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物学的美育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生物学的美育功能
美育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人格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可以说,美育是塑造完美人格的必由途径,因此美育就成了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校的美育不能仅仅通过音乐、美术等艺术类科目来实现,其实每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美育功能,只要能潜心去研究,去挖掘,学科教学过程中,在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切实关注学科中有关美育功能的素材,有的放矢进行审美教育,是学校美育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生物学比起其他学科来,有着更为丰富的美育素材。为此,本文就生物学的美育功能作一些尝试性的探索。
众所周知,美育是从对美的事物的感知开始的。所以说到底美育首先应该是审美教学,因为只有能鉴赏美,才能发现美、创造美。由于审美教育是一种形象化的教育,它是通过各种事物具体的、可感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来感染人的,所以,在生物学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虽然有一些生物美并不像艺术美那样外显,那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但许多艺术之美是生物美的演绎。生物界中有许多自然美,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最好素材,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做好挖掘、引导和启发工作。例如,生物的形态往往是由线条、形体、色彩、声音、运动等美学因素,按照一定的美学法则构成的,并由此形成一种自然的整体美;同种生物的形态结构都基本相同,又表现了整齐一律的美学法则;动、植物的许多器官的分布,如植物的叶子和哺乳动物的四肢、眼、耳等都表现为左右均衡对称的美学法则;动物的各种警戒色、红花与绿叶等,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动物的保护色则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又给人以融和协调的感觉,以上这些体现了对比与调和的美学法则;每一个生物体的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体现了比例的美学法则;心跳、呼吸运动、细胞分裂、个体发育以及动植物随季节周而复始的生长、生殖周期等生命现象则又体现了美学的节律性法则;生物的各种器官和系统在功能上的彼此配合与相互协调、形态各异的脊椎动物有着惊人相似的骨骼系统、生物体不同器官的结构总是与其所承担的功能相适应、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与
各自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等等,这些都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与和谐的美学法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这些自然美,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使学生克服对生物学美的无视、无闻、无觉的美盲状态,逐步形成对生物学美的敏锐而充分的感知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提高其审美的比较和分析能力。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发现并感受生物界的自然美,并且还应从生物学知识中挖掘和提炼具有美育功能的素材,变抽象为具体,努力把它上升为美的形态,从而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耳濡目染。如学习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绘制“物质循环图”进行讲解,使学生感受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一种和谐统一和生态系统生产无污染物产生的动态循环之美。又如,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编制绿色植物的“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互关系的网络图,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间内在的联系外,还应引导学生去真切感受生物学知识的结构美与动态美。同样在生物学问题的理解和解决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假设、实验、数据、符号、图解、标本、模型等各种因素,展示生物学知识独特的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努力把学生带进生物学美的意境。
此外,还应该积极利用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特色,正确地运用美育规律,精心操作与审美有关的教学变量来调控学生的审美感受,可以进一步实现生物学审美教育目标。例如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挖掘实验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所包含的美学因素、如仪器与装置美、实验操作美、实验现象美、实验结果的表达与分析的逻辑美等,提升生物学的实验效果。再如,生物学中也有许多公式,如光合作用的反应式、遗传中心法则图式和能量金字塔就是用极其简单的形式表达了非常复杂的生命活动规律,它们都显示了简洁、和谐的公式美。这些公式的科学美在于发现自然界的和谐和简单性,并在公式、定律和原理中完美地表达出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审美的角度钻研和领悟教材,组织好教学内容;
选择直观、形象而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创造热烈轻松而又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重视教态美的设计,使其更好地发挥表情达意的美感效应;板书设计科学、美观;讲课要生动,富有真情实感,通过积极、振作、饱满的情感状态感染学生;借助挂图、标本、模型和仪器等创设洋溢着生物学美的情境,能够有效地调控学生的审美感受。
教学实践表明,审美认识是在情感的参与下完成的,仅凭借对事物的感知,所得到的美感是不深刻的,还必须在感知美的过程中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通过对各种生物形态美的品评、鉴赏和体验,才能深化对美的形象的认识与感受。生物学美特有的若干内容比较内在含蓄,需要我们在钻研教材时,做到“入境动情”,设身处地地体会教材中美的内涵,得其用心、意蕴和境界,设计好教学中对美的情感体验活动。如教师在备“环境保护”这节课时,通过查阅有关野生动植物资料,详细了解它们的生态功能,对人类的贡献以及濒危的现状,自己产生了对野生动植物的情感和美感,讲课时就能将自己的情感和教材、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在完成知识传授不断从感性向理性升华的同时,师生之间也必然迸发强烈的情感和美感的共鸣,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美的情感体验。学习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后,引导学生运用该学说的观点来解释若干种生物的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适应现象的形成,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自然选择学说”内在逻辑美的体验,而且还能使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从不同的角度透过生存斗争残酷无情的现象,全面地、深刻地领略生存斗争美的内涵: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展示了令人惊叹的、至臻完善的和谐统一美。以美衍趣,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美感体验,又必然激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更大的兴趣。
生物教学在教会学生正确鉴别和善于欣赏生物学美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美的生物事物的形式、内容以及思想意义进行整体把握和审美评价的能力,形成他们对生物科学美的爱好。在上述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生物学美的创造能力。对生物学美的创造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在感知和鉴赏生物学美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