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探究式教学之我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理念下探究式教学之我见

长汀一中丘红英

教学改革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改变过去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爱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力开展探究性课堂教学。那么,应该怎样展开探究性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不同看法与争论,本文根据我个人的一些学习与思考,与大家共同探讨。

探究性教学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多样,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实际还是以班级上课为主,所以只能是以主修课为主,校本课程为辅;以课堂教学为主,课题研究或其他探究活动为辅。因此要实行教学改革,关键是课堂教学改革。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仍旧停留在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的阶段。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为应付考试,一字写十遍,一题算十次,一卷定乾坤。读死书,死读书。尽管有改革的大环境,但课堂教学依然“我行我素”。可见,课堂教学的改革刻不容缓。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必须努力创建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形成良好的科学基本素养。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对大量物理事实、现象进行科学探究和概括的一门自然科学。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实验探究为核心,推出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评估。

第一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创设情景,发现问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以及在教师提示后的学生活动,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要求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口。

探究问题的提出的来源可以有三种:一是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它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二是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的新问题;三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情景教学是一种通过创设不同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与氛围中进行学习的教学方式。设置情景,一方面使物理问题有了赖以存在的土壤,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注意观察,保持持久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情景、发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借助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景,并从中引出问题。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物理知识加以解释。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对背后的道理并不知晓,即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

然”的境地,这为我们创设问题的情景提供了基础。例如进行“单摆振动的周期”教学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悬挂起来的物体在竖直平面内做摆动,公园里小孩在荡秋千,摆钟摆锤的摆动。展示摆钟,引导学生观察摆锤的摆动和指针的变化,然后展示摆球在竖直平面内的振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摆球的往复运动表现出的运动周期性。此时,可引导学生从“摆钟的摆锤的摆动、摆球的往复运动情景”中,提出一个摆脱具体情景束缚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问题“摆的振动周期究竟跟那些因素有关?”

②借助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利用实验来演示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如进行“力的分解”教学时,先出示一个钩码,指出其可用一根细线提起,也可用两根细线提起,哪种细线容易被拉断。然后演示用一根细线提起来,再将此细线穿过钩码,两端上提分开,细线断了。学生惊讶不已,继而发出疑问:为什么两根细线提比一根细线提还更容易断?继而提出问题“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

③通过观看影像、图片、文字资料等的方式引出问题。如在进行“超重与失重”的教学中,先播放影像:火箭发射升空,卫星绕地球运转,太空舱内宇航员的工作、生活;图片:太空搭载的农作物种子的生长,有西红柿,青椒,南瓜等;文字资料:微重力下冶炼高纯度金属,新型化学药品的合成。学生看完后,问学生想提出什么问题?经过教师诱导之后,课堂充满了疑问,这些问题可能比较零碎,有的问题本节课可能涉及不到,甚至是跨学科的,或者是以学生已所学的知识暂时无法解决的,此时教师让学生思考各个问题,引导学生对各式各样的问题进行综合整理,略加筛选归纳,然后正式提出和本课有关的若干问题:什么是超重?什么是失重?超重与失重产生的条件是什么?超重与失重的实质是什么?

④以常见的思维定势引出问题。如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先演示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金属片和纸片实验,“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这种思维定势在学生的大脑中根深蒂固,教师可以反问:难道这种说法真的是正确的吗?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基本原则。教师的“导”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应该体现出来。探究的问题要是完全由学生自己提出来,当然很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等到学生能够自己提出好的探究问题之后才能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相反地,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经过启发诱导后,课堂充满了疑问,这些问题可能比较零碎,也有的问题可能在本节课涉及不到或者无法解决。此时,师生“沉浸”在许多问题的氛围中时,教师应综合各式各样的问题之后,略加筛选归纳,然后提出与本节课有关的若干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际上,筛选出那些可能会引发富有成效的研究活动的问题,与提出好的问题同等重要。

如果这样的程度也不容易达到,就完全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探究的问题,根据别人提出的问题,学生也完全可以进行有高度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而且,只要学生真正卷入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就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实际上真正的学生探究活动整个地就是由问题引导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贯穿于探究活动的始终,自然地进行。

第二步:猜想与假设

问题呈现之后,不要急于用实验去检验,更不能直接说出答案。学生要收集与求解问题有关的资料或经验,作出他们认为可能的解释或提出相关新问题。一般来讲由于问题所涉及的定律、规律、性质是学生还未学过的,因此他们的解释或提问只能是一种设想(猜想)。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学习经验或生活经验,自由而具体地提出各种设想,也可以凭直觉(所谓灵感)进行设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