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五、对增长极理论的评价
• 增长极理论是区域开发中不均衡开发理论的一个典型。 它强调据点开发,强调集中开发、集中投资、重点建设、 集聚发展、政府干预、注重扩散等,使它具有广泛的应 用性。增长极理论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着重发展启动 型工业,也强调经济地域空间结构的优化,以发展中心 带动整个区域。而且经过后人的不断发展,已派生出增 长中心、生长点的概念和核心-边缘理论、发展中心理 论等,增长极理论已成为内涵十分丰富的一个理论。
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
• 一、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
• 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动着的区域实体。从外表形态来 说,它是指有相当非农业人口规模的社会经济活动 的实际范围。城市空间大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一 部分是建成区;另一部分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 有频繁联系的郊区。
•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依存、互补互利的一个有机整体。 在这个有机的整体中城市起着经济中心的作用,对 区域有吸引功能和辐射功能,但城市对区域各个地 方的吸引和辐射的强度是不相等的,如不考虑自然 因素的障碍,其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离城的距离。 城市对区域的作用受空间相互作用的“距离衰减律” 法则的制约,这样就必然导致区域形成以建成区为 核心的集聚和扩散的圈层状的空间分布结构。
• 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 • 据点开发理论是地域极化理论的一种。该理论认为,
由于资金的有限,要开发和建设一个地区,不能面上 铺开,而要集中建设一个或几个据点,通过这些据点 的开发和建设来影响与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 • 轴线开发或者称带状开发是据点开发理论模式的进一 步发展。该理论认为,区域的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建设 密切相关。将联系城市与区域的交通、通讯、供电、 供水、各种管道等主要工程性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当集 中成束,形成发展轴,沿着这些轴线布置若干个重点 建设的工业点、工业区和城市,这样布局既可以避免 孤立发展几个城市,又可以较好地引导和影响区域的 发展。 • 在据点开发和轴线开发扩展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 了条带开发模式。如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提出的 产业带模式、三个地带发展战略等,都是条带开发模 式的具体反映。
• 首先,在区域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和开发潜力的 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 其次,在各条发展轴线上,确定若干个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 镇,并且要明确各 个重点发展城镇的地位、性质、发展方 向和主要功能,以及它们的服务、吸引区域。
• 再次,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
• 四、极化方式与扩散方式 • (一)极化方式 • 极化是外围向中心的移动过程,形式多种多样。从极化
波及和影响的范围来看,可以是全国性的,也可以只是 地方性的。 • 从增长极的数量和分布来看,一个区域可能只有一个极 化中心,为单极吸引方式;一个区域也可以出现多个极 化中心,形成多极吸引方式。 • 从极化现象的地域空间形态来看,也有多种形式。有向 心式极化;有等级极化,即基层小节点,向区域次级增 长极极化,而次级增长极又向首级增长极极化;有波状 圈层式极化,即极化现象是围绕极化中心向外作波状圈 层式展开。在一个区域中,几种极化方式可能同时存在。
• 三、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
• 弗里德曼划分的区域类型有如下几种:
• (一)核心区域
• (二)边缘区域
• 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它又可分为两类: 过度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过度区域又可以分为两类:
• 1.上过度区域。
• 2.下过渡区域。
• 四、核心-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 • 弗里德曼最初提出来的“核心-边缘”模型,其区域
辅导课程九
授课教师:谢林
第八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 第一节:增长极理论 • 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 • 第三节: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 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
第一节:增长极理论
• 一、增长极理论概述
• 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 perroux)提出,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 (j.b.boudeville)、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 (john. frishman)、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 (gunnar myrdal)、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 (a.o.hischman)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丰富和 发展了这一理论。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 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 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 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 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
第三节: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 在区域规划中,采用据点与轴线相结合的模式,最 初是由波兰的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来的。波兰在20 世纪70年代初期开展的国家级规划中,曾把点-轴开 发模式作为区域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我国经济地 理工作者陆大道研究员等在深入研究宏观区域发展 战略基础上,吸吮了据点开发和轴线开发理论的有 益思想,对生产力地域组织的空间过程作了阐述, 提出了点-轴渐进式扩散的理论模式,把点-轴线开 发模式提到了新的高度,同时构设了中国沿海与长 江流域相交的“T”型空间发展战略。后来,点-轴 开发成了“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空间发展战略的主 体思想。
的发展中心概念提出后,许多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普 遍认为,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会产生正负影响 效果。 • 增长极对周围区域产生的负效果是极化作用的结果。由 于增长极主导产业的发展,具有相对利益,产生吸引力 和向心力,使周围区域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 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核心地 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这种负效果被称为 极化效果。 • 增长极对周围地区产生的正效果是扩散作用的结果。扩 散作用是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 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他地区的促进、带动作 用,提高其他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周 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引发周围地区的 技术进步。这种正效果被称为扩散效果。
空间结构和形态的变化是与经济发展的阶段相联系 的,对区域规划师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所以该理论 建立以后,许许多多的城市规划师、区域规划师和 区域经济学者都力图把该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现 在来看,在处理如下几个关系方面都有一定的实际 价值: • (一)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 (二)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 •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 这些理论揭示了国际上边缘与核心地位国家之间的 关系,提出了发展民族工业和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 联系等的主张,有进步意义。
• 增长极理论对于区域开发和区域规划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增长极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 极化中心本身的经济增长;二是极化中心对周围地区的 影响。前者是集聚效果,后者是增长极的扩散效果。
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
•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 论。由J.R.Friedman提出.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 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 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 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 (一)前工业化阶段 • (二)工业化初期阶段 • (三)工业化成熟阶段 • (四)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 二、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
• 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在不同 的经济发展阶段,会出现不同的空间结构形态。依据核 心-边缘理论,经济活动空间结构形态基本上可分为四 种,即离散形、聚集型、扩散型、均衡形。
• 四、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 (一)重点开发轴的选择 • 重点开发轴的选择,通常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 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 • 2.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 • 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
水平较高的地带。 • 4.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
• 2.城镇的发展规模。
• 3.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 五、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 点-轴开发模式是地域开发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尚未充
分开发的区域,其作用更为显著,在规划实践中有重要 的指导价值。 • (一)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 • (二)点-轴开发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 用 • 点-轴开发模式,可以发挥城镇在地带上的灵魂作用, 能够较好地转化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又可以通过轴线使 整个区域逐步向网络系统发展。 • (三)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 • 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协调发展,互相配套,避免实践 中常常出现的时空上的相互脱节。 • (四)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地发展 • 点-轴开发模式有利于区域生产力要素的流通,使区域 经济开放式地发展。
• 二、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作用机制
• 在区域规划实践中,利用增长极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是, 如何确定推动型产业。推动型产业是区域发展的领头产 业或带头产业,自然也是主导产业。它在区域经济运作 中起着支配作用。这种产业通常应具备如下几个特征:
• 1.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市场扩展和生产发展速度 快。
• 2.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具有较高 的技术进步率。
• 3.产业关联性强,能促进产业综合体的形成。
• 4.生产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集中倾向,产品市场却十分 宽广,能有全国性的甚至是国际性的销售市场。
• 5.产业的企业规模比较大。
• 三、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 • 增长极与周围区域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增长极及以后提出
• 三、点-轴开发模式
• 点-轴开发模式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 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
• 点-轴开发中的“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它们都有 各自的吸引范围,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 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 包括交通干线、通讯设施线路等工程性线路等。线状基础设施 束经过的地带称为“轴带”,简称“轴”。轴带的实质是依托 沿轴各级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在区域规划中运用点-轴开发 方式,分析和确定“点”及“轴”的位置与等级是一件事关全 局的工作。工作步骤通常是:
• (二)扩散方式 • 扩散是由极化中心向外围的移动过程。其作用方向恰好
与极化方向相反。极化是向心流动,扩散是离心流动。 扩散也有多种多样: • 从扩散影响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全国性的扩散和地方 性的扩散。 • 从区域扩散中心的数量来看,它与极化中心数量是相对 应的。 • 从扩散作用的地域空间形态来看,同样有多种方式。 • 与极化方式相类似,在一个区域内可能同时存在着多种 扩散方式,即既有核心扩散,又同时有等级扩散、波状 圈层式扩散和跳跃式扩散等几种方式。
富,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
• (二)重点发展城镇的选择
• 发展轴上的各个“点”是经济发展轴带地域的各级 中心城镇,它们是轴线集聚作用和扩散作用的核心。 与所有城市成等级系统一样,同一轴线地带上的点, 也是有等级层次,有相应的主次之分。重点发展城 市的确定,通常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 1.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
• 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 • 该理论的核心是,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
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 该理论的主要依据是如下两点: • (一)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 • 陆大道指出,上述生产力地域组织的点-轴渐进式扩散演变过
程模式,是在大量的地区发展经验基础上总结的,是普遍规律。 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一规律,沿发展轴线布置生产力。 • (二)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源自文库方式的普遍性 • 这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另一理论依据。生产力各要素在空 间中有相互吸引力而集聚。几乎所有产业,特别是工业和第三 产业的众多部门,都是产生于和集聚于点上,并由线状基础设 施联系在一起的。产业和人口集聚于点上,这是相互引力的结 果。当然,这种集聚的根本动因是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另一 方面,集聚于点上的产业和人口又要向周围区域辐射其影响力, 包括产品、技术、管理方法等向周围辐射,以取得资本、劳动 力、原料等经济运行的新动力,这就是扩散。因此,城镇对外 扩散也是沿着一定的轴线,沿着成束的线状基础设施渐进推移, 而构成点-轴状空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