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 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压带和风带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结构、地位和作用——承上启下的知识点
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必修一自然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对大气圈层的拓展研究。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后面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依据:知识点是教学大纲大纲中要求的重点内容,之所以把认知目标分为掌握和理解的不同层次是为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依据:因为这些能力要求是地理学科学习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是会考、高考能力要求的重点内容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依据:要使学生养成学以至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树立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世界观。
3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依据:是因为这部分内容与后面的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是学习后续知识的重要基础;另外,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
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
依据:一是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应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二是这部
分内容学生容易判断错误。
二、教法设计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1)设问式教学:
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准则,以启迪思维、培养能力为核心,通过设疑启发,引领思路,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层层破解本课的知识难点,这种双向交流反馈,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又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促成学生对本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掌握。
具体如下:
提出假设条件分析得出结论(单圈环流)
否定其中条件之一分析得出结论一(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否定其中条件之二分析得出结论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读图分析法。由于地理学科的特点,启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必须经常凭借地理图象来进行。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利用图像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图中的地理信息,变抽象为直观,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法手段:多媒体课件。表现手段更直观、更清晰、更真实,易于反馈,便于学生理解。
三、学法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加以建构。作为老师,关键在于引导。
1、学生情况分析:我校高一学生来源不同,地理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感性和理性的认识都不很充分,而教材内容比较抽象,较难于理解,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对教材上的专业性图不易看懂。在教学时要化繁为简,层层推进,便于学生的理解,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
2、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读图分析能力。并绘制简图反馈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绘图技能,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
依据: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信息的综合载体,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本节内容文字简洁,图象丰富,主题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当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建立起知识点与地图之间的实质联系。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设疑导入新课:
(1)我国大陆高空的云为何总是自西向东运动?
(2)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
这些现象都与全球性的大气运动有关,全球大气运动是如何产生的呢?
二)讲授新课:
请学生画热力环流的模式图,进一步明确,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让学生思考:就全球范围来看,是否能形成热力环流?引入P33活动题,让学生分析
1.假设条件:(1)地表是均匀的(2)地球静止不动(3)太阳直射赤道。
结论:赤道、两极受热不均→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
2.在实际情况下(考虑地转偏向力影响,摩擦力由于地表均匀可忽略不计)
⑴点明假设的是理想状态,让学生思考分析:在地转偏向力影响和作用下,“单圈环流无法维持”(通过在地球仪上的演示分析,训练学生对前一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并进一步分析得出“三圈环流”的模式图。
结论:赤道、两极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⑵知识拓展,提出问题:
设问1: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
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又有何差异?
设问2:高气压控制下的天气与低气压控制下的天气相同吗?
⑶绘图训练:
结合图2.10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由学生绘制全球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的分布图,分析归纳分布规律(高低压相间分布、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启发引导让学生画出“三圈环流”的侧视图,明确图中的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培养学生空间转化能力,检验其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情况,并为下面介绍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做准备)
3.否定其中假设条件:太阳直射赤道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地表热量收支的改变→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同一地区不同季节天气与气候不同
让学生在侧视图上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导学生归纳各纬度的热量随季节的变化,结合图2.11,总结规律:气压带风带也会随直射点南北移动、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4.小结归纳:
地表是均匀的、地球静止不动、太阳直射赤道→单圈环流
地表是均匀的、太阳直射赤道→三圈环流,近地面出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地表是均匀的→气压带、风带移动
5.提出疑问:实际情况下,地表示均匀的吗?如果否定这个假设条件,大气环流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留给学生课下思考)
6.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