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29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1.体会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与点拨、点评法相结合。
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著名编辑、作家钟叔河说过,他最喜欢的作者,古人中是张岱,近人中则是周作人。
张岱之文极精彩,“语语皆未经人道过”,都是你想要说而说不出来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湖心亭看雪》领略张岱的风采。
(板书:《湖心亭看雪》)二、明确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三、咬文嚼字品痴行要学好文言文首先我们要读好文章,(ppt4)课前预习小调查中,有些同学遇到了一些字词障碍,哪一位同学来帮帮他们?(声音洪亮、解释准确)(ppt4)下面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请一位同学来展示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找同学点评朗读,读的节奏把握不好,应该怎么停顿,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老师配乐《高山流水》朗诵,大家齐读。
)师:很好,同学们读准了字音,把握了节奏,很有文言的味道。
下面我们就循着同学们课前的疑问深入文章的学习。
有同学们有疑问:“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板书“痴”)是什么意思呢?(平时我们说的痴是什么意思?)痴:极度迷恋而不能自拔。
师:张岱的“痴”表现在哪里?第一段中还有哪些字词、句子能看出张岱的痴迷。
初中语文_《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授课课题】湖心亭看雪【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词语,诵读课文。
2、欣赏西湖奇景,把握白描手法的运用。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法,感受作者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知识、多形式诵读及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白描手法、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师:最美是杭州,最忆是西湖。
西湖已超越了风景之单纯的意象,成为中国人寻之、忆之的精神家园。
明朝的王珂玉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今天,我们就跟随明末文人张岱来湖心亭看看雪湖,来感受这唯美的意境。
二、痴痴地读,一字一词叙痴行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并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一下张岱,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生:痴师;好一个“痴”字!今天,我们就以一片痴心寄雪湖!一读,读准字音。
师:好,我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下这篇小文,并在读后给大家推荐两个你认为重要的字的读音。
请一生朗读。
请生推荐。
师:这两个字的读音老师真还没有注意呢,感谢这位同学。
那老师就带着你的指点来试着读一下这篇文章。
师范读。
师:没有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好,不过,老师也建议把掌声送给我。
谢谢你们的掌声。
我来给大家推荐一个拏(na)字。
二读,读出停顿。
师:同学们知道,文言文都是没有标点的,大家试着把所有的标点去掉读一读?师:什么感受:生自读。
生:好难受。
所以,我们还应读出停顿。
师:哪些地方需要停顿?生:表示同一个含义的字词要读在一起。
师:请同学们带上标点,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生展示读。
(在大屏幕上,分开展示读。
)设计意图:感知课文。
湖心亭看雪〔明〕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初中语文_初中语文人教版《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
2.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感受作者情怀。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精神世界,把握写景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湖心亭看雪》,一首湖心亭看雪将我们带到了西湖,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张岱的小船一起去领略西湖的雪景吧!检查预习: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思二、找“痴”行一读课文:请一个同学朗读,其余同学认真听,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并找出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特点。
二读课文:本文写的是“我到湖心亭看雪”,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我是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去看雪?在怎样的情况下去的?和谁去的?明确:一是看雪的时间——“是日更定矣”;二是看雪的天气——“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你认为这句话中的哪个字写的最传神,为什么?明确:一个“绝”字,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冰天雪地,湖冻山封,万籁俱寂的寒意。
三是看雪的方式——“独往湖心亭看雪”。
小结:看来,作者看雪有太多的不寻常,这些不寻常正是张岱遗世独立不随波逐流的精神体现,不寻常的行为塑造了一个不寻常的张岱,所以张岱并不是“傻”,冒寒深夜看雪是一种高雅的情趣和对山水的痴迷。
三、品“痴”景1.三读课文:这样的痴人,眼中的景色肯定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张岱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在文中找出原句。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男同学来读第一句,为什么请男生读?明确:第一句有浩大的气势。
男生要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3.“天与云与山与水”,三个“与”字,显得重复拖沓,能不能把它去掉呢?去掉三个“与”字,男同学齐读,有什么不同?明确:三个“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的话,彷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4.女生读一读后句,这一句要怎么读,读出什么意味?轻柔、渺小的味道5.我们会发现这里边什么类型的词最多?是数量词,为什么这样用呢?这样写更能表现景物的渺小。
初中语文_29《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2.赏雪景,识白描3.知人论世,探幽心境学习重点:品赏写景文字,认识白描的描写方法学习难点:理解文章内涵,探幽作者心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梁衡在他的《秋月冬雪两轴画》有这样一段话:“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湖心亭看雪》,去品赏这轴精品“画作”。
板书课题,作者。
出示目标。
二、自主学习,积累提高同学们四人小组交流自主学习收获,并提出你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先组内探讨,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班内交流。
(一)检查重点字词屏显重点字词,指明学生解释(抢答)。
1.湖中人鸟声俱绝.。
(消失)2.余挐.一小舟(撑)3.余强.饮三大杯而别(尽力)4.焉得更.有此人!(还)5.一: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全;一道)(二)重点句子翻译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指明同学翻译,其他同学质疑、找错并纠正。
三、整体感知,概况内容问题: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文章内容。
预设答案:看雪巧遇(奇遇、偶遇)四、品赏雪景认识白描(一)品语言,赏雪景1.找出写景句子并赏析:这是怎样的景?还是请同学们先说出对景的认识,并从文中找出根据。
(结合文本,赏析语言)例如:这是景,从可以看出。
2.老师引导:改一改原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改文: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皆白。
出声读读看,改动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老师引导:换一换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位而已。
老师总结:景——奇(形成板书)(二)比渲染,识白描白描,与渲染相对,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人教版《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人教版《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学情分析:学生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2-15岁之间。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能力。
对于散文《湖心亭看雪》这样的文学作品,学生可能需要适当的引导和帮助来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初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中的一篇散文。
这篇散文描述了作者在寒冷的天气里去湖心亭观赏雪景的经历,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对自己内心感受的抒发,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深沉的思考和情感。
教学设计: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雪景的图片和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雪的看法和感受,引导学生进入雪景的氛围,并激发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散文《湖心亭看雪》,重点关注文中的描写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加深对于雪景的想象与感受。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比如作者为什么会选择在寒冷的天气去湖心亭看雪?作者在观赏雪景时有什么感受?等等。
三、情感体验(10分钟)1. 学生根据散文中的描写和情感表达,自由写一段自己观赏雪景的经历,并分享给同桌或全班。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2. 学生可以选择用图片、绘画或其他方式来展示自己对雪景的理解和感受。
四、文本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散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比如,散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雪景?作者的语言节奏和叙述方式如何呈现出作者内心的情感?等等。
五、深入思考(15分钟)1.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散文中的湖心亭和雪景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通过描写雪景和湖心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思考?2.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理解,表达对雪景的独特感受,并理解雪景对于人们内心情感的影响。
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我可以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入更多的练习和活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
初中语文_29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好!在这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的日子里,我们齐聚一堂,开启学习的征程。
西湖之美,人所共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何时西湖最美?古人可谓见仁见智。
谁来说说知道的描写西湖的诗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起去领略西湖的雪景之美。
二、跟录音,读短文三、课件展示学习目标1.品味写景语句,理解白描手法的运用。
2.感悟作者情感,学习鉴赏寄情山水类古诗文的方法。
四、检测自主学习情况:1.读准下列字音(石家桢-高龙翡各读一遍)崇祯.一芥.拏.强.饮毳.衣喃喃..雾凇.沆砀..更.有此人是日更.定2.请同学给下面两句话断出停顿。
湖中/人鸟声/俱绝一童子/烧酒/炉正沸3.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找出不理解的地方,班内解决。
五、整体感知文章叙述内容为——独往看雪,偶遇佳客。
【独往看雪】1.哪位同学为大家读一读写景的句子?2.从描写中,你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副雪景?哪个字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3.学法指导——白描本文写景部分正是用了白描这种写景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西湖雪景之美的。
课件展示:运用细描手法写雪景的段落;运用细描和白描的人物肖像描写。
小结:白描:用明快简洁朴素平易的文字,如实勾勒人和物的情态面貌。
细描的特点则是文字绚丽华美,色彩斑斓,常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偶遇佳客】1.舟子如何评价张岱的情趣?他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
明确:①老师发现一处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答非所问呀,作者写错了,真是不高明。
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
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字。
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因为我们知道“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与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与反思•相关推荐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与反思《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自主、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与设计]一、创设情境:由西湖湖心岛的乾隆题字碑——风月无边设疑导入,请学生欣赏杭州西湖风光四季代表景观图片---春:苏堤春晓夏:曲院风荷秋:平湖秋月冬:断桥残雪学生吟诵关于西湖的诗句,师配乐朗诵: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了解湖心亭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
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
教师补充介绍其著作。
多媒体摘要显示湖心亭介绍: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1、听:教师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小声跟读,把握字音及停顿,师提醒学生注意录音中的错误读音。
2、读:学生给生难字注音并自由朗读课文。
3、译:学生齐读课文,小组合作疏通文句,并就疑难文句向他组质疑。
4、比:结合给定译文比较自己的差距,学习文言文翻译之法。
四、细读品悟探究课文1.一读课文自主学习1.教师示范提问,引导学生从文中获取有效信息,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用原文作答。
初中语文_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
第六单元都是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
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张岱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
2、能力目标: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教学重、难点】1、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教学方法】情境设置法、诵读品味法、赏析法、质疑法、提问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一种画轴,静静垂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今天我们跟随张岱走进《湖心亭看雪》(设计意图:用梁衡对课文的评价作为讲课的起始,既表现了课文的学习价值,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了课文学习中的“文气”,起着一箭多雕的效果)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一位学生朗读,解决字音、节奏问题。
是日更定焉得更有此人余强饮三大白崇祯挐一小舟毳衣炉火雾凇沆砀独往/湖心亭/看雪2、我能分辨得清一:上下一白是:是日更定;白: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是金陵人强饮三大白3、我有一双火眼金睛要求:找出下列翻译不恰当的句子,并改正雾气中的松树,白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人两三粒罢了。
(设计意图:为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打好基础。
)三、再读课文,品读文本找出最能反映张岱性格特点的字明确:“痴”在本文是痴迷之意,“痴”最准确。
初中语文_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一、德育目标:文中展示了作者清高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
3.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深入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初步领会作者复杂的心境,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对作者的写景、叙事的分析,深入揣摩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作者复杂心境的领会主要通过合作探究法来完成,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理解。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导语:从梦想说起,引出作品出处《陶庵梦忆》。
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设计意图】从文学常识引出课文,从而加强对文学常识识记。
(二)朗读1.学生齐读,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读出节奏3、三读课文,读出情感【设计意图】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了解朗读的三个层次要求(三)理解内容1.全班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解决学案预习案的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词语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宏观、整体地把握,同时有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四)共赏雪景1.准确寻找描写雪景的语句。
2.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思考:你眼前感受到一幅怎样的雪景,这幅雪景有怎样的特点。
举例:迷蒙、朦胧、梦幻、静谧、安宁。
3.再次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读出雪景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好!在这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的日子里,我们齐聚一堂,开启学习的征程。
西湖之美,人所共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何时西湖最美?古人可谓见仁见智。
谁来说说知道的描写西湖的诗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起去领略西湖的雪景之美。
二、跟录音,读短文
三、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1.品味写景语句,理解白描手法的运用。
2.感悟作者情感,学习鉴赏寄情山水类古诗文的方法。
四、检测自主学习情况:
1.读准下列字音(石家桢-高龙翡各读一遍)
崇祯.一芥.拏.强.饮毳.衣喃喃
..
雾凇.沆砀
..更.有此人是日更.定
2.请同学给下面两句话断出停顿。
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3.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找出不理解的地方,班内解决。
五、整体感知
文章叙述内容为——独往看雪,偶遇佳客。
【独往看雪】
1.哪位同学为大家读一读写景的句子?
2.从描写中,你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副雪景?哪个字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3.学法指导——白描
本文写景部分正是用了白描这种写景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西湖雪景之美的。
课件展示:运用细描手法写雪景的段落;运用细描和白描的人物肖像描写。
小结:
白描:用明快简洁朴素平易的文字,如实勾勒人和物的情态面貌。
细描的特点则是文字绚丽华美,色彩斑斓,常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偶遇佳客】
1.舟子如何评价张岱的情趣?他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
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
明确:①老师发现一处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答非所问呀,作者写错了,真是不高明。
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
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字。
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因为我们知道“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
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
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
②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等,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
)
3.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①惊喜、愉悦。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发之于二客,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
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足见作者构思之巧,韵味无穷。
(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
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了。
4.学法指导——如何赏析寄情山水类古诗文(知人论世)
课件展示:张岱及写作背景
明确:开篇使用明朝年号也就不足为怪了。
点名时代背景,更主要体现亡国之痛。
因此,张岱才做出反常人的举动,半夜出门赏雪,借舟子的话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天地间,无处容我。
只得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以外的雅清雅致。
作者于家国之思的那片痴心,让后人为之震颤,正应了那句话——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
六、学以致用
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文人挥毫泼墨,例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柳宗元的《江雪》,今天你学习了赏析寄情山水类古诗文的方法后,对这两篇文章有没有更深刻的体味和感悟呢?把你心中所想写下来。
七、推荐文章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6)
P8《明季遗民张岱的戏梦人生》
P26《张岱雪意》
学情分析: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
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
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
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
效果分析:
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字词解释和文义疏通让学生对照课后注解完成,有疑难小组交流解决,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通过学法指导,学生明确了白描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
通过举例,学生更清晰的理解了白描和细描的区别。
“知人论世”环节,学生学会了欣赏、吟咏古人文学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的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这样在鉴赏诗文时才会更透彻地了解作者寄托的情感的方法。
总之,课堂效果完成良好。
教学反思: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反思如下:成功的地方在于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
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
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这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
这套教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二)课文所处的位置及作用。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定拥毳()衣崇祯()雾凇()沆砀()()与余舟一芥()铺毡()对坐强()饮
2.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③余拿一小船④拥毳衣炉火
⑤独往湖心亭看雪⑥雾凇沆砀
⑦焉得更有此人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⑨客此⑩及下船
3.填空。
①本文选自《》,作者字,号。
②大雪三日,。
③是日更正,,,独往湖心亭看雪。
④,,上下一白。
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9.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到亭上()大喜曰()是金陵人客()此()拉余同饮
10.“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1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1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课标分析:
1.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
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
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
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