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
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传统的抽药方式,将安瓿倒置,安瓿断口处的微粒混入药液中,造成污染。
(3)药物配伍因素 6、规范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用,因内筒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造成细菌、微生 临床护理人员在配制输液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制度。 物、尘埃及操作人员带入的微粒污染 3、合理选择溶媒及用量
(4)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 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1、药物因素 输液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15um,少数可达50—300um。
(3)微粒进入肺毛细血管,可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包围微粒形成肺内肉芽肿,影响肺功能 有人对输液配伍微粒累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配伍药液越多,微粒越多,微粒增加越明显,药物配伍不当造成微粒倍增,因此,临 床上因联合用药就可能出现微粒的累加及倍增,使混合后液体中不溶性微粒超标,出现热源反应。
(1) 药物生产工艺 穿刺操作时污染的针头也可将微粒带入人体血液。
使用过程中因碰撞或保存不当,使用前不行严格检查也会造成微粒的污染。 规范护理操作,杜绝因操作不规范而导致微粒污染引起的输液反应及其它危害。 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药物生产制作工艺不完善,水、空气、原料的污 a、药液与容器的接触、撞击、化学反应等可脱落大量的微粒
(1)直接阻塞血管,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氧 、缺血,甚至坏死。
(2)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 塞和静脉炎
(3)微粒进入肺毛细血管,可引起巨噬细胞增殖, 包围微粒形成肺内肉芽肿,影响肺功能
(4)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
第二节 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 (4)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
输液不溶微粒污染的危害
输液不溶微粒污染的危害输液过程中,有不少病人会私自调整点滴速度。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输液不溶微粒污染的危害,一起来看一看吧。
输液不溶微粒污染的危害输液中的微粒质量控制为限度检查,也就是说有微粒是肯定的,无微粒是相对的,只是控制在一定的粒径范围内。
微粒包括空气中的烟尘、粉尘,生产过程中的玻璃屑,橡胶瓶盖的橡胶微粒,输液袋、输液管中的塑料微粒,药物结晶及石棉纤维等。
当这些微粒被带入肌体,进入血液循环后,易堵塞毛细血管,造成局部组织栓塞、坏死或引起肉芽肿。
微粒超标可直接导致病人在半小时内死亡。
人体最窄处的毛细血管是不超过10毫微米的,因此一旦输液药品微粒过大,就会在血管内造成堵塞。
武警总医院病理科主任纪小龙指出,药品进入血液后,全身所有的静脉血都要回流到一个屏障器官,即肺脏,它能起到过滤器的作用,所以只要是直径大于毛细血管最窄处的颗粒都会被肺过滤出来,只能停留在肺里。
这些颗粒无法通过代谢排出体外,这样就会造成肺部堵塞,肺部血管本来都是通畅的,这些颗粒积聚在肺部就使得氧气交换不够,人体呼吸困难。
相对而言,口服药要经过肠道吸收,将身体不需要的或对身体有害的物质过滤掉,之后才进入肝脏代谢,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就会降低血药浓度,进而降低过敏反应发生的几率。
而输液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发生过敏反应的几率相对就大,而且快,甚至有些过敏反应是致命的。
输液药品微粒过大,长期积累,易造成肺部堵塞,影响肺脏功能。
相对于口服药而言,频繁地输液可能还会对身体的一些器官造成影响。
输液的弊端1.容易引起感染输液时如果注射器、针头和注射部位的皮肤消毒不严,有可能使针眼红肿、化脓,严重的还能引起全身感染。
2.输液更易引发不良反应相比口服药和肌肉注射,输液时药品不经过任何屏障直接进入血管,一旦过敏,患者可能在几分钟内出现休克,甚至死亡。
如果输液速度过快,有可能因循环负荷过重造成肺水肿。
3.耗时费钱输一次液,少则一小时,多则四、五小时,显然比口服药和肌注浪费时间。
注射剂中内毒素、微粒与用药安全
静脉配液中心
静脉配液中心采用局部(操作面)百 级,操作间万级的净化环境,有利于 减少药物配制过程中的污染。
Your company slogan
静脉输液的微生物污染
大肠杆菌 - 每瓶的存在数量
Your company slogan
破旧立新
Your company slogan
塑料安瓿——破旧立新
内毒素与微生物污染密切相关
Your company slogan
内毒素
文献报道 输液反应中1/4是与内毒素有关的热原反应。
内毒素限量试验表明,多数为单一分析内毒素限量 合格,输液混合后,内毒素限量不合格。原因是与注 射剂配伍中药品细菌内毒素叠加有关。
Your company slogan
内毒素
内毒素致热力不同也是引起某些输液反应的原因 之一。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致热能力不同,其 中以大肠杆菌内毒素致热力最强,因此,某些注 射剂虽内毒素经药检部门检查合格,但若含致热 力强的内毒素,其同样可以产生输液反应。
<0.5EU/ml
庆大霉素16万单位
<0.5EU/ml
5%葡萄糖注射液500ml+甲硝唑0.5g+庆大霉素16万IU >0.5EU/ml
合格注射液、一次性输液器、针剂药物的内毒 素叠加超过了阈值。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1,21(12):737-738
Your company slogan
1 Your company slogan
主要内容
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及危害 注射剂中内毒素及其危害 注射剂在世界及我国的使用现状 合理使用注射剂的策略
Your company slogan
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
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目的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来源,及其危害,制定预防措施。
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实践。
结果输液微粒形成的来源包括配制前的原料,容器及输液用具,配制中的橡胶塞,玻璃安瓿微粒,环境空气,以及人为因素可能产生微粒。
了解其危害,做好预防措施。
结论减少临床输液微粒的产生应从各个环节开始,必须加强对各方面的严格监控和管理。
标签:静脉微粒污染;来源;危害;预防措施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静脉输入的药液中存在直径为1~15 μm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大的直径可达50~300 μm,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过程。
本文现就输液配制前,配制中微粒的来源,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做以下叙述。
1配制前微粒来源为原材料,容器及输液用具1.1原料如果水溶性的或大分子的颗粒杂质存在于输液的原材料中,则成品会出现小白点、乳光、发混等现象。
活性炭杂质的含量多,对药液的澄明度和稳定性都有影响。
1.2容器及输液用具1.2.1PVC输液袋PVC输液袋的成分主要为聚氯乙烯和某些增塑剂,聚氯乙烯的耐热性和透明性均较差,因此很容易出现白块和小白点,在强烈振荡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轻度乳光,增加输液微粒。
故对PVC输液袋的产品质量要严格把关。
1.2.2注射器、输液器不洁净普遍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同样存在潜在污染问题。
每个厂家的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和灭菌方法都不一样,有的外包装简陋,可能因装卸运输时过度挤压而引起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破损漏气,从而导致细菌热原污染,有的在生产过程中带有未塑化的离子微粒异物或是混入尘埃、纤维等杂质,导致静脉微粒污染。
2输液配制中微粒来源2.1橡胶塞橡胶塞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为天然橡胶,此外还有大量附加剂。
注射剂接触到橡胶塞后,可导致药液变混、出现异物。
随着大剂量和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等药物的广泛应用,输液微粒污染的概率也随着增高。
因这些大剂量和广谱抗生素制剂多采用橡胶塞的玻璃瓶装,配液过程中,会反复穿刺橡胶塞,从而切割下橡胶皮屑。
关于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综述
关于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综述【摘要】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会对人体造成血管栓塞、静脉炎、肉芽肿、肺动脉高压、输液反应等不同程度的危害。
但是,如果能从药液生产,药液的配置,药液的输入三个环节进行严格的防范,就能降低微粒所造成的危害, 保障患者的安全。
本文重点综述了静脉用药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危害,分析了减少静脉用药中不溶性微粒的措施。
【关键词】静脉输液;不溶性微粒;危害控制1输液微粒污染概述1.1.概述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非代谢性颗粒杂质、不溶性,其直径一般1~15μm,少数可达50~300μm)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1]。
过去医学界对输液微粒可能引起的危害很少考虑,近30年来,对微粒进行了广泛研究后认为输液微粒造成的危害是潜在的、长期的,应引起普遍关注[2]。
1.1.输液微粒对人体的危害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经过研究发现,药液中存在的不溶性微粒通过静脉输液或静脉注射,会不可避免地进入人体,从而可能导致急性反应或潜在危险,其危害是严重而持久的。
输液微粒可能引起的危害有:①引发输液反应。
大量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后,有些异物可引起抗原作用,诱发炎症反应。
患者会出现发热、寒战等输液反应,称之为热原样反应[3]。
②造成血管阻塞。
较大的微粒可直堵塞血管,引起局部供血障碍。
③肉芽肿的形成。
研究表明,当微粒侵入肺、脑、肾等到组织内时,在吞噬细胞等炎性反应细胞作用下,造成肉芽肿,从而引起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供血不足,甚至坏死。
④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赵翔[4]将3组经不同孔径滤器过滤的溶液,注入随机分组的家兔体内,在推注 2、10、30和60min 时分别测量肺动脉压,发现不同粒径的输液微粒都可引起急性肺动脉压升高,持续数分钟后恢复,其升高程度、持续时间与微粒数有一定关系。
此外,不溶微粒还能诱发静脉炎、过敏反应、癌反应、血管闭塞、肺动脉高压等。
2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2.1 液体生产过程药液在生产过程中及出厂前未经严格把关, 达不到药典规定的限量标准, 就可能造成微粒污染。
微粒——静脉注射剂中的幽灵
静脉注射,尤其是静脉输液,一直以来都是一种被人们熟悉的治疗方式,并且给人留下了“快而有效”的印象。
而与此同时,这种给药方式也以相对较高的风险著称。
毕竟药物直接打进血管里,要是出了问题可不是闹着玩的。
不过也有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如果药品的质量、用法和护士的操作都不出一点问题,是不是注射就和吃药一样安全了呢?事实并非如此,即使药物和用药过程都万无一失,静脉注射仍暗藏隐患。
隐患就来源于藏在注射剂中的幽灵——微粒身上。
微粒,全名不溶性微粒,是一群不溶于水,也不被机体代谢的小家伙。
之所以说它们是幽灵,是因为它们的直径只有几微米,依靠肉眼检查完全无法发现。
在注射液生产过程中,其中就会含有一定量的微粒。
质量标准中对微粒有明确的控制标准,但这只是一个限量标准,并不能保证完全不含微粒。
虽然每一瓶合格的注射液都不会含有太多的微粒,但如果一个病人输注了很多瓶注射液,微粒的总量会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
根据我国药典2005版规定,100 mL以上静脉注射液每mL含10μm以上微粒不得超过25粒,含25μm以上微粒不得超过3粒,不得检出50μm以上微粒。
按此标准,假设一个病人每天输液500ml,那么只要输液超过8天,就可能有多达上千个微粒进入他的体内。
除注射液中本身携带的微粒以外,更多的微粒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混进注射液中。
在药液配制时,掰开安瓿带来的微小的玻璃碎屑,针头穿刺瓶塞时带来的微小的橡胶颗粒,都可以加入到微粒的队伍之中。
不止如此,如果把不能混在一起的多种药物混在一瓶注射液里,它们也会发生反应形成难以溶解的新微粒。
人体之后就会长期滞留,甚至可以伴随人一生,可谓如幽灵般挥之不去。
微粒对人体可以产生多种影响。
尺寸较大的微粒可以直接堵住体内细小的血管,造成局部缺血坏死。
由于静脉血回流后首先经过肺,因此遭殃的地方主要在肺部。
微粒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刺激血管内壁,造成静脉炎。
也有些较小的微粒会随着血液到达更远的脏器,并且可以被体内的清除异己的吞噬细胞所吞噬。
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之忧
医药经济报/2009年/6月/4日/第B05版药事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之忧煤炭总医院吕强崔嵘陶维良青岛阜外心血管医院张琳北京医院袁华文吕强崔嵘陶维良(煤炭总医院)张琳(青岛阜外心血管医院)袁华(北京医院)注射剂是药品应用的特殊形式,已有百年历史,但同时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研究,尤其是近几年来人们对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正进行深入的研究。
所谓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是指药物在生产或应用中经过各种途径污染的微小颗粒杂质,其粒径在1~50μm之间,肉眼不可见、易动性的非代谢性的有害粒子(以下简称“微粒”)。
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人体解剖结果证明,微粒会产生一时难以发现的、潜在的严重危害。
本文作者对如何有效清除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进行了全面的药学研究。
微粒危害极大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众多学者报告了微粒带来的危害;到了60年代末,有关微粒危害的报道急剧增多,所研究的范围日趋广泛而深入;70年代,微粒造成临床危害的观点已为医药界普遍接受。
学者们研究了微粒的去除方法,制定了限度标准,并正式载入国家药典。
炎症反应输液可引起静脉炎、肺动脉炎。
Brown等人在临床中发现,输液可引起静脉炎,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药液的渗透压过高,药物本身可直接刺激组织而产生炎症反应,但最主要的是输液中微粒过多。
粒子异物可引起血栓形成,造成局部堵塞及供血不足,组织缺氧而产生水肿和炎症。
肉芽肿肉芽肿是机体的一种增生反应,可直接干扰肺、脾、脑、心、肝、肾等脏器的机能,甚至危及生命。
1955年Bruning报道,在210例患肺血管肉芽肿的小儿尸检中发现19例是由纤维所造成的。
这些病例的共同点是,他们生前都曾大量用过静脉输液。
Bruning认为,纤维是由输液所引入,随血流进入肺毛细血管,引起巨噬细胞增殖而造成肉芽肿。
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直径5.0μm左右,人们曾认为只有大于5.0μm的微粒才可能阻塞毛细血管。
而今已有定论:微粒的危害及其致害程度不仅与微粒的数目有关,而且与微粒的理化性质和空间构型有关。
静脉输液中的微粒污染
2.3微粒进入肺毛细血管,可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包围微粒形成肺内肉芽肿,影响肺功能。
2.4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和变态反应。
3防止与消除微粒的措施
3.1环境 尽可能采取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或采用配液中心配制液体,以减少因空气中不溶性微粒带入液体而造成的污染。未设配液中心的医院,在配液前一定要对治疗室进行空气及地面、桌面的消毒,使用动态空气消毒机,控制闲杂人员等进入治疗室,减少不必要的走动,减少空气中微粒的含量,定期进行空气培养。
静脉输液中的微粒污染
输液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1-15µm,少数较大的输液微粒直径可达50-300µm。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将微粒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操作及治疗手段,因此,加强对静脉输液中微粒的控制及减少其对患者带来的危害越来越被医院及患者所重视。本文将微粒产生的来源、危害及防治分析如下。
1.3.1安瓿锯割与微粒污染1只5ml安瓿,砂轮锯割后用手掰开切割口时带有玻璃微粒1300~3000个。如果用碘伏棉签擦拭后再掰开,微粒污染减少1/4[1]。
1.3.2加药时针头穿刺胶塞与微粒引入 输液过程中,液体内常会加入多种药物,特别是目前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大多为橡胶塞的玻璃瓶制剂,在溶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药中用针头反复刺橡胶塞,会导致橡胶塞微粒进入药液。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护理人员习惯直接用注射器乳头抽吸药液,这使微粒污染的几率大为增加。
2微粒污染的危害
我国1990年药典规定:每1ml输液剂中直径>10µm的不溶性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25µm的不溶性微粒不能超过2个。人体最小毛细血管直径为5~15µm,当微粒直径大于毛细血管直径时,可引起阻塞。容易受损害的是肺、脑、肝、肾等部位。
静脉输液反应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反应预防及处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药临床应用的日益增多,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用药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更加引起医疗界和广大患者的重视。
现将静脉输液反应的预防及处理体会报告如下。
类型及症状热原反应:主要是细菌内毒素经过静脉输液剂进入体内累积量超过人体的耐受量时,便发生热原反应。
临床症状是高热、寒颤、皮肤苍白、瞳孔散大、血压升高、白细胞减少,严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头痛以至于昏迷,甚至休克、死亡。
热原样反应:由于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引起的类似热原的反应,主要受生产、贮存、输液器具、输液操作过程技术及环境污染。
过敏反应:除表现有皮肤瘙痒、红斑样皮疹外等,一般过敏反应外。
临床常见有类似热原反应的严重过敏反应,难与热原反应区别。
局部反应:由于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局部静脉处有红、肿、痛、静脉增厚并有压痛感。
细胞污染引起:被细胞或真菌污染的液体进入体内而引起的一种比热原反应为严重的急性细菌性感染反应,如严重的菌血症或败血症。
预防严格掌握输液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输液方法具有其他给药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优点,但风险也相应增大。
应在使用其他给药方式效果不佳时再选用输液法。
一般主张较轻度的发热、腹泻、轻度的感染可采用口服或其他方式给药。
对肾功能、心功能不全者更应谨用,并严格控制输液量及输液速度。
用药前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的患者所用药物更应谨慎。
输液所用的液体药物及其容器输液系统的质量存在问题或制造和储运过程中被细菌污染,或含有物理或化学性热源,或联合用药时由于配伍不当产生化学微粒以及玻璃屑纤维等进人体内都会引起不良反应。
护理人员在进行输液操作时,或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而被细菌污染,或输液速度过快输液时间过长而引起不适。
体质和机体差异的影响,机体对外来刺激敏感,初次接受输液,营养状态差异,自身生理差异等,极易引起输液反应。
治疗室的环境要清洁,按常规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每晚1小时,每周用2%过氧乙酸8ml/m3煮沸熏蒸30分钟。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任何液体药品在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不溶性微粒,国家在这方面也有相应的标准。
国家《药典》中规定的液体药品中含有的不容性微粒直径不能超过10毫微米。
但是有调查却发现,市场上销售的很多输液药品含有的不容性微粒直径都超过了这一规定,有的甚至达到50毫微米以上。
人体最窄处的毛细血管是不超过10毫微米的,因此一旦输液药品微粒过大,就会在血管内造成堵塞。
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进入血液循环,极易出现肺肉芽肿、肺水肿、静脉炎症和过敏反应等。
因此,静脉输液是公认的最危险的给药方式。
近几十年来,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人的肉眼可以看到直径在50微米以上的微粒,而恰恰是那些直径在2-50微米之间,肉眼看不见,会移动,不能在体内代谢的有害微粒进入血管,导致了各种输液污染病。
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
有一学者对一个一生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5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塞堵。
使用衬垫为使穿刺血管充容,很多护士将止血带紧紧地捆在病人肢体上,让病人感到无情的约束与压抑的痛苦。
但如果在扎止血带的部位先围上一层衬垫再扎止血带,就可以完全消除病人的痛苦与不适。
合理固定穿刺成功后如果将左拇指紧紧压在针柄上,被挤压的针头对局部皮肤组织的牵拉引起的疼痛是较为剧烈的。
远加近固定法即进针前用左手无名指和小指夹住胶管中段,穿刺好后左拇指轻轻压在针柄上再小心贴胶布注意:不能改变进针后针头与皮肤间所成的角度,既简单易操作又牢固无痛苦。
密切巡视询问在药液滴注的过程中,病人常会出现疼痛、肿胀或其他不适,护士要密切巡视询问病人,随时处理病人的问题。
在气温较低或滴注对局部有刺激的药物如氯化钾、氨基酸、红霉素等时,要帮助病人保暖,调节好滴速,做局部热敷,使药液顺利输完。
轻柔缓慢拔针目前不少护士仍习惯传统的快速拔针法,有时工作一忙就让病人自己按压针眼处,由于按压的部位和力度不当,所以拔针后针眼出血、局部肿胀、青紫等现象时有发生。
静脉输液与不溶性微粒
药物加 入静脉输 液后 , 由于 p H值 、 溶剂 、 温度 等发生 改 变而使 主药溶解度也 发生改变或生成 不溶性结合 物 , 而析 从
这种 由药物配伍所致 的不溶性微粒在中药输 液的配置 中 尤为常见。 中药针剂成分复杂 , 溶剂的改 变容 易导致其与药物
配伍 后的不溶性微粒 明显增多 。 吕强等将 6 种 中药注射液按 1
治 疗 剂 量 溶 配 于 09 .%氯 化 钠 注 射 液 中 , 其 中 的不 溶 性 微 对
粒进行 考查 , 结果有 2 6种中药注射剂微粒数超过 《 中国药典》 标准, 占实 验总数 4 .%用 另 外 , 们也 发现 中药注 射液 中 26 ; 他 2 0 m微粒 数 占总 数 的 9 %, 文献 报道 西药 静 脉注பைடு நூலகம்射 1 9 较 液 同 粒径 9 %的 比例 多 ; 亚 平 也对 输 液 用 中药 注射 液 8 侯 中的不溶性微 粒进行考察 ,发现每 mL输液所含微粒数都有
加药注射器 、 脉输 液管 等注射器具 , 静 有些本身就带有少
量 胶 屑 、 尘 , 加 药 、 液 过 程 中 , 溶 性 微 粒 随 之 进 入 静 脉 微 在 输 不
5 m以上微粒 0 。但这仅是对 出厂产 品的质量要求 , 而对医 院开封使用尤其 是配 制输液 的不溶性 微粒 ,则没 有明确 规 定 。恰恰 是在配制使用 的过程 中, 由于药物配伍 、 环境 、 操作 、 输液器 具等 因素 影响 , 不溶性 微粒 可明显增 多 , 这些 微粒 主 要 由胶 粒 、 维 、 纤 玻璃屑 、 晶体等组 成 , 结 多为 不能代谢 的物 质脚 。文献报道 ,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 均注意到不溶性微粒对 输液患者 的危害 , 也单独 考察 了某些药 物 、 输液 器具或 配制 环境 等对不溶性微粒的影响。以下就配制使用过程 中不溶性
输液微粒名词解释
输液微粒名词解释
输液微粒是指在输液液体中存在的微小颗粒或微团,其直径一般在1微米至100微米之间。
这些微粒通常由药物成分、添加剂、杂质、沉淀物等组成,并可以通过目测、显微镜观察或其他粒度测试方法进行检测。
输液微粒分为两种类型,即可溶性微粒和不溶性微粒。
可溶性微粒主要是指输液中的溶解固体颗粒,例如药物晶体、粉末等,它们具有完全溶解或部分溶解的特性。
这些微粒通常能够通过过滤器或层析膜等方法除去,对患者身体也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不溶性微粒则是指在输液中存在的无法溶解的物质颗粒,例如沉淀物、颗粒、气泡等。
这些微粒具有较大的直径和较高的浓度,如果被患者体内吸收可能会引起血栓、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除去不溶性微粒对于患者的健康十分重要。
要控制输液微粒的存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
1. 药物选择:选择可溶性药物,避免使用含有可见颗粒或不溶性物质的药物。
2. 药物制备:在制备药物时,应严格遵守药物的配制指导,妥善处理药物晶体、粉末等固体药物,避免产生不溶性微粒。
3. 储存和运输:输液药物需要在干燥、无尘、无异味的环境中
储存和运输,避免与其他杂质接触。
4. 过滤器:在输液过程中,使用符合规范要求的过滤器,能够有效地去除不溶性微粒和其他杂质,确保输液液体的纯净度。
5. 维护设备:维护输液设备的清洁和完好,减少输液过程中微粒的生成和污染,同时定期检查设备的功能和使用情况。
总结而言,输液微粒是指输液中存在的微小颗粒或微团,可分为可溶性微粒和不溶性微粒。
控制和管理输液微粒对于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需要从药物选择、制备、储存、过滤器和设备维护等方面进行细致管理。
输液微粒污染名词解释
输液微粒污染名词解释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溶液中含有微小颗粒或微粒污染物的现象。
这些微粒可以是来源于输液器材、药物、溶剂等的残留物、氧化物或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附着物。
输液微粒污染可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并引发输液相关的并发症。
输液器材造成的微粒污染主要来源于输液器皿、输液管道和输液针头等。
这些器材在制造、包装、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带入微小颗粒或微粒污染物。
此外,一些低质量的器材可能含有更多的微粒杂质。
药物是另一个常见的微粒污染来源。
在制药过程中,药物可能因为不当的制备、分装或保存等问题导致微粒污染。
此外,溶液的稀释、沉淀和共存等也可能导致微粒污染的产生。
溶剂作为溶液的基础,也可能含有微粒污染物。
例如,水中存在的微小颗粒物、溶解氧化物或硬水垢等污染物可能对溶液的纯净度产生影响。
微生物也是输液微粒污染的重要来源。
在制药、输液器材的制备和使用过程中,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微生物可能附着于或污染药物和器材表面,形成微生物微粒污染。
这些微生物污染不仅有可能导致患者感染,还可能引发输液系统感染,增加患者并发症的风险。
输液微粒污染可能对患者产生多种不良影响。
首先,微粒颗粒可能引起机械性刺激和炎症反应,导致局部或全身组织损伤。
其次,微粒污染可能引发输液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皮疹、呼吸道症状等。
此外,一些微粒污染物还可能增加血栓或栓塞的风险,导致血流受阻,甚至引发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为了预防输液微粒污染,有几个重要的原则需要遵循。
首先,使用符合标准的高质量器材,如无菌的输液器皿、无菌的输液管和针头。
其次,选择高纯度的药物和溶剂,并严格控制其制备、分装和保存的条件。
最后,注意输液环境和操作规范,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潜在的微生物污染。
总之,输液微粒污染是输液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可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需要引起重视。
通过严格控制器材质量、药物和溶剂的纯度以及操作规范,可以有效预防输液微粒污染的发生,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静脉用注射剂不溶性微粒的危害及预防(实习)
输液微粒的种类
• 橡胶微粒 • 加药时穿刺橡胶塞切下的橡皮塞屑。有研究表明,一次性输液器塑料
穿刺针穿输液胶塞后,可使输液中微粒增加1.6倍~27.6倍,并可使药液 中出现可见性胶屑。临床加药时常用20 mL注射器的针头是16号或18号 的,这类较大的针头在穿刺胶塞过程中,很容易切割下大量的橡胶颗粒 ,而且随着穿刺次数的增加,产生微粒数量也会越来越多。
5
输液微粒的种类
• 尘埃微粒 • 非常常见,空气中的烟尘、粉尘可能随着药品的生产、运
输、储藏和使用过程而进入药液,形成微粒并随着输液而进 入病人体内,引发不良后果。
• 玻璃屑 • 较为常见,切割安瓿的方式和步骤不当会产生大量细小的
玻璃屑。安瓿开启的一瞬间,由于安瓿内外压力的不均衡, 瓶内负压使气流倒吸,会将用砂轮锯掉的玻璃屑吸入安瓿内 ,污染药液。
35
第一法(光阻法)
• 结果判定 • (1)标示装量为100ml或10 0m l以上的静脉用注射液 • 除另有规定外,每lm l中含10Mm 及10Mm 以上的微粒数 • 不得过2 5 粒,含25^111及以上的微粒数不得过 • 3粒。 • (2 )标示装量为100ml以下的静脉用注射液、静脉注射 • 用无菌粉末、注射用浓溶液及供注射用无菌原料药除另有 • 规定外,每个供试品容器(份)中含lO jum及1 0 p m 以上的微 • 粒数不得过6000粒,含25Hm 及25^m以上的微粒数不得过 • 600 粒。
22
输液微粒的危害
23
造成局部组织栓塞或坏死
成人毛细血管的内径一般平均是6 μm~8 μm,婴幼 儿的毛细血管内径仅3 μm~5 μm。当药液中的微粒 直径超过毛细血管的内径时,就可以堵塞毛细血管 ,引起局部组织供血不足,进而组织缺氧。人的心 、肝、肾、肺有大量的毛细血管网,这些器官是输 液微粒常见的沉积部位。
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
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 处理发热的关键在于诊断⽽不是急于输液退热,但⼀些⼈过于迷恋消炎药抗⽣素,这是国内医疗体制的长期误导所致。
下⾯店铺和⼤家⼀起学习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
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 据统计⽤电镜观察每瓶输⼊⼈体的液体⾥有⼤约30万个直径在10--30Å玻璃碎屑及橡胶微粒,⽽⼈体⽑细⾎管直径只有10Å,所以这些看不见的微粒将沉积在肺脏导致肺功能下降,现代⼈肺功能下降、肺活量降低与此不⽆关系! 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进⼊⾎液循环,极易出现肺⾁芽肿、肺⽔肿、静脉炎症和过敏反应等。
因此,静脉输液是公认的最危险的给药⽅式。
近⼏⼗年来,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逐渐被⼈们所认识。
⼈的⾁眼可以看到直径在50微⽶以上的微粒,⽽恰恰是那些直径在2-50微⽶之间,⾁眼看不见,会移动,不能在体内代谢的有害微粒进⼊⾎管,导致了各种输液污染病。
很多病⼈患上了输液病 静脉输液和⼝服药物的最终效果是完全⼀致的。
如果病⼈胃肠功能正常,是万万不可滥⽤静脉输液的。
滥⽤静脉输液⼀则多花钱,⼆则可使你的⾝体受到伤害,严重的甚⾄断送性命。
那么,什么情况才能静脉输液给药呢?专家认为只有3种情况: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浓度才能紧急处理的情况。
多年来,医学界⼀直延⽤⽼⼀辈专家提出的“能⼝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静滴”的⽤药原则,但是现在,很多病⼈因为输液好得快,⽆论什么病都要求输液。
特别是换季之时,感冒发烧的患者⼤幅增加,各⼤医院输液室⼈满为患,⽽实际上,⼤部分患者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烧,其实根本⽤不着输液,吃些药,多休息休息就会好。
输液的5⼤危害 1、发热反应 输⼊致热物质、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完善或被污染等原因,都会导致病⼈发冷、打寒战和发热,严重者⾼热达40~41摄⽒度。
2、肺⽔肿 因为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过多液体,使循环⾎容量急剧增加,⼼脏负担过重⽽引起⽔肿,严重者有⽣命危险。
输液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什么
输液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什么输液是生病了去看医生经常做的事,相信很多人都试过输液,但是你们知道输液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什么吗?下面是为你整理的输液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输液常见的不良反应热原反应主要是细菌内毒素经过静脉输液剂进入体内累积量超过人体的耐受量时,便发生热原反应。
临床症状是高热、寒颤、皮肤苍白、瞳孔散大、血压升高、白细胞减少;严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头痛以至于昏迷,甚至休克、死亡。
热原样反应由于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引起的类似热原的反应,主要受生产、贮存、输液器具、输液操作过程及输液环境等污染。
过敏反应除表现有皮肤瘙痒、红斑样皮疹等一般过敏反应外,临床常见有类似热原反应的严重过敏反应,难与热原反应区别。
细胞污染引起被细胞或真菌污染的液体进入体内而引起的一种比热原反应为严重的急性细菌性感染反应,如严重的菌血症或败血症。
输液不良反应的预防输液时尽量减少药物配伍品种多种药物配伍易造成微粒、热原叠加引起输液反应。
由于中草药注射剂既易带入微粒,又易与其他药品发生反应,因此使用中草药注射剂时尽量不要与其他药物配伍。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认真执行查对制度仔细检查液体有无混浊,瓶口是否松动,瓶身有无裂缝。
消毒、操作按规定执行,并选择质量保证的输液器具。
紫外线定时消毒,保持空气清洁,防止污染。
选择适宜的稀释剂和输液速度药液应现用现配,选用药品说明书上的稀释剂,并查看好配伍禁忌。
输液速度应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身体状况及药物性质进行调整。
输液反应的处理一旦发生输液反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输液器及液体(保留备查),做好抢救治疗准备。
但不能拔针,因为再次静脉穿刺可能有困难,导致抢救治疗延误。
对发热及血清样反应立即用地塞米松静脉滴注0.3~0.5mg/kg、异丙嗪0.5~1mg/kg肌注,同时给予保暖、吸氧、物理降温或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治疗。
如患者出现寒战、高热、唇紫绀、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困难等过敏性休克症状时,立即肌注肾上腺素0.01~0.03mg/kg,并每隔15~30分钟反复用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
输液方式会导致进入体内的药没有接收过程,省略了体液免疫以及细胞免疫环节,药液直接经由血液进入心脏。
现在就跟着店铺一起来看一看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资料仅供参考。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
任何液体药品在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不溶性微粒,国家在这方面也有相应的标准。
国家《药典》中规定的液体药品中含有的不容性微粒直径不能超过10毫微米。
但是有调查却发现,市场上销售的很多输液药品含有的不容性微粒直径都超过了这一规定,有的甚至达到50毫微米以上。
人体最窄处的毛细血管是不超过10毫微米的,因此一旦输液药品微粒过大,就会在血管内造成堵塞。
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进入血液循环,极易出现肺肉芽肿、肺水肿、静脉炎症和过敏反应等。
因此,静脉输液是公认的最危险的给药方式。
近几十年来,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人的肉眼可以看到直径在50微米以上的微粒,而恰恰是那些直径在2-50微米之间,肉眼看不见,会移动,不能在体内代谢的有害微粒进入血管,导致了各种输液污染病。
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
有一学者对一个一生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5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塞堵。
减轻输液痛苦方法
使用衬垫
为使穿刺血管充容,很多护士将止血带紧紧地捆在病人肢体上,让病人感到无情的约束与压抑的痛苦。
但如果在扎止血带的部位先围上一层衬垫再扎止血带,就可以完全消除病人的痛苦与不适。
合理固定
穿刺成功后如果将左拇指紧紧压在针柄上,被挤压的针头对局部皮肤组织的牵拉引起的疼痛是较为剧烈的。
远加近固定法即进针前用
左手无名指和小指夹住胶管中段,穿刺好后左拇指轻轻压在针柄上再小心贴胶布(注意:不能改变进针后针头与皮肤间所成的角度),既简单易操作又牢固无痛苦。
密切巡视询问
在药液滴注的过程中,病人常会出现疼痛、肿胀或其他不适,护士要密切巡视询问病人,随时处理病人的问题。
在气温较低或滴注对局部有刺激的药物(如氯化钾、氨基酸、红霉素等)时,要帮助病人保暖,调节好滴速,做局部热敷,使药液顺利输完。
轻柔缓慢拔针目前不少护士仍习惯传统的快速拔针法,有时工作一忙就让病人自己按压针眼处,由于按压的部位和力度不当,所以拔针后针眼出血、局部肿胀、青紫等现象时有发生。
轻柔缓慢拔针后,护士用无菌棉球轻压在血管穿刺点和皮肤穿刺点上不动约1~2分钟,既可避免上述不良后果的发生,还使病人在针头拔出时没有丝毫痛觉。
输液的分类及临床用途
1.电解质输液用以补充体内水分、电解质,纠正体内酸碱平衡等。
如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乳酸钠注射液等。
2.营养输液用于不能口服吸收营养的患者。
营养输液有糖类输液、氨基酸输液、脂肪乳输液等。
糖类输液中最常用的为葡萄糖注射液。
氨基酸输液与脂肪乳输液将在后面专门论述。
3.胶体输液用于调节体内渗透压。
胶体输液有多糖类、明胶类、高分子聚合物类等,如右旋糖酐、淀粉衍生物、明胶、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
4.含药输液含有治疗药物的输液,如替硝唑、苦参碱等输液。
输液的要求
1、在无菌、透明度及无热源这三项,应更加特别注意,它们也是输液生产中经常出现的主要问题。
2、含量,色泽,pH也应符合要求。
pH应在保障疗效和制品稳定的基础上,力求接近人体的pH,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酸碱中毒。
3、输液的渗透压应调为等渗或偏高渗,这样可不引起血象的任何
异常变化。
4、此外,输液还要不得含有引起过敏反应的异性蛋白和降压药物,不得损害肝、肾。
5、输液不得添加任何抑菌剂,并在存储过程中质量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