识结构
含义: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_________,称作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 实质:是________新创造的_________.

意义:它标志着________的能力.

收 积累主要用于_____、_____和______三方面 国民收入按最终
入 的
用途分为_____和 _______两部分. 消费包括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
知识梳理
⑶必须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 之间的关系。
国家 (国民经济发展)
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 个人
企业 (扩大生产、采用新技术)
知识梳理 如何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国民收入的分配PPT课件

国民收入的分配PPT课件

(2)想一想:
1、产业工人的工资与教师工资有何不同? 2、教师工资与学校建设支出有何不同? 3、教师工资与学校日常办公费用开支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属于不同的分配环节。前者属于初次分配,后者属于再分配; 2、最终用途不同。前者属于消费,后者属于积累中的非生产性 基本建设; 3、属于消费中的不同方面。前者是个人消费,后者是公共消费。
13
课堂练习
1、(2001年春考)我国国民收入的价值表现形式是(B )
A、当年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生产资 料的价值
B、当年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减去同期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 值
C、当年物质生产部门所出产出来的物质资料价值的总和 D、一年内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全部产 品的货币表现
A.积累率提高,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 B.消费率提高,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 C.积累率和消费率不变,国民收入增加 D.积累率和消费率提高,国民收入增加
18
6、“一要吃饭、二要建设”这句话说明(C ) A 必须把消费放在第一位,积累放在第二位 B 积累与消费是根本对立的,二者很难协调 C 积累与消费必须统一起来,统筹安排 D 积累与消费有时统一,有时对立
公共消费有何意义?
7
积累
国民收入
消费
扩大再生产 非生产性基本建设 社会物质储备
行政管理费用 公共消费 国防开支
科教文卫事业支出 社会救济…………
个人消费 — 个人和家庭消费
8
认认看 是积累、是消费?
游客在延安观看表演
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阅兵
9
加强电力设施建设 缓解电力紧张
镇海国家石油储备基地
10
19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2020-2021年高一政治下册国民收入的分配1

2020-2021年高一政治下册国民收入的分配1

2019-2020年高一政治下册国民收入的分配11.社会总产品及社会总产值⑴社会总产品: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由各部门各行业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的总和。

【注意】它是指生产成果的物质形态,即价值形态。

主要是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的,包括、、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和商业(包括饮食业和物资供销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

⑵社会总产值:用来表示的社会总产品。

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总成果的重要指标。

⑶两者关系:各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从实物形态的角度叫做社会,从价值形态的角度讲叫社会总。

【思考】在现实生活中,计算经济总量时,为什么既要使用社会总产品指标,又要使用社会总产值指标?【举例】请例举我国工农业产品位居世界首位的产品名称:。

【例题】能够准确反映一国经济实力的标志是A.社会总产品B. 社会总产值C.国民收入D.外汇储备2.国民收入⑴含义:①物质形态:社会总产品扣除用来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之后,剩下的那部分净产品,就是国民收入。

●公式表示:国民收入= -②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值扣除一年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后余下的那部分价值。

也就是在一年内劳动者创造的全部新价值。

●公式表示:国民收入(V+M)= (C+V+M)—(C)⑵地位: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思考】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与人均国民收入是否完全一致?人均国民收入指标有什么重要性?。

【举例】现在联合国根据按人均的国民收入数将世界各国划分为四类:一类是美元以上,为富裕国家;二类是美元以上,为中等富裕国家,三类是美元以上,为贫困国家;四类是500美元以下,为最贫困国家。

⑶实现国民收入迅速增加的根本途径及原因:①途径:广泛应用新的彩缤纷、提高劳动。

②原因:一方面可以大力增加产量,一方面尽可能地降低消耗。

【例题】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A.增加劳动者的数量B. 延长劳动时间C.提高劳动强度D.提高劳动生产率【补充】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比较3.国民收入分类:⑴依据:按最终用途分。

社会主义社会的收入分配

社会主义社会的收入分配

社会主义社会的收入分配社会主义社会的收入分配1.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1)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国国民一年内生产和提供的用货币表现的最终产品(包括物品和服务)的总和。

把国民生产总值作为综合经济指标的主要优点在于:第一,它只计算了最终产品的价值,而没有计算中间产品的价值,因而不包括重复计算的部分。

第二,它不仅计入了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而且也计入了所有服务部门的增加值,因而反映了现代产业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教育、科学技术、金融等第三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缺陷是:第一,把一切社会活动都作为生产活动,都创造价值,因而统计的范围过宽。

第二,把所有的服务增加值同时都计入了国民生产总值,也会出现重复计算。

收入再分配的次数越多,重复计算的部分就越大。

(2)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本国领土内所有生产活动的增加值。

它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是: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国民在国外生产活动的增加值,减去外国国民在本国生产活动的增加值。

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1)国民收入是一国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年内所创造的新价值。

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形成投资和消费。

(2)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就是国民收入首先在生产部门内进行的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国民收入被分解为三个部分:国家收入、企业收入、个人收入。

(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全社会范围继续进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是为了满足以下各项社会需要:其一,满足社会公共部门的需要;其二,满足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其三,满足社会保障的需要;其四,满足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其五,调节经济关系和收入分配关系。

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工具,是国家财政以及税收、信贷、利息、保险费、价格等经济杠杆。

财政通过参与初次分配,取得预算收入;财政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通过预算支出来进行的。

各种经济杠杆也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

3.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1)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核心问题。

国民收入的分配(两课时)

国民收入的分配(两课时)

2. 国 民 收 入
⑶意 义: 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它标志着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⑷途 径: 根本途径是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2. 国 民 收 入
扩大再生产 (主要部分)
积 累 ⑸国 民 收 入 的分配按照 最终用途划分
积累基金超过了生产资料的增长, 多投1倍 生产资料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20万元) 在建工程不能按期完工。 少投1倍 积累基金小于生产资料的增长,生 产资料积压,价格下跌,减缓经济 (5万元) 增长速度。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练习: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取消和废除 了购买商品所需要的各种票证。曾被称为 “神州第一票”的粮票,也成了一种历史 文物。各种票证的取消,其根本原因在于 ( D) A、我国的各种商品由供不应求转为供过 于求 B、我国的国民收入大大增加 C、我国的社会总产品越来越多 D、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
非生产性基本建设 社会物资储备
国家行政管理 国防支出 科教文卫事业 社会保障
公共消费
消 费
个人消费 (主要部分)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⑴相互促进:积累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
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促 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措施。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 教育网 -
2、马克思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实现 财富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 耗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 平和技术进步。”这段话说明( D ) A、随着科技的进步,创造社会总产品与劳动 时间无关 B、由于大工业的发展,社会财富主要是由第 二产业创造的,第一产业失去原来的地位 C、实现 社会财富的创造,只要发展科学和 技术就可以达到的 D、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创造财富、增加国民收 入的根本途径

国民收入的分配PPT教学课件

国民收入的分配PPT教学课件


在_______的基础上,______有所增长

正确处理积累 与消费的关系
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______
正确处理_____、______、_____三者之间的关系.
感受高考
(2007年高考文综重庆卷26)2006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 划并实现良好开局的第一年,国民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0.7%;企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产品产销两旺,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向合 理。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的比重明显增加,10年来农民人 均纯收入增长率首次超过7%。居民家庭支出结构发生变化,轿 车日益成为大众消费品。国民经济实现良好开局的主要表现是:
国家在义务教育中的投入属于_____基金的_________支出.
消费 科、教、文、卫事业
4、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知识梳理
⑴ 积累和消费之间具有一致性:相互促进
积累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 费水平的基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促进生产发展的 重要措施。
⑵ 积累和消费的不一致性:此消彼长
二、遥感技术系统与遥感类型
1.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2、遥感类型
根据运载工具: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
根据辐射源: 主动式遥感和被动式遥感 按照电磁波的波谱范围: 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
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谱段遥感等 按照应用领域或专题: 环境遥感、大气遥感、
资源遥感、海洋遥感、地质遥感、农业遥感、 林业遥感等
①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②社会总产值增长率10.7% ③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相协调 ④居民、企业、政府间分配 趋向协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教学内容】一、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三、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教学重点】掌握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过程;把握积累与消费的相互关系和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

【课时安排】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2课时;共6课时。

第一节 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一、社会总产品及社会总产值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

社会总产品是各个生产部门、分部门、行业和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的构成从实物形态看,是社会各部门当年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即社会总产值,是当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价值总和。

它由三部分构成,即在生产过程中已消耗掉并转移到新产品中的生产资料价值(c);劳动者在为自己的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v);劳动者在为社会的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m)。

社会总产值=c+v+m,其中,(v+m)是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

二、国民收入及其增长(一)国民收入及其构成国民收入是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

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以后,剩下的那一部分社会总产品就是国民收入。

或者说,国民收入是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新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国民收入也表现为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

从实物形态看,它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用来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之后,所剩下的生产资料和全部消费资料;从价值形态看,它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当年创造的全部新价值,等于从社会总产值(c+v+m)中减去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c)以后,剩余的那部分新价值,即(v+m)。

(二)决定国民收入增长的因素生产的发展是国民收入增长的源泉,决定国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三个:第一,增加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量越多,创造的新价值就越多,国民收入增长得就越快。

第二,提高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投入同量的劳动比过去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何增加国民收入。

第三,节约使用生产资料。

节约生产资料,就能同样多的生产资料吸收更多的活劳动,就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增加国民收入。

三、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一)两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套是“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体系),该体系首先由苏联采用,后为社会主义国家采用的,也称“东方体系”。

其核算指标是:“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等。

另一套是“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AN体系),该体系首先有西方国家采用,也称“西方体系”。

其核算指标为:“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等。

我国以前采用MPS体系指标,即工农业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

1987年,我国的国家统计开始逐渐引入SNA体系。

1995年,我国完成了MPS体系向SNA体系的过渡。

(为了和国际接轨)(二)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是指本国的国民在国内和国外的生产活动,不包括外国人在本国的生产活动。

●最终产品,是最终供人们使用的物品,而不包括作为半成品和原料再投入生产的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价值,等于各生产阶段“增加值”的相加。

▼(因此,国民生产总值也可以理解为:所有生产部门生产并提供的增加值的总和。

)GN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不计中间产品的价值。

●最终产品价值=增加值总和(二)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指一国所有常住单位(企业和个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三)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是国际上通常使用的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活动总成果的综合性经济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两者的区别在:国民生产总值按国民原则计算,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内和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

它是一个收入的概念,表明原始收入的总规模,能全面反映一国国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状况。

而国内生产总值则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即不论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凡是在本国国土范围内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都计算在内,但不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

这是一个生产的概念,表明社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总体规模。

GNP(或GDP)特点:(1)GN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即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

(2)GN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的价值不计入 GN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3)GNP 是一定时期生产而不是售卖掉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如某企业年生产100万美元产品,只卖掉80万美元,所剩20万美元产品可看作是企业自己买下的存货投资。

相反,如果生产100万美元产品,却卖掉了120万美元,则计入的仍是100万美元,只是库存减少了20万美元。

(4)GN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某人花了20万美元买了一幢旧房,这20万美元不能计入GNP,因为它在生产年份已经计算过了。

但买卖这幢旧房的经纪人费用可计入GNP,因为这是经纪人买卖旧房过程中的劳务报酬。

(5)GNP一般是市场活动价值。

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NP中。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缺点:第一,GDP计算中有一些遗漏。

GDP是按市场价值计算,但经济中有一些活动并不通过市场,如:走私、贩毒、地下交易,及消费者为自己服务的家务劳动等,就无法计入GDP。

第二,GDP计算的是经济活动,而不是经济福利。

因此,GDP并不等于经济上能给人们带来好处。

如:军火生产、引起大量污染的生产等,带来GDP,但不能带来福利第三,由于各国的汇率与价格差异,以及各国的市场化程度不同,很难把各国的GDP进行比较。

(但目前还没有一个更好的指标能代替GDP。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一)国民收入分配的性质和过程国民收入从创造出来到最终使用,其间要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

国民收入分配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

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原始收入”,经过再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派生收入”或“最终收入”。

(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具体形式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在不同的所有制关系中采取不同的具体形式。

1.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2.城镇集体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2)以合作基金形式上缴集资单位,形成统一支配的集体收入;(3)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4)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形成职工个人收入。

3.农村集体经济由于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要以承包户为单位进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承包农户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1)以农业税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2)以公积金、公益金形式留给集体,用于扩大再生产和集体福利;(3)以管理费形式提留给乡村政权组织;(4)以个人收入形式留给农户。

4.个体经济单位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两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2)税后利润全部形成个体劳动者的个人收入。

5.私营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2)以工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3)以企业主收入形式归企业主支配。

6.“三资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收入;(2)按注册投资比例分配一部分给外方投资者;(3)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用于再生产;(4)以工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成为劳动者个人收入。

(三)三种原始收入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与国民收入的来源、生产和创造相关联的分配层次,即初次分配的收入承受者是国民收入的原始生产者和创造者。

●参与初次分配的为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三种原始收入,即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企业或集体收入以及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个人收入,这是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前提和基础。

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三种基本原始收入后,还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之所以必须进行再分配,是基于以下原因:第一,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

第二,加强重点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需要。

第三,建立社会保证基金的需要。

第四,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

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通过下列途径来进行:第一,国家预算。

第二,劳务费用。

第三,价格体系。

第四,银行信贷。

第三节 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一、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构成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按其最终用途来看可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1.积累基金及其构成。

积累基金是在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的那部分基金。

2.消费基金及其构成。

消费基金是国民收入中满足居民个人和社会公共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那一部分基金。

二、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关系国民收入中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所占比重的大小,就是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社会主义积累与消费是矛盾统一的关系。

三、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

总的来说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

具体说必须遵循以下的几个原则:第一,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都需要有所增长,使积累基金能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消费基金能够保证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二,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必须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适应。

第三,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的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的比例。

第四,正确安排消费基金中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

四、积累率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确定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要确定积累率的大小。

所谓积累率,就是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为: 积累率=积累基金/国民收入×100%由公式可知,积累基金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大,积累率就高;反之,积累基金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小,积累率就低。

由于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从而也是国民收入增长的源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