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价值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

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秋天是一个这样的季节?(收获,丰富,多愁,充满想象……)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秋的诗歌,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理解和感悟,同学们你们了解的有哪些呢?

例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净无为)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齐读文章,初步感受。

学生自我评价,注意部分字的读音(橘,舸,遒,遏)

2、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

比较并评价。

3、学生自读课文

(1)本文上下阕各自写了什么?分别有何直观感受?

(2)分别找到统领本文上下阕的关键字词。(诗眼)

(3)找出最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句词,并体会它的作用。

(4)提出一个自读时碰到的难题。

4、分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

明确: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忆)

三、品味鉴赏上阕,体景悟情

1、赏析前三句

(1)哪位同学能够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通畅的说一说?

“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2)介绍背景,重温历史

(3)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江雪》是柳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露作者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意境相似,但作者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学生代表朗读看到的内容

明确:(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2)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俯察)

(3)想象、讨论此时正在饱览大好秋景的作者的神情、动作。同学表演。

提示:作者的“手”该怎样?倒背好,还是叉腰好?视角的转动快好还是慢好?

评价,再表演。

(4)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划出动词,他们用的好吗?为什么?

染、击、翔

(5)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明确:二者都着力写枫叶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但是,《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而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式蓬勃发展。

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凄惨,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什么如此灿烂多彩,充满生机?

提示:毛泽东的身份、地位、抱负

(6)想象能力训练

雨果: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

引导学生完整的想象看到的景色。(形态,颜色,动画,特写)

交流想象,帮助背诵。

3、体会“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的蓬勃绚丽,而现实社会却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俯仰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问苍茫大地: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提示: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小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就是通过这样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伟大的抱负。

四.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要点,朗读课文。

(独立寒秋——看湘江秋景——问谁主沉浮)

二、欣赏下阕

1.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怎样回答呢?

写“忆”的词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的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讨论: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他们全部否定了,而发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而“现在”的这些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意气奔放,才华横溢,敢为天下先……他们不主沉浮,谁主沉浮?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的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2.“同学少年”是个怎样的意象?

“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总结: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

3.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提示:气魄大!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就有如此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三、归纳总结,指导学法

(1)综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的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泽东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是诗的意境,而如何领会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的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

播放《沁园春·长沙》朗读课件

四、课堂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能否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为什么?

鹰击(飞)升空,鱼翔(游)浅底,万类霜天竞(争)自由。

点拨:本题考查对诗歌字词的准确理解。

解答:括号内的词不能替换加点的词。因为“击”显示了鹰展翅的力量和搏击的雄姿;“翔”写出了鱼的活跃和自由自在;“竟”表现了在明净清爽的秋天里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击”“翔”呼应“竟”,而括号内的词可用于任何一个同类事物。

总结: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曾说:“无论你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话只有一句,真正适合的动词或形容词也只有一个……你必须把这惟一的一句、惟一的动词、惟一的形容词找出来。”我国古代也有作诗推敲的故事。所有这些都说明最具表现力的词是惟一的。

2.比较这两首词的主题思想的差异。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只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鉴赏提示:

陆游词所描写的梅花特点是:寂寞孤独、历经风雨,清高自守,百折不渝,芳香永驻。毛泽东词所描写的特点是:耐寒坚毅,不争名利,适时报春,在花丛中笑看人间春的到来。

陆游词所表现的是作者孤高自傲,志向清高,不与俗艳同流,百折不挠,是站在个人修养的角度上抒写的。毛泽东词所表现的是一个革命者坚强不屈,一心为争得国家与世界变革的胜利而奋斗,甘愿牺牲自己为人民迎来光明幸福的春天的精神,是站在一个革命者的立场上,写出了一类人的心声与志向。

五、积累

除《沁园春·长沙》的名句外,你还能说出毛泽东哪些诗句?(建议课外由学生自行收集)

如: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

2.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沁园春长沙》)

3.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菩萨蛮黄鹤楼》)

4.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

5.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蒋桂战争》)

6.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

7.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8.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菩萨蛮大柏地》)

9.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10.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11.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十六字令三首》)

1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长征》)13.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14.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沁园春雪》)

1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

六、欣赏伟人毛泽东的英姿和书法。

七、作业:背诵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沁园春长沙》第三课时

一、检查朗诵和默写。

二、课堂训练

1.在下面括号处填上适当的动词。

虎()深山鱼()潭底

驼()大漠雁()长空

备选项: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

2.比较《卜算子·咏梅》(陆游)《卜算子·咏梅》(毛泽东)的主题思想的差异。

3.阅读下面三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的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

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池塘似虎形。

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三、欣赏伟人毛泽东的英姿和书法。

四、拓展训练:诵读毛泽东诗词。

西江月井岗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菩萨蛮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忆秦娥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清平乐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两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水调歌头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璧,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蝶恋花答李淑一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一日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诗两首》教学设计

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高一语文备课组

第一课时(学习《雨巷》)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能力

2.训练学生对诗歌词语的认识能力

3.掌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听录音,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舒缓悠扬的节奏。主要从复沓句式、叠音词、排比手法、带有很浓的情绪色彩的双音词等方面着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意蕴,进而体会诗人苦闷彷徨的心境。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导语设计:播放朗读录音。如同游丝般的淡淡哀愁,在朦胧的意境中萦绕梦回,今天我们将走近戴望舒,走进一种特殊的美的诗的意境。

二、介绍作者:(投影作者照片,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感知)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初步感知诗歌《雨巷》(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

1、放录音(第一遍)。学生合上书本。静听。放完。

2、放录音(第二遍)。学生同时看书。

3、教师提问: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吗?这首诗美吗?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归纳: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心里难受吗?想去安慰一下诗人吗?

对。有难受感我们就基本上理解了这首诗,而且我们品质良好,有同情心。

这首诗很美。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对。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4、刚才,我们谈了我们对这首诗的感觉和体验。

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

5、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结合第1-4号张投影片)

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6、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四、再读课文,感悟诗歌的艺术特色

1.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通过感受投影中的意境来体会诗歌中的艺术特色)

《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此诗中诗人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

2.《雨巷》的音节特色

可以说《雨巷》在音韵,节奏方面所达到的神奇效果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成就。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3.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4.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5.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最后通过第四次录音再次感悟诗歌的意境和节奏)

五、拓展研究

丁香花纤小细弱,清香幽雅。用丁香结来象征人们内的愁心是古代诗词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方法(具体词句参见课后练习)。戴望舒深受古代诗歌影响,这种传承正是优秀文化厚积博发的历史必然。美景、美句、美丽的意象都会或多或少的在现当代诗歌中以新的面目出现,但绝不是简单的摹写,而是一种创造。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意境,结合读过有关“丁香”的诗歌,写一篇短文,分析“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

第二课时(学习《再别康桥》)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诗歌的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2.把握作者蕴涵在诗歌中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诵读探究诗歌的三美

2.教师知道学生讨论意象蕴涵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位徐志摩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感悟生活给自己留下的美好回忆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三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古江南多才俊,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性情温厚才气横溢的现代诗人——徐志摩。先请大家谈谈你所了解的徐志摩。

[出示幻灯片]

1、关于志摩

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2、我所知道的康桥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3、作者其他名诗

《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二、初读诗歌,谈谈感受

情境营造:正如英年早逝的徐志摩是他生命中三位女性永远的珍藏一样,康桥的生活和康桥的一切在徐志摩的一生中也是一个永远的情结。

《再别康桥》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请自由朗读本诗。读后,用一句话说说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三、指导朗读,鉴赏诗歌

1、朗读指导:欣赏配乐朗读,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

语气:舒缓、低沉

节奏:轻柔、和谐、回环复沓

押韵: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2、读懂诗人理解意象

新诗的内容有很多值得探讨之处,诸如语言的运用、意境的创设、情感的变化、结构的安排等,现在,请大家任选一个学习主题,认真研读课文。研读过程中,在笔记本上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读后,学生交流。

可以将问题细化为:(1)你觉得哪些词语或句子的运用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招摇”:青荇随水流晃动的姿态在诗人眼里是轻松自在的,又仿佛在招手欢迎。“招摇”用拟人手法,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漫溯”:听从心灵的召唤,随意地追寻往日的足迹。“漫溯”一词既可见作者对康桥的依恋,也显现了诗人的潇洒风采,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沉淀”:与“揉碎”一词相照应,旧地重游,人事已非,依稀可见往日有过的理想和愿望。“沉淀”二字包含着对往日的追忆,更隐含了对现实的无奈。

首尾分别用了“轻轻”和“悄悄”:“轻轻”“悄悄”“沉默”营造了寂然无声、依依惜别的氛围。“轻轻”侧重客观状态,而“悄悄”着重主观意向,写出诗人不愿扰乱康河原有的恬静与美丽,更显对康桥的一往情深。

两个比喻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拟人手法:夏虫也为我沉默。

(2)大千世界的客观景物我们称为“物象”,当物象出现在诗中,变成诗人笔下的形象,饱含了作者的情感,“物象”就变成了“意象”。(客观物象) + (主观情意)= 意象。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意象?

意象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金柳。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夕阳照耀下的柳树,充满了依恋的柔情。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

刻,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青荇。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夏虫。连虫子也在这宁静而充满深情的意境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仿佛知道诗人的心声,为他它停止了夏夜的例行歌唱。在有情人的笔下,虫声会报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纱窗”;花鸟会哭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与上面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3.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再次播放朗读录音请大家体会并说出诗歌在音节色彩句式上的特点

明确:

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带来了音乐美与建筑美统一的品格。此外全诗还通过很多色彩绚丽的词语给我们带来了视觉上美的享受,如“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油油的青荇、榆阴下的清潭”等。

四、拓展探究

无论是有着古典婉约诗风的《雨巷》,还是弥漫着浪漫气息的《再别康桥》,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颤动,那种旋律始终萦绕于心头。深感折服的是诗人洋溢的才情;缠绕于心的是诗人忧愁的叹息;挥之不去的是诗人执著的追寻!同学们,请你根据自己对这两位诗人的生平、思想、诗作的了解,作一些比较性的研究,谈谈他们诗风的相似及不同的地方。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高一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

2.了解排比、反复、对比的修辞方法在诗的运用和作用。

3.学习用诗歌的形式描写并抒发感情。

4.学习、把握诗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

先通过反复朗读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变化与节奏和旋律的关系。接着对本诗的修辞手法及重点段落进行详尽地分析,最后引导学生品析另一首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贯穿全诗的思绪和激情,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怀念之情,实质是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赞颂。教学重点

1.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2.了解并学习诗歌所采用的抒情方法。难点使学生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应在反复朗读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然后针对某一具体段落仔细推敲,体会作者抒情方式与写作手段。

教学准备

1.准备艾青的另一名篇《给乌兰诺娃》,并设计一些练习题。

2.了解一些关于诗人艾青的生平资料及该诗的创作背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反复,突出主旨、深化诗意的对比,酣畅淋漓、倾泻感情的排比,艾青式的抒情把我们带进一个美丽的世界:勤劳淳朴的崇高品德,宽厚善良慈爱精神,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一切尽在不言中。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当代著名诗人艾青的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去领受大堰河般的母爱吧。

二、介绍作者

1.问:有谁能告诉我一些关于作者艾青的资料?

抽学生简述作者的生平。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皈田蒋村。他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1932年回国,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因从事爱国运动被捕,在狱中开始诗歌创作。1935年10月出狱,次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大堰河》,受到文坛重视。)

2.教师补充:大家回答得不错,艾青的主要作品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海岬上》等。他的诗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抒发思想感情,刻画艺术形象,语言朴素清新,韵律和谐,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时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空气里长大”的。因此他对他的养母大堰河(大叶荷)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大堰河对他的爱是让他刻骨铭心的。1933年,艾青因参加进步爱国活动被捕入狱。在阴冷的牢房中,诗人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睹物思人,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

三、字词练习

掌握下列生字词:

典押忸怩冰屑悉索凌侮叱骂漂泊

四、朗读诗歌,初步感受文意

1、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体会诗歌韵律节奏,初步探悉作者感情。

2.抽取同学就所读讲讲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印象,并进行归纳。

(学生畅谈对这首诗的印象。诗中描述的主人公是诗人的乳母,她是一位平凡、低微到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的劳动妇女,她勤劳、纯朴、善良,但生活一直很贫困、艰难。

师补充:诗人通过对自己乳母的回忆,抒发了诗人对乳母真挚的怀念和深切赞美的感情,进而表达了对广大劳动妇女乃至劳动人民的挚爱,表达了对“不公道世界”的诅咒、控诉之情。

五、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归纳诗歌层次,并概括每个层次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分为几个部分?(分为四部分)

3.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是诗歌的前四段,它主要讲了些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呢?

(第一部分交代了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与痛悼。)(点拨:诗歌第4段,诗人看到雪,想起了保姆大堰河,运用想像和联想,描绘了一组冷落凄清的画面:荒凉的坟墓,冷落的故居,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通过一连串的排比,在对悲惨气氛的浓重渲染中,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保姆大堰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并由此引出对大堰河悲惨一生的回忆。)4.师:第二部分又讲述了些什么呢?

(第二部分是从第5段到第8段,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了诗人对她的深切眷恋与尊敬。)

5.诗歌的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实则控诉了社会现实的黑暗,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来?

(第10段写大堰河的殡葬。用生前“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与死后“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相对比,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6.诗歌的第四分部讲了什么?

将上述内容梗概板书。——第四部分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情地怀念和由衷地赞美之情。

六、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对作者艾青作了大致了解,初步体会了诗歌的韵律节奏,初涉了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反复朗读,对诗歌的层次及层意有了基本了解,理清了诗歌的结构。

板书设计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

第一层(1~4段):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怀念与痛悼

第二层(5~8段):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眷恋与感激

第三层(9~1l段):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同情与控诉

第四层(12~13):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讴歌与赞美

第二课时

一、分析探讨写作手法

1.诗歌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和说明文,其形式不仅具有特殊性,更会采用多种写作手法来表现内容,抒发情感。本文除了多处运用联想、想像和对比以外,还多次运用排比,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另外,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大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这种手法有何作用?

(本诗通过反复吟咏表现对大堰河的深情,许多节用了首尾诗句的反复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2.请学生找出并朗读诗歌中采用多种修辞手法的句段,并分析其作用。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3.从构思看,全诗前4个诗段从“今天”写起,“睹雪思人”;最后两个诗段又回到“今天”,来赞美大堰河。第4诗段有一句“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第12诗段有一句“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这两句在全诗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第4段中“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由狱中看到雪,联想到大堰河的被雪压着的坟墓,勾起对乳母的怀念,进而追忆她辛劳苦难,默默奉献的一生。第12段“大堰河,今天,你的儿子是在狱里”中的“今天”与第4段中的“今天”相呼应,从回忆转入现实,使时间线索更加清晰。)

二、研读重点段落,深入理解

1.前边我们对整首诗进行了阅读分析,现在我们选取几个重点章节来研读,有谁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第7、8段?——学生深情朗读。

2.第7段中用诗人自家优越的条件,与大堰河的贫困条件相对比,但在这种优越的条件中,我的心情却是忸怩不安的。“忸怩不安”一词表明“我”在保姆家生活惯了,进而说明“我”与地主家庭的疏远与隔阂。请在诗句中找出一句相同的话来证明,并分析它们表达了什么?

3.诗歌第8段写道“大堰河为了生活就开始用抱过我的手臂劳动了”。这节诗里所描述的大堰河不是像第5段那样为自家干活,而是到地主家(“我”的家)干活,从而取得报酬养活自己一家。劳动是繁重而多样的,然而她却总是“含着笑”,这表明了她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大堰河的勤劳与善良,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联系第6段所写“我”离开大堰河家时,她居然“哭”了,那么在第8段中反复写她“笑”,就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请问是什么含义?

(表明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深的爱,为能够和乳儿在一起而“笑”。这是真正的母爱!是超越了一切功利关系的爱。)

三、赏析《给乌兰诺娃》

1.师:通过对教材所选诗歌的学习,我们对艾青的诗歌有了初步印象,为了加深对其风格和思想的了解,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我选取了他的另一首诗让大家欣赏。

投影诗歌《给乌兰诺娃》,抽学生朗读要求,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听取教师评讲。

给乌兰诺娃

——看芭蕾舞(小夜曲)后作

像云一样软,像风一样轻,比月亮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人体在太空里游行,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

间的女神,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是劳动创造的结晶。

阅读诗歌《给乌兰诺娃》,并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诗中最能体现芭蕾舞姿的比喻句。——象云一样柔软,象风一样轻。

(2)说说破折号在这里的作用和好处。——表解释说明。赞美演员舞姿之美妙高雅、飘逸轻盈,给人以梦幻的艺术境界。

(3)诗的语言是形象的,试分析头两句把演员翩翩的舞姿用自然界的云、风比喻的艺术效果。——用博喻手法,以云之柔、风之轻、梦之幻写舞姿的曼妙动人,给我们以极其丰富的想象,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飘渺虚幻的艺术境界。

(4)诗中“不是……却是”是什么关系?诗人这么写的用意是什么?——表选择关系,说明美是劳动创造的结晶。

四、个性练习设计

试着用简短的一段话或几行诗来赞美你身边劳动者的形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马鞍山市中加双语学校高一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知多彩的生活,表达丰富的感情。

2.能够从生活中感受令人心动的人、事、物。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从自己写作经历谈作文是否动感情。

2.课件展示,看作家谈有感而发。

3.借鉴别人的动情之作。

4.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5.教师“下水文”与学生“尝试文”互动交流评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端正写作态度,行动源于心动。

2.写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3.先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动别人。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

2.培养真实写作的良好习惯。

3.把所思所感(有想有感)转化为所说所写(能说能写)。

教学过程:二课时

教法学法

一、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过去的作文有哪几篇是成功的,在写这些作文时是不是动了感情。由此引入这一次的话题。

二、课件展示:名人名言,看古今中外作家谈“有感而发”。

三、借鉴别人的动情之作,体会动情点。作者言为心声,读者心音共鸣。

四、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抓住动情点。给学生一个写前准备的过程。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然后进行交流,谈谈选择的理由,以便互相启发。教师可针对学生的交流提出参考性意见,指出注意事项和容易犯的毛病,做好预防工作。

五、教师“下水文”与学生“尝试文”互动交流评议。教师写“下水文”,亲身体验写作的甘苦。教师有了写作体验,再去指导学生,就能对症下药。教师不一定每个题目都写一篇,挑选一个来写就可以了。在讲评学生作文的时候,亮出教师自己“下水文”,并即时与学生互动评议。

名人名言

作家谈“有感而发”

我写东西时是有感情的,没有感情时,我就不写。

──巴金《在四川省文学创作会议上的讲话》

没有感情也就不存在真正的艺术。

──歌德

艺术创作的过程不是靠逻辑思维,而是靠狂热的冲动来完成的。

──阿·托尔斯泰

你自己要先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容。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

──贺拉斯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白居易《与元九书》

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所以,要对读者真实,首先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写出来。

──冰心《写作经验琐谈》

各人的情感有广狭、深浅、方向的不同,千差万别,难定程限,惟有反求诸己,以自己的满足为限度:抒写到某地步,自己觉得所有的情感倾吐出来了,这就是最适当的限度。

──叶圣陶《作文论》

创作乃是心灵的搏动与倾吐,作家应该有一颗崇高的、火热的、敏锐的心。

──王蒙《谈短篇小说的创作技巧》

写作借鉴

父亲

黄方国

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篓蹲在门口抽叶子烟。楼上的张婆以为是盲流,呵斥他走开。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地说:“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点。”

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在一间屋里。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的“啪”声。开门一看,儿子正大吵大闹:“你脏,你脏,不准你亲我,滚出去!”我对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父亲垂着手,呆呆地站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

次日早晨,妻用不友善的腔调对父亲交代:“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叶子烟,别乱抖烟灰。别动音响,别动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父亲谦恭地说:“叫我动,我也动不来的。”中午我俩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在地上,拿着抹布,手忙脚乱地擦地板。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声关了门。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了事一般,不知所措起来。

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回来不见父亲。父亲回来时,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手提着一个塑料袋。他鞋也没有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声,又进了卧室。

父亲说:“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蜂蜜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孙儿胃口不好,瘦,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

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这5 000块钱是我卖鸡卖猪攒的,都攒3年了。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我明天就回去了,你有空就回来,看看你妈的坟,你爷的坟。没空回来,爸也不怪你,你们忙,单位纪律严呢!”说完父亲笑了一笑,摸出叶子烟,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的交代,又揣了回去。

父亲执意要走。怎么留也留不住,我决定叫一辆出租车送他回去。

一生都没坐过小车的父亲不知怎么打开车门,他的手在车门上东摸西摸,一脸尴尬。我上前一步,弯下腰来,打开车门,待父亲坐进车,再为他关上车门。父亲伸出头来,一脸的幸福,他说:“儿啊,爸算是村里最有福气的人了。”说完,抬手抹着眼圈憨憨地笑着看我,我霎时百感交集。

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活在官场,我在许多人面前弯过腰,为许多人开过车门,但从没有为父亲弯过腰,开过车门。父亲是农民,我是干部,父亲是庄稼人,我是城里人,父亲这辈子已无法超越我们的高度。但我们能有今天,全仰仗父亲的奠基。父亲为我们弯了一辈子腰,吃了一辈子苦,操了一辈子心,人到老年依然念念不忘为子孙分担忧愁。但我们呢?给了他那么多不敬,仅仅为他开一次车门,就叫他心满意足,泪流满面。那一弯腰,对父亲来说,是一种孝道和良知,对我来说,是向他及天下所有像他一样的父亲乞谅和深情致敬啊!

(选自《商界》2000年第2期)

拓展阅读

我的母亲(片段)

邹韬奋

我六岁的时候,由父亲自己为我“发蒙”,读的是《三字经》,第一天上的课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个人坐在一个客厅的炕床上“朗诵”了半天,苦不堪言!母亲觉得非请一位“西席”老夫子,总教不好,所以家里虽一贫如洗,情愿节衣缩食,用省下的钱请一位老夫子。说来可笑,第一个请来的这位老夫子,每月束脩只须四块大洋(当然供膳宿),虽则这四块大洋,在母亲已是一件很费筹措的事情。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教师的每月束脩已加到十二元,算增加了三倍。到年底的时候,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的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得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和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地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由现在看来,这样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蛮之至!但是我不敢怪我的母亲,因为那个时候就只有这样野蛮的教育法;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在我额上吻了几吻。

(选自《世界文豪同题散文经典》,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我的母亲(片段)

[法]罗曼·加里

同盟军在欧洲大陆登陆时,我从家乡寄来的信中感到一种快乐安宁的情绪,似乎母亲已经知道胜利即将来临。信中流露出一种特别的温情,还时常夹杂了一些我不能理解的歉意。

“我亲爱的儿子,我们已经分离了这么多年了,我希望你已经习惯身边没有我这个老母亲了。话说回来,我毕竟不能永远活在世上。记住,我对你从未有过丝毫的怀疑。我希望你回家明白这一切之后,能原谅我。我不得不这样做。”

她做了什么事需要我的宽恕?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

巴黎快解放了,我准备坐飞机在法国南部跳伞,去执行一项与秘密抵抗组织联络的任务。我一路匆匆忙忙,急躁得浑身热血沸腾。除了想早点回到母亲身边,其他我什么都不想了。

现在我要回家了,胸前佩着醒目的绿黑两色的解放十字绶带,上面挂着战争十字勋章和五六枚我终生难忘的勋章,我的黑色战服的肩上还佩带着军官肩章,帽子斜向一边戴着。由于我面部麻痹,脸上露出一种异常的刚毅。我写了一部小说,挎包里装着法文和英文版本。这时候,我深深地陶醉在青春和自信中。

对我来说再往下继续回忆是痛苦的。因此,我要尽快结束它。到达旅馆时,我发现没有一个人问候我,跟我打招呼。我询问的那些人说他们隐隐约约记得几年前有一个古怪的俄国老太太管理这个旅馆。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见到过她。原来,我母亲在3年零6个月前就已经离开人间了。但是她知道我需要她,如果没有她在这儿给我勇气,我绝对不能独立生存下去,不能像一个法国人那样勇敢战斗。因此,她临死前定出了她的计划。

在她死的前几天中,她写了近250封信,把这些信交给她在瑞士的朋友,请这个朋友定时寄给我。当我们在圣·安东尼门诊所最后一次见面时,我看到她眼中闪着天真狡黠的目光。毫无疑问,这些信就是她当时算计的新花样。

就这样,在母亲死后三年半的时间里,我一直从她身上吸取着力量和勇气──这些能够使我继续战斗到胜利的那一天所需要的力量和勇气。(选自《世界文豪同题散文经典》,夏燕文,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写作练习

见课本第72页。

高一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价值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 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秋天是一个这样的季节?(收获,丰富,多愁,充满想象……)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秋的诗歌,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理解和感悟,同学们你们了解的有哪些呢? 例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净无为)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齐读文章,初步感受。 学生自我评价,注意部分字的读音(橘,舸,遒,遏) 2、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 比较并评价。 3、学生自读课文 (1)本文上下阕各自写了什么?分别有何直观感受? (2)分别找到统领本文上下阕的关键字词。(诗眼) (3)找出最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句词,并体会它的作用。 (4)提出一个自读时碰到的难题。 4、分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 明确: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忆) 三、品味鉴赏上阕,体景悟情 1、赏析前三句 (1)哪位同学能够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通畅的说一说? “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2)介绍背景,重温历史 (3)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江雪》是柳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露作者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意境相似,但作者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学生代表朗读看到的内容 明确:(万)山————红(遍)

【新教材】新人教版必修一1沁园春 长沙 教案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课题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通过意象,抒发真挚情感的写作技巧 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对秋景的描写中蕴含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重点:感悟作者真挚的情感 难点:学习作者通过意象,抒发真挚情感的写作技巧 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导入新课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二、设疑自探 (一)学始于疑 大家有哪些疑问?请提出来。 学生问题预设: 1、作者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 2 在这首写秋景的词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3 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思考:《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 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为:哪些意象?什么情感?上下阙关系 补充修改 “秀出我的风采"—- 展示要求: 1、书写要认真、规范,答案要点要清晰全面; 2、口头表述声音要洪亮、清楚;讲解完后要问:“大家是否还有什么

(注意在分析此题时分析写此文的目的) (二)自探要求 1、请大家针对以上问题先进行独立探究,注意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进行分析,并把思考的结果简单标注出来. 2、时间三分钟 三、解疑合探 大家在小组内交流对以上问题的看法,形成统一的意见,做好展示评价的准备。 展示-- 两分钟后,出示展示任务分配及要求 问题一:哪些意象?-—第一组展示(前黑板) 问题二:什么情感?——第四组展示(前黑板) 问题三:上下阙关系——第五组展示(前黑板) 评价——展示接近尾声时出示评价任务分配及要求: 问题一:第二组评价 问题二:第六组评价 问题三:第七组评价 答案解析: 问题一意象: 寒江,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一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 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 问题二什么情感 在很多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而这首词写的虽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是豪迈昂扬的。在诗人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 问题三::上下阙关系补充?”3、非展示的同学继续讨论,做好补充评价准备。 评价要求: 1、评价同学声音要洪亮、清楚; 2、先点评展示同学应该注意的问题;再点评展示的答案,力争进行补充或必要的拓展;最后对展示组进行评判打分 3、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一、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教学目标:1、学习革命先辈青年时代树立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 生活. 2、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3、培养学生读诗词、品赏诗词的能力,进而能对诗词作出正确的评价. 4、有感情的朗读诗词,了解情景交融的特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 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悟作者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1、通过品味臆象,进一步感悟诗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作者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诗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义. 2、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情感基调.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方法:语言品读法、点读法、两比较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教时 导入课题: 初中我们学习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请大家一起来背诵一遍。如果说《沁园春·雪》表现的是毛泽东高屋建瓴的宏大气魄,那么,我们今天再学一首同一词牌的展示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壮志豪情的词作------ 板题: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解题: 沁园春:词牌名。这是一首词。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又叫诗余、曲子词,起源于隋唐,大于宋。它原本是配合宴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牌是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最初的词都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有的按词制调,有的依调填词,曲调的名称即词牌,每个调名只标志某种固定的文字、音韵、结构格式,与内容无大联系。根据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中长调按照音节分为上阕、下阕。阕是音乐中止的意思,分成上下阕表示奏乐时在中间要停一下,文字上则用空一格或隔行表示。 1911年,十八岁的毛泽东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长沙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3年至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1919年起,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校任教。“五四”时期,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领到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9月,与何叔衡等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

语文必修一教案

武威六中2010~2011学年度高一年级语文备课组第一、第二学段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课人吴开华 备课者薛胜元乔得祥杨振华周福萍 马国英唐波许同兵李玉良

第一课、《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词的常识,掌握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人情怀,感受词人豪放雄奇的风格。 教学重点 情景中的激情朗读与丰富联想,结合意象,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摆脱庸俗之气,培养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 教学方法 讨论法、诵读法、赏析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3.全班诵读,背诵。 三、简要交代写作背景 1.指导阅读词前说明文字。 2.对下阙有关内容的解说。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 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1. 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 分析意象,理解意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3.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 1. 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2. 意象对诗歌的作用 【教学难点】 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过程】 1. 单元简介提示学习重点:意象的分析。 “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者心中的物象。说白了,就是诗歌中出现的带着作者感情色彩的描写对象。 2. 从意象角度理解《沁园春·长沙》 ①诵读:有力、激昂 ②解析: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得到的信息:时间、地点 提问:喜欢哪一句? 答案:“独立寒秋”,“寒秋”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意境。→气魄

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眼前之景,即意象出来了。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山是万山,是红遍,林是层林,是尽染。秋天来的时候,为大地铺上了一层红地毯,不平整,有褶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看,湘江碧绿澄净。 透:a.透明,湘江清澈;b.达到饱满、充分的程度;eg.熟透了 整条湘江都是碧绿澄净的。百条大船,千帆竞争,百舸争流→壮观 “鹰击长空”仰望;击,很强力度的动作 “鱼翔浅底”翔,轻快、自由 “万类霜天竞自由”:宇宙万物都在这秋天里生气勃勃的自由自在的舒展着C.学生体验:闭眼想象该图景 D.与前人写秋之作对比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提问:不同之处在哪里?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优质名师教案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优质名师教案做任何工作都应有高度的计划性,教学工作也不例外。只有依照计划进行,才能克服教学工作中的盲目性,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如果不认真书写教案,教学进程中必定目标模糊,不可能获得好的教学成效。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优质名师教案,期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优质名师教案1 《我的空中楼阁》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诗化语言,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特殊的感受。 2.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领会如诗如画的意境。 3.激发学生酷爱自然、酷爱生活、独立自由的情感和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诗化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托物言志手法的知道。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散文寻求的境域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李乐薇先生写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精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 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朗诵。 2.分析写小屋的视察角度,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 视察角度:远望一近观一眺望一仰视一俯瞰。 理清“文脉: 开头描写小屋“立于山脊的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容易让人产生腾空之感;其次“近看改为过观”,树遮挡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窗等,很有腾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穷大的“领空”作“开放性院子”,而山路则被叫做“空中走廊”;最后点明,夜景中的小屋是“烟雾当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抓住文章的脉络,文章的基本内容就迎刃而解。 3.本文表现技能方面的独到之处 (1)诗化的语言(学生找出并体会其表达的成效) ①对称的句式,轻快的节奏 本文在写景时多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容,树好比人的姿势。”“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等等。 ②奇妙的修辞 比喻新奇,有生气与活力。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非常特殊、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韵致,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珑,而且两处配合自然、融会,浑然天成,令人浮想联翩,美味无穷。 b“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样……”新奇,传神,细腻地描画了静态之物的动态感,从而产生极好的艺术成效。 排比、比喻结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广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动气,一点情调。”以动写静,美景连动,令人浮想联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灵气。 (2)画的笔法 ①工笔细描 如关于小屋傍晚到清晨光线的变化,像一幅幅精妙的图画,让人感受逼真而流连不已。 ②写意渲染 如远观小屋,全是写意画法,求神似。 (3)消息的糅合 消息景物的组合艺术常常会产生奇妙的表现成效,相互衬托,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艺术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气糅进静态景物当中的。如“第一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挡了,……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1课《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沁园春·某某》 [教学目标] 一、初步了解诗词中的“意象〞,为进一步学习诗歌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初步学习通过“意象〞逐步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寻意象→解意象→品意象→炼意象,进而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与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 一、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明代胡应麟那么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其实,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诗词大多是利用意象来抒情的诗歌。本词是一首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诗作,是学生学习意象的极好标本。 二、本词也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的第一首诗歌,给指导学生一种科学可行的学习方法是必要的,从意象入手是一种简单实用的学习方法。 三、可以从学生试写一个秋天自然景观的小片段引入新课,然后逐层深入地研读诗歌:寻意象:了解内容→解意象:抓住特征→品意象:归纳主旨→炼意象:总结规律。 [教学重点]初步学习通过“意象〞逐步读懂诗词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归纳本词主旨,总结诗词将情、景、事、理有机结合的一大显著特色。 [教学方法]读写结合、诵读、讨论、评注。 [教学工具]多媒体或电子白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写片段,引入意象。 1、提供一X秋天景色萧条的图片〔含有枯萎的荷叶、池塘边的枯草和光秃的树枝等〕,让学生根据图片写景〔100字左右〕。然后,请几名学生朗读短文,由一名学生归纳几篇短文所写景物的共同特色:凄凉萧条。 2、引出“意象〞概念。〔幻灯显示〕 [一] 意象是抒情性作品尤其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

也是读者认识和把握艺术形象,进入艺术境界的桥梁与纽带。大致分为动植物意象、自然景观意象和人文景观意象三类。 [同步练习]试找出以下诗歌中的意象——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参考答案:有落花、空山、月出、鸟鸣、山涧,描绘的是“静〞和“闲〞的意境〕 二、寻意象:了解内容。 1、由一名学生朗诵全诗。讨论:本诗写了哪些意象? 2、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 〔明确:主要有七类: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万类。〕〔板书〕 二、解意象:抓住特征。 1、学生找出本诗描写意象特征的词语并交流。 〔明确:红、染、碧、流、击、翔、竞〕〔板书〕 2、学生尝试概括这些意象的共同特征。〔明确:生机勃勃、意气风发〕 三、品意象:归纳主旨。 1、提供一组描写秋景的著名诗句,然后讨论:在本诗中描写秋景为何是另一种感受与情调? [二]古今文人写秋的名句举例 ☆“悲哉秋之为之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李清照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2、齐读全词后,引导学生在诗歌中寻找原因。让学生说说下阙难以理解的词句。〔可能有“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然后结合注释与以下史实加以解释。[三]少年时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有关资料 ◆1910年秋,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的作文题目时,他写下了《咏

(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教案 同学们,当你们怀着满腔的激情和美好的理想从初中跨进高中的.大门时,老师已在这里等候着你们。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教案!欢送查阅!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教案1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们怀着满腔的激情和美好的理想从初中跨进高中的.大门时,老师已在这里等候着你们。师唱“我在兴农等你,等你和我相遇,等待如此美丽。〞(根据歌曲我在贵州等你的高潮局部改动了一下)正如席慕蓉在一棵开花的树里写到为这个美丽的相遇时刻“我 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二、教师自我介绍 师:我们的缘就从这句诗开始“玉壶装陈酿,乘兴赏芙蓉〞。同学们猜猜老师的名字。 学生当堂一一即兴介绍自己时间和学生才思方面都不太现实,布置当天晚上交来“诗话名字〞。(文末附上局部)。 三、语文是什么 师:名字可以这么富有诗意,这就是语文的魅力。如果说一句诗只是小儿科的话,下面这首诗同学们来读读 1、出示怪体诗,学生猜读。

龙 虎虎 望 山山山 湖湖湖湖湖 海海海海 会 仙仙仙仙仙仙仙仙 激发兴趣。 2、有人说: 语文是李白的诗――浪漫飘逸,想象奇特,带你上天入地,与神仙结伴同游祖国山河。 语文是苏轼的词――豪迈豁达,心骛八极,带你评古论今,与哲人携手共探人生真谛。 语文是余秋雨的散文――带你带我游历世界,做历史的思考。 我说: 语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即兴口答,但有局部学生当堂说不出来,于是布置课外写。(文末也会摘录一些附上) 师小结: 当我们听到一首动人心魄的歌时,沉浸于歌词所描绘的幽然意境,流连忘返,这就是语文;

统编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 根据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和将要阅读的文本属性,参考《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水平”评价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学科素 养”“关键能力”等的有关表述设计本单元教学目标等。 【单元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作者别样的青春年华;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 2. 品读、品味诗歌意象,理解诗词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学习小说通过物象,“以小见大”塑造人物的方法。 3. 读懂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小说的主题 4.尝试诗歌写作,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 (2)把握小说叙事和借“物象”抒情的特点。 2.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诗词作者别样的青春年华,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尝试诗歌写作。 (2)理解小说人物的思想情感和主题。 【教学(学习)课时数】 安排8个课时,二个环节: (1)第1-5课时:诗歌 (2)第6-8课时:小说 第一环节:诗歌 【教学设计意图】 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赏析,理解作者借意象抒发的情思,感受诗境,我选择了朗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领会文意并初步感受诗歌意境,指导学生分组学习,欣赏诗歌变幻多姿的意境。同时采用比较阅读的教学策略,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的《红烛》进行比较,重点感悟《沁园春长沙》,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毛泽、郭沫若、闻一多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革命抱负,理解作者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激发青春的热情,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作者别样的青春年华。

高一语文必修一课文教案5篇

高一语文必修一课文教案5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高一语文必修一课文教案1 一、预习目标 读懂文章,了解文章大意,解决生僻词语。 二、预习内容 (1)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孩子长到十八岁,为人父的杨子在文章中既有自己情感的流露,又对孩子寄予了殷切的希望。那作者流露了怎样的心情,又寄予了孩子什么希望呢 (3)对于“两代人的矛盾”,杨子提出了那些观点你的看法是什么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识对亲情、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 3.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理解两代人的矛盾。 2、总结概括能力的培养、体会父母对儿女的理解。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 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 2、回忆交流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的一些感人的片段。 探究二 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三 看了文章以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你对文章当中的那些句子感兴趣

杨子说:“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根据你对“青春”的理解,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段话。 高一语文必修一课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学会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来描绘刻画人物。 ⑵理解细节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个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了解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征。 ⑵通过本文看到当时西南联大怎样的校风、学风。 【教学重点】 了解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细节描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有位记者采访金岳霖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汪曾祺听后立马反驳:“古有秦少游,今有双黄蛋,我汪曾祺还要排在后面呢。” 二、作者介绍 汪曾祺(1920~1997),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诗两首》之《雨巷》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雨巷》 [教学设想] 《雨巷》和《再别康桥》,都是中国现代新诗的经典之作。但高二语文教科书上只选了后者,前者仅作为课外读物,选编在《语文读本》上。“非指示性〞教学的选文原那么是:只要是精彩的、经典的作品,就可以拿到课堂里来;而教科书里语言不雅、意韵不深的文章,那么简要地由教师介绍着上,或者干脆不上。 因此,《雨巷》这首意境朦胧、情韵悠远的好诗,准备拿到课堂里,按照“非指示性〞教学的“二不〞、“四自〞原那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笔者新一届的“非指示性〞教改尝试从本学期正式开始,这是第五次。与前几次相比,预计学生会有更多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在同学、老师、专家的感悟与理解面前,能更自信地对待自己的观点,不会盲目趋同。 本次教学流程基本按照“非指示性〞教学的常规形式进行:教师激趣;学生初读文本,交流原初体验;再读文本,确定各自的学习目标;围绕目标,研读欣赏;交流研读心得;提问讨论,深化阅读;教师补充提问,并介绍自己的及专家的研读心得;学生反思,肯定优点,直面不足,并提出调整对策;教师提供课外作品,让学生比较阅读;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 每人发一X16开备用纸,边读边写,将自己的感想和体验及时记录下来。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同时培养,自信、主动、合作等心理品质也一起训练。 《语文读本》上的《雨巷》,正文前面有阅读提示,不利于“非指示性〞教学,因此弃之不用,另外打印一份发给学生。 [教学流程] 一.教师激趣 现代文学时期,我们某某大地上开满了文学的鲜花。徐志摩,这位才子诗人,已经向我们描述了他心中的康桥美景;今天,一位叫戴望舒的诗人,又将用浪漫的笔调、迷离的情怀,向我们描述他的雨巷故事。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诗人,走进《雨巷》,走近美丽的丁香姑娘。 二.自读两遍,说说原初体验

2023最新-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6篇)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的为您带来的6篇《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最大的乐趣哦。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2、理解诗歌的大意,体味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 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意象分析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 2、赏析对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艺术特点并学以致用。 主要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研读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xxx 教学过程: 一、巧妙导入、明确目标 1、音频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登高》的朗读。 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 1、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xxxx、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议) 1、首联写了那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体现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意象:风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意境:雄浑、高远、肃杀、凄凉

高中语文(第一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一) 教案

《高一语文第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明确语文的重要性 二、语文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语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大家读过都德的《最后一课》这篇文章吧,有谁能说说里面讲得是什么内容?(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和对他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其中的教师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同样,在中国,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孩子也不能学汉语,老师只能教日语。日本想从思想上禁锢中国的下一代,以达到完全控制中国的目的。由此可见,语文有多重要,掌握了我们祖国的语言,就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语文的重要性和怎样学好语文! 为什么要学语文? 第一,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学好其他学科必不可少的工具。 英语也是语言学科,自然与语文有着密切的联系。政治、历史、地理同样离不开语文。即使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似乎与语文风马牛不相及了,其实,如果语文基础太差,要理解那些公式定理也非常困难。所以,在所学课目的排名中,语文通常排在第一位! 第二,语文是一个人一生中离不开的工具。 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都是不可缺少的。它将制约着你事业的发展和生活的质量。比如人际交往、写文件、定合同,这些都离不开语文。 第三,因为高考要考语文。 虽然我们天天在批判“应试教育”,然而,既然高考还存在,我们就无法逃避它,而不管你是不是喜欢它。全国的高考方案有很多中,但不管是哪一种方案,语文都是主要考试科目。所以,我们不仅要学,而且必须学好它。 第四,学习语文可以陶冶你的情操。 “才如江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学语文可以提高你的生活品位,使你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唐代荆洲长史韩朝宗才华横溢,李白非常钦佩,做文道:“生不羡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有文采的人,往往得到众多红颜的追慕,此不必细表。有文采的妙处,还可从下面的对比中来发现。《还珠格格》中小燕子最常用的句式:我好喜欢好喜欢你哟!除了连用两个好,并无其他的妙处,用于表述爱情的美好徒显苍白和肉麻。紫薇表达感情则是:山无陵,天地合,才敢与君绝,这里化用乐府民歌《上邪yé》中的“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陵”指山峰ling),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多么有诗情话意。这都是学好语文的妙处。我到过农村许多学生家里,在春节的时候,很多门户上都贴“招财进宝“四个字,很一般,但有一次,我却发现有了不同,贴的是:门对青山摇钱树,户迎绿水聚宝盆。怎样,语文的档次就出来了。 第五,语文是一门很好玩的学科。 语文这门学科乍看很简单,因为是母语,大家从小就接触它。然而,如果你深入进去,就会发现,字、词、句、篇、语、修、逻、文,里面有无穷的乐趣在等待着你去探讨。 怎样学好语文? 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语文学科,兴趣最重要。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学语文很枯燥,没有兴趣。这里,我给大家讲讲语文的趣之所在。 1、音趣。我们通常被电影精彩的对白和大师的朗诵所折服,其关键就在他们把语文的音韵之趣娴熟吧的驾御。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请大家共同来揣摩。(1)、“年三十的晚上,我被你们赶出了周家的大门。(《雷雨》)。 2、字趣。语言文字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的细微变化都会幻化无穷的乐趣。(1)发生在周总理身上的一件事。有外国记者讥讽到:真是对牛弹琴!周总理礼貌的回敬:对,牛弹琴!一字未改,标点一变,面目全非!(2)歧义之趣。叔叔亲了我妈妈也亲了我。(3)两人对骂:甲:你放狗屁!乙:你放屁狗!甲:你狗放屁!虽然粗俗,但的确让人忍俊不禁。(4)、一和尚与施主的对话:(和尚):茶,敬茶,敬香茶;坐,请坐,请上坐。(6)字的多义性和模糊性。话说古代有一位算命先生,号称赛神仙,他所卜算的事情那真是灵验无比,可以说是算无遗策。一日,有某同窗好友四人,要去进京赶考,但是对自己并无多大信心,于是相约来到这个算命先生那里来算一卦,只问一个问题:“四人中有几人考上”。赛神仙听完了四人的生辰八字,简单履历,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一单元1《沁园春 长沙》1(共1课时)含答案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卡片:词的体裁方面的知识(幻灯片) (1)释义: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2)名称: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诗余"(如南宋何士信编的《草堂诗余》)等。 (3)特点: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满江红》、《沁园春》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有的词在词牌的下面另立标题和小序,表明作品的主题或作者写作的缘由,如毛泽东的《卜算子》下有标题“咏梅",又有“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用来进一步说明写作意图.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阙(曲)或一片.一首由两片构成的词,其下片的起句,具有承上启下及过渡转折连结两片的作用,称为“过片”或“过变" (4)分类:词从字数上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词从片数上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从风格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柳永、秦关、周邦彥、晏殊、李清照、姜夔,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二、导入 我们初中学过一首写秋天非常有名的诗歌,它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我们齐声回忆背诵一下这首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楚辞》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贾岛说:“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徐再思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其它的还有“自古逢秋悲寂寥”、“风急天高猿啸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古人诗中的秋天多是万木凋零的颓败萧索景象,但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词中的秋天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它就是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三、文题背景 1。题目解说(幻灯片)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3课《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 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高一必修1第一单元的现代诗歌。本文是诗人艾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作带有自传性质。这首叙事抒情长诗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描写了大堰河的悲惨命运,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以及劳苦大众的热情赞美和深切同情,对黑暗旧社会的诅咒和揭露。教学时可从鉴赏重点“情感与意象〞入手,既品人,又品文。 2、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诗歌的起始单元,学生在初中时学习过简短的诗歌,对诗歌有一定了解,但停留在感知阶段。作为传统篇目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堪称经典,但是写作时代距离学生较为久远,需要教师创设阅读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缩小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减少阅读障碍,从而理解大堰河这个形象的当代意义,学会感恩。 3、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技术准备 教学方式与手段:诵读、启发法、问题探究法相结合。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 全诗共13节,篇幅较长,需要学生课前熟悉文本。为保证预习质量,我布置了两次预习作业:〔1〕第一次预习作业:大堰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以“为大堰河写传记〞的形式写了一篇阅读感受,文体不限。〔2〕第二次预习作业: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大堰河这一人物形象。 5、教学内容:作者介绍,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赞颂和感恩之情,学习本诗采用的抒情方法。 2、揣摩诗歌语言,分析大堰河的形象,赏析刻画人物形象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新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名著导读-大卫科波菲尔-1-含解析

以童话视角,赏名著光华 ——以《大卫·科波菲尔》为例 【教学分析】 这是人教版必修一名著导读板块的课,名著导读重在导,既要引导学生产生读名著的兴趣,更要引导学生学会读名著的方法。对于学生陌生又敬畏的名著,如何用更具有趣味的方法去导读,是本篇教学设计的出发点。用学生熟悉的童话视角来阅读和赏析《大卫·科波菲尔》,进而了解掌握小说的人物情节是本篇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通过本课,学生能学会选取一个特定角度来品读鉴赏作品的阅读方法,是本篇教学设计的落脚点。 【教学重点】 1.以童话视角品读《大卫·科波菲尔》,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鉴赏能力 2. 通过童话视角鉴赏《大卫·科波菲尔》,把握人物特点,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通过对小说的人物和情节的分析,把握作品主旨,提升思想素养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雾都孤儿》、《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三本书封面)师:同学们,写出这三部著名小说的作家是谁? 生: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 师:你们对狄更斯有哪些了解?对《大卫·科波菲尔》有哪些了解呢? 生1:狄更斯是英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继莎士比亚之后对世界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小说家。狄更斯一生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的描写了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生2:100位哈佛教授联合推荐的最具影响力的书籍中,《大卫·科波菲尔》赫然在列。它同时也是英国BBC所评选的100部英国人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一部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的小说,狄更斯借用“小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从不少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课题第一单元课题:青春激扬文学阅读与写作教案总序号课型新授课设计者备课日期计划授课日期实际授课日期是否经过集体备课是主备人备课组长 教材内容 本单元学习现代诗歌与小说,这些作品让我们体验有关青春不同的文学表达,唤起歌唱青春的激情。《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一首词,词人描绘眼前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峥嵘岁月,抒发了革命青年的豪情壮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通过对大自然雄伟和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对“力”的赞美。《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祖国的伟大抱负。《峨日朵雪峰之侧》描绘出诗人最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致云雀》中,诗人借赞美云雀表达自己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百合花》讲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情,表达了对人性回归和对真善美的呼唤。《哦,香雪》描写的是香雪们天真烂漫、活泼向上的纯美形象,再现了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和她们对文明的追求,给人以生命美的启迪。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现代诗歌与小说,这些作品让我们体验有关青春不同的文学表达,唤起歌唱青春的激情。分析本单元的教材内容,重视诵读、品味语言、分析技巧等重要的知识点是学习高中语文的基础,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有朗诵诗歌、品味语言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诗歌和小说的能力,但对语言和情感的把握上欠缺。本单元通过对技巧的分析,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情感,分析形象。 单元教学目标 1.人文主题——青春激扬 树立伟大革命抱负,理解作者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激发青春的热情,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2.语文素养 ①学习诗歌:理解诗歌意象,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②学习小说:品味、鉴赏小说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的方法。 ③写作:学写新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意象,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2.品味、鉴赏小说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写作:学写新诗。 教学方法通过诵读,探究诗歌语言讲究凝练,小说语言富有特色,联系语境,想象情景,欣赏富有个性的语言。 教学课时计划(12 )课时完成。 教学内容1.学习本单元的诗歌和小说,意在重视诵读。 2.品味诗歌、小说富有个性的语言。 3.分析技巧,感悟情感。 课时任务分配单元教学1课时;第一课2课时;第二课4课时;第三课2课时;第四课2课时。 教学 用具 教材、课时教案、ppt课件、配套练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