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知识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诫子书》知识讲解
责编:高菲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南)人。蜀汉丞相,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卷一(中华书局2009年版)。这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227-263)。书,书信。《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知识积累
1.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3.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4.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5.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6.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7.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8.宁静:这里指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9.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10.广才:增长才干。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长。
11.志:志向。这里指立志。
12.淫.(yín)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13.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14.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15.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16.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7.日:日子、岁月。
18.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9.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20.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1.何:怎么。
考题例析
1.(2016•山东淄博中考)下列句子中,加红的文言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屠暴.(残忍)起,以刀劈狼首(蒲松龄《狼》)
B.将军身被.(通“披”,穿着)坚执锐(司马迁《陈涉世家》)C.尝贻.(赠)余核舟一(魏学洢《核舟记》)
D.非澹泊
..(也写做“淡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无以明志(诸葛亮《诫子书》)
2.(2015•浙江嘉兴中考)“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是清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对《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赞誉。小说中,下列哪个人物也当得起这样的评价?说说你的理由(50字以内)。
A.赵云 B.吕布 C.诸葛亮 D.刘备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能力。解答时根据句意回顾所学知识认真作答即可。A项“暴”,应该译为“突然”,所以本题选A。
2.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识记和概括的能力。题目涉及的是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作答时,首先要理解题干中引文的含义:关羽不顾自己会受到军法处置的危险,放走了曹操,来报答他的恩情;这种重义的行为受到了千秋万代的景仰。然后结合自己阅读名著时对所给四个不同人物的了解和阅读体验来判断评价。最后在表述时要结合题干中突出的性格特点来表述。示例一:赵云: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赵云奋不顾身,大战长坂坡,截江夺阿斗。(单骑在长坂坡曹军中七进七出,救出刘备之子阿斗。)示例二: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殚精竭虑,南征北伐,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不屈不挠,抱恨死于五丈原。示例三:刘备:为了维护兄弟情义给关羽报仇,刘备不顾一切,亲率大军讨伐东吴(摆七百里长蛇阵发动夷陵之战),大败于东吴陆逊,病死白帝城。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本文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诸葛亮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理清结构
写作特色
1.文章短小,说理透彻。
本文短短86字,道出了多层关系: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因此,他告诫儿子:“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因此,诸葛亮提出了静与俭相结合的道德修养论,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说明成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2.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文章开头提出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观点。接着先从“静”的角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进行正面论述;又从“躁”的角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进行反面论述。最后劝诫惜时,希望有所为。
把握重点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
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要靠勤俭修养品德(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几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是否无关?
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心。诸葛亮提出了“俭以养德”的主张,就修身而言,不要刻意追求锦衣玉食;就治国而言,则应约己爱民。那么,如何培养俭德呢?这就要求自己能在思想上保持宁静,在生活上甘于淡泊。其实儒家也是重视节俭的,“一箪食,一瓢饮”,不以为苦。《论语·述而》说:“奢则不孙,俭则固。”将奢与俭进行对比,强调戒奢崇俭。因此,所谓“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之上的美德。
5.说说你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2)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在线阅读
电子课文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参考译文
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品行,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精心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枯败零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等到那时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拓展阅读
诸葛亮的鹅毛扇
关于诸葛亮的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黄月英并非丑陋不堪,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拜名师学艺。艺成下山时,师父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她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汉丞相诸葛亮。成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诸葛亮视鹅毛扇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做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可以熟练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诸葛亮总是扇不离手。
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
梁衡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中国大地上有无数座祠堂,没有哪一座能像武侯祠这样,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这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