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4人教新课标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课标解读]
1.能力要求。
本课有两个层次要求,前者是一般层次上的具体史实、历史概念的记忆。
“贞观之治”的表现主要掌握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政策;后者是高层次的学科认知能力要求,将唐太宗的历史功绩放在整个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进行理解、把握。
2.命题特点及趋势
(1)从内容看,主要考查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实践活动和影响。
(2)从题型看,主要是材料解析题,个别省区会出现单项选择题。
(3)从命题形式看,多采用新材料、新情景的方式,反映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4)从难易度看,难度适中。
由于历史资料多以以文言文出现,个别题目阅读理解的难度较大。
3.学法指导:
(1)对唐太宗各项活动和措施的准确记忆。
(2)综合把握、理解唐太宗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成中开创、完善的政治理念。
【情境激趣诱思】
玄武门之变右图为玄武门之变的情景。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伏
兵玄武门,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事变后,唐高祖李渊被迫
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便被逼传位于李世民。
【诱思探究】玄武门之变违背了中国历史上的什么制度?对唐太宗的政治生涯产生
了怎样的影响?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等人才,其文韬武略不及梁武帝
等人,之所以出现盛世,“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你怎样看待这一观点?试从
“时会”与“人力”两个方面,分析促成“贞观之治”的原因。
【教材内容详解】
一、玄武门之变
1.背景
(1)李世民的个人才能:与父李渊建唐;为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功高盖世,位在王公上;设“文学馆”,笼络人才。
(2)太子李建成深感威胁,设法除患:太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反李世民联盟,多次谋害不成;收买心腹未遂,调离李世民的智囊房玄龄、杜如晦。
(3)李世民先发制人:收买太子心腹;设计剪除祸患。
2.概况:李建成、李元吉入朝之际,李世民射杀太子,其将尉迟敬德射杀李元吉。
3.后果:太祖李渊无奈,诏立李世民为太子。
对“玄武门之变”的认识:“玄武门之变”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宫廷政
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政治现象。
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
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学思同步探究]
图文探究:见P8图片《随唐太宗征战的坐骑——飒露紫的浮雕》。
鲁迅曾把“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鸵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当作唐代豪迈宏放的象征。
你认为有道理吗?
提示:有道理。
飒露紫等昭陵六骏表现了唐太宗对异域文化的尊重和爱护。
问题探究:见P9《学思之窗》。
你怎样看嫡长子继承制和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
提示:嫡长子继承制对富有才干、但庶子出身的皇室子弟取得帝位非常不利,容易造成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这种残酷性。
但由于李世民最具有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智慧,因而将唐王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
例题探究
例题1 “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的影响是
A.奠定了唐统一全国的基础 B.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C.为李世民控制唐政权扫清了道路 D.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
解析:解答本题,要明确“玄武门之变”实质上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对政权的争夺。
答案:C
二、贞观之治
1.含义:唐太宗在位时期封建政治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文化繁荣。
2.措施
(1)善于用人:选官不拘一格,用人扬长避短。
重用敢于进
谏的魏征、能谋善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
(2)以民为本: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
制,轻徭薄赋。
慎用刑法,制订的《唐律》体现了仁义为本、刑罚
为末的原则。
唐太宗的“存百姓”思想:“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这是贞观君臣从隋朝灭亡
的历史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思想。
唐太宗将君主、国家、人民三者的关系概括为
相互依存的三个方面。
他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刻民以奉君,犹割股以充腹,
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唐太宗认为:“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
”因此,他大力提倡发展生产,与民休息。
他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3)文德治国:以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3.意义:为唐朝走向全面繁盛奠定了基础。
关于贞观之治的影响和评价:贞观年间,唐太宗采取的各项积极措施,不仅造就了
“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也为唐朝的持续发展和“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贞观之治的政策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王朝,
力求长治久安,但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善纳谏吸取教训重人才兴国造福
存百姓休养生息行均田轻徭薄赋
慎用刑仁爱体现善科举文德永固
[学思同步探究]
问题探究:见P9《学思之窗》。
想一想,这些名言对一个封建帝王会产生什么作用?
提示:前者提醒封建帝王最应具备的是把握统治策略,制定统治大政方针的能力和知人善任的本领。
后者提示封建帝王要多方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减少决策的失误。
例题探究
例题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可爱非君,可畏非民。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
材料二“(太宗)谓侍臣曰:‘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
材料三唐太宗曰:“设官公职,以为民也,当择贤人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
——《资治通鉴》材料四太宗谓公卿曰:“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
——材料一、二、四均选自《贞观政要》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什么实质问题?引用古人的话如何解释?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客观上有何作用?
(3)材料三反映的唐太宗用人原则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评述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的实质。
解析:本题考查唐太宗的思想和主张。
前三问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最后一问从阶级立场的角度回答。
答案:
(1)人民群众的力量。
“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2)民本思想,重视农业。
(2分)客观上有利于当时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
(3)“任人唯贤”。
(4)实质是保证地主阶级长久的统治。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1.与突厥的关系
(1)政策:“战而后和”,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
(2)措施:
①629年,派兵打败东突厥,唐政府在其旧地设置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职可以世袭。
②630年,接受西北各族首领“天可汗”的尊称,唐政府负责册封这些首领的后嗣。
③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西突厥各部。
2.与吐蕃的关系
(1)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中原文化,有利于民族融和。
(2)吐蕃子弟到内地学习《诗》、《书》。
3.民族政策及作用:
(1)政策:开明、平等、团结。
(2)作用:巩固了唐朝的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唐朝时中央政府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唐朝统治者针对少数民族
不同的地域、发展程度、力量强弱和对中央政府的态度,有原则地采用不同方式灵
活地加以处理。
一是战争征服,对威胁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的进扰,用军事手段打
败少数民族。
二是唐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置都督府或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管辖权。
三是实行册封。
四是实行联姻。
五是会盟。
如9世纪中期的唐蕃“长庆会盟”。
战而后和主安抚羁縻府州重本族
后世继任唐册封安西都护定西部
唐番和亲促交流四海一家国巩固
[学思同步探究]
图文探究:见P10图片。
阎立本《步辇图》描绘松赞干布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
这幅图片透露了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真实地记录了1300多年前唐王朝文成公主和西藏松赞干布的联姻佳话,是汉、藏两族的团结和睦、世代友好的历史见证。
问题探究:见P10《历史纵横》。
关于唐皇室的介绍说明了什么?
提示:当时民族间交往频繁;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在加强。
中华民族是各民族融合而形成的。
例题探究
例题3 唐朝时,回纥首领请开“参天可汗道”,政府应允。
关于这条道路,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开通于唐太宗时期 B.是唐代民族融合不断加强的见证
C.为地区间商旅活动提供了方便 D.直接导致了回纥各部归附唐朝
解析:630年,西北各族首领尊唐太宗为各族共同的大首领――“天可汗”,唐太宗欣然接受。
这时西北各族基本已经归附唐朝。
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D
四、开放的对外政策
1.鼓励对外交往
(1)政府在六部下设置鸿泸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2)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3)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界性的大都会。
2.对外来宗教的开明政策
(1)大量翻译佛教经典,景教、回教、摩尼教传人中国。
(2)派玄奘去天竺取佛经,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3.重视传播唐文化
(1)中国的古代典籍、诗歌、艺术、典章制度在朝鲜半岛上广泛传播,高丽、百济,特别是新罗,大量吸收汉文化。
(2)贞观年间,日本在唐文化的影响下,进行了“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过程。
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一是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二是对外交通发达,有陆路和海路将中国同许多国家较方便地联系起来;三是唐朝鼓励外国人来华贸易、读书、做官。
[学思同步探究]
图文探究:见P11图片《玄奘从天竺取经返唐,官员、僧侣和佛教信徒在路边迎接取经队伍和经书》。
有学者认为,中印两国自古有着许多共同的文化及思想基础。
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观点的历史依据。
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提示:依据:源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广泛流传;唐朝时期玄奘到印度取经,加强了中印文化交流。
影响:唐宋时期形成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分发展成为理学;以佛教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大量涌现,广为流传。
例题探究
例题4 唐朝时期,周边国家中,大量吸收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是
A.高丽 B.百济 C.新罗 D.日本
解析:日本学习唐朝文化,实行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过程。
答案:D
五、晚年的反省
1.过失:纳谏渐少,耗费民力营建宫殿。
2.反省:撰写《帝范》,反省自己的过失。
3.自我评价:功大过小。
对唐太宗的评价: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
他统治时期,能够汲取隋
亡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
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大大完善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怀柔政策,
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开元盛世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唐太宗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其晚年的反省和总结,也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提供富有借鉴意义的思想。
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学思同步探究]
问题探究:见P12《资料回放》。
从这段话中你怎样看晚年的唐太宗?
提示:表现了唐太宗晚年具有非常深刻的反省意识和能力,对国家、百姓的责任意识。
由此可以说明唐太宗的确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
例题探究
例题5 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而身丧。
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
可不惜哉?!可不慎哉?!”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
A.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 B.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
C.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 D.对最高统治地位已无兴趣
解析:“成迟败速”、“失易得难”是唐太宗对政治统治经验和教训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答案:B
【综合探究提升】
[知识结构]
[知能整合]
1.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1)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基础。
唐太宗的统治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这就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了民族融合,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的色彩,使中国的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善于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清醒的自我反醒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他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1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盛世,对贞观之治的研究是当今史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你知道贞观之治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有何借鉴作用吗?
解析:注意从整体上把握当今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与唐太宗的政策措施相对应。
答案:
贞观之治,对于我们今天建立和谐社会,加强民族团结,深化人事制度的改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点评:吸收、借鉴历史上成功的做法,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1)原因:①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朝,沉重打击了统治阶级和士族势力,使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③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开明务实的风格是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
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促成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
(2)表现:
①革新政治,在隋制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三省六都制、科举制,制定唐律等。
重议门第,进一步打击门阀士族势力,加强皇权,提高寒门出身的功臣地位,扩大统治基础。
②轻徭簿赋,劝课农桑,唐太宗继续推行均田制、纳绢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并多次减免租税,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发展。
③完善科举制度,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教育及文学的发展。
④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
例2唐太宗曾经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法,轻徭薄赋 B.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C.让庶族地主获得晋身仕途之道 D.实行各民族和睦的政策
解析:材料体现了唐太宗“存百姓”的思想,认为国家长久必须存百姓。
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法,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答案:A
点评:“存百姓”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指导思想,与先秦儒家“仁”“仁政”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本课综合演练】
1.“魏征”这两个字总是使我们想起唐太宗的
A.勇猛强悍、机敏智慧 B.轻徭薄赋、去奢省费
C.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D.兼容并蓄、博大开放
C 解析:魏征是唐太宗时期有名的谏臣,敢于直言。
唐太宗知人善任、兼听纳谏,魏征深感皇帝与他意气相投,因此为国家做事并不计较功名。
2.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A 解析: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庶族地主经济发展,庶族地主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参与政权。
隋唐统治者适应这种阶级关系的变化,通过科举制度使大批有才能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参与到政权中来,从而扩大了统治的基础,巩固了封建统治。
3.“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繁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心存百姓的思想
D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唐太宗认为只有百姓安乐,才有国家的强盛,这是一种心存百姓的思想。
4.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
B 解析:唐太宗放弃了传统的“贵中华,贱夷狄”的思想,采取民族平等的政策,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德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攻克隋朝东都(洛阳)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禁感叹道:“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
材料二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李世民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
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李世民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连同“飞山宫”在内的庞大建筑群,豪华气派,极尽奢靡。
整座工程,都是黄金白银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起来的。
材料三李世民28岁登基,在位23年,文治武功,千古罕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李世民从隋亡中得出的认识是什么?为此,李世民执政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世民的主要变化是什么?有何影响?
(3)材料三对李世民的评价是否全面?结合上述材料简述理由。
解析:解题关键是要紧扣材料,全面理解材料含义,正确认识和评价唐太宗。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注意运用阶级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
答案:
(1)实施暴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用人;纳谏;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完善科举制、注重民族团结等。
(2)劳民伤财,大兴土木,奢侈浪费。
加重百姓负担,破坏社会经济,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3)不全面。
李世民前期统治贤明,推行德政。
但未能贯彻始终。
【课后习题解答】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唐太宗统治时期能够汲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因而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
其表现是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国泰民安。
2.唐太宗统治时期,汲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完善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怀柔政策,对外采取友好开放政策。
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开元盛世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唐太宗一生的为君之道,也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提供富有借鉴意义的思想。
因此,唐太宗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3.唐朝文化对朝鲜、日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使得其僧人、学者慕名而来,接受盛唐文化的熏陶。
在朝鲜半岛,中国古代典籍、诗歌、艺术、典章制度得到广泛传播;而日本遣唐使、僧人对唐文化的研究促成其国内的大化改新,大大促进了日本封建化的进程。
唐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巨大影响恰恰说明唐太宗时期实行的是积极开放、兼容并蓄的对外政策,这非常有利于中外交往的发展和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
二.学习延伸
1.此探究问题关键在于一方面要看到唐太宗对自己一生的志得意满,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其对为君之道的反省与剖析,及对后代强烈的责任意识。
2.赞同后者意见。
因为,前者将突厥视为寇盗,并强调其危害性,这种看法充斥着对突厥的蔑视和不平等,只站在大国胜利者的立场解决问题。
而后者却是把突厥人看成与中原百姓一样的人民,具有平等、大度、宽容、仁爱的态度,并提出以突厥首领治理突厥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种以
德治国的政策非常有利于对突厥人的管理,能够更好地稳固唐朝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