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 论述
教育史简答题和论述题
1、简述西周“六艺”教育的内容和特征。
(1)“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①礼乐。
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
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
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
②射御。
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
③书数。
“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
(2)“六艺”教育的特征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②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③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2、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4)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
(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
(6)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3、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见解?颜之推是南北朝梁朝人,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颜氏家训》一书中。
主要观点有:(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2)、要爱与教相结合;(3)、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4)、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5)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
4.简述明代八股取士的创立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明王朝为了进一步以程朱理学统制思想,以八股制义为科举考试定式。
"八股"特点有三:(1)八股文之试题取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2)八股文章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能丝毫阐发己意;(3)八股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否则不能入仕。
中国教育史
1.简述教育的起源在原始社会时期,刚刚动物界的人类,生产力极为低下,生活条件极端艰难,故这是不裹腹的生活,生存环境也极为恶劣,经常受到洪水,雷电,毒蛇,猛兽的袭击。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单个人都无法生存,他们只能过着共同劳动的群体生活。
随着劳动经验的积累,原始人群掌握了劳动技能。
这些经验通过由年长一辈传授给年轻一代,而年轻一代想要立足当时的社会,完善自我,使人类得以繁衍和发展,就必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学习,掌握这些经验。
这种传授和学习的过程就是远古教育产生的过程。
所以教育产生于原始人群时期,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及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并为之服务。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它的产生会促进物质生产和人的再生产,会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简答教育在氏族公社的发展(萌芽状态的学校是什么)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教育的目的性有所加强,教育内容比原始人群时期丰富了。
增加了以下内容:1)生产劳动教育(种植与饲养以及原始工艺技术的学习);2)原始宗教教育(宗教仪式的学习以及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活动中的教育);3)原始艺术教育(诗歌音乐舞蹈雕刻的学习);4)道德和生活习俗教育(各种规范的学习与“成丁礼”的举行);5)武艺教育(体格和军训训练)。
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末期,军事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内。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开始与其他社会现象逐渐分化,出现了学校萌芽。
3.总结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男女教育均等;2)教育活动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进行;3)教育内容为生产、生活经验,原始简单,但又是多方面的;4)教育以耳口授受、言传身教、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5)教育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4.简答学校教育产生的时间、历史条件、特点和意义。
学校教育的产生时间是奴隶社会初期。
历史条件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2)脑体劳动的分离3)文字的产生、知识的积累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培养官吏和为他服务的知识分子。
教育学之中国古代教育史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一、学校萌芽的传说(一)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活动:身教、言传)(二)学校的萌芽(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社会活动)原因:①教育的分化;②文字的产生二、西周的教育制度(一)“学在官府”(学术官守)★特点: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重视道德教育,明人伦是核心(二)国学与乡学国学是专门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统称为乡学。
(三)大学与小学天子的大学:辟雍、东序、成均、瞽(谷)宗、上痒。
诸侯的大学:泮宫(四)家庭教育教以初步的礼仪。
7岁开始男女有别。
三、“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中心是礼、乐。
“六艺”起源于夏代。
既重思想道德,又重文化知识;既重传统文化,又重实用技能;既重军事,又重戒备;既重礼仪规范,又要重内心情感修养。
第二章私人讲学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一、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一)私人讲学兴起的原因:1.官学的衰废(天下动乱、旧有的教育失去了价值)2.学术的扩散与下移3.新兴的士阶层的出现(二)私人讲学兴起的意义★1.私学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所垄断的局面,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2.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
3.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4.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三)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二、齐国的稷下学宫(一)稷下学宫的性质:1.是一所有官家举办而由四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2.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二)稷下学宫的特点:★1.尊师重道,待遇优厚。
2.不治而议论。
3.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4.学无常师。
5.管理规范(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三)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1.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
2.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教育学中的教育史
教育学中的教育史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科。
它通过对教育的历史发展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方法。
教育史作为教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探究历史时期的教育体系、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为现代教育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本文将从教育史的角度,探讨教育学中的教育史。
一、古代教育古代教育是教育史的起源,同时也为后世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在古代,教育主要通过家庭和社会来实施。
古代埃及的“神话教育”注重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则以培养公民素质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参与公共事务来学习。
古代中国的教育强调孔子的儒学,以道德伦理为核心,注重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代印度的教育则以吠陀经和吠陀学院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宗教信仰和灵性。
二、近代教育近代教育的兴起与现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将教育视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普遍素质教育的观念下,建立了现代的学校体系。
德国的维特根斯坦研究和推广了教育学科,并提出了教育目标的科学性和多样性。
法国的康德等教育家则强调教育应当立足于个体发展和自由意志的尊重。
三、现代教育现代教育以综合发展为核心,追求全面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
在教育学中,以美国的约翰·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了学生中心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苏联的列宁教育学说强调技术与道德培养的综合,倡导劳动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模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
四、教育史的启示教育史的研究对于教育学的发展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通过对教育史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这为我们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其次,教育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一种社会变革和个体发展的重要手段。
最后,教育史的研究可以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促使我们关注教育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和社会背景。
简明中国教育史
简明中国教育史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②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③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④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的模仿为主2.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生产日益发展;社会事物日渐复杂;文字的产生.(1)五帝时代已有大学,名叫"成均",最初见于<诗书><礼记>二书,董仲舒认为其是五帝之大学.(2)虞舜时代的学校,兼做养老,藏米之所,并且已有了大学,小学之分(3)总之,我国从原始公社制末期到奴隶制社会已经初步形成起专门的教育机构_学校,到了商朝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学校,但学校的教育内容仍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宗教等活动结合在一起,一般文化知识的教育只有初步分化出来的趋势.3.西周的教育制度(1)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2)教育制度:官师一体、政教合一。
(学在官府)(3)教育内容——西周“六艺”:礼(类似政治伦理课)、乐(类似综合艺术课)、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文字)、数(计算、算法)其中,诗书礼乐称为“大艺”(4)重视家庭教育,但重男轻女的思想十分严重。
(5)学校管理制度:嫡子13岁入小学,20岁入大学;余子15岁小学,18岁大学。
小学应为7年,大学为9年。
每年入学,隔年考查。
养老与视学结合。
4.稷下学宫它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
特点:学术自由;教师待遇优厚;学无常师;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影响: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5.私学产生的意义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旧传统,使学校从王宫官府中解放出来;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光辉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6.孔子“有教无类”主张春秋末期,面对官学衰落和私学的兴起,“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的社会现实,从“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前提出发,激励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明确提出其主张。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一、古代教育史(一)古代的学制与书院1、学制:(1)太学:汉武帝时设立,我国最高学府。
(2)国子监:隋唐至明清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
(3)乡学:如社学、书院、私塾等。
2、书院:(1)书院的产生和发展: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2)著名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江苏苏州的东洞书院。
(3)特点:有教无类;重视教育;师生关系和谐;重视自学和讨论;重视藏书;重视培养封建伦理道德。
(二)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1)起源: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
(2)发展:唐朝时,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宋朝时,改革考试内容,侧重考察经义和时务策,设明经、进士等科;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
2、科举制度的特点:(1)自由报考:只要读书人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科举考试,而不会受到出身、家世等因素的限制。
(2)分级考试: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逐级选拔,最终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
(3)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中,不问考生出身,只注重其实际能力和学业水平。
(4)标准统一: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统一、明确,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1、教学思想:强调“教”与“学”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古代教育家们既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近代教育史(一)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的兴办1、教会学校的兴办: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进行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教育。
这些学校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
2、洋务学堂的兴办: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创办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中国教育史——精选推荐
中国教育史⼀、评述孟⼦关于教育作⽤的论述。
1、“求放⼼”。
即把放纵出去的良知善⼼收求回到⼼中,孟⼦认为教育对⼈性的发展起着⾮常重要的作⽤。
“苟得其养,⽆物不长;苟失其养,⽆物不消。
”2、教育使⼈区别于禽兽、使贤区别于不肖。
“孟⼦认为有⽆先天善良本性是⼈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3、教育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的基础和基⽯。
只有建⽴了稳定的“社会伦常秩序”,才能“治国”,才能“平天下”。
⽽“社会伦常秩序”的建⽴依赖于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等。
4、教育是使民⼼得以归服的重要途径。
孟⼦认为统⼀天下、笼络民⼼有两种⽅法,⼀种是以⼒服⼈,⼀种是以德服⼈。
以⼒服⼈是霸道,孟⼦认为不可取;以德服⼈是王道,孟⼦⾮常赞同。
所谓以德服⼈,关键在于得民⼼,使民⼼归服。
5、教育是实现“富国强兵”的重要⼿段。
⼆、评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
义和团运动之后,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境地⾥,开始推⾏所谓“新政”。
1901年1⽉29⽇,流亡在西安的慈禧太后急忙发布“变法”的上谕,宣布实施“新政”。
同年4⽉,专门设⽴“督办政务处”,负责实⾏新政。
新政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化教育等⽅⾯。
关于教育⽅⾯的主要措施有:颁布⼀系列学堂章程,建⽴新的学校教育制度,健全从中央到地⽅的教育⾏政机构,确定统⼀的教育宗旨,废除科举制度等等。
这些改⾰措施对于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具有⼀定的历史意义。
⼀、建⽴新的学校教育制度新学制的建⽴是清政府推⾏“新政”的重要内容。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近代教育已初具规模,尤其是百⽇维新的教育改⾰,在中国形成了初等、中等到⾼等教育三级学校系统,成为近代学制的雏形。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光绪⼆⼗⼋年(1902年)张百熙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
章程包括《京师⼤学堂章程》、《考选⼊学章程》、《⾼等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学堂章程》、《蒙学堂章程》。
它将普通教育划分为三段七级,此外还有实业学堂、师范学堂、仕学馆等。
中国教育史(近代与现代部分)
第二章中国近代教育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人侵,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开始逐渐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转化。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轨迹,一般认为从洋务教育开始。
中国教育经历近代化与封建主义的多次交锋,最终在民国时期完成了从传统教育向资产阶级新教育的转变。
(一)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1.从英华书院到马礼逊学校(1)英华书院1818年,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1782——1834)在马六甲(今雅加达)创办英华书院(The Anglo- Chinese college )。
1843 年英华书院正式迁往香港,次年更名为英华神学院,1856 年停办。
英华书院尽管不是设在中国本土,办学目的也只在“为宣传基督教而学习英文与中文”,但它是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
该校毕业的部分华人学生,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西学的知情者。
从传教士方面说,英华书院也为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的大量设立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径,准备了人才。
(2)马礼逊学校1839年11月,独立的马礼逊学校在澳门成立,由美国人布朗(1810——1880)主持并任教师。
马礼逊学堂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因纪念马礼逊而得名。
1842 年11月,迁往香港,成为香港开埠后的第一所学校。
1850 年因故停办。
马礼逊学校是一所专门针对华人开办的学校,它以丰富的西学课程,充实了在此求学的中国青年,开阔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形成了他们近代社会观念的基础。
2.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办医院、办学校。
早期的教会学校集中在福州、广州、厦门、宁波、上海这五个开放通商的沿海城市和香港。
大多附设于教堂,规模小,程度低,绝大多数是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学塾。
办学目的是为“传播福音开辟门路”。
招生对象以难童、贫苦人家的子弟及父母已为信徒的孩子为主。
为吸引学生,早期教会学校多免收学费和膳食费,甚至还提供衣服和路费等。
中国教育史 论述题
②人性的善性是人类在缓慢的进化中学习的结果。
③“人皆可以为尧舜”,每个人都有平等的道德发展的可能性。
④教育的作用:“求放心”——引导人保存、找回和扩充固有的“善端”。
(2)、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则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是根本错误的。他认为人性从根本上说是恶的,而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而起伪”,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荀子是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论证上述观点的:
②“性伪之合”——教育的可能性
在阐明教育必要性和可能性之后,荀子最终指出,在现实性上,要达到善必须化解人性中的恶端,发挥教育的作用,以人为的力量达到善的境界。所以,教育的作用就是
③“化性起伪”——教育的作用。
当然,“化性起为”是有条件的,“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荀子?大略》),即政治,教育,环境和个体之间相顺相谐,人的造就就是可能的了。
(5)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的,互相促进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这里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提出的,要求教师在教人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从而推动自身素养的不断发展。后人则把教学相长进一步引申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要相互促进。无论做本义还是引申义的理解,对于有效教学的实现都是有启发意义的。
(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
(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3.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4.试述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
《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论述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试对它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加以分析。
答:(1)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劝学篇》,它分内、外两篇,内篇主要谈“中学为体”,宗旨是“正人心”;外篇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气”。
从而系统论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
(2)张之洞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从而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制度措施的系统引进开辟了道路,但中学与西学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
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触犯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
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本质就是如此。
(3)中体西用的观点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适当变革、以解外忧内患的原则措施,因而得到清统治当局及社会政界和思想界多数人士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
2.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对当今教育有何启迪?答: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贡献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看:(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2)兼容并包,改革北大:整顿校风,整顿教师队伍,广招人才,改革管理体制,提倡教授治校,改革教学体制。
(3)论学与术:(4)论教育独立: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要旨在于以资产阶级教育代替封建教育。
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与民主、科学思想,在近代反对帝国主义文化教育侵略、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斗争中起了重大的作用。
如果说,康有为、梁启超是19世纪末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倡导者,那么,蔡元培就是20世纪中国资本主义教育体制的缔造者。
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从教育方针、学校教育制度到教学体制和措施,特别是他的高等教育思想,有许多积极和合理的因素。
从他开始,并通过他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制度,使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教育史(近现代教育)
第一章 鸦片战争时期和洋务运动教育 第一节 封建教育的衰朽和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教育主张 一、封建教育的衰朽 1、官学名存实亡,学风颓废 2、教育内容不切实际 3、科举考试流弊百出 二、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1、龚自珍的教育改革主张 龚自珍是中国中世纪最后一位思想家,也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思想家。第 一,批判封建教育脱离实际,主张经世致用;第二,“不拘一格降人 才”。 2、魏源的学习西方思想 第一,主张“经世致用”;第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学习西 方思想
第三节 蔡元培的教育活动和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实践活动 二、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内容:“国民教育不外乎五种主义,即军国民
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是也。” 2、评价 首先,它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是一种积极、进步 的教育思想;其次,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再次,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第五节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二、职业教育思想 1、职业教育的目的(作用):“使无业者有
业,使有业者乐业”。 2、大职业教育主义 职业教育社会化和科学化,职业学校的教学 原则是“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 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职 业道德教育的原则是“敬业乐群”。
三、大学教育思想 1、大学性质——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 “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
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 成学问家之人格。” 大学的性质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既是对学生的要求,也 是对教师的要求。 2、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3、学科设置——从偏重文理到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4、教学制度——改年级制为选科制 5、行政管理——教授治校 评价: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理论和办学实践上的一笔十分宝贵 精神财富。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
1.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教育观理论基础:儒家的思想汉代的独尊儒术,把儒学思想作为统治工具。
儒学的教育就是一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关注个体内心的精神世界,提升到“人”的层面。
方式是通过自检自律。
涉及的教育家:孔子,朱熹。
五四凡帝反封建是对封建伦理教育的完全否定,而洋务运动等都带有浓重的封建性。
答: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教育观的理论基础是儒家的思想。
儒学的教育就是一种伦理道德的教育。
1. 春秋时期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伦理道德理论的思想家,道德教育思想是孔子教育理论的核心。
其中,仁是最高的道德概念。
孔子奠定了以“仁”为核心的孺家伦理学说,中国漫长的封建统治 ,一直以儒家伦理作为主导。
2.汉代汉代,”独尊儒术”,把儒学思想作为统治工具,不仅把儒家思想意识形态化,而赋予德育以政治性。
从而确定了儒家德育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德育思想中的主流地位。
作为儒学的继承者和发展者董仲舒把“三纲五常”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
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对扼制人的基本需求起到消极作用。
3.宋明宋时朱熹信守为政以德的观念,提出明人伦的实际内容就是明天理灭人欲。
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和根本任务是明天理,逐步达到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其方法有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
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创立了阳明学派。
他认为道德教育目的是明人伦,而修养的方法:静处体悟、事上磨练(知行合一思想的反映)、省察克治、贵于改过。
4.总结(1)、我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是为政治作辨护的中国道德教育政治色彩突出,呈显性,灌输性,比较注意规范层面。
封建道德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这正是等级制度最基本的东西。
另外,在儒家的道德修养学说中,明确规定了“修身”是为了“治国平天下”,确定了伦理道德教育就是为了培养维系封建统治的合格人才。
(2)我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注重人伦关系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把“孝”亲的观念最明确地加以扩大,使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人伦关系,更带上等级制的“尊一卑贵贱”的色彩。
中国教育史
孔子的教学方法1、学思行结合2、启发诱导3、因材施教孟子道德教育的方法1、存心寡欲2、持志养气3、反求诸己4、改过迁善5、磨练意志荀子关于教师的思想1、荀子特别注重教师的地位和作用2、强调尊师,主张“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则法存”2、认为教师职责是以礼仪、教化、士农工商。
4、在师生关系方面,荀子特别强调学生教对教师的尊敬和绝对服从。
5、荀子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
《学记》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教学原则?1、教学相长2、启发诱导3、预时孙摩4、长善救失5、藏息相辅6、尊师重敬朱熹关于小学,大学的论述有什么内容?1、把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8岁~15岁为小学阶段,之后为大学教育阶段。
2、小学阶段重在“教事”,大学阶段“重在教理”。
3、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圣璞”。
4、在教育方法上,认为小学教育要先入为主,及早实施,要求生动形象。
朱熹注重指导弟子的读书学习?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冰4、切己体察5、着紧用力6、居敬持志对朱熹的读书法要辩证来看1、积极:朱熹的“朱子读书法”在我们今天的人的学习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2、消极:朱熹的“朱子读书法”具有局限性。
朱熹所提倡读的书主要是宣传封建伦理道德的圣贤之书。
他的读书法主要强调如何学习书本知识而忽视书本知识与实际知识的联系。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1、提出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2、儿童教育的内容包括“诗歌”、“洗礼”和读书,既增进知识,又陶冶性情改善体质。
3、教育方法,主张对于要“随人分限所及”因材施教。
王夫之教学思想1、因人而异2、施之有序3、学思相资以功王夫之教师思想1、必恒其事2、明人者先自明3、要“正言”“正行”“正教”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及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首先生活本身就含有教育的意义,其次生活决定教育,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过什么样的生活就会受什么样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
第一章1:年轻的一代要在劳动中进行模仿和学习,以便使自己最终成为独立的劳动者。
所以教育便在与生产工具相关的劳动中发生。
2:我国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成均之学和虞庠之学《周礼》和《礼记》都提到了成均和成均之法。
《周礼。
春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
”3:“庠”被认为是虞舜时代的学校。
(选择题)第二章1:“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以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朱熹注解“校、序、庠皆是乡学”。
而乡学的课程为“乡三物”,乡三物即为“六德”、“六行”、和“六艺”。
“六艺”是夏、商、周时期学校教育共有的主要教学内容。
其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时期,但其基本形成则是在三代。
: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可见六艺之名始于周。
2:“殷人以乐造士,其学为瞽宗”,“乐”在商代出继承夏代的“乐舞”向“乐教”发展。
所谓“殷学瞽宗”,最初的重要职能是作为乐师的宗庙,用作祭祀的场所。
3:关于夏代学校的设置,据古籍记载是“序”。
4:春秋时期,“三代”时的“泮宫”、“乡校”,己是徒具校之名,而无教学之实。
5:私学遽兴:私学为什么会兴起、私学产生的原因(意义)?答:为何兴起:1:春秋时期的经济私有化为私学的兴起奠定了经济基础。
2:“文化下移”是相对“学术官守”而言的。
3:社会上出现了众多专门靠出卖知识维持生计的知识分子。
4: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是在私人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后来逐渐发展、分化形成了众多的私家学派。
通常所说的孔子是中国私学的首创者,并不是指孔子第一个开办私学,而是指他开创了儒家学派,且其“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些弟子又分往、卫、陈、楚、魏、齐等国创办私学。
意义有如下:春秋战国私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
私学的出现,预示着中国教育重心的一次大转移,是官学教育向私学教育的新发展,开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新模式、新阶段。
首先,私学突破官学中“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藩篱,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促成了学校教育独立、自由地发展,有利于学派的并立和学术的繁荣。
教育学发展史上各个时期代表人物、著作及其主要观点
人物
著作
主要观点
评价
培根
《新工具》 《论科学的价值和
发展》
经验化教学 科学归纳法
首次提出应把“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分离出来。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泛智教育”
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被称为“教育学之父”
卢梭
《爱弥儿》 自然主义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洛克
《教育漫话》
“白板说” “绅士教育”
康德
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第一人。
老子 《老 “道法自然”
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德育方法上,他强调"尽小慎微",采取"众小成多、积小致巨"、"渐以
致之"的方法。他要求"明于性情",要"引其天性之所好,而压其情之所憎者"。此外,他还强调德
董仲舒
育必须通过智育来进行,认为人犯错误往往是由于"知之所不明","虽有圣人之道,弗论不知其义
布鲁纳
《教学过程》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倡导发现教学法
瓦根舍因 克拉夫斯基
范例教学理论
皮亚杰
《教育科学与儿童 心理学》
王充
他还以竹木经过雕琢刻削可以成为器用,低下的土地可由人的"埤增"而成为高地作比喻,说明教
育的可能性和人的可塑性;以"孔门弟子七十二徒,皆任卿相之用"说明教育的重要性。在王充看来,
天下没有不可改变之性,没有不可教育之人。只要"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就是象尧的不肖
之子丹朱那样的人,也是可以勉于为善的。
教学法”;“三中心”论即“教
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一、先秦时期的教育- 1.1 官学与私学:在周朝,教育主要由官府控制,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同时,私学也开始出现,如孔子的讲学。
- 1.2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是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二、秦汉时期的教育- 2.1 秦朝的法家教育:秦朝推行法家思想,重视法律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
- 2.2 汉朝的太学: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成为国家培养官僚的主要机构。
同时,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3.1 私立学校的兴起:这一时期,私立学校逐渐发展,成为教育的重要力量。
- 3.2 儒家经典的注释与讲学:学者们注重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注释,讲学活动盛行。
四、隋唐时期的教育- 4.1 科举制度的确立: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对教育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 4.2 教育内容的扩展:除了儒家经典,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也成为教育的一部分。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5.1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这一时期,科举制度更加完善,成为教育的中心。
- 5.2 书院的兴起:书院成为学术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场所,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
- 5.3 教育内容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儒、释、道教育,还出现了实学、西学等新的教育内容。
六、近现代教育的变革- 6.1 晚清的教育改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晚清开始进行教育改革,设立新式学堂,引进西方科学知识。
- 6.2 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民国成立后,教育制度进一步西化,实行普及教育,推广新文化运动。
- 6.3 新中国的教育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实施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
七、当代教育的特点- 7.1 教育法制化:教育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确保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 7.2 教育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手段和内容日益现代化,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成为新趋势。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中国语文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国教育制度。
自古以来,中国历代朝代都非常重视教育,而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也一直受到重视。
下面将简要介绍中国语文教育史的主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古代语文教育(公元前1000年-公元618年)古代的中国教育以经典教育为主,主要内容是孔子所编撰的《论语》和《大学》。
孔子提倡的“学而时习之”的教育理念,在古代的语文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
古代的中国语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德育和言语表达能力,以及对经典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第二阶段:文言文时期(公元618年-1919年)在唐朝开始,文言文成为中国的官方语言。
文言文是以古代汉族人民的祖先中文文字为代表的一种写作和表达方式。
在这个时期,语文教育以文言文为主要内容,学生需要学习文言文的语法、词汇和逻辑结构。
此时的语文教育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在文字方面的巅峰。
第三阶段:白话文时期(1919年-1949年)五四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中国的语文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国内诸多教育家和文化人开始主张推广白话文。
白话文是一种口语化的现代汉语文体,更加贴近人民的日常语言。
这种文体的兴起使得语文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第四阶段:现代语文教育(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语文教育不断发展壮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对语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语文教育更加贴近现代社会的要求。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语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
总结起来,中国语文教育经历了古代语文教育、文言文时期、白话文时期和现代语文教育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这些教育阶段中,人们在语文教育中不断探索,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发展潜能。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语文教育将不断发展,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中国的教育史
中国的教育史中国的教育史可以追溯至距今数千年以前,作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地区教育体系,它已经发展了几千年,经历了不断变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背景下的重大变革。
毫无疑问,中国的教育发展对于传播文化,培养社会的责任感,激发人民灵感,促进社会进步,影响着众多国家及其许多学者的学习。
历史上,中国的教育体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在夏商时期,教育体系以国家学习、书法、绘画为主,以传播文化、培养公民道德观念为重点。
到了汉代,学习技能成为重要的知识种类,特别强调礼仪和学习技能,发展了“礼乐”教育,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和思想的发展;在秦汉之后,发展了科举制度,增强了教育政策,体现了对帝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的统治的深刻思想。
随后,中国的教育发展出现了唐宋时期,以书法、诗歌、文学为主,重视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教学内容,强调“自学”,使教学变得更加实用。
明清时期,教育制度出现了很大变化,学校数量急剧增加,教育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然而,在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开始衰落,取而代之的是诗词格律教育,强调增强对文学历史知识的掌握,促进文学的传统价值。
近代,中国的教育出现了重大变革,教育体制与政治体制紧密联系,越来越强调“现代”的内容。
近代教育重视哲学、经济、政治、科学等多项学科,被认为是中央集权的重要支柱,并催生了一种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正是由于中国教育史几千年来的发展史,使得中国在当今许多板块中拔得头筹。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口高达1.4亿,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教育一直是其重要发展动力,也一直在改善和提高普通中国人的生活质量。
今天,中国的教育体系已经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从国家角度来看,中国的教育体系代表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改变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塑造了中国的国家格局。
中国的教育史是一段漫长而变化多端的历史,它为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对推动当今世界、世界各国教育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教学论专注
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教学论专注《学记》是最早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古代教学思想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后来,我国历代的学者大儒都有对教学理论的研究和论述。
例如,汉代董仲舒提出的“圣化”之功:“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唐代的韩愈在《师说》中提出了“传道、授业、解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子弟子”;特别是南宋的朱熹系统地总结了治学读书之道。
这些优秀的教学思想都散见于学者的著述与政治、哲学思想的言论中,并没有成为系统的体系。
到了近代,一些进步教育家对教学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形成了许多新。
的教学思想。
教育家梁启超提出了趣味教学思想,推行自动、自主、自治、自立教学法。
教育家蔡元培强调重视学生“自动自学、自主自研”能力的培养,反对单方面的讲授和灌输。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的法子必须要根据学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
因此,他极力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教学的本质含义即为“教学生学”。
在西方的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们并将此解释为“教学的艺术”。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理论形成的标志。
之后,随着赫尔巴特对教学的系统论述,教学理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概念和范畴,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形式等,形成了科学化水平较高的理论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论述
(一).试论孔子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1、进行私人教学,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潮,使“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
2、提出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对后世影响很大,打破了商周以来
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首开民间办学之风,是中华民族第一位以教育为其终身事业的文化工作者.。
3、他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著《春秋》,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
产。
4、教授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使儒学成为当时影响力最大的学派。
(二).试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价值。
理论:1.生活教育的含义:陶行知认为,教育这个社会现象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为社会生活服务,在改造社会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
“我们是现代化的人,要过现代化的生活,就要受现代化的教育”。
他认为现代化的生活是健康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和改造社会的生活.。
因此,现代化的人必须受健康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和改造社会的教育。
2.生活教育的目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在于“教人求真,学做真人”。
1943
年陶行知在给广东大埔百侯中学所作的校歌中写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强调说:“教育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
他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做人。
”学校就是要培养能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善于改造社会和征服自然的人才。
3. 生活教育的内容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内容极为广泛,幼儿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社会教育等等,几乎涉及了教育的一切领域。
而其基本内容则主要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
(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个重要命题。
(3)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原理的方法论,是他“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哲学思想在教育中的发展,也是生活与教育关系的进一步说明,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理论的实施原则。
价值:1、对于我国全面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2、对于教育理论研究的现实价值
3、为建立社会主义的大教育观提供了现实价值
4、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5、对于实施创新教育,培育创新人才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6、对现代社区教育的现实价值
(三)宋代书院的产生及其教育特点
①书院既是教学机关,也是学术研究机关。
教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是书院最显著的特点;
②书院建立了\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互相讲学。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百家争鸣精神;③书院教学以学生自学力主,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自学能力;④书院师生朝夕相处,师生共同讨论,共同研究,感情深厚。
(四)颜元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历史地位
颜元等启蒙思想家的进步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和特点:①批判理学教育理论。
启蒙思想家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哲学,主张理欲不可分离,天理寓于人欲之中,强调教育应顺应自然人的本能要求,促进人的个性发展;②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
在教育目的上,启蒙思想家强调培养具有挽救民族危亡和治理社会能力的治术人才,
反对空谈心性、侈谈伦理的所谓\学力圣人\;③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④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反对理学家\主静\、\读书穷理\的治学方法;⑤主张扩大学校的职权,把学校办成怦议国事、衡定是非的议政机关,充分发挥学校限制君权、发扬民主的作用。