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预防体系”制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重预防体系”制度
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本文旨在建立健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规范生产过程中各种危险源辨识并进行风险评价,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促使企业安全基础得到明显改善,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高,有效防范各类事故。

适用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风险点确定、危险源的辩识、风险评价和控制。

风险点的确定按照车间的主要设备、设施、区域、场所进行划分。

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作业活动类风险点进行危
险源辨识,即:针对每个作业活动中的每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识别出与此步骤或内容有关的危险源,建立作业活动清单,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表。

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法)对
设备设施类风险点进行危险源辨识,建立设备设施清单,安全检查分析记录表。

公司选用风险矩阵评价法对公司的风险点进行判断分级。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风险点识别确定的危害及影响程度与危害及影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乘积确定风险的大小。

对照表1从人员伤亡情况、财产损失、法律法规符合性、环境破坏和对企业声誉损坏五个方面对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取值,取五项得分最高的分值作为其最终的S值。

对照表2从偏差发生频率、安全检查、操作规程、员工胜任程度、控制措施五个方面对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价取值,取五项得分的最高的分值作为其最终的L值。

最后,制定和实施管控措施,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促使企业安全基础得到明显改善,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高,有效防范各类事故。

经检查发现,该文中存在大量格式错误和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经过修改和改写,现将文章呈现如下:
在作业中,若发生检查或者无操作技能,且没有应急措施,则会发生危害事件。

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需要制定规程和标准,以确保设备、设施和操作规程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危害事件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表1来评估。

其中,严重程度包括财产损失、环境破坏和设施损坏等。

一次事故的经济损失在5000元以下,基本上没有影响;在5000元及以上,1万
元以下,会对作业点周围产生影响;在1万元及以上,10万
元以下,会对作业点范围内产生影响;若涉及声誉影响,则需要考虑本岗位或作业点是否造成公众影响。

在作业过程中,如果没有按照标准检查或操作规程不够完善,就会出现问题。

例如,有监控措施但不能满足控制要求,操作规程不全或很少执行,每季度标准不完全或很少修订等。

这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否则会影响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

风险度R的值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公式为R=L×S。

其中,L是概率值,S是严重程度值。

根据表3的风险矩阵进行风险
评价分级,将风险级别分为五级:关键风险(Ⅰ级)、重要风险(Ⅱ级)、中度风险(Ⅲ级)、低度风险(Ⅳ级)和轻微风险(Ⅴ级)。

根据风险级别的不同,需要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以确保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

制定典型控制措施的工作小组应按照系统或子系统的汇总逐级上报,《风险点识别、评价、管控措施表》应完善并最终
由风险管控隐患治理领导机构批准,作为完善风险控制措施的基础信息。

风险管控隐患治理领导机构应结合隐患排查,制定风险管控措施计划,并通过提取安全生产费用给予资金保障,进行隐患治理。

在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应从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这五类中进行选择,并考虑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经营运行情况及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设备设施类危险源通常采用安全屏护、报警、联锁、限位、安全泄放等工艺设备本身固有的控制措施和检查、检测、维保等常规的管理措施。

作业活动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通常从制度、操作规程的完备性、管理流程合理性、作业环境可控性、作业对象完好状态及作业人员技术能力等方面考虑。

对于评价出的不可接受风险,应制定补充建议措施并实施,直至风险可以接受。

风险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措施的可行
性和有效性、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是否产生新的风险、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以及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进行评审。

应完整保存体现风险分级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

涉及重大、较大风险时,其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每年至少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并对评审结果进行公示和公布企业应定期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进行评审。

企业应根据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发生事故后的新认识、组织机构调整、风险程度变化以及非常规作业活动、新增功能性区域、装置或设施以及其他变更情况等来考虑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评审时间安排和频次。

最后,应公告警示并提醒相关人员注意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和改进。

为了建立公司双重预防体系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加强事故隐患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职工生命健
康安全,制定了隐患排查管理制度。

该制度适用于本公司各单位的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管理。

根据隐患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可能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无法立即整改排除,需要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事故隐患还分为基础管理类隐患和生产现场类隐患,分别包括不同方面存在的问题或缺陷。

为了依据确定的各类风险点的全部控制措施和基础安全管理要求,编制排查项目清单,隐患排查项目清单包括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和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

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以各类风险点为基本单元,依据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中各风险点的控制措施和标准、规程要求编制。

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项目清单以各类基础管理项目为基本单元,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程要求编制。

为了制定排查计划,安全生产检查按责任分工分为定期安全生产检查(公司级、车间级、班组级检查)、季节性安全生产检查、专业性(项)安全生产检查,并按检查周期分为年检、季检、月检、日检。

企业将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型、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予以公布,让每一名员工都了解各自岗位或系统对应的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对策。

在安全风险岗位设置告知卡,职业危害岗位设置职业危害告知书,从而加强事故隐患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职工生命健康安全。

安全检查频次:
公司级安全生产检查、车间级安全生产检查、班组安全生产检查、专业性安全生产检查、季节性安全生产检查、职业卫生检查和节假日检查是安全检查的七种类型。

检查的最小频次由不同的检查组织方确定,分别是一个季度、一个月、每天交接班、半年、季度、一个季度和节假日前。

隐患排查:
日常隐患排查是指班组、岗位员工的交接班检查和班中巡回检查,以及基层单位负责人和工艺、设备、电气、仪表、安全管理等专业技术人员的经常性检查。

综合性隐患排查是以保障安全生产为目的,各有关专业和部门共同参与的全面排查。

专业或专项隐患排查主要是针对工艺、设备、电气、建筑结构、消防与公辅等进行的专业排查。

季节性排查是根据各行业季节特点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开展的专项隐患检查。

节假日隐患排查主要是针对节前对安全、保卫、消防、生产准备、备用设备、应急预案等进行排查。

专家诊断性检查是指技术力量不足或安全生产管理经验欠缺的企业委托安全生产专家排查隐患。

事故类比隐患排查是对企业内或同类企业发生事故后的举一反三的安全排查。

隐患治理:
隐患治理应实行分级治理、分类实施的原则,包括岗位纠正、班组治理、车间治理、部门治理、公司治理等。

隐患治理应该做到方法科学、资金到位、治理及时有效、责任到人、按时完成。

对于能够立即整改的隐患,必须立即整改,对于无法
立即整改的隐患,治理前要研究制定防范措施,落实监控责任,防止隐患发展为事故。

2、事故隐患治理流程包括以下环节:通报隐患信息、下
发隐患整改通知、实施隐患治理、治理情况反馈和验收。

隐患排查结束后,需要向从业人员通报隐患名称、存在位置、不符合状况、隐患等级、治理期限及治理措施要求等信息。

隐患排查组织部门应制发隐患整改通知书,要求隐患整改责任单位、措施建议和完成期限等。

隐患存在单位在实施隐患治理前应当对隐患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可靠的治理措施。

隐患整改通知制发部门应当对隐患整改效果进行验收。

3、针对一般事故隐患,企业各级(公司、车间、部门、
班组等)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应负责组织整改,并安排专人进行确认整改情况。

4、如果经判定或评估属于重大事故隐患,企业应及时组
织评估,并编制事故隐患评估报告书。

评估报告书应包括事故隐患的类别、影响范围和风险程度以及对事故隐患的监控措施、治理方式、治理期限的建议等内容。

企业应根据评估报告书制定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包括治理的目标和任务、采取的方
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的落实、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治理的时限和要求以及防止整改期间发生事故的安全措施。

5、隐患治理完成后,应根据隐患级别组织相关人员对治
理情况进行验收,实现闭环管理。

对于重大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企业应组织对治理情况进行复查评估。

政府督办的重大隐患按有关规定执行。

7、企业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策划、实施及持续改进过程中,应完整保存体现隐患排查全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至少包括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和隐患排查项目清单等文件成果。

8、重大事故隐患排查、评估报告、治理方案、整改验收
等应保留纸质记录,单独建档管理。

9、应适时和定期对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评审应包括体系改进的可能性和对体系进行修改的需求。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评审,当发生更新时应及时组织评审,并保存评审记录。

企业在排查隐患时,应该及时更新排查治理体系,以应对法律法规、标准规程、政府规范性文件等方面的变化或更新。

同时,企业组织机构、安全管理机制、生产工艺、设备设施、原辅材料等方面的变化也需要更新隐患排查治理的范围、隐患等级和类别、隐患信息等内容。

此外,企业自身的更高要求、事故事件、紧急情况或应急预案演练结果反馈的需求等情况也需要进行评审。

在排查隐患时,企业应该主动更新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以适应各方面的变化和更新。

这些变化包括法律法规、标准规程、政府规范性文件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企业组织机构、安全管理机制、生产工艺、设备设施、原辅材料等方面的变化。

此外,企业自身的更高要求、事故事件、紧急情况或应急预案演练结果反馈的需求等情况也需要进行评审,以及时更新隐患排查治理的范围、隐患等级和类别、隐患信息等内容。

企业应该根据各方面的变化和更新,及时更新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以保障生产安全。

这些变化包括法律法规、标准规程、政府规范性文件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企业组织机构、安全管理机制、生产工艺、设备设施、原辅材料等方面的变化。

此外,
企业自身的更高要求、事故事件、紧急情况或应急预案演练结果反馈的需求等情况也需要进行评审,以及时更新隐患排查治理的范围、隐患等级和类别、隐患信息等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