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气压带与风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压带与风带

某某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07级1班某某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某某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07级1班的某某,我说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地理》上册中的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与风带》,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整个说课分为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共计6个部分。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要让同学们了解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过程、分布范围以及对气候的影响,还要能够自己绘制出示意图。此要求是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在教材分析中包含了3个部分)

1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不仅是对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本节的圈层知识也为之后学习地理圈层结构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本节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一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

三圈环流、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规律与分布范围。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的演绎与同学们动手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感受推导过程的逻辑性与严密性,使学生初

步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材分析的第3个部分)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我将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以及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过程和规律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因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也是后边学习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的基础。

难点:我所确定的重点也正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因为不论是大气环流,还是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这些都是历年新生们最难理解与掌握的知识.

三教法分析(我主要分析了3种教学方法)

1 图示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对课本上的几幅示意图的演绎、推导和分析来实现的.通过图示法,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与掌握。

2 引导启发教学发:要理解并掌握三圈环流、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需要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空间思维能力,而同学们在这一方面又比较薄弱,所以确定引

导启发教学法为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3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能够将那些抽象的知识形象直观的展示给学生,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四教法指导

1 问题解决法:同学们根据教师设置的情景,开动脑经,主动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考、分析、探索、解决问题,达到启发创新思维和培养解决问题的目的。

2 讨论探究法:课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讨论、探究,达到学习成果共享,在快乐中得到提高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认知过程的规律,本课安排了一下4个教学环节:倒入新课,讲授新科,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时间安排如下:导入新课,3分钟;讲授新课,35分钟;课堂小结,5分钟;布置作业,2分钟.共计:45分钟。

本节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非常紧密,逻辑性也很强,教师只要抓住知识间的递进关系,就非常容易讲解。我们现在就从整体上来把握一下。本节题为“气压带与风带”,要学习气压带与风带,我们就必须了解它的形成,这样我们就进入了第一个小标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们猜测: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此时课本就给出了大气环流的概念,以及引起大气环流的原因。

有了刚才的铺垫,此时学生们就会思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是不是和大气环流有关呢?而就在他们思考而未得出答案时,我们就带领他们一起来找出答案。

我们首先通过假设条件,从地表接受太阳辐射的最理想状态下研究起,然后逐步去掉假设条件,研究与现实状态下的太阳辐射相吻合时的情形。这样一步一步,环环相扣的进行本节课的教学,下面进行详细介绍我的讲授过程.

1 回顾知识,导入新课

我所采用的是直接导入的方法,即通过对上节课主要内容的简短回顾(如:上节课我们学习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它可能发生在一个小区域,比如山谷风、城市风、海陆风等形式,那么它有没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呢?如果能,那全球的大气环流到底又是怎样的呢?),然后直接导入本节课的重点知识.采用这种导入方法可以使学生迅速明确目的,明确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2 图文结合,讲授新课

首先从讲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入手,让同学们对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有一个理解。然后举例子帮助大家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接着直接通过设问“在了解了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作用后,大家接着思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大气环流到底有怎样的关系”,进入活动部分,在讲解活动之前,首先提出活动的三个假设条件,分别是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不考虑地球自转和太阳直射赤道,这样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就只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差异。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底图,同时让同学们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分组讨论,并在课本上完成活动问题,然后请同学上台做出大气环流图,同时请台下的同学判断正误,最后由教师评价总结得出结论:存在三圈环流。

在得出存在三圈环流之后,我们将地球不自转的假设条件去掉,即假设条件只有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运动和太阳直射赤道这两条,这样我们在研究大气运动时,除了考虑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外,还得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这时可以利用课本上图2。10做出底图,然后对比刚才的单圈环流形成过程,推导三圈环流的形成,此时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逐渐浮出水面,所以此时需要注意的是,在讲解各个环流的形成时,需要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同步进行,这样更有利于同学们的理解记忆。

在完成三圈环流的讲解后,进入本节课的第二次活动。教师可以根据黑板上已有的版画,完成三圈环流示意图的制作,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范围,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描述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

3 课堂小结,巩固提高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及重难点,由此为主线引导学生回顾刚才所讲知识点,并进行一定的梳理,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对本节课知识系统化。

4 布置作业,实现知识迁移

学生理解的知识必须通过训练去强化,通过运用去巩固和提高,从而完成知识的迁移,最终形成学生的能力。所以布置作业非常重要,而我布置的作业就是让学生自己绘制出全球气压带与风带图,以巩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六板书设计

根据这节课的内容,我采用纲目式板书.这样既使整个版面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又使学生一目了然,知道这节课所学知识的主要内容。

2。2气压带与风带

一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

1 大气环流

概念:

动力:

2 单圈环流

大气在均匀的地表运动

假设条件不考虑地球自转图1

太阳直射赤道

3 三圈环流

大气在均匀的地表运动

假设条件图2

太阳直射赤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