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邦建国和礼乐文化共19页文档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该如何处 置各地方 国?
该如何 处置周 边蛮夷?
• 历史往往令人匪夷所思,为什么武王会作出这 种抉择呢?道理很简单,首先,正如某某同学 所说,一旦强行剪除,势必造成新生政权与各 种势力的直接对立;其次,原来的方国长期松 散独立,历史的惯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容忍与 自己地位相当的势力成为高高在上的主宰。 • 目光敏锐的周武王当然知道商朝体制中存在的 弊端,他何曾不想大刀阔斧的改革呢?但是, 在这种“人心涣散、天下未定”的现实面前, 他更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头等大事就是稳定 时局、收拢人心。所以,他非常明智地采纳了 周公的建议,决定顺势而为,先安天下。
现实告诫人们:因循、怀柔不能 维护新生政权的稳定,大刀阔斧 的制度变革势在必行。临危受命 的政治家周公终于走到了历史的 前台。
周公……以微子启(纣王庶兄)代殷后,国於宋。 分而 周公……分鲁公(伯禽:周公之子) 周公迁殷顽民於成 治之 周(洛邑),……周 以……殷民六族, ……分康叔(周公 之弟)……殷民七族。 公亲自监之 。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 岁 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 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牧野 之战
“小邦周”吞下了“大邑商”
西周 建立
时间:公元前1046年 利簋铭文
牧野之战——“小邦周”吞下“大邑商” “公元前1046年一月初四拂晓,周武王率本部和本属于 商朝下属的八个方国部落数万“多国部队”兴兵伐纣。纣 王仓促拼凑了包括大批奴隶在内的数十万“杂牌军”前往 迎战。双方在商都朝歌附近的牧野展开厮杀。就在激战的 关键时刻,商军中的奴隶突然临阵倒戈,商军顿时大乱。 (稍作停顿) 夕阳西下,已是孤家寡人的纣王狼狈爬上鹿台,最后望 了一眼那道如血的落日,点燃了身边的干柴。(稍作停顿 ) 一个将近六百年的大商王朝连同它的末代君王,渐渐消 失在熊熊的烈焰中!” 三千多年来,人们每每谈及此事,似乎有一个共识: 那就是,商,亡于暴政。 无疑,纣王的暴政的确是商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但是, 我们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媒体展示)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2)

权利与义务:
周王:
诸侯:
册封诸侯(策命) 分封土地、人口 提供调解、保护
述职 纳贡 派兵随周王作战
3、分封制产生的原社会,血缘相较地缘更为切 合内部统治秩序的建立。 ②、周人无法完全控制东方,所以封建亲戚在 殷商的故地,并营建东都洛邑,监视殷商。 ③、通过军事实力与政治承认等方式使得天子 的权威树立在诸侯之上,这种天子诸侯的二元 结构使得诸侯无力与天子抗衡。 ④、西周的封建制应该是以井田制度为经济基 础的。
三、礼乐制度
“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 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 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2023华师大版第2册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ppt

•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意识是“乐”的和同使人们相互 亲爱,礼的差异使人们相互尊敬。
• “礼仪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意识有了礼,贵 贱的等级差别就显示出来了,有了乐,各色人等上下之间就和谐 了。
•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有了讲究和同的乐,人们就 不会埋怨;有了讲究差异的礼,人们就不会相争了。
• 提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西周宗法分封制的 内容和作用的掌握。(1)抓住“以藩屏周”,判 断此种政治制度为周初的分封制;(2)抓住“ 巡守”、“述职”等关键词进行概括;(3)抓住“ 郑伯不朝”、“诸侯伐郑”等关键词释读材料,联 系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解答。
• 答 案:
• (1)周初的分封制。(2)义务:忠于职守, 拱卫王室;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述职。 关系:诸侯服从天子。(3)问题:王室衰微, 诸侯不朝。实质:分封制崩溃。(4)生产力不 断发展,分封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逐步瓦解
【探索与争鸣】
• 正确:
《礼记"乐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乐以音调节奏激起人们相同的情感,因此先王根据人们的喜怒哀 乐,用礼阐明人们的志向,用乐表达人们的共同心声。礼讲差异, 乐则讲和同。对礼乐的遵守,要靠自己的言行来表现,支配自己 言行的是思想意识,因此理想的礼乐应该发自内心。
• 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 新时期
第4课
封邦建国 与礼乐文化
重点与难点 ① 重点:西周的分邦建国体制 ② 难点:“礼”和“乐”对维
系西周统治的作用
一、封邦建国
1、西周的建立 - 武王克商
时间:公元前1046年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译文】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 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 朝的制度。”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 于商郊牧,乃誓。……
——《史记.周夙有商,辛未, 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 作檀公宝尊彝。
乐的功能在于使人相互团结,礼的功能在于使人相互区别。团 结使人相互亲近,区别使人相互敬重。过于强调乐,就会使人放 纵无礼;过于强调礼,就会使人离心离德。感情和合融洽,这是 乐的作用;行为检点,重视仪表,这是礼的作用。礼义一旦确立, 贵贱等级就有区分;乐的形成一旦统一,上下关系便会和睦。
• 敬天保民
封邦建国与宗法制关系图
嫡长子
嫡长子
嫡长子 嫡长子
表示其余嫡子及 庶子等降一级
嫡长子
•材料: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 。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 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 告子》
《尚书大传》中说“周公摄政,一 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 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 七年致政成王。”
(湖 北 随 县 曾 侯 乙 墓 编 钟)
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 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者相亲,异者相敬。乐胜 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 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 ——《礼记.乐记》
用礼节制民心,用乐调和民气,以政治推行之,刑罚防范之。 礼乐刑政四者都能发达而不相悖乱,帝王之术也就完备了。
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天(命 )
敬天 统治者
保民 民(百姓) 尊礼 德治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课件

军事上,诸侯有义务率领本地的军队,参与周王的征伐战争。
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举烽火,诸侯悉至…——《史记·周本记》
堇鼎内壁铭文26字,大意是 燕侯命堇去镐京向太保奉献礼 品和太保赏贝给堇。铭文中的 太保即是西周初年任太保的召 公奭,封于燕,因留朝中辅佐 周王,由他的儿子旨去封地为 燕侯。 这件堇鼎及其铭文,反映了 周初周王封燕及诸侯与天子的 关系。 堇鼎 首都博物馆 Nhomakorabea九鼎
七鼎 五鼎 三鼎或一鼎
天子
八佾舞 六佾舞 四佾舞 二佾舞
诸侯
卿大夫
士
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公羊传· 桓公二年》何休注
墓编 出 土磬 )( 湖 北 随 县 曾 侯 乙
关于乐队和歌舞队的编制,《周礼》有严格规定。 如歌舞队的规定是: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称为 “八佾”;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称为“六佾”; 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称为“四佾”;士用四人, 列成二行,称为“二佾”。
周公的主要政绩:
《尚书大传》记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 三年践奄,四年建卫侯,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 七年致政成王。”
①辅佐武王,克商灭殷 ②三年东征,平定天下 ③分封诸侯 ④制礼作乐
称死,在不同等级的贵族是不一样
天子 崩 诸侯 薨 庶人 死 大夫 卒 士 不禄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礼记·曲礼》
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
宋国:是纣王之兄微子启的封国,建都商丘(今 河南商丘)。周武王利用他以统治商的部分遗民。
阅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
周王分封土地的目的是什么?分封的对象是哪些人? 分封的纽带是什么?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

• 复习西欧封建制 • (1)封建制度产生的因素: • 日耳曼氏族制(武士向首领宣誓效忠为其作战,首领照应部下生 活,提供土地)和罗马隶农制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 (2)封建制度形成的催化剂——采邑改革 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 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 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 • 封主与封臣的关系:以土地、(效忠)为纽带,互有义务的封建 契约关系 • 采邑改革的影响: • A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 • B封建主层层分封,形成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等级制。 • C国王仅仅是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 • D. 导致封建割据状态: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渐渐演变为世袭 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 (3)封建制度形成时间: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后逐步扩展, 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
• •
2 周公东征平定三监之乱,向东拓展周的国土 和影响 三监之乱:周公摄政,管叔、蔡叔怀疑周 公将篡夺王位,传播流言,武庚也谋划复国, 与管、蔡再加上霍叔结合叛周。周公经过三年 平定叛乱。
•
为了消弭商残余势力叛周的隐患,A在伊洛 地区营建东都洛邑,B再度分封 • 封降周的微子启于商朝故都宋(河南商丘); • 封武王少弟康叔于纣都,成立卫国,起 殷民七族; 封周公旦之子伯禽于奄。
• (3)礼的重心与核心: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人事, 礼的核心是“德治” • 礼的重心转变的原因:周公总结了商朝灭亡的原 因是因为商朝无德,失去了天命,周人勤俭有德, 最终获得了天命。为保有天命,与殷人尊神尚鬼 的做法不同,周人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把注意力集中在现世人间,通过礼的实践以行人 事。(如,周王自称“天子”——天帝之子,垄 断对天的祭礼,用祭天的礼仪表明自己存在的合 法性,并显示其威仪。周王的祭天礼仪是用以强 化王权,)天帝及其他受祭祀的神鬼的存在真实 性,逐渐为周人所漠视。 • 随着西周的建立与疆土的扩大,周公需要用一套 实际的礼乐制度维系宗法关系及政治等级制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周公将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了 人事。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资料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资料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知识结构)一、西周建立时间:前1046年建立者:周武王(姬发)历史事件:牧野之战都城:镐京※二、政治体制:封邦建国(分封制、宗法制)——B水平1、目的:为了对新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周朝的统治2、分封对象:①已臣服的殷人后裔②原殷邦方国的首领③同姓诸侯3、内容:授民授疆土4、周王与诸侯王的关系:等级森严的主从关系5、评价:①积极:这种由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②消极: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坐大,周王室衰微,封邦建国体制遭到破坏,战乱不休。
三、经济:土地国有、井田制度1、农业(1)土地制度:井田制度(2)耕作方式:土地轮流种植2、手工业:青铜铸造、制陶、制玉和纺织业都有一定发展※四、文化:礼乐制度、敬天保民思想——B水平1、“礼”和“乐”的含义及作用①含义: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后逐渐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乐为舞乐、史诗。
②作用:礼起到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功能,明确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异和权利义务,强化王权。
乐以音乐及其人们的认同感,缓和社会矛盾,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2、“礼”和“乐”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3、推行“礼乐”制度的主要目的: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封邦建国制度,巩固周的统治。
4、演变发展趋势:周公把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人事,把尊礼看作是统治者姓“德治”的重要内容。
5、影响:这套“敬天保民”的新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周公简介:1、得名由来:周公,名旦,是周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周,被称为周公2、主要功绩:辅政成王、平定三监之乱;征服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制定礼乐制度;提出“敬天保民”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3、历史地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4、评价:周公的一系列措施巩固和扩大了周的疆域和影响,并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统治从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周朝的社会等级秩序,不可避免带有时代的烙印。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井田制
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 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 土地国有制度 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 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 “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 因此称做“井田” 井田属周王所有, 庶民使用。封建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 庶民使用。封建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 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 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 公田。春秋晚期,井田制逐渐瓦解 逐渐瓦解了 公田。春秋晚期,井田制逐渐瓦解了。促成这一变革的物 质因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质因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是当时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是当时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为田,开阡陌” 推行土地个人私有制。至此, “为田,开阡陌”,推行土地个人私有制。至此,井田制 彻底瓦解。 彻底瓦解。
3、周公为什么要把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人事? 周公为什么要把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人事?
周公为避免重蹈殷商的覆辙。商王失德滥罚, 周公为避免重蹈殷商的覆辙。商王失德滥罚, 商人残民敬神,宗天尚鬼,最终被“天命抛弃” 商人残民敬神,宗天尚鬼,最终被“天命抛弃”; 周灭商,一方面是周联合了其他诸侯的力量, 周灭商,一方面是周联合了其他诸侯的力量,一 方面就是周推行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伦理教化, 方面就是周推行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伦理教化,从 而认识到道德胜于天命,于是批判商的神本文化, 而认识到道德胜于天命,于是批判商的神本文化, 建立人本文化。 建立人本文化。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长子
长子 长子 长子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上海市晋元中学)

提供军队保卫周 天子
授 民
昔天子班贡(纳 贡)…周之制也。
定期向周天子纳 贡
周公
周公的封邦建国是古代政治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 造就了一种具有明显的集权化倾向的古代新型国家 体制。 夏朝部落联盟联合体和商朝独立方国联合体的松 散的国家,终于蜕变为古代社会真正意义上的、统 一的、紧密的国家形态。
周文王
何以会发生变革? 发生怎样的变革?
变革有怎样深意?
牧野倒戈
殷鉴不远
BC1046
顺势而为 先安天下
如何处置 各地方国?
如何处置 周边蛮夷?
封商纣子禄父(武庚) 殷之余民。武王……使其 弟之后于焦,黄帝 之后于祝。
封功臣谋士,……封尚 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 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 公奭于燕。
周公
周武王 管叔
周公
蔡叔
…… 武庚
周
周成王
周公辅政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摄行政当国, 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 ——《史记·周本纪》
传位无法,国家必乱!
商 代 世 系 图
周文王
周武王
管叔
周公
蔡叔
……
武庚 周成王
周公辅政
如果说,分封制是一种授权方式,那么,宗法 制则是这种授权方式遵循的“铁的法则”。 西周形成了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具有向心力的血缘 宗族群体。 它将血缘意义上的“家”与政治意义上的“国” 紧密地黏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东方宗法制典型模 式。
五鼎四簋
羊、豕、鱼、腊、肤
三鼎二簋
豕、鱼、腊
乐
讲究和同
社会政治关系与人 际血缘关系完全被束 缚在这张美丽的礼乐 之网中。
西周统治者以“德”释“天”,并将“天命”和 “德”的思想纳入无所不包的“礼”、“乐”体系中, 由此开创了宗周的礼乐文明。 西周王朝以礼乐为经纬,编织了一张等级秩序和宗法 伦理的大网,构建了一个表面上看起来像是一个彬彬 有礼、钟鸣鼎食的和谐社会。
沪新中学《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word教案

第4课封邦建国和礼乐文化沪新中学于冬梅[教学目标]1.识记西周建立的年代、建立者及都城,了解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简单了解西周的井田制经济制度;识记周公“制礼作乐”,了解西周的礼乐文化;2.通过分析分邦建国体制和礼乐文化的内容、作用,辨识西周分封形势图,初步掌握读通相关历史文献的能力,体验利用课本内外的史籍、图片、音乐等资料探寻史实的过程。
3、肯定周初分封的积极意义,理解分封制的发展趋势。
认识周公创立的礼乐制度既顺应了当时国家政治的需要,又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理解礼乐制度对文明建设的正面影响,激发对为古代中国政治文明做出贡献的人们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难点: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容与影响说明:1.西周的分封制相当发达,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西周历史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种分封制从西周初年开始到春秋战国,一直待续了800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才结束,即从公元前1046年至前221年。
通过分封,西周的疆域、统治地区大大扩大了。
从历史作用上说,西周初年推行的分封制,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有助于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它又通过对姬姓诸侯和异姓诸侯的布局,建立了从西方伸向东、北、南三方的统治基地,深入到原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加强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和经济文化上的交流,有助于广大地区进一步开发。
2. 西周确立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使中国历史由“方国联盟”走向“天下共主”,走向血缘集权统治时期;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了西周政局的稳定。
但就一般学生而言,这段历史比较遥远,与现实联系相对较少,学生对现代音乐很感兴趣,但古代连音乐也有制度,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概念,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课文大量的实例、具体图片、相关活动等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来理解制度的产生与作用。
[教学设计]1. 课前活动。
2. 导入新课。
3.探究西周封邦建国体制。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WU

本质:授民授疆土
关系:权利与义务,臣服与统治* 意义:前期——实现对殷人的合围控制,提高王权的地位; 周王成为“天下”共主,巩固和扩大周朝统治; 王畿地区与地方关系更紧密。 后期——地方势力过大,威胁中央,导致诸侯争霸, 社会动荡。*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 ——《左
天亡簋(盛食器) (陕西岐山出土)
一、西周的建立 时 事 都 间:公元前1046年 件:牧野之战 城:镐京,史称“西周”
建立者:周武王(姬发)
二、封邦建国(分封制)(宗法制)
目的: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对象:同姓贵族、殷人后裔、殷邦方国首领、功臣。* 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形式:层层分封
翻译:武王伐纣,在甲子日黎明, 并逢岁(木)星当空,并对伐商能 否取得胜利进行了卜问,兆象很好。 就在当天,周师一举打败了商军。 到辛未这天(七天以后),武王在 驻军处,赐给有事(官名)利(人 名)以金(青铜),利觉得很荣耀, 遂铸此簋作为纪念。
周初利簋
簋高24.2厘米, 口径21厘米。簋 内有铭文78字,记 述了周武王灭商后 举行大典,祭告文 王,并代替殷王祭 祀上天的事迹。
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
⑵“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 了什么?
⑶“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反映 了什么? ⑷“钟鸣鼎食” 是什么意思? …………
⒈孔子是怎么看待周代的礼乐制度的? 他为什么如此重视这些制度?
孔子重视尊卑等级,而礼乐制度恰恰是 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燕国
堇鼎 (1975年北京房山出土)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 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 亲,皆有等衰。 ——《左传· 桓公二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