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冷漠类型分析

合集下载

大学生道德冷漠及其对策

大学生道德冷漠及其对策


大 学 生 道 德 冷 漠 及 其 对 策
张 博
( 汉 纺 织大 学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湖 北 武 汉 武
40 7 ) 3Biblioteka 0 0 .一分茎号 9 一一 一 一一 一一蔓 j 一 一一 一一 一 一一
: 一一 一一 一一 一 一 一 一一一 一 一
号 1 95( Q_9 = _ 9 x 1 9 _2 D
无意识的道德麻木 . 即在 面对 道 德 问题 时没 有 反 应 . 意识 不 到 道 德 问 题 的存 在 会不 到道 德 的 召 唤 。【 体 l J 道 德 冷 漠 的表 现 具 体 有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第 一 .主 动 的 责 任 推 拒 有 种 表 现 形 式 即将 道 德 看成 次要 的 价 值 要 求 . 道 德 置 于其 他 价 值要 求 之 后 。吉 尔 ・ 波 维 茨 基 曾 将 利 说 “ 福 凌 驾 于 道 德 命 令 之 上 . 乐 凌 驾 于禁 忌 之 上 , 惑 凌 驾 幸 享 诱 于约 束 之 上 ” 就是 说 不 是 不 要 道 德 。 是 道 德 与 个 人 的幸 福 、 而 享 乐 、满 足相 比是 次 要 的 .个 人 优 先 考 虑 的 是 自己 的 幸 福 与 快
乐 . 德 则 被 排 在 可 以忽 略 不 计 的 末 位 。 比如 , 代 很 多 大 学 生 道 现 对 班 级 活 动置 之不 理 .我 行 我 素 ,完 全 抱 着 一 种 事 不 关 己的 态 度 . 刚 进校 时 的活 动 参 与 者转 变为 冷 漠 的看 客 。班 干部 对 工 作 由 的认 真 负 责 . 仅 没 有 得 到 同 学 们 的认 可 。 而 招 来 的 却 是 厌 烦 不 反

道德冷漠现象的解析与建议

道德冷漠现象的解析与建议

X X X X论文题目:专业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论文完成日期 20XX年XX月道德冷漠现象的解析与建议对社会而言,道德是保证人们有一个平静、安宁、愉快、和谐社会环境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繁荣、文明健康的必要条件。

然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的社会却出现了一些与社会公德不和谐的东西。

一、社会道德冷漠现象的理性分析(一)社会正义力量是主流。

可以肯定地说,不论什么国家、什么地方,都会有见死不救的人,也都会有见义勇为者。

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成员由于思想境界不同,价值判断标准不同,道德修养的水准不同,他们在处理遇到的问题时的态度和行动也不同。

所以,社会上出现一些有悖于社会公德的现象并不奇怪。

我们没有必要因为社会上存在一些负面的或消极的东西,就对社会失去信心,对社会公德的建设失去信心。

应当说,社会的正义力量是主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的现象更是多见的。

青年民工魏青刚三次下海抢救落水女青年;23岁大学生洪战辉携妹求学12年;“两弹”元勋朱光亚100万奖金捐科技;妇产科医生江庆霖,一边是心脏病突发、命悬一线的父亲,一边是手术台上等待剖腹产的孕妇,她毅然选择了先救病人。

他们用一颗滚烫的爱心,践行着社会公德,坚守着职业公德,承传着家庭美德。

(二)社会道德冷漠是支流。

无须讳言,在我们的社会还有这样那样不尽人意的地方,在践行基本社会公德方面也常常出现令人失望的现象。

面对现实,正确的态度应当是不掩饰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消极悲观,积极参与社会公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正气,正确把握主流与支流的关系。

1.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出现社会公德缺失。

当前出现社会公德缺失现象,与我们社会处于转型期的某些特殊性有关。

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处在改革时期,生产关系处在发展完善时期,原有的社会公德中一些内容已经不完全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社会公德还没有完全形成,没有很好地被社会所普遍认可和遵从。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在一定时期出现公德规范的部分“真空”,进而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社会公德的某些缺失现象。

社会冷漠现象剖析

社会冷漠现象剖析

社会冷漠现象剖析一、“冷漠流行症”的症结首先,追逐利益的心态直接导致道德冷漠。

身为社会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发生着变化。

人们开始追求品牌,追求享乐,追求更多外在的东西。

人们不断地努力,就是为了满足自身利益的需要,为了追求利益,不顾一切,甚至违背道德。

回想一下,三鹿奶粉的出现难道不是为了企业利益吗?医生对没有给红包的患者不尽力施救难道不是为了个人利益吗?旁观者看到有人受到伤害而不去救助难道不是因为担心个人利益受损吗?由此可见,在这些冷漠的背后,利益是一个最有力的推手。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不深刻导致人们对传统道德的理解不够,造成道德冷漠。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有着历史悠久的伦理道德。

但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西方思想的全面侵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远离了传统文化,甚至都不知道何为传统道德。

对传统文化中涉及的道德问题,我们必须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

虽然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不适合现代社会,但是传统的道德观念仍然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现在,还有多少学生在学习《论语》《道德经》《礼记》这样的经典道德著述?还有多少人了解孔子、孟子和老子?实用教育、经验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渐渐取代了传统文化教育。

这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影响人们对道德的关注和认识。

最后,国家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道德缺失成为普遍现象。

近年来,出现了太多的“良心缺失”的企业,企业为了金钱的利益抛弃诚信,法律的漏洞又使他们“有机可乘”,让他们为逃避法律的制裁找到了坚固的“保护墙”。

二、解决社会道德冷漠的途径一一“教”“管”结合1. 加强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社会道德氛围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选择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公德行为,需要社会和个人坚持不懈地努力。

道德冷漠的行为虽然来源于个体,却是在长期的社会互动中形成的,每个人的行为都会不自觉地影响到身边的人。

所以,加强对个体的道德教育就成了关键。

一方面,“言传”,应该加强社会公德的宣传普及。

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明显改善,但与此同时,社会道德问题却日益凸显,道德滑坡和道德缺失极大程度地损害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和民族品质,从南京彭宇案老人“碰瓷”讹诈施救者,到小悦悦事件众人围观冷漠等等这一系列事件不但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与讨论,更拷问着人性善恶应该何去何从.笔者将从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入手,结合传统哲学、伦理学思想探讨解决道德问题的途径.关键词:道德;道德冷漠;成因;解决途径一、道德冷漠的内涵道德,辞海中释义为:“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冷漠,辞海释义为:“对人或事物冷淡、不关心的态度.”因此,道德冷漠从词义上可以认为是道德主体在社会行为中忽视基本“善”的概念的心理现象.万俊人先生在再说道德冷漠一书中解释为“它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关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道德主体善恶观念的漠视,原有道德体系受到的挑战和曲解,在当下的社会转型时期,交通和城市急剧发展、扩张,导致原本由农村家家户户相联系为主体的熟人社会土崩瓦解,转而进入到人际关系紧张、生活意识麻木的陌生人社会,因此道德冷漠现象的频频出现,就是在所难免的了.二、道德冷漠的案例分析案例一天,某市市民小张在公园散步,据其称被正在骑行的市民小杨撞倒,而小杨则称骑行经过的时候见老人摔倒,所以扶至旁边,并且在其亲属到来以后一起送该老人到医院,其中还垫付了医药费.当好心的小杨离开以后,却被告知要赔偿医药费用.后来,小张将小杨告上了法庭,判决的结果是小杨应该赔偿40%的损失费.从这件事所引发和揭露的社会道德现象无论从中国法律维护者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接受过基本道德教育的社会成员来看,都不应该出现这种否认道德良知存在意义的言论.荒谬的诉讼和荒谬的判罚可以暴露,我们在道德回馈机制上的不健全会引起奖罚混淆不清、荣辱观颠倒,最后人人畏于行善,社会正气荡然无存的严重后果.道德范畴很宽泛,每个人所说的一句话所做的一件事,都可以折射出道德的影子;不同的岗位和职业也都肩负着不同的社会责任.高尚的道德并不非得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而往往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中.我们播下一个动作,便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便收获一个品格;道德已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时时刻刻在与文明交谈,千万不要把行为习惯看作小事.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信息,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正义感的社会人,都要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极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认真践行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使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夫妻和睦、勤俭持家等中华传统美德一代一代地发扬光大.大家都这样做了,个人素质就高了,文明城市就有了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整个中华民族也就有了希望.三、道德冷漠问题的成因分析(一)道德力量在陌生人社会中的作用被削弱在传统的宗族社会中,道德的力量往往是大于法律的力量的维持社会秩序的第一选择,老人讲“人活一张脸,树活一身皮”,在熟人社会中人们的行为选择往往是由道德内在作用所左右的,传统儒家的道德文化已经渗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行善积德,福有攸归”的说法是普遍受到认同的,同时社会舆论的监督使得人们面对道德困境时,更是坚定守护自身的道德正义,往往会对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而在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差距被人情所维系,不至于太过冷淡,减少了道德冷漠现象的发生.“陌生人社会”这一概念由美国法学家劳伦斯弗里德曼在美国法简史中首次提出,当今社会正经历一场“陌生化”的蜕变,而且这场蜕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子女越来越少,家庭和家族结构大大简化,家庭约束力越来越弱,离婚率不断攀升;人口大规模流动,年轻人纷纷离家,外出求学、工作,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独守空巢.由于人口流动频繁,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人们在生活遇到的常常不仅是陌生人,而且是匿名者,人际交往范围广、程度浅、联系弱,接触的人越多,陌生人就越多,建立熟人关系的可能也越小.人与人之间联系松散,社会约束力也就随之减弱.社会的陌生化实质上就是“失根”的过程,“失根”过程的加剧必然会导致传统道德的逐渐衰弱,道德力量的传承衰弱了,道德力量的适用环境缩小了,道德力量的约束作用衰减了,可以说,在陌生人社会中,甚至出现了彻底拒绝一切道德信仰,否定道德力量的社会调节作用的漠视道德、道德无用的观点和思潮.(二)传统道德信仰的颠覆在当前社会中,信仰仿佛变成了一种可笑的谈资,原有的道德模范如雷锋、张思德都不断受到质疑和攻讦,有人质疑雷锋的事迹是否真实存在,有人质疑张思德的死亡原因等等,但无论怎样的判断,都是基于当下社会道德水平不断滑坡的实际情况,做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臆想.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对于道德是极为推崇的:“世上最使我们震撼的是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他甚至把这句话作为他的墓志铭.这就是典型的道德信仰.一旦有了这种道德信仰,就有了坚定的道德信念,能按照道德信念坚定地进行道德行为选择和是非善恶的判断.经历过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的人,往往是具备道德信仰支撑的,他们奉行着“舍己为人”、“先公后私”的原则,做出了具备崇高道德水准的事业,这样的信仰凝聚了坚定的信念和力量,成为不断推动中国社会生产进步的源源动力.而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剧烈变化,社会思潮冲击动荡,旧有的道德信仰体系分崩离析,道德信仰没有了追随者,追逐利益最大化成为了道德体系青黄不接时代的主旋律,这成为了道德滑坡、冷漠现象的诱因之一. (三)道德回馈机制的缺失道德回馈机制的作用就是让“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成为现实,从而建设一个赏罚分明、惩恶扬善的良效型社会,而当前的情况恰恰是这一制度的缺失,导致社会环境日益恶劣,见义不为、见死不救的现象屡见不鲜,行善之人没有回报,反而受到惩罚,作伪作诈的人没有收到惩处,反而缄口放行,这就导致了老人倒地讹诈行人的事件越来越多,而愿意弯身救人的人越来越少,这是道德冷漠现象在制度上的诱因.四、道德冷漠现象的解决途径(一)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中,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文化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直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有力保障,但是这种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又是一种糟粕、精华并存的糅合体,我们处在当下道德信仰缺失、道德体系新老继替的阶段,不应该忽视传统文化中有益的部分,而应该积极弘扬,将其纳入到适用于社会主义阶段的价值体系中来.儒家文化是将亲人、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推及到周边所有的人,这就是仁者.以此来自省自身,达到自身品德的修养,孟子则有“存心”“养气”“求放心”一系列的修养工夫论,主张刚毅宏大、仁义坚忍的气节节操,再到朱熹的“局敬穷理”,王阳明的“致良知”等等,这一切都是对人的自身德性修养上的反复锤炼,这才铸就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的脊梁,这种由个人道德行为推及到社会公共道德行为的体系,有利于从基础上培养道德主体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这两方面看,我们应当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弘扬美德精神,重新建立一个“公”“私”分明、以和谐为主导的群体关系的社会秩序.(二)建立长期有效的道德回馈机制道德回馈机制的构建应当是当前最富有成效的解决途径,我们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手来加强道德回报机制的建设.一要建立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相结合的道德回报机制.改变过去单纯依靠精神鼓励的道德回报方式,丰富道德回报手段,使道德回报机制成为社会道德教育的助推器.二要建立完善的道德回报的制度和法律,为善行提供广泛的社会支持.要实现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必须建立善恶有报的社会良性运行机制.道德作为一种软性的社会控制手段,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的约束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加强道德立法,将道德义务纳入法律义务的范畴,保证道德规范的实施,为社会上的见义勇为行为建立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机制,同时对违背道德义务的行为进行惩治,对道德素质较低的人产生威慑和教育作用.三要完善道德舆论监督机制,发挥社会舆论对道德冷漠行为的监督作用,形成对不道德行为的社会评价机制,把社会上的道德冷漠行为和不道德行为送上道德法庭,更好地发挥道德舆论对人们行为的监督作用和导向作用,为全体社会成员践行道德规范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三)大力加强公众道德伦理教育传统道德教育和伦理教育的失败是导致一系列的道德问题的产生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改变当前社会的道德困境,必须要依靠公众道德伦理教育的改善和加强.首先,需要改变单一、说教的教育模式,建立开放的受教制度,从点滴做起,从实践入手,针对不同阶层、群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有针对性地灌输到心灵中去,达到实实在在自我认同的目的.其次,树立公共意识和责任意识,将优秀的社会公德风气广泛传播,这就要大力发挥道德模范的带头作用,对具有崇高道德水准的对象要表示尊重和关怀,对优秀事迹要大力弘扬,杜绝以私损公、冷漠围观的违反社会公德秩序的风气沉渣泛起.最后,积极开展社会公共活动,从实践出发,通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参与让人们真切感受到道德力量的存在,重新唤醒人们的良心、同情心,将公德意识重新归位,从而为消除道德冷漠提供保障.五、总结在当下社会的道德冷漠现象中,我们不光要看到现象的表面,更要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种种道德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简单的一句“没素质”、“没同情心”等等就可以概括的,这背后有着深层次、多方面的原因,同时,我们也要做好对道德问题的应对之策,解决道德冷漠、道德缺失的途径也需要多管齐下,对症下药.。

当代中国道德冷漠现象探析

当代中国道德冷漠现象探析

当代中国道德冷漠现象探析道德冷漠现象是当代中国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国度,也是一个以道德为中心的国家。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迅猛增长,许多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开始发生变化。

他们开始漠视道德和价值观念,导致了道德冷漠现象的日益严重。

一、道德冷漠现象的定义道德冷漠是指个人不再关心、不再尊重他人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忽视社会公义和公共利益,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的利益。

道德冷漠现象不仅对个人、家庭影响深远,还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二、道德冷漠现象的原因1.社会环境变化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价值观和观念。

比如,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物质至上等等。

这些现象可以说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副作用,但同时也是当代道德问题的重要缘由。

2.教育问题教育事业一直是国家高度重视的一个方面。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忽略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制度从以往的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转变为培养技能型人才。

这导致了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导致了道德冷漠现象的严重出现。

3.政治问题政治问题也是道德冷漠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中国,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于政治问题不敢多说甚少。

这导致了很多人对于社会公义和公共利益失去了信心,不再重视道德的作用和价值。

三、道德冷漠现象的危害道德冷漠现象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危害都很大。

在个人层面,它会破坏人们的道德性格,导致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发生变异。

在社会层面,它会破坏公共利益,激化社会矛盾,危害人民的热点问题和利益化的问题。

四、解决道德冷漠问题的对策1.重视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培养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

要重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纠正一些歪曲的道德观念,从而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价值观。

2.完善法律制度法律是惩罚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手段。

但是,法律也需要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来保障公共利益。

只有以法律为依据,严格管理和控制社会各方面的行为,才能使社会规范化、有序化,从而保持其合法、公正的面貌。

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及解决方法【摘要】道德冷漠现象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它给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社会变革、物质主义文化、道德教育缺失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都是导致道德冷漠现象的内在原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提倡并奖励道德行为。

只有通过教育和激励,才能逐步改变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积极的社会环境。

加强道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正确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而提倡道德行为的表扬与奖励则是激励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手段。

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逐步消除道德冷漠现象,建立一个更加温暖、有爱心的社会。

【关键词】道德冷漠现象、社会变革、物质主义文化、道德教育、社会价值观念、道德教育缺失、多元化、社会责任感、道德行为、奖励、加强道德教育、培养责任感、表扬。

1. 引言1.1 道德冷漠现象的定义道德冷漠现象是指个体或群体在面对道德问题时出现的漠视、冷漠或漠视的态度。

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日益普遍,表现为对他人困境漠不关心、对社会公共事务无动于衷、对道德标准漠视忽略等行为。

道德冷漠现象的发生不仅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损害了个体内心的纯净与善良。

在现代社会,道德冷漠现象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思考。

道德冷漠现象的定义涵盖了对道德的无视、漠视和冷漠态度。

这种态度导致了人们对道德事务的漠不关心和忽略,使得道德标准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权威性,进而导致了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价值观念的扭曲。

道德冷漠现象的严重程度与普遍性,凸显了社会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念的传递,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和行为标准,同时也需要引导人们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从而共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1.2 道德冷漠现象的影响道德冷漠现象会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

当个体对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漠视甚至无视时,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便会逐渐下降,形成“以恶乱善”的恶性循环。

道德冷漠类型分析

道德冷漠类型分析

道德冷漠类型分析【摘要】道德冷漠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对于道德冷漠的类型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了道德冷漠的定义,然后分析了道德冷漠的原因和表现,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接着讨论了应对道德冷漠的措施,包括教育、法律和社会监督等方面。

最后结论部分总结了道德冷漠类型分析,探讨了道德冷漠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这篇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道德冷漠这一社会现象,并寻找解决之道,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道德冷漠, 类型分析, 定义, 原因, 表现, 影响, 应对措施, 总结, 挑战, 机遇, 发展趋势1. 引言1.1 道德冷漠类型分析现代社会中,道德冷漠现象日益严重,导致社会风气败坏,道德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

道德冷漠不同于道德淡化,它更多体现在对他人利益、社会公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冷漠态度。

在实际生活中,道德冷漠主要分为几种类型,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如何应对。

首先是物质至上型道德冷漠,这种类型的人只关心个人利益,对他人的困难漠不关心。

其次是道德漠视型道德冷漠,这种类型的人对道德规范视而不见,只顾自己的私利。

再者是责任逃避型道德冷漠,这种类型的人不愿承担责任,总是找借口推卸责任。

最后是冷漠无情型道德冷漠,这种类型的人对于他人的痛苦和困境漠然不动,缺乏基本的同情心。

通过对这些不同类型的道德冷漠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引起人们对道德问题的重视,促使人们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 正文2.1 道德冷漠的定义道德冷漠是指个体或群体对于道德价值观的淡漠态度或无所谓的态度。

道德冷漠的定义在于人们对于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忽视和漠视,表现为对于道德问题的冷漠和漠不关心。

道德冷漠的本质是对于道德意识和责任感的缺失,导致个体或群体在面对道德抉择时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行为。

道德冷漠不同于道德淡薄或道德违背,而是一种对于道德问题的漠视和忽略。

道德冷漠的形成与发展与社会环境、教育背景、道德教育等因素密切相关。

道德冷漠ppt课件

道德冷漠ppt课件
公益组织
支持个体加入公益组织,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 做出积极贡献。
宣传推广
通过媒体和社交平台等途径,宣传公益活动和道 德行为,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支持系统
建立信任
01
在人际关系中建立相互信任和支持的基础,增强彼此之间的情
感联系。
沟通交流
02
鼓励个体积极与他人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增进
企业组织中的道德冷漠表现为对员工 福利、消费者权益和社会责任的忽视 ,追求短期经济利益。
详细描述
例如,一些企业可能会为了降低成本 而忽视产品质量和安全,或者违反劳 动法规定,损害员工权益。这种冷漠 态度不仅会损害企业形象和信誉,还 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道德冷漠的危害与应对方法
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道德观念形成具有 重要影响。如果家庭中缺乏关爱和支 持,孩子可能更容易表现出冷漠的态 度。
个人心理因素
自我中心主义
一些人可能过于关注自己的利益,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从而表现出道德冷 漠。
心理防御机制
在面对道德困境时,一些人可能会采用心理防御机制来避免内疚和焦虑,从而 表现出冷漠的态度。
道德冷漠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道德冷漠的定义与特征 • 道德冷漠的原因分析 • 道德冷漠的后果与影响 • 克服道德冷漠的方法与途径 • 道德冷漠的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道德冷漠的定义与特征
道德冷漠的定义
01
道德冷漠是指个体在道德情感和 行为上的冷漠态度,表现为对他 人和社会的道德关怀和责任感缺 乏。
03
道德冷漠的后果与影响
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冷漠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冷漠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关于冷漠行为的分析姓名:甘丽娇学号:6202110009 班级:应心101班摘要:道德冷漠是个体在具备道德认识的前提下而于特殊的情境中选择不作为的一种道德现象, 鉴于道德冷漠的日益普遍化趋势,本文主要以“小悦悦事件”为例重点从心理学分析了此类冷漠行为背后的心理及其因素。

我认为道德冷漠现象的发生不仅仅是个人道德的缺失,更是这一时代的人的正确价值观的缺失,我们需要正视我们的冷漠行为。

关键词:道德冷漠悦悦事件心理分析当今社会, 有一种道德现象即见死不救、见危不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担忧, 有人为此甚至悲观地预言道德大滑坡时代的到来。

诚然, 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明明知道做某件事是正确、合理的, 而且对他自身的利益不会造成什么损害, 但是出于某些方面的考虑比如以往自身体验、间接经验、群体舆论导向等, 即便是他具备一定的道德信念并有善的愿望、动机, 但意志总在反复权衡、患得患失中左右摇摆, 从而失去行为的动力, 仅是冷眼旁观、漠然处之。

这样一种道德现象我们称之为道德冷漠6。

2011年,佛山市一位年仅2 岁的女童悦悦在被汽车碾压过程中,有18 位路人经过,却未伸出援助之手,最终一位捡破烂的阿婆将悦悦扶起。

虽然医院对悦悦进行了全面抢救,但因伤势太重悦悦还是离开了人世。

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小悦悦事件”,本文以此事件为例,对道德冷漠背后的心理进行了分析。

一、个体自身因素的影响1、“本我”、“自我”、“超我”的力量对抗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由三个“我”( 即“本我”“自我”“超我”)共同影响的。

“本我”是个体最原始的状态,是个体原始的本能、欲望、冲动和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观念和情感体验。

“自我”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习得的生存法则和社会契约。

“超我”则代表着个人的良心和道德准则。

我们做每一件事情,尤其是遭遇冲突抉择时,必须要处理好这三个“我”之间的关系,我们会权衡利弊,考虑如何做才能既保护自己又能被社会接纳同时又能告慰自己的良心。

大学生道德冷漠现象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大学生道德冷漠现象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是 积极 、 良好 的 , 他 们对道德 失范现象 极为不满 , 但 在 道 德
选 择和评价上存在着矛盾和困惑 。 二 是 大 学 生 道 德 认 识 与 道 德 实 践 分 离 。 当 前 大 学 生 已经具备了辨别 是 非 的能力 , 树 立 了 积 极 向上 的 价 值 观 , 可 是 其 公 德 践 行 意 识 及 能 力 相 对 较 差 。 这 表 现 为 理 论 认
在 每 个 社 会 个 体 的 思 想 道 德 品 质 及 其 观 念 成 熟 的 过
程 中, 家 庭 教 育 起 着 重 大 的作 用 。大 学 生 道 德 出 现 问 题 , 家 长 有 着 不 可 推 卸 的 责 任 。很 多 家 长 在 家 庭 教 育 中 首 先 是疏忽道德 教育 , 让 孩子 单纯 地在 学校 中接 受道 德 理论 , 致 使 孩 子 道德 品 质 的 发 展 受 到 了 很 大 的 限 制 。其 次 , 一 些
文化的重大功能始终是保持事物的稳要重视子女的智力开发和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对其道德意定平静和不变文化的作用就在于通过指出人类生识的培养把子女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情感培养作为家庭教活的不变的或经常性的特性以揭示其意义
第1 2卷 第 4期
2 0 1 3年 8 月
淮 北职 业技 术 学 院 学报
J OURNAL OF HUAI BEI P ROF ES S I ONAL AND TE CHNI CAL COL LEGE

及 逃 避 道 德 责 任 的一 种 表 现 , 是一种缺乏善的表现 。
二、 大学生道德冷漠的表现及其原 因

依然沿用传 统 的灌输 方法 , 教 师 在 课 堂 上 讲 授 道 德 知
( 一) 大 学 生道 德 冷 漠 的表 现

浅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冷漠

浅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冷漠

浅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冷漠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给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带来了极大的提高,人民正由温饱型向着小康型稳步前进,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也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和矛盾。

由于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在一些领域频频发生,对于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并进行专项教育和治理,其中道德冷漠现象在社会上表现尤为突出,给社会带来了很大负面影响,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标签:道德冷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冷漠现象先秦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对“道德”一词有相关记载,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1]其中“道”是指万物的本原;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在《荀子·劝学》中“道”与“德”二字开始连用,“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由此可见中国几千年前就非常重视“道德”,而且这种重视从未间断过,它随着历史的长河作为一种传统一直流传至今。

新的时代赋予了“道德”新的内涵,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形成了新的“道德”规范和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继承和发扬着五千多年的优良传统,始终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取得的成果是让世界所惊叹,让国人所骄傲的,经历了鸦片战争那段屈辱的历史,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很多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更是指出我国在当今社会中“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需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这其中道德冷漠现象在社会上表现尤为突出、频繁出现,给社会带来了很大危害,对社会主义建设埋下了祸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道德冷漠的内涵道德冷漠一般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道德事件,道德现象的不关心,持冷漠,怀疑,拒斥,逃避,消极麻木,无动于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一种负面道德现象。

(一)从社会学角度看道德冷漠的内涵关于道德冷漠概念的界定,从社会学角度看,万俊人先生曾指出,道德冷漠是一个道德心理学概念,“它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关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2]86-87。

道德冷漠现象的心理学解读

道德冷漠现象的心理学解读

2008/277 道德冷漠现象的心理学解读唐 涛摘 要:道德冷漠是一种病态的道德心理现象,是个体在道德生活中呈现的一种麻木、冷漠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具有相当的聚合性与持久性。

道德冷漠反映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和疏远;在行为方式上表现为冷淡、不信任,甚至彼此排斥和否定。

本文认为,以往对道德冷漠现象的分析范式缺乏对个体内在体验的反思,忽视对社会主体健全的道德人格和交往型现代人格有意识的培育,而仅仅注意社会成员被动依赖社会系统的整合这一面,势必进一步削弱人的道德实践能力。

本文试图弥补这种分析范式的不足,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沉默”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道德冷漠;道德情绪体验;大众人格中图分类号:B82-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08)2-077-03作 者: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南京,210097当不幸降临的时候,身边的人投以漠视,对于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通常的解释是:社风冷肃,或者现代人道德堕落。

听上去这两种观点似乎各执一词,然究其根本,前者直接将道德冷漠现象的原因归结为社会,后者虽然试图从抽象的现代人格上寻找症结,而最终又简单地将人格特质的腐败归咎于对社会现实的消极适应,最终也回到了单向决定论。

如果我们对这种消极社会现象的认识仅仅停留于此,势必会埋下这样的隐患:由于对道德冷漠现象的剖析缺乏对个体内在体验的反思,而只注意社会成员被动依赖社会外环境的一面,使得个体与环境之间本来互动的关系变成单向化,将会从内部削弱人的道德实践能力,造就更多的冷漠旁观者。

本文基于对这种分析范式的不足的认识,试图从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的角度,探索沉默背后的原因。

一 道德冷漠现象及其研究视角“道德冷漠”是一个道德心理学概念,它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疏远和隔膜,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上的冷淡、不信任,甚至彼此排斥和否定。

直接表现是人们在他人需要救助时的一种无动于衷的漠然。

美国纽约大学著名的道德心理学家马丁・霍夫曼称这种“冷漠”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因为感情冷淡、温情匮乏所引起的“低社会行为”(under -social be 2havior )①。

道德冷漠及其矫治的多维审视——基于心理、文化和社会的三重分析

道德冷漠及其矫治的多维审视——基于心理、文化和社会的三重分析

道德冷漠及其矫治的多维审视——基于心理、文化和社会的三重分析陈伟宏【摘要】道德冷漠作为个体性的道德心理,它反映的是个人道德感、道德经验和道德人格的丧失;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它反映的是社会普遍的道德失范.要矫正道德冷漠现象,首先应该加强基于个体人格生长的道德培育,唤醒个体的道德良知,培育个人的道德情感,构建健全的道德人格;其次要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道德传统,继承和发扬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道德传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培育新的道德传统;再次要强化道德的规范化特性,推动道德规范的法制化建设,构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道德规范体系,在利益法则的基础上构建道德的奖惩赏罚机制.【期刊名称】《唐都学刊》【年(卷),期】2015(031)005【总页数】6页(P64-69)【关键词】道德冷漠;道德失范;道德培育;道德人格;社会主义道德传统;道德的规范化【作者】陈伟宏【作者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上海2016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2-052道德冷漠及其矫治的多维审视———基于心理、文化和社会的三重分析陈伟宏(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上海201620)摘要:道德冷漠作为个体性的道德心理,它反映的是个人道德感、道德经验和道德人格的丧失;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它反映的是社会普遍的道德失范。

要矫正道德冷漠现象,首先应该加强基于个体人格生长的道德培育,唤醒个体的道德良知,培育个人的道德情感,构建健全的道德人格;其次要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道德传统,继承和发扬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道德传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培育新的道德传统;再次要强化道德的规范化特性,推动道德规范的法制化建设,构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道德规范体系,在利益法则的基础上构建道德的奖惩赏罚机制。

关键词:道德冷漠;道德失范;道德培育;道德人格;社会主义道德传统;道德的规范化中图分类号: B82-0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1-0300( 2015) 05-0064-06收稿日期:2015-02-10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阳光计划项目:“道德冷漠研究及其教育与治理”( 12YG06)作者简介:陈伟宏,女,江西南昌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德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试析政治教师道德冷漠的成因

试析政治教师道德冷漠的成因
因 ・
政治教师道德冷漠对于政治教 师的身心健康 、对于 良好 师德师风 的形成 、 对于教育 目的的实现等都会产生消极作 用。 所以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并 采取适 当的措施加 以矫治 这一消极情感 , 重新激发政治教师 的教育热情 。为此 , 可 以采
用 以下 对 策 : 1 、 关注工作 的兴奋点 。政治教师就应该 善于发现新 的兴 奋点 , 以此来刺激 自己的精神 、 唤起 自己的情 趣和热情 。从这
积 极性 。 3 、 消极 的师生交往。政治教师在学校中交往最 频繁的是
学生 , 很多政治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 的影响 , 过分强调政 治教 师 的权威作用 ,忘记了学生也是和 自己一样具有独立人 格的 人这一事实 ,这种在人格上不平等 的师生交往使双方难 以得 到全 面、 真实 的沟通 , 本该丰富多彩 、 充实愉快的师生交往 变 得机械生硬。这种消极的师生交往使政治教师忽视了学生的 喜怒哀 乐 , 使得学生无视政 治教 师的情感 , 政治教 师的“ 苦口 婆心 ” 并不能真正感化学 生, 使政治教师觉得工作被动 、 劳 累, 这也可能造成政治教师政治教师道德 冷漠是指政治教师无法对 自己的工作产生 热爱 的感情 , 无法在工作中表现 出应有 的事业心 , 对教育教学 中本应重视的现象无动 于衷 ,缺乏对 工作 乐趣 和意义 的内心 体验 。是政治教师和学生人际道德关 系上 的隔膜和孤独化, 以 及 由此 引起道德行为的相互冷淡 、互不关心乃至相互排斥 和 否定 。 政治教师道德冷漠不是一般 的感情谈薄 , 它是政治教师 与学生之 间实现有效沟通的障碍 ,导致政治教师对学生缺乏 同情、 理解 、 爱护 , 缺乏与学生进行 有效 沟通 的积极性 , 要么只 管教书 , 无法履行育人 的神圣使命 ; 要么教育方式呆板 、 生硬 , 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 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 影 响更为深远的 是学生上行下效 , 因缺乏有效教育 、 引导沟通 , 心理不健康 , 道 德严重滑坡 。所 以, 应 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 视 , 并采取适 当的

“道德冷漠”现象的产生及其社会心理因素

“道德冷漠”现象的产生及其社会心理因素

“道德冷漠”现象的产生及其社会心理因素【摘要】道德冷漠是指个体对他人的道德问题缺乏关注和责任感的现象。

社会变革如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等,促使人们更加关注个人利益而不是道德规范。

竞争压力导致人们为了成功不择手段,忽视了道德标准。

社会规范的弱化让人们对道德问题产生冷漠态度。

个人利益至上使人们追求私利而非道德选择。

社交网络让人们更容易忽略道德问题。

道德冷漠会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人心不古。

面对道德冷漠, 应加强道德教育, 推动社会公德建设。

未来道德冷漠可能会进一步加剧,需引起足够重视。

【关键词】道德冷漠、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变革、竞争压力、社会规范、个人利益、社交网络、危害、应对、发展趋势1. 引言1.1 什么是道德冷漠道德冷漠是指个体或群体在面对道德、伦理问题时缺乏关心、积极表达或行动的现象。

道德冷漠的根源可以在于社会转型期间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的混乱,也可能是个体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诸多竞争压力和个人利益的冲突。

道德冷漠在人群中的传播和蔓延,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社会秩序的动摇,甚至会产生严重的道德危机和社会问题。

了解和认识道德冷漠,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透过深入探讨和分析道德冷漠的产生原因和心理机制,才能有效地应对并解决相关的社会问题和风险。

1.2 道德冷漠的影响道德冷漠的存在给社会和个体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道德冷漠导致了社会的信任危机。

当人们对他人的道德标准产生怀疑和质疑时,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都将受到威胁。

缺乏道德意识和责任感的个体会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使得道德风险不断升级。

道德冷漠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挑战。

在一个道德观念淡薄的环境中,社会规范和法律往往难以有效执行,导致治安问题频发。

道德冷漠还助长了腐败现象的滋生,使得社会的发展受到阻碍。

道德冷漠还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缺乏道德意识的人往往会感到内心的空虚和孤独,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疏远。

“道德冷漠”现象的产生及其社会心理因素4页word

“道德冷漠”现象的产生及其社会心理因素4页word

“道德冷漠”现象的产生及其社会心理因素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公民道德失范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提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

”把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深入改革的要务。

因此,在进行公民道德建设必须认真研究转型时期道德冷漠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

一、道德冷漠的社会心理因素当今我国转型发展时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冲突的社会心理是诱发“道德冷漠”频繁的重要因素。

社会的剧烈变化导致了当前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冷漠,近年发生的彭宇案、小悦悦事件、复旦投毒案等无不是道德冷漠的真实写照。

何谓道德冷漠,万俊人先生认为:“它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关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

”(一)重伦理的传统心理和重物质利益的市场经济激烈冲突导致了价值真空,从而使得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一些负面因素趁机而入。

伦理是传统社会心理的价值心理唯一信奉的价值观念。

重义轻利、重整体轻个人、重精神轻物质是重伦理的三个特征。

当今社会,个人利益和物质享受是公民个体的原初动力,但重伦理的传统社会心理却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抑制了公民个体原初动力的发挥。

当前,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助长了人自私自利的本性,出现了人的异化和物化现象,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

以重己重利为价值观引导的社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即以最小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以摆脱过去的那种贫困和愚昧,满足日益膨胀的物质需求。

当传统的社会心理在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效益意识的冲击面前渐渐退出舞台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心理一方面没有道德伦理的约束,另一方面真正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价值心理却没有能够建立起来,导致形成了价值真空,各种混杂的价值观念趁机涌入,搅乱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对社会出现道德冷漠,道德缺位,道德沦丧现象的感悟和体会

对社会出现道德冷漠,道德缺位,道德沦丧现象的感悟和体会

对社会出现道德冷漠,道德缺位,道德沦丧现象的感悟
和体会
道德冷漠,简单地说,就是善的缺乏。

万俊人先生指出,道德冷漠是一个道德心理学概念,“它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关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

他进一步指出,道德冷漠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淡薄,而是人与人之间道德意识沟通的阻塞、道德心理互感的缺乏、道德情感的丧失以及道德行为上的互不关心。

这种冷漠看似与道德无涉,实际上是一种缺乏道德感、缺乏同情和逃避道德责任的表现,是一种善的缺乏。

道德冷漠作为一种善的缺乏,具体表现为道德敏感的缺乏、道德判断的搁置和道德实践上的不作为。

从扎堆现象,到见死不救现象,再到各种各样的聚众旁观,人们可以体会出道德冷漠对人心、人命的吞噬,从李思怡事件更是可见一斑。

总之,道德冷漠是对他者的漠视,不仅不利于人们在差异中共存,甚至有可能成为恶的帮凶,从而威胁整个人类的生存。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中,我们不仅要与恶作斗争,也要切除道德冷漠这根病态的神经。

《道德冷漠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五篇》

《道德冷漠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五篇》

《道德冷漠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五篇》第一篇:道德冷漠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道德冷漠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却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新矛盾。

首当其冲的是公民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道德冷漠,“老人倒地无人扶”、“小悦悦事件”等报道屡见不鲜,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道德冷漠现象已成为阻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1道德冷漠产生的原因分析道德冷漠是指“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个体在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识的基础上而在特殊的情况下所选择的一种‘不作为’的道德现象”。

简单地说,就是对善的缺失,对道德的冷淡与不关心。

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自身素质四个方面。

1.1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作为社会成员的人,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首先,大众媒体社会责任缺失。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大众媒体理应肩负起传播社会正能量的社会责任,致力于传播真、善、美。

但是,现在很多大众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消极化、虚假化、过度商业化等现象。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大众的价值观,负面信息接收多了,势必会导致群众对事物的认知偏差。

其次,社会榜样示范的缺失。

上个世纪全社会都号召学习雷锋好榜样。

但是在当今社会,很多年轻人已经淡化了对雷锋的认识,甚至出现了很多对雷锋同志的另类解读,雷锋榜样形象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没有得到应有的宣传。

现在很多年轻人心中的榜样都是一些明星或者商界精英,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容易被他们光鲜的外表所吸引。

但在道德领域,这些所谓的榜样却经常曝出负面新闻,如吸毒、暴力等。

由于传统道德榜样的逐渐退场,人们无法从这些所谓的榜样身上汲取强有力的道德力量。

长期以往,便会造成群体道德冷漠,遇事旁观而不作为的悲哀现象。

1.2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子女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道德冷漠的马克思主义伦理研究

道德冷漠的马克思主义伦理研究

道德冷漠的马克思主义伦理研究摘要:马克思主义伦理冷漠是指在追求经济和政治目标时,个体和社会可能忽视道德价值的现象,其在社会中的体现为道德勇气的匮乏、道德关怀的淡化以及旁观者现象的泛滥。

道德冷漠的加剧可能导致社会关系恶化,社会凝聚力下降。

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冷漠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系列改善措施,旨在缓解马克思主义伦理冷漠问题,实现更加和谐与有益的社会发展。

关键词:道德冷漠;马克思主义;伦理引言:在当今充满多元挑战和快速变革的社会中,伦理道德的地位和影响日益凸显。

道德冷漠在马克思主义的理念中显得尤为突出,不仅损害个体伦理素养,同时深刻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

在这一背景下,深入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冷漠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着重探讨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冷漠的表现,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旨在激发人们对于道德问题的关注和反思,构建更加和谐、关怀、坚韧的社会伦理体系。

1 马克思主义伦理的道德冷漠体现1.1 勇气缺失:伦理困境中的退缩在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伦理的道德冷漠体现在面对伦理困境时的勇气缺失,此种现象在个人和集体层面上都显著存在。

在个人层面,许多人在面临道德抉择时,常表现出胆怯和退缩的态度。

例如,在工作场合,个体可能会目睹不正义的待遇或违法行为,却因为担心可能的后果而选择保持沉默,缺乏挺身而出的勇气,导致不道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继续存在[1]。

此外,在集体行动中,面对社会不公与压迫,人们可能会感到无力和害怕,导致集体行动的动力减弱,不仅削弱了集体力量,同时使社会难以实现根本性的改变和进步。

1.2 关怀匮乏:道德观念的淡化马克思主义伦理的道德冷漠体现在人们道德观念的淡化现象中,此种淡化表现在个人和社会层面,影响着人们对于他人和社会问题的关怀程度。

个人层面上,道德观念的淡化表现为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了社会责任和他人福祉。

在追求个人成功和物质享受的过程中,部分人可能会忽略他人的需求,对于不公平现象漠视而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冷漠类型分析
道德冷漠的类型包括个体冷漠、群体冷漠及社会冷漠,是从个体冷漠到群体冷漠再到社会冷漠蔓延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分析道德冷漠的不同类型,明确道德冷漠不同类型在心理及道德层面的不同表现,将有利于遏制道德冷漠的蔓延。

标签:道德冷漠类型分析
一、道德冷漠类型中的个体冷漠
个体是构成社会存在的生命实体,社会是所有个体以群体方式存在的抽象实存体。

研究道德冷漠的类型首先不能忽视作为现实存在的个体的冷漠,道德冷漠先于个体冷漠开始。

所谓个体冷漠是指生活于一定社会中的个体行为者作为主体在特定的道德情境中,当遇到他人或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出现的困难或危机的时候,在具备一定的道德认知和行为能力的前提下,表现为无动于衷、袖手旁观,并未采取积极行动。

个体冷漠的具体表现如下:
1.个体视他人为陌生人,对他人缺乏应有的道德关怀
“陌生人充斥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之中,这个世界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

”[1]陌生人社会削弱道德他律的作用,人与人之间常处于一种陌生状态,因此很难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对他人缺乏应有的道德关怀。

因此,在社会中如行为主体在面对他人困难和危机之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冷静与迟疑。

2.个体对自我行为缺乏严格要求,凡事以利益追逐为目的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然而,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缺乏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并没有做到反求诸己,善待万物,而是在违背公序良俗的同时以追求自我利益为目的。

凡事个体考虑的只是如幸福、享乐、满足等。

法国哲学家吉尔·利波维茨基曾说:“幸福凌驾于道德命令之上,享乐凌驾于禁忌之上,诱惑凌驾于约束之上。

”[3]
3.个体对道德采取放纵态度,主动逃避道德责任
个体道德放纵即被组织赋予了一定的道德豁免权,道德意识淡薄,行为肆无忌惮,甚至逃避道德责任。

艾克曼是组织实施大屠杀的纳粹军官,从事了驱逐和残害犹太人的整个过程。

他认为作为一名公民,他所做的是符合国家法律的。

作为一名军官,他只是服从上级命令。

因此,他认为自己并没有过错。

艾克曼的行为体现了一种道德放纵,是逃避道德责任的表现。

现实生活中,很多道德冷漠的个体“视他人善举为怪诞;置他人危难而不顾;对不义之恶缺少起码的正义感和义务感;对他人之难失却同情,甚至反唇相讥。

”[4]这是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缺乏必要的道德觉悟的一种表现。

二、道德冷漠类型中的群体冷漠
群体冷漠是由每个个体冷漠所构成,是危害程度较为严重的一种道德冷漠现象。

社会心理学中称之为“集体性坐视不救”,这是紧急情况下群体冷漠的行为。

具体表现如下:
1.群体冷漠是一种习以为常的道德麻木
《礼记·王制》中记载:“刑人与市,与众弃之”,[5]即在闹市中对犯人执行死刑,之后弃尸于街头,目的是杀一儆百、震慑人心。

但久而久之,百姓却麻木起来,对他人的苦难和处境表现出无动于衷。

现代社会,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同情疲劳也会产生群体道德上的麻木,网络媒体的本意是通过灾难来唤起人们同情,但实际却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消极效果。

2.群体冷漠是从众心理导致的结果
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

通常情况下,群体规模大、凝聚力强、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等,易于产生从众行为。

社会上每个人对所发生的事件都会有自己一定的看法并且给予相应的行为,但当他人在场时,行为个体往往就会把自己的言行同他人做比较,谨小慎微防止出现尴尬的局面,当他人不采取行动时,行为主体个人便会受他人影响,模仿他人,保持与他人一致,最后达到从众的目的。

3.群体冷漠是道德责任分散的集中表现
群体中易存在责任分散心理。

群体冷漠在道德层面的直接表现是道德责任的分散。

美国思想家雷茵霍尔德·尼布尔在其《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社会中》描述,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比个人更难克服自我中心主义,群体缺乏理性引导并且控制冲动,群体缺乏自我超越能力,并不能理解他人的需要。

“群体本能冲动的难以克服特性与凝聚社会理性力量之间的矛盾存在,使群体道德低于个体的道德。

”[6]
三、道德冷漠类型中的社会冷漠
社会冷漠由群体冷漠所致,是危害程度最为严重的一种道德冷漠现象。

社会是所有个体以群体方式存在的抽象实存体。

个体冷漠导致群体冷漠,群体冷漠必然会形成整个社会的冷漠。

具体表现如下:
1.社会道德调控弱化,道德氛围遭破坏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曾说,若一个社会正常的公共生活没有建立,那么理智、相互尊重、公共交流与讨论都无法形成,人们看似团结的背后是一盘散沙,群体间互不关心、相互敌视、相互仇恨、相互冷漠。

涂尔干认为:“我们的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道德正在经历危机和磨难。

这种变化的其速度之快、比例之大在
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旧道德逐渐失去了影响力,新的道德还没有形成,人们的信仰也陷入了混乱的状态。

”[7]据北京晚报报道,2013年1月26日,住在北京东城区景泰东里4号楼的一对母子已有近两年没在小区露面。

结果这对母子的尸体在其家中被发现,母子两人均已死去多时。

可是邻里却没有一人及时发现此母女的情况。

这也是社会冷漠的具体表现。

2.社会支持软弱
社会冷漠是社会支持软弱的表现。

社会支持包括制度支持和舆论支持两个方面。

从制度支持方面看,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和舆论监督机制对弘扬助人行为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现实生活中,一些见义勇为者在遇到他人或者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出现的困难和危机时,他们在实施救助之后,不但没有被奖励,反而要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

另外,舆论监督机制的健全也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对见义勇为行为具有强大的社会推动力。

而现实生活中,对互帮互助、好人好事、见义勇为等行为宣传不够,同时,缺乏对见义不为、麻木不仁旁观者的鞭笞。

部分媒体仅热衷于娱乐生活所带来的兴奋刺激或者荒诞不经的奇闻轶事等,他们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忘了所应承担的弘扬社会正气、揭露低俗丑恶的社会道德责任,这也是产生社会冷漠的原因之一。

3.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
网络媒体已越来越多的成为广大人民所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品。

它在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接收大量的信息的同时,也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变得虚无与不现实,以至于整个社会变得异常的冷漠。

信息网络置交往主体于虚拟空间,改变了物理空间环境,随着网络的逐渐大众化,人与人之间现实存在的依赖关系被网络依赖关系所代替,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往机会相对较少,而间接的交往增多。

这往往会导致个人产生紧张、孤僻的道德心理障碍,人际关系疏远,社会冷漠出现。

总之,依据道德冷漠主体不同,把道德冷漠划分为个体道德冷漠、群体道德冷漠及普遍性的社会道德冷漠三种主要类型。

道德冷漠一般是从个体冷漠到群体冷漠再到普遍性的社会冷漠蔓延,其是一个社会个体相互影响、感染、蔓延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危害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

因此,我们必须防范与矫治这种冷漠。

参考文献
[1][英]齐格蒙特·鲍曼.通过社会学去思考[M].高华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51.
[2]《论语》
[3][法]吉尔·利波维茨基.责任的落寞:新民主时期的无痛伦理观[M].倪复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6.
[4]万俊人.我们都住在神的近处[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87.
[5]黄岩.旁观者道德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73.
[6][美]莱茵霍尔德·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M].蒋庆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1.4.
[7]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0:3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