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诊疗指南
抗体免疫缺陷病(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抗体免疫缺陷病(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病因】(一)发病原因体液免疫缺陷病包括,Bruton免疫球蛋白缺乏症,可变异型免疫球蛋白缺乏症,选择性IgA缺乏,选择性IgM缺乏。
1.Bruton免疫球蛋白缺乏症又称先天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congenital agammaglobulinemia)。
先天性免疫球蛋白缺乏。
2.常见的可变异型免疫球蛋白缺乏症(common variable agammaglobulinemia) 又称特发性晚发免疫球蛋白缺乏症(idiopathic late onset immunoglobulin deficiency),可变异型免疫球蛋白缺乏。
3.选择性IgA缺乏这是一组乳糜性腹泻的病因。
大多数选择性IgA缺乏者包括儿童,存有自身抗体,自身免疫性疾病则是这些人常见的。
4.选择性IgM缺乏也是产生多种感染疾患的原因。
(二)发病机制原发性免疫缺陷症是属于细胞免疫缺陷病,主要是胸腺发育不全,T细胞功能不足或是由于T细胞数少而导致B细胞功能缺陷。
如Di George综合征其病因是胚胎期中Ⅲ、Ⅳ咽囊发育障碍导致胸腺发育不良、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和人血管畸形等。
在临床免疫学检验上,表现为TH细胞数低下,抗体形成能力受到限制。
Nezelof综合征及核苷磷酸化酶缺陷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致使胸腺发育不全和细胞免疫功能缺陷。
体液免疫缺陷病的直接表现是免疫球蛋白总量减少,或免疫球蛋白种类不全、或IgG的亚类不全。
也可以在总量上不明显减少,但某一种类免疫球蛋白突出减少。
Bruton免疫球蛋白缺乏症属于伴性型隐性遗传导致的免疫球蛋白减少。
其他类型免疫球蛋白减少,有的也可查到家族病史。
在免疫球蛋白缺乏的患者中,有的是B细胞功能不足,有的则是由于T细胞功能影响,或TH和TS细胞比例倒置。
【症状】1.X性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inked agammaglobulinemia) 临床上表现为:病人均为男性。
免疫学病例
男孩,3岁。以间断发热伴腿疼2个月为主诉入院。患儿从生后7个月至今经常患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每年患肺炎2-3次,1.5岁时患中耳炎1次,持续约3个月。此次2个月来间断发热,体温37-38℃。双侧膝盖和踝部疼痛,伴红肿。家族史:患儿有一哥哥在 2岁时以相似病症发病,不治身亡。
实验室检查:血清蛋白电泳γ球蛋白区几乎空缺。血中B淋巴细胞测定值接近0,T淋巴细胞亚群正常。骨髓涂片:未找到浆细胞。
局部黏膜抗感染的的Ig是(lgA)
激活补体经典途径能力最强的Ig是(lgM)
引起1型超敏反应的Ig是(lgE/lgG-4)
引起超敏反男,11岁。
主诉:5年以来反复出现浮肿,近4d加重入院。患者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水肿,多发生于手、足和颜面部。6-7次/年,每次发作持续2-3d。患者无传染病接触史及食物和药物过敏史。其母亲及哥哥有类似症状,哥哥8岁时死于该病引起的呼吸窘迫,其父体健。
实验室检查:血细胞计数/尿液分析/肝肾功能均正常。血浆C4值减至0.68mol/l (参考值0.97-2.43mol/l)。C1INH为29%(参考值70%-130%)。
临床诊断:遗传性血管水肿。
问题:1.哪些实验室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2.该病主要与补体哪种成分相关?发病特点?
初步诊断: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治疗: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
问题:
1.本病的诊断依据?为何在7个月后发病?
2.总结无/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免疫学特征。
1.病例中患儿为何在7个月后发病?
2.填空:
含量最多的Ig是(lgG )
分子量最大的Ig是(lgM)
B细胞成熟的标志是(lgD)
丙种球蛋白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丙种球蛋白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丙种球蛋白的适应症及禁忌症》的内容,具体内容:丙种球蛋白预防传染性肝炎,预防麻疹等病毒性疾病感染,治疗先生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与抗生素合并使用,可提高对某些严重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感染的疗效。
下面跟着我一起来看看。
丙种球蛋白...丙种球蛋白预防传染性肝炎,预防麻疹等病毒性疾病感染,治疗先生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与抗生素合并使用,可提高对某些严重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感染的疗效。
下面跟着我一起来看看。
丙种球蛋白的适应症1、丙种球蛋白含有健康人群血清所具有的各种抗体,因而有增强机体抵抗力以预防感染的作用。
2、主要治疗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和免疫缺陷病3、预防传染性肝炎,如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等。
4、用于麻疹、水痘、腮腺炎、带状疱疹等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防治5、也可用于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等内源性过敏性疾病。
6、与抗生素合并使用,可提高对某些严重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感染的疗效。
7、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常见于儿童,丙种球蛋白是主要的治疗药物。
丙种球蛋白的禁忌症1、对免疫球蛋白过敏或有其他严重过敏史者。
2、有IgA抗体的选择性IgA缺乏丙种球蛋白的作用预防麻疹:为预防发病或减轻症状,可在与麻诊患者接触7日内按每体重注射0.05-0.15ml,或5岁以下儿童注射1.5-3.0ml,6岁以上儿童最大量不超过6ml。
一次注射预防效果通常为2至4周。
预防传染性肝炎:按每kg体重注射0.05-0.1ml,或儿童每次注射1.5-3ml,成人每次注射3ml。
一次注射预防效果通常为1个月左右。
丙种球蛋白的注意事项1.按球蛋白来源可分为两种,一为健康人静脉血来源的丙种球蛋白制剂,按蛋白质含量有10%、16%、16.5%等数种(国内制品浓度在10%以上),其中丙种球蛋白占95%以上。
另一种为胎盘血来源的丙种球蛋白(人胎盘血丙种球蛋白),即胎盘球蛋白,含蛋白质5%,其中丙种球蛋白占90%以上。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罕见病诊疗指南)
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概述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inked agammaglobulinemia,XLA)是由于人类Bruton’s酪氨酸激酶(Btk)基因突变,使B细胞系列发育障碍,从而导致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或缺失,感染易感性增加的一种原发性体液免疫缺陷病,为原发性B细胞缺陷的典型代表。
病因与流行病学Btk基因突变是XLA的病因。
Btk基因位于Xq21.3-22,长度为37kb,包括19个外显子,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含有5个功能区,分别为PH、TH、SH2、SH3和SH1。
Btk基因突变影响Bruton酪氨酸激酶活性,使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障碍,无法由前B淋巴细胞分化为未成熟B淋巴细胞,导致外周血成熟B淋巴细胞和组织浆细胞缺失或数量减少,继而导致免疫球蛋白合成不足,使机体发生免疫缺陷。
目前尚无XLA发病率或患病率的准确估计。
美国XLA患者登记处数据显示379000例活产婴儿中约有1例(190000名男性中有1例)。
我国目前没有关于XLA发病率及患病率的相关数据。
临床表现患儿多于生后4~12个月开始出现感染症状。
由于母体IgG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故患儿生后4个月内可不出现任何症状。
XLA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反复严重的细菌感染,感染部位主要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其中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常见病原菌包括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假单胞菌属细菌等。
长期、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可导致支气管扩张、杵状指等不可逆转的器官功能损害。
消化道感染常见的症状有腹泻、腹痛、胃食管反流和胃肠炎。
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包括蓝氏贾第鞭毛虫、沙门菌、空肠弯曲菌、隐孢子虫等。
因为Btk在T淋巴细胞上无表达,不影响细胞免疫,所以XLA患儿对病毒感染的反应过程正常,但仍可以因肠道病毒感染而引起肠炎。
重症感染的XLA患儿可出现侵袭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症状。
XLA患儿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可引发疫苗相关性脊髓灰质炎。
新生儿输血规范诊疗指南
新生儿输血规范诊疗指南1.新生儿输血规范诊疗指南输血特点】新生儿的输血需注意以下几点特点:1.新生儿的心脏功能不健全,输血量计算不当或速度过快容易引起循环超负荷而致心衰。
2.新生儿的体温调节功能差,心肺发育尚不成熟,不能耐受低温血,输血时应以室温血为宜。
3.新生儿的肾脏排钾和保钠及维持酸碱平衡功能差,输入保存时间过久的库血容易出现高血钾、低血钙和酸中毒。
4.新生儿的HbF含量高,红细胞内的2,3-DPG含量低,红细胞与氧的亲和力大,Hb需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才能满足生理需要。
输血指征】以下情况需要进行输血:1.血容量不足:当急性失血量≥10%总血容量时,根据失去的主要成分和失血的速度给予输注相应的成分血液或全血。
2.贫血性疾病: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静脉血Hb<130g/L;慢性贫血患儿,Hb<80~100g/L可予输注浓缩红细胞。
3.婴儿肺部疾病时,应维持Hb≥130 g/L,以确保氧容量,减轻阻滞缺氧;4.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有大量左向右分流者,维持Hb>130 g/L,可增加肺血管阻力,使左向右分流及肺血流减少,也可促使开放的动脉导管关闭。
5.出现与贫血有关的症状如气急、呼吸困难、呼吸暂停、心动过速或过缓、进食困难或淡漠等。
输血后症状减轻。
6.早产儿贫血:详见附表。
7.出血性疾病:血小板数量减少和(或)功能障碍,以及一种或多重凝血引子缺乏所致的严重出血。
血小板输注指征为:新生儿PLT<50×XXX出血征象,或新生儿PLT<30×109/L,不伴出血征象。
8.免疫缺陷病:严重感染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的患儿,可予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以预防或控制感染。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严重新生儿感染,经抗生素治疗48h以上无效者,首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GSF)。
无效时可考虑粒细胞输注,目前认为两者的长期安全性仍需评估。
9.低蛋白血症可首选人血白蛋白或血浆。
先天性全丙种球蛋白低下血症健康教育PPT
治疗
治疗
CVID的治疗主要是替代免疫球 蛋白治疗,通过人工注射免疫 球蛋白来预防感染和改善症状 。此外,应尽量避免潜在的感 染诱因,如接种流感疫苗、规 范用药等。
治疗
对于发生继发性免疫缺陷的疾 病,可给予特异性治疗,如停 用免疫抑制剂,慎用激素等。
对于伴随类风湿性关节炎、溃 疡性结肠炎等自身免疫病者, 可采用免疫抑制剂来治疗。
先天性全丙种 球蛋白低下血
症健康教育 PPT
目录 简介 病因 症状 治疗 生活护理
简介
简介
全丙种球蛋白低下血症(common variable immunodeficiency,简 称CVID)是一组以体液免疫缺陷为 主的原因不明的免疫缺陷病,常见 于成年人。CVID的典型表现为反复 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 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简介
CVID目前无法治愈,但可以通 过替代免疫球蛋白治疗(即人 工注射免疫球蛋白)来改善患 者的症状和预防感染。
病因
病因
CVID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确,但 大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并且普 遍存在B淋巴细胞或CD4+T淋巴 细胞的缺陷。此外,环境因素 和各种慢性感染也可能是CVID 病因的诱因之一。
病因
CVID也可通过自身免疫调节缺 陷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如 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 炎和甲状腺疾病等。
症状
症状
CVID的症状常发生于成年期,并且 在不同的患者间表现也存在差异。 典型症状包括:
- 反复感染,如细菌性和真菌性 感染。
- 皮肤和黏膜下出血或淋巴组织 肿胀。
- 慢性肺病和严重的肺炎。 - 慢性腹泻。 - 高凝状态和自身免疫病。生活护理生活护理
患者应避免接触可能导致感染 的环境或物品。如尽量避免去 医院或疫情区等,勤洗手,干 手后勿摸眼、鼻和口等。
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一、CVID的诊断1.临床特征:包括成年早期起病、免疫缺陷(血清IgG、IgA和/或IgM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反复感染(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高发)、自身免疫病等。
此外,病史中应排除其他可引起低免疫球蛋白血症的病因。
2.实验室检查:应包括血常规、免疫球蛋白水平测定、体液免疫球蛋白测定、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等,以排除其他免疫缺陷疾病。
3.免疫功能评估:包括减弱的疫苗免疫反应和异常的明胶溶菌试验。
可根据需要进行其他免疫功能检测。
二、CVID的治疗1. 特异性免疫调理治疗:包括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和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
(1) 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常规推荐的剂量为每4周一次,剂量一般为400-600mg/kg。
免疫球蛋白制剂可以静脉或皮下给药。
(2)HSCT: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无法获得正常免疫球蛋白的患者,HSCT可能是一种选择。
2.预防感染:(1)及早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避免感染的严重后果。
(2)根据需要使用抗病毒和抗真菌治疗,并按需要接种疫苗。
3.预防自身免疫病:(1)对于有自身免疫病发作风险的患者,可使用免疫抑制剂或丙种球蛋白。
(2)定期检查并监测自身抗体产生异常和其他自身免疫病的症状。
4.其他治疗措施:(1)对症治疗: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症状。
以上是针对CVID的诊断和治疗的一般指南和操作规范,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
由于CVID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对于不同患者可能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因此,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密切关注治疗效果和副作用。
诊疗规范指南新生儿低血糖诊疗规范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规范ABO溶血诊疗规范修订印刷版新生儿科三甲资料
诊疗规范指南修订印刷版新生儿科三甲资料目录新生儿低血糖诊疗规范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规范新生儿ABo溶血诊疗规范疾病概述新生儿低血糖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血糖低于正常同龄新生儿的最低血糖值的临床综合征,目前国内外多采用全血血糖低于2.2mmo1∕1(40mg∕d1),血浆糖低于2.2-2.5mmo1∕1(40-45mg∕d1)作为低血糖诊断标准,而低于2∙6mmo1∕1(47mg∕d1)为临床需要处理的界限值。
一诊断1临床表现:11常缺乏典型临床症状,多出现在生后数小时至1周内,或伴发于其他疾病过程而被掩盖。
1.2 无症状性低血糖较有症状性低血糖多10-20倍,同样血糖水平的患儿症状差异也很大。
1.3 症状和体征常非特异性,多出现在生后数小时至1周内,或伴发于其他疾病过程而被掩盖,主要表现为反应差、阵发性青紫、震颤、眼球不正常转动、惊厥、呼吸暂停、嗜睡、不吃等,有的出现多汗、苍白及反应低下等。
1.1 检查:准确测定血糖是诊断本症的主要手段。
1.2 血糖监测、电解质及肝肾功能检查;1.3 血常规及血型、尿常规及酮体;1.4 感染相关检查(血培养及脑脊液检查);1.5 内分泌相关检查(腹部B超、肾上腺B超、胰岛素测定、甲状腺素测定);1.6 遗传代谢检查(血、尿氨基酸测定);1.7 头颅MR1(症状性低血糖)。
二治疗1.8 治疗原发病。
1.9 状者预防比治疗更重要,任何时候都应尽早喂奶,无症状性低血糖首选肠道喂养,不建议用葡萄糖喂养,每小时测定血糖,如血糖不升高,婴更改治疗方案。
2.1 无症状者,应静脉点滴葡萄糖液6-8mg∕(Kg.min),每小时1次监测微量血糖,直至血糖正常后逐渐减少至停止输注葡萄糖C有症状者,应立即静脉注入10%葡萄糖液2m1∕kg t随后继续滴入10%葡萄糖液,速度为6-8mg∕(kg.min)o经上述处理低血糖不缓解,逐渐增加输注葡萄糖量至10∙12mg∕(kg.min)。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诊断标准
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又称家族性高胱氨酸血症、婴儿病理性黄疸、家族性结节性黄疸或婴儿遗传性胆红素代谢紊乱等,在世界各地都很罕见。
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通常在儿童时期发作,患者会出现胆红素代谢异常、溶血性贫血等症状。
对于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诊断标准,目前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下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胆红素代谢异常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诊断标准之一就是胆红素代谢异常。
患者在出生数日后即可见面部、胸部呈黄疸,约占所有新生儿黄疸的百分之六十,如未及时进行治疗易诱发脑病。
有时,患者出生后二至三日症状并不显著,此期黄疸为生理性,约七至十一日后逐渐显著增加,最后可达120~150μmol/L,甚至更高。
此时胆红素主要以间接胆红素为主,约占80-90。
此后随着患者生长发育,黄疸持续时间逐渐增加,且不易消退,可能会导致肝脏损害。
二、溶血性贫血除了胆红素代谢异常外,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患者在临床上还会出现溶血性贫血的症状。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患者红细胞膜发生结构性改变,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大量红细胞在很短的时间内受到破坏,造成贫血。
对于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患者来说,贫血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症状,一旦发现贫血症状,需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三、遗传性病史在诊断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时,患者的遗传性病史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
由于这种疾病是遗传性疾病,所以在患者家族中可能会有其他患者或者携带者。
通过仔细了解患者的家族史和遗传史,可以更好地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四、实验室检查在诊断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时,实验室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主要通过血清胆红素测定、肝功能检查、红细胞生化测定、肝脏超声检查以及尿胆原等检查手段来确定患者的诊断。
五、基因检测基因检测同样是诊断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患者的DNA进行测序分析,可以发现患者是否存在与此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
基因检测可以用来确定患者的诊断,同时对于家族中其他可能患病的成员进行基因携带者的筛查。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病情说明指导书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概述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PID)是一组先天或遗传性免疫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由不同基因缺陷,使得免疫器官或分子缺陷,从而出现机体免疫功能不全所致。
常发生在婴幼儿,临床以反复感染、易患肿瘤、易出现免疫失调的自身免疫反应为特征。
本病目前难以治愈,抗感染治疗及预防感染是本病的治疗要点,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或可完全纠正免疫缺陷。
英文名称: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免疫系统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其他。
常见症状:反复或慢性感染。
主要病因:主要与遗传和免疫系统发育障碍有关。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免疫球蛋白测定、抗体筛查试验、淋巴细胞亚群计数、T细胞功能测定、B细胞功能测定、补体CH50活性和C3/C4水平、特殊免疫学检查、胸部X线、基因检测。
重要提醒:本病患儿容易出现反复持续的感染,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持续的抗感染及预防感染的治疗十分必要,日常生活中也应当避免接触一些病原体,保持生活环境卫生。
临床分类:根据免疫缺陷特点分类1、特异性免疫缺陷病(1)抗体缺陷病:包括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婴儿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选择性IgA缺陷、选择性IgM缺陷和选择性IgG亚类缺陷(伴有或不伴有IgA缺陷);(2)细胞免疫缺陷病:包括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症(DiGeorge综合征)和嘌呤核苷磷酸化酶缺陷(Nezelof综合征);(3)抗体和细胞联合免疫缺陷病:包括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和伴有血小板减少和湿疹的免疫缺陷病(Wiskott-Aldrich综合征)。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临床特点及基因诊断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临床特点及基因诊断马智丽1,毛国顺1,李利2(1.安徽医科大学阜阳临床学院,安徽阜阳236000;2.阜阳市人民医院,安徽阜阳236000)摘要:目的探讨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临床的表现特点及基因诊断的重要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因反复感染最后经基因诊断确诊为X连锁无丙球蛋白血症(XLA)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3例XLA患儿均为男性,发病年龄为7个月~2岁,3例XLA患儿均有反复感染,表现为败血症、重症肺炎、脑炎、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实验室结果提示免疫球蛋白缺乏及外周血B细胞缺如或明显降低。
3例XLA患儿经基因诊断均发现存在BTK基因突变,分别为错义突变、移码突变及碱基缺失。
3例患儿确诊后均给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病情明显好转。
结论XLA临床特点表现为反复感染,以细菌感染为主,实验室检查主要为血清免疫球蛋白显著降低、B细胞缺如或降低,这是早期发现XLA的重要线索,但基因诊断是XLA确诊的唯一途径。
关键词:X连锁无丙球蛋白血症;免疫缺陷;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基因;BTKX连锁无丙球蛋白血症(X-linked agammaglobulin-emia,XLA)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主要为男性患病,女性携带,BTK突变为其致病原因,BTK基因全长37.5kb,编码的蛋白质属于酪氨酸激酶家族,共包含659个氨基酸,发生在BTK 基因任意位置的突变均可影响蛋白质功能,造成机体免疫球蛋白缺乏或降低及B细胞分化障碍,造成B细胞显著减少[1],而机体各种免疫球蛋白均是由B细胞分泌的[2],从而使患者自身免疫功下降,发生反复感染,因XLA患者通常保留抗病毒免疫功能[3],所以感染以细菌为主,可累及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等[4]。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因反复感染最后经基因诊断确诊为X连锁无丙球蛋白血症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临床表现特点及基因诊断的重要性。
1例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患儿的护理
1例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患儿的护理薛建平【期刊名称】《现代临床护理》【年(卷),期】2017(016)005【总页数】3页(P79-81)【关键词】患儿;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护理【作者】薛建平【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2011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2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inked agammaglobulinemia,XLA)是由于人类Bruton’s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基因突变导致前B细胞进一步成熟为B细胞障碍引起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该疾病为X-连锁隐性遗传病,发病率为0.5/10万-1.0/10万[1]。
绝大多数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出生后不久即出现反复而严重的细菌感染、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及外周血B细胞的显著减少或缺乏[2]。
临床上主要给予替代治疗及防治感染,以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本科室于2016年12月收治1例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患儿,患儿年龄小,病情反复、变化快,经过治疗和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患儿,男,6岁,因“反复呼吸道感染5年,免疫球蛋白低下3月余”于2016年12月入院。
患儿1岁起反复出现发热、咳嗽,并有中耳炎、关节酸痛等;既往完善血常规检查,中性粒细胞缺乏;胸片提示肺炎、支气管炎。
入院时该例患儿体温38.2℃,阵发性咳嗽,黄色黏液痰,稍流涕,咽稍红,关节无明显红肿。
入科后予完善相关检查:胸部CT提示肺炎;鼻窦CT提示鼻窦炎;B超提示双侧肩关节内少量积液,双侧踝关节内少量积液。
免疫球蛋白明显低于正常,流式细胞CD19+低于2%,结合家系全基因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检测,单基因突变分析为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半合子突变,确诊为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遵医嘱予罗氏芬抗感染,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支持治疗,患儿体温平稳,无咳嗽、呕吐、腹泻,病情稳定,于12月9日出院。
丙种球蛋白在自免病的使用指南
丙种球蛋⽩在⾃免病的使⽤指南丙种球蛋⽩你⽤对了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IVIG),⼜称丙种球蛋⽩,是由⼤量献⾎者的⾎清制备的⾎制品。
虽然作⽤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般认为IVIG通过4种途径发挥作⽤,包括:1.具有抗原结合能⼒的抗体可变区⽚段,即抗原结合⽚段(Fab);2.对⼴泛存在于整个宿主免疫系统的Fc受体发挥作⽤的恒定⽚段(Fc);3.Fc⽚段与宿主补体结合,抑制补体级联反应;4.IVIG中的其他免疫调节物质如细胞因⼦、细胞因⼦受体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
近年来,IVIG⽤于多种风湿免疫疾病的尝试不断出现。
IVIG使⽤指南确定了各项适应证的优先级,红⾊适应证具有最⾼优先级,蓝⾊适应证次之,灰⾊适应证表明缺乏IVIG使⽤证据,仅在特殊情况下使⽤。
在红⾊指征中使⽤IVIG的推荐意见SLE,系统性红斑狼疮;JIA,幼年特发性关节炎;APS,抗磷脂综合征;ANCA,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红⾊指征红⾊指征1.川崎病川崎病是⼉童最常见的⾎管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四分之⼀患⼉会发⽣严重的冠状动脉瘤。
1983年⾸次成功使⽤IVIG治疗14例川崎病患⼉。
Cochrane综述分析了59项试验,发现单次⾼剂量IVIG(2g/kg))可减少30天时冠状动脉瘤的发⽣率。
因此,⾼度推荐川崎病患⼉在发病10天内接受IVIG和阿司匹林治疗。
2.狼疮相关⾎⼩板减少性紫癜(ITP)1981年⾸次观察到1例同时患有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症和ITP的年轻患者在接受IVIG后⾎⼩板计数增加,开创了IVIG⽤于⾃⾝免疫性疾病的先河。
⽬前,英国⾎液学协会建议将IVIG作为ITP患者的⼀线治疗。
在狼疮相关原发免疫性⾎⼩板减少症中,65%接受⾼剂量IVIG治疗的患者⾎⼩板增加⾄>50×109/L,但该效应为⼀过性。
在重度和难治性狼疮相关⾎⼩板减少的病例中,应考虑应⽤IVIG迅速实现⾎⼩板的恢复。
3.狼疮相关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IDP)和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美国神经病学学会的循证指南建议使⽤IVIG治疗GBS和CIDP。
《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要点汇总(6)
220-6.《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要点(6)99.【丙酸血症】概述丙酸血症(PA)又称丙酰辅酶A羧化酶缺乏症、酮症性高甘氨酸血症或丙酸尿症。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有机酸血症。
PA由编码线粒体多聚体酶丙酰辅酶A羧化酶(PCC)基因PCCA或PCCB缺陷所致。
PCC缺乏可导致体内丙酰辅酶A转化为甲基丙二酰辅酶A异常、丙酸及其相关代谢物异常蓄积,导致有机酸血症,并造成一系列生化异常、神经系统和其他脏器损害症状。
病因和流行病学PA致病基因分别为PCCA和PCCB。
PA总患病率在国外不同人种之间为1/100000~100/100000,我国0.6/100000~0.7/100000。
临床表现主要为高血氨、脑损伤和心肌病等。
1.新生儿起病型出生时正常,开始哺乳后出现呕吐、嗜睡、肌张力低下、惊厥、呼吸困难、高血氨、酮症、低血糖、酸中毒、扩张性心肌病、胰腺炎等异常,病死率高。
2.迟发型常因发热、饥饿、高蛋白饮食和感染等诱发,表现为婴幼儿期喂养困难、发育落后、惊厥、肌张力低下等。
由于丙酸等有机酸蓄积,许多患者的认知能力及神经系统发育受到损害,脑电图慢波增多或见癫痫波;一些患者可有骨折,X线见骨质疏松;还常造成骨髓抑制,引起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
也可有心脏损害,如心肌病、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心功能减弱等。
肾功能损害较为少见。
辅助检查1.实验室常规检查:2.血氨基酸和酯酰肉碱谱分析甘氨酸水平增高,丙酰肉碱(C3)、丙酰肉碱/乙酰肉碱比值(C3/C2)增高。
3.尿有机酸分析3-羟基丙酸和甲基枸橼酸增高高度提示此病。
4.头部MRI/CT可表现为脑萎缩、脑室增宽及基底节区异常信号。
5.基因诊断PCCA或PCCB检出2个等位基因致病突变有确诊意义。
诊断新生儿生后数小时到1周内出现拒乳、呕吐、嗜睡、肌张力低下、惊厥、呼吸困难、高血氨、酮症、低血糖、酸中毒等异常;婴幼儿不明原因反复呕吐、惊厥、意识障碍,严重的酸中毒、高血氨,伴有特殊的影像学异常及血液系统损害者,特别是有类似/不明原因死亡家族史时,应考虑到本病。
病毒性脑炎诊疗指南-儿科
阿昔洛韦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活性的抗HSV和相关疱疹病毒的核苷类似物,包括VZV。
两项随机试验显示,阿昔洛韦(10毫克/公斤,每日三次)提高成人的结果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病死率约70%小于20e30。
5,6甚至与阿昔洛韦治疗结局往往是仍然较差,尤其是高龄患者,减少昏迷评分,或延误的超过48小时之间医院入院开始治疗。
7,8因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最常见的诊断病毒性脑炎在工业化国家,阿昔洛韦治疗是通常开始一旦初始CSF和/或成像结果表明,病毒性脑炎,无需等待HSV 通过PCR确认。
然而,与脑膜炎球菌败血症,孩子们可以在几小时内死去,于是立即用抗生素治疗是必要的,在一个病人脑病有只有轻微的混乱,再考虑治疗是明智的腰椎穿刺调查;尤其是在很宽的鉴别诊断,以及相对少见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此外,经验使用抗菌和抗病毒药物可以过早的停止诊断途径因为临床医生感到不放心,这延迟的其他病因,不同的治疗方法可能被识别恰当的。
儿科经验已经证明的做法推定抗病毒治疗的所有患者的脑病,没有考虑到可能的诊断,是不beneficial.14然而如果有一个强大的临床怀疑脑炎,会有延误进行腰椎穿刺之前,或如果孩子病得很重或恶化,然后阿昔洛韦应该开始早,应该治疗可能的细菌meningitis.16即使阿昔洛韦已经开始在患者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脑脊液PCR可能保持积极7e10天,11后腰椎穿刺仍然可以确认的诊断意义。
虽然阿昔洛韦是相对安全有重要的副作用,尤其是肾功能损害二次结晶体和阻塞性nephropathy.161这种可逆肾病通常体现后4天静脉注射治疗可以影响高达20%的patients.162163肾病的风险可以通过保持充足的水分和监测肾功能降低。
此外,阿昔洛韦的剂量应减少患者预先存在的肾损害,因为它是通过肾脏排泄。
其他罕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肝炎、骨髓衰竭和脑病。
单纯疱疹病毒脑炎阿昔洛韦原始的随机试验10天。
然而,10天的治疗后的临床复发的报告随后发表。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名词解释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名词解释
X 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inked Agammaglobulinemia,简称 XLA)又称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Bruton 综合征或 Bruton 病,是 X-连锁隐性遗传病。
其关键病因是由于人类 Bruton's 酪氨酸激酶(Btk)基因突变,使 B 细胞系列发育障碍,从而导致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或缺失,引起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该病为原发性 B 细胞缺陷的典型代表。
治疗原则为替代治疗为主、支持治疗为辅。
X 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inked Agammaglobulinemia,简称 XLA)是一种罕见的 X-连锁隐性遗传病。
致病机制是 Bruton's 酪氨酸激酶(Btk)基因突变,使 B 细胞系列发育障碍,从而导致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或缺失,引起原发性免疫缺陷。
X 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主要症状为反复感染、过敏性、风湿样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导致的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延迟。
本部的治疗原则是替代治疗为主、支持治疗为辅。
美国 XLA 患者登记处数据显示发病率约为 1/379000[2]。
预后:通过替代治疗通常可使各关节部位逐步恢复正常。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XLA
XLA的诊断 的诊断
•在年长儿或成人中,低水平的lgG(≤2∥L)和低水平或 无IgA、IgM是XLA的典型表现”。 •XLA患者血循环中缺乏成熟B细胞,可通过流式细胞攸 测定免疫荧光标记的CDl9和(或)CD20B细胞表达抗原. 此法对6十月前婴儿诊断尤为重要。 •预防接种后抗体的检测:接种灭活疫苗后无或产生较 弱的抗体;或注入新抗原,噬菌体, ΦXl74,可发现由 于无抗体产生或抗体合成受抑而导致的抗原清除延迟。 •Btk基因的突变分析是XLA的确诊实验
患儿父亲、患儿母亲、患儿的BTK c拼接点突变致XLA的基因诊断结论: 的基因诊断结论: 基因拼接点突变致 的基因诊断结论
BTK基因测序结果:患儿BTK基因全基因分析,发现内含子14—2位点碱基替换突 变A> G(IVS14—2,A> G)。外祖母、母亲BTK基因内含子14—2位点碱基替换A>G 杂合突变,为携带者。父亲BTK基因正常。BTK mRNA基因分析基因,发现患儿外 显子14与15之间拼接异常,分析到异常变大(多81个碱基)的mRNA。母亲、外祖母 、父亲外显子14与15之间分析到正常大小tuRNA。这些测序结果与国际遗传免疫缺 陷病数据库报道的BTK基因突变类型比较证实为新型的BTK基因突变。
有关XLA产前检查 产前检查 有关
因为正常人血循环中的B细胞有两种,1种是来自母亲有活 性的x染色体,另1种是来自父亲的有活性的x染色体;而 携带者仅有1种来自父亲的有活性的x染色体.来源母亲的 x染色体是失活的.X染色体失活型可以通过其甲基化型来 检测,即通过连接XLA突变位点临近区多态性或研究杂合 子选样性保留的有活性染色体来发现携带者。 通过检测突变基因来发现携带者。用连锁分析的方法(如 碰用DXSl78 作为分子探针)来直接分析。 产前分析包括连锁分析和羊水细胞和(或)脐血B淋巴细胞 计数的方法。应用基阻序列分析发现携带者亦可为产前诊 断提供重要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诊疗指南
【概述】
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一种由于B细胞早期发育障碍所致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缺乏和血清各种免疫球蛋白水平极为低下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有X连锁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种遗传方式。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系Bruton酪氨酸激酶(Btk)基因突变所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由HIGM、CD79a、BLNK等基因突变所致。
【诊断要点】
1. 生后4-12月起病的反复感染,生长发育及营养落后
临床表现为反复中耳炎、慢性鼻窦炎、肺炎、脓皮病、关节炎等。
慢性下呼吸道感染可导致支气管扩张和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慢性肺病,是影响远期预后的关键。
对某些肠道病毒的易感性明显增高。
反复感染常致生长发育延迟。
2. 扁桃体和腺样体很小或缺如,浅表淋巴结及脾脏均不能触及
3. 阳性家族史
4. 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明显下降:外周血中IgG、
IgM、IgA和IgE水平均较同龄健康儿童显著降低或测不出。
总Ig一般不超过250mg/dl。
5. 外周血B淋巴细胞相对计数<2%
6. 确诊需靠基因诊断。
【治疗】
控制感染:经验选用抗感染药物时应有针对性,及时采用病原学和药敏结果指导进一步抗感染治疗。
IVIG替代治疗:300-800mg/kg输注,每3-4周一次,保证血清IgG水平高于5g/L。
IVIG替代治疗方案应个体化。
关节炎治疗:关节炎多随IVIG替代治疗好转,如无明显改善,可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一般不需缓解病情抗风湿病药物如甲氨蝶呤等。
【病情观察及随访要点】
有无反复感染及慢性感染:包括中耳炎、鼻窦炎、肺炎、关节炎等。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是否规范、有效: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临床情况。
慢性肺病:定期观察肺部组织结构是否正常,肺功能情况。
关节炎:负重关节及小关节有无肿胀、活动障碍。
恶性肿瘤:长程发热、骨痛、面色苍白等。
【预防】
具有XLA家族史患儿应及早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可避免患儿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