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优裕,但在恬静淡泊的情怀深处,蕴藏
着久难平复的政治创伤。
【作品介绍】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全剧共五本二十折五楔子,
写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冲破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它的
故事题材取自唐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 亦名《会真记》)。当《莺莺
古代神话中仙界报信的鸟 小小车儿。大小,偏义复词,偏在“小”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估量,审度
1.注字音 筵席( yán) 靥儿( yâ ) 谂知( shěn) 玉骢(cōnɡ) 揾做( wân ) 厮守( sī ) 迍迍(zhūn ) 余荫( yìn ) 玉醅(pēi) 金钏(chuàn ) 蹙愁眉(cù ) línɡ ) 泠泠(
【提示】都是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而 Baidu Nhomakorabea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 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 都很自然很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12. 《长亭送别》这一折曲词具有哪些特点? 【提示】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例如,化用范 仲淹的词《苏幕遮》,作用是: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 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此外,“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 自苏轼的《满庭芳》,表现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的思想感情。“未饮心先醉”引自刘禹锡《酬令狐相公杏
借口,这里有假装的意思 相聚,待在一起
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
也该教
美酒
清澈的样子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
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
难道不想,何尝不想
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
赶路 保重
书信
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 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绪,“松金钏”“减玉肌”正是内心被离愁折磨的外在体现。
尤其【叨叨令】一曲,这是莺莺在自己的丈夫和最知心的 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整段曲词无遮无拦, 直抒胸臆,真切地体现了莺莺不忍分离的内心世界。
酒宴之上,莺莺本想抓住这短暂的时光畅叙别情,然而当
着严厉无情的老夫人的面,只能无奈地感叹、悲伤。但眼光却 从未离开张生,他那拘谨发呆的样子,泪盈满眶的神态,假做
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人物所
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11.试比较分析《长亭送别》中的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 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煜《虞美人》中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 中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
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③残照离别(临别叮嘱)——表现了莺莺对张生的 关心和担心。 ④离别愁思(目送行人)——描写了莺莺目送张生
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四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到人物的 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行时的细腻复杂的心境 意绪。
2.【端正好】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提示】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恨。(这首曲 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
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如答
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 张生与莺莺的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 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 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四本第三
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
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 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 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逼 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 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 长亭为他送别。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 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
爱之深切。
8.【二煞】中一个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的词就是 “怕”,莺莺怕什么?为什么怕? 【提示】怕“停妻再娶妻”;怕“一春鱼雁无消息”;怕 “金榜无名誓不归”。莺莺的担心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 是有现实基础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莺莺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
局限性:莺莺的倔强表现了她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
仔细阅读,把握剧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1.本折戏共几个人物?刻画了几个场面?
【提示】人物角色:夫人,长老(即文中的“洁”),崔莺 莺(即文中的“旦”),张生(即文中的“末”),红娘。 由四个紧密衔接的场面组成: ①赴亭惜别(送别途中)——表现了莺莺因离别而愁苦
怨恨的心情。
②长亭饯别——刻画了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 可奈何的心情。
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
采的特点。
行动迟缓的样子
同“恰”,才,刚刚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
破题儿又早别离。
原为唐宋文人诗赋起首几 句,这里指离别的开始 没精打采的样子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插
含泪,噙泪
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
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10.【一煞】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 风构成一幅古道烟霭图。其作用是否与开头【端正好】所
写相同?
【提示】稍有不同,【端正好】先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 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 的心情;然后用两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 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一煞】是表现崔
力。同时,也展现出莺莺无视功名富贵,但愿长相厮守的真挚 情意。
6.“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
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7.【满庭芳】中用了哪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
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
大块设色,融情于景,只捕捉几样形象,稍加点染,就达到情景交 融的艺术境界,令人不禁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而痛苦流了一夜眼泪 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采用夸 张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传》的故事流传了四百年左右的时候,即金代章宗时,说唱家董解元写 成了《西厢记诸宫调》(后人习惯称之为《董西厢》),使崔、张的爱 情故事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王实甫杂剧《西厢记》 ( 为便于区别,也有人称作《王西厢》) 的基础。从三千言的传奇文《莺 莺传》变化到五万言的诸宫调《董西厢》,故事的内容、格局、人物、 情景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
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晓来
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离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 是由惜别的泪染红的。“醉”字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又描 绘出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至此,萧瑟的 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 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亦有人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只一 “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都成了传情 之物。“总是离人泪”画龙点睛,着墨不多,却倾注了作者 的全部心血。
4.【端正好】曲词如何体现了《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
长的特点?
【提示】【端正好】一曲将途中之境、深秋之景、离人 之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鲜明地体现了《西厢记》以词 采典雅见长的特点:①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碧天 白云、黄叶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红叶满山;
②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醉”“泪”;③动词的
园花下饮有怀见寄》,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柳
丝长玉骢难系”中的“柳丝”是“留”“思”的谐音。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化用
李清照《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极言愁多。
化用诗词的作用:以诗词特有的语意、情味和表达效
果来与剧中的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长 亭 送 别
“多情自古伤离别”,别离情从古唱到今,无论是“劝君 更尽一杯酒”的惆怅,还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都难 掩“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凉。尽管奢言“海内存知己,天涯 若比邻”,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言,也难免“循墙绕 柱觅君诗”的渴望,殷勤致问“君子意如何”。但是,最令人 牵肠挂肚、难舍难分的恐怕还是要数本可长相厮守却又不得不 别离的恋人了。打开课本,且看《长亭送别》。
赓
( ɡēnɡ)
绣衾(qīn )
青鸾(luán )
栖迟(qī )
胸臆( yì )
2.释词语 指宴饮时陈设的座位,借指酒席。 ①筵席: 皱着眉头。蹙:皱、收缩。 ②蹙愁眉: ③杯盘狼藉: 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
的样子。 藉:践踏,侮辱。
④金榜:科举时代俗称殿试录取的榜。 ⑤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⑥胸臆:文中指胸膛,亦可指心里的话或想法。
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的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 大压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 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
9.全折突出刻画了莺莺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提示】突出刻画了莺莺的叛逆个性。在莺莺心目中,金
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 “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 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她的态度突出地 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
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 语言。例如,【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是民间 口语。通过加衬字“儿”、变换叠音形容词、设置成排比 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
掩饰的动作,在莺莺的心中掀起了层层波澜。而她呢?也只能
和张生“一递一声长吁气”。直至老夫人离去,莺莺才抓住时 机倾诉衷肠,先连用四曲殷殷嘱托,一句句都饱含着莺莺那真 切的关心,绵绵情意尽在其中。 【二煞】一曲更是莺莺心底的剖露,从莺莺的话语中,我
们不难看到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妇女,她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
1.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2.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 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鉴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 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王实甫,生卒年不详,名德信,元大 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曾做过 某地县官,声誉很好。后来升任陕西行台 监察御史,由于“与台臣易不和”,40多 岁就弃官不做了。他在弃官后不久就完成 了不朽的剧作《西厢记》。在60岁时,他 用散曲套数描写他退隐后的生活:生活颇
运用,恰到好处——“染”。
5.曲词是怎样真切而生动地表现莺莺的微妙心理的? 【提示】【滚绣球】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赴长亭的路上唱的,主 要以途中景物为线索来抒情写意,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主人公 复杂的内心世界:“柳丝系玉骢”“疏林挂斜晖”,这正是莺 莺内心世界的展现,她希望马不行,日不走,时光永驻;马慢 走,车快行,紧相依偎。说不尽的喁喁情话,道不完的离愁别
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
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 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
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病, 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 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后两人来往之事被 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 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
【剧情介绍】
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
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
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 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 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 妻。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
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
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 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端正好】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提示】(1)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 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作者如椽之笔,
由头顶之天至脚下之地,从耳边之风到眼中之归雁、经霜的红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