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教材、教学三者关系初探

合集下载

课程标准与教材

课程标准与教材

课程标准与教材
课程标准和教材是教育教学中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课程标准指的是国家或者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对某门学科或者某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教育目标、学科素养标准等方面的规定与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中的顶层设计,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基本依据。

教材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教育资源,指的是为某门学科或者某个层次学生编写的教学用书。

教材包含多种教材类型,如教科书、参考书、讲义、课件、教辅材料等,是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课程标准和教材具有紧密的联系,课程标准制定的学科素养、教学内容、教育目标都要得到体现和实现,需要依托教材作为教学实施的主要手段。

同时,教材也需要与课程标准相匹配,确保学科素养和教学目标能够得到有效实现。

因此,教材编写机构和教师应该关注课程标准的要求,确保教材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

如何处理好高中数学教材与课标的关系-精品作文

如何处理好高中数学教材与课标的关系-精品作文

如何处理好高中数学教材与课标的关系新一轮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正处在实验的初步阶段,反思实验过程,总感到有一些遗憾。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还不到位,难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

因此,在实验中,如何落实新课标,怎样根据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与调整,是摆在我们当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下面结合自己的实验教学,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问题1.教材内容与习题的搭配有不合理之处课程标准认为:“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是整个数学课程的核心和基础”。

高中数学新教材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了充实、调整、更新和重组,注重基础性、层次性和发展性,课后习题的难度作了适当的控制,以保证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但教材中还存在着内容与习题搭配不合理的地方。

2.应用问题的设置过难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讲清一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设立一些反映数学应用的专题课程,即把数学应用教学当作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数学的应用自然地融合在平常的教学中。

高中数学必修正是体现了这一课程理念,在教材中配置了大量的应用问题,涉及到生活实际的方方面面。

其中的有些问题设置过难,学生对某些内容的实际背景非常陌生,再加上原有认知水平的局限,很难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模型,应用问题自然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大难题。

3.学生过于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学习被动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但由于学生很难改变长期形成的依赖于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习惯于被动接受,似乎没有老师的讲就无法学习,缺乏自主合作的学习精神,更谈不上探究性学习。

如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归纳结论,但学生往往不会找,归纳不出来,就等着老师说出结果,造成了老师的教与学生学的脱节现象,严重制约着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二方法针对上述问题,反思教学,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感到实验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精品文档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纲要》第七条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第十二条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究竟如何?(一)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

教材的内容要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又不能无限制提高难度,教材内容设计呈现方式要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二)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

也就是说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一个基本性的要求,这为编写多样化的教科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自然条件、文化传统有很大差异,教材的编写者要努力体现本地域经济发展、文化特点的特殊发展的需求,要考虑本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及特殊需要,充分利用本地区具有特色的丰富课程资源,开发出既符合课程标准又能体现当地实1 / 3精品文档际、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教材。

例如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部和西部、城市与农村,在经济条件、自然条件、文化传统方面都有差异。

教育水平和学生需求也各不相同,教材的开发应充分考虑这些实际。

在教材内容选择、难度及印制质量等方面要符合当地的水平。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90,的地区只有一套教材,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只有坚持实行多样化的教材管理政策,才能真正贯彻课程标准,避免“以本代纲”的现象发生。

对我们这个拥有两亿中小学生的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来说,只有多样化,才会有真正的高质量。

一套教材质量再高,也不可能适用所有地区和所有学生。

对于地方和学校而言,只有符合当地实际和学生需要的教材才是最好的教材。

课标、教材、教学三者关系初探

课标、教材、教学三者关系初探
课 标 、教 材 教 学三 者 关 系初探
◎陈 一速
课 程 标 准 对 教 材 编 写 具 有 指 导 作 用 ,课 程 性 质 、 理 念 三 者 研 究 基 础 上 。 对 三 者 进 行研 究 , 能够 明 确 社 会 需 要 什 渗 透 于 教 材 中 ;教 材 则 是 对 课 程 的 目标 反 映 与 体 现 。作 为 么 样 的人 才 , 该 学 科 已有 的 知 识 框 架 体 系 以 及 学 生 身心 发
教学规 范用书 ,教材 对教学 的作用不言 自明。在课标和教 展规律 、学习规律等 。经过多方研究而制 定的课程 标准, 材 的制 约下 ,教 学并非毫无 能动性 ,而是一 场 “ 戴着镣铐 规定 了课 程性质 、基本 理念 、教学 目标 以及与之相 对应的 的舞蹈 ”;并且 ,教学实 践经 验也会对制 定课程标准和 修 教 学 内 容 。 因 此 ,课 程 标 准 对 教 材 编 写 具 有 重 要 指 导 意
念 ,笔 者将 三 者 关 系 以图表 方式 表 示 如 下 :
社 会
知 识 学 生
二、 以苏 教 版高 中语 文教 材 为例 ,进一 步 探讨 三 者 关 系 首 先 对 《 通 高 中 语 文 课 程 标 准 ( 验 ) 》 进 行 分 普 实
析,明确它在 教材编写中的指导性意义 。 此课程标准 中, 明确 了语 文教育 的终 极 目标 ,指 出要 充分发挥 高中语文课程促进 学生发展 的独特功能 ,使全 体
划 地 组 织 与 引 导 下 , 能 动 地 学 习 、 掌 握 系 统 的 科 学 文 化 基 义 重 大 。 下 文 中 ,我 们 将 以苏 教 版 高 中 语 文 教 材 为例 ,分
础知识 ,发展 自身智能与体 力,养成 良好 品性 与美感 ,逐 析 三 者 的 相互 作 用 , 以形 成 对这 一 问题 的进 一 步 理 解 。 步形成 全面发展 的个性 。简 言之 ,教学乃 是在教师 引导下 学生 能动地学 习知识 以获得个 性发展 的活 动 。依据 三者 概

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差异

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差异

你如何理解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差异?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但它们可以相对独立地存在。

新的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教师要摆脱对教材的崇拜和依赖,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这实际上是要求教师基于对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的领会和把握,超越对教材内容的机械传递,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运用教材,以生成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

这实际上是将课程、教材、教学等不同的层面贯通起来,从而将“理想的课程”转化为教师实践中运作的“实际的课程”。

下面我就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求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不要只看成绩和表现,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所以,要落实“以人为本”,就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出发,去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生活、感受学习,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表达方式。

二、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加强指导十分必要。

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可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提升素质。

1.加强学习目标的指导。

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才有动力,也才知道该做什么。

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就必须通过学习研究把握好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并不断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2.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要想使学生掌握有用的知识,除了精讲知识内容外,教师还应向学生晓以“听”的价值。

教师也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用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来启发自己。

有的时候学生还要边听边记,这里的“记”就是做笔记,记笔记不单单只是记教师的板书,还要记重点、记方法,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不懂的问题课后一定要请教同学或老师。

课标和教材关系

课标和教材关系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原则不同之一,就是它只提出了教学内容的框架,而不是知识点,更没有像教学大纲那样,对教学内容概述线索、陈述结论。

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课程目标”,其“内容标准”不是硬性地罗列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而是以这些知识反映和支持课程目标。

因此,同样依据一个课程标准所编写出来的不同版本的教材,才会差别很大。

目前,正在进行初中新课程实验的许多教师面对多元化的新教材,往往感到“心中无数”,不知道应当如何处理教材内容才是合适的。

他们往往用“一纲一本”的观念处理“一标多本”的教材,由于生怕在高考等各种考试测试中“吃亏”,因此就采取了事无巨细、只要是课本上的知识点便“滴水不漏”地加以讲授的处理方式,这完全是在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它严重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大大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这反映出,在一部分教师的心目中,“教材”仍然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垄断地位,他们是在继续典型的“教教材”,而决不是在“用教材”。

追根溯源,教师心中没有课标意识,缺乏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与把握,这才导致他们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心中无数”、无所适从。

“课程标准”是教学实施者进行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唯一根据,各种版本的教材则只是具体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内容的主要文本课程资源之一。

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对“一标多本”下的教材,取“为我所用”的态度,树立“尊重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的理念,灵活、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利用课程标准提供的弹性空间,围绕模块特定的内容,将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相关社会生活的新变化、相关史学研究新成果等进行整合,即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开发、改造、丰富和完善,使之更好的体现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真正成为学生赖以拓展思维并实现超越的坚实平台。

有必要指出的是,教师在避免“教教材”的同时,还要避免“去教材化”倾向。

“去教材化”表现为一些教师认为教材是可有可无的教学资源,索性不研究教材,把过去的“以本为本”改为完全脱离教材,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课标与教材使用

课标与教材使用
2015/8/4 28
案例:《春》
课前:搜集描写春的诗句 课堂: 1、根据课文内容投影4幅画面,从学生课前 所搜集的诗句中选出8句为每幅画面配了2句 诗,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辨析哪些诗句与 课文内容不一致。 2、经过讨论,确定“草色遥看近却无”。
2015/8/4
29
依据一: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定。
2015/8/4
12
各科内容标准在陈述上的差异




学习领域+学段:语文、数学、音乐、美术、艺术等。如语文分 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 交际、综合性学习。 学习领域+水平:体育与健康分五个领域:身体发展、运动参与 、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每个领域有 六级水平。 目标领域+等级:如英语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五个子目标 领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 策略、文化意识)来陈述九级目标。 主题分级:化学、生物、科学、地理、历史等。如初中化学分 四个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组成的奥秘、物 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每个主题又分有 几个亚主题,在亚主题下陈述内容标准
5
2015/8/4

三、怎样学习课程标准 ——不是简单地记忆,而是积极地智力 加工和“自我建构”;不是需要时引用 “标准”的片言只语,而应当用“标准” 的基本思想和理念指导学科教学。 “接受文本者对于文本的理解绝不是 文本内容原封不动的移植,不是机械地 复制,而是知识的建构。”
2015/8/4
6
按照“自我建构”的要求学习“标准”,需要 把握如下几个要点: 1、了解标准上位背景和教育改革的宏观走势; 2、把握标准的整体框架和结构; 3、从标准中提炼主要的教育理念,深入思考 4、对标准中出现的有关概念进行辨析,把握其 内涵及其相互联系和区别; 5、思考怎样把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

论“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关系理解的三境界

论“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关系理解的三境界

作者: 严家丽[1];孔凡哲[1]
作者机构: [1]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长春130024
出版物刊名: 中国教育学刊
页码: 39-4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
摘要: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调查发现,教师对“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三者关系的理解较为模糊和混乱。

教师对“课程标准一教科书—教师”关系理解可分为三重境界:一是“忠实地”执行教科书;二是认为教科书只是对课程标准的一种解读;三是认为课标自身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

教师自身、课标制订者、教科书编者、教研员和校领导等都要加深教师对“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关系的理解。

将教师专业成长融入课程发展中,并采取基于教师专业水平层次的分层策略,从而提升群体教师的专业水平,这是构建“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和谐关系的关键。

【心得体会】研读课标、教材、教参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研读课标、教材、教参心得体会

研读课标、教材、教参心得体会“知乃行之始也”教师备课也一样,先要学会钻研课标和教材,只有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和把握,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课上才可能做到运用自如,心里有底,对学生的反馈该肯定的敢于肯定,该否定的敢于否定,教学才会有血有肉,有自己的特色。

只有钻得进去,才能跳得出来。

一认真研读新课标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学的实施必须用课标来指导。

课标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中考命题的依据。

必须认真地、反复地学习“课标”,真正从整体上把握“课标”。

不仅要真正掌握“课标”体现的新理念,而且应该准确理解把握“课标”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要求,以“课标”为准来指导教学,增强主动性,避免盲目性。

新课程标准为教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明确了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提出了教学目标。

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才能弄清楚课程标准在各个教学阶段所提出的不同层次的目标,把握教学方向,明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

二教师应吃透教材。

一位教育家说过“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

”这说明教师要“吃透教材”必须要日积月累学习和提高。

反之,教师在“吃透教材”的过程中也一定能使自己的教学理论、实践经验、个人素养得到不同程度提升,达到双赢的效果。

首先理解它的内容,理解它的结构,理解编者意图,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要的方法,分析应该落实的知识、训练重点,找到三维目标的交汇点、关键点,在心里和学生先期对话。

成功的教学策略就是在这些关键点的正确把握和整合中获得。

而这些关键点的准确把握和整合,恰恰是教师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和筛选的结果。

其次认真读教参,就是要求我们抱着认真的态度读、反复地读,不但要看懂,还要作深刻的领会。

领会知识体系,设计意图及教学方法等。

但我们不能只依赖教学参考书,照搬目的要求、教材分析、教学建议,要结合实际创造地使用教学用书。

三、“吃透”学生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心中始终装着学生,除备常规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善于分析学情,多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炼的语言,更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大多数时间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促进其主动发展。

课程内容 教材内容 教学内容的关系

课程内容 教材内容 教学内容的关系

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关系一·总述在课程研究中,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隶属不同的研究层面,分别拥有各自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但传统上人们比较关注教材这一具体的课程材料,误以为教材内容就是课程内容、教学内容。

教师理念上的混乱导致实践上的盲目,这是教师“教教材”这一现象的根源所在。

本文试以英语学科为例,阐述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人们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学理基础之上。

英语教材在我国英语学科教学中历来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每次课程改革中,人们关注最多的就是教材的变化。

但要说教材的研究,则解释、论证多于理论探讨。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国家统一控制的课程教材研制体制,课程和教材这两个本来不同的研究层面便重叠了起来,致使分属课程、教材和教学不同层面上的问题缠绕在一起,混淆不清。

一方面,由于英语学科教育研究的历史几乎就是研究学什么(学科知识)和如何学的历史,学科内的课程理论、教材理论和教学理论的研究相对贫乏,很多研究都是基于对现行课程具体形态──教材的解释;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教材又代替了教学大纲,或者合而为一,甚至超越大纲,行使着权威角色,主宰教师的教学生活。

教师可以不必研读“英语教学大纲”,只需“以本为本”,照本宣科。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材研究几乎是大包大揽,集多种角色于一体,因而不堪重负。

这样,很多本应属于课程层面或教学层面的研究内容不能和教材问题有效剥离,其后果是,课程或教学层面的问题被忽略了,而教材本身的研究也仅滞留于表面的介绍和解释,缺乏系统的深度研究。

上述情况反映在教师的日常话语中,最为典型和普遍的便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之概念的辨别不清。

诸种术语纠缠不清使很多问题的讨论或争论缺乏合理的学理基础和共享的理论框架。

就英语学科而言,英语教材内容往往与英语课程内容和英语教学内容混淆在一起,在实践中导致教材内容等于课程内容,教学就是教教材内容的现象。

把握好学生、教材、教师的关系

把握好学生、教材、教师的关系

把握好学生、教材和教师的关系——落实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几点体会《新课标》的实施有利于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但是,在学习和落实《新课标》时,有的教师习惯成自然,走上讲台就不知不觉的讲个不停,走了“满堂灌”的老路子;有的教师邯郸学步,没有合理的安排和周密的计划,表面上由学生互相探索学习,轰轰烈烈的挺像回事,其实只有少数好生在那里讨论学习,而差生不过是凑凑热闹,毫无所获。

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新课标》理念,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个人认为,要很好地实施《新课标》,只有把握好学生、教材、教师这三者的关系,并以学生为本,让教材贴近生活,充分发挥教师的服务作用,才有可能把《新课标》理念落到实处,才有可能使学生有所发展。

一、关注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归结起来,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它强调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提供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100条建议》中说:“如果你想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那你就要爱护、培植和发展他身上的成就,不要让他们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

”因此我们常说,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既可培养人才,又能扼杀人才。

民主、自由、宽松、和谐、充满鼓励、赏识的育人环境,是培养和教育孩子的最佳条件,我们要允许学生说错话、办错事,怀着希望给他们机会,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带着欣赏和肯定的眼光来看他们,这样才能将他们最大的潜能激发出来,这就是成功的教育。

(一)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为主。

要引导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人生发展的需求,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品质、学习技能,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长远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所以,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转变那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多采用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学习数学活动的方式。

如:学生在熟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解法。

数学课程标准 教材与课堂教学浅议

数学课程标准 教材与课堂教学浅议

参考内容二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双语教学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一个热点。搞 好双语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通过几年来的双 语教学实践,我体会到搞好双语教学关键在于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把握好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教 师在教学前应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掌握重点、难点。同时根据 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材内容,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在英语教材评价标准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难度、内容范围、阅 读技巧等。这些方面涵盖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有助 于学生全面提高英语能力。
针对这些评价标准,我们需要具体化和实施方法。首先,语言难度方面,英 语教材的语言难度应适中,既不过于复杂又不过于简单。过于复杂的教材会让学 生产生挫败感,而过于简单的教材则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在评价英语教 材时,应考虑教材的词汇量、语法难度、课文长度等要素,确保教材难度与学生 水平相匹配。
然而,该教材也存在一些不符合评价标准之处。首先,虽然教材的词汇量适 中,但有些单词的出现频率较低,对于一些初学者来说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此外, 教材的听力部分比重较小,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针对这些问题,我 们可以建议编者在编写教材时适当增加基础词汇的出现频率,设计更多的听力练 习,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五、把握好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递信息的主要媒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生动性、 形象性和准确性。教师的语言应简练、明了,尽量使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词汇和语 法。同时,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感染力,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 概念和术语,教师要用生动的比喻或形象的描述帮助学生理解。
六、把握好教态

课程标准教材与教师教学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程标准教材与教师教学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程标准教材与教师教学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现今的高中课程,和以往的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以前的“教学大纲”变成了现在的“课程标准”。

以前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按照大纲要求,教材上有什么,教师就教什么。

而现在,课程标准没有规定教师应该教哪些东西,它强调的是学生应该学会什么,达到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哪些要求,至于教材应该安排哪些内容,怎样安排,教师怎么教,则没有明确的规定。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教学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我将先对三者的具体内涵做以概括。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评价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包括:1、它是按门类制定的;2、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3、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4、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5、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的动力。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当学困生稍有进步就鼓励他“今天你又进步了,老师很高兴”;当学生书写不工整,则幽默地告戒他“你长得很漂亮,希望你的字也一样很漂亮。

”总之,教师应多一些肯定、鼓励的语言,以缩小师生间的距离,沟通师生的感情,让学生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明确了三者之间的这种关系,我们才能处理好三者的关系,促进课程标准的落实,利用好教材,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们应该首先把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研究,明确课程标准的深刻内涵,通过对课程标准的透彻理解再去研究思想政治课教材,对每一本教材每一课甚至每一框每一目的知识点吃透,结合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三维目标的培养,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情境,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理念,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我们选取适当的教学行为,对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不是被动的机械记忆,而是怎么样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主动接受,这点很重要。

如何做到“课程、教材、教学”的统一?

如何做到“课程、教材、教学”的统一?

如何做到‚课程、教材、教学‛的统一?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

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

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

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

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

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总之,教师在备课时,既要钻进教材之中仰视解读,更要高居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

只有这样,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备教材,深刻教材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师应用好实验教材。

教过旧教材的教师,备课时尤其要就新、旧教材进行对比,即注意新教材相对于旧教材的改变。

新教材无论在内容编排还是在内容选择上,与旧教材都有很大出入,教师要注意对比。

例如,新教材《课标》构建了以‚成长中的我‛为主线的知识编排体系,因此,每一堂课都应注意围绕这一主题,渗透人文精神。

如果有条件,学校应备有其他版本的教材,以供教师在备课时选择和利用。

同时在备教材时还应该做到认真挖掘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

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

具体做法如下。

A.将教材内容情境化。

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

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如何?

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如何?

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如何?《纲要》第六条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第十二条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究竟如何?(一)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

教材的内容要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又不能无限制提高难度,教材内容设计呈现方式要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二)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

也就是说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一个基本性的要求,这为编写多样化的教科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自然条件、文化传统有很大差异,教材的编写者要努力体现本地域经济发展、文化特点的特殊发展的需求,要考虑本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及特殊需要,充分利用本地区具有特色的丰富课程资源,开发出既符合课程标准又能体现当地实际、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教材。

例如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部和西部、城市与农村,在经济条件、自然条件、文化传统方面都有差异,教育水平和学生需求也各不相同,教材的开发应充分考虑这些实际。

在教材内容选择、难度及印制质量等方面要符合当地的水平。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90%的地区只有一套教材,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只有坚持实行多样化的教材管理政策,才能真正贯彻课程标准,避免“以本代纲”的现象发生。

对我们这个拥有两亿中小学生的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来说,只有多样化,才会有真正的高质量。

一套教材质量再高,也不可能适用所有地区和所有学生。

对于地方和学校而言,只有符合当地实际和学生需要的教材才是最好的教材。

解读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关系——《走进新课程》学习体会(教学论文)

解读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关系——《走进新课程》学习体会(教学论文)

解读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关系——《走进新课程》学习体会(教学论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于2001年秋季进入实验阶段,2002年秋季进一步扩大了实验范围,我区也进入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范围,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全面进入实验阶段,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2005年春季,也是我区课改首届初中毕业。

课程改革从启动,实验到全面进入,教师将全部进入新课程,成为新课程的实施者。

新课程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

课程改革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原来依据《教学大纲》进行的教学活动变为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也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利用教材,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学习的。

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关系如何呢?笔者就自己学习《走进新课程》一书的点滴体会在此谈谈。

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关系如首页图解,现就三者关系阐释如下:一、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应该理解新的教育理念,不应该用旧的观念看待新问题,也不能用新理念的一个观点衡量所有问题。

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才能胜任新课程所提出要求的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逐步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过去教师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接受知识的达成和教学的结果,现在教师课前关注的是学生的可能反映与相应的对策,课堂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后多了反思与调整总结的环节。

变为促进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的组织者角色。

世界上,不管什么活动,都必需有组织者,才能使活动有序进行。

教学活动更是如此,特别是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

从教学的角度讲,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成长起来的,所以教学活动要教师进行精心地组织,让学生学习生活得有趣味,学得好,健康的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标、教材、教学三者关系初探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具有指导作用,课程性质、理念渗透于教材中;教材则是对课程的目标反映与体现。

作为教学规范用书,教材对教学的作用不言自明。

在课标和教材的制约下,教学并非毫无能动性,而是一场“戴着镣铐的舞蹈”;并且,教学实践经验也会对制定课程标准和修改教材产生反馈作用。

一、课标、教材、教学三者关系在对三者关系进行探究之前,笔者将分别界说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三个概念,借此明确本文论述概念之范畴。

课程标准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按教学科目编制,反映某一门学科性质、特点、任务、内容及其实施的特殊方法论要求。

教材指根据课程标准以及社会实践需要而编写的材料,主要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刊、辅导材料等。

本文涉及到教材概念,只指教材中的教科书,是狭义教材概念。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教与学生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品性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依据三者概念,笔者将三者关系以图表方式表示如下:图1 课标-教材-教学三者关系图由图可知,课程标准建立在对社会、学科知识、学生三者研究基础上。

对三者进行研究,能够明确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该学科已有的知识框架体系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规律等。

经过多方研究而制定的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教学目标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

因此,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教材对教学目标具体化,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具有经典性和时代性。

它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的主要资源和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学在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的双重规范和制约下实现,但并不意味着教学就毫无主观能动性可言。

其中仍然保留有许多创造性发挥空间,教师在其中,如同进行一场“戴着镣铐的舞蹈”。

教学是贯彻课标内容、充分利用教材的实践活动,是对理论进行检验的重要途径,因而自然对前两者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存在信息反馈作用。

及时地反馈教材编写问题,发现课标制定前的科学调研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对我们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更科学、合理地编写教材,以及施行有效教学有极大推动作用。

综上可知,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三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在相互作用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推动课程改革,能够实现教育的更大进步。

由此可见,对三者关系的研究意义重大。

下文中,我们将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分析三者的相互作用,以形成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理解。

二、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进一步探讨三者关系首先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进行分析,明确它在教材编写中的指导性意义。

此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指出要充分发挥高中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作用。

在对课程性质的说明中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从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和课程性质出发,将课程目标具体化,提出学生应该从“积累-整合、感受-欣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在此基础上,分别明确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具体目标。

在这里需要提前做出说明,本文的研究定位在对必修课程的分析上,并未涉及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的目标主要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来实现。

在对课标进行简要分析之后,我们将通过两张图表对五本必修课本进行简要梳理,然后通过具体分析,解读、探讨课标与教材之间的关系。

下表是对模块单元主题设置的梳理和分析。

模块单元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必修五一、向青春举杯(活动体验)1.吟诵青春2.体悟人生3.设计未来珍爱生命(文本研习)精神支柱生命之歌祖国土(文本研习)江山多娇颂歌的变奏我有一个梦想(文本研习)经世济民英名与事业科学之光(文本研习)探索与发现奇异的自然魅力的创造二、获得教养的途径(问题探讨)求学之道经典的力量和平的祈祷(研习-探讨-活动)遭遇战争黑暗中的心迹历史画外音号角,为你长鸣(文本研习)烈士的抉择底层的光芒殉道者之歌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文本研习)灵魂的对白美与丑的看台人性在复苏此情可待成追忆(文本研习)如泣如诉执子之手旧日时光三、月是故乡明(文本研习)漂泊的旅人乡关何处历史的回声(文本研习)后人之鉴千古江山永志不忘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审视传统认识与沟通拿来与接纳笔落惊风雨(文本研习)诗从肺腑出词别是一家文以气为主直面人生(问题探讨)生存选择真的猛士苦难中的尊严四像山那样思考(文本研习)谛听天籁感悟自然湖山沉思慢慢走;欣赏啊(活动体验)一花一世界永远心的旧故事总借俊眼传出来寻觅文言津梁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会贯通走进语言现场(活动体验)在演讲厅问答之间交锋时刻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问题探讨)心连广宇伟大的情思表1 苏教版五本必修课本单元内容梳理表通过整理表格,笔者发现:每个必修模块的专题设置,可以归纳为“文本研习”、“活动体验”、“问题探讨”三种类型以及三种类型的不同搭配、组合,并且这三种类型,与课程标准中的三种能力要求:审美能力、应用能力、探究能力相对应。

在这三种能力的训练过程中,又贯穿着语文课程的两个基本特点,即人文性和工具性。

两个基本特点在设置上的具体安排,除了这三种类型的能力训练外,在各个模块单元的主题设置上也有所体现。

本套教材的人文性体现明显:人生规划、真爱生命、热爱祖国、感悟自然、聆听历史、对话文明、祈祷和平、体悟人性等,几乎每个主题都渗透人文性的特点。

至于工具性也如此,如“走进语言现场”中对演讲技巧的训练、演讲稿的撰写;“寻觅文言津梁”专题对文言声律的学习,借助工具书去领略古典文学之美。

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学生不仅有了丰富且有深度的思想,并且能够自主、充分地借助汉语去阅读、理解并且表达自己。

语文,至少在作为语言工具这一点上,给学生打开了很多窗户,为学生在不同发展倾向上提供可能。

另外,语文教育中涉及各个方面的主题,其思想情感方面的教化作用显而易见:规划人生,将知识化为内在教养,思恋家乡,在自然中学会谛听与思考;珍爱个人生命,感悟战争,祈祷和平,认识历史;热爱祖国,在号角鸣起时的个人选择,反思中外文明对话,感受古典文学的精髓;伟大的人生梦想,复杂的人性世界,演讲中的语言魅力;感受科技的奇异之光,对爱情、亲情、友情的体验,人生困境中的抉择,渺小个体与广袤宇宙间的关系。

在这些主题的熏陶之下,民族精神的培养显而易见,创造力和凝聚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

涉足人文、历史、社会、自然、科技等领域,虽然粗略,却也给学生向不同方向发展提供重要基础。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阅读与鉴赏”目标的集中体现。

当然,其中贯穿着“表达与交流”的过程,如演讲专题便是口语表达能力训练;而在各个专题的学习过程中,也存在对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加强了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

但这些更倾向于口语“表达与交流”。

下面笔者将梳理五本必修课本中写作板块,探讨书面“表达与交流”及相关问题。

模块单元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必修五写作观你的生活很重要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写作,也是对话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单元一指导激活我们的诗情用墨如泼生成诗歌的意象让说理更令人信服说明要说得清楚明白实践回忆(信)“长大”小诗“相信未来” 1.“口述”实录2.“同情与悲悯”3.托物言志借景抒情1.脚下的土地2.祖国故事3.艺术故事 1.平凡而伟大2.名校校训3.时事评论 1.学习中难忘的体验2.电器工作原理、注意事项3.我有一个金点子单元二指导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恰当选取叙述的角度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要有描写意识写出你的真情实意实践我的读书故事读书的苦乐之境给自己起一个字编写某一年度大事件读图感受自己找画合理想象在诗上添加人物评传走近某人议论文写人人性的美丽发言提纲我的心因**而高贵幸福的几种感觉友情单元三指导夹叙夹议,枝繁叶茂准确、及时与便捷为观点提供有力支撑文学短评的写作学会分析实践静听回声在远方在路上咏史读史随笔写消息或通讯格言或熟语的古今变化文化差异家乡或家庭的变化诗词扩展成散文读到感悟和创造性见解两首诗歌比较读后感材料作文单元四指导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看好处说门道演讲稿,写给听众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实践乐曲、绘画中体味自然自然画面的描写大自然的智慧美的瞬间老师们的一组片段插画评点微型小说演讲与评论提纲演讲录像我的精神小屋庄周梦蝶的思考同情表2 苏教版五本必修课本写作部分整理表笔者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上述表格进行分析:在写作观模块安排上,笔者认为具有由内向外、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逻辑特点。

“你的生活很重要”、“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写作,也是对话”三个写作观以顺畅、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为目标。

“你的生活很重要”强调关注自己的生活、每个个体的独特性,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在此基础上,需要“独立思考,善于发现”自己生命体验中的乐趣,形成个人独立的想法;在形成独立想法之后,能够顺畅地表达,“写作,也是对话”。

而后两个写作观“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和“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进一步提出要求:前者对言辞进行要求,运用文采、修辞来提高语言魅力,丰富表达;后者则是对主题、思想内容的要求,文章不仅仅是个人意见表达,更重要的是体现人文关怀与公民意识,明确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以及世界、宇宙的关系,由此来提升文章的审美价值品味。

在写作实践的编排中,文体类别训练与写作主题训练两方面都较为精心。

在文体的选择上,有文学文体和实用文体:文学文体中选择了微型小说、散文、诗歌等;实用文体则有记叙类的消息、通讯、人物评传等,说明类的有说明书和解说词等,在实用类中有书信、演说词等文体的练习,涉及文体相当广泛。

其中,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文体侧重于人文性训练;消息、通讯、说明书等实用文体侧重工具性训练。

写作主题丰富:个人、社会、国家;人性、自然、科技;艺术、历史、时事。

主题多样,不仅让学生接触不同知识领域,同时,在表达的过程中,也为今后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课标与苏教版教材的分析,笔者在欣喜于课标与教材科学的同时,也产生了困惑:为什么在如此精心设计的课标指导与教材规范下,教师教与学生学并没有得到预期效果?当然,对课标与教材解读不当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但是否还有其他原因?这些问题引起笔者的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