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新)
教学园地
10-07 1255
: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新)
【教与学目标】
1.理清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卑鄙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教与学重点】
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关键文句的理解。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的表达技巧,重点品味的思想情感。
【教与学时间】3课时
课程标准模块一
作家作品及有关文学常识
一、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家、家、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答: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周树人
二、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丰碑作品
(一)1918年5月,首次用“”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答:鲁迅《狂人日记》
(二)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出这个世界文学长廊中的不朽的艺术形象。
答:《阿Q正传》阿Q
三、作品集
1.小说集:①《呐喊》②《彷徨》③《》(历史小说)
2.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
3.散文诗集:《》
4.杂文集(十六部,以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为界,分前后两期)
①前期杂文(四部)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 1926 )(《记念刘和珍君》选自这部集子)。
②后期杂文(十二部)
《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2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1934——1946)
答:《故事新编》又名《旧事重提》《野草》《热风》《坟》
鲁迅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的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课程标准模块二
文本解读
一、字词读音释义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莽原( ) 诧异( ) 赁屋( )
B.噩耗( ) 虐杀( ) 尸骸( )
C.辗( ) 攒射( ) 惩创( )
D.屠戮( ) 浸渍( ) 山阿( ) 答:A.Mǎng chàlìn
B.ânvâhái
C.zhǎn cuán Chãng chuāng
D.lù jìn zì ē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A.长歌当哭()桀骜()
B.立仆()殒身不恤()
C.菲薄()黯然()
D.浸渍()喋血()
答:A.dàng当作; jiãào形容性情暴烈,不肯服从.
B. pū立刻倒下; yǔn死亡,xù顾虑;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C.fěi微薄; àn忧伤的样子。
D.zì浸润; diã血流出来的样子。
二、熟读课文,背诵第二、四两则课文。
三、文章整体感悟
1.解题: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
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
君:是对别人的尊称。
答: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按文学体裁亦可称杂文,杂文分文艺性叙事散文和文艺性说理散文,本文是融叙事抒情说理于一体的叙事性散文)
2. 纪念刘和珍什么事迹?由此看出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答: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和珍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中的事:
①生活虽艰,预订《莽原》——渴求革命真理。
②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敢于斗争。
③虑及母校,黯然泪下——富有责任感。
④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
⑤反对帝国主义,欣然请愿——英勇无畏。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的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3.合作探究:这篇课文题仅仅为“纪念刘和珍君”吗?
答:这篇课文题为“纪念刘和珍君”,但不止纪念了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
4.合作探究: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
答:的笔触涉及到三类人:
第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棋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
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
5.阅读文本,揣摩语言,对这三类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对第一类人, 无限悲伤,沉痛悼念,尊敬颂扬——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和她们的勇毅,告诫(斗争方式),激励“更奋然而前行”。
对第二类人, 愤怒控诉和指斥——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对第三类人,无比痛心,大声呼唤——对他们这种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状况感到无比的痛心,渴望并呼唤他们在沉默中“爆发”,拯救衰亡民族。
6.具体落实到文本上,各章节表现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第1、2、3则:“痛心的回忆”。
第 4、5 则:“愤怒控诉”。
第 6 则:“深沉的思索”,沉痛的总结。
第 7 则:“热烈的讴歌”。
7.由此得出文章写作线索:文章以的为线索。
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抓住悲愤的感情线索基础上,理清全文的整体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