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动手做》教案设计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动手做(一)-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动手做(一)-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能够按照分组、合数、单数的特点,简单归纳数字;2.能够用自然拼数法、折点法和换位法,简便地验证算式的正确性;3.能够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得出简单的数学关系;4.能够用1至9中的数字填空、排列组合的方法进行解决问题;5.能够结合实际情景,进行有条理地口算。
教学重点1.归纳数字的方法;2.验证算式的方法;3.从实际问题中得出数学关系的能力;4.填空、排列组合的方法;5.有条理地口算。
教学难点1.从实际问题中得出数学关系的能力;2.用自然拼数法、折点法和换位法快速验证算式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导入(3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2.列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内容,简述目标、重点、难点。
自主学习(30分钟)1.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40-P53页的内容;2.学生思考课本所讲的例题,并结合身边的真实情况进行练习;3.学生互相讨论答案、方法及灵活应用。
互动探究(35分钟)1.老师让学生听一个数学故事,并带领学生通过模拟游戏的方式深入理解其中的数学规律;2.老师请学生上台讲述自己在实际生活中乘法的运用;3.老师带领学生结合实际情景进行口算,并引导学生口算的行文思路。
交流总结(12分钟)1.学生上台做题,展示所学的方法,并互相评价;2.老师让学生针对有意义的口算,进行大声朗读;3.老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针对难点进行重点讲解。
教学效果1.学生能够按照分组、合数、单数的特点,简单归纳数字;2.学生能够用自然拼数法、折点法和换位法,简便地验证算式的正确性;3.学生能够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得出简单的数学关系;4.学生能够用1至9中的数字填空、排列组合的方法进行解决问题;5.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景,进行有条理地口算。
本节课作业1.手工制作一个1-9的数字拼图;2.搜集生活中的实例,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3.布置P54页的课后习题。
小结本节课介绍了一年级下数学教案-动手做(一)-北师大版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流程,针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参考。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动手做(一)3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动手做(一)3 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知道使用比较法解决问题;2.能够灵活运用比较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了解比较法的应用范围;4.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比较法是什么;2.运用比较法解决问题的过程;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比较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数学是一门美妙的科学,它可以帮助我们生活中解决很多问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比较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二)、讲授(25分钟)1.比较法是什么?比较法,就是把两个事物进行比较,在不同方面找出它们的优劣之处,从而确定优胜劣汰,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两个蛋糕的口感和味道,来判断哪个更好吃;或者通过比较两条鱼的大小和重量,来判断哪条更肥美。
2.运用比较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比较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找出需要比较的事物;•第二步:列出比较的标准,比如大小、长度、质量等;•第三步:根据比较标准进行比较,找出优劣之处。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比较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提供一些比较常见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并尝试用比较法解决。
例如:比较两辆车的速度,找出哪个更快;比较两个水果的口感,找出哪个更甜。
(三)、练习(15分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比较法,老师出示一些物品,让学生自由组合,然后进行比较。
例如:老师出示两个不同颜色的球,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轻重等;再比如老师出示两把不同的剪刀,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和形状。
(四)、巩固(10分钟)老师出示各种颜色、大小、形状的水果和蔬菜,让学生把它们进行分类,并根据比较法,找出它们之间的优劣和特点。
(五)、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回家观察、记录一些生活中的事物,尝试用比较法来解决它们的问题,然后写下来,明天可以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授比较法的知识和相关的实例,使学生了解比较法的使用方法和应用范围。
动手做(三)-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动手做(三)-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参加活动来巩固和拓展千以内的数的概念。
2.学生能够通过游戏体验到数的运算,并且能够口算出简单的加减法。
3.学生能够通过游戏体验到长度单位的概念并学会使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内容
•数的概念,加减法口算,长度单位概念,物体长度测量。
教学步骤
步骤一:复习
让学生回忆数的概念和加减法的口算。
步骤二:游戏一
•游戏名称:拼图游戏。
•游戏规则:将千以内的数拼成一个正方形拼图。
•游戏目的:巩固和拓展千以内的数的概念。
步骤三:游戏二
•游戏名称:数的运算游戏。
•游戏规则:将随机生成的数进行加法、减法运算。
•游戏目的:体验数的运算。
步骤四:游戏三
•游戏名称:测量游戏。
•游戏规则:使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游戏目的:学习长度单位的概念并学会使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步骤五:教师点拨
•教师用三支不同颜色的笔演示将一条曲线分成三等分。
•学生模仿教师的示范,在练习纸上完成。
步骤六:游戏四
•游戏名称:折纸游戏。
•游戏规则:将折好的纸上的题目依次解答。
•游戏目的:综合应用数的概念和加减法的口算。
教学反思
此次课程的开展,主要以游戏为主,强调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课堂气氛达到了轻松活泼的状态,学生也能比较快地接受这样的授课方式。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游戏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深化学习,教师在游戏中要及时解释和点拨,引导学生不断探究,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动手做(二)》(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动手做(二)(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豆子计数的方法掌握数的基本概念。
2.能够对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分类。
3.能够用板子表示“多少”,并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准备
1.豆子或小石子。
2.不同形状的物体,例如球、立方体、圆柱体等。
3.数学板子和计数棒。
教学过程
第一步:复习回顾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回忆起用豆子进行数数的方法,并进行巩固练习,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步:认识不同的物体
1.解释并呈现不同的物体形状,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
2.分组活动:让学生根据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分类,例如球、立方体、圆柱体等。
第三步:用板子表示“多少”
引导学生用板子、计数棒和豆子来表示数字,例如用板子表示数字5,使用5根计数棒和5颗豆子完成。
让学生练习并熟练掌握这一方法。
第四步: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1.用板子和计数棒来进行加法运算,比如“2 + 3=5”,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并口算出结果。
2.用板子和计数棒来进行减法运算,比如“7 - 2=5”,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
并口算出结果。
第五步:丰富练习
让学生进行多次练习,使用不同的物品和数字进行操作。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用豆子计数、认识不同的物体、用板子表示“多少”和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并且在练习中提升了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
在下节课中,需要继续固化和深化这些知识,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动手做(三)-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动手做(三)-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道如何利用图形模型和纸片进行形状拼接。
2.掌握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的组合与分解。
3.能够通过合适的模型和图形,了解厘米和分米的换算。
2. 教学重点
1.形状建构能力的提升。
2.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的组成与分解。
3.厘米和分米的换算。
3. 教学难点
1.掌握形状合成和分解的方法。
2.合理使用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等形状进行组合。
3.熟练进行厘米和分米的换算。
4.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一些形状和物品,引导学生建立起形状合成的意识,引发学生兴趣。
(二)知识点讲解
根据课程要求,对于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的形状特点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形状特征和特殊的组合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形状合成的基础知识。
(三)练习
通过练习掌握形状的组合,熟悉常见的形状组合,学会对形状进行分解,提高形状合成能力。
(四)巩固
学生练习厘米和分米的换算,通过实际情景模拟,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
课堂结束后,对于学生进行课堂内容总结,回顾今天上课的关键点,确保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更加深入地掌握。
5. 教学评价
1.学生是否掌握了形状组合、分解、厘米和分米的换算。
2.学生是否能够熟练使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小问题。
3.学生是否参与到课堂中,是否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一年级数学下册 动手做(一) 4教案 北师大版
动手做(一)
教学内容:课本40——4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欣赏和设计图案的活动,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发展初步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教学难点:涂颜色设计图案。
教学具准备:各种美丽图案、彩色笔、小棒等。
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请学生说说它们的名称。
教师启发:人们利用这些图形可以创造和组合成许多美丽的、有趣的图案呢!它们会使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的美好和丰富。
二、欣赏图案。
1.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图案。
2.欣赏书上的图案。
依次投影出示课本40页的四幅图案,师生共同欣赏。
师:这么美的图案,它们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呢?
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集体交流时,让学生指着图形说哪些是三角形,哪些是正方形和长方形。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图形组成的图案,小朋友可以回家中去找一找,相信你能把它们找出来。
3.数学万花筒。
生活中,人们经常利用图形来编织美丽的图案。
出示两幅图,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美在什么地方?
三、练一练。
让学生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学生如果有困难的,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
学生合理的,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四、全课总结。
希望同学们在课外能继续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动手做》( 一)教学设计
动手做(一)
题目动手做(一)主备人吴凤梅
教学
目标
1、通过折纸、剪拼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2、能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解和组合。
3、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能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解和组合。
教学
准备
课件
学具
课时
安排
1
教学过程
活动一: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解
1、把一张正方形的纸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可以怎么折?
2、学生说一说后自己动手试一试。
3、把长方形、、圆和三角形的纸分别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可以怎么折?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后自己动手剪一剪、比一比。
活动二:利用分好的图形拼图
1.教师出示下面的图:
2.利用上面剪出的图形试着拼一拼这些图形,说一说是由什么图形拼出来的。
3.你还能拼出别的图形吗?(以小组为单位)
4.教师出示:教科书上的“王冠”图,先说一说象什么,再剪下附页的两个长方形,沿虚线剪开拼出更多的图形。
活动三:折纸游戏
1.用正方形的纸折出纸飞机。
2.有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正方形。
3.将一张正方形的纸折成四个大小一样的三角形剪下,进行拼图。
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动手做(二)》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动手做(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动手做(二)》的内容主要包括用纸折一折、剪一剪、贴一贴,以及用木棒摆一摆等实践活动。
这些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图形的变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材中还配有丰富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图形的变化充满好奇,乐于参与实践活动。
然而,由于年龄特点,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图形的变换,学会简单的图形变换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图形的变换,学会简单的图形变换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图形变换方法,创造新的图形。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纸张、剪刀、胶水等教具,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出示一幅有趣的图形变换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3.动手操作: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纸张折叠、剪切、粘贴等实践活动,感受图形的变换。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操作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变换的原理和方法。
6.巩固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的图形变换方法,创造新的图形。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动手做(一)(折纸拼图活动)北师大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动手做(一)(折纸拼图活动)北师大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动手做(一)(折纸拼图活动)。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折纸拼图的活动,巩固对图形的认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折纸拼图活动,巩固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的认识。
2. 学生能够通过动手操作,提高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 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与同伴合作完成拼图任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的特征进行拼图。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折纸拼图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折纸、剪刀、彩笔、黑板、投影仪等。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白纸、一把剪刀、一支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折纸小故事,引发学生对折纸的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折纸拼图活动。
2. 基础知识讲解:简要讲解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3. 动手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折纸拼图活动,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 展示与评价: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拼图作品,全班同学共同评价,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动手做(一)2. 板书内容:折纸拼图活动、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折纸拼出一个有趣的图形,并涂上颜色。
2. 作业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创造力,完成折纸拼图,答案不唯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积极参与折纸拼图活动,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提高。
但在部分学生中,对图形的特征和性质的理解还有待加强。
2.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折纸拼图活动,让家长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并鼓励家长与学生一起创作更多的折纸拼图作品。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动手做(一)_北师大版(2018秋)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动手做(一)_北师大版(2018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自然地进入下面的活动,同时使学生体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变化及特征。
】1.折一折。
(1)把正方形纸折成相等的两部分。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张正方形纸,你们能把它折成相等的两部分吗?试一试。
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不同的方法。
师:谁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折的?边说边给大家表演一下。
学生可能出现的做法:•对边折,折成两个相等的长方形。
•对角折,折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
(2)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相等的四部分。
师:刚才大家折的都很棒,如果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相等的四部分,怎样折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折法:•先对边折,然后接着把长边对折,折成了四个相等的正方形。
•先对边折,然后把短边对折,折成了四个相等的长方形。
•先对角折,然后把折成的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再对折,折成了四个相等的三角形。
(3)把一张长方形纸折成相等的两部分。
师: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相等的两部分、四部分,同学们做得很好,并且了解到不同的折法。
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纸折成相等的两部分,怎么折?有几种折法?请同学们折一折。
学生在交流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折法:•将短边对折,得到两个相等的长方形。
•将长边对折,得到两个相等的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沿着对角线对折,得到两个三角形。
当学生出现第三种折法时,教师要对话:这样对折,两个三角形一样大吗?如果学生没有出现这种折法,教师介绍:老师这样折,两个三角形一样大吗?怎样验证?生1:可以把两个三角形剪下来,比一比,如果重合了,说明两个三角形一样大。
生2:描下一个三角形,放在另一个三角形上比一比。
师:就按你们说的方法,验证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进行验证,交流结果。
师:同学们,自己把三角形的纸,圆形的纸折一折。
【设计意图:在自主折纸交流展示过程中,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感性认识和图形之间的联系。
体验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感受折纸活动的乐趣和图形变化的奥秘。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3 动手做(二)6-北师大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3 动手做(二)6-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2.能够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提高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教学难点:应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应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学生自主探究1.让学生打开教材第六页,看一下6题所描述的情景;2.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情景我们平时可能会经历到吗?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3.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自由探究问题,并尝试使用加减法进行计算。
2. 教师演示1.让学生将自己的答案与教师提供的答案进行比较,看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2.教师在黑板上讲解解题方法,并用具体的数字帮助学生理解;3.让学生认真听讲、理解、记忆。
3. 学生练习1.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2.老师可以设计一些类似的情景,让学生在小组间进行讨论、交流,并尝试用加减法进行计算。
4. 拓展练习1.提供多个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在不同的难度下巩固所学内容;2.让学生通过解题练习,提高对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五、总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加减法把课堂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2.希望同学们能在学习之外多多实践,继续提升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和应用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仍有些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存在困难。
下节课我将在巩固加减法的同时,更加注重练习题的难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一年级数学下册动手做(一)教案北师大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动手做(一)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验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认识数字1-5(1)学习数字1-5的书写和认识。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数字的大小顺序。
2. 第二课时:认识数字6-10(1)学习数字6-10的书写和认识。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数字的大小顺序。
3. 第三课时:数的组成(1)学习数的组成,理解10以内的数可以由1-10这些数字组成。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的组成过程。
4. 第四课时:比一比(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5. 第五课时:动手做(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完成指定的数学任务。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教学准备:教具:数字卡片、实物模型等。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等。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回答问题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游戏或故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学习新知识:引导学生观察教具,学习新知识,如数字的书写、认识等。
3. 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如数的组成、比一比等。
5. 课堂练习: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布置:1. 课后练习:完成学生用书上的练习题。
2. 回家作业:家长协助孩子完成回家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4.第三课时《动手做(二)(认识七巧板)》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4.第三课时《动手做(二)(认识七巧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4.第三课时《动手做(二)(认识七巧板)》这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实践活动。
通过认识七巧板,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的智力玩具,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他们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仍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巩固。
此课时,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探讨等方式,认识七巧板,了解其特点和拼图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七巧板,了解其特点和拼图方法,能用七巧板拼出简单的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探讨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智力玩具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七巧板,了解其特点和拼图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七巧板的拼图方法,并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交流、探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教学手段:利用实物七巧板、多媒体课件等手段,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七巧板,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探讨,发现七巧板的特点和拼图方法。
3.操作:学生动手操作,用七巧板拼出简单的图形。
4.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拼图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七巧板的特点、拼图方法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4.第三课时《动手做(二)(认识七巧板)》1.七巧板的特点–不同形状的图形2.七巧板的拼图方法–观察、思考3.七巧板在生活中的应用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七巧板的认识程度,是否能熟练地拼出简单的图形。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4《动手做(三)》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4《动手做(三)》北师大版知识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学生需要学习使用卡片组合填写算术表达式,并且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把卡片搭建成梯形和长方形。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使用卡片组合填写简单的算术表达式,例如:“2 + 3 = ?”;2.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搭建出梯形和长方形;3.学生能够使用图示法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1.如何运用卡片组合填写算术表达式;2.如何使用自己的想象力搭建梯形和长方形。
教学难点学生需要掌握如何运用图示法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老师引入新课时要和学生交流,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探究,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2.调查小组(学生自己安排)主持调查,写一些相关问题,准备好调查工具,以整理调查结果为目的,将调查复述给全班。
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学习卡片组合填写算术表达式,并自己动手体验。
3. 游戏活动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搭建梯形和长方形,搭出来的图形拍照后在课堂上进行集体展示,以此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记忆。
4. 练习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计算(例如:“3 + 4 = ?”),并且使用图示法进行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 讲解课文1.身边的事:补足计算2.课文内容:学习如何使用卡片组合填写算术表达式,使用自己的想象力搭建梯形和长方形,并使用图示法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6. 总结归纳对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课后作业1.课文配套的结束练习题;2.老师布置课后作业时,必须明确让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多长时间内完成和怎样检查。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学会了使用卡片组合填写算术表达式,还掌握了如何使用自己的想象力搭建出梯形和长方形,同时也学会了使用图示法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在课程设计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和感受所学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教案-4.2动手做(一)
一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教案-4.2动手做(一)教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课题:4.2 动手做(一)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授课时间:1 小时授课目标:1. 能使用各种物品和材料进行简单的手工制作。
2. 发现事物中固定的模式和规律。
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教会学生认识各种材料和物品。
2. 建立学生的常模意识。
3. 发挥学生动手的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材料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2. 学生的操作技巧和动手能力。
3.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规律感悟。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实物展示。
2. 各种材料和工具。
3. 班级黑板和彩色粉笔。
教学内容:一、教师引入1. 讲解本课的主要内容:动手做——随机制作。
2. 引导学生想象各种不同的事物,如动物、植物、自然景物等。
3. 用课件展示各种材料和工具,引导学生认识它们的名称和用途。
二、自由制作环节1. 随机分配材料和工具,让学生进行自由制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让他们创作出有趣的东西。
2. 要求学生注意安全,小心使用工具,独立完成制作任务。
3. 教师巡视指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三、分享展示环节1. 请学生将自己制作的作品拿出来,让他们交流分享和欣赏。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品,让他们从中发掘到事物中固定的模式和规律。
3. 欣赏并表扬出色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成就。
四、教师点评1. 教师对学生的制作过程和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出色的创意和创新。
2.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3.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勇于尝试和创新,不断开拓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寻找各种有趣的材料和工具,尝试制作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2. 要求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注意安全和卫生,积极动手、发挥想象力。
3. 布置作业的同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品,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4《动手做(三)》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4《动手做(三)》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了解并掌握基本的手工技能,如折纸、剪纸等;b.能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制作简单的手工作品。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b.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c.促进学生的集体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情感目标a.从手工制作中感受到美,提高审美能力;b.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制作简单的手工作品。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动手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a.教材: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b.教具:折纸纸、剪刀、胶水、颜料、笔、纸板等;c.手工制作辅助工具:折纸书、剪纸书等。
2.教学环境教室内应该布置好相关教学图案和作品,以及填数表等。
四、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PPT或者实物展示,向学生展示手工制作的一些美丽的作品,激发他们的兴趣。
2.讲解在此环节,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手工制作的基本材料和工具,以及手工制作的基本规律和原则;然后,教师向学生讲解本节课要制作的手工作品——“卡通人物立体小书”,并演示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
3.操作在此环节中,教师应该首先简单讲解本节课要制作的手工作品的制作方法以及制作流程,然后将学生分为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动手制作。
4.巩固在学生制作结束后,教师需对学生的手工作品进行比较、评价,强调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并通过一些小活动,巩固学生的手工智能、空间智能等方面的知识。
5.作业在本节课结束后,布置相关的手工制作作业,例如:“制作一个垃圾桶”等,以巩固学生对制作过程和技能的掌握。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手工技能,而且还能够综合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制作简单的手工作品,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创造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此次活动也为学生的集体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提供了锻炼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不断的完善自己,加强与学生沟通和互动,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数学北师大一年级下册(2012年新编)《动手做(三)》教案1
《动手做(三)》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设计图案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2、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欣赏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创作图案。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课件展示一些美丽的图案。
智慧老人用我们学过的图形变换出了许多美丽的图案。
看了这几幅图,从中你发现了哪些学过的图形?同时你有什么感受?它们像什么?二、想一想,涂一涂。
1、作品欣赏,小组讨论每幅作品都用了什么图形。
风车:看看由哪种图形组成,用了几个这样的图形。
兔子:看看用了哪几种图形,这几种图形是怎样组合的。
金鱼:图形组合,形状变化。
万花筒:图形组合,颜色搭配,变化无穷。
生活中,人们经常利用图形来编织美丽的图案,装饰家庭、衣服。
2、这几个图形在和大家玩捉迷藏游戏呢,你能从下面这些图中找出它们吗?(课本第43页“练一练”第1题)课件出示第一幅图。
请你按要求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并涂上颜色,看谁找得快,涂得漂亮。
涂完后在小组内交流。
展示学生作品。
课件出示第二幅图。
认识六边形:六边形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归纳。
在图形中找出六边形,并涂上颜色。
展示学生作品。
3、课件出示第三、四幅图。
放手让学生用认识六边形的方法自主认识梯形和菱形。
学生交流,全班归纳。
4、我们今天学习了这么多的图形,你能找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吗?三、自主创作。
1、在点子图上利用所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个图案,互相说一说用到了哪些图形并比一比谁设计的图案最漂亮?(完成课本第43页“练一练”第2题)2、摆一摆。
用三根小棒可以摆一个△,摆两个△,最少用几根小棒?摆三个呢?用10根小棒能摆出几个□?小组合作完成。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一年级数学下册 动手做(二) 4教案 北师大版
动手做(二)
教学内容:课本4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折纸、剪拼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
过程与方法:
1.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分解和组合。
2.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具准备:剪刀、录音等
教学重难点: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分解和组合。
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动手做。
1.折一折。
同学们,你们好,我知道大家的动手能力都很强,下面我给大家出一个问题。
听好了:你能把你手中的正方形纸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
学生动手折。
最后交流。
鼓励学生试着探讨还有没有其他折法。
注意:其实只要是通过正方形的中心的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因此如果有学生折出其它结果都应予以肯定。
同时尽量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折叠。
2.剪一剪。
请学生思考: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折出来的两部分是不是一样的呢?
学生动脑筋思考,举手回答。
让学生动手剪,验证。
3.试一试。
分别折叠和剪一剪、比一比课本试一试中所说的三种图形,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让学生充分展示各种不同的折法,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拼一拼。
利用上面剪出的图形拼一拼。
学生动手拼。
(用双面胶把拼出的图贴在一张A4纸上,小组合作完成。
)
5.展示拼图。
6.总结: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4.3 动手做(二)2-北师大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4.3 动手做(二)2-北师大版一、教材分析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对物品进行长、短、多、少比较的基础上,运用数学知识,通过实践操作来感受大小数值的意义。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够了解比较物品大小、数量的方法和过程;2.掌握“多”和“少”的概念及其相关数学符号。
2.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实践操作,感受大小数值的意义;2.能够准确统计物品的多少。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比较物品大小、数量的方法和过程;2.掌握“多”和“少”的概念及其相关数学符号。
2.难点1.统计物品的多少。
2.通过实践操作来感受大小数值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1.教具:卡片、计数器、计数板、尺子等。
2.布置教室:把教室的桌子推到一边,保持空旷,便于学生实践操作。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拿来一些图案不同的卡片,同学们先在思考,在心中做一个大小的排列,再列举出排列的规律。
2.列举完规律后,教师出示一面大纸板,要求同学们模仿刚才的规律将自己手中的卡片放在纸板上,形成长方形的排列。
3.教师再出示一两个不同于原来的卡片,同学们再次思考规律并放在纸板长方形排列外面。
4.教师问同学们放在外部的卡片是多了还是少了。
5.学生们思考后,看结构,感受大小,讨论得出答案。
2.讲授新知1.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想象设计一个“商品展示柜”,并展示自己的设计图。
2.在同学们完成设计后,教师出示一些恐龙饰品,让他们制定展示柜的规则,并把商品放到柜子中。
3.在学生们完成制定规则后,教师指导学生使用计数器和计数板来统计恐龙饰品的数量。
4.教师对计数板的数目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们理解数目的意义,例如“五歌恐龙饰品”和“五个恐龙饰品”。
3.练习1.接下来,教师让学生们自由设计表格,记录恐龙饰品的数量,并将其分类,例如按颜色、按种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手做(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在钉板上围图形的活动,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2.发展同学们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能力
课前准备:钉子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活动:每组一个纸袋,里面装各种图形的纸片,找出学过的图形。
6.小结:原来还有很多图形都有四条边,你能给它们起一个共同的名字吗?(四边形)
7.三角形是四边形吗?
8.你还能围出其他图形吗?
(各自围,展示,数边,小结:五边形、六边形)
小结:其实钉子板上还可以围出边数更多的图形。
三、拓展练习:
1.照样子围一围。
(1)基本图形
(2)图案
2.P39 第2题
板书设计:
动手做(一)
二、展开:
1.师:这些图形不但可以用纸剪出来,还可以在钉子板上围出来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钉子板上的图形”。
2.分工围出不同的图形,展示。
3.讨论:又什么发现?
4.数数长方形、正方形有几条边?
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源自5.反问:是不是有四条边的图形一定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呢?
动手试一试,展示。(引导数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