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性心肌病PPT课件
合集下载
肥厚型心肌病PPT演示课件

发病机制
HCM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涉及基因突变、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心肌纤维增生 和间质纤维化等多个方面。其中,基因突变是HCM发病的主要原因,目前已发 现多个与HCM相关的基因。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HCM的发病率约为0.2%,是一种相对常 见的遗传性心肌病。
年龄分布
HCM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但通常在 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出现症状。
03
临床试验和转化医学的挑战
在治疗新策略的临床试验和转化医学方面,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患者
招募、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 2 3
精准医疗的推广与应用
随着精准医疗理念的深入人心和技术手段的不断 进步,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将更加精准、 个性化。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
肥厚型心肌病的研究和治疗将越来越多地涉及到 多学科交叉融合,如遗传学、心血管病学、生物 信息学等。
超声心动图
首选检查方法,可显示心室壁厚
度、心室腔大小、心脏收缩功能
等。
01
心脏磁共振成像
02 对于超声心动图诊断不明确或需
要更详细评估心肌肥厚情况的患
者,可选择心脏磁共振成像。
心电图
可显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异
常表现,但对于肥厚型心肌病的
03
诊断价值有限。
冠状动脉造影
04 主要用于排除冠心病等其他心脏
调整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 的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 到最佳治疗效果。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心律失常监测及干预措施
心电图监测
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 。
动态心电图
对于疑似心律失常患者,可采用动态心电 图进行长时间监测。
HCM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涉及基因突变、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心肌纤维增生 和间质纤维化等多个方面。其中,基因突变是HCM发病的主要原因,目前已发 现多个与HCM相关的基因。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HCM的发病率约为0.2%,是一种相对常 见的遗传性心肌病。
年龄分布
HCM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但通常在 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出现症状。
03
临床试验和转化医学的挑战
在治疗新策略的临床试验和转化医学方面,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患者
招募、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 2 3
精准医疗的推广与应用
随着精准医疗理念的深入人心和技术手段的不断 进步,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将更加精准、 个性化。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
肥厚型心肌病的研究和治疗将越来越多地涉及到 多学科交叉融合,如遗传学、心血管病学、生物 信息学等。
超声心动图
首选检查方法,可显示心室壁厚
度、心室腔大小、心脏收缩功能
等。
01
心脏磁共振成像
02 对于超声心动图诊断不明确或需
要更详细评估心肌肥厚情况的患
者,可选择心脏磁共振成像。
心电图
可显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异
常表现,但对于肥厚型心肌病的
03
诊断价值有限。
冠状动脉造影
04 主要用于排除冠心病等其他心脏
调整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 的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 到最佳治疗效果。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心律失常监测及干预措施
心电图监测
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 。
动态心电图
对于疑似心律失常患者,可采用动态心电 图进行长时间监测。
肥厚型心肌病PPT课件

• 组织学特点
– 心肌细胞异常肥大,排列方向紊乱(紊乱排列的心 肌超过5%,非HCM<1%),结缔组织与异常的细 胞间基质增多,纤维化增多,甚至可见“瘢痕”样 组织,位于肥厚心肌的冠状动脉管壁增厚,管腔减 小
HCM的病理生理学
• HCM引起血液动力学障碍的原因:
– 室间隔肥厚使左室流出道(LVOT,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变窄, – 收缩中晚期LVOT血液速度加快,产生Venturi forces,拖曳二 尖瓣前叶移向间隔部,即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 Systolic anterior motion ,SAM)导致LVOT狭窄加重 – 伴有二尖瓣关闭不全。 – LVOT压差(LVOT pressure gradient,LVOTPG)不一定存 在于所有HCM中,静息时LVOTPG≥30mmHg为有意义的梗 阻 – 无论HCM是否存在LVOTPG及无论有无临床症状,均存在心 肌舒张功能异常
α-原肌球蛋白(TPM1)[15Gly Ala63Val Lys70Thr
心脏肌钙蛋白I(TNN13)[19p13.2-q13.2]
6
…
—— 摘自JAMA,1999;281:1746~52
HCM的病理学
• 大体解剖
– 心肌重量增加,心室腔变小。左心室最常受累。心 房可受累扩张(左室舒张末压增高或二尖瓣关闭不 全致心房收缩期负荷过重) – 部位:可发生在任何一部分,但发生在室间隔的占 一半以上,其它包括全心室肥厚,间隔中部或下部 肥厚,游离壁肥厚,心尖部肥厚
• 来源于LOVT狭窄,收缩中期粗糙的向胸骨下缘传导 • 来源于二尖瓣关闭不全,吹风样向心尖、腋下传导
– 在不存在 LVOTPG 时亦可闻及收缩期杂音,除继发性二尖瓣 关闭不全外,其原因还可能为① IVS 肥厚致 RVOTPG 。②强 有力的左室收缩。③左室结构异常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科普宣传PPT课件

在严重病例中,可能需要手术干预,如心室间隔 切除术。
手术风险与收益需与医生详细讨论。
谢谢观看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科普宣传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2. 谁会受到影响? 3. 何时应就医? 4. 如何进行诊断? 5. 如何进行治疗和管理?
什么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什么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定义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是一种遗传性心脏疾病,主 要表现为心肌过度增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受限 。
运动是诱发症状的常见因素。
如何进行诊断?
如何进行诊断? 心电图
心电图可以帮助识别心肌增厚及电活动异常。
这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式。
如何进行诊断? 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金标准 ,能够清晰显示心肌厚度。
医生可以通过超声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如何进行诊断? MRI检查
心脏磁共振成像(MRI)可提供更详细的心脏结 构信息。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风险。
何时应就医?
何时应就医?
症状出现
如果出现胸痛、气短或心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
早期诊断和干预可以显著改善预后。
何时应就医?
家族史
如果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有人患有心脏病,建议定期进行心脏 检查。
基因检测可以帮助识别高风险个体。
何时应就医?
运动后反应
在剧烈运动后出现不适,需及时就医检查。
此病常见于年轻人,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和猝死。
什么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病因
该病通常由基因突变引起,特别是与心肌收缩有 关的基因,如MYH7和MYBPC3。
家族性遗传,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什么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症状
手术风险与收益需与医生详细讨论。
谢谢观看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科普宣传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2. 谁会受到影响? 3. 何时应就医? 4. 如何进行诊断? 5. 如何进行治疗和管理?
什么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什么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定义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是一种遗传性心脏疾病,主 要表现为心肌过度增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受限 。
运动是诱发症状的常见因素。
如何进行诊断?
如何进行诊断? 心电图
心电图可以帮助识别心肌增厚及电活动异常。
这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式。
如何进行诊断? 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金标准 ,能够清晰显示心肌厚度。
医生可以通过超声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如何进行诊断? MRI检查
心脏磁共振成像(MRI)可提供更详细的心脏结 构信息。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风险。
何时应就医?
何时应就医?
症状出现
如果出现胸痛、气短或心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
早期诊断和干预可以显著改善预后。
何时应就医?
家族史
如果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有人患有心脏病,建议定期进行心脏 检查。
基因检测可以帮助识别高风险个体。
何时应就医?
运动后反应
在剧烈运动后出现不适,需及时就医检查。
此病常见于年轻人,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和猝死。
什么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病因
该病通常由基因突变引起,特别是与心肌收缩有 关的基因,如MYH7和MYBPC3。
家族性遗传,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什么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症状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疾病PPT演示课件

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及时进 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减轻焦虑
和恐惧情绪。
定期随访重要性及内容安排
随访重要性
定期随访可以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 疗方案,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随访内容
包括体格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等检查,以及 病情评估、药物调整、心理指导等。
随访频率
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需根据患儿具体病情和药 物副作用进行调整,需定期监测心 电图、血压等指标,确保用药安全 有效。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 严重的患儿,可考虑手术 治疗,如室间隔切除术、 心脏移植等。
介入治疗
通过导管技术对心脏进行 局部治疗,如经皮腔内室 间隔心肌消融术等。
心脏再同步治疗
XX
PART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REPORTING
心律失常的监测和处理
心电图监测
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房 颤动等。
动态心电图
对于疑似心律失常的患儿,可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以更全 面地评估心脏电活动。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选用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 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发病原因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主要由基因突变引起,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其主要遗传方式 。目前已发现多个与HCM相关的基因,如MYBPC3、MYH7等。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发病率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在人群 中的发病率约为1/500, 是儿童期最常见的心肌病 之一。
年龄分布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但通常在婴幼儿期或儿童 期出现症状。
和恐惧情绪。
定期随访重要性及内容安排
随访重要性
定期随访可以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 疗方案,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随访内容
包括体格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等检查,以及 病情评估、药物调整、心理指导等。
随访频率
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需根据患儿具体病情和药 物副作用进行调整,需定期监测心 电图、血压等指标,确保用药安全 有效。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 严重的患儿,可考虑手术 治疗,如室间隔切除术、 心脏移植等。
介入治疗
通过导管技术对心脏进行 局部治疗,如经皮腔内室 间隔心肌消融术等。
心脏再同步治疗
XX
PART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REPORTING
心律失常的监测和处理
心电图监测
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房 颤动等。
动态心电图
对于疑似心律失常的患儿,可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以更全 面地评估心脏电活动。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选用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 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发病原因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主要由基因突变引起,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其主要遗传方式 。目前已发现多个与HCM相关的基因,如MYBPC3、MYH7等。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发病率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在人群 中的发病率约为1/500, 是儿童期最常见的心肌病 之一。
年龄分布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但通常在婴幼儿期或儿童 期出现症状。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护理查房通用课件

自我监测与定期复查教育
监测指标
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心率、心 肺功能等指标,以及记录自身症
状的变化情况。
复查建议
建议患者在确诊后每3-6个月进 行一次心脏超声检查,以及每年
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
紧急情况处理
若出现胸痛、呼吸困难、晕厥等 紧急症状,应立即就医。
健康生活方式教育
饮食指导
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习惯,多 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
02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护理常规
药物治疗护理
01
02
03
药物种类
了解患者所使用的药物种 类,包括抗心律失常药、 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 确保患者正确使用药物。
药物剂量
确保患者按照医嘱正确使 用药物,避免剂量不足或 过量。
药物副作用
了解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 用,如低血压、心动过缓 等,及时发现并处理。
疏导。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调整心 态,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和治疗观。
家属支持
鼓励家属给予患者关爱和支持,减 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03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并发症预防 与处理
心律失常的预防与处理
心律失常的预防 定期监测心电图,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迹象。
保持稳定的情绪,避免过度兴奋或焦虑。
心律失常的预防与处理
运动建议
适当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建议患者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量的运动。
心理调适
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可通过 心理咨询和放松训练等方式进行心理调适。
05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护理研究进 展
新型护理模式的应用
跨学科护理
整合医疗、护理、康复等专业,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肥厚性心肌病PPT课件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
肥厚性心肌病
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
开始啦!请将手机调成静音,如有疑问可以随时打断我!
概述
肥厚型心肌病为原因不明的非对称性心室肥厚 性心肌病
5年来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HCM是一种遗传 性疾病
40%家族性病例是由于 肌球蛋白14号染色体 长臂上重链基因突变的结果。
M型超声心动图 二尖瓣前叶SAM
M型超声心动图二 尖瓣前叶SAM与 左室、主动脉压 力同步记录,压 差86mmHg,严 重梗阻
19岁梗阻型HCM 左室及主动脉同步测压
HCM的TEE
A 二尖瓣前叶SAM
B 彩色Doppler:左 室流出道湍流和 MR
C 胸骨旁左室长轴 2DE:LV流出道湍 流和MR
减轻梗阻(杂音)
减小LV腔(减少静脉回流) 增大LV腔(增加静脉回
正性肌力
流)
外周血管扩张
负性肌力
Valsalva动作(使室腔) 蹬踞(增加静脉回流)
突然站立(使室腔)
危险因素
ECG/Holter有室性心律失常 猝死家族史 晕厥史 年轻
年死亡率 1%
心尖部HCM
A 17岁时ECG:T波普遍倒置 B 33岁时ECG: 心尖部MI伴室壁瘤心室造影证实,冠状
+
Diuretics
-
+
Negative inotropes Surgery
+ Myectomy
Transplant
Pacemaker
+
-
终末期HCM心衰病人已不存在流出道梗阻,可停用 负性肌力药,用地高辛,降低后负荷药,利尿药以 改善左室功能。
梗阻型肥厚型心肌病非药物治疗
肥厚性心肌病
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
开始啦!请将手机调成静音,如有疑问可以随时打断我!
概述
肥厚型心肌病为原因不明的非对称性心室肥厚 性心肌病
5年来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HCM是一种遗传 性疾病
40%家族性病例是由于 肌球蛋白14号染色体 长臂上重链基因突变的结果。
M型超声心动图 二尖瓣前叶SAM
M型超声心动图二 尖瓣前叶SAM与 左室、主动脉压 力同步记录,压 差86mmHg,严 重梗阻
19岁梗阻型HCM 左室及主动脉同步测压
HCM的TEE
A 二尖瓣前叶SAM
B 彩色Doppler:左 室流出道湍流和 MR
C 胸骨旁左室长轴 2DE:LV流出道湍 流和MR
减轻梗阻(杂音)
减小LV腔(减少静脉回流) 增大LV腔(增加静脉回
正性肌力
流)
外周血管扩张
负性肌力
Valsalva动作(使室腔) 蹬踞(增加静脉回流)
突然站立(使室腔)
危险因素
ECG/Holter有室性心律失常 猝死家族史 晕厥史 年轻
年死亡率 1%
心尖部HCM
A 17岁时ECG:T波普遍倒置 B 33岁时ECG: 心尖部MI伴室壁瘤心室造影证实,冠状
+
Diuretics
-
+
Negative inotropes Surgery
+ Myectomy
Transplant
Pacemaker
+
-
终末期HCM心衰病人已不存在流出道梗阻,可停用 负性肌力药,用地高辛,降低后负荷药,利尿药以 改善左室功能。
梗阻型肥厚型心肌病非药物治疗
成人肥厚型心肌病康复和运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成人肥厚型心肌病康复和运动 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汇报人:xxx 2024-02-23
contents
目录
• 成人肥厚型心肌病概述 • 康复管理原则与目标 • 运动管理策略与实践 • 药物治疗在康复中作用 •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 患者日常自我管理与教育 • 总结与展望
01
成人肥厚型心肌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外科手术治疗适应证
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差
对于药物治疗反应不佳或无法耐受药物副作用的患者,外科手术 治疗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案。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对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外科手术治疗可消除左心室流出道 梗阻,改善临床症状。
预防性手术
对于高危患者,如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考虑预防性外科手 术治疗,以降低猝死风险。
发病率
HCM是青少年和运动员猝死的主 要原因之一,在普通人群中的发 病率约为1/500,是一种全球性 疾病。
年龄与性别分布
HCM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 壮年多见,家族性发病倾向明显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但女性 患者症状出现较早且严重。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HCM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乏力、胸痛、心悸、晕厥等。部 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
政策支持
介绍相关政策支持,如医疗保险、残疾人福 利等,帮助患者减轻经济负担。
宣传教育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肥厚型心肌病的 认识和重视程度。
07
总结与展望
共识成果总结
明确了成人肥厚型心肌病的康复和运动管理的重要性,强调了多学科团队协作的必 要性。
提出了针对成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运动处方的制定流程和注意事项,包括运动前评 估、运动方式选择、运动强度和时间设定等。
汇报人:xxx 2024-02-23
contents
目录
• 成人肥厚型心肌病概述 • 康复管理原则与目标 • 运动管理策略与实践 • 药物治疗在康复中作用 •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 患者日常自我管理与教育 • 总结与展望
01
成人肥厚型心肌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外科手术治疗适应证
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差
对于药物治疗反应不佳或无法耐受药物副作用的患者,外科手术 治疗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案。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对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外科手术治疗可消除左心室流出道 梗阻,改善临床症状。
预防性手术
对于高危患者,如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考虑预防性外科手 术治疗,以降低猝死风险。
发病率
HCM是青少年和运动员猝死的主 要原因之一,在普通人群中的发 病率约为1/500,是一种全球性 疾病。
年龄与性别分布
HCM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 壮年多见,家族性发病倾向明显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但女性 患者症状出现较早且严重。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HCM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乏力、胸痛、心悸、晕厥等。部 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
政策支持
介绍相关政策支持,如医疗保险、残疾人福 利等,帮助患者减轻经济负担。
宣传教育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肥厚型心肌病的 认识和重视程度。
07
总结与展望
共识成果总结
明确了成人肥厚型心肌病的康复和运动管理的重要性,强调了多学科团队协作的必 要性。
提出了针对成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运动处方的制定流程和注意事项,包括运动前评 估、运动方式选择、运动强度和时间设定等。
肥厚型心肌病PPT课件

-
14
次要危险因素,非持续性室速,房颤, FHCM恶性基因型,如;a-MHC,CTnT, CTnI的某些突变位点。
(四)心尖部HCM的诊断:肥厚病变集中在室 间隔和左室近心尖部,心电图Ⅰavl、V4—V6 (深而对称倒置的T波)提供主要诊断依据, 确诊靠超声心电图,磁共振等。
-
15
(五)梗阻性HCM,特点为左室流出道与主动 脉压差大于30mmHg,文献及教科书的独称 之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该类呼吸困难,胸 痛明显是发生晕厥和猝死的高危人群。
-
6
胸痛:1/3有劳力性胸痛但冠脉造正常。胸痛 可持续较长时间或间发、或进食过程引起。 其胸痛可能与供血不足、舒张储备受限、肌 桥、小血管病变有关。
心律失常:多种形态室上性心律失常、室速、 室颤、心原性猝死、房扑、房颤等房性心律 失常、室上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安置 ICD 的适应症之一。
-
7
晕厥:占15—25%至少发生过一次晕厥。约 20%诉黑蒙或瞬间头晕,左室舒张容量降低、 左心腔小及梗阻和肥厚、非持续性室性心动 过速等因素与晕厥有关。
-
16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室壁肥厚不对称以室 间隔肥厚为主。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 ≥1.3 :1,左室腔变小。当心室收缩时,肥 厚的室间隔肌凸入左心室,使处于流出道的 二尖瓣前叶与室间隔靠近而向前移位,引起 左室流出道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此作用在 收缩的中后期较明显,约70%心能量在此时 喷出。由于此时流出道梗阻形成左室腔与流 出道之间产生压力阶差,静息时尚好,运动 后变得明显,从而产生胸骨左缘下端心尖内 侧可听见收缩中期或晚期的喷射音向心尖部
-
12
(三)HCM猝死高危因素评估
1、超声心动图HCM时必须测左室流出道与 主动脉压力阶差判断是否梗阻。安静时压力 阶差大于30mmHg为梗阻性HCM隐匿型梗阻 在负荷运动时压力阶差大于30mmHg。无梗 阻者安静及负荷运动时压力阶差都低于 30mmHg。
肥厚型心肌病PPT课件

期I VR延长(图22)。
• 图22 组织多普勒成像室间隔二尖瓣环水 平频谱Am>Em,等容舒张期I VR延长
鉴别诊断
• 1﹒高血压性心脏病 • (1)首先有高血压病史。 • (2)主要超声表现为: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增
厚,一般为向心性对称性,偶有轻度非对称性, 但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1.3。 • (3)增厚的心肌内部回声均匀。早期左室壁 振幅增高,晚期时呈离心性肥厚,振幅减低。 • (4)左房内径增大,左室内径多正常,而肥 厚型心肌病左室内径可减小。 • (5)M型可见主动脉波群V波圆隆,重搏波消 失等动脉硬化改变,二尖瓣EF斜率可减慢, 但无SAM现象及主动脉瓣收缩中期提前关闭现 象。
• SAM征也会导致二尖瓣反流。下图彩色的 二维图(D/E)就是显示左室流出道血流明显 加速。
图5 非对称性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右室流出道梗阻
常见超声表现
• 1﹒二维超声心动图 • (1)左室长轴切面:非对称性心肌肥厚:室间隔
明显增厚,可呈纺锤状或团块状,左室后壁正常 或轻度增厚。室间隔与左室后壁之比大于1.5,常 合并左室流出道狭窄肥厚梗阻型)。左房可不同 程度扩大(。
图17 左室流出道梗阻者,收缩早期流出道内 见五色镶嵌细窄射流束
图18 非梗阻者左室流出道收缩期充满蓝色血 流,左房内见蓝色二尖瓣反流束
• 4﹒频谱多普勒
• (1)二尖瓣频谱:A峰流速加快,E峰流速 减低,A峰>E峰(图19),左室顺应性下降。
• (2)梗阻者:左室流出道频谱为负向高速 充填状射流。形态为上升支曲线逐渐上升, 收缩晚期达高峰,呈“匕首”样(图20)。 左室流出道内压力阶差>30mmHg时提示有 梗阻。
• (2)肥厚的心肌回声增强、不均匀,呈斑点状, 毛玻璃样改变(图1、6)。
• 图22 组织多普勒成像室间隔二尖瓣环水 平频谱Am>Em,等容舒张期I VR延长
鉴别诊断
• 1﹒高血压性心脏病 • (1)首先有高血压病史。 • (2)主要超声表现为: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增
厚,一般为向心性对称性,偶有轻度非对称性, 但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1.3。 • (3)增厚的心肌内部回声均匀。早期左室壁 振幅增高,晚期时呈离心性肥厚,振幅减低。 • (4)左房内径增大,左室内径多正常,而肥 厚型心肌病左室内径可减小。 • (5)M型可见主动脉波群V波圆隆,重搏波消 失等动脉硬化改变,二尖瓣EF斜率可减慢, 但无SAM现象及主动脉瓣收缩中期提前关闭现 象。
• SAM征也会导致二尖瓣反流。下图彩色的 二维图(D/E)就是显示左室流出道血流明显 加速。
图5 非对称性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右室流出道梗阻
常见超声表现
• 1﹒二维超声心动图 • (1)左室长轴切面:非对称性心肌肥厚:室间隔
明显增厚,可呈纺锤状或团块状,左室后壁正常 或轻度增厚。室间隔与左室后壁之比大于1.5,常 合并左室流出道狭窄肥厚梗阻型)。左房可不同 程度扩大(。
图17 左室流出道梗阻者,收缩早期流出道内 见五色镶嵌细窄射流束
图18 非梗阻者左室流出道收缩期充满蓝色血 流,左房内见蓝色二尖瓣反流束
• 4﹒频谱多普勒
• (1)二尖瓣频谱:A峰流速加快,E峰流速 减低,A峰>E峰(图19),左室顺应性下降。
• (2)梗阻者:左室流出道频谱为负向高速 充填状射流。形态为上升支曲线逐渐上升, 收缩晚期达高峰,呈“匕首”样(图20)。 左室流出道内压力阶差>30mmHg时提示有 梗阻。
• (2)肥厚的心肌回声增强、不均匀,呈斑点状, 毛玻璃样改变(图1、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肥厚型心肌病
1
概念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肥厚为特征。典型 者在左心室,以室间隔为甚,偶而可呈同 心性肥厚。左心室腔容积正常或减小。偶 而病变发生于右心室。根据左心室流出道 有无梗阻可分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肥厚型 心肌病。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
病因
多数学者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1.遗传 本病有明显的家族性发病倾向,常合并 其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有些患者出生时即有本 病,本病患者中可见到HLA抗原的遗传基因型。家 族性病例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形式传递,发病的 型式可是无症状的心肌不对称性肥厚,也可有典 型的梗阻症状。 相关研究发现:至少10种不同的基因与本病相关。 致病基因大多表现为编码肌小节蛋白异常。迄今 已发现多达150种以上的不同基因突变。
20
④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包括顺应性减低, 快速充盈时间延长,等容舒张时间延长。
21
2. 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 室间隔明显増厚,与左室壁厚度之比< 1.3:1,也可有前侧游离壁增厚。
22
3.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是肥厚型心肌病的 一个亚型。 从国外资料看来,肥厚性心肌病在西方主 要为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为主,美国明尼 苏达大学医学院报道一组病例: 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占90% 累及乳头肌水平2% 心尖部及左室后侧壁肥厚3% 室间隔均匀肥厚5%
9
临床表现
起病多缓慢。约1/3有家族史。男性明显多 于女性,症状大多出现于30~40岁以前。多 数患者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随年龄增 加症状日趋明显。某些青少年首发症状可 以为猝死。
10
①呼吸困难 90%有症状的患者出现呼吸 困难。多在劳累后出现,严重者呈端坐呼 吸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其原因为左心 室顺应性减低,舒张末期压升高,继而肺 静脉压升高,肺瘀血之故。若室间隔肥厚 伴发二尖瓣关闭不全可加重肺瘀血。
3
2.内分泌异常:遗传缺陷引起儿茶酚胺与 交感神经系统异常。研究发现:本病易伴 发神经嵴组织疾病、甲亢或胰岛素分泌过 多、高血压,用β受体阻滞剂有效。高儿 茶酚胺血症可导致心肌肥厚和心肌坏死。
4
5
病理生理
病理改变主要包括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左 室舒张功能障碍、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
6
1.左室流出道梗阻 在收缩期,肥厚的室间隔 使心室流出道狭窄。有些患者在静息时流出道梗 阻不明显,运动后变为明显。
11
②心前区疼痛 大约3/4的患者出现心前 区疼痛。多在劳累后出现,类似心绞痛, 可典型或不典型,含化硝酸甘油后症状加 重。主要是由于肥厚的心肌需氧增加而冠 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所致,心室壁内张力 增高,室壁内冠状动脉受压、冠状动脉血 流减少等多因素所致。
12
③头晕与昏厥 多在活动时发生,是由 于心率加快,使原已舒张期充盈欠佳的左 心室舒张期进一步缩短,加重充盈不足, 心排血量减低,致血压下降所致。此外, 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由于交感神经作用使肥 厚的心肌收缩加强,加重流出道梗阻,心 排血量骤减而引起症状。
13
④乏力、心悸 是由于心功能减退或心律失常 所致。 ⑤心力衰竭急猝死 多见于晚期患者,由于心 肌顺应性减低,心室舒张末期压显著增高,继而 心房压升高,且常合并心房颤动。晚期患者心肌 纤维化广泛,心室收缩功能也减弱,易发生心力 衰竭与猝死。已证实,肥厚性心肌病是儿童及青 年人猝死的常见原因。
14
在心肌轻度肥厚,或心尖肥厚者可无异常 体征 心浊音界向左扩大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 位,有抬举性冲动,或有心尖双搏动。此 是心房向顺应性降低的心室排血时产生的 搏动在心尖搏动之前被触及。
25
诊断及鉴别诊断
有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患者因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 诊断并不困难。 超声心动图检查及心脏磁共振显像是极为重要的 无创性诊断方法,无论对梗阻型与非梗阻型的患 者都有帮助,室间隔厚度≥18mm,并有二尖瓣收 缩期前移,足以区分梗阻型与非梗阻型病例。 临床上在胸骨下段左缘有收缩期杂音是考虑本病 的重要线索,用生理动作或药物作用影响血流动 力学而观察杂音改变有助于诊断。
18
4.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包括房扑、房颤、 多发性室性早搏。其中以室性早搏最为多 见,约50%呈成对室早或室速,部分患者 合并预激综合征。
19
超声心动图 1.典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①室间隔不称性肥厚,室间隔厚度与左室 后壁厚度之比>1.3~1.5:1,室间隔厚度 至少>15mm; ②二尖瓣前叶在收缩期前移;CD段呈“驼 峰”样改变; ③左心室腔缩小,流出道狭窄。
7
2.舒张功能异常 肥厚的心肌顺应性减 低,扩张能力差,使心室舒张期充盈发生 障碍,舒张末期压升高。由于舒张期心腔 僵硬度增高,左室扩张度减低,故心搏量 减少,充盈增高使心室壁内冠状动脉受压。 快速充盈期延长,充盈速率与充盈量均减 小。
8
3.心肌缺血 由于心肌肥厚,心肌需氧 超过冠状动脉血供,室壁内冠状动脉受压 或肌桥压缩,加之舒张期过长,心室壁内 张力增高等多种因素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 少引起心肌缺血,继而发生心绞痛或心肌 梗死。
15
凡增加心肌收缩力或减轻心脏负荷时,如给洋地 黄类、异丙肾上腺素、亚硝酸异戊酯、硝酸甘油、 作Valsalva动作、体力劳动后或过早搏动后均可 使杂音增强; 凡减弱心肌收缩力或增加心脏负荷时,如给血管 收缩药,βபைடு நூலகம்体阻滞剂,下蹲时均可使杂音减弱。 约半数患者同时可听到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杂音。
16
辅助检查
23
X线表现 普通胸片可能见心脏大小正常或增大,心 脏大小与心脏及左心室流出道之间的压力 阶差呈正比,压力阶差越大心脏也越大。 心脏以左心室肥厚为主,主动脉不增宽, 肺动脉段无明显突出,肺淤血大多较轻, 常见二尖瓣钙化。
24
磁共振显像 常用于超声心动图检查难以确诊的患者, 尤其适用于有心尖肥厚者。可明确显示流 出道梗阻和收缩期二尖瓣前向运动。
心电图:仅有15~25%的患者心电图完全正 常。 1.ST-T改变 见于80%以上患者出现非 特异ST-T改变,少数以心尖区局限性心肌 肥厚的患者常有巨大倒置的T波。 2.左心室肥厚及左束支传导阻滞见于60% 患者,其存在与心肌肥大的程度与部位有 关。
17
3.异常Q波:20~25%的患者有深而窄的异常 Q波,常涉及V2~V6或Ⅱ、Ⅲ、aVF导联, 或两者均有。反映不对称性室间隔肥厚, 需与心肌梗塞相鉴别。其发生可能与左室 肥厚后心内膜下与室壁内心肌中冲动不规 则和延迟传导所致。
1
概念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肥厚为特征。典型 者在左心室,以室间隔为甚,偶而可呈同 心性肥厚。左心室腔容积正常或减小。偶 而病变发生于右心室。根据左心室流出道 有无梗阻可分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肥厚型 心肌病。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
病因
多数学者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1.遗传 本病有明显的家族性发病倾向,常合并 其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有些患者出生时即有本 病,本病患者中可见到HLA抗原的遗传基因型。家 族性病例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形式传递,发病的 型式可是无症状的心肌不对称性肥厚,也可有典 型的梗阻症状。 相关研究发现:至少10种不同的基因与本病相关。 致病基因大多表现为编码肌小节蛋白异常。迄今 已发现多达150种以上的不同基因突变。
20
④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包括顺应性减低, 快速充盈时间延长,等容舒张时间延长。
21
2. 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 室间隔明显増厚,与左室壁厚度之比< 1.3:1,也可有前侧游离壁增厚。
22
3.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是肥厚型心肌病的 一个亚型。 从国外资料看来,肥厚性心肌病在西方主 要为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为主,美国明尼 苏达大学医学院报道一组病例: 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占90% 累及乳头肌水平2% 心尖部及左室后侧壁肥厚3% 室间隔均匀肥厚5%
9
临床表现
起病多缓慢。约1/3有家族史。男性明显多 于女性,症状大多出现于30~40岁以前。多 数患者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随年龄增 加症状日趋明显。某些青少年首发症状可 以为猝死。
10
①呼吸困难 90%有症状的患者出现呼吸 困难。多在劳累后出现,严重者呈端坐呼 吸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其原因为左心 室顺应性减低,舒张末期压升高,继而肺 静脉压升高,肺瘀血之故。若室间隔肥厚 伴发二尖瓣关闭不全可加重肺瘀血。
3
2.内分泌异常:遗传缺陷引起儿茶酚胺与 交感神经系统异常。研究发现:本病易伴 发神经嵴组织疾病、甲亢或胰岛素分泌过 多、高血压,用β受体阻滞剂有效。高儿 茶酚胺血症可导致心肌肥厚和心肌坏死。
4
5
病理生理
病理改变主要包括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左 室舒张功能障碍、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
6
1.左室流出道梗阻 在收缩期,肥厚的室间隔 使心室流出道狭窄。有些患者在静息时流出道梗 阻不明显,运动后变为明显。
11
②心前区疼痛 大约3/4的患者出现心前 区疼痛。多在劳累后出现,类似心绞痛, 可典型或不典型,含化硝酸甘油后症状加 重。主要是由于肥厚的心肌需氧增加而冠 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所致,心室壁内张力 增高,室壁内冠状动脉受压、冠状动脉血 流减少等多因素所致。
12
③头晕与昏厥 多在活动时发生,是由 于心率加快,使原已舒张期充盈欠佳的左 心室舒张期进一步缩短,加重充盈不足, 心排血量减低,致血压下降所致。此外, 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由于交感神经作用使肥 厚的心肌收缩加强,加重流出道梗阻,心 排血量骤减而引起症状。
13
④乏力、心悸 是由于心功能减退或心律失常 所致。 ⑤心力衰竭急猝死 多见于晚期患者,由于心 肌顺应性减低,心室舒张末期压显著增高,继而 心房压升高,且常合并心房颤动。晚期患者心肌 纤维化广泛,心室收缩功能也减弱,易发生心力 衰竭与猝死。已证实,肥厚性心肌病是儿童及青 年人猝死的常见原因。
14
在心肌轻度肥厚,或心尖肥厚者可无异常 体征 心浊音界向左扩大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 位,有抬举性冲动,或有心尖双搏动。此 是心房向顺应性降低的心室排血时产生的 搏动在心尖搏动之前被触及。
25
诊断及鉴别诊断
有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患者因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 诊断并不困难。 超声心动图检查及心脏磁共振显像是极为重要的 无创性诊断方法,无论对梗阻型与非梗阻型的患 者都有帮助,室间隔厚度≥18mm,并有二尖瓣收 缩期前移,足以区分梗阻型与非梗阻型病例。 临床上在胸骨下段左缘有收缩期杂音是考虑本病 的重要线索,用生理动作或药物作用影响血流动 力学而观察杂音改变有助于诊断。
18
4.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包括房扑、房颤、 多发性室性早搏。其中以室性早搏最为多 见,约50%呈成对室早或室速,部分患者 合并预激综合征。
19
超声心动图 1.典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①室间隔不称性肥厚,室间隔厚度与左室 后壁厚度之比>1.3~1.5:1,室间隔厚度 至少>15mm; ②二尖瓣前叶在收缩期前移;CD段呈“驼 峰”样改变; ③左心室腔缩小,流出道狭窄。
7
2.舒张功能异常 肥厚的心肌顺应性减 低,扩张能力差,使心室舒张期充盈发生 障碍,舒张末期压升高。由于舒张期心腔 僵硬度增高,左室扩张度减低,故心搏量 减少,充盈增高使心室壁内冠状动脉受压。 快速充盈期延长,充盈速率与充盈量均减 小。
8
3.心肌缺血 由于心肌肥厚,心肌需氧 超过冠状动脉血供,室壁内冠状动脉受压 或肌桥压缩,加之舒张期过长,心室壁内 张力增高等多种因素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 少引起心肌缺血,继而发生心绞痛或心肌 梗死。
15
凡增加心肌收缩力或减轻心脏负荷时,如给洋地 黄类、异丙肾上腺素、亚硝酸异戊酯、硝酸甘油、 作Valsalva动作、体力劳动后或过早搏动后均可 使杂音增强; 凡减弱心肌收缩力或增加心脏负荷时,如给血管 收缩药,βபைடு நூலகம்体阻滞剂,下蹲时均可使杂音减弱。 约半数患者同时可听到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杂音。
16
辅助检查
23
X线表现 普通胸片可能见心脏大小正常或增大,心 脏大小与心脏及左心室流出道之间的压力 阶差呈正比,压力阶差越大心脏也越大。 心脏以左心室肥厚为主,主动脉不增宽, 肺动脉段无明显突出,肺淤血大多较轻, 常见二尖瓣钙化。
24
磁共振显像 常用于超声心动图检查难以确诊的患者, 尤其适用于有心尖肥厚者。可明确显示流 出道梗阻和收缩期二尖瓣前向运动。
心电图:仅有15~25%的患者心电图完全正 常。 1.ST-T改变 见于80%以上患者出现非 特异ST-T改变,少数以心尖区局限性心肌 肥厚的患者常有巨大倒置的T波。 2.左心室肥厚及左束支传导阻滞见于60% 患者,其存在与心肌肥大的程度与部位有 关。
17
3.异常Q波:20~25%的患者有深而窄的异常 Q波,常涉及V2~V6或Ⅱ、Ⅲ、aVF导联, 或两者均有。反映不对称性室间隔肥厚, 需与心肌梗塞相鉴别。其发生可能与左室 肥厚后心内膜下与室壁内心肌中冲动不规 则和延迟传导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