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及其作用。
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

小结:
以景结情: • 1、特征:结尾处 画面感 画中情 • 2、效果:如撞钟 • 3、思路:明手法 析手法 析效果
• 景与情的关系:
• 情景交融,其实不需要这么复杂,我们只需 要记住: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 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 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 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 景、乐景?
• 3、以乐景写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 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 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 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 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 :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 之情更加浓厚。
答案:
1:表达了抒情女主人公对于红英落尽、芳歇春去的 感伤与惋叹,对意中人思念之情以及无人陪伴的 孤寂之情。 2:“长空黯淡连芳草”运用“以景结情”手法。( 2分),通过写女主人公遥望远方,只见长空惨淡 晦暗,芳草连接长空,营造了一幅惨淡凄美的意 境,(1分)表达了因意中人长久不归,主人公翘 首以待后的失望之情和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1 分)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悠长。(2分)。
课本内容回顾:
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 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 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 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 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 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古代诗歌鉴赏(抒情方式)

《病牛》 李纲 耕田千亩实千箱,精疲力竭谁抚伤。 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 牛的勤劳卖力,“实千箱”突出了牛劳动 成果的丰硕和其对人类的贡献,然而尽管 这样的居功至伟,牛却依然无怨无悔,任 劳任怨:只要天下众生都能吃饱饭,何必 计较自己年老体衰、病卧残阳之中呢? • 作者这首小诗既是对病牛的崇敬和礼 赞,同时也是对像老牛一样勤劳朴实、无 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讴歌和赞颂。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画 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此诗写于南宋被元所灭之际。)
⑴联系背景,这首诗通过咏菊花,以菊花象征了怎样的品格? 答: 坚明大义、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气节。 ⑵诗中的下列意象分别比喻什么?请简要作答。 百花:丧失民族气节、依附新朝的人们 疏篱: 恶劣的政治环境 抱香:坚持民族气节 北风: 元朝统治者
【例3】
落 梅 陆 游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风更乞怜。
1.梅花“花中气节最高坚”的品格具体表现在哪里? 答:①无论风雪怎样摧残,它的气概更加庄严坚强。 (第一句诗)②耻于向春风乞怜,绝无摧眉折腰 之态。(第三四句) 2.梅花的品格也是诗人的品格。请联系历史背景, 说出诗人的梅花品格是什么? 答: 一生坚持抗金复国的正义立场,屡遭排斥、 打击而不动摇。
【检测1】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 2)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提示: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 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知识点精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也就是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等六种。
①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所描写的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又如唐朝李华的《春归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例1:[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解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思乡情。
不过这种思乡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
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通过首句“西风信来家万里”一想便知,是为了寄托自己浓浓的思乡情!这就是借景抒情的美妙之处。
②托物言志。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一般是咏物诗。
③托物寓理。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安石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一般是哲理诗。
④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从五个方面入手,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

从五个方面入手,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下面从以下五个角度简析鉴赏古代诗歌的一般方法。
一、正面描写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解说】正面描写晚秋落叶纷飞,江水滔滔东流的雄阔壮美之景。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解说】正面描写了山村幽雅宁静的田园生活氛围。
二、侧面描写(衬托)(间接)1.衬托分映衬和反衬。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2、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
如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答案是D项: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作者是通过问答、责问慨叹绿肥红瘦,将怜花伤春之情,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是间接抒情,而不是直抒胸臆。
三、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1.《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正面描写是:天姥连天向天横【解说】直接说天目山很高,直插云霄,侧面描写是: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解说】天姥山的高度超过了五岳和赤城。
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也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五岳、赤城、天台都从侧面衬托天目山的高大。
2、动静结合《归园田居》诗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运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用狗的吠叫声衬托巷子里的宁静,用鸡的鸣叫声衬托环境的幽静,表现出田园生活的安逸、宁静,不似官场生活的喧嚣、嘈杂,表达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诗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抓住田园生活的特点,自然环境的特点,按照从近到远、从低到高的顺序,对诗人生活的环境进行描写。
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结构技巧-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

写法,重在抒发其家破人亡、举目无亲的悲哀。
3、以乐景写乐情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①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局促。 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 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 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快乐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 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 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以小见大
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 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法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 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 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抑扬
抑,指压抑,贬低;扬,指褒扬,赞颂。 由于人物性格具有并非单一的复杂多面性,因此,在作品中最常见的 是“抑扬结合”、“抑扬并用”。 其具体手法有“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欲抑先杨”、“欲 扬先抑” 想褒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贬处落笔,而是从相反处落笔。 多用叙事来写人。
直抒胸臆:"涕泪""喜欲狂""白 日放歌"传达出了他的心情。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乐景 乐情
哀景 哀情
2.借景抒情: 借助于其他景、物、人、事来委婉、含蓄、曲折地表 达感情的都可称间接抒情,感情往往隐藏于诗句的背 后。诗中最常见的,高考常考查的是借景抒情。
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冷寂、清凉的画面传达着离别者内心的凄苦之情。
四、鉴赏诗歌的构思立意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 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借古讽 今、托物言志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构思技巧。这些技巧 对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有很大帮助。
高考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终极总结

高考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终极总结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例析(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1.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3.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4.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修辞手法及作用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感情)、借代、通感;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古代诗歌中的抒情手法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答案】①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点)
②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
。郊野渡口一幅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析)
③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
情怀。(评)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最后两句是怎样抒情的?请加以鉴赏。
【答案】
①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明技巧)
②宁愿做一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也不愿做置身书斋的书生,(释运 用)
③表现了作者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析作用)
二、间接抒情
含义: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借其他对象(景、物、人、事)表 现出来。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 寄情于物:托物言志、(移情); 融情于事:借古讽今、用典、(即事抒情);
(一)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概念: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 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作用:委婉、深沉、形象、感人。
【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问:试分析一下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答案】①托物言志。②词人借不与群芳争春,虽然“成泥 ”“作尘”而芳香如故的梅花来表达自己虽遭不幸,前途坎坷, 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③这是以乐景反衬出诗人漂泊的感伤和浓厚的思乡之情。
古诗词鉴赏抒情方式大全

古诗词鉴赏抒情方式大全在五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中,古诗词宛如一朵瑰丽的奇葩,以其独特的魅力始终绽放在文明的世界里。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古诗词鉴赏抒情方式,希望大家喜欢。
古诗词鉴赏抒情方式:迭字:迭词作用(1)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2)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李煜《浪淘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如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
象征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列锦: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景,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再如韩翃的《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两句诗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
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迭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创设了一种幽怨凄清的意境。
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联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间接抒情 【典例回放】: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 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作者在诗歌里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简要 分析。(7分)
诗歌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2分)此诗描 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 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 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 沙洲上静睡不动。(3分)。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 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 悦闲适的心境。情感表达含蓄,耐人寻味。(2 分)。
(一)、直接抒情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2]终不还。 【注】:①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是汉朝边塞的一个重要关口。②
楼兰: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问】:试分析诗歌的最后一句的抒情艺术。(5 分)
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2分)抒 发了战士们血战疆场、尽忠报国的 情感。情感真挚而强烈。(3分)
具体分析
合。
托物言志:据外“形”,析内“神”,求契 借古讽今:事或人:抓特点 景:对照分析
评价效果
情感+术语
某诗(或某句)运用了 手法, 描绘了 景象(刻画了 形象或描述了 事情) 表达了 情感(表现 了 心境或体现了 追求)达到了 表达效果。
某诗(或某句)运用了 手法, 描绘了 景象(刻画了 形象或描述了 事 情)表达了 情感 (表现了 心境或体 现了 追求)达到了
三.托物言志
【问】: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抒情特点。(7分)
咏山泉(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注】:恬憺:同“恬淡”。
•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山中有(一股)泉水,向别人 询问(这股)泉水叫什么名字,却没有人知道。
表达效果。
端居(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③雨中寥落月中愁,运用了互文 的手法。
【问】: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对诗歌的第三、四两 句进行赏析。(7分)
• 爱妻从远方的来信很久都没有收到了,我得不 到家人音讯,只有在睡梦里才能回到家乡以解 乡愁。可是中宵醒后,恍然发觉离别已是悠悠 数年,顾望四周,只有空荡荡的床榻和寂寥凄 寒的秋夜相对,不由得心生凄凉。 • 寂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 那一片绿意和秋天的红叶在迷蒙雨色、朦胧夜 月的笼罩下变得黯淡模糊,雨夜的凄寒、月色 的冷清,又哪里比得上乡愁的磨人呢?
答题三步骤:
• • • • • • 1、说名字 ——指明手法 即说出用的是什么手法 2、说例子——揭示情感 即结合诗句阐释怎样用了这种手法 3、说效果——明确作用 这种手法的运用,对营造意境、塑造形象、 传达感情起了怎样的作用,对读者阅读鉴赏 有怎样的效果。
——抒
情 方 式
请仔细品味以下两组歌词,说说它们在抒情方式上有 什么不同。 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老鼠爱大米》 人世间有百媚千种,我却独爱你那一种。《霸王别姬》 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涛声依旧》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 方,百鸟齐飞翔,……(这是我的家乡。)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第三、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2分) 屋门前台阶下的青苔、庭院中参天的林木,在迷蒙 细雨和朦胧的月色中默默相对。诗人为我们营造出 一种冷寂、凄清的氛围。(3分)表达了悲愁孤寂 和思亲的情感。情感表达含蓄,富有韵味。(2分)
谢 谢 大 家!
•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天空倒映在(泉)水面上, 整个地(水)面的颜色和天空的颜色是一样的(与王勃 的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曲同工之意),泉水从高高的山 崖上飞流直下如雨声作响。
•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这股)泉水自高山流出, 涨满了一条条山涧和小溪,分出的支流也注满了一个个 山村的小池塘。 •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这股)泉水的清静和淡 泊没有人看见,(但不论你是否看见,也不在乎你是否 看见)(这股)泉水年复一年地依旧是那么清澈。
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通过写山泉清 澈灵动(超凡脱俗)、甘于奉献、不被关注却恬 淡自清的特点,(3分)来表现自己淡泊清高、 任性自然的情怀。情感蕴藉、含蓄,韵味无穷。 (2分)
四.借古抒情
卖花声· 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 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 读书人一声长叹。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斋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表达了出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3、借物抒情
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它 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 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 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 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强烈的 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 景物,通过景物来抒 情。它的特点是“景 生情,情寓景”,情 景交融,浑然一体。 也就是王国维说的 “一切景语皆情语”。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 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 春来还发旧时花。
2、借事抒情
把抽象的感情用具体的事情表达,通俗易懂。
典故 5、用典抒情 典故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 李白《行路难》 )
(宗悫què的典故)
2、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晋· 陶潜《乞食》)
(韩信的典故)
我来判断
指出下列诗句分别采用了什么抒情手法。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4、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 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这首曲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2分)通过 叙述“霸王别姬”、“曹操大败赤壁”、“班超 空老玉门关外”三个历史典故,慨叹秦汉时统治 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 深重的灾难,(3分)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 感情。抒情手法别致,情感表达婉转,别具韵致。 (2分)
指明手法
借景抒情:找景物,绘图景。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借古抒情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 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 今的目的。
咏史 戎昱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表 达 技 巧
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
结构技巧
熟知关于“表达技巧”的各种不同提问形式。 明确: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2、请分析本诗的表现方法。 3、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4、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5、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手法?
特别提醒:虽然提问形式不同,但其本质却是一 样的,即都是问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因 此,答题的内容、步骤也都一样。
【注】:将军空老玉门关:将军:指东汉名将班超,他被任 命为西域都护,封为定远侯。在西域生活了三十一年,晚年 思念家乡,上疏请求回去,有“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 入玉门关”的话,“空老玉门关”即指此。
【问】:有人说用“怀古伤今,慨叹民苦”来概括该 曲的中心思想是最恰当不过的。 请说一说文章怎样 “怀古伤今,慨叹民苦”的?(7分)
古代诗歌鉴赏
之
表达技巧
《考纲说明》: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牢记“表达技巧”的术语及其含义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先抑后扬、一波三折、联想想象、主客 移位、简笔勾勒(白描)、工笔细描、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对比反衬、虚实 结合、直抒胸臆、喻理于景、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正话反说、象征 暗示、以小见大等。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比、 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呼告、双关、 顶真、叠字、移用、通感、用典、互文、 并提、列锦等。 开门见山、起兴、先景后情、起承转合、 伏笔与照应、重章叠唱、线索等等。
这首诗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以汉朝故事来讥斥唐代君王同样 的做法,诗意显露,态度鲜明,起到了很好的讽谏作用。
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南朝宋国著名将领宗悫从小 漂母,在水边洗衣服的妇女。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就有雄心壮志,喜欢舞枪弄剑, 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借以表达某种 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他的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 当年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位漂母 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 。用典可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怜他饥饿,给他饭吃,韩信发誓日后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言简 后来他带兵攻打林邑国,运用计谋取胜, 报答此恩。后来韩信帮助刘邦灭了项羽,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义丰的效果。 被封为左卫将军。 被封为楚王,果然派人找到那位漂母, 长风破浪是一个成语,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衔戢(jí 集)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赠以千金。
高考原题摘录: ① 这首诗首联抒情有什么特点?(2011年江西卷) ②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010年 全国卷) ③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 思想感情?采用何种表现手法?(2011江苏卷) ④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情感?(2011年安徽卷) ⑤ 前人认为全诗的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 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2009年江西卷) ⑥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2011年全国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