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力学教学大纲汇总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理论力学》教学大纲引言:《理论力学》是力学学科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它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和力学定律的推导与应用。
本文将探讨《理论力学》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实施,以及对学生的意义和影响。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在《理论力学》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力学定律的推导与应用;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理论力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牛顿力学和拉格朗日力学两个部分。
在教学大纲中,应将这两个部分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同时,还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力学的基本知识;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估的方式教学评估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馈。
在《理论力学》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评估方式:1. 课堂测验:通过课堂测验检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3. 课程设计: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设计,评估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4. 学术论文:要求学生撰写学术论文,评估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支撑,包括教材、教具、实验设备等。
在《理论力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实验条件,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WCS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理论力学课程编号: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学时/学分:理论64学时/4学分开设学期:第三学期开设单位: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说明一、课程性质与说明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2.课程说明理论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
是各门力学的基础,并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为学习有关的后继课程(如机械原理、材料力学、机械设计等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并为将來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创造条件;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熟悉各种常见约束的性质,对简单的物体系统,能熟练地取分离体并画出受力图。
2.培养学生能运用平衡条件求解单个物体和简单物体系的平衡问题(包括考虑滑动摩擦的问题)。
3.培养学生熟悉刚体平动、定轴转动和平面运动的特征,并能熟练地计算刚体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刚体内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包括简单机构的运动分析。
4.培养学生掌握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熟练掌握点的速度合成定理和牵连运动为平动时的加速度合成定理的应用。
5.培养学生能正确地列出质点运动和刚体运动(包括刚体定轴转动和平面运动)的动力学微分方程并能求解有关的问题。
6.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动力学普遍定理及相应的守恒定理,能熟练选择和综合应用这些定理去求解工程中简单的理论力学问题。
7.培养学生能掌握虚位移原理的有关概念及其应用。
三、学时分配表四、教学教法建议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
五、课程考核及要求1.考核方式:考试(丁);考查()2.成绩评定:计分制:百分制(丿);五级分制();两级分制()成绩构成:总成绩=平时考核(10)%+中期考核(20)%+期末考核(70)%本文绪论教学目标7解理论力学在机械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了解理论力学的研究方法;了解理论力学的学习目的。
《理论力学(1)》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理论力学是一门关于刚体静力学、运动学及动力学的科学,是轮机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是后续几门重要专业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刚体静力学中的力系简化及平衡、平面桁架、重心和摩擦等;运动学中点的运动合成及刚体的平面运动;动力学中的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达朗贝尔原理及虚位移原理,培养和建立学生的工程观点及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支撑。
2.设计思路:本课程知识面广、理论性强、系统性强,重点学习刚体的受力分析方法、运动分析方法及动力学研究知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理论分析方法,是后续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
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刚体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中的基本原理及计算方法,并能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设计工程中实际问题。
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大模块。
(1)刚体静力学使学生重点掌握本门课中所用的静力学公理、平面系里中力矩和力偶(矩)的定义、性质及计算方法、力系的简化和平衡分析方法,了解空间力系中力矩、力偶、力系的简化及平衡的分析方法,并会用静力学的相关知识对平面桁架进行力的分析及求解,会计算物体系统的重心,会分析考虑摩擦情况下的物体系统平衡。
通过静力学的学习,使学生能用相关知识解决本专业中常见结构的力学分析及设计问题。
(2)刚体运动学使学生掌握点的运动学描述的三种方法及其关系、刚体的平行移动及定轴转动、定轴转动刚体上点的速度及加速度的解法,了解轮系的传动比计算方法、速度及加速度的矢量表示方法。
通过运动学的学习,使学生能使用相关知识解决本专业中常见机构的的运动分析问题,并能进行相关的运动设计。
(3)刚体动力学使学生理解牛顿三大定律及质点运动微分方程,重点掌握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和动能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理解并会应用大朗贝尔原理及虚位移原理求解相关问题。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理论力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也是近代工程技术的科学基础。
本课程在普通物理力学的基础上,运用高等数学工具,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全面系统的阐述宏观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使学生对力学的基本内容有较完整的认识,并能掌握处理力学问题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为学习理论物理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要求学习本课程时,学生应具备以下基础知识:普通物理力学,矢量代数,线性代数,微积分与微分方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处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同时为学习后继理论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牛顿力学和分析力学是本课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牛顿力学中应特别注重矢量运算,在分析力学部分则应注意建立基本概念,变分运算,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学生从这部分可学到后继理论物理课所必要的概念和方法。
(一)质点力学1.质点力学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本课程的重点之一。
这部分的主要数学内容是矢量数学,应使学生尽快熟悉矢量运算,特别是矢量函数对时间微商的概念。
这对整个课程的学习都有重要影响,必须给予注意。
运动学与动力学部分,学生在普通物理力学中已接触过,因此概念部分不会遇到太大困难。
这部分内容应在普通物理力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提高与系统化,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2.本部分的重点是:速度、加速度在不同坐标系上的分量表示,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与解算,势能的物理意义及其与作用力的关系,运动定理与守恒律,有心力的基本性质。
3.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使学生清楚地理解力学中所阐述的基本物理内容,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使他们能比较灵活自如地应用基本规律处理各种类型的力学问题。
(二)质点组力学1.质点组力学是质点力学的内容向多质点体系的推广,所以与前一部分有密切联系,同时从广义上讲,力学中所有的问题都是质点组的问题,因此这部分内容更有普遍意义,它也是刚体力学的理论基础。
2.由于质点组内的质点数目众多,加之内力一般都是未知的,因此决定每一个质点的运动是非常困难的。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一、引言理论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理论力学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掌握力学基本定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档旨在介绍理论力学教学的大纲,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系统的学习框架。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具备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进行物体运动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和掌握质点系的运动规律;2. 掌握牛顿力学的基本定律和原理;3. 熟练运用牛顿力学解决各种物体运动问题;4. 理解并掌握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原理;5. 学会运用动量和能量守恒原理解决实际问题;6.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1. 矢量理论与坐标系a. 矢量、标量的区别与运算法则b. 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与矢量分解c. 矢量的投影、叉乘及应用2. 运动学a. 质点的运动描述b. 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与关系c. 运动学方程和运动图像分析3. 牛顿力学a. 牛顿定律的基本原理b. 质点系及刚体的运动规律c. 平面运动和空间运动的分析方法4. 动量守恒与碰撞a. 动量守恒定律b.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c. 爆炸和中心碰撞问题5. 力学能量a.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和计算b.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c. 动能和势能的应用6. 多体系统的运动a. 质点系的运动规律b. 中心力场和行星运动c. 受阻挠运动和相对运动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授课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实践习题的解析以及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具体方法如下:1. 讲授:通过课堂讲解,系统介绍理论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推导过程。
2.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 习题:布置并解析大量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应用能力。
4. 实验:设计与理论力学相关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理论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理论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科目,它涉及到对物体运动和力的基本理论的研究。
这包括对牛顿定律、动能、动量、力矩、万有引力定律、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方面的学习。
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将建立起对自然界物体运动的深刻理解,这将为进一步学习物理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理解并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2、理解并掌握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3、理解并掌握角动量、角动量守恒及其应用。
4、理解并掌握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5、理解并掌握弹性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6、理解并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三、课程内容1、第一章:绪论介绍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学习内容:运动学基础,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3、第三章:动量和动量守恒学习内容:动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动量的应用。
4、第四章:角动量与角动量守恒学习内容:角动量,角动量定理,角动量守恒定律,角动量的应用。
5、第五章: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学习内容:万有引力定律,行星运动,人造卫星运动,万有引力的应用。
6、第六章:弹性力学学习内容:弹性力学基本原理,弹性力学问题的应用。
7、第七章:流体力学学习内容:流体力学基本原理,流体力学问题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采用课堂讲解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解释理论力学的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例和习题练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力学的基本知识。
3、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积极性。
4、适当引入现代教学技术,如多媒体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
五、评估方式1、平时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每章后的习题,以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2、期中考试:通过试卷形式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3、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4、学习态度和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态度,以激励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活动。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包括《理论力学C》教学大纲、《理论力学B》教学大纲和《理论力学A》教学大纲。
主要内容如下:《理论力学C》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目的理论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它是各门力学课程的基础,同时又可直接应用于工程实际问题。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刚体和刚体系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为学习有关的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基础,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能力。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48。
(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课程内容:1. 绪论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学习理论力学的目的;理论力学的研究方法;力学发展简史。
2. 静力学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力的基本性质;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力偶系;平面任意力系;摩擦;空间力系和重心。
3. 运动学点的运动;刚体基本运动;点的合成运动;刚体的平面运动。
4. 动力学动力学基本概念和定律、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动力学普遍定理。
总的要求:了解质点、质点系、刚体和刚体系的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规律。
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及其应用。
各部分要求:1.静力学:以平面力系为重点。
(1) 掌握各种常见约束的性质,对简单的物体系统能熟练地取分离体,并画出受力图。
(2)掌握力、力矩和力偶等基本概念及其性质,能熟练地计算力的投影和平面上力对点的矩,并会计算力对轴的矩。
(3)掌握各类平面力系的简化方法和简化结果,会计算平面任意力系的主矢和主矩。
(4)能熟练地应用各类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求解单个物体和简单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主要是求约束力)。
(5)了解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
(6)会通过计算和查表求组合体的重心。
(7)掌握滑动摩擦的概念和摩擦力的特征,会求解考虑滑动摩擦时单个物体的平衡问题。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64学时)09-10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开实验2个)Theoretical Mechanics学时:64 学分: 3层次:本科适用专业:机械设计、机电、汽车服务类等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理论力学》是工科大学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它既是各门后续力学课程的理论基础,又是一门具有完整体系并继续发展着的独立的学科,而且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学习后续课程和有关的科学技术打好基础。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推理、分析、综合等能力)、表达能力(包括运用文字和图象等的能力)、计算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一些简单工程实物抽象为力学模型,进行数学描述,应用力学原理求解)得到训练与提高。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第一篇:静力学(20学时)基本要求:熟悉力、力矩和力偶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熟练地计算力的投影,力对点之矩和力对轴之矩。
熟悉各种常见约束的性质,能熟练地取分离体并画出受力图。
掌握各种类型力系的简化方法,熟悉简化结果,能熟练地计算主矢和主矩。
能应用平衡条件和各种类型的平衡方程求解单个物体和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对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问题,能熟练地选取分离体和应用各种形式的平衡方程求解,掌握求解简单桁架、组合桁架内力的节点法和截面法。
掌握计算物体重心的各种方法。
理解滑动摩擦、摩擦力的概念,能求解考虑摩擦时简单的物体系统平衡问题。
了解滚动摩擦的概念、超静定问题概念。
第二篇:运动学(22学时)基本要求:掌握描述点的运动的矢量法、直角坐标法、自然坐标法及各种方法下点的运动轨迹、运动方程、速度和加速度。
熟悉刚体平动、刚体定轴转动的概念,能求解转动刚体的角速度、角加速度,转动刚体上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掌握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熟练掌握点的速度合成定理,牵连运动为平动、定轴转动时的加速度合成定理及应用。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理论力学是物理学基础课程之一,主要涉及运动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
本门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使学生熟悉和掌握质点与刚体在力学中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以及相关的基本定律和公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质点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基本概念,掌握质点的描述和运动状态的变化;2. 熟悉刚体运动的基本规律,了解质心运动和转动的特点;3. 掌握力学中的基本定律和公式,能够运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大纲1. 质点的运动学1.1 位置和位移1.1.1 矢量和标量1.1.2 位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2 速度和加速度1.2.1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2.2 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2.3 加速度的均匀变化和非均匀变化 1.3 运动图象和运动规律1.3.1 位移-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1.3.2 运动规律的推导和应用2. 质点的动力学2.1 牛顿第一定律2.1.1 惯性和参考系的选择2.1.2 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意义 2.2 牛顿第二定律2.2.1 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和推导 2.2.2 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3 重力和弹力2.3.1 重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3.2 弹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4 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2.4.1 摩擦力的分类和计算方法2.4.2 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刚体运动3.1 刚体的基本概念3.1.1 刚体和质点的区别3.1.2 刚体的自由度和运动状态描述3.2 刚体的转动3.2.1 角度和角位移的概念3.2.2 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计算方法3.2.3 转动惯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3 质心运动3.3.1 质心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3.2 质心运动的性质和应用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包括理论讲解、数学推导、实例分析和解题讨论等。
教师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附件一《理论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理论力学是高等学校物理学(师范)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
它在普通物理力学的基础上,运用高等数学工具研究宏观物体做机械运动所遵循的普遍规律,更系统、更严密地阐述经典力学的基本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应达到以下的目标:1.对宏观机械运动的规律有一较全面、较系统的认识,能掌握处理力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的理论物理素养。
2.在深入掌握力学理论的基础上,能居高临下,深入浅出地分析中学力学教材。
并能初步分析一些现代工程技术和生活中的力学问题,提高作为21世纪科学人才和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素质。
3.认识物理学与数学的密切关系,能比较灵活地运用高等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了解经典力学的新发展和现代力学的研究前沿。
学时分配与考核方式:1.本课程总学时数为54学时左右,其中讲课为42学时左右,习题课为10学时,机动2学时,具体分配见各章安排。
有“*”的内容可以选讲或不讲。
每章列出的参考时数见下表。
2.考核方式:采用笔试。
期末考试占总分的60%;期中考试占百分之20%-30%,平时成绩占10%-20%。
二. 学时分配表[注]1.本大纲参照1983年国家教育部编的大纲和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编的教学大纲,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和实际教学情况制订。
2.自02级本科师范物理学专业开始采用本大纲。
以后各年级在此基础上可根据科学、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再作增删、修改。
三.课程内容绪论(1学时)1.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和现代力学的新进展。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3+1)一.运动的描述方法⑴参照系与坐标系,运动学方程与规迹⑵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二.速度、加速度在各种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⑴速度、加速度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⑵速度、加速度在自然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⑶速度、加速度在平面极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⑷速度、加速度在柱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⑸*速度、加速度在球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说明:⑴质点运动学的描述,应在普物力学的基础上加深、提高、阐明基本思想,使其系统化,并注意避免过多的重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理论力学》英文名称:Theoretical mechanics课程性质:专业教育必修课课程编号:O131004所属院部:机电工程学院周学时:4学时总学时:60学时学分:4学分教学对象(本课程适合的专业和年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二年制本科(3+2)一年级学生预备知识:《机械制图》,《高等数学》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理论力学是大学工科本、专科学生而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机械类本专科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教学目标与要求: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一是掌握力学知识,为学习有关的后续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二是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的概念和理论,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三是学习力学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课程教材: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理论力学》第七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参考书目:[1]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理论力学》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2]周衍柏.《理论力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3]梁昆淼.《力学(上)》,高等教育出版社,1965考核形式:笔试闭卷。
编写日期:2011年8月制定,2013年8月修订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含教学重点、难点):课程内容与要求(1)课程内容及重点、难点绪论掌握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静力学第一章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目的要求:1.深入地理解力、刚体、平衡和约束等重要概念。
2.静力学公理(或力的基本性质)是静力学的理论基础,要求深入理解。
3.明确和掌握约束的基本特征及约束反力的画法。
4.熟练而正确地对单个物体与物体系统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
5.掌握力多边形法则及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条件。
重点:1.力、刚体、平衡和约束等概念。
2.静力学公理及其推论。
3.柔性约束、光滑支承面约束、光滑铰链约束的特征及其反力的画法。
4.单个物体及物体系统的受力分析。
难点:光滑铰链的约束特征(尤其是销钉连接二个以上的构件即复合铰),物体系统的受力分析,平面汇交力系(多个力)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
第二章平面力系目的要求:1.能正确地将力沿坐标轴分解和求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对合力投影定理及力对点之矩应有清晰的理解,并能熟练地计算。
2.深入理解力偶和力偶矩的概念,明确平面力偶的性质和平面力偶的等效条件。
3.掌握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的方法,会应用解析法求主矢和主矩,熟知平面任意力系简化的结果。
4.深入理解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平衡方程的三种形式。
5.能熟练地计算在平面任意力系作用下物体和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6.正确理解静定与静不定的概念,会判断物体系统是否静定。
7.理解简单桁架的简化假设,掌握计算其杆件内力的节点法和截面法及其综合作用。
重点: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合力投影定理、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条件及求解平衡问题的解析法、力对点之矩的计算、力偶矩的概念、平面力偶性质和力偶等效条件。
平面任意力系向作用面内任一点的简化及力系的简化结果。
平面任意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及平衡方程的各种形式。
物体及物体系平衡问题的解法。
用节点法,截面法求解平面静定桁架的内力。
难点:1、主矢与主矩的概念。
2、利用特殊力系的特点画出某些约束反力,选择恰当的平衡方程求解未知量。
3、物体系平衡问题中正确选取研究对象及平衡方程。
第三章空间力系目的要求:1、能熟练地计算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2、熟练掌握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的计算。
3、对空间力偶的性质及其作用效应有清晰的理解。
4、了解空间力系向一点简化的方法,明确空间力系合成的四种结果。
5、能正确地画出各种常见空间的约束反力。
6、会应用各种形式的空间力系平衡方程求解简单空间平衡问题。
7、对平行力系中心和重心应有清晰的概念,能熟练地应用坐标公式求物体的重心。
重点:1.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两种投影法;2.力对轴之矩和力对点之矩的计算及力矩关系定理;3.空间汇交力系、空间任意力系、空间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4.各种常见的空间约束及约束反力画法;5.重心的坐标公式。
难点:1.力在坐标轴上的二次投影;2.空间力偶矩矢在坐标轴上的投影;3.空间结构的几何关系与立体图;4.解空间力系平衡问题时力矩轴的选取;5.求组合体的形心坐标。
第四章摩擦目的要求:1.牢固掌握滑动摩擦的性质,深刻理解库仑摩擦定律的内涵;2.熟练求解考虑滑动摩擦时的平衡问题(解析法、几何法)。
3.了解全反力、摩擦角、自锁等概念,了解滚动摩擦现象。
重点:1.滑动摩擦力和临界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定律。
2.考虑滑动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的求解方法。
难点: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含摩擦平衡问题;正确判断摩擦力的方向及正确应用库仑摩擦定律。
运动学第五章点的运动学目的要求:1.能用矢量法建立点的运动方程,求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2.能熟练地应用直角坐标法建立点的运动方程,求点的轨迹、速度和加速度。
3.能熟练地应用自然法求点在平面上作曲线运动时的运动方程、速度和加速度,并正确理解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重点:1.的曲线运动的直角坐标法,点的运动方程,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2.点的曲线运动的自然法(以在平面内运动为主),点沿已知轨迹的运动方程,点的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难点:自然轴系的几何概念,速度与加速度在自然轴上投影的推导。
第六章刚体的简单运动目的要求:1.明确刚体平行移动(平动)和刚体绕定轴转动的特征,能正确地判断作平动的刚体和定轴转动的刚体。
2.对刚体定轴转动时的转动方程、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要清晰的理解,熟知匀速和匀变速转动的定义与公式。
3.能熟练地计算定轴转动刚体上任一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4.掌握传动比的概念及其公式的应用。
5.对角速度矢、角加速度矢以及用矢积表示定轴转动刚体上任一点的速度和加速度有初步了解。
重点:1.刚体平动及其运动特征。
2.刚体的定轴转动,转动方程,角速度与角加速度。
3.转动刚体内各点的速度与加速度。
难点:用矢积表示刚体上任一点的速度与加速度。
第七章点的合成运动目的要求:1.深刻理解三种运动、三种速度和三种加速度的定义、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以及运动相对性的概念。
2.对具体问题能够恰当地选择动点、动系和定系进行运动轨迹、速度和加速度分析,能正确计算科氏加速度的大小并确定它的方向。
3.会推导速度合成定理、牵连运动为平动时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理解并掌握牵连运动为转动时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
并能熟练地应用上述三个定理。
重点:1.动点和动系的选择;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3.速度合成定理和加速度合成定理的应用和计算。
难点:1.动点和动系的选择;2.加速度合成定理的运用与计算;3.牵连速度、牵连加速度及科氏加速度的概念。
第八章刚体的平面运动目的要求:1.明确刚体平面运动的特征,掌握研究平面运动的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能够正确地判断机构中作平面运动的刚体。
2.能熟练地应用各种方法——基点法、瞬心法和速度投影定理求平面图形上任一点的速度。
3.能熟练地用基点法分析平面图形内一点的加速度。
4.会求解运动学综合问题中的速度,了解求加速度。
重点:1.以运动的分解与合成为出发点,研究求平面图形上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基点法,明确速度投影定理和瞬心法是从基点法推导而来。
2.掌握合矢量投影定理。
难点:1.速度瞬心的概念及求法;2.转动部分的规律与基点的选取无关的概念;转动部分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求法。
3.用基点法分析一点加速度的方法;4.运动学综合问题。
动力学第九章质点动力学的基本方程目的要求:1.对质点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如惯性、质量等)和动力学基本定律要在物理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实质。
2.深刻理解力和加速度的关系,能正确地建立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掌握质点动力学第一类基本问题的解法。
3.掌握质点动力学第二类基本问题的解法,特别是当作用力分别为常力、时间函数、位置函数和速度函数时,质点直线运动微分方程的积分求解方法。
对运动的初始条件的力学意义及其在确定质点运动中的作用有清晰的认识,并会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正确提出运动的初始条件。
重点:1.建立质点运动微分方程。
2.求解质点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难点:在质点动力学第二类问题中,根据题目所要求的问题对质点运动微分方程进行变量交换后再积分的方法。
第十章动量定理目的要求:1.使学生认识到质点系(刚体、刚体系)是动力学的主要力学模型,解决质点系(刚体、刚体系)动力学问题的主要方法有三类:(1)达朗伯原理;(2)动力学基本定理;(3)动力学普遍方程和拉格朗日方程。
2.对质点系(刚体、刚体系)的质心、动量、动量矩,质点系(刚体、刚体系)对某轴的转动惯量等概念有清晰的理解,能熟练地计算质点系(刚体、刚体系)的动量,熟练地计算质点系对某定点(轴)的动量矩,根据刚体(系)的运动计算刚体(系)对某点(轴)和质心的动量矩,会用定义、平行移轴定理和组合法(分割法)计算刚体对某轴的转动惯量。
重点:质点系(刚体、刚体系)质心、动量、动量矩、转转惯量的计算。
难点:质点系(刚体、刚体系)对某定点(轴)动量矩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第十一章动量矩定理目的要求:1.能熟练地应用质点系的动量定理、质心运动定理(包括相应的守恒定律)求解动力学问题。
2.能熟练地应用质点系的动量矩定理(包括动量矩守恒)和刚体绕定轴转动微分方程求解动力学问题。
3.会应用相对质心的动量矩定理和刚体平面运动微分方程求解动力学问题。
重点:质点系动量定理、质心运动定理;质点系的动量矩定理和刚体绕定轴转动微分方程。
难点:相对质心的动量矩定理、刚体平面运动微分方程的应用。
第十二章动能定理目的要求:1.对功和功率的概念有清晰的理解,能熟练地计算重力、弹性力和力矩的功。
2.能熟练地计算平动刚体、定轴转动刚体和平面运动刚体的动能,重力和弹性力的势能。
3.熟知何种约束反力的功为零,何种内力的功之和为零。
4.能熟练地应用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动力学问题。
5.能熟练地应用动力学基本定理解动力学的综合问题。
重点:1.力的功和物体动能的计算。
2.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3.动力学基本定理的综合问题。
难点:综合应用动力学基本定理求解动力学问题,运动学补充条件(方程)的提出。
第十三章达朗贝尔原理目的要求:1.对惯性力的概念有清晰的理解。
2.掌握质点系惯性力简化的方法,能正确地计算平动、定轴转动和平面运动刚体惯性力系的主矢和主矩,注意不同运动刚体惯性力系简化中心的选择。
3.能熟练地应用达朗伯原理求解动力学问题。
重点:1.惯性力的概念。
2.平动、定轴转动和平面运动刚体惯性力系的简化及简化结果。
3.用达朗伯原理求解动力学问题难点:1.惯性力系的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