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病理基本过程-炎症反应3

合集下载

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

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

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其基本病理过程包括血管反应、细胞浸润、细胞增生和修复。

下面将从这四个方面详细介绍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

一、血管反应在组织受到损伤或感染后,组织局部血管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被称为血管反应。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血管扩张:由于组织受到刺激后,局部神经末梢释放出一些物质(如组胺、5-羟色胺等),刺激小动脉平滑肌松弛,导致局部毛细血管扩张。

2. 血管通透性增加:在血管扩张的同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也会增加,使得液体和蛋白质等物质更容易渗出到组织间隙中。

3. 血流减慢:由于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造成了局部阻力的降低和液体渗出,导致血流减慢。

4. 血液成分的改变:在炎症过程中,白细胞数量会增加,红细胞数量则会减少。

此外,炎症过程中还会有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形成等现象。

二、细胞浸润在血管反应的基础上,白细胞会向组织损伤或感染的部位聚集。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 中性粒细胞:是最常见的白细胞类型,在炎症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通过趋化因子(如白介素-8)被引导到受损组织,吞噬和消化病原体和坏死组织等。

2.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

它们具有吞噬和消化能力,能够清除坏死组织及其代谢产物,并释放一些生长因子来促进组织修复。

3. 淋巴细胞:主要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种类型。

它们可以识别和攻击病原体和癌细胞等,同时也可以产生一些细胞因子来调节炎症反应。

三、细胞增生在炎症过程中,由于组织受到损伤或感染,机体需要更多的细胞来修复受损组织。

因此,在组织局部会发生一些增生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在血管反应的过程中,由于通透性增加和液体渗出等现象,血管内皮细胞也会受到刺激而增生。

2. 纤维母细胞增生:纤维母细胞是一种能够合成胶原蛋白等基质物质的成分。

在组织损伤后,纤维母细胞会被激活并开始合成新的基质物质来修复受损组织。

4.2病理学-炎症

4.2病理学-炎症
40
种类
来源
血浆
◆激肽系统 ◆补体系统 ◆凝血系统 ◆纤溶系统
细胞
◆血管活性胺 ◆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 ◆白细胞产物 ◆细胞因子 ◆血小板激活因子 ◆一氧化氮等
41
作用
炎症介质
来源
生物活性作用
血管 扩张
透性 增加
趋化 作用
发热
疼痛
细胞 损伤
活性胺
肥大.血小板.嗜碱 + + + - - -
前列腺素
多种细胞
• 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过敏时,肥大细胞释放 •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致敏T淋巴细胞释放,中心粒细胞胞
质内的阳离子蛋白、 C5a、白三烯等
★ 白细胞激活
●吞噬作用
●免疫作用
20
渗出的白细胞种类
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
21
渗出的白细胞以 阿米巴样运动 向炎症灶定向 游走集中的现 象
称为趋化作用。
这些具有吸引白 细胞定向移动的 化学刺激物,称 为趋化因子。
趋化因子分类:
内源性化学物质: 补体系统(C5a) 花生四烯酸 细胞因子
外源性化学物质:细 菌产物
18
趋化因子具有特异性
• 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细菌产生的类脂、多肽、C5a、白 三烯等
(3)嗜酸性粒细胞:
a 细胞核通常分2大叶,细胞浆内有粗大而均匀一致的亮红 色嗜酸性颗粒。
b 吞噬能力较弱,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杀伤寄生虫。
2.吞噬过程:
(1)识别及附着
(2)吞入 (3)杀伤和降解
32
白细胞吞噬过程
33
●免疫作用:
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

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

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

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炎症是人体对损伤或感染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是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保护机制。

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分为荒巢阶段、细胞浸润阶段和修复再生阶段。

一、荒巢阶段荒巢阶段是炎症发生的起始阶段,主要特征是血管的短暂收缩,随后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

这一阶段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发炎因子的刺激,如组织损伤、感染、物理化学因素等。

在荒巢阶段,局部组织渗出血浆和细胞外液,导致局部组织水肿和充血。

血管扩张也使得局部组织的血流量增加,从而维持足够的血液供应。

血管通透性增加使得血浆蛋白和细胞外液成分渗漏至外周组织,形成渗出物。

二、细胞浸润阶段在荒巢阶段之后,炎症进入细胞浸润阶段。

该阶段是由炎性细胞的逐渐聚集和迁移引起的,包括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

中性粒细胞是炎症反应的主要细胞成分,其聚集于感染或损伤的部位,通过吞噬和消化细菌等病原体来清除感染源。

中性粒细胞会释放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进一步引起其他炎性细胞的激活和聚集。

巨噬细胞则负责清理已死亡的中性粒细胞和其他细胞残骸,并释放多种调节物质,参与调控炎症反应的发展和分解渗出物质。

淋巴细胞在细胞浸润阶段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它们参与调节和增强免疫反应,对抗病原体的侵袭。

此外,淋巴细胞还会刺激胶原的生成和修复细胞的增殖。

三、修复再生阶段在炎症的细胞浸润阶段完成后,修复再生阶段开始。

该阶段主要由纤维组织生成和上皮细胞增殖组成,旨在修复受损组织或器官。

在修复再生阶段,活化的成纤维细胞开始产生胶原纤维,填充原先的病变处。

上皮细胞也开始增殖和覆盖受损表面,形成新的上皮层。

这些过程促进组织的再生和修复,使病变部位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

总结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包括荒巢阶段、细胞浸润阶段和修复再生阶段。

在炎症发生过程中,炎症介质的释放引发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导致局部组织水肿和充血。

细胞浸润阶段中,各种炎性细胞逐渐聚集和迁移至感染或损伤部位,清除病原体并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

第二节病理基本过程-炎症反应3

第二节病理基本过程-炎症反应3

炎性细胞的种类及功能 在炎症反应中,渗出的白细胞主要有中性 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 细胞,加上在组织中广泛分布的肥大细胞、 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网状细胞,共同构 成了炎性细胞的群体。不同致炎因子所引 起的炎症以及炎症的不同阶段出现的炎症 细胞的种类及数量有所差异。
常见炎症细胞种类
【炎细胞类型】包 括嗜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淋 巴细胞、浆细胞和 各种形态的巨噬细 胞 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浆细胞 巨噬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血图片示嗜 中性粒细胞
炎性渗出液与非炎性渗出液的区别 渗出液 蛋白含量 比重 细胞数量 酸碱度 凝固 Rivalta试验 > 3% > 1.018 > 0.5x109/L 酸性反应 能自凝 阳性 漏出液 <3% < 1.018 < 0.5x109/L 碱性反应 不能自凝 阴性
透明度
混浊
澄清
4、渗出液的作用 (1)局部大量渗出液可稀释毒素、减轻其对 局部的损伤作用,并为炎区组织细胞带来 营养。 (2)含有补体和抗体等物质,有利于消灭病 原体。 (3)渗出纤维素限制病原体的扩散,利于吞 噬细胞发挥作用,后期利于组织修复。 (4)不利:影响肺气体交换,造成脑颅内压 升高,引起头痛等症状;引起心脏负担加 重,甚至心衰。
二 全身反应
• • • • • 常见的全身反应主要有: (一)发热 (二)血液中白细胞的变化 (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变化 (四)实质器官的变化
(五) 炎症的常见类型
• 由于致炎因子的性质,强度和作用时间不 同,机体的反应性和器官组织机能、结构 的不同,以及炎症发展阶段的不同,炎症 的形态学变化是多种多样的。病理解剖学 依据炎症局部的病变,将炎症分为变质性 炎,渗出性炎和增生性炎三大类。

基本病理过程名词解释

基本病理过程名词解释

基本病理过程名词解释
基本病理过程是生物学、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

基本病理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炎症反应:基本病理过程之一是炎症反应,是指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或其他刺激因素作用下,免疫系统激活并释放出多种炎症介质,引发炎症性疾病。

炎症介质可以引起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和炎症反应,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加重。

2. 细胞增殖和分化:基本病理过程之一是细胞增殖和分化,是指细胞在疾病状态下进行分裂、生长和分化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不同类型的细胞可能会出现异常增殖和分化,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 组织水肿:基本病理过程之一是组织水肿,是指组织中水分和盐分的积聚导致的肿胀。

组织水肿可以对各种疾病产生影响,包括炎症、肿瘤和创伤等。

4. 细胞分裂和凋亡:基本病理过程之一是细胞分裂和凋亡,是指细胞进行分裂和死亡的过程。

细胞分裂和凋亡的正常进行是维持生命和组织健康的重要保证,但在一些疾病状态下,这些过程可能会异常,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5. 免疫反应:基本病理过程之一是免疫反应,是指机体对病原体和其他异常细胞或分子的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攻击行为,避免或减少疾病的发生。

以上是基本病理过程的一些常见方面,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对基本病理过程的深入研究,
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炎症反应及其在病理学中的意义

炎症反应及其在病理学中的意义

炎症反应及其在病理学中的意义炎症反应是机体在遭受物理、化学、生物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应,目的是清除可疑的有害因素,修复受损组织。

然而,当炎症反应不受控制时,它也可能损伤身体组织,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了解炎症反应在病理学中的意义,及其引发的各种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1. 炎症反应的过程炎症反应的过程通常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发炎、增殖和修复。

在发炎阶段,机体会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如活性氧、一氧化氮、前列腺素和白细胞趋化因子等,这些物质会吸引大量的白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向炎症部位聚集。

这些白细胞会清除引起炎症的病原微生物、细胞脱落物和其他有害物质。

在增殖阶段,机体会增加血管透过性,向炎症部位输送更多的白细胞和养分,以促进修复。

在修复阶段,机体会开始生成新的细胞和基质分子,来代替受损的组织。

2. 炎症反应与疾病虽然炎症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是保护身体健康的自然过程,但当炎症持续或过度时,它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例如:- 自身免疫疾病:当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己的组织时,会产生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导致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 心血管疾病:大量的研究表明,炎症反应与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炎症反应可以导致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最终导致心肌梗死和中风等严重的后果。

- 消化系统疾病:炎症反应还可能导致肠道炎症和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

- 癌症:炎症反应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和进展有关,如乳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等。

3. 炎症反应的治疗针对不同的疾病,炎症反应的治疗方法也会因情况而异。

临床上目前已经推广使用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非甾体抗炎药物、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控制炎症反应,减轻疾病症状和炎症程度。

此外,饮食与生活方式调节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吃一些含有抗氧化物质、omega-3脂肪酸、维生素D等的食物,可以减缓膳食引起的炎症反应。

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

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

可有细菌
与炎症有关
颜色浅白或淡黄 与炎症无关 碱性反应 比重1.015 蛋白质含量3%
在活体内外都 凝固
不凝固
3、白细胞游出和吞噬作用(细胞反应) 炎症反应最重要的作用是将白细胞送到损 伤部位,白细胞的游出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指征。 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可吞噬和降解细菌、免 疫复合物、坏死组织碎片,构成炎症反应的主要 防御环节。 1)白细胞游出:指血管内白细胞穿过微 血管壁,向炎区内移行,为白细胞游出或白细胞 渗出(leukocytic exudation)。 游出的白细胞在炎区内集聚的现象为白细胞 浸润(Infiltration of leukocytes)。但白细胞过 多游出,也可通过释放蛋白水解酶、化学介质、 毒性氧自由基等,加重局部损伤、延长炎症过程。
三、增生 1、概念 增生(proliferation):炎症时炎区内细 胞受致炎因子刺激物的长期作用,或炎区内细 胞代谢产物及分解产物的刺激,发生分裂、增 殖,直至最后修复炎灶的过程。 是指炎区周围结缔组织的组织细胞、成纤 维细胞分裂、增殖,以修复炎症造成的损伤。 增生是与变质、渗出基本上同时进行的, 早期炎症或急性炎症时,增生较弱,被变质和 渗出现象掩盖。当机体抵抗力较强,病情好转, 或急性炎症转为慢性炎症时,增生明显,尤其 是炎症处于修复阶段,增生则是主要变化。
C、组织损伤作用 白细胞在化学趋化、激活和吞噬过程中不 仅可向吞噬溶酶体内释放产物,同时还可将产 物释放的到细胞外间质中,包括溶酶体酶、活 性氧自由基、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等,它们 可引起内皮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加重最初致炎 因子的作用,白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都能造成 组织一定范围的溶解和破坏,所以控制白细胞 一定程度的渗出才是更有益的。 D、炎性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参看教材P85~87

病理学基础--3炎症

病理学基础--3炎症

聚集、局部作用。
白细胞靠边、附壁和游出 充血→淤血+通透性↑→WBC附壁→阿米巴样运
动→WBC游出
趋化作用:游出血管的WBC主动向某些化学刺激物
所在部位作定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趋化作用。
能引起白细胞定向游走的物质,称为趋化因子。 趋化因子来源于血浆(内源性)或者细菌及其代 谢产物(外源性)。
白细胞游出
+ + + + + +
+
+
+ +
+ + + + + + +
+
白细胞
氧自由基
+
渗出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炎细胞
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的过程称
渗出(exudation) 。
渗出的液体和细胞成分统称为渗出物。
渗出性病变是炎症的重要标志,
在炎症中发挥重要的防御作用。
血液动力学改变
血管通透性增加
液体渗出
成分通过血管壁到达血管外的过程,称为液体
渗出。渗出的液体称为渗出液。渗出液积存于 组织间隙,称为炎性水肿。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所致的为漏出液。 积存在体腔的渗出液或漏出液均称为积液。
漏出液和渗出液的鉴别
渗 出 液
原 因 炎 症
漏 出 液
非炎症 < 25g/L < 0.50×109/L
蛋白量 细胞数
>25g/L >0.50×109/L
病理学基础
主讲人:吕晓龙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变态反应性炎
紫外线灼伤
化妆品过敏性皮炎
皮肤化脓性感染
炎 症

炎症

炎症
纤维蛋白多肽可增加血管通透性。
炎 症
主要炎症介质的作用
功能 血管扩张 血管通透 性增高 趋化作用 炎症介质种类 组胺、5-HT、缓激肽、前列腺素、NO 组胺、5-HT、缓激肽、C3a、C5a、白 三烯、PAF、活性氧代谢产物、P物质 C5a、LTB4、细菌产物、嗜中性粒细胞 阳离子蛋白、细胞因子(IL-8、TNF) 细胞因子(IL-1、IL-6、TNF等)、PG PGE2、缓激肽 氧自由基、溶酶体酶、NO
7、神经肽(Neuropeptides) P物质可传导疼痛, 引起血管扩张和血管通透性增加。
炎 症
(二)血浆源性的炎症介质
1、 激肽系统(kinin system)
激肽系统激活的最终产物是缓激肽 (bradykinin),其功能如下: 1)使细动脉扩张;
2)增加血管通透性和趋化性的作用;
3)致痛。Leabharlann 等,是炎症发生的主要原因。生物性病原体引
起的炎症通常称感染(infection)。
5) 坏死组织
炎 症
第二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三方面: 变质(alteration):损伤反应 渗出(exudation) : 增生(proliferation) 防御反应
三者往往同时存在,或以某一病变为主,其它为辅。
炎 症
4、白细胞在局部的作用:
(1)吞噬作用: (2)免疫作用: (3)组织损伤作用:
炎 症
(1)吞噬作用
1)吞噬细胞的种类:
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2)吞噬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①识别及附着(recognition and attachment) ②吞入(engulfment) ③杀伤或降解(killing and degradation)

基本病理过程

基本病理过程
• (3)血液性质改变。
• 2、血栓形态:肉眼可见的血栓可分为 红色血栓、白色血栓和混合血栓三种。
• 3、血栓的转归:一种是白细胞崩解, 释放蛋白分解酶,使血栓软化再通或 脱落带到其他部位。另一种是机化。
• 4、对机体的影响:引起组织梗死或坏 死。
• (六)栓塞(Embolism):在正常血液中 见不到的非溶性物质,随血液运行并阻塞 血管的过程,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非溶 性物质,称为栓子(Embolus)。常见的栓 子有血栓、空气、脂肪、瘤细胞、细菌团 块和寄生虫等。
• 5、常见淤血器官的病理变化 (1)肝淤血:体积稍增大,包膜紧张,重量增加,边缘 钝圆,颜色呈暗红色。切面有较多暗红色血液流出。肝小 叶中央淤血较重,呈紫红色,肝小叶周边淤血较轻,肝细 胞发生脂肪变性,呈灰黄色,诸多肝小叶的淤血区和脂变 区相间,使切面构成红黄相间的槟榔样花纹,称为槟榔肝。
(2)肺淤血: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被膜紧张, 湿润光泽,呈紫红色,质地稍变实,切开时有淡红
• 外出血(External hemorrhage):可分为动脉出血、静脉 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
• 内出血(Internal hemorrhage):可分为血肿、积血等。 • 血肿(Hematoma):小血管破裂时,如果流出的血液蓄积
在组织间隙或器官的被膜下,并压挤周围组织,形成血腔 称为血肿。 • 积血:血液蓄积在天然解剖腔内。如腹腔积血、胸腔积血、 子宫积血等。 • (2)渗出性出血(hemorrhage by diapedesis):血管没 有明显的损伤,红细胞通过通透性增高的血管壁漏出血管 之外.
• 血液循环障碍局部变化的基本形式表现为: • 1、血量、血流速度发生变化引起的 充血、贫
血和缺血。 • 2、血管壁的通透性和完整性受到破坏 出血 • 3、血液性状发生改变(血管腔受阻) 血栓、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局部及全身反应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局部及全身反应
PECAM-1
rolling (NLM)
rolling, adhesion (NMT)
adhesion, trans (all leukocytes)
adhesion (EML)
rolling (LM) lymphocytes homing to HEV
transmigration
•重新分布
黏附的调节
病程短 以渗出为主要特征
2 慢性炎症(chronic~~):
病程长 以增生为主要特征
第二节 急性炎症
一 血管改变:
(一)血管口径和血流的改变
细动脉短暂收缩 动脉性充血、血流加速 静脉性充血、血流速度减慢 白细胞边集游出、红细胞漏出
正常血流
血管扩张,血流加快
血管进一步扩张,血流 开始变慢,血浆渗出
acute bronchopneumonia
白细胞渗出:
主动过程,阿米巴样运动方式 渗出的细胞类型取决于致炎因子的类型和性质 在不同的阶段细胞也不同
•趋化作用(chemotaxis)
定义:白细胞沿浓度梯度向化学刺激物作定向
移动称为趋化作用。 这些化学刺激物就叫趋化因子。 趋化因子具有特异性。 内源性趋化因子和外源性趋化因子两类。
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 变质 (alteration):
--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 渗出 (exudation):
--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经血管壁进入到 血管外组织的过程。
◆ 增生 (proliferation):
--间质细胞、实质细胞在炎症时会增生
炎症的基本临床类型
1 急性炎症(acute ~~ ):
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主要就是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病理生理学】第四章 炎症

【病理生理学】第四章 炎症
炎症早期或化脓性炎症。
②作用:
A、吞噬细菌、坏死组织碎片及抗原抗体免疫 复
合物。 B、含溶菌酶和酸性水解酶。
C、死后释放各种蛋白水解酶,溶解液化坏死组织
和纤维素等物。
核多呈腊肠状,分叶状,一般核2~5叶。
炎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2、巨噬细胞(大吞噬细胞) ①出现时期:
炎症后期、慢性炎症、病毒性炎症等。
痊愈
1、完全痊愈: 完全恢复原来的结构和功能。
2、不完全痊愈: 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结构和功能。
蔓延扩散
1、局部蔓延:
经组织间隙或自然管道扩散。
2、淋巴道扩散:
随淋巴液扩散,从近到远。
3、血道扩散:
随血道扩散。
血道扩散
(1)菌血症:
血中有菌,而无中毒症状。
(2)毒血症:
细菌毒素或毒性产物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的,是产生抗体(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场所,参
与体液免疫作用。
细胞核呈圆形、偏位,染色质呈车轮状,胞浆较宽。
炎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6、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①出现时期:
变态反应性炎症
②作用: 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颗粒内均含有肝
素和组织胺,肥大细胞胞浆内还含有5- 羟色胺。引起炎症反应。
增生 (Proliferation)
炎症的临床分型
1、超急性炎症:数小时至数天。
2、急性炎症:几天到一个月,以中性粒细胞
浸润为主。
3、慢性炎症:几个月到几年,以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和浆细胞为主。
4、亚急性炎症: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
炎症的类型
二、病理分型 1、变质性炎 2、渗出性炎 3、增生性炎
变质性炎
• 概念:
以组织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而渗出与增

简述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简述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炎症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生理反应,通常是由于机体对于损伤、感染或刺激作出的一种防御性反应。

这种反应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包括细胞和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血管反应、细胞浸润、细胞增殖和修复、纤维化、疤痕形成。

1. 血管反应炎症的第一个阶段是血管反应。

当机体受到损伤或感染后,炎症反应被激活,导致血管扩张和增透性的改变,从而促进血液和细胞因子的进入受损组织。

这一过程中,血管壁的内皮细胞收缩,细胞间隙增大,使得白细胞和血浆蛋白能够通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灶。

2. 细胞浸润在血管反应后,白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开始浸润到受损组织中。

这些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这些细胞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进入炎症灶,形成炎症细胞浸润。

中性粒细胞是最早浸润到炎症灶的细胞,在急性炎症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性粒细胞通过血管间隙进入炎症灶,然后通过趋化因子的诱导,向炎症灶的特定区域移动。

在炎症灶中,中性粒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酶,以杀死病原体和促进组织修复。

巨噬细胞是炎症中的另一个重要细胞类型。

它们是机体的主要吞噬细胞,可以摄取和消化病原体、细胞碎片和其他异物。

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吸引其他免疫细胞进入炎症灶。

3. 细胞增殖和修复细胞增殖和修复是炎症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在炎症灶中,受损组织的细胞开始增殖和分化,以恢复受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这一过程是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调控因子来启动的,包括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等。

在细胞增殖过程中,受损组织的细胞开始增加DNA合成和细胞分裂的速度,以增加细胞数量。

随着细胞的增殖,受损组织开始恢复其正常结构和功能。

4. 纤维化纤维化是炎症灶修复的重要过程。

在炎症灶中,炎症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会刺激纤维母细胞的增生和分化,形成纤维母细胞增生组织。

纤维母细胞产生大量的胶原蛋白和其他胶原样组织,填充受损区域,形成纤维瘢痕。

纤维瘢痕是炎症灶修复的最终产物,它在形态上代表了受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上的恢复。

炎症(病理学)

炎症(病理学)
第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炎症
炎症是一种十分常见且重要的病理过程,机体各器 官、组织在遭受内、外源性损伤因子刺激时皆可发生 炎症,常见者如感冒、胃肠炎、阑尾炎、肺炎、肝炎、 疔、痈,某些过敏性疾病和外伤感染等都属于炎症。
第一节 概述
一、炎症的概念
炎症(inflammation)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的刺 激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反应。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局部组织 的变质、渗出和增生。临床上病灶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及 功能障碍,并有发热、白细胞增多等全身反应。
炎症按照病理变化可分为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和增生性炎三类。 按照发病缓急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两种 常见的类型。此外,还有临床上相对较少见的超急性炎和亚急性 炎两种类型。
二、炎症的原因
任何能引起组织和细胞损伤的因子都可成为 炎症的原因,称为致炎因子。常见的致炎因子 包括:
1.生物性因子
(2)渗透压升高:炎区内分解代谢亢进和坏死组织的崩解,使大 分子蛋白质分解为大量的小分子物质;加之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血浆蛋白渗出,使炎区的胶体渗透压显著升高。同时,局部氢离 子浓度升高,以及组织分解加强,从细胞释放出来的钾离子和磷 酸离子增多,使炎区的晶体渗透压也升高。渗透压升高以炎症灶 中心部分尤为突出,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和炎性渗出提供了重要 条件。
此外,还与炎区组织内渗透压升高,以伤、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局部异常代谢产物堆积、 炎症介质产生以及变质组织释放的多种蛋白水 解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1.形态变化
实质细胞常出现细胞水肿、脂肪变、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 等,间质可表现为黏液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
2.代谢变化
(1)局部酸中毒:炎症局部组织分解代谢显著增强、耗氧量增加、 血液循环障碍、酶系统功能受损等,导致氧化不全的酸性代谢产 物(乳酸、脂肪酸)堆积,组织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炎症反应的概念

炎症反应的概念

炎症反应的概念
炎症反应是机体对于各种有害刺激(如物理、化学或生物性因素)的一种防御反应,旨在消除有害刺激,修复受损组织,并恢复组织的正常功能。

其基本过程包括:
1.变质阶段:当外来病原体入侵或者机体内部组织损伤时,局
部组织细胞会立即发生变性、坏死等病理改变。

2.渗出阶段: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成分如白细胞、纤维蛋白
原等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炎性渗出液。

其中,白细胞特别
是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会聚集在炎症部位,吞噬并清除
病原微生物和异物。

3.增生阶段:为了修复受损组织,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以及
免疫细胞等进行增殖分化,产生新的肉芽组织。

同时,新生
血管生成以供应更多营养物质和氧气。

4.纤维化和修复阶段:随着炎症的消退,肉芽组织逐渐被纤维
组织替代,最终实现组织结构的重建和功能的恢复。

炎症反应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病理过程,适度的炎症反应对机体有益,但如果炎症持续存在或者过度反应,则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慢性炎症性疾病等。

基本病理过程

基本病理过程

基本病理过程基本病理过程是指病理变化发生的一系列基本过程,包括病理反应、细胞损伤与死亡、炎症反应、愈合和纤维化等。

这些病理过程在不同疾病中表现为不同病理特征,因此对于临床医生来说,理解基本病理过程是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关键。

1. 病理反应病理反应是细胞对各种病理刺激产生的对抗性反应。

这些刺激可以是化学物质、微生物、物理因素或其他因素。

病理反应包括细胞增生、变形、分化、代谢和分泌等。

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细胞对病理刺激的反应往往是复杂的。

有时候,它们可以通过适应性变化来维持正常功能,而在极端情况下,则可能导致细胞损伤和死亡。

2. 细胞损伤与死亡细胞损伤和死亡是基本病理过程之一。

它们在许多疾病中互相关联,同时也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

细胞损伤是指细胞内部或外部环境中某种因素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损害。

这些因素可能是氧化应激、热休克、药物、放射线、病毒、细菌等。

细胞损伤的程度和影响取决于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以及细胞对刺激的敏感度。

细胞死亡是指细胞不可逆的损害和死亡。

细胞死亡可以是程序性死亡或非程序性死亡。

前者通常表现为凋亡和乳化,后者则可能表现为坏死和自噬。

3. 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机体对病原体和其他刺激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其特征是红、肿、热、痛和失去功能。

炎症反应涉及到很多细胞和分子,包括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组织胺等。

炎症反应的目的是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和其他刺激的伤害,同时也可以为机体的修复和再生提供必要的条件。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炎症反应的过度和持续可能会对机体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炎症性疾病的发生。

4. 愈合和纤维化愈合和纤维化是基本病理过程中最后的一环,主要表现为伤口愈合和疤痕形成。

愈合和纤维化的过程包括凝血、炎症、细胞增生、细胞分化和切割等。

在愈合和纤维化过程中,细胞会产生许多蛋白质和细胞外基质,以填补和支撑伤口。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该过程可能会失控并导致过度纤维化或瘢痕形成。

这可能会影响到器官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从而导致一系列的临床问题。

2第二节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2第二节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炎症介质】炎症介质(inflammatory mediators)是指在致炎因子作用下,由局部组织或血浆产生和释放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活性物质,故亦称化学介质。炎症介质有外源性(细菌及其产物)和内源性两大类,但主要是后者。内源性炎症介质又可分为细胞源性和血浆源性两类,通常以其前身或非活性状态存在于体内,在致炎因子的作用下,大量释放并变为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在炎症过程中对某些病理变化的发生发展发挥重要的介导作用。由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有血管活性胺、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溶酶体成分和淋巴因子等,由血浆产生的炎症介质包括激肽系统、补体系统、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使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升高和对炎细胞的趋化作用,导致炎性充血和渗出等变化。此外。有的炎症介质还可以引起发热、疼痛和组织损伤等。
6、补体系统与炎症有关的主要是C3a、C5a和(C5b67。C3a、C5a亦称过敏毒素,能促使肥大细胞祁血小板释放组胺。C5a对吞噬细胞有强烈的趋化作用。C5b67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促进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
7、凝皿系统炎症时,通过激活凝血系统形成的纤维蛋白多肽具有使血管壁通透性升高的作用,同时对白细胞有趋化作用。
8、纤溶系统纤溶系统激活后形成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具有使血管壁通透性升高和对白细胞的趋化作用。
二、渗出
【形态变化】炎症过程中的变质性改变,即可发生于实质细胞,也可发生于间质。实质细胞的变质常表现为细胞水肿、脂肪变性以及凝固性坏死或液化性坏死等。间质的变质常表现为粘液样变性(间质出现类粘液积聚)、纤维素样变性和坏死崩解等。
【代谢变化】炎症组织形态变化是一系列代谢变化的结果。炎区代谢变化主要表现为(1)分解代谢增强: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均增强,耗氧量增加;但由于酶系统受损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氧化过程迅速降低,导致各种氧化不全的代谢产物如乳酸、脂肪酸、酮体、氨基酸等在局部堆积,使炎区氢离子浓度升高,出现局部酸中毒;(2)组织内渗透压升高:炎区内分解代谢亢进和坏死组织的崩解,蛋白质等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使分子浓度升高;同时由于氢离子浓度升高,导致盐类解离过程增强,钾离子、磷酸根离子及其他离子浓度增高。因此,炎区的胶体和晶体渗透压升高,炎区的酸中毒和渗透压升高,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和炎性渗出等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

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

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炎症是机体对损伤或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生理反应,其主要目的是清除病原体和损伤组织,促进组织修复。

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可以分为血管反应、细胞浸润和组织修复三个阶段。

血管反应阶段是炎症的早期过程,主要通过血管活化、扩张和通透性增加来导致。

在炎症刺激下,血管内皮细胞会释放介导血管反应的细胞因子,如组织胺、血小板活化因子等。

组织胺能够作为最早期的血管反应介质,通过作用于毛细血管平滑肌细胞导致血管扩张,增加血管通透性。

此外,血管扩张还会导致血流慢速,使白细胞粒细胞凝集和红细胞聚集,形成血小板-红细胞血塞。

这种反应进一步促进了炎症介质和细胞的聚集。

细胞浸润是炎症的中期过程,主要通过白细胞的转移和外周组织的细胞浸润来实现。

在血管反应阶段,白细胞首先通过血管壁的粘附和辐射进入炎症部位。

白细胞通过表面粘附分子(如选择素和整合素)与内皮细胞黏附,然后通过内皮细胞间隙进入外周组织。

一旦白细胞到达炎症部位,它们会释放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和化学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等,以吸引更多的白细胞和其他炎症细胞的转移。

这些细胞因子还能够激活局部组织细胞,增加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和化学介质,形成一个炎症反馈环路。

组织修复是炎症的后期过程,主要通过纤维组织形成和炎症细胞的去除来实现。

在炎症发生后,由于炎症细胞的清除和组织损伤的修复,炎症逐渐减轻。

当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水平下降时,炎症细胞开始通过凋亡和坏死逐渐死亡和排出。

同时,炎症后期细胞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占据,开始进行修复和再生。

成纤维细胞能够合成胶原蛋白和糖蛋白等细胞外基质分子,形成一个支撑框架,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和上皮细胞的再生。

这些细胞和分子的协同作用最终引导炎症部位的组织修复和愈合。

总结起来,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包括血管反应、细胞浸润和组织修复三个阶段。

这些过程分别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和血管扩张、白细胞的转移和外周组织的细胞浸润以及炎症细胞的去除和成纤维细胞的重建来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血管的反应
血管反应被认为是炎症的一个中心环节。 从种系发生的角度来看,血管系统的出现 使得生物机体抗损伤的反应具备了炎症的 特征。血管的变化主要包括血液动力学和 流变学的改变以及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发 生部位主要在微循环血管,特别是微静脉 和毛细血管中。其变化如下:
1、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1)高流动相(high flow phase) (2)低流动相(low flow phase) (3)血流淤滞相(static phase)
嗜碱性白细胞形态特征
(3)嗜碱性白细胞 和肥大细胞 (basophilang mast cell). 二者功能相似。 平 时主要分布于结缔 组织内和血管周围 功能:主要是通过 脱颗粒参与Ⅰ型变 态反应
(4)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monocyte and macrophage)。 巨噬细胞 在体内一般可分为游走的和 固定的两类巨噬细胞。游走的巨噬细胞如 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结缔组织中的组织细 胞;而固定的巨噬细胞分布于全身的各种 组织中,如肝脏的枯否氏细胞,脾、淋巴 结和骨髓中的网状细胞,血窦内皮细胞, 肺泡壁的尘细胞等。巨噬细胞常见于炎症 后期、慢性炎症、特殊肉芽肿、某些细菌、 病毒及原虫感染等。
三、炎症反应
第一节 炎症概述
炎症(inflammation)是动物机体对各种因素 及其所引起的损伤产生的防御性反应。其基本变 化包括炎灶局部组织细胞的变质、渗出和增生3个 方面。同时还表现出发热、白细胞增多的全身反 应。 从炎症的本质上看,炎症清除与消灭各种致炎 因素,促进损伤组织修复,是机体的一种防御适 应性反应,但是在抗损伤过程中还会引起血液循 环障碍、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组织的变性、坏死 等。
(二) 炎症介质
炎症反应的整个过程,包括血流的变化,白细胞的附壁、 游出、趋化、激活,再生,损伤的修复,乃至全身性反应, 无不与一些化学活性物质的参与有关。这些物质不仅参与炎 症反应的诱导和调控,也可作为炎症反应的效益分子。这些 物质就是炎症介质(inflamamatory mediators)。
细胞源性炎性介质
细胞源性炎性介质有血管活性胺、花生四烯酸 代谢产物、细胞因子、白细胞产物以及血小板凝 血因子等。 (一)血管活性胺 只要有5-羟色胺和组织胺,使炎 症过程中血管发生反应最常见的活性物质。 1、组织胺(histamine) 组织胺(histamine)主要存在 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中。作用是 使小动脉扩张和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血压下 降和炎性水肿。 2、 5-羟色胺 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 又称血清素(serotonin),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消 化道上皮细胞间的嗜银细胞和血小板中,其作用 是提高血管的通透性,低浓度有致痛作用。
巨噬细胞形态特征
淋巴细胞 (lymphocyte):常见于慢 性炎症、病毒、霉形体和某些病原菌 感染,以及肿瘤性疾病。
形态特征:
(6)浆细胞 主要见于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慢性炎症。中 等大小,椭圆形或圆形,核圆形,成熟浆细胞核偏于一 侧,染色质呈车轮辐条状分布。浆细胞可产生抗体参与 体液免疫。
4、炎症细胞的效应机制 (1)吞噬作用(phagocytosis)。中性粒细胞 与单核巨噬细胞均有很强的吞噬能力。中 性粒细胞主要吞噬细菌,单核巨噬细胞的 吞噬物则包括肿瘤细胞、衰老细胞、细胞 内寄生的细菌、原虫等。 (2)特异免疫反应。
对炎症认识的发展史
古罗马医生 Celsus记述[炎症 局部临床表现] 炎 症局部表现为红 (rubor)、肿 (tubor)、热(calor)、 痛(dolor)、功能 障碍。
(一) 炎症的原因
炎症是由致炎因子引起的,凡能引起机 体组织损伤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皆可成 为致炎因子。致炎因子包括各种生物性因 子、非生物(物理性因子、化学性因子、 免疫性因子和机械性因子)及内源性致炎 因子等。影响炎症过程的因素包括致炎因 素和机体因素。
炎性渗出液与非炎性渗出液的区别 渗出液 蛋白含量 比重 细胞数量 酸碱度 凝固 Rivalta试验 > 3% > 1.018 > 0.5x109/L 酸性反应 能自凝 阳性 漏出液 <3% < 1.018 < 0.5x109/L 碱性反应 不能自凝 阴性
透明度
混浊
澄清
4、渗出液的作用 (1)局部大量渗出液可稀释毒素、减轻其对 局部的损伤作用,并为炎区组织细胞带来 营养。 (2)含有补体和抗体等物质,有利于消灭病 原体。 (3)渗出纤维素限制病原体的扩散,利于吞 噬细胞发挥作用,后期利于组织修复。 (4)不利:影响肺气体交换,造成脑颅内压 升高,引起头痛等症状;引起心脏负担加 重,甚至心衰。
2 血管反应及血液成分的渗出
定义:渗出是指血液中的血浆成分、细胞成 分从血管内逸出到炎区中(如组织间隙、 体内管腔、体表等)的过程。
因炎症应答是十分复杂,一个多细胞、多系统的多环 节过程。整个过程以血管为中心,有血管的扩张、血浆的 渗出、细胞成分(特别是白细胞)的渗出等变化。由于血 管中的血浆、白细胞的渗出是整个应答的中心,因此常把 炎症应答过程称为渗出。渗出可分血管和细胞的反应两个 部分。
(二 )白细胞趋化因子
• 分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全是细菌,内 源性有补体等 1、补体系统 2、 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
(三) 炎症的过程及发生机理
各种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都是一致的,即各种 炎症都有变质(alteration)、渗出 (exudation)和增生(proliferation)3种基本 病理变化。
只不过不同类型的炎症和同一炎症不同时期3种基本病变 所表现出的程度不同。例如,急性炎症和炎症的早期通常以 变质和渗出为主,增生较轻,慢性炎症和炎症后期主要以增 生为主,变质和渗出较轻,三者互相影响、相互联系、共同 构成炎症整个过程。
1组织细胞变性和坏死 (1)物质代谢的变化 炎区内变质组织的 代谢特点是分解代谢旺盛,氧化不全产物 堆集。 (2)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 由于酸性代谢 产物蓄积,使局部pH降低或升高引起酸碱 中毒(多见于酸中毒)。 (3) 组织细胞的形态改变 主要表现在变 性和坏死。所以炎区细胞变性、坏死,间 质纤维肿胀、断裂、溶解。
炎症介质是指在致炎因子的作用下,由局 部组织细胞释放或在体液中产生的,参与炎症 反应的化学活性物质,因此也称为化学介质 (chemical mediators)
炎症介质的分类
炎症介质的种类较多,按其来源可分为 外源性炎症介质(如细菌及其毒素)和内 源性炎性介质两大类,其中以内源性炎症 介质为主。这里分为血管活性物质和细胞 趋化因子。
炎性细胞的种类及功能 在炎症反应中,渗出的白细胞主要有中性 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 细胞,加上在组织中广泛分布的肥大细胞、 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网状细胞,共同构 成了炎性细胞的群体。不同致炎因子所引 起的炎症以及炎症的不同阶段出现的炎症 细胞的种类及数量有所差异。
常见炎症细胞种类
【炎细胞类型】包 括嗜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淋 巴细胞、浆细胞和 各种形态的巨噬细 胞 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浆细胞 巨噬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血图片示嗜 中性粒细胞
增生(proliferation)
在致炎因子或组织崩解产物的刺激下,炎症局 部细胞分裂增殖的现象,称为增生 (proliferation) 。
致炎因子与炎症应答可造成炎区组织损伤,相应的机体可通过启动、活化一 些组织细胞的增生,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 维细胞等的增生,增生使损伤的组织得以修复。 炎症增生作用:炎症增生是一种防御反应,例如:增生的巨噬细胞具有吞 噬病原体和清除组织崩解产物的作用;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 肉芽组织有利于炎症局限化和瘢痕组织的形成。
体液源性炎症介质
由体液(血浆)产生的炎症介质涉及到激 肽系统、补体系统、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 等多系统的部分活化产物。 1、激肽系统 激肽(kinin) 是由激肽原酶作用 于激肽原(kininogen)而产生的。激肽系统 包括激肽释放酶原、激肽释放酶、激肽原 和激肽。激肽原酶可分为血浆激肽原酶和 组织激肽原酶两类。
1.嗜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 多见于急性炎症的初期及化脓性炎症时, 具有活跃的游走能力和吞噬能力。在pH 7.0-7.4 的环境中最活跃,pH 6.6 以下开 始崩解,因其吞噬细菌、细小的组织碎 片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较小的物质,故 又称小吞噬细胞。形态特征:成熟的核分 叶2-5个;幼稚的不分叶而呈弯曲的杆状 或带状,细胞直径10-12,胞浆中有嗜中 型颗粒,H.E染色呈淡红色中性颗粒。
(2)炎性渗出
血管通透性升高是炎症反应的主要特性之一, 是早期造成炎性水肿的主要原因血管通透 性增高和组织渗透压的升高
渗出液:炎性水肿 微循 环血管通透性升高的 结果是导致血浆成分 的渗出(exudation)。 渗出的液体成分叫渗 出液(exudate)。渗出 液进入组织间隙,引 起组织间隙含水量增 多,成为炎性水肿。 单纯流体静压升高所 形成的液体,通常称 为漏出液(transudate). 炎性水肿是血管通透 性升高的结果。
一 变质性炎
• 变质性炎(alterative inflammation):炎 灶组织细胞变质性变化明显,而炎症的渗 出和增生现象轻微,常见于各种实质器官, 如心,肝,肾等。常由各种中毒或一些病 原微生物的感染引起,主要形态病变为组 织器官的实质细胞出现明显的变性和坏死。 包括心性变质性炎;肾脏的变质性炎;肝 脏的变质性炎。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四)炎症的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
一、炎症的局部症状 致炎因子作于机体后,首先引起局部的炎症表现。炎症局 部的临床表现是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发生机理如下。 (一)红 红是炎症局部充血所致。初期是动脉性充血,局部血 液氧合血红蛋白增多,颜色鲜红。随着炎症的发展,血流缓慢, 静脉回流受阻,发生静脉性充血(淤血),局部血液中氧合血 红蛋白减少,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局部颜色变为暗红色,若发 生在局部皮肤和粘膜,则称为发绀。 (二)肿 肿是由于局部充血和渗出(炎性水肿)所致,特别是 渗出。炎症后期和慢性炎症,由于局部组织增生而引起局部肿 胀。 (三)热 热是由于炎症局部动脉性充血,血流加速,血量增多, 代谢增强,产热增加所致。 (四)痛 痛与多种因素有关。因肿胀等压迫或牵引神经末梢引 起疼痛,代谢产物及炎症介质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等。 (五)机能障碍 机能障碍也是多方面的。疼痛也能引起机体机 能障碍;局部组织的变性、坏死、组织结构改变,代谢功能异 常,炎性渗出物造成的压迫或机械阻塞等都可引起器官的机能 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