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 生命体征感知设备通用技术要求 编制说明

合集下载

生命体征监护仪产品技术要求纽泰克1

生命体征监护仪产品技术要求纽泰克1

2.性能指标2.1安全及电磁兼容要求2.1.1安全要求安全要求应符合:GB9706.1-2007 《医用电气设备第一部分:安全通用要求》YY 0601-2009 《医用电气设备呼吸气体监护仪的基本安全和主要性能专用要求》YY0668-2008 《医用电气设备第2-49 部分:多参数患者监护设备安全专用要求》YY0709-2009 《医用电气设备第1-8 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通用要求,医用电气设备和医用电气系统中报警系统的测试和指南》YY0784-2010 《医用电气设备-医用脉搏血氧仪设备基本安全和主要性能专用要求》和附录A 的要求。

2.1.2电磁兼容要求电磁兼容应符合:YY0505-2012 《医用电气设备第1-2 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电磁兼容要求和试验》GB4824-2013 《工业、科学和医疗(ISM)射频设备骚扰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中1 组A 类的要求。

2.2脉搏氧饱和度(SpO2)应符合YY0784-2010 的要求。

2.2.1测量范围应在(70 ~ 100)%内。

2.2.2测量精度:在运动(Motion)和低灌注条件下应符合以下要求:在(70 ~ 100)% 范围内,允差应为±3 %。

2.2.3脉搏氧饱和度报警a)报警上限应在(70 ~ 100)% 范围内;b)报警下限应在(70~ 99)% 范围内;c)报警允差应为±1%。

2.3脉率(PR)2.3.1测量范围应在(25~250)bpm 内。

2.3.2测量精度在运动(Motion)和低灌注条件下应符合以下要求:应为±2bpm 或±2% ,二者取大值。

2.3.3脉率报警a)报警上限应在(35 ~ 250)bpm 范围内;b)报警下限应在(30 ~ 245)bpm 范围内;c)报警允差应为±1bpm 或±1% ,二者取大值。

2.4二氧化碳(CO2)(适用于伟康、纳雄、pha se in C O2 模块)应符合YY0601-2009 《医用电气设备呼吸气体监护仪的基本安全和主要性能专用要求》的要求。

物联网设备的技术要求

物联网设备的技术要求

物联网设备的技术要求物联网设备的技术要求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技术,它通过各种传感器和智能设备将现实世界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无缝融合。

作为实现物联网的核心组成部分,物联网设备承担着收集、传输和处理数据的重要任务,因此需要满足一系列的技术要求。

首先,物联网设备需要具备高度的智能化能力。

物联网设备不仅需要能够感知周围的环境信息,还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为了实现智能化,物联网设备需要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能够进行各种复杂的算法运算和数据处理。

此外,物联网设备还需要具备自动学习和适应能力,能够通过与其他设备的互动不断提升自身的智能水平。

其次,物联网设备需要具备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物联网中,设备之间的相互连接和数据的传输必须是可靠和安全的,否则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因此,物联网设备需要具备强大的通信能力,能够建立稳定可靠的网络连接,并能够保证数据的准确和及时传输。

同时,物联网设备还需要具备高度的安全性,能够有效防止数据泄露、信息篡改和攻击等安全威胁。

再次,物联网设备需要具备高度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

物联网涉及的设备种类繁多,存在各种不同的通信协议和数据格式。

为了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物联网设备需要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能够与其他设备进行无缝连接和数据交换。

此外,物联网设备还需要支持跨平台和跨系统的互操作,能够与不同的硬件和软件环境进行良好的兼容。

最后,物联网设备需要具备高效的能源管理能力。

由于大部分物联网设备需要长期运行,因此对能源的消耗要求较高。

为了提高能源利用率,物联网设备需要具备高效的电池管理和能源优化技术,能够自动调节功耗,并在不需要工作时自动进入节能模式。

此外,物联网设备还需要支持能源的再生和循环利用,以提高整体能源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物联网设备的技术要求包括高度的智能化能力、可靠性和安全性、兼容性和互操作性,以及高效的能源管理能力。

物联网感知设备安全通用技术要求草案-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

物联网感知设备安全通用技术要求草案-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

《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终端应用安全技术要求》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起草单位,协作单位,主要起草人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考察时提出“感知中国”的概念.北京、江苏等地纷纷提出智慧城市的规划,物联网应用广泛开展,物联网安全成为焦点问题.北京信息安全测评中心自2011年就开展物联网安全研究,包括《物联网及其应用安全防护方法研究》、《北京市政务物联数据专网安全测试研究》、《北京市政务物联数据专网安全性测试》、《物联网安全测试方法和测试平台》等.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北京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在2013年11月向市质监局申报了《物联网感知设备安全通用技术要求》并得到批准。

根据《关于印发2014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质监标发〔2014〕36号),《物联网感知设备安全通用技术要求》列入了2014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是一类项目(即标准制定项目),是一项推荐性标准。

在地方标准工作基础上,北京信息安全测评中心联合其他单位2014年底申报制定《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设备安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关于通报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4年信息安全标准项目的通知》信安秘字[2015]003号,隶属于WG5/WG6工作组),标准制定单位为:北京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北京时代凌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威海北洋光电信息技术股份公司。

由于本标准不仅关注感知类产品的功能和性能安全,而且更关注该类产品的部署和应用安全,而用“感知设备”容易让读者误以为仅仅关注产品的功能和性能安全,并且感知设备容易与传感器概念混淆,根据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专家意见,把标准名称调整为《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终端应用安全技术要求》.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意义、研究目标和内容随着物联网在感知中国和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应用,安全保障越来越迫切。

国家专门成立了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

XX区电梯物联网感知系统建设项目需求说明

XX区电梯物联网感知系统建设项目需求说明

XX区电梯物联网感知系统建设项目需求说明
一、项目背景
为确保电梯故障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切实提高电梯风险预警能力,有效保障居民乘梯安全,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电梯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8)8号)、《XX市电梯安全条例》,进一步加强电梯安全监管,不断提升电梯质量安全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项目内容
通过安装传感器监控电梯运行数据,能采集困人故障、电瓶车进入、开关门故障、超速运行等报警信息,通过信息化手段监管设备安全运行环境。

特别是针对住宅小区电梯安全管理,加装能实现防止电动自行车“进梯入户”的物联装置,进一步规范和管理XX区电梯安全管理。

三、技术需求
电梯物联网+AI摄像头,通过云平台和AI+大数据边缘计算,让电梯实现智能化运行,将监测数据和报警数据实时上报到XX省特种设备平台。

可即时实现对电梯的安全检测、具有影像存储、影像识别、语音对讲、停梯困人报警、电梯运行实时监测(APP)、电动车入梯识别告警、互联网传输等众多功能。

(一)技术参数
(二)电梯智能化监测系统功能:。

物联网传感器的技术要求

物联网传感器的技术要求

物联网传感器的技术要求物联网传感器的技术要求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物联网传感器作为物联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物联网传感器能够实时感知和采集物理世界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输给物联网系统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实现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决策等功能。

因此,物联网传感器的技术要求至关重要,下面将从传感器的感知能力、通信能力、能源管理和安全性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是传感器的感知能力。

传感器的感知能力决定了其能够感知和采集的信息种类和精确程度。

传感器应具备多种感知能力,包括物理量、化学物质、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的感知能力。

此外,传感器的精确度和灵敏度也是重要的指标,传感器应能够高精度地感知和采集到目标信息,以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

其次是传感器的通信能力。

传感器需要能够将采集到的信息传输给物联网系统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

传感器的通信能力涉及到通信协议、通信距离和通信稳定性等方面。

传感器应支持多种通信协议,例如WiFi、蓝牙、Zigbee等,以适应不同场景的需求。

传感器的通信距离和稳定性也是重要的指标,传感器应能够在不同距离范围内进行稳定的数据传输。

第三是传感器的能源管理。

由于物联网传感器通常需要长时间运行,因此能源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传感器的能源管理主要包括供电方式和能量消耗两个方面。

传感器可以通过电池供电、太阳能供电等多种方式实现。

在能量消耗方面,传感器应具备低功耗的特性,以延长传感器的使用寿命。

最后是传感器的安全性。

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物联网传感器所采集到的信息涉及到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等敏感信息。

因此,传感器的安全性非常重要。

传感器应具备数据加密和身份认证等安全功能,以保护用户的隐私和系统的安全。

总之,物联网传感器的技术要求涉及到感知能力、通信能力、能源管理和安全性四个方面。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传感器的技术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要求传感器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和安全化。

只有满足这些技术要求,物联网传感器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生命体征便携式多参数监护仪产品技术要求

生命体征便携式多参数监护仪产品技术要求

生命体征便携式多参数监护仪产品技术要求1外观要求外观要求应符合:a)便携式监护仪基本标识应有生产厂家、型号、出厂日期及编号、电源额定电压等;b)外观完好,附件齐全;c)设备按钮、屏幕显示等功能正常。

2安全要求安全要求应符合:a)对地漏电流容许值见下表。

b)外壳漏电流容许值见下表。

c)患者漏电流容许值见下表。

d)患者辅助电流容许值见下表。

e)保护接地阻抗容许值见下表。

3通信要求通信要求应包括:a)预留蓝牙通信功能,采用双模蓝牙设计同时支持蓝牙3.0和低功耗的蓝牙4.0协议;b)蓝牙通信运行在 2.4GHz ISM频段,GFSK调制方式,最大发射功率为+4dBm;c)可对接养老监护平台。

4功能要求便携式多参数监护仪应具备以下监护功能:a)心电波形:显示心电波形或血氧脉搏波;(当心电导联未插入,而血氧传感器接入的情况下,显示血氧脉搏波);b)血氧值:显示血氧测量结果;c)脉率值:显示脉率测量结果;d)心率值:显示心率的测量结果;e)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f)呼吸率:显示呼吸率;g)体温值:显示体温高低。

5电源要求电源要求应符合:a)内置单芯锂电池作为供电电源;b)充电功率:≤10VA。

6性能要求6.1心率检测应符合下列要求:c)成人模式为30次/min~200次/min;儿童模式为30次/min~250次/min;d)最大允许误差为±(显示值的5%+1次/min)(容许读出误差不超过输入心率的±5%或1次/min中较大者)。

6.2无创血压检测应符合下列要求:a)静态压力检测为0.0kPa(或O mmHg)~34.7kPa(或260mmHg);b)静态压力示值最大允许误差首次检测为±0.4kPa(或±3 mmHg),使用中检测为±0.5kPa(或±4mmHg);c)血压示值重复性应≤0.7kPa(或5mmHg);d)空气泄漏导致的气压系统压力变化应≤0.8kPa/min(或6 mmHg/min)。

物联网传感器应用与监测技术手册

物联网传感器应用与监测技术手册

物联网传感器应用与监测技术手册一、引言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是指将各种物理设备、传感器和其他工具通过互联网进行连接和交互的技术。

物联网传感器在这一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用于监测和收集各种数据,并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和分析。

本手册旨在介绍物联网传感器的应用和监测技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技术。

二、物联网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物联网传感器通过感知和检测物理、化学和环境参数,将这些数据转化成电信号,并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到云端或其他数据存储设备。

传感器可以接收和解析来自外部环境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可理解的数据,实现对物理世界的感知和监测。

三、物联网传感器的应用领域1. 工业自动化:物联网传感器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通过监测温度、湿度、压力等参数,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和优化。

2. 环境监测:传感器可以用于监测空气质量、水质、噪音等环境参数,及时发现并解决环境问题。

3. 健康医疗:物联网传感器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例如可以通过生理参数监测设备实时监测病情,提高医疗效率。

4. 智能交通:传感器可以用于交通监测和智能交通系统,提供实时交通信息、道路状况等,优化交通流动性。

5. 城市管理:物联网传感器在城市管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垃圾桶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垃圾容量,提供垃圾收集的优化计划。

四、物联网传感器的监测技术1. 数据采集与传输: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传输到云端或其他存储设备,以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

2. 数据存储与管理:物联网产生的大量数据需要进行存储和管理,选择合适的数据库系统或云存储平台,并采取相应的数据备份和安全措施。

3. 数据分析与挖掘: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提取有用的信息和规律,用于决策和优化。

4. 无线通信与网络技术:传感器间的通信可以采用多种无线技术,如Wi-Fi、蓝牙、LoRaWAN等,确保数据的快速、稳定传输。

生命体征监测系统设计说明2016

生命体征监测系统设计说明2016

生命体征监测系统1概述监测终端将GPS定位数据、生命体征数据实时上传到中心数据库。

中心工作人员或相关系统用户,结合电子地图查看终端使用者当前所在的位置及此刻的生命体征数据,回放终端使用者的行进轨迹。

2主要功能提供统一的B/S架构的UI,用于管理接入平台监测终端的定位和告警监测;2.1人员定位可提供实时定位和周期定位功能,例如实时查询位置和周期检测是否在规定时间到某一特定范围内;2.2轨迹记录及回放提供人员轨迹记录及按时间段查询和回放功能;2.3地图操作具有放大、缩小、移动,标尺测距、视野控制、中心移动等功能。

2.4危险区域设定可提供区域划定等触发条件功能;2.5定位抢救在接到呼救的时候,可快速定位呼救源位置,并组织抢救;2.6生命体征监测2.6.1体征状态显示对终端使用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通过先进科技手段对人员的动态进行判断,例如是否活动,是否运动剧烈,根据设定阈值,在地图上使用不同的颜色来直观显示体征状态,如,正常、异常等状态。

2.6.2体征数据查看点击或停留地图上标注的一台监测终端,弹出信息窗口,显示生命体当前各项体征数据;3功能实现系统采用百度地图API实现GIS相关的功能。

百度地图API是一套由JavaScript语言编写的应用程序接口,它能够帮助您在网站中构建功能丰富、交互性强的地图应用程序。

3.1GPS数据获取按照GPS数据协议规定,解析GPS数据,提取其中的经纬、纬度、时间、海拔等定位数据,将解析结果保存到相应的数据表中。

3.2 坐标转换国际通用的经纬度坐标标准为WGS-84,在国内至少必须使用国测局制定的GCJ-02对地理位置进行首次加密。

百度坐标在此基础上,进行了BD-09二次加密措施,更加保护了个人隐私。

百度对外接口的坐标系并不是GPS采集的真实经纬度,两者误差在千米之外,需要通过坐标转换接口进行转换。

将GPS坐标转换为百度坐标系坐标。

如下图所示,GPS真实坐标和坐标转换的示意:3.3 绘制移动轨迹search方法可以把两个GPS点连接成线,依次将定位坐标数据绘制成轨迹。

通用范文(正式版)物联网技术应用规范手册

通用范文(正式版)物联网技术应用规范手册

物联网技术应用规范手册1. 引言物联网(Internet ofThings,IoT)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项技术,它将各种物理设备连接到互联网,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互通。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涉及到各个行业和领域。

本手册旨在提供物联网技术应用的规范指导,以确保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2. 设备接入规范2.1 设备标识每个物联网设备应具有唯一的标识符,用于标识设备的身份和属性。

设备标识符可以是MAC地质、序列号或其他唯一标识符。

在设备接入物联网系统时,需要验证设备的标识符,以确保设备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2.2 数据格式物联网设备收集和传输的数据应使用统一的格式进行编码和解码,以便于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常用的数据格式包括JSON、XML和Protob uf等。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需要使用加密和验证机制,以保护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2.3 接入协议物联网设备可以支持多种接入协议,如HTTP、MQTT、CoAP等。

在选择接入协议时,应考虑设备的特性、网络环境和数据传输要求。

同时,还需要确保设备和平台之间的通信稳定可靠,能够适应各种网络条件和负载情况。

3. 数据采集规范3.1 传感器选择在进行数据采集时,应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来获取所需的数据。

传感器的选择应考虑环境条件、测量范围、准确度等因素。

另外,还需要对传感器进行校准和维护,以确保采集到的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2 采样频率数据采集的频率应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过高的采样频率会增加数据传输和存储的成本,而过低的采样频率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或失去实时性。

在确定采样频率时,需要综合考虑数据的重要性、变化速度以及系统资源的限制。

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存储和管理。

可以选择使用数据库或分布式存储系统来存储数据。

在确定数据存储方案时,需要考虑数据量、访问速度、数据安全等因素。

同时,还需要制定数据备份和恢复策略,以应对数据丢失或系统故障的情况。

4. 数据传输规范4.1 网络连接物联网设备需要能够稳定连接到互联网或专用网络中。

物联网—感知控制设备接入—第2部分:数据管理要求

物联网—感知控制设备接入—第2部分:数据管理要求

《物联—感知控制设备接入—第2部分:数据管理要求》(GB/T.2-2020)旨在定义感知控制域向上,与服务 提供域、运维管控域、资源交换域之间的数据管理要求规范。在物联六域模型中,感知控制域向下连接目标对象 域,负责将目标对象域的感知数据通过北向接口上传至服务提供域、资源交换域、运维管理域、以及用户域,同 样的,感知控制域也接收和执行南向的控制信令。可见感知控制域在物统中的位置非常重要,承上启下,所以相 关的接口标准化任务也非常关键,且意义重大。另一方面,感知控制域中的设备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各类传感器 设备、标签读写设备、音视频采集设备、位置信息采集设备、以及控制设备等等,所以感知控制域的数据管理管 理要求挑战也是巨大的。 该标准实施后有利于对物联感知控制设备接入关或平台时数据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物联—感知控制设备接入—第2部分:数据管理要求》(GB/T.2-2020)规定了物联感知控制设备接入关或 平台时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交换和数据安全等数据管理要求。该标准适用于物联感知控制设备接入关或 平台时数据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制定过程
制定依据
编制进程
起草工作
2018年11月2日,国家标准计划《物联—感知控制设备接入—第2部分:数据管理要求》(-T-469)下达,项 目周期24个月,由TC28(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上报,TC28SC41(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 术委员会物联分会)执行,主管部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深圳赛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国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江苏易安 联络技术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中天高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锡物联创新中心有 限公司、东北大学、浙江晶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厦门瑞德利校准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物联网设备的技术要求

物联网设备的技术要求

物联网设备的技术要求物联网设备的技术要求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各种智能设备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这些智能设备的关键就是物联网设备。

物联网设备是实现物联网系统中各个物理节点的核心组成部分,具备连接网络和实现物理节点之间信息交互的功能。

下面将重点讨论物联网设备的技术要求。

首先,物联网设备要具备稳定可靠的连接能力。

物联网设备通过网络与其他设备或系统进行数据交互,因此其必须具备稳定可靠的网络连接能力,能够长时间工作并保持稳定的通信。

这要求物联网设备在硬件设计上要选择高品质的通信模块,如Wi-Fi、LTE、NFC等,保证设备能够高效、稳定地连接网络。

其次,物联网设备需要具备低功耗的特点。

大多数物联网设备是由电池供电的,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不能及时更换电池。

因此,物联网设备需要具备低功耗的特点,以延长电池寿命。

这要求物联网设备在硬件设计上要优化功耗控制电路,降低系统运行功耗;同时,在软件设计上要合理使用睡眠模式和低功耗模式,减少能耗。

第三,物联网设备需要具备较大的存储和处理能力。

物联网设备通常需要处理和存储大量的数据,以及进行相关的计算任务。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物联网设备需要具备较大的存储容量和较高的处理速度。

这要求物联网设备在硬件设计上要选择适当的处理器芯片,并配置足够的存储空间。

同时,在软件设计上要进行合理的数据压缩和处理算法设计,以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第四,物联网设备需要具备良好的安全性能。

物联网设备涉及到的数据通常包含个人隐私信息、商业机密等重要数据,因此其安全性非常重要。

物联网设备需要具备良好的数据加密和安全认证机制,保障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此外,物联网设备还需要具备防护自身免受恶意攻击的能力,如预防恶意软件的植入和网络入侵等。

最后,物联网设备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

物联网设备通常需要与用户进行交互,因此其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机界面,以方便用户进行操作和管理。

这通常包括图形用户界面(GUI)、语音交互界面、触摸屏等。

物联网系统中的人体生理参数采集技术使用方法

物联网系统中的人体生理参数采集技术使用方法

物联网系统中的人体生理参数采集技术使用方法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体生理参数的采集和监测在医疗保健、运动健身、环境监测等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

物联网系统中的人体生理参数采集技术的使用方法对于实现准确、高效的监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物联网系统中人体生理参数采集技术的常用方法及其使用方法。

一、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物联网系统中人体生理参数采集的核心设备。

常用的传感器包括心率传感器、呼吸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能够感受到人体的生理变化,并将数据传输给系统处理。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传感器技术及其使用方法:1. 心率传感器:心率传感器通常采用光电传感器的原理来测量心率。

使用方法是将传感器通过一定方法固定在人体适合的位置,例如手腕、胸部等。

通过发射和接收光信号,传感器能够检测到心脉搏的变化,并将数据传输给系统。

2. 呼吸传感器:呼吸传感器通常使用压力传感技术,能够检测到人体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

使用方法是将传感器固定在人体适合的位置,例如胸部或鼻梁上。

通过监测人体的呼吸运动,传感器能够准确地测量呼吸参数,并将数据传输给系统。

3. 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通常采用热敏电阻或热电偶的原理来测量人体的温度。

使用方法是将传感器固定在人体适合的部位,如腋下或嘴巴。

通过检测传感器的电阻或电压变化,系统可以准确地测量人体的温度。

4. 加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通常使用微机械系统(MEMS)技术来检测人体的运动状态。

使用方法是将传感器固定在适当的位置,如手腕或腰部。

通过检测传感器的振动频率和幅度,系统可以准确地测量人体的运动参数,如步数、距离和姿势等。

二、数据采集与处理物联网系统中,传感器采集到的生理参数数据需要经过处理才能实现进一步的应用。

以下是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常用方法:1. 数据采集:传感器通过无线传输或有线传输将采集到的数据发送给物联网系统。

无线传输采用的技术包括Wi-Fi、蓝牙、NFC等。

有线传输通常使用USB或串口等接口连接传感器和系统设备。

物联网人体生命体征监测系统[发明专利]

物联网人体生命体征监测系统[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1171881.3(22)申请日 2017.11.22(71)申请人 曹洪乾地址 100055 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南街6号院1号楼华睦大厦601室(72)发明人 曹洪乾 (51)Int.Cl.A61B 5/0205(2006.01)A61B 5/11(2006.01)A61B 5/145(2006.01)A61B 5/00(2006.01)(54)发明名称物联网人体生命体征监测系统(57)摘要本发明物联网人体生命体征监测系统,是一种智能化健康监测系统。

运用物联网嵌入式系统技术,根据人体能量信息波动现象和量子共振感应原理,感应、采集、传输、记录、储存和显示人体生命体征数据信息,对用户人体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睡眠质量、健康指数等进行智能化实时监测、健康管理、远程监护、健康预警,让用户实时监测身体的健康状况,便于智能化健康监测和诊断治疗。

提高智能化健康管理水平,节约人力成本,适合家庭、集体宿舍、公寓、疗养院、居家养老、养老院、养生会所、医院、宾馆等作为智能化健康监测使用。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CN 107752991 A 2018.03.06C N 107752991A1.本发明提供一种物联网人体生命体征监测系统,是一种智能化健康监测系统,物联网人体生命体征监测系统主要由生命体征传感器、生命体征数据采集器、物联网终端服务器和生命体征监测处理软件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生命体征传感器是人体生命体征数据信息的感应和传输部分,在生命体征传感器中,置入人体生命体征感应元件和量子传感元件,感应和传输人体生命体征数据信息,将人体生命体征数据信息传输到生命体征采集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生命体征数据采集器,由机体、天线和电源适配器组成,接收和采集来自生命体征传感器的数据信息,将采集到的人体生命体征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到终端服务器。

基于物联网的人体生命体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物联网的人体生命体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物联网的人体生命体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随着物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它在人体生命体征管理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围绕着这个方向,对基于物联网的人体生命体征管理系统进行设计与实现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简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背景下,人体生命体征管理可以更加细致化和普及化,让人们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身体情况,反馈健康状况,实现有效的管控和管理。

二、相关技术基于这一前提,我们需要涉及的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数据采集技术、云计算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

传感器技术是物联网技术的基础,它能够实时感应和测量人体各种生命体征信号。

数据采集技术是将成千上万个各种传感器采集的信号进行汇总、清洗和存储的过程。

云计算技术则是在对大量数据的管理和存储方面,在硬件和软件上进行了优化,让计算、存储和处理成为一种更高效和稳定的方式。

数据分析技术则是这个基础之上对大规模数据进行分类、分析和挖掘的方式。

移动通信技术是使得这些数据通信更加灵活和普及化的方式。

三、系统设计的要点从整体上来说,这个系统应该包括:传感器节点、数据采集模块、云计算服务器、移动终端、数据分析模块和报警模块。

传感器节点应该包括各种生命体征信号的传感器、微控制芯片、通讯模块和电源等组件。

传感器应该包括血压、心率、血氧、温度、呼吸等生命体征信号的传感器。

数据采集模块应该中心节点和边缘节点两部分,中心节点主要负责与云计算服务器通信,边缘节点主要负责数据的采集、存储和传输。

数据采集模块也应该负责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格式化、压缩和加密等操作。

云计算服务器应该具备强大的存储、计算、处理能力和性能,通过应用程序接口(API)向外部提供数据和功能的接口。

移动终端应该是最终面向用户的展示和控制界面,可通过APP、Web或物理设备进行实现。

数据分析模块应该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大数据处理和分析,形成专家建议、预警提醒、个性化建议等功能,并提供直观的图表、报告和UI展示方式,供用户查看、理解和应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标准《物联网生命体征感知设备规范》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的2018年第三批制修订国家标准项目计划,国家标准《物联网生命体征感知设备通用技术要求》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提出并归口,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主办,计划编号为:20181805-T-469。

2、标准编制的主要成员单位
2019年1月,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组织并召开会议,启动《物联网生命体征感知设备规范》的制订,确定了工作方案,成立了标准起草小组。

起草小组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上海笛乐护斯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曙光易通技术有限公司、华米(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一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赛思美科技术有限公司、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裕成泰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邮电大学、福州物联网开放实验室、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跃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无锡识凌科技有限公司、重庆邮电大学、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北京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龙腾半导体有限公司、苏州寻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芜湖博高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大学控制学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杭州医锐联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晋江市华宇织造有限公司、海西纺织新材料工业技术晋江研究院、福建东方物联科技信息有限公司、北京工信联创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

3、主要工作过程
为了做好本文件的制定工作,2019年1月17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标准启动会,正式成立标准起草小组,启动本文件制定工作。

《物联网生命体征感知设备规范》启动后,标准起草小组根据该标准草案,充分调研产业发展现状,了解行业痛点需求,并着手分工进行标准草案文本的制定工作。

2019年3月29日,标准编制组积极组织国内相关单位和专家对草案进行讨论,会上结合个人智慧健康管理设备互操作参考模型和标准体系,确定草案大纲及框
架,明确各部分编制分工。

并提出要提高标准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

会后标准编制组根据行业单位的意见对标准草案进行认真修改、完善。

2019年7月4日,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在北京组织专家召开了《物联网生命体征感知设备规范》标准草案讨论会。

提出需补充生命体征感知设备材质要求、按键要求及信息安全要求等。

并与电子标准院安全实验室专家讨论并修改气候环境适应性、环境光照适应性、机械环境适应性、电磁兼容性等部分的技术参数。

会后标准编制组根据会议专家组意见,组织完成了《物联网生命体征感知设备规范》的新版标准草案。

2019年10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对《物联网生命体征感知设备规范》标准(草案)进行了线上组内意见征集,通过编制组成员的意见反馈,梳理了目录结构安排,与同步制定的《物联网生命体征感知设备数据接口要求》进行匹配协调。

2020年3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根据疫情期间暴露出的对于生命体征感知设备的需求,组织编制组成员,对《物联网生命体征感知设备规范》进行讨论。

并结合疫情需求,会后标准编制组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物联网生命体征感知设备规范》征求意见稿。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主要内容的论据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1、编制原则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文件编制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统一性、规范性”的原则。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18年第三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标委发[2018]60号)文件要求,并按照《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章程》中标准制修订工作程序的要求开展工作。

2、确定主要内容的依据
本文件是自主制定国家标准,规定了生命体征感知设备外观和结构、功能和性能要求、安全要求、环境适应性、电磁兼容性、可靠性、限用物质限量等要求和试验方法。

生命体征感知设备数据要求包含采集、存储及处理,主要根据业界设备现状数据要求提出。

对通信要求的内容,与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物联网研究中
心专家进行讨论,从体域网、个域网、局域网或低功耗广域网等通信技术进行要求。

气候环境适应性、环境光照适应性、振动环境适应性、冲击环境适应性、碰撞环境适应性、包装跌落环境适应性、防护等级、电磁兼容性等内容,依据了GB/T 4208-2017《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9254-2008《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和GB/T17618-2015《信息技术设备抗扰度限值和测量方法》等标准。

其中,考虑到生命体征感知设备中有床垫等设备参数要求与传统手环类参数要求不同,与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安全实验室的专家对于相关参数进行了讨论,根据实际产业现状调整参数。

同时,为确定20181805-T-469《物联网生命体征感知设备规范》中标准主要技术内容,编制组于2019年7月组织进行了相关产品测试活动,对于产品功能和性能进行摸底测试,确定要求参数。

生命体征感知设备安全要求主要按照GB4943.1—2011《信息技术设备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中的规定,限用物质的限量主要依据GB/T26572《电子电气产品中限用物质的限量要求》。

功能和性能试验,与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检测中心专家和编制组内产品硬件工程师进行讨论,环境适应性试验方法参照GB/T2423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系列标准进行。

三、主要试验情况分析
为确定《物联网生命体征感知设备规范》中主要技术内容,2019年7月,编制组组织了一次针对心率体征感知终端的产品测试活动,摸底检测生命体征感知设备的相关技术指标。

测试活动编制了生命体征感知设备测试大纲,指导测试活动,规定生命体征感知设备的测试目的、测试依据、被测样品要求、测试项目、测试步骤、测试工具的要求,以及测试进度及人员安排,测试判定准则、受试人群及数量的选择。

第一批测试活动,针对手环手表类可穿戴生命体征感知设备,完成市场占有率最大的8款产品(华为荣耀手环4、gt手表(watchGT)、小米手环4、佳明Fenix 5XPlus、fitbit charge3、钛准手表BLW2、三星galaxy watch、Fossil sport smart watch),30个样本的测试活动。

测试人群包含30岁以下、30-50岁、50岁以上3个年龄。

测试产品的功能完备性,从平均值误差、最大值误差、最小值误差、最大误差、5bpm准确度、10bpm准确度及误差方差7个指标评断产品测试准确度,同时进行存储温度测试和静电测试等耐久性测试。

根据试验情况,确定本文件参
数要求。

四、知识产权情况说明
本文件不涉及专利及知识产权问题。

五、产业化情况、推广应用论证和预期达到的经济效果
随着生命体征感知技术发展,产品不断丰富,技术与性能不断完善,生命安全监控可以做到安全、实时,但由于缺乏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相关产品的性能和功能良莠不齐,相关产品性能不能满足生命体征识别的要求。

本文件的目的在于统一生命体征感知设备的基本功能要求、性能指标要求,有助于生命体征感知技术产品的发展和应用。

本文件的制定,对产业发展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有助于不同生命体征参数、不同设备及不同形态产品、不同应用场景的应用的全面开展。

同时,解决我国老龄化和慢病等严重社会健康问题。

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情况
无。

七、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的协调性
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具有一致性。

八、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无。

九、标准性质的建议
建议作为国家推荐性标准发布。

十、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本文件是产业急需标准,希望尽快发布。

十一、替代或废止现行相关标准的建议
无。

十二、其它应予说明的事项
标准计划下达名称为《物联网生命体征感知设备通用技术要求》。

编制组及相关专家认为应添加试验方法,因此,将“通用技术要求”修改为“规范”。

故更名为《物联网生命体征感知设备规范》。

标准编制工作组
2020-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