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相见欢》。

(2)理解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如“相见欢”、“朱颜改”、“春风十里”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学会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增强语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离愁别绪,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3)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相见欢》的字词理解。

2.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

3.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介绍诗人李煜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韵。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解释其含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选取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汇报,互相交流学习。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目聆听朗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亲情、友情故事,与诗歌情感相互映照。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相见欢》的特点和价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相见欢》。

2. 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关于友情的短文。

3. 搜集其他李煜的诗歌,了解其创作风格,与《相见欢》进行对比分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相见欢教案

相见欢教案

相见欢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2. 增加学生对《相见欢》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准备:1. 课文《相见欢》的复印件。

2. PPT或黑板准备相关的诗歌分析和文化背景介绍。

3. 学生分组用的卡片,每组一张。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PPT或黑板展示《相见欢》这首诗的内容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简要介绍该诗在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并与学生共同探讨这首诗可能表达的主题或情感。

步骤二:诗歌分析(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分发一张卡片。

卡片上有这首诗的若干重要词语,如“辞”、“须”、“江南”等。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关键词展开思考和讨论,分析这些词语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

2.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并通过讨论的方式完善和补充。

步骤三:角色扮演(20分钟)1. 将全班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如“杨玉环”、“王之涣”等。

2.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性格和情感,编写一段简短的对话,并进行表演。

可以让部分学生观察其他小组的表演,然后进行评价和讨论。

步骤四:课堂总结(10分钟)老师根据学生的角色扮演和讨论情况,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并引导学生思考《相见欢》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步骤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以《相见欢》为题材的作文,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用书面形式完成,并在下节课上进行交流和评比。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和感受《相见欢》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角色扮演的活动,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

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诗歌,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意义的解读。

2. 诗歌情感的体验和共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情感共鸣法,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介绍《相见欢》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眼聆听朗读,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诗歌中的情感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诗歌情感和修辞手法的短文。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相见欢》。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诗歌,培养创新思维。

(3)学会对比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友谊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相见欢》的字词理解、句子解析。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分析。

(3)诗歌主题的深入理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含蓄意境的把握。

(2)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煜及《相见欢》的背景。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解决字词障碍。

(2)小组内讨论,理解句子含义,分析修辞手法。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歌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分析结构特点。

4. 合作探讨:(1)分组探讨诗歌主题,分享学习心得。

(2)全班交流,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5.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批改讲解。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相见欢》。

2. 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能力。

2. 学生对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的识别与分析能力。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含义。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歌《相见欢》的内容介绍。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解析。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阅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含义,帮助学生掌握。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修辞手法和词语。

阅读法: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诗歌《相见欢》的文本。

相关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

修辞手法和词语解析的参考资料。

3.2 教学材料诗歌打印文本。

笔记本和笔。

投影仪和投影屏幕。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表达。

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4.2 教学反馈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学到的修辞手法和词语。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理解。

5.2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诗歌作品,扩展他们的文学视野。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第六章:教学实践活动6.1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让学生扮演诗人,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感受。

6.2 活动目的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七章:作业与评价7.1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相见欢》的读后感。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的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和解读。

李煜《相见欢》优质教案

李煜《相见欢》优质教案

作为⼀名优秀的教育⼯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店铺精⼼整理的李煜《相见欢》优质教案,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煜《相见欢》优质教案1 教学⽬标 1、学习通过知⼈论诗法、意象助读法、画⾯描述法、⽐较赏读法来把握词境。

2、体会作者的愁苦情绪。

教学重点和难点1、意象助读法、⽐较赏读法2、体会词作中将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动、形象的⽅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印发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背诗导课。

下⾯我们来⼀次背词⽐赛,请放开声⾳读这⾸词。

(检查背诵情况:齐背1次,抽背1⼈。

) 背完词,有⼀个⼈从词⾥⾛出来,你看到的是⼀个怎样的⼈?(板书:愁) 2、读出情感。

[知⼈论世法] ①师:从词中我们读出⼀个充满愁绪的李煜,谁能讲讲历史中的李煜? 明确: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

他25岁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飘摇。

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年苟安⽣活。

975年南唐为宋灭之后,39岁的他被俘到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活。

(幻⽰) ②朗读指导,要⽤慢速、低沉、哀痛的语⽓来读词。

师:联系作者⽣平,⾛近词⼈理解词意,这叫知⼈论世法(板书)。

我们该⽤怎样的语速、语⽓、语调来读这⾸词呢? 明确:这是深重的亡国之痛,⽽⾮轻烟似的闲愁。

该⽤哀痛低沉的语⽓来读。

慢些,再慢些。

③配乐(《⼆泉映⽉》读。

(荐读1⼈,齐读1次。

) 3、个性化品读,借助经典意象来理解词意。

【意象助读法] 过渡语:国学⼤师王国维曾经说过,⼀切景语皆情语(幻⽰),那么李煜他选择哪些景(板书)向我们传达出他的愁?请选择最有能触动你的⼀个景,说出它与词⼈的“愁”如何对上号?(板书→) 明确:西楼、残⽉、梧桐、深院(板书)。

品读⽅向: (1)西楼——表达⼀种离别之愁。

(幻⽰) ①以下3个诗句均写到“西楼”,你认为西楼是⼀个怎样的地⽅?总是和⼈什么样的情联在⼀起? 第⼀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满西楼。

《相见欢》 教学设计

《相见欢》 教学设计

《相见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情感,体会词人的心境。

2、让学生学习词作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

(2)掌握词作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2、教学难点(1)体会词人复杂深沉的情感。

(2)领悟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引出课题。

(2)提问学生对“相见欢”这个词牌名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词人李煜的生平经历,重点突出他在政治和文学方面的特点。

(2)讲述词作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词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

3、初读词作,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作的情感。

4、研读词句,深入理解(1)逐句解读词作,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如“无言独上西楼”中的“无言”“独”所蕴含的孤独寂寞之情。

(2)分析“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一写景句,探讨其营造的凄凉氛围和表达的情感。

5、体会情感,探究主旨(1)组织学生讨论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从个人遭遇、家国命运等方面思考。

(2)总结词人的情感,即亡国之痛、离愁别恨以及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6、赏析手法,品味艺术(1)引导学生发现词作中借景抒情的手法,如通过描写“月”“梧桐”“深院”等景物来烘托情感。

(2)让学生体会这种手法的妙处,增强对古典诗词艺术魅力的感受。

7、拓展延伸(1)展示李煜的其他词作,如《虞美人》,让学生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李煜的词风。

(2)引导学生思考古典诗词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8、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词作的内容、情感、手法等。

(2)强调学习古典诗词对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9、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相见欢》。

《相见欢》 教学设计

《相见欢》 教学设计

《相见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作者李煜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其词作中蕴含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相见欢》中词句的意境和韵味,感受其语言之美。

3、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愁苦、孤寂之情。

(2)体会作者通过意象营造的氛围和传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1)领悟词中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

(2)掌握词作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作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和诗词的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激发学生的思考。

4、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词作的语言、意境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忧伤、凄凉的氛围。

(2)提问学生:“当你们听到这样的音乐,会想到什么样的场景和心情?”(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充满忧愁的词——李煜的《相见欢》。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李煜的生平,重点强调他从帝王沦为阶下囚的经历。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李煜在亡国后的痛苦和无奈。

3、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和情感。

(3)点名让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词句解读(1)逐句讲解词的意思,重点解释一些生僻字词和典故。

(2)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如“无言独上西楼”中的“西楼”、“月如钩”中的“月”等,探讨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5、情感体会(1)组织学生讨论词中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结合作者的经历和词句进行分析。

(2)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点明词中主要表达的是李煜的亡国之痛、思乡之愁和孤寂之感。

6、艺术特色赏析(1)分析词的语言特色,如简洁、含蓄、生动等。

(2)探讨词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比喻、烘托等。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相见欢》。

(2)理解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春水”、“明月”等。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共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通过写作练习,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感悟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友情的珍视和表达对友情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歌《相见欢》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3)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难点:(1)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

(2)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相见欢》的原文和译文。

2. 教师准备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的解释。

3. 教师准备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如诗人的介绍等。

4.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和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诗人。

(2)学生朗读诗歌《相见欢》。

2. 新课内容:(1)学生自主学习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

(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

(3)学生共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彼此的写作成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中生词和短语的理解情况。

3. 学生对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4. 学生的写作成果和互相评价的情况。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024年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相见欢》教案

2024年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相见欢》教案

2024年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相见欢》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相见欢》教案篇1[教学假想]《相见欢》是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诵读欣赏的选文。

这是一首写景悲秋永别词。

作者李煜,已沦为阶下囚,面对寂寞的秋景,内心百感交集,心潮起伏写下了亡国之痛。

借景抒环,借悲秋而抒发了深深的寂寞,无法排遣的离愁,情绪哀伤深挚。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和文学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有思想、有意境、有韵律,尤其是教材所选的词更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聚、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领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工夫,撒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词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田地入读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聚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初中三年级学生对诗词有所接触,阅读剖析鉴赏能力初步具备。

加上这首词写情极其自然,整首词就像脱口说出一般,语言朴素得简直如日常口语。

为此,课堂上通过学生重复诵读,感受诗歌协调动人声调,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凝炼集中而形象的语言,借助想像,体会词的意境,从而培育学生对蕴含在词中的思想情绪的鉴赏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念和自满感。

[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一首好词,就如一杯美酒,一杯咖啡,其中滋味品尝不尽。

唐宋词坛,风流才子,领一代风骚。

读晚唐李煜的词,你会认为如读作者的心语,你也将在浓郁悲伤的气氛里享受到珠玉之词带给你的愉悦。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相见欢》这首词。

二、重复朗读,了解背景体会情绪师:好的诗词要多读多背,请同窗们放开声音,读读这首词。

[学生自由朗读]师:现在请一名同窗读词,其余同窗听读,改正读音。

[全班齐读]师: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生:表达了作者的悲伤。

生:表达了作者的哀思。

师:很好,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的亡国哀思。

师:这首词中的哪一个字能概括这种情绪呢?生:愁。

师:对,怎样朗读,才干读出作者的愁情?生:语调消沉。

相见欢李煜教案

相见欢李煜教案

相见欢李煜教案【篇一:相见欢教学设计】《相见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词。

2、了解并能识记相关的文学常识。

3、品味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4、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全词2、品味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正缓缓地向我走来,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来通过他的一首词《相见欢》,一起来走近李煜。

二、朗读造境1、拿到一首词,首先我们从何入手?(读)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先自由大声朗读。

2、既然这首词缺少一个题目,根据你的理解和体会能够为它补个题目吗?ppt:你可以自由拟题,也可以直接使用词中那些你觉得能够表达这首词的味道的词语。

(展示,例如《天净沙秋思》)示例:相见欢离愁;相见欢寂寞;相见欢独上西楼……3、下面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同学们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比较,看谁朗读得好,看看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指导朗读)三、赏读入境(一)同学们刚才都读到了一种“愁”,那么,你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种“愁”的?①(她心中的愁绪向人倾诉了吗?)“无言”——为什么会“无言”?作为王国之君,阶下囚,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无人陪伴,无人倾诉——可见他孤独、寂寞、无人共语的落寞纠结在他心中的愁绪太多,如亡国之恨、思家之愁等等,太多涌上心头,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用“无言”来写当时复杂的心理。

身为阶下囚,他不知道等待他的是什么,他生活在监视中,自当处处小心,以免招致杀身之祸。

②“独”——勾勒出任务孤身登楼的身影试着想象李煜登楼时的步履和神情(步履缓慢、滞缓、呆板;神情很哀伤、很绝望)此时孤独的他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内心有数不尽的孤寂与凄婉!(有句话说:“情乐则景乐,情爱则景哀”,诗人向我们传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借助了哪些景物?看到这些景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③ppt:“西楼”——为什么上西楼?为什么不是东楼而是西楼?在古诗词里有很多关于“西楼”的诗句:李清照在西楼上妖王爱人时:第一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相见欢》 教学设计

《相见欢》 教学设计

《相见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作者李煜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深沉的亡国之痛和离愁别绪。

2、引导学生品味词中独特的意象,感受其营造的意境,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词作,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诵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词人的情感。

(2)掌握词作的艺术特色,如对比、烘托等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词人复杂的情感内涵,感受其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2)引导学生将词作与历史背景相结合,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作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词人的情感变化。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意象意境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词作。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重点词句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展示一幅深秋庭院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引出课题《相见欢》。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李煜的生平经历,重点突出他从帝王到囚徒的巨大身份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他词作风格的影响。

2、讲述《相见欢》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词人在亡国后的痛苦和无奈。

(三)初读词作,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词作,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情感的投入。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基调。

(四)精读词作,赏析意象意境1、提问:词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无言独上西楼”中的“西楼”,给人一种孤独、寂寞之感;“月如钩”的“月”,象征着残缺、凄凉;“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的“梧桐”“深院”“清秋”,共同营造出一种幽深、清冷的氛围。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意象是如何表达词人的情感的?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词人借助这些意象,含蓄地抒发了内心的愁苦和寂寞。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相见欢》。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2)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相见欢》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和内涵理解。

(2)如何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进行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多媒体展示诗歌《相见欢》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2)分享各组的学习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团队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背诵和默写情况。

(2)对学生的课后练习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内容1. 诗歌《相见欢》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的解析。

3. 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4.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在讲解诗歌背景、作者生平等方面运用讲授法,使学生全面了解诗歌。

2. 问答法: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相见欢人教版教案设计一等奖

相见欢人教版教案设计一等奖

相见欢人教版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及词人的情况2、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心境;3、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心境教学难点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教学方法朗读赏析,合作探究。

(教)学习过程旁注与纠错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辛弃疾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其实,人,只要经历了世事,就不可能没有愁绪。

在我们刚刚学过的唐诗中,就有李白寄托与明月的“愁心”;有韦应物因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淡淡的忧伤;更有陈子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极度苦闷——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另一类愁绪——亡国之愁。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常识填空词兴起于()流行于()是一种和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起初时称“()”“()”和“()”,后来也称作“()”。

其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

如“()”就()。

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词以字数分为()、()和()。

宋代词坛上形成了()和()两大流派。

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一)朗读练习1、师范读,生注意:字音、停顿、语气、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生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予以点评,然后齐读。

(二)整体感知这首词所传递的最主要的情感是什么?应该以怎样的语调去读?四、深入赏析,合作探究1、读上片思考下列问题:(1)词人为什么会“无言”?“独上”写出了怎样的步履和神情?(2)与大多数词作一样,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仔细品读上片,说说词人是借助哪些景致描写渲染这份离愁的?2、品读词的下片,关注名句。

词的下片直接抒情,其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能说说这三句的妙处吗?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品读李煜的《虞美人》,然后说说它与《相见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各是什么?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点拨: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相见欢》,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相见欢》诗歌的阅读与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以及诗歌的审美价值。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相见欢》诗歌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2.2 教学难点分析《相见欢》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诗歌的审美价值。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分享他们对“相见”的理解。

4.2 诗歌阅读与理解让学生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4.3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相见欢》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4.4 情感表达分析让学生分析诗歌中作者的情感表达,理解作者对“相见”的情感态度。

4.5 诗歌审美价值探讨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相见欢》诗歌的审美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相见欢》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2 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评价学生对《相见欢》诗歌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从《相见欢》出发,探讨生活中的“相见”场景,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诗歌的现实意义。

6.2 教学延伸让学生欣赏其他关于“相见”的诗歌,如《送别》、《重逢》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评估教师在课后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相见欢》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7.2 教学方法调整根据教学效果评估的结果,教师要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年级语文上册《相见欢》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相见欢》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一:诗歌情感的理解与体会
《相见欢》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学生在理解这种情感时,容易流于表面,难以深入体会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哀愁。因此,如何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触摸到作者的情感内核,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重难点二:诗歌艺术手法的识别与分析
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等,这些都需要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其艺术效果。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这一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3)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4)总结拓展: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诗词,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体验:通过学习《相见欢》,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关爱他人的情感。
3.创新性: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创意,如创作诗词、写作短文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4.合作性:布置小组合作作业,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3.设想三:互动探究,提高鉴赏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4.设想四:实践运用,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分析其他古诗词。通过实践运用,巩固学生对《相见欢》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
2.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3.教学实施:总结过程中,教师强调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要注意关注作者背景、内容理解、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结合,以提高鉴赏能力。同时,教育学生珍惜友谊,关爱他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相见欢》。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3)了解作者李煜的背景及其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体会家国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相见欢》的字词认读与理解。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表达技巧。

(3)了解作者李煜的背景及其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境与情感的把握。

(2)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与技巧。

三、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煜诗词,复习其创作风格。

(2)简介李煜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相见欢》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掌握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体会家国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评估学生在讨论、分享过程中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诗歌背诵、默写的情况。

(2)评估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理解与应用。

(1)测试学生对诗歌《相见欢》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2)检查学生对作者李煜背景及其创作风格的掌握程度。

五、课时安排:本节课时安排为1课时(45分钟)。

六、教学资源准备:1. 教师用书和课文朗读录音带。

《相见欢》教案(精选4篇)

《相见欢》教案(精选4篇)

《相见欢》教案(精选4篇)《相见欢》篇1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二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李煜生平及词风衍演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

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

他在对宋委屈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

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工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

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

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官廷生活,这些词虽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

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

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人王国维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二、《相见欢》的“细读”西方新批评学派在解读诗歌时采纳重视文字本身在作品中的作用的“细读”方式,他们认为,文字是组成篇什的基础,而文字表现出的形象、肌理、色调、语法乃是评说一首诗歌的重要依据。

下面,笔者就用这种“细读”的形式对两首《相见欢》的意义加诸简评。

(一)《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1、“林花”:满林花树;“谢了”:表现一种美好事物--美好之节、美好之花、美好之色--零落凋残的悲慨;“春红”:代落英;“太匆匆”:花开短促,体现为对美的凋零的伤悼之感。

2、“无奈朝来寒雨往来风”:花谢匆匆之因。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相见欢》。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离别的无奈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珍惜时光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3. 诗歌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情感表达。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介诗人李煜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4. 诗歌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解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人与友人相见的情景。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离别的无奈之情。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2)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课后朗读和背诵诗歌。

(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相见欢》李煜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积极性。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相见欢》教案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相见欢》教案
4.背景分析:了解作者李煜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思念故国之情;
5.情感体验:感悟诗词中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6.创作技巧:分析诗词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如对仗、押韵等;
7.应用拓展:学会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尝试创作诗词。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相见欢》,让学生感悟到中华诗词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此外,我也注意到,在课堂总结回顾环节,同学们对于《相见欢》这首诗词的理解和感悟有所加深,但仍有一些疑问。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巩固诗词的学习。
1.针对难点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力求让每位同学都能理解并掌握;
2.调整讨论主题,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相见欢》教案
一、教学内容
《相见欢》为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经典宋词。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诗词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相见欢》;
2.词语解释:掌握诗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如“无言”、“独上”、“销魂”等;
3.诗词翻译:理解并翻译诗词内容,把握作者表达的情感;
举例解释:
-在诗词节奏韵律的掌握方面,教师可通过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拍打节拍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
-在关键词语的理解方面,教师可采用图解、故事导入等方法,生动形象地解释词语含义;
-在诗词意境的感悟方面,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
-在背景文化的了解方面,教师可简要介绍李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见欢》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及词作者的相关情况;2. 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词思想内涵;3. 体会词的艺术特点, 对李煜的词风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难点1. 抓住关键词,体味词人情感;2. 了解李煜词的艺术特色;3. 结合词人生平把握"长恨"的内涵;4. 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设想1. 本词是词中的名篇,文意理解的难度并不大。

可以以诵读为主线,结合评议,抓住词义要旨, 分组讨论意境构成及艺术特点。

争取当堂成诵。

2. 李煜是开一代词风的领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对其生平进行介绍。

另外,可以引入他的另一首《相见欢》进行延伸阅读。

3. 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邓丽君的《几多愁》、《相见欢》,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简介李煜其人《相见欢》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这首词是其在亡国被俘后所作,可以看成是其生命的绝唱。

师:在死神来临之前,他却用一个艺术家的天才敏感,领受到非人的囚徒生涯,以一个昔日君主的眼光看取亡国灭种的不幸命运。

在死亡的召唤声中,他没有闭上眼睛,而是蘸着血,和着泪写下了一曲曲凄凉如挽歌般的诗作,创造了审美世界的最后辉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二、讲读诗词1、初读;2、齐读;读通顺。

3、对照注释自学。

4、讲解"林花谢了春红":林花是春天最美好的事物,春红是春天最美丽的颜色。

这样美好的事物,美丽的颜色,突然间竟自"谢了",多么令人惋惜感叹。

"太匆匆":三字着力形容,使惋惜感叹之情更加突出。

是的,不但美好的春红谢了,而且是"匆匆"地谢了,匆匆地,让人来不及回头,来不及细想,连悼念也来不及,就在你无心地闭目间从你眼前消失殆尽,只留下满地伤残。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林花是美丽的,但又是柔弱的,朝是雨打,晚是风吹,风风雨雨??摧残,岂能消受这几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人无回天之力,既不能常护花而不使之零落,也不能挡住风雨对花的摧残,这便是这九字中"无奈"二字的含义。

无力回天任风雨,自然只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了;面对美化事物之陨落, 而又爱莫能助???其情该是何等痛苦不堪。

这些虽是对自然的伤痛感概,可是又处处沾满了人的眼泪。

当面对着国家的破亡,他无能为力,除了以泪洗面,郁郁寡欢,又能做什么呢接着便由写花的零落,转到写人思想感情之痛苦。

"胭脂泪":指的是什么三字是由花转入写人的交接点。

胭脂,是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它指代的是美好的花,比喻的是美好的人生,美好的事物。

泪,就花而言,是"梨花一枝春带雨" 的" 雨" ; 就人而言, 是" 感时花溅泪" 的"泪"。

花之雨滴犹人之泪点,人之泪点犹花之雨滴。

"相留醉":三个字,含蓄蕴藉,情意婉转。

醉,有何含义非指酒醉, 而是如痴如醉之意。

相留醉,是写人与花与人互相留恋到了如痴如醉的情境。

林花带雨如???,对美好的人生留恋不忍离去,而自己的心上人和自己也是执手相看泪眼,难舍难分。

"几时重":永远也不会重合了。

于是,词人发出了深深的哀叹:"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啊!人生中绵绵不尽的长恨啊,就象滔滔的江水一样,滚滚东去,永不回头。

5、品味诗词这首《相见欢》,写的只是林花,实际象喻着一切美好的事物;写的只是个人的悲哀。

但又不局限于一己之悲哀,词的形象表现的是对人生的无常,世事多变,年华易逝的无可奈何的种种复杂情绪,这种情绪远远超出了自己的"身世之戚",有着更普遍,更广泛的内容, 好像包容了人类所有的悲哀。

不管是什么人读它,都会激起情感的共鸣。

三、引导诵读、背诵。

《天仙子》教案【北宋】张先教学目标1. 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及词作者的相关情况;2. 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词思想内涵;3. 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难点1. 抓住关键词,体味词人情感;2. 了解本词的艺术特色;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教学设想一.作者简介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

天圣八年(1030)进士。

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

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

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

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

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

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

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

语言工巧。

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人称为“张三中”。

后又自举平生所得意之三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剪牡丹》),世称“张三影”。

《宋史》无传,《宋史翼》卷二六载其事。

著有《张子野词》。

二.赏析词文1.结合词序内容说说张先不赴府会的原因是什么?由词序可知,一是位卑(时为嘉禾小吏),二是老病(病眠)。

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位卑老病的感叹。

2.这首词所写内容时间跨度。

从中午到夜晚。

3.仔细体会“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

伤流景。

往事后期空记省”所表达的情感。

“送春春去几时回”,表面上是问自然界的春天,实际上是问自己生命中的青春几时再回来,字里行间充满对生命之春的留恋。

所以才会对着明镜,为流水般消逝的光景伤心(“临晚镜,伤流景”)。

作者回首过去,则往事成空,瞻望将来,则后期无定,流光堪悲,人事就更堪悲了。

“空记省”,想也无益。

4.下片所有景物描写都暗扣一种事物,请说说这是哪种事物。

“风”字又是贯穿整个下片的关键词。

因为“风”起春寒,鸟儿才紧紧依偎;因为“风”散浮云,月亮才得以重现;因为“风”起,残花月下始弄“影”;因为“风”起,词人才猜想“明日落红应满径”。

5.“沙上并禽池上暝”为什么要写“并禽”。

“沙上并禽”,用以对照自己的块然独处。

6.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 请大家赏析“弄”字的妙处。

与上句动静结合,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月下花儿被风吹时的舞动之态,也写出了花儿似乎顾影自怜的人性美。

7.“明日落红应满径”是虚写,分析表达的情感。

结句扣住“送春”,是说今晚还可以看到“花弄影”,大风之后,明天所见到的,惟有“落红满径”,表达伤春之情 .三、背诵诗词。

《蝶恋花》教案【北宋】欧阳修教学目标1、能通过本词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2、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3、能够展开联想,驱驰想像,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像文。

本文增加目标:进一步了解欧阳修词风,了解范仲淹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学设想《唐诗宋词选读》第八专题是“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

该专题有6首,4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

本课要学的两篇是教学篇。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教时设置:1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苏幕遮·碧云天》(碧云天)。

二、教学《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1、朗读《蝶恋花》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理解下列词语杨柳堆烟——(杨柳在烟雾笼罩中也如一堆堆烟雾)帘幕——(垂落下来的柳枝像门帘布幕)章台路——(代指歌妓聚集的楼馆)乱红——(零乱的落花)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杨柳茂密堆积如烟,披挂下来的枝条如同重重帘幕,无从记数。

那个人却乘着华美的车骑,淹没在被高楼挡着的烟花柳巷,面对暮春三月的狂风暴雨,只能掩上门等待到黄昏,怎么才能留住春光呢,流泪问花花不语,只见那片片零乱的落花从千秋上飞过。

)4、赏析(1)有人说全词的眼在“怨”“恨”“伤”“苦”这四个字上,请找出词句一一对应。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写的是“怨”,“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写的是“恨”,“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写的是“伤”,“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写的是“苦”。

)(2)“庭院深深深几许”“深深”的字眼里蕴藏着意味?(构成了一幅深闺独处图,意境孤寂凄冷,运用烘托渲染的手法,将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寂寞与独处的怨恨之情寄寓居处的幽深之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怎样的意境?(女子在这暮色将逝的夜晚,忆念走马章台的丈夫,眼前的春花在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联想自己愁苦命运,不禁潸然泪下。

女子的愁苦、伤痛无处倾诉,满怀疑问叩问花儿。

花却缄默,无言以对。

人儿走马章台,花儿飞过秋千,有情之人,无情之物都对她报以冷漠,她怎不伤心,不痛苦呢?三月暮春的傍晚,深锁的庭院,层层叠叠的杨柳,飘过秋千的落花,苦苦等待无奈的女子构成了一幅令人伤怀的春怨图,一个怅然若失、伤痛不已的女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

自然浑成、浅显易晓的语言中,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情。

语浅而意入,情感层层推进,景与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三、诵读本诗。

《蝶恋花》教案【北宋】苏轼学习目标:1、欣赏苏轼作品清新婉丽的风格。

2、理解本词借此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1. 抓住关键词,体味词人情感;2. 了解本词的艺术特色;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导入: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

“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

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

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

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

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

二、自学指导1、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三、合作探究这首词上片为时令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