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医攻博” 一场未成熟的试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医攻博” 一场未成熟的试验

去年起,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大军中,已有首届“非医攻博”毕业生怀揣五年硕博连读苦修来的中医学博士文凭在找工作。然而,这些按照“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医专门人才”目标打造出来的博士生,大多数并没有如愿,有的甚至还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或许,在找工作的汹涌潮流中,这几十个“非医攻博”者的就业遭遇甚至连一丝波澜都激不起,但他们的命运却关乎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会使人们在目前振兴中医的大好氛围中,联想起中医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成败得失。

1

“非医攻博”经过教育部批准

在2002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招生简章中,一条“招收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博连读”的信息格外抢眼。这一年,全国还有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三所中医药大学发布同样的研究生招生信息。人们习惯地把这项新的招生政策称为“非医攻博”。

“非医攻博”的初衷是为了造就一批复合型中医人才。这种全新的尝试对于医学教育尤其是中医教育堪称是一个异数,是中医教育界许多老专家酝酿已久的结果。

“这不是由哪个人拍脑门说了就可以的,也不是由学校自主决定的。而是由一些老专家提议,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同意,并上报教育部批准的。”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主任王伟介绍道。

作为“非医攻博”推动者之一的北京中医药大学鲁兆麟教授说,自己当时的思考是中医队伍太单一,缺少多学科人才的渗透。我国的医学生完全没有经历其他相关学科的大学教育,毕业出来不管是搞临床还是做研究,视野都比较狭窄,思维打不开,也无法在与医学交叉的学科、领域施展拳脚。“能不能吸引多门类、跨学科的交叉人才,为传统医学作贡献?”

受美国医生培养模式启发,鲁教授和几位想法相近的专家提议,招收一批非医学专业的人来接受中医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复合型中医人才。中医界泰斗、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老教授力挺这一主张。这个设想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上报教育部学术委员会后,很快就得到了批准。

2

考“非医攻博”难度小得多

教育部的批文下达之后,从2002年起,北京、广州、上海、南京四所中医药大学开始了紧锣密鼓的“非医攻博”招生。

相比考研中一些热门专业的激烈竞争而言,报考“非医攻博”难度要小得多。广州中医药大学d博士记得自己当初报考“非医攻博”时,不需要考中医知识,除像其他研究生考试一样需考政治、英语等公共科目外,专业课出了49套题,考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决定考哪一门,不一定非得按自己的本科专业考试。“比如说,你本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但是你觉得自己考历史专业比较有把握的话,就可以按历史专业报考。”在小d看来,考试不是很难,只要初试上了国家线,一般都被录取了,不存在复试被淘汰一说。

其他学校的招生方式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同小异。初试科目按要求一般为三门,即政治、英语、业务课。其中,业务课有很多组,涉及理学、工学、哲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如本校不能自己命题的,就委托相关高校进行招考。复试分数

线统一按国家下达的中药学分数线划定。

由于还是处于试点阶段,各个学校招生的规模都不大。广州中医药大学算是招得最多的,在2008年的招生简章中注明计划招20人。招得比较少的如上海中医药大学今年计划只招5人。但由于这一招生新政外界所知不多,头几届报考的人也比较少,而第一志愿上限录取的就更少,以致存在招不满的现象,只好接受调剂过来的。据上海中医药大学2003届“非医攻博”

学生小g说,他们那一届报考上海中医药大学“非医攻博”的人一共有9个,但考上的就只有他一个。复试很简单,写一篇论文,谈谈对中医的感想就过了。学校计划招10个~15个,最后录取了7个,其他6个都是调剂过来的。

北京中医药大学头几届的“非医攻博”也都有调剂来的。小f即是一例。2003年,小f本来考的是北京大学的法学专业研究生,排名第七,被刷下来,只好进行调剂。恰在那时,他听一个朋友介绍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招“非医攻博”,打电话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一咨询,得知还有调剂名额,而且是公费。面对这一良机,小f放弃了在本专业内调剂到四川大学或华南理工大学的机会,把档案寄往北京中医药大学,结果被顺利录取。

3

只能选临床之外的专业为研究方向

“非医攻博”专业的学生入学后,4所中医药大学采取的都是5年制硕博连读的培养模式。前两年是硕士阶段,实行统一教学。学生按要求完成全部课程学习,经过科研与临床能力训练,并通过各项考试、考核后,进入博士研究生阶段。再经过3年的培养,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者,得到医学科学博士学位。

据“非医攻博”学生反映,硕士的两年基本是把中医学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全都上了一遍。这对于基本没有中医底子的他们来说并非易事。“感觉特别累。白天课排得特别满,有时周末也有课,为了消化吸收白天学的知识,晚上经常学到很晚才睡,周末也难得休息。” 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级“非医攻博”专业的小m对这种高强度的学习深有体会。

统一的中医教学,使有着不同专业背景的“非医攻博”学生把各自的本科专业课程基本晾在了一边。“有时自己想再补补本科的专业知识,以便能有效地和中医相结合,可是没时间,各种考试一场接一场,让人疲于应付。再说,学校没有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只有跑到外校,很不方便。”

对于绝大部分“非医攻博”学生,博士阶段本科专业与中医才体现出一定的结合性。在从硕士直升为博士的这一年,他们才开始确定研究方向和导师。由于招生时,学校对于“非医攻博”的定位就是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向培养,所以,他们只能选中医临床之外的专业作为研究方向。通常,在第三年,他们还要到中医医院实习一年。之后,才是跟着导师做课题研究或进行论文写作。

4

就业不很理想

去年,正值首批“非医攻博”的学生毕业,作为率先“吃螃蟹”者,他们大多表示就业不怎么理想。

即将毕业的第二届广州中医药大学“非医攻博”的小d,对本校首届“非医攻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了如指掌。“第一届的学生全都出去了,但感觉他们总体不是很满意。”小丁说,“有3个去了中医院,不过做医生的只有1个,其他两个都是做行政的;有两个留校的,还有两三个去了报社的,1个出国的。”

广州中医药大学的j博士说,虽然“非医攻博”毕业生拿的是中医博士文凭,但工作找得很郁闷,因为医院不太愿意接受他们,做科研也不行,有的就只好又干回老本行。比如有个同学,本科学的是法律,现在又参加了国家司法考试,准备拿到资格证后还是到律师事务所工作,不过可能会偏向于打医疗官司。还有些毕业时仍没有去向的同学,他们甚至闹着要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