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建安文学及其繁荣和发展的原因
论建安文学繁荣兴盛原因
论建安文学繁荣兴盛的原因摘要建安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逸响千年,令无数文人墨客为只树碑立传。
建安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个性崛起的时代。
峥嵘的岁月铸造着辈出的个体,更铸造着文学的立体空间。
建安文学的兴盛便是这样一个历史必然。
关键词建安文学风骨原因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汉末建安以其“风骨”自觉成就一代之奇谲,唱响时代之豪情。
它以“曹氏父子”为核心,“七子”、蔡琰为拱月之势,形成了建安的独特风貌,定下了历史上的永恒坐标。
陈子昂在反对六朝绮靡文风时,感慨“建安风骨,晋宋莫传”,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也高扬“蓬莱文章建安骨”,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也喟叹“纵使庐王操翰墨,劣于汉魏通风骚”。
由是观之,建安文学已成了文学自觉滥觞的定格符号。
但是,建安文学的繁体非一蹴而就,而是历史的沉淀必然,具体可如下综之。
一、时代的动乱东汉末年是一个政局动荡,社会混乱的时期。
其时的统治者昏庸无能,穷奢极欲,为满足声色而不惜对黎民的搜刮。
如东汉王朝竟然“公开在西园卖官鬻爵”“二千石(郡太守)二千万,八百石(一万户以下的县长食禄四百石)四百万”(《山阳公载记》),“或诣阙上书占令长,随县好丑,丰约有价。
富贵者先入钱,贫者到官然后信输”(《资治通鉴》)。
特别是动乱酿造出的董卓之乱,更是令人发指。
据史书记载,汉末经董卓之乱后,繁华的东都洛阳变得“数百里无烟火”,西京长安也是“城中尽空”“二三年间关中无复行人”。
饱受离乱之苦的广大人民思治之心更显强烈了,在战争中获得北方政权的曹操便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
其时的曹操有着十分进步的思想,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这从他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和大量的诗歌可见一斑。
更重要的是他为解决军粮下令屯田,为恢复生产改税制,为军事经济开凿整修河渠陂堰等,便使得长期以来破坏了的社会秩序得以正常运转。
建安文学
第三节 正始文学(魏末文学)
“正始”是三国魏第三代皇帝曹芳的一个年号, 曹丕儿子魏明帝,35岁卒。曹芳即位,年仅 8岁,魏明帝把权托付给曹爽和司马懿,两 人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在这种情况下,产 生玄学。形成清淡(佯狂),阮籍声望很大, 这种风气很大,形成正始文学。它上承建安 文学的遗风,下开两晋玄虚之风的先河,是 一个重要的文学转折时期。
曹操是三国时许多罪恶得制造者,同时又 为三国的政治作出贡献。多才多艺,雄才胆 略,有勇有谋。谋臣如雨,战将如云。 曹操有四借: 借天子以令诸侯;借诸侯以攻诸侯; 借人头以定军心;借头发以明军令。 杀董卓不成与陈宫逃跑,杀吕伯奢一家。 陈宫言:“恰才误耳,今知而杀之,不义 也。”失去了陈宫这一谋士。
(3)后期也有一些反映民生疾苦的。 如《泰山梁甫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当 时边海人民贫困生活的画面。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野草。
艺术特色:“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雄健、慷慨、激昂情怀,反映对理想不断 追求。注意语言加工和提炼,喜用比兴手 法,诗中塑造形象具体,有个性。 前期调子开朗、豪迈,后期慷慨、不平。
钟嵘《诗品序》:“自王(粲)、杨 (雄)、枚(乘)、(司马相)如之 徒,辞赋竞爽,而吟咏靡闻。诗人之 风,顿已缺丧,东京二百载中,唯班 固《咏史》,质木无文。降及建安, 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 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 为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 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
《文心雕龙-时序》:“自献帝播迁,文 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 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 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 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
建安文学用“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概括,很好的文风,内容充实,感情真切, 具有慷慨激昂风格,情文并茂,文质相称。 《文心雕龙-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 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 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时代背景是从公元184年至220年,位于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之间。
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反映社会动荡:建安时期是东汉末年的动荡时期,社会政治的不稳定、战乱频发都成为建安文学的写作背景。
作品中常常呈现出动荡、战乱的社会形态,以及人民怀忧、苦难的心态。
2.高度政治性:建安时期的文学与政治相互关联密切,作家们纷纷投身于政治活动,文学作品也往往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文学派”和“武将派”两种类型,前者强调文化修养,后者强调武勇和军事能力。
3.抒发个人情感: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建安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作家们常常抒发自己的苦闷、忧虑、痛苦等情感,表达对宿命的反抗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4.唯美主义的兴起:建安文学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唯美主义倾向的作品,其中以《桃花源记》最为著名。
这些作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现出对美好生活和遥远理想的向往。
那么,建安文学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社会背景因素:建安时期社会政治动荡,战乱频发,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和不安。
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来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感、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安慰。
2.文化氛围因素:建安时期是一个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许多文人墨客积极参与文化交流和创作活动,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文学氛围。
这种氛围促使了建安文学的繁盛和发展。
3.个人因素:建安文学中的作家多才多艺,个个都有其独特的人格特点和文学才华。
他们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追求个人的审美需要和艺术价值。
4.文化传统因素:建安文学在东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继承了东汉文学的一些特点,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这种传统给予了建安文学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总体来说,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反映社会动荡、高度政治性、抒发个人情感和唯美主义的兴起。
这些特征的形成既是因为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压力,也是因为文化氛围和个人的创作需求。
对建安文学的理解
对建安文学的理解一、对建安的定义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曹植、蔡文姬、邯郸淳等,他们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
二、概况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
汉沛国谯(今亳州)人曹操组建青州兵,挟持汉献帝,统一北方,社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
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学修养,由于他们的提倡,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
在当时建都的邺城铜雀台(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内),聚集了一大批文人。
诗、赋、文创作都有了新的突破。
尤其是诗歌,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情词并茂,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们的思想情操。
因发生在汉献帝建安时期,故后人称这一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而以三曹为核心。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今存其乐府诗20余首,代表作《蒿里行》描写了军阀混战时期的惨景,《短歌行》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诗歌委婉悱恻,多以爱情、伤感为题材。
两首《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
其所著《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
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流传下来的诗赋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绘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写爱情的《美女篇》,《洛神赋》等,曹植写《七步诗》的原委,更流传为尽人皆知的佳话。
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三、兴盛的原因建安文学之所以兴盛,与其时代背景有很密切的关系。
东汉末年州牧割据,战祸延绵,人民妻离子散,四处逃亡,或死於乱军之中,或死於饥荒疠疫。
建安文人生活於这个巨变的年代,目击种种社会的惨状,极有切身的感受。
故当时的文学作品,多有反映现实的主题,描写战乱、人民疾苦和渴望国家统一的作品大量产生。
建安文学繁荣昌盛的原因
建安文学繁荣昌盛的原因思想的解放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建安时代的社会思想,可以说是继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之后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时代。
动乱的社会现实摧毁了儒家思想的一尊地位,代之而起的是各种思想的蓬勃发展。
儒家所宣扬的忠孝等观念已失去了其存在的社会基础,失去了其指导人们行为的社会效用,所以人们不再如两汉时期那样,奉儒家说教为经典,唯儒家学说是用。
曹操是这种思想的典型代表,他主张“唯才是举”,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所发《举贤勿拘品行令》中,公然对“贱人”、“贼”、“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的伊挚、傅悦、管仲、萧何、曹参、韩信、陈平等予以高度评价,要求“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清楚地说明了他的用人思想,尤其是对“不忠不孝”者的任用,在两汉是根本不可能的。
这种思想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思潮的改变,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文人敢于表达自己内心思想感情,能够用文学语言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真实理解。
《文心雕龙·明诗》云: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
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正说明了文人创作的自由。
动乱的社会现实三国时代的社会大动乱,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人们处于这种动荡的社会之中,有志之士忧国忧民,对军阀混战表示不满,对人民所遭受的灾难表示深切地同情,因此形成了建安文学关心民生疾苦、表达建功立业的抱负等社会内容和慷慨悲凉、生机勃发的艺术风格。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建安文人与以前文人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他们都以天下为己任,以拯救天下之危亡为终身奋斗之目标。
曹操一生奋战,看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便渴望天下太平;王粲有感于百姓的悲惨而“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曹植更是希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等等,都表现了建安作家在动乱的社会现实中能够关心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抱负,渴望建功立业的真实思想。
建安文学的成就
建安文学的成就
展开全文
公元一九六年汉末建安时期,文学的发展便进入一个比较自觉的阶段,在“三曹”指的是汉末建安时期的: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即是:孔融、王粲、陈琳、徐幹、阮瑀、刘桢、应玚。
及蔡琰等诗人的共同努力下,诗歌创作取得了重要成就,这些成就表现在:他们写作的抒情小赋即抛弃了西汉以来大赋描写的京都风物、帝王宫室的内容,也抛弃了铺陈堆砌的板滞形式。
他们的诗歌,即学习乐府民歌,又不受乐府古题的约束,用乐府古题叙写实事、抒发感情;他们的创作使诗歌脱离了四言定型,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并把这种新的诗歌形式奠定下来;他们的作品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动乱和人民在战乱中遭受的痛苦;抒发了统一国家的理想和为实现这一理想的雄心壮志。
这些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开一代诗风,被后世誉为“建安风骨”。
曹植是当时最负盛名的诗人,不仅留传下来的作品数量最多,而且作品个性鲜明、抒情性强,而且语言华美。
他的后期作品抒发了被压抑的愤慨,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因权力之争而造成的骨肉相残的冷酷现实。
王粲是“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七哀诗》和《登楼赋》反映了汉末的社会动乱和流离漂泊抱负不得施展的感慨。
建安文学能获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是:首先,建安诗人几乎都经历了汉末动乱的现实,他们对战乱给社会造成的破坏、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不少人有切身感受。
其次,汉末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进而造成了意识形态的变化,时间安稳人思想获得了某些解放。
再次,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的指导。
最后,曹氏父子对文士的优待,对创作的提倡和鼓励。
建安文学诗集
第一章建安文学的由来及影响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年。
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
所以那时的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著名的七位诗人建安七子也大多死于建安年间,故称这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
一、建安七子1 孔融2 陈琳3 王粲4 徐干5 阮瑀6 应玚7 刘桢二、兴盛原因建安文学之所以兴盛,与其时代背景有很密切的关系。
东汉末年州牧割据,战祸延绵,人民妻离子散,四处逃亡,或死於乱军之中,或死於饥荒疠疫。
建安文人生活於这个巨变的年代,目击种种社会的惨状,极有切身的感受。
故当时的文学作品,多有反映现实的主题,描写战乱、人民疾苦和渴望国家统一的作品大量产生。
可见时代环境的刺激对建安文学的兴盛是有三、重大影响。
儒学的衰微亦助长建安文学的兴盛。
自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在思想上占据著统治的地位。
儒学传统的文学观点乃是原道宗经,文学一直只是经学的附庸,窒碍了文学的自由发展。
东汉倾颓,传统的儒学已失去了统治地位和支配思想的力量,故此文学开始摆脱了经学的束缚。
很多的作家都具有反传统的思想,尤以曹操、曹植父子最为明显。
他们不再将文学视为阐发经义的工具,而是用来反映现实生活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使文学的道路更为开阔。
另外,文学批评的盛行和发展也带动了建安文学的兴盛。
正由於社会纷乱,儒学式微,建安文人对文学的价值和作用,有更深刻的反思,对各种文体的特点、文章的风格与作者的关系等也有更深入的研究,文人亦经常相互探讨批评,曹丕的《典论‧论文》正是当时最举足轻重的一篇文学批评之作,可知建安文学的发展与文学批评不无关系。
当时领袖的提倡,也使建安文学更为兴盛。
曹操父子不单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更是政治的领袖人物,「奉天子以令不臣」。
他们爱好文学,广招人材,曹操下令「唯才是举」,促成了一群有水准的文人共同创作,建安七子即是一例。
曹氏父子招才之馀,自己亦有优秀的文学作品,加以其政治地位,对建安文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之建安文学
赠 从 弟 三 首
传 告 後 代 人 , 以 此 为 明 规 。
弃 我 於 此 间 , 穷 厄 岂 有 赀 。 ”
亲 母 何 可 见 ! 泪 下 声 正 嘶 。
上 冢 察 故 处 , 存 亡 永 别 离 。
藏 我 空 室 中 , 父 还 不 能 知 。
骨 消 肌 肉 尽 , 体 若 枯 树 皮 。
建 安 文 学
四、建安文学繁荣发展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建安文人思想的解放 (三)建安文人注重修养 (四)文学传统的影响
(五)曹氏父子的表率和倡导
建 安 文 学
五、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 (一)曹操 (二)曹丕 (三)曹植 (四)建安七子
(五)蔡谈及其他作家
建 安 文 学
六、建安时期的诗歌 (一)曹操的诗歌 (二)曹丕的诗歌 (三)曹植的诗歌 (四)建安七子的诗歌 (五)蔡政及其他诗人的诗歌 (六)建安时期的民歌
惊 风 拂 轮 毂 , 飞 鸟 翔 我 前 。
卑 枝 拂 羽 盖 , 修 条 摩 苍 天 。
双 渠 相 灌 溉 , 嘉 木 绕 通 川 。
乘 辇 夜 行 游 , 曹 逍 遥 丕 步 西 园 。
芙 蓉 池 作
忘 忧 共 容 与 , 畅 此 千 秋 情 。
萍 藻 泛 滥 浮 , 澹 澹 随 风 倾 。
潜 鱼 跃 清 波 , 好 鸟 鸣 高 枝 。
秋 兰 被 长 阪 , 朱 华 冒 绿 池 。
明 月 澄 清 景 , 列 宿 正 参 差 。
清 夜 游 西 园 , 飞 盖 相 追 随 。
公 子 敬 爱 客 , 终 宴 不 知 疲 。
曹 植
公 宴
飞 飞 摩 苍 天 , 来 下 谢 少 年 。
拔 剑 捎 罗 网 , 黄 雀 得 飞 飞 。
第一章 建安文学
2、曹丕的文学贡献
(1)他的《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 专门性的论著。
(2)曹丕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 文人七言古诗。 (3)曹丕的诗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注重文 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 《燕歌行》
三、曹植及其文学创作
1、曹植生平介绍
植字子建,曹丕之弟。曾封陈王, 死后谥曰“思”,故后世称陈思王。建 安作家中他留存作品最多,对后世影响 也最大。 2、曹植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 曹植的诗歌今存八十余首,就其创 作经历来看,大致以建安二十五年曹丕 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白马 篇》是前期代表作,《赠白马王彪》是 后期代表作。
第一节
建安文学及繁荣原因
一、建安文学的概念及时间、地域
建安(196-220)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 文学指“三祖陈王”时期的文学创作,文学史 上所称的建安文学的时限上可追溯到汉灵帝中 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时,下则推及 魏明帝景初末年(公元240年),前后达50余 年。这是一个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混乱时期。 这种“世积乱离,风衰俗乱”的时代特征,造 就了这个时期独特的文学风貌。
短 歌 行
尔 独 何 辜 限 河 梁 。
星 汉 西 流 夜 未 央 。 牵 牛 织 女 遥 相 望 ,
短 歌 微 吟 不 能 长 。 明 月 皎 皎 照 我 床 ,
不 觉 泪 下 沾 衣 裳 。 援 琴 鸣 弦 发 清 商 ,
贱 妾 茕 茕 守 空 房 , 忧 来 思 君 不 敢 忘 ,
慊 慊 思 归 恋 故 乡 , 君 何 淹 留 寄 他 方 ?
生 民 百 遗 一 , 念 之 断 人 肠 。
白 骨 露 於 野 , 千 里 无 鸡 鸣 。
铠 甲 生 虮 虱 , 万 姓 以 死 亡 。
建安文学兴盛成因考论
建安文学兴盛成因考论
朱秀敏
【期刊名称】《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建安文学产生于汉末的分裂、动荡时期,这一时期特殊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独特的士风与士人心态催生了建安文学创作的繁荣。
考察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与社会各因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总页数】4页(P58-61)
【作者】朱秀敏
【作者单位】怀化学院中文系,湖南怀化418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2
【相关文献】
1.论建安时期女性文学兴盛的原因 [J], 吴从祥
2.难得的创新可贵的文缘--读石云涛先生著《建安唐宋文学考论》 [J], 靳青万
3.文学新动力与建安诗歌兴盛 [J], HU Da-lei
4.建安疾疫与文学关系考论 [J], 祖秋阳
5.建安文学创作区域的迁移与文风嬗变考论——以许下和邺下文人群体为中心 [J], 张兰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建安文学及其繁荣和发展的原因
试论建安文学及其繁荣和发展的原因作者:董迎春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44期摘要:本文论述了建安文学繁荣和发展的基本状况,并就其繁荣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指出时代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经济发展、文学发展等是基本原因。
建安文学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建安文学繁荣发展主要原因建安是汉献帝刘协被曹操迎到许昌后建立的一个年号。
建安时期即公元196到公元220年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上执掌着东汉政权。
曹操死后,魏文帝曹丕篡汉自立。
建安文学即指建安时期到魏初一段时期的文学,主要是指北方的魏国的文学。
建安文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其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建安文坛作家大量涌现,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以及女作家菜琰是其代表作家。
二是诗歌、散文、辞赋以及文论等多种文体都得到了发展而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
继《诗经》以后,四言诗再次放出光彩;紧接着{古诗十九首},五言诗开始兴盛并获得我国诗歌史上五言诗的第一个伟大丰收。
五言诗是建安作家普遍运用的诗体,它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严格意义上的七言诗也正式出现,曹丕的《燕歌行》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首七言诗。
汉代的乐府诗主要是叙事,建安诗人学习创作的乐府诗则已从叙事向写景抒情方向发展了。
曹操的诗全是乐府歌辞。
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他以乐俯古题写时事的做法对后代杜甫的即事名篇的新题新事乐俯和白居易的新乐府都有很大的启示。
曹操二子和邺中七子也都用乐府旧曲改作新辞,写了一些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乐府诗,很是出色。
曹操,鲁迅谓作“改造文章的祖师”,他的散文只用简洁朴素的文笔把要说的话自由地写出来,却自有鲜明的个性。
他的“清峻”、“通脱”的散文风格表现了建安散文的新风貌,对魏晋散文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辞赋是汉代最发达的文学形式。
然汉赋多鸿篇巨制,内容习于为文造情,形式行文俗套,辞多碓砌,千篇一律。
建安文学成就与发展探析
建安文学成就与发展探析一、建安文学的背景与特点建安文学是中国历史上文学的重要时期之一,出现在东汉末年的建安时期(196年-220年)。
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对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建安文学的成就与发展是由于政治、社会和文化因素的交汇。
在政治方面,东汉末年的纷争导致了社会动荡和战乱,不断的战争、政变和统治权争夺让人们对和平与安定的向往增加。
与此相对应的是人们的思想解放,士人开始从传统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自由和开放的空间。
这些政治因素直接影响了建安文学的发展。
在社会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流动性的增加,社会阶层的变动和农民起义的频繁发生,人们的生活状况和价值观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这种社会变革使人们更加关注人性、道德和社会现实,这些关切与建安文学的主题和内容密切相关。
在文化方面,建安时期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及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
佛教的传入以及和儒家思想的融合,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
汉朝与西域丝绸之路的通商交往也带来了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些文化交流为建安文学提供了新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基于深度和广度标准,我们可以从诗歌、历史和小说三个方面对建安文学的成就和发展进行探析。
二、建安文学的成就与发展1. 诗歌建安时期的诗人主要活跃在吴、蜀、魏三国,他们丰富多样的作品在建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诗人中最为著名的有吴均、刘备、曹操等,他们以各自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成为建安文学中的重要代表。
吴均是建安文学中的重要诗人之一,他以自由奔放的笔触和豪放的情感赢得了许多读者的赞赏。
吴均的诗歌表现了他对人性、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同时也与佛教思想和外来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刘备作为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创始人,也是一位重要的诗人。
他的诗歌以深沉、含蓄的情感和对家国之忧的思考而著称。
刘备的诗歌不仅表达了对乱世的悲叹,还反映了他对仁义道德的关注和追求。
曹操是建安时期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作品以其雄浑豪放的风格而闻名。
建安文学资料
• 元曲:元曲受到建安文学的影响,继承和发扬了建安诗歌的风格。 •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作品,受到曹操《观沧海》等作品的影响,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 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等作品,受到王粲《七哀诗》等作品的影响,抒发了作者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
现代学者对建安文学的研究与阐释
研究:现代学者对建安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 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 启示:建安文学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启示,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 关注国家命运:如曹操的《观沧海》等作品,启示后世作家关注国家命运,抒发忧国之情。 • 关注民生:如王粲的《七哀诗》等作品,启示后世作家关注民生,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 崇尚自然:如曹操的《观沧海》等作品,启示后世作家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之美。
建安文学与唐诗、宋词、元曲的关联
• 唐诗:唐诗受到建安文学的影响,继承和发扬了建安诗歌的风格。 • 如杜甫的《春望》等作品,受到曹操《观沧海》等作品的影响,表现了作者对国家的忧虑。 •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作品,受到王粲《七哀诗》等作品的影响,表现了作者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 宋词:宋词受到建安文学的影响,继承和发扬了建安诗歌的风格。 •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作品,受到曹操《对海而唱》等作品的影响,抒发了作者的忧国之情。 • 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作品,受到曹植《洛神赋》等作品的影响,表现了作者的浪漫情怀。
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建安文学乃系指东汉末年至三国曹魏年间的文学作品,这种作品的形式多样,内容富有现实主义精神,有所谓「风」、「骨」的风格特色,也在某程度上受到汉朝乐府诗的影响。
还有别的——历来作家把建安时代看作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建安文学所形成的“建安风骨“为后世所钦慕。
而建安文学中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
钟荣〈诗品〉中说:“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勘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
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
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
”“七子”在政治关系上是“三曹”的僚属,在文学事业上是“三曹”的“羽翼”。
当时“三曹”在文学上和政治上一样处于领袖地位,他们的文学才能和实际成就也配得上这个地位。
其中曹植尤其是历来公认的当时优秀的作家。
“三曹”文学是建安文学的代表。
建安诗篇流传下来的不足三百篇,其中曹植的诗最多,约80首,其次是曹丕的,约40首,再次是一粲和曹操的各20余首。
这个数字大约也反映了曹王四家在建安诗坛的位置。
“三曹”都生活在汉末战乱连年的时代,又参与逐鹿中原鏖战,是重要军事政治集团曹魏集团的主要份演者,“三曹”诗文既反映他们伤于乱世,人生无常的悲凉,又有重整河山,再造文明的志士仁人的志向。
由此形成了“三曹”文学的一些主要特征,这也是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
首先是现实性。
如曹操在《薤露行》中写道:“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
”“贼臣持国炳,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痛斥了何进误国,董卓殃民。
《蒿里行》则叙述了群雄私争,自相残戕,致使兵祸连绵,民不聊生。
诗歌形象描绘兵祸惨状:“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植在《送应氏》中具体描写了当时洛阳毁败的情景也令人惨不忍睹:“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在这破败的景象中,传达出一种悲凉感,在时直抒作者的惨伤,悲愤情绪:“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后世评价曹操前两首诗是“汉末实录”,称为“诗史”。
论建安文学发展繁的原因
论建安文学发展繁荣的原因07秋汉专杨建勇[摘要]东汉末年,封建大土地所有制迅速发展,土地兼并剧烈,宦官、外戚两个集团相干政事和互相倾轧,于是打破了两汉以来凝固的社会秩序,结束了一统天下的局面。
这样的社会现实,改变了文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也改变了文人的价值观念和文学观念。
传统的儒家礼教规范和道德信仰这时期没有了束缚,思想有了大解放,行动自由,可以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来做,真率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使保建安文学形成了当时的建安风力。
[关键词]建安文学繁荣原因社会现实建安文学主要以三曹七子为代表,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楚辞、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写了记叙了许多赋于时代精神的优秀诗歌。
这些诗歌记叙了动乱当代人民的生活和苦难,抒发了诗人的感情和报负,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都达到完美的统一,于是有了建安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第一、取决于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建安文学描写了离乱,反映人民疾苦,富有现实主义和时代精神的作品就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
建安作家大多“生乎乱,长乎军”,对当时社会的动乱残酷的现实都有着切身的感受。
他们目睹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人间悲剧,经历了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动荡的社会现实及复杂多变的阅历。
这一切都为文人创作准备好了良好的主观条件如——王粲的《七哀诗》:西亲乱无家,豹虎方枸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问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级《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这首诗是诗人由长安避乱赶赵荆洲时途中所见而作。
作者看到离乱的场景,特别是诗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的生动描写,恰切地表现当时军阀混战所造成的凄惨景象和人民的深重灾难,使人怵目惊心。
第二、东汉末年随着儒家经学的蹦溃,作家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文学创作成了作家的自觉活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发展,这是思想的解放。
魏晋文学
曹丕的诗歌有两方个较明显的特点: 1、描写男女爱情的游子思妇题材的作 品很多,而且学得较好。 2、是形式多种多样,四、五、六、七、 杂言无所不有。但成就较高的五言和七 言诗。
2、曹丕的文学贡献
(1)他的《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 专门性的论著。
(2)曹丕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 文人七言古诗。 (3)曹丕的诗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注重文 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 学界研究动态:三曹之中,以曹丕研究最为薄弱。 新时期以后,一些学者打破旧说,肯定曹丕诗歌的 现实主义精神。
生 民 百 遗 一 , 念 之 断 人 肠 。
白 骨 露 於 野 , 千 里 无 鸡 鸣 。
铠 甲 生 虮 虱 , 万 姓 以 死 亡 。
淮 南 弟 称 号 , 刻 玺 於 北 方 。
势 利 使 人 争 , 嗣 还 自 相 戕 。
军 合 力 不 齐 , 踌 躇 而 雁 行 。
初 期 会 盟 津 , 乃 心 在 咸 阳 。
2、儒学的衰微
东汉倾颓,传统的儒学逐渐衰落,文学开始摆脱经 学的束缚。反映在文学理论上,人们对文学的地位、作 用和特点有了新的认识。反映在文学创作上,人们反对 将文学当作简单的劝谏工具,主张叙写时事,抒发自己 的情感;同时更加注意语言艺术形式的美。
3、文学批评的盛行和发展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诗赋欲丽”的看法,标 志着我国古代文学进入了自觉的阶段。建安文学的繁荣 发展,导致了文学批评理论的出现,而文学理论的开展 又反过来促进了建安文学更加繁荣的发展
政治家、军事家,从镇压黄巾起义起家, 后又参加讨伐董卓,把农民起义军编入自 己队伍,壮大自己的力量,挟汉献帝到许 冒,掌握了后汉政权,生前不曾当皇帝, 死后儿子当皇帝,其也被尊称为魏武帝, 子为文帝。曹操很有军事、政治才能对于 统一中原和统一全国起了很大的作用。
建安文学论述题
建安文学论述题(原创版)目录一、建安文学概述二、建安文学的发展背景三、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四、建安文学的特点和影响正文一、建安文学概述建安文学,又称建安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起源于东汉末年,兴盛于三国时期,结束于晋代。
建安文学以诗歌为主,同时也包括散文、辞赋等文学形式。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建安文学的发展背景建安文学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东汉末年,国家政治动荡,战乱频仍,人民生活困苦。
这一时期的文人士大夫,面对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创作了大量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文学作品。
建安文学的兴盛与当时著名的文人集团,如“建安七子”和“三杰”,有着密切关系。
三、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1.曹操: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兼文武之才”。
他的诗歌具有豪放、激昂、真挚的风格,如《对海而唱》、《观沧海》等。
2.曹植:被誉为“八俊之一”,是建安文学的优秀代表之一。
他的诗歌以婉约、清新、优美的风格著称,如《七步诗》、《洛神赋》等。
3.曹丕:曹操的长子,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学家。
他的散文和诗歌都有很高的成就,如《典论·论文》、《文祖文皇帝序》等。
4.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陈群、徐干、阮瑀、应玚、谢灵运、张既。
他们的诗歌和散文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为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四、建安文学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建安文学以现实主义为主要特征,作品中多反映了社会现实、民生疾苦以及士人的忧患意识。
同时,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诗歌以五言为主,辞赋以抒情为主。
2.影响:建安文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唐代诗歌的繁荣,受到了建安文学的启发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建安文学及其繁荣和发展的原因
董迎春
沙市职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摘要:本文论述了建安文学繁荣和发展的基本状况,并就其繁荣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指出时代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经济发展、文学发展等是基本原因。
建安文学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建安文学繁荣发展主要原因
建安是汉献帝刘协被曹操迎到许昌后建立的一个年号。
建安时期即公元196到公元220年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上执掌着东汉政权。
曹操死后,魏文帝曹丕篡汉自立。
建安文学即指建安时期到魏初一段时期的文学,主要是指北方的魏国的文学。
建安文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其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建安文坛作家大量涌现,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以及女作家菜琰是其代表作家。
二是诗歌、散文、辞赋以及文论等多种文体都得到了发展而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
继《诗经》以后,四言诗再次放出光彩;紧接着{古诗十九首},五言诗开始兴盛并获得我国诗歌史上五言诗的第一个伟大丰收。
五言诗是建安作家普遍运用的诗体,它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严格意义上的七言诗也正式出现,曹丕的《燕歌行》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首七言诗。
汉代的乐府诗主要是叙事,建安诗人学习创作的乐府诗则已从叙事向写景抒情方向发展了。
曹操的诗全是乐府歌辞。
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他以乐俯古题写时事的做法对后代杜甫的即事名篇的新题新事乐俯和白居易的新乐府都有很大的启示。
曹操二子和邺中七子也都用乐府旧曲改作新辞,写了一些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乐府诗,很是出色。
曹操,鲁迅谓作“改造文章的祖师”,他的散文只用简洁朴素的文笔把要说的话自由地写出来,却自有鲜明的个性。
他的“清峻”、“通脱”的散文风格表现了建安散文的新风貌,对魏晋散文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辞赋是汉代最发达的文学形式。
然汉赋多鸿篇巨制,内容习于为文造情,形式行文俗套,辞多碓砌,千篇一律。
建安作家改造了汉赋,多作抒情小赋,为情造文,各有个性和风格。
王粲的《登楼赋》是其代表作品。
建安文学树立了开展文学批评的优良学风。
曹丕的《典论*论文》为我国第一篇文学理论批评专论。
他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代表了建安文学抒情化、个性化的共同倾向。
总之,建安文学继承了前代文学的优良传统,并能从内容到形式都加以改造,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了重要一页。
建安文学为什么如此繁荣和发展呢?前人对此,亦有论述。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又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社会生活的发展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基础。
文学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首先是文学内容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社会生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就给文学提供了新的表现对象、新的社会内容。
东汉王朝经过黄巾大起义后已名存实亡,各豪强军阀纷纷拥兵割据,在长期的混战中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经济,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建安诗人大都经历过汉末长期乱离,对现实生活有切实感受。
如曹操本人即为乱世英雄,其部分乐府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
其“薤露行”、“蒿里行”被明代文学家钟惺称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植则“生乎乱,长乎乱”,长期随父转战。
他的《送应氏》、还有王粲的《七哀诗》、陈琳的《饮马长城窟》、阮禹的《驾出北郭行》、菜琰的《悲愤诗》等,或写征战之苦,或述社会之乱,`或记难民之流难,或诉孤儿之苦楚,或叙个人之遭遇,从不同侧面,给我们描绘了自董卓之乱到赤壁之战19年大混乱所致乱世之情。
他们以悲愤的笔触,描绘过洛阳都诚“斩截无孑遗,”中原大地“白
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长城脚下“死人骇骨相撑拄”。
******蔡琰《悲愤诗》悲愤交加地叙述了她被掠入胡到归汉的痛苦经历,重现了战乱的惨状。
建安作家不仅是乱世的悲歌者,而且是国家统一的热烈追求者。
他们慷慨歌唱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理想,直抒为实现这种理想而建立功业的雄心壮志和英雄气概,充满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
如曹操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以老骥自比,吐露了自己老当益壮的斗志。
曹植的《白马篇》:“父母且不顾,何言妻与子。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描写了一位聱鏊战疆场的青年战士的形象及其高尚的精神境界。
也是作者豪放的胸臆。
王粲、陈琳、刘桢等人的作品也洋溢着积极进取的精神。
社会生活的发展不仅给文学提供了新内容,同时也促使文学新形式的产生。
建安文学五言诗的成熟运用,七言诗的定型,抒情小赋的发展,文学批评专论的出现等都给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增添了光彩。
文学的发展往往受到其他社会意识的强烈影响、尤其是政治思想的影响。
汉末社会的巨大变动也引起了社会思想的变化。
汉代自武帝以来,一直是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这时,为了适应新的现实的需要,“废黜百家,独尊儒家”局面打破了,名、法、兵、纵横家等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思想界呈现出一种自由解放的趋势,这对建安文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统治阶级或统治者的爱好文学和对文学的提倡以及对文人的重视和延揽对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这里不妨引用前人的著述来加以说明:“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啷;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
七子除孔融外都和曹氏休戚与共,形成了一个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邺下文人集团。
经济是文学发展的最后的决定性的因素。
文学的高度发展往往有其社会经济根源,或者是作为经济繁荣的结果,即由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或者是由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即为经济繁荣发出的呼声。
汉末由于军阀混战,繁荣的中原变得一片凄惨。
“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语)的曹操,对现实有较清醒的认识,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
他抑制豪强兼并,禁止豪民转嫁租赋于农民,广兴屯田,用军事组织把广大流民重新安置到土地上,广罗“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发展了生产,统一了北方,社会生活较前安定,为文学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样的环境中,建安文学由汉末品评人物的风气,由人及物,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出现,表现了文学的自觉精神。
曹丕的《典论论文》把文章提高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地位,看到了文学的政治作用和社会价值。
他还分析了诗赋奏书铭诔等文体的特点,评价了建安诸子。
曹植、王粲、徐干、应扬等的书记论文中也都夹杂着不少关于文学问题的卓见。
这种文学批评对提高作家地位、扫除文人相轻的恶劣风气、促进文学创作的自由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学的发展还有其自身的规律。
文学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其自身的继承和发展的规律,这既表现在内容上又表现在形式上。
建安文学亦是如此。
建安作家继承了周代《诗经》和汉代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和深刻地反映了建安时代的动乱社会现实,既富于忧国之思又有着济世的宏愿,慷慨悲凉、语言刚劲、形成了俊爽刚健的风格,后世誉为“建安风骨”,对中国文学发展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曹操继承了《诗经》四言诗的形式,其他作家普遍采用《古诗十九首》趋于成熟的五言诗形式,使五言诗逐渐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汉代的大赋,以铺陈排比的手法、堆砌辞藻、富丽堂皇,多以帝王贵族的宫苑、巡游、声色等豪华生活为题材,为统治者服务。
“或以抒下情而通讽渝”,然其效果甚微,扬雄尝谓“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也”。
故东汉后开始出现抒情小赋。
建安作家多用此体,使赋也得到运用。
总之,建安文学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其鲜明的特色,后世对它的称颂是高而不为过的。
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