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邦建国

合集下载

第四五 封邦建国百家1213

第四五 封邦建国百家1213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 (注:隐瞒)其力也;分地则速,无 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 ·审分》
产生了新的生产关 系,一种全新的追 逐利益、实力竞争 的局面出现。
魏吴起曾许诺赏给有功的战士“上田上宅”; 秦将王翦向秦始皇精求“美田宅、园池甚众”; 《荀子》说秦国有规定,军人得五甲首,便可 以“隶五家”
战国:孟子
思想:仁政
依据:人性善
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战国:荀子 思想:礼、法结合
影响: 汉朝以后成为正统,
依据:人性恶
但是儒家所强调的“仁” 等道德规范,对中国历史 却产生了重要影响。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 思想:肯定社会变革 提倡“法治” 君主集权制 废除世卿世禄、 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影响: 为秦统一六国奠定思想基础; 提倡专制独断,严刑峻法, 消极面明显
孔子说:我仁; 孟子说:我义; 老子说: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孙子说:战场上见高低!
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 遏制学生晚自修说话的现象?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共同遵守的规范 ——显示身份差异和权利 义务,维护社会等级制度
B、乐:舞乐、史诗等
——激起认同感,维系社 会成员的团结
5、其他主张: (1)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了人事
――礼的核心是“德治”
(2)“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敬天保民”

不同等级对死的称呼 天子:驾崩、崩; 诸侯:薨hong; 卿大夫: 卒; 士:不禄; 平民:去世
二、百家争鸣
1.背景:社会大转型 2.“士”的崛起 不同阶层间掌握文化知识的人 3.诸子百家: “九流十家” 儒家、法家、道家 4.意义P19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西周的封邦建国》教学设计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西周的封邦建国》教学设计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西周的封邦建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周的封邦建国》一课,主要介绍西周时期我国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形成、实施及其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周武王灭商、周公东征、分封制的实施、诸侯国的义务和权利等。

此外,教材还通过插图、专栏等形式,生动展现了西周时期的分封景象。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有限,但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在课堂上,学生可能对西周分封制有一定的认知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图片和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分封制的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形成、实施及其影响,认识分封制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周分封制的形成、实施及其影响。

2.难点:分封制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西周时期的分封景象,激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西周分封制的形成、实施及其影响。

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分封制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地位。

3.操练(15分钟)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封制的作用。

例如:“分封制是如何维护国家稳定的?”“分封制对诸侯国的义务和权利有哪些?”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答案。

4.巩固(10分钟)总结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第四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一、教学过程(一)西周的政治:封邦建国体制1.牧野之战与西周的建立(1)时间:公元前1046年(2)地点:商都郊外牧野(今河南牧野)(3)人物:周武王打败商纣王(4)定都:镐(今西安西)2.封邦建国体制(分封制)(1)目的: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2)内容A.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B、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姬)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

(3)作用A.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B.提高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问题1:西周的封邦建国与商朝的内外服制有什么不同?其进步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不同点:(1)王直接管辖的地区以外的国土,商朝采取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办法,周除了采取认同原殷邦首领统治的策略,还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2)商与周边方国存在松散的联盟关系,而周的封邦建国体制使王畿地区对地方的控制更为紧密与有效。

进步作用:封邦建国体制加强了对新征服地区的有效统治,提高了王权,使王畿地区与地方的关系更为紧密。

(二)西周的经济:比商代进步1.手工业:青铜铸造、制陶、制玉和纺织业都有一定的发展2.农业(1)土地制度:井田制(公田与私田之分,与西欧中世纪庄园有相似之处)(2)耕作方式:土地轮流种植(三)西周的思想文化:周公“制礼作乐”1.礼乐制度(1)起源: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人们共同遵守的规范(2)内容A.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B.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

(3)功能:礼——维护社会秩序;乐——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4)礼、乐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问题2:如何理解礼乐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参见文献选读P16 2.对周公的评价(1)史实A.拥立武王幼子为成王B.平定三监之乱C.征服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D.制定礼乐制度,主张“德治”,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2)评价问题3:结合史实、P15 “名家论史”和P16的大字,请你对周公作一个客观的评价。

封邦建国

封邦建国

第4课封邦建国和礼乐文化教发院吴广伦一、教学目标:1、史实知道:西周建立的概况,西周政治、文化和经济制度的创新。

理解:①西周分邦建国体制确立的目的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②周公“制礼作乐”及其影响。

2、史能①阅读教材和文献,了解西周建立的概况及其对制度的创新。

②通过老师导读,引导学生分析西周封邦建国体制和周公“制礼作乐”原因及其影响。

3、史识①西周通过制度创新,不仅有效地巩固了统治,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周公为政和做人,不仅为西周的统治奠定了基础,而且还被后世儒家推崇为人格道德和为政者的典范。

二、重点与难点①重点:西周的分邦建国体制②难点:“礼”和“乐”对维系西周统治的作用【复习导入】复习:1) 在中国历史上,有人用“先秦三代”来统称中国上古历史,“三代”是指什么朝代?“三代”历史有何渊源关系?2) 你认为夏商两朝在中华文明史上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导入:3) 周朝是怎样建立的?周朝在制度上有何创新,对后世有何影响?(观看屏幕,并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回顾牧野之战的概况)。

从周起源说起,豳——岐山——丰;商是纣王统治,纣王无道,东征夷人。

结果:纣王战败,在朝歌鹿台自杀。

西周建立。

【教学过程】一、西周的建立(板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地图册,在地图册上标出西周兴起的踪迹:周原、牧野、镐京、洛邑等地名及其时间。

【小结】:从武王灭商到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到周灭亡,共传12帝,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西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公元前256年秦国废掉周周赧王,史称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探究:教材认为西周建立是牧野之战哪一年,牧野之战发生在哪一年?材料一、《尚书·周书·牧誓》记载“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注释:②甲子:甲子日。

按周历计算,这一天是周武王即位后第十三年的二月五日。

昧爽:太阳没有出来的时候。

③王:指周武王。

朝:早晨。

商郊:商朝都城朝歌的远郊。

西周封邦建国观后感

西周封邦建国观后感

西周封邦建国观后感
西周封邦建国观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对西周封邦建国观的学习和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了封邦建国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中国政治体系的深远影响。

封邦建国观是一种通过封赏土地和封爵位的方式,将各地方领袖纳入中央政权的体制。

这种制度的实行,不仅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能够有效地调节地方豪强的势力,维持社会稳定。

在西周时期,封邦建国观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政治安定和社会发展,为后来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西周封邦建国观的实行对国家治理和政权传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封赏土地和爵位,西周统治者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各地方领袖,还能够将自己的政权扩展到更广阔的地区。

这种制度促使各地领袖与中央政权形成密切的联系,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同时,封邦建国观也为政权的传承提供了一个有序的方式,确保了国家政权的延续和稳定。

除了对国家治理的影响,西周封邦建国观还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封赏土地和爵位,西周统治者激励了各地方领袖的忠诚和效忠。

这种激励机制鼓励了各地领袖投入到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中,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明显改善,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西周封邦建国观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发展的重要阶段。

它对国家治理和政权传承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同时,封邦建国观还推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和进步。

通过对这一制度的研究和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对当代政治体制的构建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有血缘关系的宗法等级制。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周公东征(西周的军事)
A. 东征平 定三监 之乱 B. 征服殷 商东方 的残余 势力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 分封制是建立在血缘和亲缘基础上的, 为能有效巩固天子权威统治,又不影响 亲情,周公在东征胜利又制定了一套礼 乐制度,以规范全社会的行为,鼓舞人 心、进而维系社会团结,并且使社会有 序。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牧野之战——“铜”证如山
铭文的大意是: 武王伐纣,在甲子日 黎明,并逢岁(木) 星当空,并对伐商能 否取得胜利进行了卜 问,兆象很好。就在 当天,周师一举打败 了商军。到辛未这天 (七天以后),武王 在驻军处,赐给有吏 (官名)利(人名) 以金(青铜),利觉 得很荣耀,遂铸此簋 作为纪念。 这段铭文的 重要意义: 在于印证了 《尚书· 牧 誓》、《逸 周书· 世俘》 及《史 记· 殷本纪》 等古代文献 中关于武王 克商在甲子 日,又恰逢 岁星当空的 记载。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大夫 庶人 奴隶
特点:融合宗法血缘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嫡长子
嫡长子
嫡长子
嫡长子
嫡长子
表示其余嫡子及庶子等降一级
思考: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西周的封建等级制与西欧的封建等级制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西周封建 等级制
天子
(西欧)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奴隶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制礼作乐
周礼之一:嫡长子继承制 周礼之二:等级制 周礼之三:礼仪制
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 丧祭器用,皆有等宜。 ——《礼记· 王制》

西周的封邦建国

西周的封邦建国

其他 诸子
和 异姓 贵族
周天子 嫡长子 周天子
诸侯 嫡长子 诸侯
卿大夫 嫡长子 卿大夫

其余 诸子
庶人
嫡长子 士
分封制
周王将土地和人口分配给周王旳弟 兄、亲戚及有功之臣。其特征是,以 血缘为纽带,以姬姓为关键,建立起 周天子统辖下旳地方行政系统。
这是一套上自周天子下至士旳金 字塔型旳等级构造,从而在一定时期 内有效旳加强了周王室对全国旳控制。
❖ 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接着有香味旳饵食, 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太公旳钓钩是直 旳,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而且离水面三尺高。 他一边高高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旳鱼 儿呀,你们乐意旳话,就自己上钩吧!”
❖ 一天,有个打柴旳来到溪边,见太公用不放鱼饵旳 直钩在水面上钓鱼,便对他说:“老先生,像你这么钓 鱼,123年也钓不到一条鱼旳!”
伯矩鬲
这是燕国贵族 伯矩因受燕侯赏赐 而作旳器。它证明 西周由上而下旳层 层分封,随之而来 旳是层层赏赐。
嫡长子是正妻所生旳第一种儿子,
西周天子旳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 而其他旳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 封到全国各主要旳战略要地。
周天子
嫡长子 庶子
诸侯
嫡长子 庶子
嫡长子 世袭演 示图:
卿大夫 嫡长子 庶子 士 嫡长子庶子 平民
天子用鼎
诸侯用鼎 士大夫用鼎
周王用九鼎,
据史料载: 诸侯用七鼎, 卿大夫用五鼎,
元士用三鼎,
彼此不可逾越。
天子用鼎
诸侯用鼎
士大夫用鼎
据史料载:周王定朝时,曾制九鼎,象征九州。周王可 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元士用三鼎,彼此不 可逾越。
反应了周朝经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旳身份地位旳现象

第4课 封邦建国和礼乐文化

第4课 封邦建国和礼乐文化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 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
《周礼》对乐队的排列规定是:“王宫县”,即排列成东西南 北四面;“诸侯轩县”,排列三面;“大夫判县”,排列两面; “士特县”,只排列一面。 歌舞队的规定是: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称为“八 佾(yi)”;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称为“六佾”;卿 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称为“四佾”;士用四人,列成二 行,称为“二佾”。
宗法制
嫡长子
分封制
鲁 齐 燕 卫 宋 晋
嫡长子
嫡长子
主 要 封 国
嫡长子
嫡长子
井田制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 亩,同养公田。” 《孟子· 滕文公上》
土地名义上归周王所有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
礼的范围: 祭祀、丧葬、军旅、 朝觐盟会、 婚冠喜庆等各种典礼仪式。 以及宫室、衣服、车马等礼仪等级规定。
(湖 北 随 县 曾 侯 乙 墓 编 钟)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 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一、封邦建国
1、背景:西周的建立 BC1046年,牧野之战,西周建立,定都镐。 2、目的:对新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3、内容: 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首领 分封同姓诸侯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4、作用: 实现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地位 5、“建国”“立家”:宗法制度
二、周公“制礼作乐”
1、周公的政绩 平定三监之乱、征服殷商残余势力、制礼作乐 2、礼乐文化 (1)礼:先民习俗→生活规范→宗法关系、政治等级 乐:舞乐、史诗→认同、团结 (2)目的:维护等级秩序,维系社会成员团结 (3)礼乐关系: 礼与乐关系:礼与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课件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课件

军事上,诸侯有义务率领本地的军队,参与周王的征伐战争。
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举烽火,诸侯悉至…——《史记·周本记》
堇鼎内壁铭文26字,大意是 燕侯命堇去镐京向太保奉献礼 品和太保赏贝给堇。铭文中的 太保即是西周初年任太保的召 公奭,封于燕,因留朝中辅佐 周王,由他的儿子旨去封地为 燕侯。 这件堇鼎及其铭文,反映了 周初周王封燕及诸侯与天子的 关系。 堇鼎 首都博物馆 Nhomakorabea九鼎
七鼎 五鼎 三鼎或一鼎
天子
八佾舞 六佾舞 四佾舞 二佾舞
诸侯
卿大夫

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公羊传· 桓公二年》何休注
墓编 出 土磬 )( 湖 北 随 县 曾 侯 乙
关于乐队和歌舞队的编制,《周礼》有严格规定。 如歌舞队的规定是: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称为 “八佾”;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称为“六佾”; 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称为“四佾”;士用四人, 列成二行,称为“二佾”。
周公的主要政绩:
《尚书大传》记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 三年践奄,四年建卫侯,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 七年致政成王。”


①辅佐武王,克商灭殷 ②三年东征,平定天下 ③分封诸侯 ④制礼作乐
称死,在不同等级的贵族是不一样
天子 崩 诸侯 薨 庶人 死 大夫 卒 士 不禄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礼记·曲礼》
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
宋国:是纣王之兄微子启的封国,建都商丘(今 河南商丘)。周武王利用他以统治商的部分遗民。
阅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
周王分封土地的目的是什么?分封的对象是哪些人? 分封的纽带是什么?

4封邦建国

4封邦建国

礼乐制度
习俗仪式――共同遵守的规范, ――共同遵守的规范 礼―― 习俗仪式――共同遵守的规范,维 护社会秩序的功能。 护社会秩序的功能。 --作舞乐 史诗――认同感, 作舞乐、 ――认同感 乐--作舞乐、史诗――认同感,维系社 会成员团结。 会成员团结。
材料:
“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古代舞队的 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 天子八佾 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周礼, 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周礼,天子 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 ),诸公六佾 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 诸侯四佾,士二佾。这样, 诸侯四佾,士二佾。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 用舞队人数的不同, 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给人们灌输君权 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 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
1、 西周的封邦建国与商朝的内外服制有什 么不同?其进步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么不同?其进步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不同点:从诸侯与中央的关系看: 不同点:从诸侯与中央的关系看:商代的诸侯国与商 王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的纽带, 王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的纽带,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离 心力;西周的诸侯国与王室臣属关系较商朝更为明确, 心力;西周的诸侯国与王室臣属关系较商朝更为明确, 周王的权力较大。 周王的权力较大。
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的建立到秦帝 国的崛起
单元导读
公元前1046年 武王伐纣,消灭商朝,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消灭商朝,建立 1046 周朝。周朝控制区区域进一步扩大。 周朝。周朝控制区区域进一步扩大。这是一 个社会剧变的时期。 个社会剧变的时期。政治上有封建制度演变 为诸侯争霸,思想领域由“周礼”制度的确 为诸侯争霸,思想领域由“周礼” 立到“礼崩乐坏”的百家争鸣。 立到“礼崩乐坏”的百家争鸣。随着各国编 发的实现,各国经济实力均有所增强。 发的实现,各国经济实力均有所增强。至秦 统一六国,第一个庞大的帝国建立了。 统一六国,第一个庞大的帝国建立了。秦的 统一十分短暂,不久即爆发了秦末农民战争。 统一十分短暂,不久即爆发了秦末农民战争。

周朝重大历史事件的介绍

周朝重大历史事件的介绍

周朝重大历史事件的介绍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那么你知道周朝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吗?下面是由店铺为你介绍周朝重大历史事件,希望能帮助到你。

周朝重大历史事件的介绍1:武王克殷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殷之士众,奈何处之?”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

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王曰:“不可。

”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

贵族有过,在纣一人”王曰:“善。

”乃从周公之言。

周朝重大历史事件的介绍2:封邦建国封邦建国是一种社会制度。

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狭义封建制指分封制,而广义封建制度,也就是常说的封建社会。

武王灭纣后,论功行赏,大封功臣昆弟,作为周王室的屏藩。

姜太公为首功,被封在齐,以营丘为。

周初封邦建国,前后共有71个,其中姬姓之国占去53个,中原地区有康叔等,东方有太公望和伯禽,河东地区有唐叔,北方有召公长子,南方有“汉阳诸姬”和周文王两个伯父。

周朝重大历史事件的介绍3:周公辅政周公原名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

在武王建立周王朝两年病死后,辅佐周成王,从成王十三岁到二十岁,代理天子职权,一心朝政,忠心不二。

排内忧,征外患,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并给“成康之治”奠定了基础。

中文名:周公旦别名:周公出生地:中华大地出生日期:周朝职业:辅臣主要成就:安内,东征,实现“成康之治”代表作品:周朝的一套典章制度周朝重大历史事件的介绍4:三监之乱周公东征是约前1045年周公旦为巩固周朝统治,平定“三监”及武庚叛乱,征服东方诸方国的战争。

周朝重大历史事件的介绍5:周公东征周公东征是约前1045年周公旦为巩固周朝统治,平定“三监”及武庚叛乱,征服东方诸方国的战争。

封邦建国制名词解释

封邦建国制名词解释

封邦建国制名词解释
封邦建国制,也被称为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君主将土地和权力分封给诸侯,从而建立起一个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封建国家组成的统一国家。

这种政治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周武王在建立周朝后将天下分封给他的诸侯,让他们在自己的封地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并对自己的领土内的百姓进行管理。

在封邦建国制下,各个封建国家之间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制度,但它们都承认周天子的统治地位。

这种制度在周朝时期得到完善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之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封邦建国制的书籍或者咨询历史学家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2014高考历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之分封制

2014高考历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之分封制

2014高考历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之分封制
一、分封制
1、概念: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
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2、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3、内容:
①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被称为王畿,是周王直接驻地; ②同姓亲族(主体):分封到富庶之处,战略要地;土地,物资,人口等;
③异姓诸侯国:功臣、姻亲与亲族相似;古老附属国维持原状,(殷商旧族强制迁徙);同时,分封了一些殷商降族,还恢复了一些被商灭掉的古国。

4、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
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分封给诸侯国土地和人口,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

5、作用:
积极:
①“授土”“授民”,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③诸侯对下属进行分封,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随着血缘关系疏远和诸侯的强大,为后来的春秋和战国诸侯割据埋下了祸根。

封邦建国的名词解释

封邦建国的名词解释

封邦建国的名词解释封邦建国的意思是什么呢?怎么用封邦建国来造句?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封邦建国的意思,欣赏和精选造句,供大家阅览!封邦建国的意思封邦建国即“封土建国”,简称“封建”。

即天子把自已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贵族,诸侯和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权。

分封的目的是让他们建立封国和军队,保卫中央,收买人心。

[1]封邦建国是一种社会制度。

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狭义封建制指分封制,而广义封建制度,也就是常说的封建社会。

武王灭纣后,论功行赏,大封功臣昆弟,作为周王室的屏藩。

姜太公为首功,被封在齐,以营丘为。

周初封邦建国,前后共有71个,其中姬姓之国占去53个,中原地区有康叔等,东方有太公望和伯禽,河东地区有唐叔,北方有召公长子,南方有“汉阳诸姬”和周文王两个伯父。

“封建”一辞,最早见于春秋时富辰之说:“周公吊二叔之不咸,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封建制度”中“封建”的原始含义,即“封”土而“建”国,“封”之本义起始于“丰”字,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其字形状如“植树于土堆”,故“封”是“疆界”“田界”之意。

“建”乃由“封”而来,“建”字可见于金文,指“建国立法”;古文献中之“封建”即“分封制”。

“封建”,简单言之是指王者以爵土分封诸侯,而使之建国于封建的区域。

这是上古时代战胜的部族对于战败的土地和人口施行的一种统治方式。

所谓封建,自应有部族战争以来已有雏形。

封建制正式起源时间尚有争议,有人主张始于西周。

封建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起源时间已经难以考证。

根据史记记载,黄帝时代,“诸侯咸来宾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是早期的封建制度。

五帝三代时期不断发展,到周朝时封建制度的完善程度达到顶峰。

柳翼谋谓:“自唐、虞至周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即从尧、舜经夏、商到周朝,采用的都是封建制度。

封邦建国的发展趋势

封邦建国的发展趋势

封邦建国的发展趋势封邦建国是指一个国家在其领土内设立多个封地或封邦,由各地的封地或封邦贵族统治,封君实际上是国家的统治者。

这一制度起源于早期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封邦建国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地方政权的分散。

各封地或封邦有一定的自治权,封君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

这种分散的政权结构,对于封地或封邦贵族来说,有助于维持他们的特权地位,同时也有助于保障地方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运转。

另一个特点是以封君为核心的统治结构。

封地或封邦贵族以封君为领导,形成君主制的政治体系。

封君具有相对高度的权力,对封地或封邦贵族进行统治和控制,同时也享有税收和军事权力。

这种权力结构有利于封君统一对外作战、维持社会秩序,也有利于封君提供公共品,增强自身的政治地位。

封邦建国制度逐渐形成并发展的原因有多种因素。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国家实力相对较弱,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封邦建国的制度来鼓励地方贵族阶层支持统治者,以此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成为一种有效的措施。

其次,封邦建国制度有助于平衡封地或封邦贵族之间的争斗。

各封地或封邦贵族可以通过封邦建国制度来确立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同时也能够得到封君的支持和保护,避免因内部争斗而动摇整个国家的稳定。

这种制度可以说是一种政治妥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贵族阶层的利益,平衡各方势力,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然而,封邦建国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利因素。

首先,封君统治方式的权力集中化,有时容易导致统治者的专制统治。

封邦建国的制度本身就是围绕着封君的权力展开的,封君的权力过于集中,就可能对地方贵族的利益形成侵害,影响制度的稳定性。

其次,封邦建国制度也限制了各地区的发展和交流。

各封地或封邦守着自己的特权,与其他封地或封邦之间往往存在矛盾和隔阂。

这种情况下,地方贵族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整个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这也给国家运行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限制了整个国家的发展潜力。

细说汉字(486):封邦建国——说“封”

细说汉字(486):封邦建国——说“封”

细说汉字(486):封邦建国——说“封”朱英贵所谓“封邦建国”,又称“封土建国”,即分封疆土而使之建国,简称为“封建”。

“封建”一词的初始含义并非今天所谓封建专制或者封建迷信的意思,而是指西周时代天子把自己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贵族的一种“分封制”。

“封”之本义源起于“丰”字,其字形如植树壅土之状,本文就来谈谈这个“封”字。

一、“封”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甲骨文未见“封”字,金文始见“封”字,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封”字的初文并没有右边的“寸”,“寸”是金文字形所增添的构件。

《说文》中有“ ,古文封省”的解释,可见“ ”才是“封”字的初文(古文),而“ ”就是甲骨文的“丰”。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丰”并不是今天简化汉字丰(豐)收的“丰”,“丰收”本应作“豐收”。

而“丰”的构字理据本是一株因为丰厚壅土而枝叶丰茂的植物(参见下图):“丰”( )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从上图可以看出,早期甲骨文的“丰”字(前2.10.6)本为甲骨文“未”字的变形,而“未”的造字本义为枝叶茂盛尚未开花结果的树木。

后来,“丰”字的甲骨文形体开始突出它的根部的泥土(上图第二、三、四个字形),表示对其根部培土以利其生长之意。

“丰”字的金文字形跟后期甲骨文形体一脉相承,都是由上部的植物(未)和下部的泥土(土)构成。

商代的金文字形还十分强调下部的“土”,而西周的金文字形则下部的“土”已经弱化,这就为它的小篆字形以及现代楷书形体将中间一竖拉穿奠定了形体演变的基础。

那么,为什么“丰”字的后期金文字形会逐渐弱化下部的表意构件“土”呢?因为字形中又增加了表示用手扶持、执苗、培土等含义的构件“又”(小篆以后演变为“寸”),于是表示“丰”字植树培土意义的初文就为“封”字所取代了,而“丰”字也便开始摆脱其初文的动词意义,开始向表示枝叶茂盛的树木这种名词意义转化了。

正因为如此,人们也就渐渐忘却了“丰”是“封”的初文,这也正是甲骨文中找不到“封”字的道理所在,同时也是“封”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的历史原因。

封邦建国制的内容

封邦建国制的内容

封邦建国制的内容封邦建国制是一种古代的统治制度,也是一种政治体制,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国家采用过这种制度。

封邦建国制的核心理念是将一个国家划分为多个封邦,每个封邦由一个封君来统治。

这种制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各个封君之间的利益需求。

封邦建国制的基本原则是封君与封邦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

封君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享有绝对的权力和地位,但同时也要依靠封邦的支持和合作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封君通常会将一些重要的封地赐给封邦,作为他们的领地,以此来维系与封邦之间的关系。

每个封邦都有自己的封君,封君有着相对独立的统治权力,可以自主管理自己的封地。

但在国家大事上,封君必须服从封君会议的决策,以保证国家的整体利益。

封君会议由各个封君组成,他们通过讨论和协商来决定国家的大事,如国家的政策、军事行动等。

封邦建国制的优点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各个封君之间的权力,避免了单一统治者的专制和暴政。

封邦之间的相互竞争和合作也能够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另外,封邦建国制还能够提高国家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因为每个封邦都有相对独立的管理权力,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政策和措施。

然而,封邦建国制也存在一些缺点和挑战。

首先,封邦之间的竞争和争斗可能会导致国家内部的动荡和混乱。

其次,封邦建国制需要各个封君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但这并不总是容易实现的。

如果封邦之间的关系紧张或者存在矛盾,就有可能导致国家的分裂和内战。

总的来说,封邦建国制是一种特殊的政治体制,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平衡各个封君之间的权力,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提供了一种机制。

然而,封邦建国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各个封君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信任来解决。

在今天,封邦建国制已经被现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所取代,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封邦建国和礼乐文化教发院吴广伦一、教学目标:1、史实知道:西周建立的概况,西周政治、文化和经济制度的创新。

理解:①西周分邦建国体制确立的目的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②周公“制礼作乐”及其影响。

2、史能①阅读教材和文献,了解西周建立的概况及其对制度的创新。

②通过老师导读,引导学生分析西周封邦建国体制和周公“制礼作乐”原因及其影响。

3、史识①西周通过制度创新,不仅有效地巩固了统治,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周公为政和做人,不仅为西周的统治奠定了基础,而且还被后世儒家推崇为人格道德和为政者的典范。

二、重点与难点①重点:西周的分邦建国体制②难点:“礼”和“乐”对维系西周统治的作用【复习导入】复习:1) 在中国历史上,有人用“先秦三代”来统称中国上古历史,“三代”是指什么朝代?“三代”历史有何渊源关系?2) 你认为夏商两朝在中华文明史上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导入:3) 周朝是怎样建立的?周朝在制度上有何创新,对后世有何影响?(观看屏幕,并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回顾牧野之战的概况)。

从周起源说起,豳——岐山——丰;商是纣王统治,纣王无道,东征夷人。

结果:纣王战败,在朝歌鹿台自杀。

西周建立。

【教学过程】一、西周的建立(板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地图册,在地图册上标出西周兴起的踪迹:周原、牧野、镐京、洛邑等地名及其时间。

【小结】:从武王灭商到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到周灭亡,共传12帝,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西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公元前256年秦国废掉周周赧王,史称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探究:教材认为西周建立是牧野之战哪一年,牧野之战发生在哪一年?材料一、《尚书·周书·牧誓》记载“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注释:②甲子:甲子日。

按周历计算,这一天是周武王即位后第十三年的二月五日。

昧爽:太阳没有出来的时候。

③王:指周武王。

朝:早晨。

商郊:商朝都城朝歌的远郊。

材料二、教材14页,1976年出土的青铜器利簋,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辛未,王在阑师,赐右吏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大意是:武王伐商,甲子日凌晨岁星正当其位,宜于征伐;战胜商朝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地的军队驻地赏“有司”利以铜,利觉得很荣耀,就用铜来铸造宝器以纪念这件事。

材料三、教材中14页,(知识链接)请回答:1. 三则材料中最具有史料价值的是什么?从史学角度看存在怎样关系?。

2. 材料二的发现,有何重大历史意义?(利簋记载武王克商的日子与许多古籍史料相合,这件文物是牧野之战、伐纣取胜的食物证明)3. 教材认为西周建立是1046年,是一个非常确切的年代,这是近年来“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的结果,请同学们推测一下,为了确定这一年代,“夏商周断代工程”课题组可能会选择哪些学科领域专家参加?你认为这个年代可信吗?请谈谈你判断的理由。

2)探究:武王伐纣迅速获胜的原因是什么?在当时周人看来,“小邦周”迅速消灭了“大邑商”是什么力量所致?对周人的思想观念有何影响?【小结】周是一个古老的部落,也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部落,曾受到殷商的统治。

牧野之战,周非常顺利的获取了政权,这种“小邦周“”取代“大邑商”的现象在当时人们看来,这是天意,是行“德政”、并获得天的青睐和支持的结果。

牧野之战,周朝的速胜,对以后周朝政治统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政治——封建建国(板书)1)西周初建,政治上会面临着怎样的形势?【师】:武王伐纣取得胜利后,各部落方国向武王臣服的的据说有652国。

统治疆域辽阔的国土,如何治理殷民是一个十分头痛的问题。

周起源于西部,周族人数较殷民少,而且周军在伐纣成功后都想回去,不愿长期住守在殷地。

周殷两族是世仇,长期以来不断发生摩擦,如今周以征服者自居,殷人可能会反抗而使矛盾激化。

为了保持稳定的局势,武王想出了分封诸侯的办法,通过“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种做法从周武王开始,直至西周末年(如郑国、申国),而大规模的分封主要在武王、周公、成王统治时期。

封邦建国体制是西周在政治制度上一个创新。

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4页,归纳西周实行封邦建国体制的目的、分封的主要对象。

结合两张地图,观察武王时代的分封,周公的分封有何不同。

教师点出武王为了巩固周朝政权,实行监国制度:武王克商后,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同时又派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三人去监督,称为三监。

三监之乱后,该体制并没有废除。

从武王周公分封图中,可以看出“宋”国,也是处于被包围中。

深入探究:1) 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与后来的“封建社会”有何不同?【师】西周的封邦建国,主要是周天子对其宗亲、功臣的封赏活动,所封的本质是土地、人民等,目的是借助血缘宗法,得到蕃屏王室的目的。

“封建社会”是马克思所论述的五大社会形态之一的专用术语, 100多年前日本学者在翻译马克思的这一术语时feudal system 或feudalism时借了用周朝的“封建”一词,以致出现了“封建主义”或“封建制度”说法。

2) 西周初年周王的权力(控制力,中央和地方)较商王是提高还是降低了?请简述你推断的理由。

【师】商代的诸侯国多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与商王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的纽带,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离心力;西周的诸侯国是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来的,与王室联系密切,周王的权力较大(“天子”,意即“天地之子”和“王土”“王臣”)。

3) 我们看待“封邦建国体制”?(进步性、局限性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三、文化——制礼作乐(板书)分封制是建立在血缘和亲缘基础上的,为了有效地巩固周王政治上共主和血缘上大宗的地位,西周在思想文化上也进行了改造和创新,对此做出突出贡献的就是周公。

周公是怎样的一位历史人物?【师】周公,姓姬名旦,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排行第几(有老三说,也有老四说),是历史之谜。

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宝鸡东北),称为周公。

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摄政。

尽心尽力,为人为政,都堪称后世之楷模。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制定的礼乐制度。

所谓礼乐制度,是指周公在整个执政期间对有关各种典章制度及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建树。

《周礼》一书,据说就是周公对西周以前经世大法的总结。

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1) 何谓“礼”?“礼”从哪里来?“周礼”有哪些继承和创新?2) 在周公看来“礼”的重心在哪里?(在天、在神、在祖宗、还是在人),周公是怎样获得这一认识的?【师】周公把礼关注的重心从神事转向人事,改变了殷人尊神商鬼的文化传统,将注意力集中到现实人间。

把对于天的信仰也就转变为对“德”的追求,获得天命要靠贤明的政治。

这样做既可以为其统治找到合法依据,也有利调整统治,还能起到修明政治、和谐社会和强化王权的作用。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听编钟音乐(音频)材料二、《乐记》说:“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所以赫赫父子君臣,父亲万民也?材料三、《乐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思考:①何谓“乐”?“乐”在西周政治生活中有何作用?舞乐和史诗。

【小结】“乐”是以音乐节奏激起人们相同的情绪——喜怒哀乐,产生同类感,起到维系社会团结的作用.《诗经》中的“雅”、“颂”等篇中,依稀可以见到周乐的影子。

乐的兴起,也推动了乐器的发展,阅读教材15页,湖北随县出土的编钟。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四、《乐记》说:“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仪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乐至则无怨,礼致则不争”③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周公制礼的同时为什么还要作“乐”?【师】礼和乐两者不可或缺,否则社会就会失衡。

乐离不开诗,所以西周以来诗歌很发达,《诗经》收集的就是来自周朝社会各个阶层的诗乐汇总。

在政治与宗教的典礼中,用编钟与编磬演奏的音乐以及表演的乐舞,称为雅乐。

这种雅乐与周礼一样,具有严格的等级规范,维系着森严的政治秩序。

③礼乐制度对西周统治有何影响?(维系社会秩序功能,维系宗法关系,维系等级制度强化了王权……)【师】周朝非常重视礼,礼乐无所不在。

周公要求成王到新都洛邑举行祭祀、即位大典,然后主持政务。

在即将还政的时刻,周公还语重心长的说:王呀!你要用礼节来接见诸侯,……你要仔细地察看诸侯的共享,也要记下哪些未曾共享的诸侯。

共享应该以礼仪为重……如果人民不重礼仪,这样他们就会轻慢你的号令,使事错乱。

拓展思考:1)人们常用“礼崩乐坏”来指世道衰退,你能说出其中的历史内涵吗?礼崩乐坏是对东周时期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的一种形象描述。

在春秋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西周确立的封邦建国体制和礼乐制度逐渐瓦解,具体表现:势力强大的诸侯开始变王田为私田,变分封制为郡县制,政权不断下移,并纷纷制定自己的法律;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周天子无力阻止;各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普遍,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卿大夫出的局面。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5页名家论史和第16页,思考:教材是怎样评价周公的?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依据?根据教材,周公的主要政绩有辅佐成王,平定三监之乱,东征殷商的残余势力。

在列举史实基础上,教师还要重点指出,周公制礼作乐,把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人事,提出了一套“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敬天保民的新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近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3)在对周公有了较多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周公吐哺”,“周公辅助成王”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就像周公这样一位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人,晚年还是遭到了周成王的猜疑,你认为原因是什么?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后世周公的形象却越来越高大,你认为原因又在哪里?四、经济——井田制(板书)请同学阅读14页最后一段并思考:1. 西周的经济发展状况怎样呢?(农业——土地制度和耕作技术,手工业)2. 井田制的是一种怎样制度?3. 西周经济较上商朝获得较大发展,你认为原因有哪些?【教学小结】总之,先秦三代在历史、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方面既要有继承,也有发展和创新。

三个朝代文化成就辉煌,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所以后代的帝王、政治家和学者都敬仰这三个朝代,并尊称为三代,尤其是将三代的思想道德和政治制度奉为圭臬。

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商周两代又是三代文明最兴盛的时期。

【练习与巩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

——《左传》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守。

巡守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材料三(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

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