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教材、教学三者关系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标、教材、教学三者关系初探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具有指导作用,课程性质、理念渗透于教材中;教材则是对课程的目标反映与体现。作为教学规范用书,教材对教学的作用不言自明。在课标和教材的制约下,教学并非毫无能动性,而是一场“戴着镣铐的舞蹈”;并且,教学实践经验也会对制定课程标准和修改教材产生反馈作用。

一、课标、教材、教学三者关系

在对三者关系进行探究之前,笔者将分别界说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三个概念,借此明确本文论述概念之范畴。

课程标准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按教学科目编制,反映某一门学科性质、特点、任务、内容及其实施的特殊方法论要求。

教材指根据课程标准以及社会实践需要而编写的材料,主要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刊、辅导材料等。本文涉及到教材概念,只指教材中的教科书,是狭义教材概念。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教与学生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品性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依据三者概念,笔者将三者关系以图表方式表示如下:

图1 课标-教材-教学三者关系图

由图可知,课程标准建立在对社会、学科知识、学生三者研究基础上。对三者进行研究,能够明确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该学科已有的知识框架体系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规律等。经过多方研究而制定的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教学目标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因此,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教材对教学目标具体化,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具有经典

性和时代性。它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的主要资源和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在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的双重规范和制约下实现,但并不意味着教学就毫无主观能动性可言。其中仍然保留有许多创造性发挥空间,教师在其中,如同进行一场“戴着镣铐的舞蹈”。教学是贯彻课标内容、充分利用教材的实践活动,是对理论进行检验的重要途径,因而自然对前两者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存在信息反馈作用。及时地反馈教材编写问题,发现课标制定前的科学调研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对我们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更科学、合理地编写教材,以及施行有效教学有极大推动作用。

综上可知,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三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在相互作用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推动课程改革,能够实现教育的更大进步。由此可见,对三者关系的研究意义重大。下文中,我们将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分析三者的相互作用,以形成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理解。

二、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进一步探讨三者关系

首先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进行分析,明确它在教材编写中的指导性意义。

此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指出要充分发挥高中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作用。在对课程性质的说明中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发展奠定基础。从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和课程性质出发,将课程目标具体化,提出学生应该从“积累-整合、感受-欣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在此基础上,分别明确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具体目标。在这里需要提前做出说明,本文的研究定位在对必修课程的分析上,并未涉及选修课程。必修课程的目标主要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来实现。

在对课标进行简要分析之后,我们将通过两张图表对五本必修课本进行简要

梳理,然后通过具体分析,解读、探讨课标与教材之间的关系。下表是对模块单元主题设置的梳理和分析。

模块

单元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必修五

一、向青春举杯

(活动体验)

1.吟诵青春

2.体悟人生

3.设计未来珍爱生命(文本研习)

精神支柱生命之歌祖国土

(文本研习)

江山多娇颂歌的变奏我有一个梦想

(文本研习)

经世济民英名与事业科学之光(文本研习)

探索与发现

奇异的自然

魅力的创造

二、获得教养的途径(问题探讨)

求学之道经典的力量和平的祈祷

(研习-探讨-活动)

遭遇战争黑暗中的心迹历史画外音号角,为你长鸣(文本研习)

烈士的抉择

底层的光芒

殉道者之歌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文本研习)灵魂的对白美与丑的看台人性在复苏此情可待成追忆(文本研习)

如泣如诉执子之手旧日时光

三、月是故乡明

(文本研习)

漂泊的旅人乡关何处历史的回声

(文本研习)

后人之鉴千古江山永志不忘文明的对话

(问题探讨)

审视传统认识与沟通

拿来与接纳笔落惊风雨(文本研习)

诗从肺腑出词别是一家文以气为主直面人生(问题探讨)

生存选择真的猛士苦难中的尊严

四像山那样思考

(文本研习)

谛听天籁感悟自然湖山沉思慢慢走;欣赏啊

(活动体验)

一花一世界

永远心的旧故事总借俊眼传出来寻觅文言津梁

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会贯通走进语言现场(活动体验)

在演讲厅问答之间

交锋时刻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问题探讨)

心连广宇伟大的情思

表1 苏教版五本必修课本单元内容梳理表

通过整理表格,笔者发现:每个必修模块的专题设置,可以归纳为“文本研习”、“活动体验”、“问题探讨”三种类型以及三种类型的不同搭配、组合,并且这三种类型,与课程标准中的三种能力要求:审美能力、应用能力、探究能力相对应。在这三种能力的训练过程中,又贯穿着语文课程的两个基本特点,即人文性和工具性。

两个基本特点在设置上的具体安排,除了这三种类型的能力训练外,在各个模块单元的主题设置上也有所体现。本套教材的人文性体现明显:人生规划、真爱生命、热爱祖国、感悟自然、聆听历史、对话文明、祈祷和平、体悟人性等,几乎每个主题都渗透人文性的特点。至于工具性也如此,如“走进语言现场”中对演讲技巧的训练、演讲稿的撰写;“寻觅文言津梁”专题对文言声律的学习,借助工具书去领略古典文学之美。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学生不仅有了丰富且有深度的思想,并且能够自主、充分地借助汉语去阅读、理解并且表达自己。语文,至少在作为语言工具这一点上,给学生打开了很多窗户,为学生在不同发展倾向上提供可能。

另外,语文教育中涉及各个方面的主题,其思想情感方面的教化作用显而易见:规划人生,将知识化为内在教养,思恋家乡,在自然中学会谛听与思考;珍爱个人生命,感悟战争,祈祷和平,认识历史;热爱祖国,在号角鸣起时的个人选择,反思中外文明对话,感受古典文学的精髓;伟大的人生梦想,复杂的人性世界,演讲中的语言魅力;感受科技的奇异之光,对爱情、亲情、友情的体验,人生困境中的抉择,渺小个体与广袤宇宙间的关系。在这些主题的熏陶之下,民族精神的培养显而易见,创造力和凝聚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涉足人文、历史、社会、自然、科技等领域,虽然粗略,却也给学生向不同方向发展提供重要基础。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阅读与鉴赏”目标的集中体现。当然,其中贯穿着“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